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学管理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促进高校发展的需要。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落后显然不利于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招生规模、增加专业和学科种类、丰富培养层次是高校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自身发展的普遍做法,这些必须要有优质高效的信息管理平台作支撑,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显然难以做到,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成为一种必然。
2.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整合优化高校教育资源的需要。
近年来,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很大,但总的来看,教育资源人均拥有量与高校快速增长的学生数量并不相适应。针对这一实际,高校需要加快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技术手段,对教学场地和设备、实验室、教师等教学资源进行统筹谋划、科学调配、合理使用,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
3.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需要。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适应教学管理信息化,是高校教学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一项必备技能。实施教学管理信息化,可以让教学管理者从原来的繁重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专心致志地投入教学和科研管理;可以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建立网上学习平台和师生互动平台,既能丰富和提升教师素质,也能促进师生之间良性互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二、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部分高校尤其是校级领导对教学管理信息化重视不够,缺乏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具体表现为“三重三轻”,即重教学硬件建设,轻管理软件建设;重教学环节的信息技术投入,轻管理环节的信息技术投入;重使用传统方法手段进行信息交流,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沟通共享。
2.信息不能联通共享。
目前,虽然绝大部分高校已经建起了校务信息大平台,但平台内教务、人事、学生管理、院(系)等网络各自为政,包括有的软件重复开发,数据管理分散,而且不准确、不规范,有的部门单位独立建设,人为形成信息孤岛等,导致网络与网络之间信息资源不能联通共享。在教学管理上,多数高校没有制定信息化标准,导致各个系统和模块之间数据格式不能兼容,教学管理数据库的开发和利用不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
3.软件系统研发难。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高校有这方面的人才优势,也具备开发软件系统的能力,但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等现实难题。当然,就教学管理系统而言,市场上基本都有成熟的软件,高校可以回避研发难题,但还会遇到二次开发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起来相对容易得多。
4.管理人员素质跟不上。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其中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紧缺。多数人员只能承担一些简单的文字处理和制作报表任务。既能熟练运用系统,又能有效维护系统运行的人员凤毛麟角,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在教学管理实际中,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和应用。
三、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
如果说“互联网+”是当前经济发展新方向的话,那么“信息技术+”将是教学管理新趋势。高校应牢固树立没有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没有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增强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进行统筹谋划、加快推进,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促进高等教育管理的现代化,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优质教学管理服务。
2.扩大经费投入。
加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经费投入是保障。高校应加大对这项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按照硬件改善、软件跟进的要求,多渠道筹措建设投入资金。通过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着力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3.整合信息资源。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建一个懂业务、懂技术的专门团队,开发一款高效、安全、适用的教学管理系统。不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以购买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由学校组织人员进行二次开发,以满足学校的特殊要求。无论是开发还是二次开发,高校应与国家标准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相匹配,应充分考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和校际之间信息联通,尽量避免分散开发、技术水平低、标准不统一等现象。同时,还要注意系统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安全性,实现高校教务、教学、学生之间良性互动。
4.加强队伍建设。
推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是关键。针对目前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的实际,高校应坚持内培和外引“两条腿”走路,逐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作者:刘琳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务处
第二篇:高校教学管理评估新要求探析
一、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及问题
由于高校区域位置相对分散,在教学管理工作上,更多的只是从宏观的角度开展指导和调控。但是具体的关于教学管理方面的工作,主要依靠院校内部管理人员。教师是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其作为学校中的服务人员之一,教师通常情况下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通过付出劳动完成授课。调查分析之后发现,当前的管理模式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教学资源不足是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全新问题。尤其是对部分高校来说,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的人数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科的发展给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新要求就使具备先进管理经验的教师资源越来越紧缺,但是学生队伍的日益壮大造成了供需的严重不平衡,这个问题是很多高校都普遍面临的问题。受到学校资金的普遍限制,学校内的各类教学资源都不够健全,主要包括学校内的硬件设施配套不够整齐、图书馆的资源比较少、校园内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等。
