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研究论文(9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论文(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教学管理研究论文(9篇)

第一篇: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与探索

一、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要性

1有利于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

与传统的教学管理相比,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在信息获取、加工、反馈、交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使日常教学管理如排课、排考、开课、评教和班级管理等向数字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的方向发展,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管理下教学资料手工操作、存储、信息数据来源单一的模式,实现教学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反馈及时、顺畅。当然灵活、高效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能促使教学信息的集中管理,从而在管理上节省了民办高校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也为教学数据的储存、查询及使用提供了方便,促成传统的以人管理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结构向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转变,最终达到教学管理过程优质高效的目的。

2提供及时、准确的管理信息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具体表现。传统教学管理数据的采集一般采取层层上报的方式,大量的重复劳动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也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则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管理数据的采集,使得教学管理人员从繁杂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效提高了教学管理的管理效率,当然教学管理信息化能为学校决策者及时提供大量原始精确的数据,可以为学校的各项决策能及时和执行提供依据,有利于教学管理规范化。

3有利于教学过程管理透明化

信息化建设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机遇和挑战,信息化一方面促进教学管理理念和思想的创新,别一方面促进教学管理方法、手段的改革,促使学校教学管理数字化、开放化、透明化新格局的形成。在教学管理中,通过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自动优化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通过互联网上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和办事流程,实现“校务公开”,让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教学管理过程工作,避免了教学管理人员或教师的暗箱操作,增强了民办高校教务管理的透明度。

二、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在信息化的意识、经费投入、人员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

1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淡薄

民办高校由于办学历史不长,部分民办高校领导及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在教学管理内容上着眼局部,没有从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出发,没有统筹兼顾,在系统的开发上一般采用“头痛医痛、脚痛医脚”的独立开发模式;在教学管理投入上对软件建设的投入不够;在管理方法上,习惯用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信息交流,习惯于用传统的人工作业的方式进行信息收集、查询、汇总、反馈;不难看出这种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大大增加了管理的工作量,造成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和工作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很多民办高校尚未建立起健全的信息化管理与运行机制,造成了各机构部门之间职能的重叠、事务分散管理、多头管理,甚至无管理的情况。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被动和滞后。

2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较低,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

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践行者,在民办高校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人员由于素质偏低或因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局限性,信息处理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普遍欠缺,一般只能进行简单文字的处理和表格处理,不能达到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计算机操作应用素质要求,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满足不了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质的提高建设迫在眉睫。

3教学管理系统不完善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一般采用自行开发或购买公办高校使用的教务管理系统软件,这类系统在排考、排课、成绩、学籍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这类教学系统软件在研发时,主要是针对高校教学管理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设计的,由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教学管理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差异,在实际的运行操作过程中,由于软件与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水土不服”,使得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在部分软件重复开发,教务、财务、招生、学工、人事的管理系统各自为政,自立门户,缺乏统筹与全局意识,导致中途废弃的现象时有发生;再有数据资源不能共享,由于各部门对数据独立建设,数据不规范、技术不统一,不同系统中资源重复冗余的现象极为普遍,人为的造成信息孤立,管理资源的严重浪费。4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教学管理信息化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硬件设施建设和管理系统等软件建设两个方面,需要一定的经费为保证实施。目前许多民办高校由于经费紧张,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表现在相关基础设施投入不够,硬件建设不太符合要求;软件建设不重视更新升级,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特别是民办高校由于人员流动较大,教学资源有限等原因,一些基础数据如教师信息、教学场地、上课时间等可能随时会有改变,一旦管理员对基础信息的掌控反馈不够及时,就会影响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准确性,影响了教学信息系统的使用,制约了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三、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为提高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针对上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

提高民办高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之举。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仍处在传统教学管理体制之下,学校各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主要精力都用在繁杂的日常性事务之中,被动的应对各种常规工作,无暇顾及教学信息化的建设,教学管理效率不高。因此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重中之重是建立现代化的教育管理理念,转变教学管理观念和思想,树立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意识,重视信息化管理,形成运用信息简化实际问题的观念和习惯。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和校园平台,利用教学管理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同时民办高校还应从全局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规律和要求来制定适应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

2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

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信息管理能力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可以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依据民办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应重在培养。一方面学校引进管理人员时可以设置门槛,将具有较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人才作为教学管理岗位人员聘用的条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培养的方式,采用组织系列知识讲座、定期分模块开展系统培训,让管理人员了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构成、熟悉操作要点,提高管理人员教学管理系统操作能力和对数据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同时民办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需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实施教学管理奖惩制。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信息化教学管理队伍。

