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论文(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同其它很多教学机构一样,存在着较大的管理理念的落后的问题。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输送职业人才的机构,必须满足学生、教师和社会多方面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与传统的行政性管理方式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并没有真正的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听取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感受,也没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改良管理理念,根据社会的发展转变管理思维。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没有理解管理工作的真谛,为管理而管理,将管理工作当做例行公事的巡查,并没有真正实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还有些管理人员认为管理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制,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由发展,因此,管理工作成为了束缚学生思维,限制学生自由的具备一定负面影响的工作。还有些管理人员不懂得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仅仅根据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条例进行管理工作,使得一些管理工作脱离实际,不能真正起到为学生服务和为教师服务的目的。
2.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引进了一些信息化技术改良了教学环境,却没有在管理工作中引进信息化手段。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缺乏操作信息化设备的能力,使得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率低下,一些高职院校在招生、考试、介绍就业等许多方面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使得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不能得到保证,一些高职院校虽然使用了高科技管理设备,但并没有完全发挥信息化设备的全部性能,仅仅对信息进行了传递和记录,并没有真正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3.教学方式难以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很多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接受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但是,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强行将一些制度进行贯彻,使得学生成为了只懂得遵守制度,不具备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这种落后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造成了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流程再造的具体举措
1.转变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
我国的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必须对当前我国社会管理机制的变化具备清醒的认识,并且对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由单一思想理念到多元思想理念的转变过程进行研究,切实转变高职院校管理的思想观念,尽可能少的在管理工作中使用行政化手段,并充分借鉴当前我国社会各类机构先进的管理理念,对管理方式进行改良。高职院校要组织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前往一些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学习,以便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积极转变管理理念,以服务者的心态面对管理工作,为高职院校的师生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必须将管理工作作为实现提高教学水平的手段,而不能将管理作为最终的目的。管理人员要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为学校师生提供较为宽松的管理氛围,以便培养出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
2.改良高职院校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要对流程再造理论进行充分的研究,认识到管理流程是管理工作调整的过程,一切管理工作都是针对管理流程的,从而加强对管理流程的改造力度。首先。要对管理范围进行科学的划定,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不能单纯的模仿普通高校的管理制度,而要借鉴社会机构的制度合理性科学的设置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要将流程型管理体制取代传统的职能型管理体制,为固定的管理内容设置固定的管理团队,并实现对管理内容的全方位多角度管理,避免出现权力重叠,管理机构臃肿的问题。管理工作要以信息为主要参考依据,将高职院校的各类信息进行科学的整合,使管理效率得到提高。管理人员要将整合管理流程作为工作的重点,科学的设置管理工作的时间和范围。高职院校还要注意管理体制的信息畅通,要保证高职院校的上层管理者能够准确的了解被管理主体的实际情况,而师生也可以将自己对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通知管理机构的领导者,使管理机制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改良。
3.提高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水平。
通过业务流程再造理论改良的高职院校管理机制必须依靠高水平的信息化管理才能得到有效的运行。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对高职院校的各类信息进行高效准确的采集与整合,并为管理人员提供直观的参考数据,以便管理人员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例如,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对EPR、CRM、SCM三种信息化管理软件的重视,使用这三种软件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流程进行科学的整合,并以科学的管理流程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使高职院校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得到切实提高。高职院校要将计算机作为主要信息化管理的载体,将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课程选择工作、学生学习成绩与教师教学成绩统计工作、学生与教师的出勤率统计工作和学生学费与教师薪酬的管理工作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范围,并将不同校区、不同专业的信息进行集中管理,提高管理工作的公信力和准确性。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公告栏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流程再造工作进行宣传,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范围,延长管理时间,打造出全方位多角度的管理程序,提升高职院校管理服务水平。