2.对教学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首先,错误理解教学管理,将工作重心转移。高校中的某些教学管理相关人员认为教学管理就是一些简单的行政工作,比如调整和排课,保管学籍档案,平时不定时地检查下课程教学,最后做好期末或是结业的考试安排。其次,其他工作分散精力,致使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疏忽。有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在学科和专业建设、行政管理及教学科等方面的重大压力,使得管理人员无法对教学管理投入足够的精力。
3.教学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模式过于单一
首先,教学管理理念落后陈旧。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理念还未完全成型,存在着较为常见的一方面积极倡导人本管理,一方面却仍然沿用旧的落后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教学管理。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处理问题仍然凭借自己的固有经验,导致管理措施与实际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其次,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过于单一。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方过于简单而且单一,各高校几乎都是在用同一套标准规范在校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各项日常行为。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不管是对任课教师和在校学生,都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
二、高校教学管理中高校评估新要求
1.明确学校的定位
不同的高校,办学性质、社会任务、服务行业、科研项目、学科特点都有所差别,而高校评估要求学校自身定位科学合理,只有这样,专家组才能根据学校的定位,选择相应级别的评估标准进行分类评估,才能对学校未来的规划提出参考意见。所以,高校评估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第一要求就是,高校要对自身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地位。合理科学的学校定位有助于学校明确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和教学任务,指明今后教学管理的重点和出发点。实践工作中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高校的科学定位:一是根据学校有效的资源制定相应的决策体系,避免好大喜功;二是建立学校的核心价值,使全校教职学员形成共识;三是充分把握学校的优势,建立自身的专业或科研品牌;四是认识到学校面临的不利因素,尽可能规避不利因素的影响;五是在完成上述四步骤后制定学校未来的发展战略,并对发展战略进行分解,把具体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嵌入到具体的教学环节或管理环节中;六是根据发展战略调整学校的人事机构,确保各机构之间相关协调配合完成具体的发展战略;七是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高效的反馈机制,督促各学校各机构认真执行学校的发展计划,并对各种反馈信息进行处理,对具体的发展计划和目标进行微调和纠错,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总之,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这既是学校品牌化建设的需要,也是高校评估的新要求。
2.完善促进机制
评估体系的实施使得高校的发展有了具体的参考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评估所关注的对象或内容,想要得到更高的评分,仅仅依靠学校的某一组织或机构是远远不行的。对此,应尽快建立完善的促进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学员的潜力为学校评估工作服务。实际工作中,完善促进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建立畅通无阻的参与机制。首先,学校应根据评估的对象或内容向全体教职工进行宣传,使学校的每一份子都能认识到做好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其次,根据学校成员的身份确定具体的参与方式和参与内容,让各成员有任务和目标,发挥学校最大的动员能力和潜力,形成人人有责的创优的迎评氛围。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教职工的绩效考核与目标责任挂钩,建立学校内容的评估机制,根据教职工完成目标责任的情况进行评分,把整体的评估目标分解到教职工的日常工作中,使迎评工作落实到实处,提高教职工参与迎评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职工对迎评工作的重视程度。三是建立科学的问责机制。每个教职工的责任目标一旦下达,就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出现问题就追求目标责任人。如果目标责任人出现了工作的调动,责任人应把相应的责任目标交接给继任者,否者拒绝办理相关手续,做到责任目标始终有人在做,出现问题有人负责。四是加强对教职学员的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全体成员的引导,增强全校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奉献精神,为实现学校的工作目标奋斗。
3.提升迎评支撑材料的真实性
审查学校上报材料的真实性是评估专家组的首要任务,对材料基本要求就是真实,否者一票否决,下面的评估工作也就不会开展。所以说,要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做到事实就是,比如在教学评价数据库、教师业务档案、课程档案等材料的管理中,要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避免弄虚作假,确保评估材料真实可靠。此外,光有材料是远远不够,还必须有综述报告,只有综述报告才能揭示材料的内部联系,使专家组在评估的过程中有章可循,否者材料就是一些无意义的数据组合。对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材料平台,实现从自评报告至综述报告到支撑材料的平台工作机制,让材料的收集有重点、有方向,确保材料的准确、完备、实用,通过自评报告和综述报告建立各类材料直接的联系,使之更能准确地反映学校的办学实力。总之,报告和材料之间是一个相互支撑的关系,报告使得材料更加完整,材料支撑报告的数据需要,两者共同组成了专家组评估的内容,也是我们教学工作改进和完善的出发点。也就是说,支撑材料和综述报告能很好地揭示学校的优缺点,由此可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4.突出办学特色,建立学校品牌
品牌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最佳体现,是专家组评估的重点。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办学开始呈现出一个同质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学校在生源、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领域竞争越来越强。而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必然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作为支撑。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应充分把握这次发展机遇,在办学的过程中突出自己的特色,营造一个良好的品牌形成氛围。品牌的建立应遵循一般的办学规律,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步骤、有计划地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功能,改善教学过程,改革管理制度,提高师生素质,培养校园文化,避免标新立异丧失高校应有的情怀。品牌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学校特有风貌的集合,具有其他院校不具有的稳定性、特殊性与优越性。实践中,建立学校品牌应分步实施,首先应在省(市)的范围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头者,这种特色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并在后期不断提高这种可操作性和稳定性。在省(市)范围内得到认可后,可与全国内范围内的同类学校进行对比,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然后据此进行调整,充分发挥优势规避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自己的办学优势领域为出发点,带动其他办学领域不断向前发展。随着学校综合办学能力的提升和学校名片的形成,学校品牌自然就得以建立。