3开发适合民办高校特点的优质教学管理软件

优质的教学管理软件是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有效举措。鉴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学校可以通过开发公司,根据学校的实际量体裁衣研发出高质量的、适用学校自身特点和需要的教学管理软件,也可以由开发公司牵头,组织那些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教学管理的人员共同开发、研制。针对有些民办高校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状况,在开发教务软件的同时,学校应从整体出发,统筹规范,加强系统之间的兼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管理资源的整合,推进信息化建设,对于确有困难无法整合的系统,可以通过对系统中参数的设置标准进行分析,进行二次开发,与教学管理系统建立统一接口,供学校共享,以便教学管理各部门之间数据的统一化、减少重复建设,达到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目的。4加大经费投入,更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硬件配套设施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包括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信息资源等软件建设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比较紧张,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民办高校信息化的发展。民办高校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采取国家、地方、学校三者相结合的多渠道筹集资金方式。一方面国家对民办高校采取一些政策性倾斜和社会化措施,引进技术和资金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和支持企业、公司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更新换代现有的教学管理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成网络设施性能优异,能适应教学和管理需要,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四、总结

总之,教学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项综合、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管理的实际情况,强化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开发适合民办高校特点的优质教学管理软件、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加大经费投入等策略,才能促进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进而保障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进行。

作者:王卫霞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第二篇:高校教学管理人才培养需求导向改革

一、基于人才培养需求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意义

教学管理是高校教学职能部门,通过编制一定的方案,对学校师生、教学资源实施管理的有序过程。教学管理起到了维持教学秩序、保障教学顺利运行、达到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不同的需求与目标,产生了不同的教学管理理念与模式。新时代下,社会对创新型、实用型、个性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实施专业型、实践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人才需求导向”涵盖了就业导向、实践导向与能力导向等几个层面,结合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完善、高效、系统、规范与人性化的高效管理思路与方法,以此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才自身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人才需求导向下高校教学管理现存的弱化现象

教学管理是为更好的实施教学进程而服务的,基于普通教学规律与分类教学特点,实施全面的教学管理工作,需要涉及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以及学校的每个工作人员与学生。高校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而系统性工作,工作涵盖的范围广、层面多,高质量的高校教学管理需要作出很大努力。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一般只重视自身的事务性工作,没有重视教学研究对教学管理的重要影响,所以,教学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教学管理效率也得不到提升。结合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实际情况,经过查阅资料,得出高校教学管理现阶段存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管理创新意识。由于教学管理工作者过多的将工作重点放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上,对于教学管理缺乏深入思考与理解,长期以往,会一直沿用已经约定俗成的管理政策与方法,对于人才的培养与教学管理,缺乏创新意识,也未能及时对社会人才需求转变进行分析,未能实现教学管理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二是缺乏系统指导思想。教学管理涉及到教育学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学的每个过程,管理环节相互作用和联系。现阶段,部分高校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指导思想,改革过程受阻。基于此,高校教学管理需要提升对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的认识,转变管理理念与模式,实施个性化、专业化人才培养,提升人才素质,实现高校的稳健发展。

三、基于人才培养需求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途径

(一)建立专业的教学管理指导思想系统

教学管理改革首先要建立专业的管理指导思想,转变思想是重新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与前提。高校教学管理,需要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系统思想。分为日常教学与教学研究管理这两部分。日常教学包括选课、考试、学籍、实践教学、教学质量这几个部分的管理,具有基础性、系统性与复杂性特点。教学研究是深化理论的过程,通过理论知识,探寻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此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改革与创新管理工作思路。教学研究用于指导日常教学管理,日常教学与教学研究是相互统一的整体,需要深入本质进行分析。改革与创新高校教学管理,需要以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日常教学与教学研究改革为主线,确立规范、高效与人性化的教学日常管理目标,实现学生、督导员、教师、领导之间的相互协调,以此实现科学的管理系统。加大对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理念与方案,契合社会发展需求。

(二)基于个性化人才培养实施教学改革

社会缺少专业化、技能化与个性化的人才,学生具有大众不一样的专业技能,才能在社会上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由此,高校教学管理需要加强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将高效、规范与人性化的管理目标,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转变管理理念,培养个性化人才,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个性思维。一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在课程管理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意愿,展开课程设置。结合学生兴趣与未来发展目标,给予学生充分的课程自由,在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上课科目的选择上,实施多元化、灵活化的课程设置。二是重视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培养。开设高质量的试验班,引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实施小班教学,以拔尖人才培养为目标,制定科学的学习、科研与实践计划,以此加强学生实践,实施专业型拔尖人才的培养。三是改革教学管理体系,由学生、督导员、教师、领导形成相互协调的四要素,相互监督与协调,形成高质量的管理体系。

(三)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管理改革

创新与实践是这个时展的主题,也是社会与国家不断前进与发展的源动力。为了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了实现社会的快速进步,需要强化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实践的延伸。高校教学管理,需要以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目标,展开教学管理改革。契合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放在教学管理的核心位置,构建科学的实践能力教学管理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高校人才的理论应用与实践创新。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入手,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内外实践教学、定向人才培养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体系,达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将教学管理体系分为基础层次、综合层次、创新层次这“三个层次”,分为实训实习模块、实验教学模块、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模块、科技创新模块、素质拓展模式这“五个模块”。聘请“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实践教学课程比例,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总结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需要契合社会发展需要,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探寻针对性的改革与创新策略,以此实现高校与社会的稳健发展。在社会人才需求导向下,需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目标,改革与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培养专业型、技能型、创新型、实践型、个性化的高素质人才。以拔尖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生存与发展的优势,以实践型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发展的基础,以技能型、应用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作为就业导向下,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以此实现学生、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为推动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刘莉莉 常学宏 卢敏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第三篇: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现状与改革

