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学管理问题探析(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二级教学管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高校的扩招和新专业剧增,使办学资源紧缺,提高办学质量成为各高校的重中之重。在这种制度下,高校往往多强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而忽视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主要表现在:
1.1教学管理人员不足。
实施二级管理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全面下放,但工作人员并没有随之下发。笔者所在学校每个二级学院只配备一名教学兼教务的管理人员,教学事务庞杂,导致教学管理人员一个人要面对学校教务处、二级学院诸多领导、学院全体教师与学生的各项具体事务,终日疲于应付,工作流于表面,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1.2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
教学教务管理工作讲究时效、严谨,任何疏漏都可能造成严重的连锁反映,因此教学管理人员长期工作紧张、心理压力重。此外,高校的绩效考核体制仍偏向教师队伍,教学管理人员的津贴系数与一般行政管理人员无异。因此,长期辛苦、琐碎、压力、收入低造成人员流动较大,甚至,因二级学院的调整,部分学院招聘不到专职的教学秘书,只能由其它人员兼职,对稳定教学秩序、保障教学质量极为不利。
1.3教学管理培训稀缺。
各高校目前都存在重教学、轻管理的问题,针对教学管理方面的竞赛、培训稀缺,教学管理人员只能埋头于工作,缺乏拓展视野、提升创新的机会和空间,尤其面临管理手段和技术的不断更新,老旧的管理方法和能力已经力不从心,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管理效率。
2.教学管理工作职能分化过程中的问题。
2.1学校与二级学院之间的职能分工不明确。
学校实行二级管理后,逐渐扩大了院系的自主权,但在教学管理方面二级学院却是责大权小。一方面,教务处很多工作下移到二级学院,但却没有将主动权、决定权下放,导致教务处与二级院系在教学管理工作的协调过程中,经常出现互相推诿,矛盾也逐步加深;另一方面,二级院系在没有增加人手的情况下,疲于应付教务处不断更新的规章要求和不断下压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压力大,创新难度大。
2.2二级学院内部管理人员之间的职能分工问题。
二级管理之后,二级学院的教学秘书、行政秘书与学生管理人员都面临工作量大幅增加的困境,而彼此工作之间还有不少的交叉点,即便有明确的分工,但实际工作过程中仍存在互相推诿、抱怨分工不公等现象,导致工作合作度、融合性欠缺,往往带来重复工作或管理漏洞。
3.教学、教务管理技术改革中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在各高校中的深入应用,教学管理的手段与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与提升。即便如此,学校在教学管理高科技化方面仍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规划。教学管理制度面临规范化、科学性、长效性的改革要求,各类教学管理软件的设计不仅缺乏制度的支撑,更缺乏充分的调研,不够人性化,效率并不高,往往是用了计算机技术以后,工作反而变得更加复杂难行。
二、建议改革的方向和具体措施
1.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人性化。
1.1合理配置,稳定管理团队。
要将二级教学管理真正做到灵活有效,每个二级学院必须配备1-2名专职的教学秘书,将基层管理者、面向师生的服务者、校和分院的联络者三种角色有机统一起来。笔者所在学校规模较大的二级学院,分别设置了教学秘书和教务秘书。教学秘书主要面向教师的教学活动,直接参与专业发展、教学组织、质量监控和师资建设,教务秘书主要面向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学籍、成绩、考试、教学反馈、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学生服务事务。
1.2改革制度,调动工作积极性。
出于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教学秘书的工作也应被重视、尊重与关注。笔者所在学校,借绩效工资改革的机会,提出了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考核、定级与奖惩制度,利用质量系数对管理工作进行肯定与激励,能有效地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能动性,从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教学管理队伍的作用。
1.3加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
学校应在职业能力发展上为教学管理人员创造条件。笔者所在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全面关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希望能将教学管理人员也纳入关爱的行列,对在岗的教学秘书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管理专业培训,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秘书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教学秘书的管理素质和文字表达能力;另外,建议定期召开座谈会,组织教学秘书到兄弟院校观摩学习,开阔视野,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交流和经验学习,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2.二级教学管理的职能分工合理化。
2.1学校与二级学院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在二级教学管理中,学校教务处的职能应定位于宏观指导、调控和服务,要真正做到“简政放权”,而不是“事情下面干,责任下面担,权力上面抓”。笔者所在学校教务处,已修订了校院二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完善了教学基本文件,目前正着手简化和相关工作流程。各二级学院下一步也将配合绩效工资改革,出台各自的教学管理规章和考核奖惩制度。
2.2二级学院内部明确分工,加强合作。
为了提高对师生的整体服务质量,二级学院可采取综合管理、轮岗定级、分工合作的管理模式。笔者所在学校,某些二级学院成立了综合管理办,设立办公室主任,将教学、行政、学生管理人员纳入一家,但分工不分家,根据需要定期轮岗,年底根据工作绩效和师生评价进行考核定级,不仅能增进理解、促进良性竞争,更能有效地扫除管理盲区、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另外,还分设有心理驿站、学生会所、教学资料库等活动场所,既保证了办公室的安静,又利于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和落实。
3.教学管理手段的改革高科技化。
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管理正全面进入集中化和信息化。
3.1教学资源的集中化。
学校教务处新下设了实验实训部,全面管理和调配整个学校的实训资源,将大大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利用率。同时,学校的教学楼正在实现所有教室的信息化,教室的资源也将步入高效利用和高效管理,这对于教学管理来说,是一项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另外,实训室和教室资源的申请、调用也将全面进入信息化管理,将给全校师生带来极大的便利。
