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探析(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探析(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探析(5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麦当劳化现象及其规避探析

1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麦当劳化”现象

“麦当劳化”一词首先出现在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里茨尔的《社会的麦当劳化》一书中,麦当劳化所贡献出来的核心概念是“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与“可控制性”。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政治、经济、法律等已经日益变的“麦当劳化”,教育亦不可避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诸多表象已经反映出在管理中“麦当劳化”特征日益显著。

1.1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高效率”

“高效率”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一个经常性提及的词汇,同样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这也是管理者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在“效率至上”的原则下,知识常常被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信息点,教学即将这些知识点细致周全地传递给学生。教师按照制作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知识的传授。目前,放眼很多高职院校的课堂,“灌输”仍然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是教学管理中一个追求“高效率”的手段。“班级授课制”产生的动因就在于对“效率”的追求,以实现“在最快的时间里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理想,因此,现在的学校教育采取“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不可避免地要追求效率。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许多专业、班级的人数也在与日俱增,在高职院校中,一两百人的大课随处可见,试问这样的课堂,效率有了,而教学效果呢?

1.2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数字量化”

“数字化”是信息社会的标志,它能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化。在教学管理中,数字量化随处可见,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在年终考核以及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科研论文、课题、课时、公开课等等都有数量的要求,教师的职称评定拼的不是课上的多么优秀,而是你课题、论文方面的含金量。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在每学期的期末,都会进行教师和学生的互评,学生为老师授课打分,老师为所教班级学生打分,这种互相打分的形式,颠覆了教育的本意。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对教师有着不同的要求。一些幽默感强、课堂轻松的教师往往很受学生欢迎,而一些课堂严肃的教师却并不一定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分数高低显而易见。学生对教师的评分,间接地影响了老师未来的职称评定和年终考核。教师对学生的评分,也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影响,这种互相的打分,其背后是一种微妙的博弈,而教学管理者以此“数字量化”的方式进行着教学管理。

1.3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可预测性”

“可预测性”是以标准化和程序化为前提,对事物进行有根据的判断,所有人都必须按照其既定的模式来完成工作。当把这种方式运用到教学管理中的时候,便使得高职院校的教育越来越强调秩序、形式、系统,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计划等方面都是类似的,教师的教学主要就是依据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大纲进行。在这些不知不觉中,学生变成了生产线上整齐划一的“产品”,教师则成为了生产线上的“操作工”,按照既定的标准和程序,教学演变成为了千篇一律的产品制造。除了教学之外,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评估的时候,由于原初已经制定好了各个评价指标,分好了评价等级,其中诸如科研经费的使用、精品课程的多少、教学名师的人数等等这些硬性指标的出现,就使得高职院校要想在评估中达到一个好的成绩,就必须完成这些硬性指标。因此,在本学校内部,这些硬性指标又被分割开来摊派到各个教学系部、各个任课教师身上。教学管理者接下来就可以对这些方面进行跟踪控制,按照指标标准进行监督,甚至有些时候通过制定一些惩罚政策,来促使教学系部、教师完成任务。哪些可能会发生的“意外”,都被事先的预测逐一的解决,这样也就很容易地预测未来的结果。

1.4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可控制性”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在内一体的教学环境,教学的双方原本是一个个灵动的生命个体,教学的过程原本是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系统,是复杂的,更是开放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意外”发生,这些“意外”的出现,并不是全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利影响,有些时候恰恰是这些“意外”,能让教学双方都会产生对生命的体验。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依然按照麦当劳快餐连锁店的工作模式运转,这是不现实的,也不会有多好的效果。教师的权威体现在教师的话语权上,很多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会经常使用一些禁止性的语言来严厉地管理学生。有些教师甚至有些时候会说一些伤害学生自尊的话语,通过这些禁止性甚至有些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语,使得学生们认识到了作为教师的“权威”。学生长期生活在教师的话语霸权之下,失去了对自我的认同,失去了作为主体人所具有的自尊与自信,同时也失去了对外部世界更好的认识。