一、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现状。

众所周知,在普通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大多数都是依靠具体专业来进行的计划的,高校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方面。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通常都是与具体的理论相结合的。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先将试验的具体步骤解释清楚,学生在根据书本和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进行授课,依葫芦画瓢的完成教学计划。在实践课程中,虽然学生全程参与,但是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内容,被动的按照书本进行记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实验的能力往往是以一种学科的形式传授下去的,没有达到预期的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不仅如此,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例如,场地、经费等,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是大致的掠过,走马观花的看一遍,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授课见闻来撰写实习报告,通常情况下,是在第四年的下学期进行实习,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基地和专门的由教师领导的科研小组,并且实习的时间是与毕业论文的提交时间是相一致的。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它能够减少学校教育的不足,还能够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上岗创造实战演练的机会,还能够为撰写毕业论文提供良好的素材。

2.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虽然学校对于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培养模式在总体上依旧显得比较单一,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不少教学内容依旧显得陈旧落后,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内容已经失去了其价值,但是在我们的教材中仍然频繁的出现,而某些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相一致的知识却仍然被拒绝在教学之外。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灌输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的交流少的可怜,实验实多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试验课上课之前,会把实验的相关内在黑板上或材料上写的一清二楚,学生完全不需要动脑,只要机械的按照教师的步骤就可以完成实验,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不会主动的积极的动脑,一旦离开教师,就不知所措,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其次,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实践教育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实践教学不具备独立性,它是依赖于理论教学而存在的,评价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最主要的还是判断学生成绩的好坏,这与实践教学没有必然的关系,正是在这种错误的理念指导下,理论教学的课时越来越多,而实践教学的课时却越来越少。二是,众所周知,实践教学的难度较高,很多学生在进入实践教学的时候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畏难情绪,不仅如此,实践教学仅仅有教材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实物才能够进行,想要进行实践教学就要与校内的其他部门做好沟通,还要做到报告批改,程序特别繁琐,尤其是去野外进行实践教学,那更是难上加难,既要保障每个人的人身安全还要安排好实践人员的衣食住行,可以说太难了。学生怕难不想学,教师怕麻烦不想教,这种情况下自然就导致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课程的逐渐减少。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创新精神,近年来,各高校不断的扩大招生,然而学生是越来越多了,但是教师数量却还是原地不动,这就大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所以,很多教师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意进行创新或是创新意识不足。现阶段,高校对于教师的学历、知识结构的要求较多,但是对于实践能力却并没有什么要求,教师在进行培训的时候也往往会选择能够提高学历、知识结构的进修方式,很少有教师去培训自己的实践能力,这种情况就导致我国高校的专业实践教师很少,学校就会把那些不能够胜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安排到实验室进行工作,这种情况,使得教师的结构极不合理,总体素质偏低。最后,毕业实习与就业之间存在矛盾,毕业论文的质量严重下降。毕业实习是对大学所学知识的一次系统的检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比例最重。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学期,而这一季也是大学生最迷茫的一段时间,在这个时段里,大学生面对着严重的就业压力,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方向,觉得特别迷茫,不仅如此,此时的大学生还要面临着毕业的分离,朝夕相处的同学转眼间也将各奔四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认真的专研学术论文,这就导致,毕业论文的水平直线下降。

二、加强实践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各高校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着重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搞好实践教学工作。要深入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教育部颁布的有关教育文件落实到实处,不断增强我国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等。将实践教学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运用政策实现对高校实践教学的引导,使毕业实习与高校的科研创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校要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在教学计划中融入学生的科研创新,并以一定的学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创新活动基地,还可以通过创办大学生创业中心,设立专项基金,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高校还可以准备教学实践津贴,鼓励那些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优异成果的学生。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大实践性教学经费的投入,建立专门的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例如,广东工业大学就加大了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力度,建立了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该实验室通过开展模拟实验,模拟所有的面试程序,指导学生学习撰写工作说明书、劳动合同等,帮助学生实现职业规划等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模拟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采用情景模拟、方案设计等方式进行教学,优化设计考核方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企业和社会输送高品质人才。设置有关能力先行的实践教学内容,并从实际出发,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由学校为主导而制定的实践教学计划和课程的选排逐步向企业制定和选排转变。可以根据相关行业企业来制定实践的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实践教学的改革逐步提上日程,现阶段,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开展,不利于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正因如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实现对高校教学的实践教学改革。

作者:李鑫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第四篇: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对策