3.2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学校开发了功能强大的教学信息平台、教学管理终端系统和微信办公平台,目前校内信息传递、课务安排、授课计划制订、教学资料提交、成绩输入管理、工作量结算等大部分教学环节均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并且已经实现了在家办公。此外,学院还全面征求教师的反馈、建议,力争使各信息平台更加简洁有效,更具人性化和操作性。此外,各二级学院正进一步加强院系网站的建设,即时有关教学管理的通知和信息,提供可以下载的教学文件和相关资料,让网站不仅是二级学院宣传的窗口,更成为院系教学管理的好帮手,促进各项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总之,应以机制创新的理念加强对信息网络化的建设筹措,同时以信息网络支持新机制的有效运行。
三、结语
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的实施,虽然给二级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但正是这些问题,促使高校从外部的硬件条件到内部的管理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为高校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障。
作者:韩燕 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教学管理创新
一、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的特征
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中国加入了WTO,各国间的交流和合作在不断的深入,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已经由传统的知识要求向能力和创新转变。在封闭性的中国教育中,掌握丰富的知识就能够在社会上得到肯定,实现自我的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过程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通过机械记忆实现教学目标,与此相应的教学管理,表现为学校通过硬性的要求来保证教师按时上课,课堂容量足够大,学校通过安排课程内容和时间,通过书面考试来保证教学管理的有序进行;这种教育管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得到了突破。信息技术帮助人类解决了一大部分的记忆问题,学生不再需要记忆所有的知识,然后从自己的头脑中提取实现再利用,而是通过灵活运用掌握基本原理,在需要的时候通过快速查找来实现知识的提取过程。知识储存和提取的便捷性,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要完成任务,充分了解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向产生创新性的观点来应对市场发展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的形式在不断的丰富,高校中出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的结合,理论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受到了冲击,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等,与此相应的教学管理也应该进行改革,满足需求。但是,从实践来看,大多数院校只是在原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各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不断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也成为师生交流的重要内容,但是并没有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贯彻和实施。
二、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如何推进教学管理的创新,提高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面对当今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审时度势,把握改革时机,实施教学管理改革。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新形势下教学管理的改革需要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学生选课、成绩查询、教学任务安排、教学评价、学生评价等方面管理的规范化和网络化,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这就需要各高校大力开发计算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依托校园网的优势,建立网络管理系统,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求。例如,某高校利用网络管理技术将本学期开设的课程上传至网络,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两门专业课程作为必修课,选择至少两门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这就有效地体现了教学工作的个性化和人性化;同时,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例如,某高校利用网络管理技术建立图书管理制度,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查看自己需要的书籍,借助位置分布图了解图书的位置和数量,并预约借阅时间,这样就大大节约了学生在图书馆逐本寻找书籍的时间,也提高了书籍资料的准确性;再次,教学管理也增加了教学工作的便捷性。随着高校课程形式的多样化,课程的开展需要多样化资源提供支撑,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课程都配备了可能运用的所用教育资源,有时需要实现共享,需要在教学开展前提出申请。在传统的教学中采用的都是,学生实地到各个部门去申请,提取设备和教育资源,有时由于工作的衔接性出现差错,使得课堂教学资源无法得到满足。学校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作为辅助工具,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借助网络提出申请,包括所需道具、教具等的支持,这样学校不仅可以监控教学的有序进行,而且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实现硬性管理和弹性管理相结合,保证学生管理工作
高校的学生在年龄上已经是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对自己的学习具有计划和自我负责性,在课程安排上相对于中小学而言也有所减少,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变得更加重要的有效。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并未关注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将自主学习视为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关注仅限于安全的管理。在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的是科学管理的层次管理方法,严格规范学生一天的上课时间,包括上课、吃饭、休息的所有时间,这一方面是保证学生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管理的方便。笔者认为,由于大学生仍然处于学习阶段,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应该保持,但绝不意味着学生自主学习的单一性,学生作为成年人具有自我规划的能力,学校需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进行选择,灵活的对学生进行管理,为学生服务。也就是说,教学管理的范围要逐渐扩大,如何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在教学管理中,需要将实践活动也纳入教学评价的范围内,对学生一学期所需要参加的实践活动进行最低量化规定,通过引导学生上传实践图片、视频以及经验等,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监督。
