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教学管理个性化管理方法实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一直是高职院校日常管理的重中之重,良好的班级管理体系和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并在同类院校中具备竞争力的关键。充分调动学生的内趋性个性化的自主管理,并与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有机结合,能够大大提高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管理效率,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发展。
关键词:
高职学生管理;内趋性;管理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朝着多元化、产业化的经济体制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增多,因此,职业院校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如何完成高等职业院校的技能型人才的优化培养,成为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职业院校的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发展也要朝着多元化、多层化的管理方式发展,才会符合社会的需求,满足时代的需要。多元化管理是指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系统性、可持续性的学生管理。目前职业院校招收的学生大部分具有较强的个性,每个学生的自主意识都比较强,自我中心感比较严重。而多层化管理则是指将班级学生进行分层管理,每一层的学生均具备相同的个性特点和性格特征,进而进行同类问题的方式型优化发展。为了使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兼备多元化、多层化管理方式并在实际操作中行之有效,我在我所管理的班级中实行了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的内趋性个性化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谓内趋性个性化管理,是指根据合理的组织结构,结合目标管理的系统规划,通过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形成自身管理的正向驱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管理和组织协调管理的方法。内趋性个性化管理方法的关键是必须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多元化、多层化分析,逐一指导学生自我管理的优化发展,并结合班级管理的管理制度,实现两者的合理有效兼容。现代职业院校的学生具备了较强的个性,单纯采用过去的“大锅粥”式的管理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院校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的需要。同一种管理方法,对A、B两位同学产生的效果可能截然不同。内趋势管理方法的实施,要求班级管理的主导人———班主任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位同学的性格特点和内在发展诉求,并与每位同学进行有效沟通,找出每位同学内在的正向发展影响因素和负向发展影响因素,指导学生正确应对两种因素对自身的影响,帮助学生确定自我发展模式。
下面我将分别阐述内趋性个性管理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第一步是要求班主任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完善师生之间的交流体系,不仅仅要针对每一个同学进行细致交流,找出他们的学习自律性、组织纪律性、爱好、特长等个性特点及内在自我发展的需求,并一一记录在册,还要与班级中逐渐形成的多个小群体进行分类沟通,明确每个小群体的组成特点,指导他们朝着正确的群体方向发展。第二步是在了解了每个学生的个体特征之后,要对每位同学的个性特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当然,这是内趋性管理必不可少的繁冗工作。但是,一旦明确了每位同学的个体特征,就可以根据每位同学的性格特点进行具有极强针对性的多元化管理,不仅采用多元化的控制管理方法,还可以采用多元化的鼓励纠错管理方法,大大提高学生个体的管理效率。在明确每个学生个性特征的同时,还可以将班级学生根据个性特征的不同进行系统性的分层选定,确定各层次的管理体系和内趋性调动方法。当同一层次的学生重复出现问题时,可以在现有管理理论基础上不断提高、改进管理方法,使内趋性管理方法更具针对性与普遍性。第三步是内趋性管理方法实施的关键,即根据每个学生个性特征的不同,综合应用内容性激励理论、过程性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实体分析与研究。根据个体特征的不同,有针对性、有程度地使用上述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自我发展源动力,实现自我发展驱动力的最大化。第四步是以学生为主体、班主任为辅助,根据自身条件和自我发展需求制订管理计划并付诸实施。当然,个体化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规划必须建立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可以产生有悖于班级管理制度的个性化管理。这是班主任辅助的重要性。班主任既不能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而忽略班级管理的大方向,又不能因班级管理制度的限制而约束个性化管理的需求。这个尺度需要班主任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认真拿捏,不能以点盖面,千篇一律地照搬照做。最后一步是将每位同学的内趋性个性化管理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并与班级管理制度匹配起来,实现自我发展和集体发展的双向优化。这样既保证了个性化的个体正向发展,又保证了整个集体的递增式发展。在确保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增强了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确保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转型输送具有较高自我管理素质和良好集体观、大局观的技能型人才。只有保证内趋性个性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结合自身条件和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符合自身优势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校内学习发展和今后的专业方向工作提供帮助,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正能量。
作者:曹敏 单位: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A].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A].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