1高校学分制及教学管理信息化

1.1学分制管理

我国于20世纪初期实行教学管理学分制,并于20世纪80年代推广普及。随我国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急剧增加,学分制的推广普及完善了我国当时的教育体制。实施过程中,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等相辅相成,进一步推进学分制在高校的普及程度。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快速发展,基于选课制的学分制管理逐步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学分制管理以选课为核心,以学分为计量单位,通过学生的选课结果,按照计算公式,确定学生学业完成状况。高校根据专业要求规定与之对应的教学计划,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完成必修课并自主选修专业类的选修课程,通过对学生四年必须修满的总学分来衡量学生是否完成学量,其中还包括实践课程,并以此作为学生是否能获取毕业证的标准。学分制管理承认个体差异,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和改善高校教学管理质量与水平,因此分学制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改革,也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突破口。在我国,高校推广普及学分制管理具有以下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促进教学模式多样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整合教育教学资源,节约教学资源;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更新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未来我国高校学分制管理将进一步推广、普及、完善。

1.2教学管理信息化是必然趋势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通知,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高校教学管理需要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学分制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推广普及极大推动了高校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学分制管理在我国高校中的推广普及是我国研究教学及管理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适应我国未来高校发展趋势,利用高效、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促进高校教学管理高效发展成为了未来我国教学管理发展的必要要求。特别的,在学分制管理过程中,校领导、教务人员、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希望信息的处理和检索能更方便、快捷,通过信息技术就可以对教务信息进行高效的收集、加工、处理,教务人员、任课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及时、准确地获取教务信息,从而完成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因此,高校学分制管理必然会推动教学管理信息化。

2基于高校学分制下教学管理信息化现状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包括:互联网覆盖我国所有高校,且大部分高校完成本校校园网的建设,主干网络普遍达到千兆以上,甚至万兆,校园无线网络的发展迅速,基于高校办公使用的专线网络建设也逐步在高校中开展,因此我国高校信息化体系规模已初步建成;同时,高校信息化所需硬件设施也逐步完善,其中计算机配备比例大提高幅度最为显著。①由此可知,我国各大高校已构建了数字化校园的雏形,且各大高校基于学分制管理根据本校教学理念、教学宗旨、教学优势,开发设计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教学管理系统,大幅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合肥工业大学是首批试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并于早期在全校范围内实行学分制管理。合肥工业大学以教务处网站建设为龙头,将各种资源汇集于此,采用B/S和C/S相结合的模式,整合优化管理流程,推动教务信息化建设,基于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了涵盖教务处所有职能的教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招生宣传、学籍管理、教学运行、考试管理、选课选教、毕业生管理、课程建设、学科建设、专业认证与评估、师资队伍、教材建设、质量监控、教学研究、实践实验教学、毕业设计(论文)、精品课程建设、多媒体教学、教研项目管理等。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拥有52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21000余人,全校本科学生实施学分管理。早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依靠本校组织人员,采用B/S方式的网络平台,开发设计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教学管理系统,该信息系统涵盖了包括教学信息、学生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考试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实践管理和毕业生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教学管理,并且根据用户使用要求的不同,分配的使用权限也不同,从而来进行功能管理,比如分为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三个平台。③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服务结构是C/S(客户端/服务器)和B/S(浏览器/服务器)相结合的模式,可有效结合各网络服务结构优势,例如C/S模式具有操作稳定、处理能力强的特点,该校教务处各科室及各院系教学秘书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B/S模式具有灵活便捷的特点,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采用移动办公的模式,该校教师和学生采用的就是此种模式。④其中教学资源管理功能区域的模块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教室管理和教材管理。教学评价管理功能区域的模块有论文管理、综合审查和教学评估。教学进程管理功能区域是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最主要模块。⑤由此可知,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基本上可根据本校的教学宗旨、办学风格开发或引入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可根据需求建立不同模块,各模块可实施不同管理功能,同时各模块之间可有机结合。

3基于高校学分制下教学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具有高度复杂性、综合性、系统性等特点,同时又涉及教学管理观念和制度的改革、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升级及专业管理人员的合理配置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特别的,在高校学分制基础上,需要高度保证收集、评估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将大幅增加难度,最终导致一系列问题,阻碍信息化进一步发展。(1)软、硬件建设步伐不一致。教学管理信息化需要软件、硬件设施协同发展,相辅相成。不少高校在信息化过程中,过度重视硬件设计的投入,而忽视软件的升级,造成硬件资源的大量浪费。相反,有部分高校不重视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即使引进先进的软件也无法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及效率。(2)信息化管理制度滞后。管理制度是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信息化管理制度的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管理制度涵盖内容的不完善、不科学,造成实施人员流于形式,违反管理制度。(3)数据共享困难,“信息孤岛”现象明显。为实现高校学分制管理评估结果的客观、准确,不仅需要收集准确的客观信息,而且信息涵盖内容要广泛、全面,因此基于高校学分管理制下教学管理信息化需要对数据共享提出较高要求。目前,大部分高校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不统一、兼容性较差,导致各项信息数据共享困难,“信息孤岛”现象严重。(4)数据安全问题最为严重。我国高校扩招、合并,导致在校人数急剧增加,数据量日益庞大,信息化管理对数据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5)信息化人才难以保证。信息化人才保障是目前影响高校信息化进程的主要原因,信息化管理人才不仅包括系统日常运行、维护、开发人员,还应包括教学管理过程的操作人员。其中操作人员的保障难度较大,一部分原因是高校教师队伍的流动性较大,另一部分原因是教学实施人员的信息化意识薄弱。

