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论文探究(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学管理论文探究(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探究(4篇)

第一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思考

一、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偏低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多数高校的管理人员甚至是领导班子都来自教师队伍,这些人员虽然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较深的学术成就,但普遍未接受过专业的教学管理培训,也不具备相关的经验,因而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得不依赖于“借鉴”,无法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这种借鉴式的管理缺乏创新,容易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低、学习主动性不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是高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相对陈旧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经验型管理模式。经验型管理模式是以个人或组织的经验为指导,注重对过去的有效经验的传承和借鉴。这种管理模式有助于快速理解和掌握管理技能,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即这种管理模式缺乏创新,难以与时俱进。所以,一旦时生变化,以往的经验不仅不能成为财富,反而有可能成为负担。当今社会已经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经验型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高校的发展需要。如何从经验型管理模式中取精华、弃糟粕,逐步转向科学型管理模式,是每个高校管理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3.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学生的沟通不畅

在高校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对教学信息的上传下达是管理人员最基础的工作,但高校特殊的组织结构形式使得管理人员与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面临许多阻碍,彼此间的沟通交流较为匮乏,很难形成亲密的关系。此外,高校行政与教学的相对分离也使教学管理人员难以通过班级获得有关信息,加之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学生在工作角色、思考方式、处事原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工作中常常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在教学管理人员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开辟一条沟通的渠道。

二、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策略

1.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为了使高校管理人员具备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应组织其定期参加在岗培训,学习前沿的管理理论,提高管理水平。教学管理人员应经常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管理理论,以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规范管理。除了学习管理知识以外,高校管理人员还需及时补充专业知识,努力提高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与任课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发现并解决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解决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沟通问题

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沟通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日常工作中,教学管理人员应在政策和情感两方面与教师和学生积极沟通。例如,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安排等工作事务必须以政策性文件的形式作出安排,以保证此类工作的强制性和稳定性。当然,也不能忽略情感方面沟通。相较于政策性沟通,情感性沟通更有利于拉近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种非正式的交流方式不易使人产生压迫感,通过民主、平等的沟通可以了解对方真实的想法,理解对方的情绪和难处,有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高校管理人员还应秉持人文关怀的理念,努力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3.完善管理模式,实现科学管理

传统的学校管理工作中常常以会议的形式来实现文件的传达解读和工作部署,费时低效,而运用多媒体软件可以改善这一现状。多媒体软件在沟通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如免费使用、平台支持性好、在各年龄层群体中使用率高、基本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等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高校可以利用交互式数据库技术建立教务管理平台。教学秘书可以借助该平台编排课程、安排考试,有效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率;学生可以借助该平台查询课程和考试成绩等,还可以对课程进行评价反馈;教师可以借助该平台补、停、调课,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

三、总结

高校在利用新科技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构建积极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只有处于一种良好、平稳的发展状态,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作者:廖洁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性教学管理

一、高等院校思政课程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性教学过于形式化

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程向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改革已经历多年,可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多高等院校的思政课程仍然注重理论性知识,而忽视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程课时偏少,实践过程乏味,缺少创新模式。许多实践性课程无非是应对课程要求,学生未经过详尽的经验总结与更细致的思考写出一份实践报告交给老师应付了事。

2.实践性教学不规范

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政课程实践性教学依然缺乏统一的教学章程与完整的指导形式及教学标准,致使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过程无法规范化、课时数不统一,教学成效也各不相同。另外,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缺乏严格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在课程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将实践题目告知学生,让他们上交实践报告表即可,但教师在实践活动当中却极少甚至根本没有给予学生相关监督与指导。

3.实践性教学缺乏广泛性、有效性和连续性

第一,根据实地调查,思政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方式受到大多数学生喜爱。这种教学方式摆脱了理论课程的乏味,相关课程不论课内课外都以学生为主,因此参与度和积极性都有很大提高。但是因为实践性教学受到课时缺乏、资金短缺、组织不力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许多实践性课程只能让少部分表现好的学生参与进来。因此,高等院校的思政课程实践还没能惠及到所有学生。第二,由于缺少统一的教学章程与标准,思政课程实践活动并无连续的、有序的安排。每个学期的实践性教学只能随机进行。两个学年的思政课程实践性教学无法拥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第三,在思政课程实践性教学当中,学生往往没有准确的目标,只能选择盲目追随,所以对课程实践教育的目的、教学意义和获得的成果都不明了。许多学生虽然参加了实践性教学,可最终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得到了什么。