2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麦当劳化”现象的成因揭示

2.1高职院校的工具理性化严重

从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以来,知识的实用价值就一直被强调。而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则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在西方社会中,理性化已经植入西方文明中,在某种程度上促使西方社会不断向理性化的方向前行。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通过对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工具理性深深地影响着当代教育的发展,教育不断朝着标准化、职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教育在工具理性的影响下沦为了社会快速化发展的一个工具,当前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工具理性的追求是十分严重的。比如,现在的高职院校在评估的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数量、规模,等等;学校的面积、学生的数量、教师的学历、科研文章的发表数量,等等,这些都和排名息息相关。排名靠后,在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将来得到的办学资源就会相对减少,这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发展。所以,追求高效率是达到既定目标的最佳手段,高职院校的“麦当劳化”一个显著特征由此可见。

2.2高职院校的自身独立性缺乏

高职院校的发展,除了借鉴别人的方式方法之外,更应该具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方向。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的发展,教育的产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学校教育更加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高职院校,应该拥有自己的独立性,要与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而目前的高职院校自身独立性缺乏,功利性和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管理的过度麦当劳化。

2.3高职院校的评价方式单一

在对教师的考核中,强调课程的标准课时数、公开课的次数、的数量、主持或参与课题的情况,等等,这些都采用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进行评测。每年期末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打分,把教师任教的每门课通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形式进行分类,包含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等多个方面,让学生进行逐项打分,最后形成对每个教师的最终得分,分数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试问,这样的评价方式真的能够全面、客观的评价一个个生命个体吗?这样的评价方式真的能够表现学校的发展状况吗?评价方式的单一,缺乏多维度的审思,使得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活力。

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去麦当劳化”

3.1推进教育管理理念的革新

教育的良性、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的一分子,它主要的功能就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教育活动的双方是生命个体,师生的道德素质、个人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这些都是不能用一个一个“冰冷”的数字来评价和衡量的。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不要仅仅为了追求所谓的效率,不要仅仅只从学校的名声、利益方面来考虑,盲目设定一些不合理的指标,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数字量化的评价。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更应该要做的是革新管理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坚定不移的走科学发展观的道路,这才是办教育的本意。

3.2坚守高职教育教育性

高职教育在目前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放眼过去的十年,我们国家的高职教育可以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过分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认为只要学生获得将来所从事某种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就足够了,却忽视甚至忘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这显然背离了教育的本质。高职院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同样需要在教育本质的引领之下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追求,虽然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也是为了社会的发展服务,但是教育者首先要为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他们良好的道德习惯,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高职教育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培训机构有明显的区别,必须严格坚守高职教育的教育性,才能使得高职教育朝着健康化、快速化的方向发展。

3.3普及多元化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应该仔细选择,因为人与人有能力、兴趣和需求的不同,这些方面是不能用一元化的评价方式来进行的,这与我们提倡多元化的培养方式是背道而驰的。作为教育者,要真正明白教育的真谛,真正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应该拥有的教育智慧,要能够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实行生命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日常生活,体验生命的意义。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要因材施教,而我们当前对学生的评价手段却是单一枯燥。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方式,高校教学管理者应该能做到以人为本、知人善用。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考试分数。对教师的评价,不能仅仅只看发表了多少篇论文,主持和参与了多少个不同级别的课题。学生的成长、师德的提高是需要从多方面、多维度来进行的。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普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作者:张磊 李柱梁 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第二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胜任特征培训研究

一、胜任特征概述

国际上对于胜任特征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不同的学者对于胜任力的阐述都不同。但是具体可以概括为一下内容:胜利力是工作者在某一个领域多表现出来个人潜能、深层次的能力,它与表现平平者有明显却别,是属于工作者个人的专有特质。其特征表现为:不同行业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岗位胜任力要求都是不同的;与员工绩效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胜任力能够作为企业绩效优秀者与一般者之间区分的标准。

二、胜任特征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分析

1.创建“科学、轻松、高效”的培养环境

对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来说,其所肩负的管理任务重、压力大,所以首先构建一个相对轻松的培养分为是非常必要的。依据人员的能力不同,选择不同的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科学性,最后,培养方向从“组织型”转变为“流程型”,实现人才培养的高效性。所谓的分层培养模式,就是学校要定期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班,针对管理能力强,接受能力强的管理人才,开设深度培养课程,将最为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传授给他们,而对于管理能力一般的人才,学校主要以传授基础管理理论与科学的管理方法为主。而“组织型”向“流程型”转变的方面,实际上更加侧重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基于日常工作的角度,实现人才的全过程培养,比如一旦教学中出现突发情况,流程型管理可以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一切以教学活动为主,原定计划可以随时变通,但是组织型管理模式则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因此学校在培养管理人才的时候,应该多从实际的需求出发,考虑到新时期教学对于管理的要求,积极转变人才培养的方向,使培养效果与当前教学更加契合。