三、总结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对人才规格要求的变化,使得教学管理的改革迫在眉睫。在教学管理实践中,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化的教学管理系统,提高教学管理的便捷性、及时性和成效性;同时,要通过硬性管理和弹性管理相结合,保证学生课余学习和课余实践的有效性。
作者:李晓红 单位:宁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第三篇:高校系级教学管理教学秘书作用探析
一、教学秘书
教学秘书工作主要是协助教学院长或系、部主任安排系里教学工作的具体事宜,保证系、部的各项教学工作的落实,做好跟踪、督促教师完成教学计划,同时收集各种教学工作执行中的各种反馈信息,进一步推进教学工作的进程,为系、部级教学管理提供依据。
1.各教学院系教学管理的中心地位。
教学秘书的日常工作很复杂,包括日常教的监督检查工作;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与协调工作;接待学校教务处到本系检查工作;准备日常材料包括学生信息、教师信息、教学档案的整理;组织学生订阅教材、辅导图书工作;组织考试相关工作;进行考试并上报考试成绩,指导毕业论文的答辩等等,所以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中心。
2.日常工作中的独立地位。
教学秘书的工作,虽然由教务处和系里双重领导,但是对于具体工作则处于独立的地位。教学秘书不像任课教师有集体备课,可以交流、总结经验。教学秘书也不像辅导员,每个年级的辅导员之间可以通力配合,共同完成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教学秘书在系内的工作谁也帮不上忙,始终是“独来独往”。同时,要做好教师、学生的沟通与协调工作。教学秘书工作中的独立地位,也同时给了他们一定的教学管理权利,保证他们的工作能够顺利、高效的完成。
二、高校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1.教学秘书协助系领导处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因此,教学秘书应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和实际数量的教师,科学安排的每学期的教学,每一个年级,教学的过程中的课程,既不能让2门课以上的教师在时间安排上发生冲突,也不能让学生的上课地点发生冲突。协助系领导处理日常教学管理工是教学秘书的重要工作之一。
2.促进教学管理现代化的作用。
教学管理现代化是在管理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总结、提升形成的。管理现代化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秘书的岗位是高校最基层的教学管理岗位,教学秘书能够在工作实践中总结规律,形成较为先进的工作方式方法,有效地促进了高校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形成。可以说,教学秘书工作是教学实施的枢纽,合格的教学秘书工作是教学管理实现现代化的直接途径,同时也是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催化剂。
3.教学档案管理、资料管理中起到的作用。
教学秘书在工作中需要积累大量的学生信息、档案,制定大量的管理文件,并对重要的部分要进行归档。这些对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因为学校的人员变动较频繁,尤其是教学管理人员变动频繁,这就需要教学秘书做好纸质资料、电子资料的归纳和整理工作。以便日后无论谁从事该工作都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这些工作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对学生利益的保护,也是遵循服务育人宗旨的具体体现。
三、如何提高教学秘书的素质
1.转化观念,提高认识。
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奉献,是教学秘书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思想素质。由于工作的需要,一些部门的教学秘书放弃了专业,把重点放在教学管理上,与同一时期的专业教师相比,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常常在个人专业发展和评估的专业职称上面做出牺牲。所以,一个称职的教学秘书要甘于奉献,任劳任怨。
2.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教学管理不仅仅涉及行政管理,更是学术管理。教学秘书要熟悉各部门的基本情况,了解系统的结构、教学大纲和课程科目之间的关系,熟悉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教学秘书不仅需要满足一般的教学管理工作,培养创新精神,思维活跃,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维,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以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做为一个教学秘书更要掌握现代的管理手段,努力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四、结语
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需具备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同时也需要一批优秀的教学管理人才。教学秘书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做为教学秘书自己,应该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己,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刘芳 单位:长春科技学院
第四篇: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人本化理念探究
一、大学人本化管理的含义