4.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近日,我国某知名高校的大学教授为了培养学生质疑权威的意识,躺在教室门前并要求全体学生从自己身上迈过,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受到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一致好评。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该从这一事件中汲取经验,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作为改良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和时代的变化需要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使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保证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理论创新,以便成为这一行业的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要尽可能多的参加社会活动,尤其要参加招聘活动,了解当前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根据社会需要制定管理制度,保证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的完美对接。
三、结语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我国专业技能人才的储备至关重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存在着理念落后、体制不科学、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将流程再造理论科学的使用于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当中,对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进行改良,转变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提高高职院校管理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对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储备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冯杰 单位:辽宁工程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探讨
1引言
社会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则是竞争压力的增大。在这种竞争日趋强烈的环境下,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人才的竞争。如今,社会上知识型人才几乎形成供过于求的趋势,而拥有专业技术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则比较匮乏。为此,加大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认清现今高等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和改善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模式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为国家输送大量优秀的应用性人才,为国家科技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2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势分析
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模式上存在着一些自身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敢于实践,勇于创新。高职院校以人才需求作为办学的基本思路,故而他们敢于尝试和创新,思想开阔,这种开放性思维很利于学校的发展。第二,突出技能,把握专业。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和宗旨决定了其办学的专业化,注重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第三,重视教学,严格管理。由于高职院校一切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这种专一式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保证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3.1注重技能的学习,忽视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则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和培养方向,注重技能和职业训练。然而,当今社会单一型人才面临巨大压力,只有全面发展,同时兼顾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个人素质的培养的“全能型”人才更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3.2生源质量不高,素质有待加强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也是影响教学过程成功的关键。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们只是因为学业不好才选择就读高职院校,这就使得其生源表现出质量不高、学习能力也较薄弱的特点。
3.3强调学科本位,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高职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在发展上也不是很成熟,因而在课程设置上还是有些跟随普通教育的课程模式,对必修课限制过多,对选修课则不太重视。在教材运用上,也大多以传统教材为主,没有很好的结合时代性和实用性。
3.4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现代化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老师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课堂上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互动,这样所导致的结果就是课堂气氛严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板书的纸质教学已不能满足丰富的课堂教学,为此善于运用现代化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形式,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4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策略
4.1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涵盖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一个学校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教学管理模式至关重要,关系着学校未来发展的走向,而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学校要想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跟随时代的步伐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在改革过程中,要转变教学理念,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主动交流和沟通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优秀人才。教学改革中,比较难以把握的就是学校课程建设。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因此应该时常与社会各类企业进行合作,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技能要求进行课程设置,从而使得人才的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匹配。除此以外,还可以聘请企业一线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教师,让他们也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传授实践工作经验。
4.2专兼结合,加强“双师”结构建设
“双师结构”是就教师个人或教师团体的素质构成而言的,即指既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经济师、技师或高级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队伍;换句话说就是,既具有从事高职学院专业教学素质和水平,又有在企业、工厂相关专业岗位工作经验、能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时,要注重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培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吸收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具有“双师”水平的青年教师进来。