2.明确培养目标,深化培训内容

从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一部分的学校在管理人才培训方面忽视了培养内容的科学设定,基于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内容的要求更高,培养的目标与内容必须要与学校总体发展趋势相一致,如果背离了这个原则,或者是没有做到位,那么管理人才培养的最终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首先,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审定以胜任力模型为核心,明确管理人员掌握管理岗位胜任力的培养目标。结合管理工作的专业技能胜任力与专业知识两部分内容,树立管理人员以人为本的工作意识以及良好的职业态度。明确这些培养目标之后,还要适度对培养管理人才的内容进行深化,毕竟目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教学形势非常严峻,教学管理任务非常重,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目前市场对于高职人才的需求,教学管理者必须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以及务实能力,这样才可以真正的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胜任力,使其更好地为学校教学服务。

3.优化培养方式,制定有效绩效考核机制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积极优化实践教学方式。学校可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塑造职业形象、生涯规划、沟通交流、实务能力、面对压力疏导能力的培养课程,另外应积极同企业展开交流合作,将学校教学管理培训教育课程合理的移植直到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例如:请进企业专家与学校管理人员一起组织研讨,相互沟通,利用特定手法针对学校管理人员工作胜任培养发挥有效的影响作用,组织科学的训练,进而对学校内部的管理培养进行有效补充。另外,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是为了确保培训的效果。通过考核,学校还可以更加了解人才培养的情况,并制定下一步的人才培养计划。

三、总结

本文从两大方面对基于胜任力能力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培养进行了分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为了使学校教学实力有所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实践性人才,胜任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内容以及方法的时候,以这个终极目标为目的,学校人才培养才不会出现偏差,碍于篇幅有限,本文就讨论于此,希望可以为高职院校综合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贾乙 单位: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三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动力机制研究

一、新时期实现高职教学管理动力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教学管理机制是教学管理的制度轨迹,是教学管理内部要素相互联系、协同合作、协调分工的系列管理制度的集合。新时期,随着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要求高职教学管理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教学管理的动力机制建设。一是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迫切需要教学管理动力机制的形成。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压力不断加大。当前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断加大,根据我国《教育蓝皮书》显示,2003年以来,随着扩招的实施,高校招生呈现出直接上升的趋势,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递增,但是2012年以来,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规模却连续两年下降(2012年下降1.1%,2013年下降1.3%),其中,江苏省下降最为严重,2013年为3.75%。在当前的形势下,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推进“双主体”教学模式,更加高校的调控教学运行、完善教学监控与评价,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适应高等教育市场化、大众化的需求。二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要求教学管理动力机制的形成。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区别就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如果说普通高校更倾向于学术理论研究,高职院校则更倾向于实验实训,以及“所学即所用”。在当前全社会对实用型、技术型人才需求日益加剧的形势下,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在教学管理中,更加以就业为导向,与人才市场进行有效的衔接,利用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迎合市场的需求。这些都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在教学管理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机制建设,实现人和培养模式的创新,而不能以与普通高校趋同的人和培养模式去进行人才的培养,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工作目标,制定和执行高职特色的教学工作规划。体现高职高专的办学和专业特色,从而将传统的与普通高校的“同质化竞争”转变为“异质化互补”。三是高职院校的“学习型、研究型”高校建设需要教学管理动力机制的形成。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学习型、研究型”高校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是重要的阵地。建设“学习型、研究型”高校,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将教学管理的重点放到自主技术的开发、学术创新研究等方面上来。这些都要求通过教学管理动力机制的建设,进一步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学与做”的积极性、主动性,保障学科创新、专业打造、课程完善、实验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建设,提高整个高职院校的全面创新能力,为高校的教学科研与技术研发提供内源动力。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动力机制的构建措施

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迫切需要教学管理动力机制的形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要求教学管理动力机制的形成、高职院校的“学习型、研究型”高校建设需要教学管理动力机制的形成,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目标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信息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才能够形成强有力的动力机制。