大学是什么?从大学诞生之初的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大学本质的不同认识,不仅会影响大学需要什么样的人,也影响到什么样的人参与政策制定和人事决策的过程,这必然导致在大学管理中对人本思想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如果认为大学只是政府的附属行政机构,那么科层制的行政管理模式就较为突出,管理的主体就以行政管理人员为主,管理的权力也就会突出行政权力,人本管理思想必然受到忽略。如果对大学持有"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是探究学术的殿堂"、"大学是云集大师的圣地"、"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等观点,那么就能认识到大学组织的特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会得到彰显。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大学的管理决策和人事政策的价值取向首先应该关注那些群体?本人认为,当前我国大学应该关注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尤其是教师群体。列宁曾经说过:"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和良好愿望决定,不由学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教学大纲'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对于教师,在学术上要保障他们自由探索的权力和学术研究的条件,在决策时应尊重教师们的愿望和诉求。大学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活动场所,其管理活动是一种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过程,它应该寻求人的活动的意义,努力实现人的价值。
二、将激励作为实现高校人本管理实践的基本
由于激励的对象是人,所以善用激励方式的管理者常常是优秀的人本化管理理念的实践者。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经过专门的研究后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是2O一3O%;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O一9O%。其间的幅度相差6O%,所以说,激励得当,一个人可以顶4个人用。这些话都说明了激励的重要性。由于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和创造知识,其工作性质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精神因素,更需要采用激励这种有效的管理方式。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建立起灵活的激励机制,提高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当前正在实施的大学教师聘任制。只要在聘任过程中坚持公平聘任、平等竞争、择优上岗、打破资历界线等原则,对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
三、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凸显人本化“顾客”管理思维
"顾客"的概念,源于公司企业组织中的顾客服务的理念.是一种市场的观点,它以顾客为尊以追求顾客的满意作为公司企业管理和获取竞争力的基本法则。从2O世纪8O年代以后,"顾客意识"已全面引入政府公共管理领域,并逐渐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推行。对高校而言,其顾客分为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内部顾客主要是大学教师,外部顾客主要是学生和家长。强调"顾客意识"管理,就是要使顾客能够"用脚投票"。所谓:"用脚投票",对于公司企业而言,就是顾客如果对公司企业产品、服务等不满意,可以马上走人,到别处去购买;对高校而言,如果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对大学的管理和学习环境不满意,也可以流动。这样就迫使高校的领导们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将关注的焦点对准其顾客--教师和学生及家长的需要,使高校的管理、高校的决策、高校的改革等等都要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来展开,并以教师和学生的满意度作为高校管理成败的标准之一,所以"顾客意识"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人本化理念的又一体现。
四、以"教授治校"为管理模式,切实推行人本化管理
"教授治校"的核心就是在大学的管理事务中充分发扬民主,让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真正体现广大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依靠教师力量办学"。其最初源头是来自中世纪法国的巴黎大学,当时的教授集体全权管理大学事务,享有大学招生、教学、考试、授予学位等同题的决定权与控制权。这种"教授治校"思想也是西方大学人本化管理思想的最初萌芽。后来英国创建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基本照搬了巴黎大学的教授治校模式。但真正将"教授治校"作为一种大学理念的还是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的管理思想也不断发生演变,但"教授治校"的理念却一直在西方大学得以流传.并且逐步远播世界各国大学。我国开"教授治校"之先河的是民国初主政北京大学的蔡元培先生,他强调:"北大校务,以诸教授为中心";"以专门学者为本校主体"。这是西方大学管理制度在中国的第一次成功借鉴。其后清华大学也开始实行教授治校.刚开始时阻力很大,直到梅贻琦担任校长后,才冲破阻力,使"教授治校"得以制度化。"教授治校"思想在北大和清华的实行。充分体现了两次校长依靠教授办学的民主精神和人本化管理理念。可惜的是,在解放以后的几十年里,"教授治校"这种人本化的管理模式已成为一个人们不敢提及的"术语"了。现在,我们重提"教授治校",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的。
五、总结
总之,我们推行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就是要改革管理中存在的不良因素,提高高等学校产出的效率,使它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对人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重视和发挥程度如何,将成为影响和决定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作者:陈英楠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教务处
第五篇: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及改革措施
1高校教学管理的含义及必要性
1.1高校教学管理的含义
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保证教学秩序的手段,是完成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科学管理为主线”的教学及其组织管理的客观规律与内在联系的学科。具体来说,教学管理是学校的校级领导和教务等教学管理人员,为了完成教学的任务、提高教学的质量,而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有效组织和协调高等学校整个教学中的各种因素,以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
1.2高校教学管理的必要性