三、结语
高校评估是国家对高校实行监督和考核的重要形式,是评估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学管理是实施高校评估内容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开展迎评工作的主要方式。要想做好迎评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必须满足高校评估的新要求。实践工作中要认识到高校评估之于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确保高校评估的新要求都能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得到体现,这既是高校评估的要求,也是学校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需要。所以,高校一定要不断调整教学管理工作的方式和内容,满足高校评估的新要求,确保高校的办学地位和影响力。
作者:姬玉玺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务处
第三篇: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
1.网络技术在高校教学系统的应用背景分析
1.1现阶段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人才培养首先应该重视培养其职业能力,而其所有课程都必须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构建开展。而在线教学作为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方法,与计算机技术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所以应用网络远程技术到这一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为关键。在校学生要想更好适应未来工作,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就必须在网络远程教学设置上下功夫,要将教学内容有针对突出,显著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这是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
1.2培养全面人才的必然需要
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全面人才,这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要求,所以在整个教育工作的推动过程中,要将学生基础能力、技能培养与学生全面能力培养提升紧密结合起来。事实上,面向网络远程技术的在线教学系统建设,就是充分结合教学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的具体特点,让全体学生都可以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实践中来,同时也能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养成团结配合、齐心协力的意识,实现个人全面成长,从而满足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
1.3深化落实全国高校就业标准的必然要求
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我国先后制定和推出了《全国普通高校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相关政策文件,着重强调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同时强调各高校在开展网络教学过程中,要不死板,在坚持人才培养核心不偏离基础上,自选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同时各高校可自由选择实施的形式,同时积极倡导各高校探索实践活动开展的方式。实质上,做好全国高校教学工作标准的深化落实工作,就需要充分结合指导纲要的建设性意见,推动在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2.面向对象教学管理系统适用问题分析
构造面向对象分为两步:首先是教学对象的确定,即由训练集生成一个面向对象集合;其次是采样,用非训练集中的事例检验生成的面向对象,剪去影响预测精度的分枝。面向对象法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这并不代表在教学中放弃理论知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性人才,只有实践能力缺乏理论基础知识,在工作中缺乏理论知识作为引导,不利于学生未来工作。想要实现技术创新,理论基础知识不可或缺,因此面向对象法不但重视实践能力,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面向对象法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提出了要求。运用面向对象法的课堂氛围轻松,重视学生相互讨论与教师进行交流。一些自控力差的学生可能在这个时间段说话,打闹,对课堂环境产生恶劣的影响。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建立小组,并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与丰富的专业知识,获得学生的尊重,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能够更有利于教学。面向对象在教学系统管理适用的问题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2.1样本可用“属性一值”对来描述。
2.2目标函数的输出值为离散值。
2.3需要析取的描述。
2.4训练数据中包含有错误:样本的分类错误或属性值错误都允许。
2.5训练数据中有样本属性值缺失。
现实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具有以上的特征。比如根据疾病分类患者,根据故障的原因分类故障,根据拖欠支付的可能性分类贷款申请等。处理这类问题就是要把样本与目标函数值对应起来。
3.高校面向对象教学管理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3.1资源库的加载技术
基于云计算的区域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资源数据库资源来源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异构性、多样性和跨界性等特点,为师生用户的检索和管理员的管理带来了难度。为了方便用户的使用以及管理员的管理操作,需要对这些复杂的资源进行统一透明化处理,通常系统会根据目录库中的授权表信息,获取到各资源库的接口信息和授权级别等信息,通过连接代码就可以定位到具体的数据库,使单次检索获取各类资源成为了可能,极大地便利了各类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操作。通用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主要有两个渠道,一种是高校教师通过注册以个人身份提交的教学资源,资源类型多种多样,涵盖课件、视频、文献、试卷等;另一种是由各数据库厂商提交的教学资源,各数据库厂商通过平台的相关管理平台可以轻松实现资源的批量上传。
3.2权限管理与控制技术
基于面向对象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采用统一的身份授权管理平台,该平台以PKI体系为基础,对用户进行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和控制,保证了用户和资源建设者之间的通信安全。系统还会综合考虑用户对资源的反馈信息,包括浏览量、收藏量、下载量、推荐量、评价意见等,对提供高质量资源的建设者予以奖励,以调动建设者的进行资源更新与完善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根据不同用户的角色层级,超级管理员会事先设置用户相应的访问权限,明确不同用户能够访问的资源层级,当用户进行资源访问时,会对用户进行严格的角色权限验证,通过验证后才可以进行访问,有效保证了资源和服务的安全。
4.基于面向对象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应用
4.1基于面向对象的教学管理理念