4基于高校学分制管理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措施与策略

根据制约高校教学信息化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措施与策略:(1)转变教学信息化建设管理理念。改变传统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重“硬”轻“软”或重“软”轻“硬”的极端理念,根据本校发展要求配置相应的软、硬件设施,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及教学信息化管理水平过度落后。(2)建立科学、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科学、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需要满足信息化管理要求、实施操作容易、规范、严密,为满足这些要求需要管理人员根据定期修改、完善制度。(3)预防“信息孤岛”现象。对教学管理系统实施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执行统一的信息标准等措施,预防“信息孤岛”现象、保障数据共享的舒畅。(4)加强数据安全性能。通过更新硬件设施,定期维护,加强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规范日常操作,建立计算机病毒防范体系,定时统一杀毒,集中病毒报警,强制病毒库升级,禁止文件夹完全共享,数据存储备份,设置用户权限,加强系统口令管理机制等加强教学管理数据安全性能。(5)完善信息化人才保障机制。根据自身发展要求,组建一支技术水平高超,专业水平优异,职业素质良好的专业教学系统维修、管理人员。

作者:王婷 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第五篇: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我国高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弊端

我国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它着重强调高校教学管理应当行政方法进行,这种方式能够使管理者有章可循,能够实现集中统一的管理,在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不得不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不利于高校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从本质上来说,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最主要特点就是管理过程的机械化,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首先,传统的教学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管理过程中,尤其强调行政的权威性,在管理工作当中缺乏民主性和人性化,具有较为明显的人为因素,透明度较低,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很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在决策和计划结束后,还缺乏科学的、完善的配套宣传措施,使得管理系统呈现一定的封闭性。其次,高校传统的管理内容实现高度统一,这一特点广泛存在于各个高校当中。近些年来,高校习惯于依照国家计划和行政命令来执行教学计划,缺乏民主性和人性化。虽然,这种模式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再次,高校传统的教学计划执行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直线式的管理模式,主要强调的是服从,学生服从老师,师生服从管理者等等,由此可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教师对学生缺少必要的分析和把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在僵硬的执行教学计划,并没有实现对学生的引导性服务。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教学。最后,传统的教学管理形式所设置的监控系统流于形式,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其中心主要是决策者,被管理者的评价只是当作一种形式,并不会将其作为评价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学校评价体系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如此,高校教学工作监控系统的形式化。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下,计划的制定及其实施效果的评价都是以决策者为中心,被管理者的评价往往只是作为一般信息的收集工作,而不是作为改进工作和参与决策的重要手段。现阶段,被管理者参主要是通过参与教学质量检查座谈、填写反馈表等形式进行教学,不具备完善的、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信息收集也并不是十分全面。在评价的时候,多采用定时性的方法,定量的分析用的较少,评价的结果并没有落实到位等等,这些因素导致评价结果流于形式。

二、如何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已经逐步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教学管理水平也成为了教育评价高校本科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指标。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发展的眼光进行改革和创新,大胆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营造全新的教学环境,为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和机制营造氛围。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培养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笔者通过以下几方面介绍了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法。首先,要进行合理的权力分配,进一步提高院系的管理权限。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通常是按照自上而下的形式进行教学管理,最终的决定权由校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享有,教务处的主要作用是协助决策者进行决策和管理,也就是说,院系的权力相对来说小一点。现如今,传统的集权式和行政命令式的教学形式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逐步转变校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的智能,使其的职能逐步向宏观的规划和指导转变。其次,可以引进必要的现代管理手段,进一步增强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传统的教学管理有显著的机械性和经验性,管理者往往通过主观判断的形式进行管理,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必须以开放的态度,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形式的需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引入科学的管理方式方法,能够有效的创新管理形式,与此同时,还可以从分的运动用多媒体设备,借鉴国外的相关的成功经验,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以减少管理工作的盲目性。其次,要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往往是引导性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各种方式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广泛的吸引广大师生投入到教学管理改革当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深入的进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现代的管理模式中,以教师为首的管理者往往进行大包大揽,一定要改变这种管理模式,引导学生投身到教学管理改革当中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以实现教学管理向更加科学的、高效的方向发展。最后,要进一步推进弹性学制,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学分教学培养模式,传统的培养模式专业面过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不利于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的培养模式,它能够突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便于教师实现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已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所以必须进行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进行合理的教学分配,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李鑫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第六篇:高校教学管理所问题探讨