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近十多年来,高校大幅度扩招,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高校在适应大众教育的过程中,看重规模,却忽视了在校综合素质的下滑问题。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当前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呼唤对创新人才的重视和培养,这种重视不仅仅体现在对高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更体现对于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与重视,因此,双向的需求必然推动学校教学管理的改革,以促进其与时俱进。现在,诸多学者对于转变教学管理的必然性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其中一点就是必须从高校教学管理的队伍自身入手,推进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为了更好的服务学校自身,创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管理队伍,必须推进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新形势。总理今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并倡导“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高等学校为了培养适应社会新形势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要有效配置教学资源和提高教学质量。
2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2.1管理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主要有分管校长、教务部门及各分院的院长及秘书等人员组成,高校“教书育人”的责任重大,而因为传统教学重要而管理次要的观点影响高校教学管理的进步。另外,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人员组成也不专业,大多数是兼职,而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根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管理当中,这也是管理低效率运行的原因之一。最后,许多高校对于教学管理的资金投入也较少,甚至没有,也严重阻碍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2.2专业水平较低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很多教师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他们很难从本质上认识管理工作的核心,有些人不求甚解,只是机械地完成上级的任务,还有一些人只是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经验,所以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缺乏良好的理论支撑。更有甚者,还有一些通过亲属关系进入教学管理岗位的人员,学历水平较低,思想十分保守,工作方式较为僵硬、死板,有些年龄较大,对烦琐的工作感到力不从心,从而没办法满足新社会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要求。
2.3缺乏有效信息反馈机制
高校教学管理由校长、教务部、分管院长、教学秘书组成,基本都是集权式管理,下级绝对服从上级指令,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缺乏平等交流与协商的机会。而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直线式的管理,上级往往没有很多精力和时间放在调查和分析学生和一线教师的需要上,这就导致下级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给上级领导部门,教师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他们的真正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阻碍教学管理发展的步伐。
2.4观念落后,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高校教学管理关系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所以教学管理是严谨的、科学的,但是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这种严谨就变成了教条进而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和积极性。另外,过去很长时间高校都是“学年制”的管理模式,学生课程安排基本是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学生课时基本上以学时、学年为计量单位。这种单一化的培养模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主动意识不强,个性发展不凸显等问题。因此,当前高校教学管理观念的落后,模式的单一性,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2.5绩效评估形式化,抑制积极性
很多高校教学管理效果评估也是流于形式。首先,部分高等学校的评价是以“管理层”为核心,教学活动的直接从事者———教师,则处于被评价的位置,所以说评价的结果无法促进工作的发展。其次,有些高校教学管理的绩效评估缺乏指标体系、不规范,甚至标准都十分模糊,欠缺相应的激励机制,以至于教学评估没有实质效用。
3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措施
3.1加强教学管理建设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当今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竞争急剧加强,而且呈现多样化趋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强,因此,高校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高自身教学效益,应大力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培养一批符合高校需求的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人员还应及时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积极开展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促进教师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3.2提高专业化水平
高校应引进相关的工作人员,使管理队伍的专业性有所增强,引进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共同管理,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效率的教学管理队伍。要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后续教育,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达到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强化职业素质的目的。
3.3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
首先,建立一个教管人员和高校一线教师的沟通平台,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其次,应建立一套灵敏的教学管理反馈系统,以便了解教学的新动态,适时检查课堂教学质量,目的是形成教学信息的连续反馈。最后,鼓励并支持大学生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目前,大多高校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教师和管理者有绝对的权威性,选课时,课程大都根据培养计划安排好,学生则缺少知情权和选择权;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是按照原来的教学大纲和学期初的授课计划进行授课,学生出现跟不上、听不明白等问题时,也没法进行及时调整;教学评价时,学生也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来进行。因此教学管理的改革,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三者之间的平等交流也必不可少。