4.3加强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因此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对于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非常关键和必要。可以说,企业是一个进行社会实践的大舞台,校企之间强强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在长久的合作过程中,校企可以各自找准平衡点,实现互利共赢。此外,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还可以为学校节省部分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的费用,节省下来的部分开支可用于进行学校其他硬软件设施的建设和更新。
5结语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即第一部分阐释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优势;第二部分主要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三部分则是本文的重点,提出应该对高职院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及其改革策略。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一份子,它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实用型和技能型秀人才,故而做好其教学管理工作,适应时代潮流,善于改革创新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极其重要,希望本文为能提供一些启发和有益的参考。
作者:王菊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的缘由
众所周知,我国高职教育大规模发展的时间较短,内生性过程并不充分,高职院校大多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无法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事实上,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全面实施,高职院校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学校的生存环境和教学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决策、计划、组织、监控、协调、服务诸方面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高职院校并未从教学管理体制层面做好相应的准备,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体制尚未真正形成。从理论源头上看,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尚未打破马克斯•韦伯于17世纪中期创立的理性官僚制的窠臼,环境“稳定”、任务“不变”、领导者“理性”是其三个假设前提;“封闭”的形态、“固化”的职能、“森严”的等级和“机械”的运行是其四个基本特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实质上就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执行的是指导性计划,履行的是“封闭式”的教学管理职能,这种教学管理体制虽然有其存在的历史依据与合理性,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三个假设前提”已经不复存在,面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实施,这种教学管理体制越来越暴露出自身的不适应。例如,面对以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就难以解决教学资源特别是实训场地和实习岗位的随机性、灵活性、易变性以及校外教学质量监控等问题。因此,无论是从理论层面上讲,还是从实践层面上看,创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都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的依据
(一)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科学将世界看作无数系统的集合,认为世界的复杂性就在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世界的任何组成部分,就是研究相应的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系统科学理论认为,任何事物不仅自身是一个系统,同时又是外部环境的一个子系统;任何系统都遵循“结构功能相关律”———只有系统的结构合理,系统才能具有良好的功能,并且良好的功能需要合理的结构来保障。系统科学的研究起点是要认识系统的特点,把握系统的层次、结构和演化规律,而其根本目的则是通过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按照系统科学理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是一个开放系统。其教学管理体制创新不仅要改造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使之具有服务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而且要厘清学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关系,对学校生存环境的变化进行研究,以便形成学校与环境之间的良好生态。因此,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体制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的问题错综复杂,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是关于公共管理的一系列新思维、新行为,是重新划分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的理论。“治理”与传统的“管理”有着根本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主体、对象和机制三个维度。从主体上看,管理是一元的,治理是多元的,前者主张对任何事物都采用行政主导型集权管理模式,后者主张对于任何一项公共事务都应形成多元治理的格局。从对象上看,管理是一个封闭系统,治理是一个开放系统,前者将管理对象置于一元化的管理之中,管理行为自上而下只在系统内部展开,后者将治理对象看成利益相关者展开活动的场所,而利益相关者并不局限于组织内部。从机制上看,管理是上令下行,主张采用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直线职能制”结构,仅仅强调下级对上级负责;治理是多元制衡,强调各利益相关者的主体地位和利益诉求,主张通过多向交叉的运行规范和制度设计形成制衡局面。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由学校和家的事情变成了学校与企业的公共事务,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无法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因此,摆脱传统管理理论的羁绊,改革官僚体制,创建治理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选择。
(三)跨界管理理论
“跨界”包含两个组织维度:垂直整合维度、横向整合维度。跨界管理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合理处理“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当今社会,频繁的各式交往中看不见的边界不断形成与消失,缺失跨界管理机制,就难以形成各种合作,交易成本就会增加,交易效率就会降低。只有通过跨界管理消弥边界鸿沟,才能促使各种合作快速产生,大幅提升效率与效果。由此可见,跨界管理就是打破传统的组织壁垒,形成具有生态化的组织结构,使组织边界由刚性的“墙”变为类似于生物有机体中的“隔膜”,让各种物质和能量畅通无阻地穿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和企业如同彼此紧密关联的两大生物种群,共生共荣,不可或缺。但是,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两大“生物种群”的共生共荣。这些障碍如同两堵高“墙”:一是横亘于高职院校与企业、政府及其它社会组织之间的“外墙”;二是横亘于高职院校内部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内墙”。因此,我们必须按照“跨界管理”的要求进行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打破由层级管理、职权划分、区域文化形成的各种壁垒,将传统组织之间刚性的“墙”转换成生物有机体中的“隔膜”。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的策略