(一)构建特色突出的目标机制

对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来说,首要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因此,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动力机制的建设,必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坚持目标导向。要本着与普通高校“异质性”和“差异性”的原则,以技术应用与自主创新为目的,进行目标机制的设置。要强调教学管理机制的实践性,并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在教学管理中,要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课程标准与教材使用、教学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着手,不断调整、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培养出“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复合型、“图钉型”人才。其次,要做好教学管理的规划。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学管理目标机制的建设,离不开高职院校高层领导的支持和肯定。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从学校的层面,以目标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或技术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为依据,出台高职院校的中长期教学管理规划,制定年度、学期教学管理计划,为教学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指导。第三,要加强教师的培养与继续教育。遵从“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要加强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做好教师间的“传帮带”,以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强化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质量,使得老教师更加熟悉新时期的高职工作,提高创新能力,新教师则能快速的适应工作。确保教学绩效管理能够顺利实施,不流于表面,从而在实际的具体操作中,全面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构建高效公平的激励机制

在“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学习型、研究型”高职院校建设的今天,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教学管理动力机制建设,来全面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参与实践、参考创新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能够竭尽所能进行教学,全面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学生能够全心全力,不断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所学即所用的素质。首先,要加强高职教师的物质激励。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激励制度,明确教学任务职责。要在目标导向的基础上,以“合理分权、明确授权、责权明晰、奖罚分明”的原则将教学目标进行细化、量化,下发到每个教学管理部门、每个教师,对于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将其作为教师晋级晋职的依据,并与奖金、津贴相联系,对于完不成教学目标的教师给予相应的惩罚,大力实施360度、KPI绩效结合与全面薪酬管理制度,将“特色人才培养、教学组织、学术研究、技术创新、校企合作”等方面要素纳入考核内容,激发教师教学工作的原始动力。在关注教师工作成果,完成绩效的同时,而要注重教师的工作状态,以及完成教学工作的“过程”。增强绩效考评的执行能力,明确教学工作的标准,通过绩效考核明确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否称职。其次,要加强高职教师的情感激励。要合理设置各类教学精神鼓励方面的奖项,使其能够得到学校的认可,其它教师的“公认”,奖项要精致,体现个性化,不能千篇一律。评完奖后,还要积极组织教师通过“汇报会”的形式向获奖的同志学习,通过“树立榜样”,加强引领和带动作用,增强获奖教师的荣誉感与成就感,满足教师“被尊重”的需要,达到精神激励的效果。同时,要及时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其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全身心的投入到高职教学中。

(三)构建客观合理的评价机制

要构建客观合理的评价机制,及时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一方面,要构建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机制。在对教师评价的过程中,摒弃传统的由“教务处”等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进行考核的单一评价方式,要将学生纳入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打分”,将学生反馈意见和教学检查评估结合起来,实行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全面评议。不再以教师的数量作为学术领域评价的唯一标志,而要同时注重教师的学术理论研究质量,使教师能够“俯下身子做研究、潜下心来搞学术”,端正学术态度,形成严谨的教学管理与学术研究风格。另一方面,要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机制。将传统的“教学本位”转变为“学生本位”,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定位。首先,要将传统的“学年制度”转变为更加灵活合理的,契合素质教育规律的“学分制”,以“前期按专业大类培养,后期分专业方向训练”为原则,探索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建立学分记点制、自由选课制、间修制、弹性学习制、主辅修制等系列教学制度,实行“柔性”学分管理。树立“全纳教育”理念,尊重学生能力、兴趣、心理特征间的差异性,使所有学生均能够获得发展,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要摒弃传统的以学生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纳入教学评价的范围,为学生建立评价档案,实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习得”知识、“建构”能力。其次,要将传统的“导师制”,转变为“导生制”,通过为学生设置“DUAM(培训模块包)”的方式,重点加强学生的实验实训环节,大力实施“双元制、式学交替式、角色式”实验实训,走“内导训、外引练”的实践之路,与企业合作打造实验实训基地。建立“导生制”,让一个熟练工人带领一个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企业的实验实训获得相应的学分,实行“企业+教师+工人”的多元化学分核算机制,最终实现理论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无指缝”衔接。