3.4转变现有观念,顺应时展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不仅是行政管理,而是学术与行政相结合的管理工作。教学管理需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合理选择方法,尽量消除学生、教师、管理者的隔阂,使教学管理的理念更加明显。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时代教学管理理念,高校的本质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当前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高校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创新精神、发展个性为核心,以适应社会需要。
3.5建立合理评价体系,加强激励机制建设
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对日常教学情况的检查与监督,如期初常规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资料检查等,都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另外,还需根据教学工作性质不同,制定相应评价指标体系,辅以激励手段,鼓励先进,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发展。
作者:周善跃 于小艳 张廷龙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第六篇: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策略探讨
1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现状
近年,各大高校纷纷开始扩大外招,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琐碎和复杂,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大考验。但是我国高校许多教学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系统教育,思想保守,对外界信息反应迟钝,业务素质跟不上工作需要,停留在传统的陈旧管理模式中,管理能力差,不适应新时代教学管理需要,所以,高校教学管理必须开展继续教育,充实继续教育体系,提供各种对内对外学习交流的机会,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我国高等教育学校数量不断增长,随着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长,各大高校越来越注重与海外高校的学术交流,例如邀请他国的博导教授到本国学校进行学术交流等,高校教育越来越综合化、国际化,学术合作也越来越密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许多教育问题随之浮现出来,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高校管理工作必须与教学的质量和发展相互配合,这就需要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转变传统观念,学习新的知识,树立正确意识,开展继续教育是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关键。我国继续教育不断发展,其内容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效果也不断增强,众多高校参与到继续教育的大潮中,是提高在职人员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
2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2.1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能够转变管理者的陈旧思想理念,扩充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教育不仅是扩充管理者的知识的教育,更是推广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平台,有助于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促进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2.2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随着时展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管理人员只有接受继续教育,努力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继续教育为高等学校打造了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
2.3推进教学管理专业化的需要
我国现存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存在滞后性,管理者对知识的渴求和兴趣的发展等需要不断下降,开展继续教育能够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也体现了对管理者的专业化需求,管理者对专业提高的需求又促进了继续教育的发展。
2.4促进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且来源混乱,缺乏教育专业培训,综合素质较低。且管理人员在平时忙于管理而疏于提升自己的学术,加上管理岗位的晋升机制不合理且晋升极其困难,需要开展继续教育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缓解当前局面。
3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措施
3.1转变观念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继续教育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经费和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其次立足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以促进大学建设为目标,增加与其他高校合作办学的机会。最后要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和业余时间,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理论教授和业务培训。
3.2营造继续教育的文化氛围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开展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柔性管理”的管理方式相结合,完善继续教育理论知识体系,采用专题讲座、短期进修形式丰富教育形式,定期开展顶岗锻炼和考察调研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继续教育文化氛围,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的提升创造各种机会。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开展网络共享和远程教育,为继续教育提供便利。