二、思想政治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的角色

1.实践课程的参与者

思想政治教学课程面向的是所有学生,以学生自觉的学习和选择为主,不是单纯以理论为主的课程。课程需要最大限度地与社会相融合,所以需要教师把整个谋划的权力交给学生,使他们依据自己的想法,注重其中的人和事,用他们擅长和喜欢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其中的问题。

2.学生的伙伴

思想政治课程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来设定计划,并完成任务。教师应该作为伙伴同学生进行交流,参加到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和热情,感受到与教师一起学习实践的趣味,创造出平等身份的形象。教师参加到整个思想政治课程中,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与动力。另外,教师还能通过这种方式积累教学的相关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职业素养。不过教师在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时,也不能只作为普通的伙伴。学生有很大的可能把他们自己选择的自由当成玩具,很容易养成玩乐的心理。缺少自控能力和应有的责任心,甚至受到外界力量的影响,远离了要探讨的课程课题,从而失去本来存在的兴趣与学习机会。因此,教师在熟知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对所探讨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3.课程的沟通者

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沟通的作用,但不能取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把实践学习的机会交给学生,倾听学生的感悟和收获。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让他们发挥想象力,使思维模式越来越细致。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投入思政课学习之中。

4.实践过程的协调者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课,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都需要一个轻松开放的氛围。因此,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教师应考虑到各方面的需求,协调好各种关系,尤其要处理好实践活动情景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使实践教学顺利有效地开展。

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1.提高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的地位

只有思政教育得到重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的统一才能得到保障。尽管当前高等院校的思政理论课程已经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视,但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却常常被忽略。所以高等院校的管理者要首先转变观念,认识到实践性教学对提升思想政治课程的效果、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巨大作用。增大实践性教学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比重,要求任课教师认真完成实践性教学任务。另外,思想政治课教师也要提高对实践方面的重视程度,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利用实践性教学满足学生的需求。要认真进行有价值的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的整合,完善实践性教学的新方法,积极促进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

2.对实践性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首先,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情景类教学、专题讨论、辩论和演讲、实际案例分析等更好地整合。改变原有的理论教学模式,使政治思想教育的课堂更加活跃和充实。其次,将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同校园文化相联系,使各个社团组织的作用得到发挥。利用多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乐趣,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

3.加强课外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走出教室,利用课外社会实践进行教学,使学生得到理论教学中无法获得的学习体验。思想政治课外实践教学有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种,辩论比赛、理论知识竞赛等属于校内实践;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加入志愿者组织,农村或社区送温暖活动等属于校外实践。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把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实际能力。

4.实践性教学模式的统一

由于思想政治课集中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这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无法得到统一的设计、实施,致使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变得没有规矩可言。创建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式,首先要对每门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撰写统一的实践性教学大纲和完整的实践性教学计划,使两个学年的实践教学具有关联性和连续性。其次,要建立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教学学分制度,解决实践教学课程安排分散、难以组织和管理的问题。最后要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进行统一规划,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对学生实践性教学的成果实行有效的考查。

5.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估制度

实践教学内容的评估不仅要对实践教学结果评估,更要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团队意识、创新思维和思想道德等方面作出科学有效的评估。此类评估的内容更全面,也更科学有效。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的评估方法运用教师和学生相结合的模式,学生在课程实践过程中与实践活动之后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处理事情的态度和对课程实践报告作出的评判,在教学评估制度中占有一半以上的分数。其余的分数则体现在学生对课程实践类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对课程的兴趣以及得到的感悟和收获。建立并且完善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和长期有效制度,要从设计规划、资金保证、实践基地设施建设建设等方面入手,满足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长期有效。