综上可知,无论是遵循系统科学的原理,还是按照公共治理、跨界管理的要求,教学管理体制创新都涉及到学校、政府和社会诸多方面,这就需要从高职院校的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采取“三个措施”转变政府职能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利益相关者是一种平等、互动、制衡的关系,政府必须从人角色淡出,在强化委托人角色的同时采取三项措施转变职能。首先是“下放”职能,将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交还给学校,以保证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性。其次是“转移”职能,将一部分不该管或无力管的职能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等非政府组织,例如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等可交给代表用人单位的社会中介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第三是“回收”职能,将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学校问责制的制定、办学准入和退出机制的建设等,进行回收并落在实处。需要说明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并不是只要求政府“放权”,而是要求政府只掌舵,不划桨,集中精力进行“元治理”。也就是说,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的过程中,政府应着眼于长远和大局,按照现代公共治理改革的方向,强化依法行政,把自己的行为限定在法律的框架内;同时,政府应当退出高职教育的微观层面,根据系统科学原理专注于宏观层面调控、公共产品提供、制度环境建设、市场秩序维护等问题的解决。
(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
政府职能转移后,有可能导致公共事务治理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范,这就要加强社会中介机构建设。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为保证政府职能的转变,使重大决策经过科学的研究和论证,要建立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包括教育决策咨询研究机构、高等学校设置和学位评议与咨询机构、教育评估机构、教育考试机构、资格证书机构等,发挥社会各界参与教育决策和管理的作用。”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和过度市场化倾向的夹击下前行。只有大力发展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社会中介机构,才能形成高校和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推行。事实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需要介于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教育中介机构,一方面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那部分职能,另一方面充当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的调节者。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中介机构发展迅速,但是从实践层面考察,这些机构的官方背景较浓,公正性难以保证,社会公信力不足,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作为社会力量参与高校治理的通道———大学董事会制度,在我国还多限于民办高校,公办高校的董事会制度亟待建立和完善。为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推行,必须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网络化的中介组织体系,改变中介组织名不副实的现状。
(三)全面创新校内教学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是面向“校园内”教学管理工作而设置的,无法适应工学结合模式下“开放式”教学管理的要求,必须从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文化管理体系等六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创新。
1.纵向压缩,横向拓展,创新教学管理组织体系。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教学形态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教学重心下沉到实践环节,二是教学时空拓展到传统教室以外。因此,要按照“纵向压缩,横向拓展”的思路创新教学管理组织体系。纵向压缩就是减少教学管理的组织层级,对管理机构进行“大部制”改革,减少管理环节,发挥基层作用;横向拓展就是通过成立高职学院董事会,健全校外教学管理组织,打破“囿于校园”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项目研发的教学科研体制,探索以项目为平台的教学科研组织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基于“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
2.立足法治,建章立制,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教学管理制度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工作规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是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保证。高职院校要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创建现代制度体系,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学校章程,并以章程为依据健全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其中包括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各教学院(系)的责任区域和管理职能制度;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和管理行为规范制度;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规范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中的教学检查、教学评估与奖惩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创新要实现三个目标,即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促其将主要精力投入管理和服务工作;规范教学人员的教学行为,促其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促其将主要精力投入学习活动。
3.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创新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与普通大学培养的“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不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知识层面上看,“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强调学科知识的深度和系统性,“技术技能型”人才突出学科知识的广度和综合性;从能力要求上看,“学术型和工程型”强调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技术技能型”人才突出职业岗位的实践能力;从工作面向上看,“学术型和工程型”主要面向科研院所和工程规划设计部门,“技术技能型”主要面向生产企业和服务管理等基层一线。因此,高职院校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确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按照“知识的综合性、能力的实践性、工作的基层性”要求,创新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4.放权一线,内外统管,创新教学管理运行体系。