3.3建立不同形式的短期培训班
建立不同形式的短期培训班是开展继续教育最常见的形式。一方面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教育,开办各种理论知识培训班,弥补管理人员在知识上的不足;其次举办教育管理专题培训班,邀请成功有经验的管理领导实例讲解教学管理方法。
3.4提高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
为了促进高校的发展,各大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学位提升的学习,同时为管理人员计算机等知识的提升提供条件。
4结语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推进教学管理专业化、促进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也是解决教学管理人员各种问题的措施,所以高等教育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营造继续教育的文化氛围、建立不同形式的短期培训班,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闫冬至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第七篇: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研究
一、高校教学管理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教学管理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性人才,要想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就必须对高校的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采用单项的灌输方式,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素质教育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利于高校素质教育的进行,要想培养出更多的创新性人才,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必须进行教学管理的改革。
2.素质教育推动着教学管理的创新。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更注重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水平。因此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对大学教育的外在要求,更是大学提高其自身竞争力的内在要去。在这种紧迫的发展形势之下,如果依然采用墨守成规的教学管理模式,将无法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不得不对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因此,高校进行素质教育能够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使得教学管理工作适应新时期创新教育的需要。
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管理观念落后。
当下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更像是行政管理,疏忽了学校的专业性管理。高校的教学管理与一般的行政管理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高校的教学管理重在培养人才,具有较强的智能型和专业技术性,管理者也需要掌握合理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如果仅仅将教学管理当做是行政管理,无法达到高校素质教育工作对管理者水平的要去,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创新人才的培养,并且妨碍素质教育的进行。
2.教学管理体制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过于严格,在管理上过分强调循规蹈矩,不注重人本性,所有的学生培养方式是一样的。一刀切的教学管理方式容易导致高校办学无特色,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施展。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也存在僵化的特点,学生必须选择大量学校安排的必修课,从而有很少的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这样无法体现学生的差异性,严重影响着学校的素质教育,制约着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3.教学管理评估体系不健全。
良好的教学管理评估体系,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教学情况,保障高校的教学质量。然而,目前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评价缺少规范性,缺少透明性,过分流于形式,不能科学、有效的反馈教学情况,无法发挥评估的作用。多数高校甚至尚未建立适合自己的评价体系,教学管理人员也缺乏相关的学习和培训机会,管理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教学管理评估体系的残缺严重影响着教学管理工作的进行,甚至影响着学校教与学的质量。
三、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对策
1.更新教学管理新理念。
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高校不得不进行教学管理的改革。陈旧的教学管理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当代社会更加注重人的价值,高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注重人才的培养。高校也应该对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意识到素质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2.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高校应该加强自身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化和科学化教学管理制度,从而有效保障高校的教学质量。首先,高校应该奠定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其次,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再者,高校教学管理应该扩宽视野,着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最后,高校应该着眼于自身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从而提升高校的教学管理质量。
3.完善教学管理监控和反馈体系。
良好的教学管理监控和反馈体系,是顺利进行高校教学管理的前提,是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保障。该体系是以健全的评估体系为基础的。高校必须完善学校的各类教学评价。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加上科学有效的监控和反馈体系,能够及时反映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高校教学管理的监控和反馈体系应该逐渐透明化,这对于促进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四、总结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水平,这就要求高校全面培养大学生,提高其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本文分析了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关系,从高校教学管理现存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质量。