四、结语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美融合是当今思政教育的重点。只有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作者:路标 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教学管理评估新要求探析

一、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及问题

由于高校区域位置相对分散,在教学管理工作上,更多的只是从宏观的角度开展指导和调控。但是具体的关于教学管理方面的工作,主要依靠院校内部管理人员。教师是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其作为学校中的服务人员之一,教师通常情况下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通过付出劳动完成授课。调查分析之后发现,当前的管理模式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教学资源不足是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全新问题。尤其是对部分高校来说,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的人数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科的发展给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新要求就使具备先进管理经验的教师资源越来越紧缺,但是学生队伍的日益壮大造成了供需的严重不平衡,这个问题是很多高校都普遍面临的问题。受到学校资金的普遍限制,学校内的各类教学资源都不够健全,主要包括学校内的硬件设施配套不够整齐、图书馆的资源比较少、校园内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等。

2.对教学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首先,错误理解教学管理,将工作重心转移。高校中的某些教学管理相关人员认为教学管理就是一些简单的行政工作,比如调整和排课,保管学籍档案,平时不定时地检查下课程教学,最后做好期末或是结业的考试安排。其次,其他工作分散精力,致使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疏忽。有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在学科和专业建设、行政管理及教学科等方面的重大压力,使得管理人员无法对教学管理投入足够的精力。

3.教学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模式过于单一

首先,教学管理理念落后陈旧。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理念还未完全成型,存在着较为常见的一方面积极倡导人本管理,一方面却仍然沿用旧的落后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教学管理。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处理问题仍然凭借自己的固有经验,导致管理措施与实际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其次,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过于单一。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方过于简单而且单一,各高校几乎都是在用同一套标准规范在校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各项日常行为。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不管是对任课教师和在校学生,都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

二、高校教学管理中高校评估新要求

1.明确学校的定位

不同的高校,办学性质、社会任务、服务行业、科研项目、学科特点都有所差别,而高校评估要求学校自身定位科学合理,只有这样,专家组才能根据学校的定位,选择相应级别的评估标准进行分类评估,才能对学校未来的规划提出参考意见。所以,高校评估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第一要求就是,高校要对自身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地位。合理科学的学校定位有助于学校明确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和教学任务,指明今后教学管理的重点和出发点。实践工作中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高校的科学定位:一是根据学校有效的资源制定相应的决策体系,避免好大喜功;二是建立学校的核心价值,使全校教职学员形成共识;三是充分把握学校的优势,建立自身的专业或科研品牌;四是认识到学校面临的不利因素,尽可能规避不利因素的影响;五是在完成上述四步骤后制定学校未来的发展战略,并对发展战略进行分解,把具体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嵌入到具体的教学环节或管理环节中;六是根据发展战略调整学校的人事机构,确保各机构之间相关协调配合完成具体的发展战略;七是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高效的反馈机制,督促各学校各机构认真执行学校的发展计划,并对各种反馈信息进行处理,对具体的发展计划和目标进行微调和纠错,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总之,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这既是学校品牌化建设的需要,也是高校评估的新要求。

2.完善促进机制

评估体系的实施使得高校的发展有了具体的参考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评估所关注的对象或内容,想要得到更高的评分,仅仅依靠学校的某一组织或机构是远远不行的。对此,应尽快建立完善的促进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学员的潜力为学校评估工作服务。实际工作中,完善促进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建立畅通无阻的参与机制。首先,学校应根据评估的对象或内容向全体教职工进行宣传,使学校的每一份子都能认识到做好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其次,根据学校成员的身份确定具体的参与方式和参与内容,让各成员有任务和目标,发挥学校最大的动员能力和潜力,形成人人有责的创优的迎评氛围。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教职工的绩效考核与目标责任挂钩,建立学校内容的评估机制,根据教职工完成目标责任的情况进行评分,把整体的评估目标分解到教职工的日常工作中,使迎评工作落实到实处,提高教职工参与迎评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职工对迎评工作的重视程度。三是建立科学的问责机制。每个教职工的责任目标一旦下达,就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出现问题就追求目标责任人。如果目标责任人出现了工作的调动,责任人应把相应的责任目标交接给继任者,否者拒绝办理相关手续,做到责任目标始终有人在做,出现问题有人负责。四是加强对教职学员的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全体成员的引导,增强全校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奉献精神,为实现学校的工作目标奋斗。