一、高校教学管理的现存问题

教学管理手段依旧落后。目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仍沿袭传统教学管理工作手段,无法适应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需求。比如,对教师教学任务的分配往往不考虑实际情况,过多分配工作任务,而不能考量教师的教学心态,忽视对教师教学热情的激励,这样落后的教学管理手段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另外,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学管理干部不能适应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需求适时改变工作方式,这也是影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原因之一。而且,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校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师资队伍得到持续扩充。年轻教师的加入虽然为学校提供了新鲜血液,但由于部分年轻教师的工作经验不足,势必会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造成影响。考核方式不够完善。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教学考核制度较为单一、呆板,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考核一味重视科研成果和理论教学,忽视了整个教学过程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并且,教学反馈制度也存在缺失,不能及时跟踪教学质量的反馈信息,更无法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反馈。另外,高校教学管理还存在考核方式缺乏灵活性、考核指标轻质量重数量的现象。同时,评价考核通常以学校领导评价为主,教师间和学生的评价所占比重过低,甚至根本没有,这使得考核缺乏公平公正性,不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尚不健全。目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部分工作者业务素质较低,教学管理意识较为薄弱。而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应当与高校发展同步,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促进高校的教育事业发展。而当前很多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都是由教师兼职,而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决定了这样的师资队伍设置必然无法达到教学管理工作的合格指标要求,不仅无法满足教学管理工作的需求,还会对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浪费教育资源的投入,制约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另外,高校部分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学历低下,无法达到高校教学管理的要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准。

二、高校教学管理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同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不乏一些负面的影响。部分教师的责任感和职业信念受到了金钱和名利的影响,不愿踏踏实实地从事教学工作,而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社会兼职创收中,有的教师在私人企业做兼职,而有的教师干脆挤出时间来做生意,这些教师视教学为“副业”,自然也就不会对其投入过多的精力了。政策导向因素的影响。通常来说,一般高校的所有工作都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点,重点大学的所有工作都是以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中心为中心点。而实际上,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以科研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点。这主要是受到了高校现行职称政策的影响。当下,高校不仅以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数量为依据来评价其水平和能力,而且也以同样的标准作为其职称晋升的依据。教学督导因素的影响。严格有效的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其对教师和教学采取弹性管理方式,教师可以自由支配除上课时间的其它时间。这种管理方式虽然有利于教师自主安排学习和研究时间,但如果不能够辅之以完善的教学监控和督导机制,往往容易导致教师备课、作业批改、实验指导等环节严重失控。而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仅仅只有几个简单的指标,难以正确衡量教师的教学情况。

三、针对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1.完善管理机制

一方面,高校要下移教学管理职权重心,将高校的教学管理职能分散化,施行权力结构纵向化,构建教学管理的二级机制。高校要划分院校教务处和二级学院间的权责,适度提高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权限,采取分级教学管理;另一方面,高校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形成一个师生与教学管理工作者共同监督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2.健全考核方式

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高校考核政策的影响。而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可以极大激励教师的教学热情。因此,高校要改革考核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激励体制,对师生实行双向机制设计,使教师在减压的同时增负,而使学生在增压的同时减负。教学本身较为复杂,无法简单地予以评判,因此,高校应将学校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等多项评价考核结合在一起,对教师教学情况做出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

3.革新管理手段

高校的教学管理涉及的内容繁杂,不仅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还包括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另外,还包括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管理。面对如此繁复的工作,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革新管理工作手段,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从而使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得到完善。

作者:高嘉璐 单位:北华大学护理学院

第七篇: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问题认识

1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主要内容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需要严格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将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自身的重要原则,采用一定的系统化措施来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建立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系统,同时利用信息反馈系统和控制系统来完成对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全程管理工作。

1.1教学管理决策系统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核心是通过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来实现的,依靠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来指挥整个系统的运行工作。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教学管理工作的决策者应当是由教学工作的领导人员进行决策的,通过其自身的经验和能力来完成实际工作的要求。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信息的传递、交流、加工以及制造全面进行监督,因此在教学决策也是整个系统开展的核心部分,起到的是指导后续工作的作用。同时,通过有效的、科学的教学管理决策系统能够全面的指导所有的教学工作的开闸,将决策系统进行全面的实行,保证整体系统化运行的流畅度和合理性。

1.2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

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运行的前提是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运行,通过正确的决策作用将准确真实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反馈,在获取过程中需要经过全面的加工和处理,才能保证信息具有很高的正确性。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进行的基础性条件是通过对灵敏、准确和有利的信息进行总结的过程,从而保证教学管理决策系统中所掌握的信息量能够保证其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因此可以了解信息反馈系统对于整个科学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没有这一系统的运行,将不会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来供给决策者进行处理和参考,那么其运作的过程必然也是没有意义的。

1.3教学过程控制系统

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研究的关键性问题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教学管理必然是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做到将教学质量作为核心标准来进行管理,同时不同的教学效果检查手段来对实际的效果进行检查,保证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形成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在教学过程控制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教学质量评价、学风情况分析、教学进度的检查、作业检查和批改情况分析等内容,通过这些不同的制度在管理工作起到足够的作用能够达到对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把握,将教学管理工作中关键性内容都进行了全面的涉及,是高校教学质量的保证。