(四)构建快捷海量的信息机制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要加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3]因此,在未来高职教学管理中,要构建快捷的共享与反馈机制,使信息反馈成为教学督导、教学经验交流、学生信息管理的有力工具。要大力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三通工程”。例如:2013年湖南省选择了“世界大学城”建设“云计算平台”,在全国首次推广“空间教学”,对我国各地高职院校都有广泛的可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当前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探索大数据Hadoop(高度可扩展的分布式批量处理系统)、DFS(分布式文件)、DaaS(上传与查询服务)技术、SOA大数据检测系统等技术,是顺应现代教学范式变迁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从教师“教学”的方面看,要在教学检查、督导、师生交流反馈等方面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利用大数据的“信息抽取、信息分类、信息聚类、数据压缩、数据处理”等功能,使教学管理实现“靶向定位、分类管理”。要逐步告别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将相关的教学管理数据在SaaS和SOA服务器中的序列化海量存储,发挥大数据学习资源获海量性、高速性的优势,对各类教学管理模块实行PDCA循环管理,真正做到教学管理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过程监督、教学结果评价”一体化。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的方面看,要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效分析、计算、预测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类、相关性分析,通过对海量学习资源数据有针对性的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资源系统进行开发,使其更学生的学习需求。要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更加智能化的学习系统,借鉴湖南“世界大学城”的成功经验,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空间时间限制,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教学机制,使学生随时随地的通过学习资源的“主题检索”的方式提取利用资源,促进高职教学质的提升。

(五)构建和谐民主的竞争机制

教学管理动力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各个部门间的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够推进动力机制的建设。首先,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教学工作氛围。借鉴发达国家的“教授治校”方式,进一步弱化行政指令对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干预,真正的激发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在学校的长期规划、年度计划、科研项目、业务管理等,都要认真听取广大教师的看法,积极采纳合理意见,提高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增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要创设良好的竞争氛围。应充分尊重教师、支持教师,在高职教师的聘任、使用、晋职等方面,要体现出“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体现出“公平公正”,形成在教学改革与学术科研中“比、学、赶、超”的氛围,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在互相竞争中,实现教师群体的全面进步,使教师的工作既有压力、又有激情,为教师的自我提升与自我发展提供动力,形成科学的人才使用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总结

总之,高职教学管理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组织、督导、调控的过程,教学管理是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管理的效率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迫切需要教学管理动力机制的形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要求教学管理动力机制的形成、高职院校的“学习型、研究型”高校建设需要教学管理动力机制的形成,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积极构建特色突出的目标机制、高效公平的激励机制、客观合理的评价机制、快捷海量的信息机制、和谐民主的竞争机制,才能够增强高职教学管理的动力,全面提高教学管理效能。

作者:吴海容 单位: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四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管理应用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精细化管理最早出现在企业,之后随着该管理理念的完善和改进,在其它领域也得到应用,并发挥积极作用,受到管理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

(一)概念。

精细化管理最开始在企业得到应用,注重将管理工作具体化和明确化,加强每个细节的管理,优化管理流程,促进管理水平提高。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通过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应用,能优化每个管理环节,促进管理水平提高,为教学活动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打下坚实基础,因而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二)特征。

作为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理念,高职教学管理引入精细化管理模式,能将具体工作细化,实现管理的程序化和标准化,促进各部门有效协调和高效运行,及时应对管理存在的不足,促进管理水平提高。主要特征包括规范化、系统化、流程化、数据化、信息化等,有效落实这些规定,对保证高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二、精细化管理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精细化管理适应高职教学管理需要,具体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高教学管理执行力。

精细化管理要求精准执行,也就是高职教学管理具体活动当中,对每个步骤、环节、事件、流程、标准等,都严格按照要求落实,促进管理效果提升,达到优化教学管理的目的。同时也只有优化每个细节,才能更好落实各项规定,提高教学管理执行力,让各项制度措施严格落实,促进管理水平提升。

(二)增强教学管理精度。

精细化管理包括准确的信息与决策,数据统计和计量分析,并掌握正确的工作策略,在规定时间内有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因此,采用精细化管理理念,能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精度提高,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确保教学管理质量。

精细化管理注重关注学生,增进师生联系,让师生之间进行有效合作。同时重视提高教师队伍工作责任心,有效落实各项措施,在每项任务和管理工作流程中遵循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要求,促进教学管理质量提升,为教学活动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提供保障。

三、精细化管理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尽管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但一些高职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综合技能有待提升,影响精细化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为转变这种情况,应该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需要,综合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促进精细化管理理念得到更为有效的应用。