3.提升迎评支撑材料的真实性

审查学校上报材料的真实性是评估专家组的首要任务,对材料基本要求就是真实,否者一票否决,下面的评估工作也就不会开展。所以说,要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做到事实就是,比如在教学评价数据库、教师业务档案、课程档案等材料的管理中,要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避免弄虚作假,确保评估材料真实可靠。此外,光有材料是远远不够,还必须有综述报告,只有综述报告才能揭示材料的内部联系,使专家组在评估的过程中有章可循,否者材料就是一些无意义的数据组合。对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材料平台,实现从自评报告至综述报告到支撑材料的平台工作机制,让材料的收集有重点、有方向,确保材料的准确、完备、实用,通过自评报告和综述报告建立各类材料直接的联系,使之更能准确地反映学校的办学实力。总之,报告和材料之间是一个相互支撑的关系,报告使得材料更加完整,材料支撑报告的数据需要,两者共同组成了专家组评估的内容,也是我们教学工作改进和完善的出发点。也就是说,支撑材料和综述报告能很好地揭示学校的优缺点,由此可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4.突出办学特色,建立学校品牌

品牌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最佳体现,是专家组评估的重点。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办学开始呈现出一个同质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学校在生源、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领域竞争越来越强。而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必然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作为支撑。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应充分把握这次发展机遇,在办学的过程中突出自己的特色,营造一个良好的品牌形成氛围。品牌的建立应遵循一般的办学规律,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步骤、有计划地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功能,改善教学过程,改革管理制度,提高师生素质,培养校园文化,避免标新立异丧失高校应有的情怀。品牌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学校特有风貌的集合,具有其他院校不具有的稳定性、特殊性与优越性。实践中,建立学校品牌应分步实施,首先应在省(市)的范围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头者,这种特色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并在后期不断提高这种可操作性和稳定性。在省(市)范围内得到认可后,可与全国内范围内的同类学校进行对比,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然后据此进行调整,充分发挥优势规避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自己的办学优势领域为出发点,带动其他办学领域不断向前发展。随着学校综合办学能力的提升和学校名片的形成,学校品牌自然就得以建立。

三、结语

高校评估是国家对高校实行监督和考核的重要形式,是评估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学管理是实施高校评估内容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开展迎评工作的主要方式。要想做好迎评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必须满足高校评估的新要求。实践工作中要认识到高校评估之于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确保高校评估的新要求都能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得到体现,这既是高校评估的要求,也是学校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需要。所以,高校一定要不断调整教学管理工作的方式和内容,满足高校评估的新要求,确保高校的办学地位和影响力。

作者:姬玉玺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务处

第四篇:高校教学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坚定高校教学管理的人才培养方向

教育价值观是决定大学管理行为选择的重要依据,也是决定教学管理行为选择的重要依据。高校教学管理是高校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方向的具体体现,其目标和任务是推动高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坚定高校教学管理的人才培养方向。

(二)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的人性化水平高校教学管理面对的是一群充满个性色彩的学生,不同的学生对教学有着不同的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给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诉求,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的人性化水平。

(三)聚集高校教学管理的合力

高校教学管理是一种追求合作价值的活动。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涉及诸多资源的配合与协调。唯有合作的教学管理,没有单干的教学管理。因此,高校要通过教学管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充实自己,将学习付诸行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拓宽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反馈渠道

教学信息反馈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水平的常规手段。目前,教学信息反馈渠道主要有教师反馈、专家听课反馈、督导组反馈、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促使教学管理人员深入到学生中去,在与学生沟通的同时拓宽教学信息反馈渠道,为教学管理的改进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二、高校教学管理中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一)人本缺失的教学管理理念