2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形成过程和意义

人们对于一件事物的了解需要通过一个过程来实现,其过程分别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应当注意的这种重复绝对不是从始至终,又从终到始的过程,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是认识的不断提升以及能力的不断提升的过程。人们首先从认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了解,然后逐渐形成一定的理性思维认识。在形成之后再次重新对原来的实践进行审视,对其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在进行充分的补充,逐渐达到层次的提升。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同样也需要通过这样的模式来实现提升,首先在科学化管理实践过程中,应当首先形成一个具有一定作用决策系统,然后逐步对其进行完善,这样才能更好达到科学化的管理目的。实行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不仅能够保证高校教育的规范化管理,能够对于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参考依据,对于学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不断的对其进行能力的提升对于保证自身高校的竞争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开展教学管理科学化工作能够使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管理人员获得信息的途径大幅度增加,对于学校自身现状的把握程度就更为准确,在决定的过程中也能更有效的开展工作。

3结束语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化管理是保证教学工作高质量开展的重要保证,能够有效的刺激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全面的信息收集系统能够更好地保证学校的全面发展。

作者:马腾 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八篇: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探析

一、“以人为本”管理理论的作用

“人本管理”是在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在管理过程中突出人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已经广泛应用在社会生产实践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综合起来,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以人为本”关系到现代管理和社会发展的成败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智力、知识和技能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人的主动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成败。在现代管理中,人力资源已经逐渐成为组织的第一资源,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模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倡导建设和谐社会,这也进一步强化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此外,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世界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竞争不仅仅限制在国内,在世界范围内都日趋激烈。

2.“以人为本”的理念便于提高实现管理目标效率

一般来说,所有的组织管理工作环节都是由人去操作并掌握的,如果离开了人,任何管理活动都是没有了存在的动力。组织在管理中应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地调动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人们能积极地、主动地进行管理活动,更好地实现组织的奋斗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极大地激发成员的内在动力,从而为活动的开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此外,人本管理思想符合管理的效益原则。人本管理更加重视人的因素,把人视为重要的资源,并根据成员的特点与实际情况进行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人本视域下高校当前教学管理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到传统管理体制、教育观念以及教育资源等因素影响,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在教学管理中仍存在着许多非人本化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教学管理缺乏对教师、学生的尊重与理解,是没有体现“人”的管理,这样的管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发展。

1.在学生管理中的表现

首先,学生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缺少自主选择权。高等教育应该更加主动地让大学生自己进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活动,发挥个性,展现自我。但是,当前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还是更加强调主动的教学,将学生作为一个灌输对象,教师主要在讲台上进行教授,学生在台下被动接受知识,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对话。学生的潜能很难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发展。学生只是服从管理,处于被动地位,很少有自主权。师生之间不能进行平等交流,也不利于师生正常教学的进行。其次,专业设置和选择不是学生的意愿。当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都过于狭窄,专业教育和专业技能无法统一,这些弊端使得学生的专业基础不牢固,视野也不开阔,综合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当今高校中学生转专业特别困难,几乎是高考后就决定了专业的方向,这也导致了一些学生痛苦地被迫学习,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自然缺乏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遏制了学生的求学意愿。再次,单一呆板的评价方式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还是依靠分数,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还很少,这就是很多大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知识死记硬背,没有很好地理解与实践,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

2.在教师管理中的表现

首先,未能尊重教师的参与权和自主权。一般高校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与计划时,不会征求普通教师的意见,普通教师是不能参加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之中的。例如,教务处在编排下学期的课程表的时候,对教学活动进行安排的时候,不能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由于部分课程对于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有特殊需要,教务处要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排课,就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以及质量,挫伤教师的心理和管理意识。其次,还表现在决策时没有对教师进行人性关怀。当前教学管理中很多规定并没有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所做的制度又过于死板,这就会严重影响教师上课情绪和课堂效率[5]。目前,很多高校由于扩招要迁到郊区的新校区,这样也很不方便教师每周连续都要到新校上课。很多教师在精力、体力方面严重不适应。还有的教师想做课题和继续进行深造,结果都没有时间,这就严格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自由权和创造性。再次,对教师的评价方面缺乏人性化考虑。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强调教师的工具价值,往往对他们的主体价值没有很好的关注,忽视了教师的个性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只能对高校教师进行约束,却无法促进教师持续成长和发展,不利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再次,“程式化”的管理模式限制了教师的自主权。行政化的教学管理对教师的约束过多,严重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与个性化发展。有些高校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教材、方式都做出了细致的要求,还要求教师上交备课内容,甚至编写教案的形式都有要求,这些硬性规定严重约束了教师个性化的发展,阻碍了教师的自主创造性的发挥。

三、实现“以人为本”高校教学管理的途径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已经引起了一些教育者的重视,并在逐渐将这个理念引进到高等教育改革之中,“以人为本”是高校进行教学管理制度、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对提高教育水平有很大的作用。本文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这几方面对“以人为本”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做初步探讨。