(一)完善精细化管理体系。

为增强管理水平,让精细化管理理念有效落实,提高教学管理实效性。相关领导和管理人员应该全面分析教学管理精细化理念,建立科学、合理、严密的管理体系。同时明确各管理人员的职责,让工作人员在日常管理中严格遵循相关规范要求,建立健全完善的考核和检查制度,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和管理计划,严格落实这些措施和规定,健全整个精细化管理体系,促进各项制度有效落实,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供保障。各管理部门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将各项制度措施有效贯彻和落实,并成立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加强监督管理工作,促进各项制度有效落实。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让他们严格履行职责,确保高职教学管理实效性。

(二)构建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

要想促进精细化管理有效开展下去,收集完善的信息是十分必要的,因而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目前该项工作不完善,信息收集滞后,影响作用的有效发挥。为此,应该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需要,构建合理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确保获取的资料真实有效。精细化管理涉及多方面内容,范围广,需要处理的事项比较多,要求数据真实有效,在决策管理具有重要作用。而信息系统的建立满足这种需要,能为促进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推动精细化管理的发展和完善。

(三)增强精细化管理的操作性。

构建完善的精细化管理机制,健全并明确各项规定,增强相关规定的可操作性,有效规范日常管理工作。注重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成果,推动相关规定改进和完善,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同时还要结合新形势和新情况,充实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措施,促进管理制度和措施优化升级,更好满足社会发展和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高职学校还应该考虑本校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在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前提下,结合教学管理需要,适当推动教学管理创新。合理引入微博、微信等现代技术方式,方便信息传播,增进师生之间,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推动精细化管理模式取得新突破。从而更好适应教学工作需要,让精细化管理模式得到有效落实,切实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四)提高精细化管理人员素质。

专业人才是促进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为管理单位所普遍重视和关注,也是落实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吸收优秀人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落实各项管理措施提供人才支撑。高职院校应该定期对管理人才开展培训,让他们更好适应具体工作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综合技能,帮助他们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当遇到相关问题时,能结合高职学校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合理配备工作人员,相互分工协作,提高合作效率,遵循相关规范措施进行检查监督,让管理规章制度能够有效落实,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和高职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精细化管理具有自身显著特点和优势,将其应用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具体管理过程中应该认识其重要作用,根据管理需要采取有效对策,促进管理水平提高。有效规范教学管理各项活动,推动高职教学顺利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作者:陈彩娟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第五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践行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在设计基于“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指标体系时,既有高职院校统计指标能够作为备用资源。我们在研究制定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评价体系时,一方面要对既有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同时也应按照我国高职院校当前的管理实际情况,对指标体系加以全面调整,使指标体系可以在不同角度构成相关性更为完善的整体,综合反映出学校教学的管理能力。在原则掌握与具体指标控制方面,需要表达出下述内容:即人员配备情况,比如组织机构类型、人员队伍规模等;而在制度建设上,则需要含有与教学有关的规章制度及相应的业务流程,同时还需要包括信息化建设、特色教学实践等。因为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自身就涵盖了多重相互影响性因素,各项因素所发挥的作用极为复杂,而且所呈现的效果又往往具有相异性。所以我们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需要关照教学为本思路,也就是把指标体系同教学主体内容对应起来,从而对体系加以调整完善。在设计时一般可以依照下述几项原则进行。

(一)科学性原则

在教学管理工作引入“教学为本”评价理念后,设计更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二者结合符合客观抽象描述,同时还要让设计具有良好的独立性与代表性,充分考虑到指标体系能否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情况相适应。特别是需要参考宏观情况对结构整体合理性予以研究,在不同侧面、不同侧重点抓住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方面。只有尽可能科学、客观地对教学管理各项因素加以描绘,才能简练、清晰地完成指标体系任务。

(二)整体性原则

所有事物都无法孤立存在,它们都处于统一整体的制约与限制之下,因而片面也孤立地解决问题无法揭示事物本质。因此在研究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评价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个性化特点,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整体工作在高职院校办学中的重要意义,并采取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系统设计评估方法,最终构建形成合理、全面与系统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

(三)可行性原则

此处所说的可行性包括下述两方面含义:其一是应当尽可能让体系指标更加简洁,方便计算。同时需要对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数据加以规范化处理,让指标具备明确、易于了解的特征,利于后期定量处理工作。如果有些指标在理论分析时貌似重要,可是若其可操作性不强,采集时不易处理,那么就应舍弃,不加采纳;其二是各项指标均应具备计算方法上的要求,也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均应符合易于操作特点,以确保评价结果具备可信性。