在当前的高校教学管理中,“以事为本”的现象还非常突出。有些高校虽然也强调“以人为本”,但往往层次较低,或流于形式。“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导致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容易忽视学生对教学管理的需求,忽视对学生人格、价值、兴趣、潜能的尊重,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二)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

高校教学管理既是行政管理,也是学术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是行政学管理。行政管理模式具有集中统一、有章可循的特点,可以避免各行其是、任意行事等弊端,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这一模式所带来的机械性教学管理思维、刚性教学管理手段、僵化的教学管理机制严重束缚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高校教学管理习惯用行政管理手段推动大学生问题的解决,常常忽视大学生的情感、个性、心理等思想因素,不善于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三)侧重不均的教学管理内容

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可以看出,高校教学管理主要侧重对“教”的管理。对“学”的忽视,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衔接不畅的实践教学管理

高校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两类:(1)专业实践(又称“实践教学”),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安排在教学周开展;(2)社会实践,由学生管理部门(团委、学生处)负责,目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安排在寒暑假开展。两类实践都分别建立实践基地。高校在这两类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未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衔接不畅;未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节约学校办学资源;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五)薄弱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薄弱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使教学管理人员仅将工作重心放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这不仅制约了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使教学管理人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注不够;即使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想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调研能力、协调能力等而处于心有余力不足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改进高校教学管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学生是发展中的现实人,他们期待着发展并有着现实的需要。高校在教学管理中,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通过教学管理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教学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管理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高校教学管理奠定思想基础,在润物细无声中立德树人。行动要靠管理来规范。高校要通过教学管理拉近教学管理部门与大学生的距离,使大学生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和熏陶,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务实性。

(二)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1.强化学术管理,实施导学机制

学术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注重对高校学术事务和学术活动进行管理。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应弱化行政管理的强制性手段,将部分管理权限让位于学术管理,让教师及科研人员承担对大学生的教学、培养、指导等学术责任。在强化学术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并实施有效的导学机制。在提倡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学术探索精神培养和人生观形成等方面进行引导。导学机制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强化专业研究,提升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意识。

2.完善大学生参与机制

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应吸纳大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使教学管理更民主、更科学、更具人性化,并体现大学生的智慧与愿望。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要尊重、提高、保障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其主体地位,使大学生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管理,增强自身的大局意识、爱校意识、主人翁意识,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活力。高校应定期召开教学管理工作师生见面会,让大学生了解教学管理及决策的相关内容,并为学校教学管理建议献策;完善转专业、选修课程及任课教师等方面的选择制度,让大学生对教学事项具有选择权;让大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为教学管理反馈信息。

(三)打通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瓶颈

1.共同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教师和学生是带着学术理想,为科学的追求和人文责任而走到一起的。他们相互砥砺、积极研讨,营造出一种充实而愉快的文化氛围,能起到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教风管理,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文化素质、发展空间,促使教师精于教学、乐于育人,以教风优化学风;教学管理部门还要与学生管理部门共同抓好学风建设,树立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学风提升教风。通过教风与学风的共同促进,共同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2.建立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信息互通机制

高校要定期召开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联席会议,探索如何互相配合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信息化渠道连接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两套信息管理系统,共享双方数据信息。教学管理部门能获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身心发展素质、第二课堂活动、日常表现情况;学生管理部门能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及专业实践情况。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实现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无缝对接

高校在进行社会实践安排时,应与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并将其作为专业实践的一项内容,选派专业指导教师与政工人员一起加入实践队伍。专业指导教师给予学生专业知识上的指导,政工人员给予学生思想上的指导,使其尽快融入实践环境中。同时选择部分与专业结合紧密的社会实践基地,实现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的无缝对接,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学管理队伍

1.激发工作热情,寓教育于管理之中

高校应创造良好的办公环境,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及科学的奖惩制度、晋升制度,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使其在教学管理中关心爱护学生,以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引导和影响学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坚持“三贴近”,寓教育于沟通之中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效性。“三贴近”原则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提高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在工作中做到热情、周到、主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深入到学生中去,积极了解大学生的生活、思想观念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并重点解决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问题,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作者:林超 单位:集美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