作者:许艳 单位: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高校人性化教学管理改革探讨
一、高校教学管理人性化缺失的现状
(一)高校学生没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的权利。
现今高校的教育制度恰恰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这就意味着不少学生为了学分和成绩勉强地去攻读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课程,这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高校对学生的合法利益置之不理,所以教育纠纷案件屡见不鲜,高校作为教育者无权剥夺学生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权利,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而不是制人,因此改善这一管理理念势在必行。
(二)高校的教学管理理念存在偏差,管理方式缺少人性化关怀,缺少与学生的良好沟通。
管理人员把自己定位成管理者而非服务者,与学生沟通交流、为学生解答问题时缺少耐心和热心,对待学生态度较为强硬。另外,现行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某些规定,比如考务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很多刚性规定,缺少“人本性”和“情感性”。
(三)对教师进行制度管理和绩效评估是现行大学管理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制定严苛、冗杂的规章制度对教师进行监管,一味强调服从、统一的计划性教学体制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授课的自由性。各类绩效考核的量化指标也使得教师在兼顾教学的同时不得不分神处理职称和工资等问题,从而给教师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这种过度的限制除了压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创造性,也限制了学术成果的出现,不论对学校自身、教师本人还是学生都是有害无利的。
二、高校人性化教学管理改革的措施
(一)建立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能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一,明确教师的职责,增加教师的自主权利。以往高校采用硬性的管理模式,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更强调弹性管理。在不违背高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教师有权利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模式和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定不同的作业量,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第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选择性机制,把教育的选择权和参与权交还学生,推动学生独立、自主和探索性地学习,才能实现教学管理的人性化。第三,建立适合校情的学分制、辅修和双师型等组合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成才平台。
(二)建立人性化的教师培养体系
高校管理者应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并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从而才能激发教师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第一,管理者应换位思考,对教师充分体现尊重与信任。要还原教师在大学教学中的应有地位和中坚性,保障教师的应有权利和利益。第二,高校应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确保教师享有职称授予、课题自主和选聘自由的权利,保障教师的发言权、知情权和决断权。第三,制定科学的教师授课评价体系,使教学质量监控方式由“重事后,轻事前”转变为“重事前,重预防”,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三)建立人性化的师生关系
教学管理的目的就是营造一个科学、重教、严肃和民主的人才培养氛围。高校中的“师生关系”应是“我与你”的民主、平等和对话的和谐关系。第一,师生要相互尊重,并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观点,从而做到共同发展和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做到对每一个学生平等、宽容和尊重。第二,科学人性化的教育应该是鼓励个性与创造性的教育,教师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全方位发展。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信任和关心是缩短师生之间心理距离,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管理者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尊重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建立人性化的教学管理队伍
建立一支人性化的教学管理队伍,是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关键。第一,推行“教学管理人员准入资格”。吸收具有较强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人员,从而保证高校教学秩序的良好运行。第二,重视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如进行校内培训、校际间的交流、研讨和进修培训等。第三,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长期以来,教学管理人员的个人价值和工作能力难以得到认可,职称评定相对较困难,个人进修通道不畅通。怎样为教学管理人员创造发展条件,制定有利的成长政策,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工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社会和谐发展,还是从教育与人的存在和发展角度来看,人性化都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价值追求。高校应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柔性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理念,这样才能在教学管理改革中创新思想、创新模式,创新发展。当今高校的教学管理正在大力倡行人性化管理,但也不能忽略适当、合理地运用刚性管理,只有刚柔相济,才能实现高校教学管理的最优化。
作者:张晓琳 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