面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传统教学管理运行体系表现出两个不足:从校内看二级学院(系)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缺失;从校外看是教学管理难以到位。因此,“放权一线,内外统管”是教学管理运行体系创新的必然选择。这就必须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对校内教学运行管理职能进行分解,调整纵向权力结构,下放管理权责,确立二级学院(系)教学运行管理的主体地位。同时要加强既具有企业特点,又具有教学特征的强有力的校外实训基地组织管理机构建设,并通过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真正形成具有“跨界管理”功能的校外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把工作重点从直接管理转移到监控协调、咨询服务上来,并集中精力构建规章制度,促进校内外教学运行管理的规范化。
5.内外互通,网状监控,创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教学质量的反馈者、调控者和保障者。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的“管、教、学”是由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校外教学人员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学质量监控只有从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延伸到全体师生,从校园内延伸到校园外,由传统的由自上而下的“线性监控”转变为师生结合、内外协调的“网状监控”,才能对参与教学运行的各个部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教学结果实施全方位监督与控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反馈者、调控者和指挥者的作用,“工学结合”下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构建师生结合、内外协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通过建立或引进现代化的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网络化。
6.植根传统,推陈出新,创新教学文化管理体系。
教学文化是教学活动的文化,是师生关系的文化,是教学背景下师生的生活方式。教学文化必须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这是教学实践赖以展开的前提、背景和土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否真正深入推行,从根本上讲取决于能否形成有利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文化。因此,高职院校要植根传统,推陈出新,创新教学文化管理体系。要在继承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大学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职业文化、技术文化、质量文化进行定位、取舍和综合,凝练出既具有学校历史根基,又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教学文化新范式。只有这样,才能为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文化土壤。
四、总结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它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从长远的角度看,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是历史的必然。在工学结合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我们应该把创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作为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深入研究,在创新教学管理体制中迈出实质性步伐。
作者:彭晓兰 张海峰 童丰生 单位: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探索
1国内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进行了初步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例如,购买一些管理软件、实现网上选课、网上查分、网上安排课程等基本的信息化管理,但是大部分院校的信息化管理存在严重不足,主要有以下3方面。
1.1教学管理系统不合理
大部分高职学校目前采用在市场上购买的教务管理系统,这种系统是各种高校通用的,表面看上去没有问题,但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需要。市场上的教务管理系统更符合普通高校需求,而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跟普通高校的教育管理是不一样的,普通高校主要是以学习理论为主,而高职院校更注重学习实践与学习理论的结合,甚至是以学习实践为主的,因此,两者的教务管理系统不能等同。
1.2教务管理系统单一
很多高校因为经费等原因,往往选用单一的教务管理系统,这种单一的教务管理系统仅仅能实现网上选课、网上查分、网上安排课程以及其他简单、基本的信息化管理,不能实现更高级别的服务。教学管理系统作为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它由许多分散系统构成,以便学校各个系统资源共享与密切配合。过于单一的教务管理系统会使学校各个部门不能及时沟通协调,信息不能及时有效传达,使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效率低下。
1.3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足
学校各个阶层的管理人员,其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而教学管理系统是由许多分散的系统构成的,需要各个阶层的管理人员密切配合。由于管理人员的年龄、学历、专业等限制,导致其管理水平有高有低,对电子产品、电子软件的接受有快有慢,有些只会使用简单的Word文档,如此以来,制约了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2高职学校实现信息化的策略
2.1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
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的实现,依赖于信息化管理软、硬件系统功能的完善。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它们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有别于普通学校,不能机械搬用市场中出售的教务管理软件,因此,学校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来开发适合高职院校自身学习使用的教务管理系统,这类系统应该要满足高职院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更加注重实践要求。
2.2信息化管理要统一标准,使其更科学
高职院校对教学管理应进行科学的设计与合理规划,建设一个全面科学的管理组织,分工明确,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细节部分,形成一个合理、科学的管理体系,使教学管理有序且有效的进行。在整个系统中,要注意各种信息的规范化,只有规范的信息,才能有高质量、高准确率的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
2.3注重信息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培养
教学管理系统作为一种系统,是需要专门人员操作的,为了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顺利进行,教学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管理理念,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各种操作方法,只有硬件设施和人才培养都跟得上,才能保证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有效有序的实施。比如,可定期对各个阶层的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操作的培训和请专家介绍先进的管理经验,以确保他们可以熟练的使用教学管理系统,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
2.4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和改革