1.贯彻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

高校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尊重教师、信任教师,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由于教师是高校教育事业的主导,是学生的引航员,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力量。因此,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努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从而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要在改革过程中,要尊重信任教师,尊重他们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知人善任,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充分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全心全意投身到教学工作中去;学校还要努力改善条件,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其次,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探索创新,还应尽力为高校教师提供培训与学习的机会,引导教师终身学习。再次,学校还要竭力营造开放式的管理氛围,让教师真正参与学校管理,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此外,还要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使教师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以人为本”虽然强调人的主体性,但也要有一定的规矩。学校要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也必须要有合理的规章制度进行保障。在制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时,既要符合规定,又要尊重师生的意见,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动绝大多数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能让制定出来的制度得到绝大多数教职工的支持和拥护。

2.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在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帮助每个学生挖掘潜能、发展个性,最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基本规律与需要。高校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创造良好校园条件,培养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选择性地设置课程的学习顺序,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随时调整,应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次,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高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要尽量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专业的选择,学生也可以按照兴趣进行选择课程、教师,甚至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以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再次,要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传统高校的教学管理过于强调共性,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则更加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要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尽可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以便学生可以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作者:梁冰 单位:辽宁大学商学院

第九篇:高校教学管理缺陷及弥补措施

1现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制度不完善

教学质量是衡量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是教学工作的灵魂,然而高教学质量又与教学管理制度息息相关。教育部在2014年开展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中,对在校的高等学生进行了教学质量评估调查,调查报告显示,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本校的教学质量一般,仅11%的学生选择好。从报告中可以看出,相当部分学生对本校的教学总体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制度不满意。目前我国的教师并非专业化的教师,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没有创新,导致教学质量跟不紧跟不上的局面。高校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高校教学质量的下降,直接导致培养的人才质量下降、使得人才的竞争力削弱、降低高校的竞争力,从长远来看,对于我国整体高等教育的影响危害至深。

1.2人才培养整齐划一,学生学习缺乏选择空间

现行高校培养计划严格按照本校的章程,课程、教材、教学大纲在每个学年不会根据社会人才的需求改观,学生缺乏在主选课、选修课、教师、学习进度及学习时间的自主选择权,此外,课程结构和体系刚性过强,必修科目明显高于选修科目,学校制定的选修科目资源有限,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选择空间很小。另外,尽管现在一些学校出台了一些新的规定,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转专业,高校制定这样的制度的出发点并非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特长,而仅仅鼓励一些优异的学生群体,没有真正的体现学生入学后再次选专业的真正意义。因此,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转专业的学生也只有少部分,对于大部分的学生出台的制度形同虚设。

1.3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方式重科研而轻教学

目前我国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为了展现本校的师资队伍,为了招收更多的学生,强烈要求教师搞科研,并以论文的多少、出版的书籍、申请的科研基金项目、获得多少课题等等作为教师最终职称评定的标准,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因此一些学术造诣比较深的教师为了顺应大势,以本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为中心,专心科研工作忽视学生的教学。而对于年轻的教师,由于这种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有些教师开始扮演“挂名教师”的角色,为了维持生计一些教师不得不去各种培训机构做兼职从中谋取私利,而对于自己的学生管理甚少。基于这种管理模式,我国的各大高校对于教师的教师任务完成与否没有过多的关心。这种教学管理对我国的教育工作的更好开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的主要措施

2.1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2010年国家教育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文规定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这表明了我国把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高校工作的指导思想,为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石。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完善教育评价机制、管理机制、教学机制等,把改革落到实处。

2.2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方式,使教学与科研相平衡

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给高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消除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模式,高校应改变教学评价观念,评价不仅要看科研成就更要注重教学质量,使教学和科研齐头并进,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为了对教师给予合理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听课制度,监督教学质量,了解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其次,要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学生是整个课堂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最了解,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最有发言权。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评价中来反馈的信息更具有参考价值,也是评教工作的最主要途径。

2.3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制度,提倡弹性学制

2.3.1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制度

加大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专业、课程和学习方式的力度。学校应该彻底废除专业定终身的制度,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自己的专业,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其潜质。在一些高校已实行文理大类招生,扩大了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空间。同时也要改革培养计划,控制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鼓励教师开设跨学科的选修课。还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际的条件选择学习方式,不必苛求具体的时间、地点,培养学生自我负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3.2提倡弹性学制

在使教学管理有序的同时,应当有一个灵活、富有激励作用的运行机制,如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弹性学制等。国家在“十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推行弹性学制,放宽招生和入学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弹性学制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阶段,给一些家庭困难再次提供了上学的机会,无形之中教会了学生自强不息,自我管理的意识。

3总结

总之,教学管理人员要不断的学习,建立全新的教育观念,用创造性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要抗好教育的大旗,引领好教育之路。

作者:彭成 周晓红 袁鑫攀 张灿青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