(四)可比性原则

如果设置指标,需要具备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的可比性功能。纵向可比性意为站在时间角度,利用观察有关指标的变动趋势,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变化加以研究,从而了解并评估管理水平的层次。与纵向可比性相比,横向可比性重点强调不同高职院校之间的教学管理水平指标差异。除了对纵向可比性与横向可比性两方面内容加以关注外,“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贯彻还需要同国家相关制度要求相符,在具体评估过程中符合指标可比性要求。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体系建设

(一)确定评价指标

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以评价时,需要准确设计出基于“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评价指标问卷。在问卷里面,其指标一是合理吸收当前国内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特别是教学质量管理评价的先进经验,同时了解并借鉴国际高职院校评价指标合理化内容;其二,要根据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核心内容,比如:教学改革、教学运行效果、专业建设方向等方面内容的总结得到更准确标准。利用调查分析的办法,最终把数十项三级指标筛选出来,形成针对性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评价系统。

(二)明确指标体系特点

本项评价指标是充分借鉴国内与国际教学管理成功经验,并考虑我国未来高职院校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所形成。同此前的指标体系比较起来,需要明确“教学为本”评价理念应用后的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更加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突出了素质教师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对于增强师资力量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显然可见,尤其是关注了师资力量培训目标,且在培训内容上注意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外出学习和在岗培训同步进行,满足不同的教师培训需求;二是更加关注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性内容,在专业建设上,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体系建设强调了人才培养模式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关系,而在课程建设方面,则突出了课程体系同教学内容的同步改革特点;三是更加关注实践教学,针对高职院校的突出特点,出于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考虑,特别把实践教学专门列出来,使之可以保证在“教学为本”基础上,使学生可以做到“工学交替”,达到顶岗实习的具体要求。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体系应用及注意事项

(一)体系应用

为了保证被评价部门及人员的公平性与公正性,专家组成员需要做到公开、权威。按照事先拟定的评分规则进行打分,评分规则由专家组成员按照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自主设定。对被评价部门需要依指标中的各项内容逐一打分,并将标准划分成A、B、C、D共四级。并由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按照专家组给出的打分情况汇总,得到被评价单位的基本分数。接下来依分数对目标部门进行评价,针对该部门或人员所得到的分数,对其在教学管理相关工作中的效果进行合理化评价,利用评价了解其在教学管理中的优势及不足,从而据此寻求出问题的解决策略。

(二)注意事项

1.要关注常规教学同创新教学如何结合的问题,常规性教学管理可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让学校教学工作富于条理,然而仅仅关注常规管理远远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发展需求,这是由于教学管理的目标在于“教学为本”,在于人才培养,而现代化高职教育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多元性与多层次化特点,所以与常规教育相对应的创新性教学亦应引起注意。若还是一味遵循旧的章法,不注意针对人才培养新问题采取有效规范与调整,那么肯定是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体系建设相违背的,更难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了满足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及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要求,就一定在确保常规教学的同时,关注创新教学管理工作。

2.要让教学管理同时具备规范性与灵活性特点。一方面需要考虑到制度是否规范,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其灵活性特点,这种灵活性是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基于教师层面,强调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创新性,既能保证教师教学的规范化,又要对教师的个性加以尊重,鼓励其探索出更符合高职院校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其二是基于学生层面,使教学管理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而不是让统一评价对学生产生束缚,使学生思维受到僵化性引导。

3.要关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深入,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体系应用是增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能力的客观需求,目前很多院校均已经进行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例如:学分制的动态要求等,其中所蕴含的信息量要比既有的学年制模式丰富很多,特别是学分制所具有的弹性特点,还需要与每名学生的需求相适应,因此提供与其相配套的课程内容、教师团队、教学方案,并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全面促进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深入变得非常有必要。

四、结语

“教学为本”的评价理念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它可能带动评价全面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始终保持活动,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学习化教学模式。按照这样的想法,教学专家对教学为本评价理念进行深入探究,使其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真正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相融合,如果可以在此基础上注意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独特之处,使教学管理更具创新性与灵活性,则无疑会带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作者:林青 单位:宁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