传统的教学观念已不能适合高职院校的发展,因此,要对其进行改革创新,并逐渐形成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理念。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全校以教务处为职能的中心,各个部门配合教务处的工作,但是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都是独立完成的,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导致整个管理流程不顺畅,配合不默契,工作效率低,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可使各个部门的联系更加紧密,各部门之间的消息传递更加快捷准确,教务处从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着重负责工作的统筹安排,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结语
由于信息技术以及各种网络技术快速的发展,教学管理的信息化逐渐深入人心,已经成为教育的一种重要的体现形式。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是系统的信息化,这种信息化管理需要管理方式、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上的创新与改革,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需要管理人员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改革,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更有实力的人才。
作者:曲军 单位: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第五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网络化意义与实施路径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网络化的现状与困难
在现实中,高职院校的网络体系建立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先,校园网络应用范围受到限制,网络建设系统不健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高职院校中,虽然建立起了校园网络,但却局限于一些行政办公地点,而学生的网络服务却受到限制,甚至在一些必须的场所也没有为学生提供网络服务,满足他们的上网需求。除此之外,虽然大多院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网上教务系统,但是有很多的功能是无法正常使用的。例如学生四、六级成绩查询系统等。其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落后,管理理念过于传统,很多管理人员并非是专业出身,而学校也缺少对于教学管理网络化相关人员的培训,很少安排他们与其它院校进行交流学习,使得他们没有什么进修机会,只是根据以往工作经验来管理。再次,技术落后、管理任务重,很多高职院校虽然都有自己的网上教务系统,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管理,但是在管理中网络化水平较低,很难实现数据的共享。许多部门的数据大多以文件的形式进行保存,而想要统计和共享这些数据时,需要人力进行录入、转换,有时可能要经过打印之后再到别的系统上录入,这就使得管理工作任务较重且较为繁杂,容易出现错误且效率很低。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网络化的重要意义
1.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网络化,可以规范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管理机构更加健全,管理责任更加明确。这样一来,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队伍素质会得到整体的提升。在网络化管理过程中,教学管理者可以利用网络来提升工作效率,不再只是依据自己的工作经验,传统的观念模式来完成,从而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管理能力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网络化的实现,靠的不仅仅是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靠全体职工的集体努力。而在这种网络化模式的发展中,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在网络教学管理逐步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3.提高教学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共享程度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中存在着教学资源浪费的问题,同时加上学校院系之间、专业之间的资源不能合理的配置,使得教学资源紧缺问题更加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发展进程。因此,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网络化发展进程,积极发挥网络的各种优势,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资源的配置以及共享,也有利于教学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网络化的实施途径
1.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首先,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扩大网络覆盖范围,使学校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得到共享。其次,应该从教师出发,根据教师教学要求,利用公网资源,建设富有特色的院校教学信息资源网,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工作任务。再次,要利用校园网络扩大学生学习的空间,比如学生可以在校园网络上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或感悟,为其他学生提供启发和指导价值。
2.加强网络管理平台建设
要想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网络化,必须重视网络管理平台的科学设计与建设。要坚持实用性、安全性、可操作性以及容易管理等建设原则,可以建立一些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参与到网络管理中来,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同时加强对校园网络管理平台的监督,调研网络管理状况,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改正。
3.健全教学管理网络化的配套制度
要想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网络化管理,提高院校教学管理质量,就必须要建立起与教学管理网络化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要对日常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了解信息在收集、改正、公布者以及使用者之间的权利范围和责任。要派专人去管理、审核这些信息。对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要同等对待,从而保证网络管理系统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通过健全这些制度,为院校的网络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4.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
教学管理人员要跟上教学管理网络化发展的步伐,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不断地积累有关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转变自己的教学管理观念,了解现代社会的各种信息资源。只有这样,教学管理人员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以及信息化素质。
四、总结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网络化的实现,对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将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是当前高中院校教学管理改革中的重要任务。因此,高职院校管理者一定要学会转变自己的管理观念,提高自己对教学管理网络化的认识和能力,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网络化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王慧 单位: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