对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首要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传统教学模式在教育工作者思想中有较为稳定的地位,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处于被动位置,被动接受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在完成任务,学生对学习没有自主性,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代教学理念所重视的是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理论基础知识,在专业实践能力与个人思想上都要实现发展。面向对象法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管理系统中运用面向对象法必须转变思想,做到与时俱进。面向对象法中最为重要的观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在高校教学管理系统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后,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最为基础的知识,例如学生会使用网络资源,对课程相关资料进行查询。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查找相关资料,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收集材料并进行思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相互间的交流与讨论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学习他人的优点,而教师要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提出不足,并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鼓励学生实现自我提高。
4.2建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方式有重要的影响。传统教学下产生了“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与传统应试教育有重要的关系。由于学校在学生录取上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能力。各个学校为了增加本校的升学率,根据应试教育的特点,特别建立了适用于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就是题海战术。从中可以看出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教学模式的建立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实行行动导向教学法后,如果高校院校在学生评测上仍然沿用传统的应试制度,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能力,那么面向对象法在高校院校中将难以取得发展的空间,无法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面向对象法更为重视的是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表现,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继续沿用应试制度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话,学生将仍然局限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束缚之中。为了让面向对象法在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中取得发展,必须建立与面向对象法匹配的评价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实践能力为评价体系的考察核心,在评价中重视学生日常表现,从而鼓励学生加强自我学习。评价测试中,应该以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参考指标,并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中应该注重学生个性,使教学评价体系客观真实。
5.结论
面向对象在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包含特征选择、面向对象的生成与对象的采样过程,由于面向对象集合表示一个条件概率分布,所以深浅不同的面向对象对应着不同复杂度的概率系统。面向对象的生成对应于系统的局部选择,面向对象的采样对应于系统的全局选择。面向对象的生成只考虑局部最优,相对地,面向对象的采样则考虑全局最优,以对象信息的获取、模式识别、对象建模与数据合成与表达、传递与交流等为研究内容,以赋予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集成能力为最终目标。
作者:王媛媛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考试中心
第四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流集成探究
1高校教育教学信息流集成的重要价值
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都是国家与社会所关注的重点,其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干扰,其中信息化技术就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虽然信息化技术如今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但相对于其他信息化工作而言,高校的管理规模相对更大,信息量与信息化强度也更高,这使得其对信息流的要求也较高。为了能够有效满足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就必须做好信息流的集成工作。在这种条件下,新时期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就应当以信息流的形式,来对自身的管理工作加以不断完善和改进,进而促进自身教学管理能力的提升。
2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流集成所面临的问题
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无论是对于促进我国学生素质的提升来说,还是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强化上都能够发挥出很大的积极影响。但是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流的集成工作却面临一定问题和阻碍。从整体的角度上来看,我国高校信息流集成工作方面明显缺少科学的发展规划。对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而言,这属于一种系统性、复杂性与科学性并存的一项工作,需要管理者能够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项工作。但是就现阶段而言,很多高校在内部管理技术水平上都有待提升,缺少整体的发展规划,这使得高校教学管理信息流的集成工作面临着层层阻碍,信息流集成的优势也很难发挥出来。另外,在进行教学管理信息流的集成工作中,很多高校对于外部的社会资源信息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使得相关的经济信息与科技信息没有得到集成处理,不同信息之间的信息管理系统独立运行,整体管理数据也缺少应有的规范性,进而影响到了管理信息的整体性。
3关于高校教学管理信息流集成的发展策略
(1)为了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流集成的顺利进行,提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我们应当从多方面共同做起,要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念。在当今社会,信息化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理念,为此各高校应当给予应有的重视。各高校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努力完善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和管理组织体系,对信息化管理工作给予有效地监督,保证信息流集成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高校的发展观念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借助于先进的管理理念来应对现阶段各高校案例工作的挑战。
(2)学校方面还应当积极完善和改进教学管理信息流的集成机制。为了确保教学管理信息流集成的有效性,必须要逐渐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组建起相应的信息化管理组织与机构,为教学管理信息流集成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管理环境。在开展信息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反馈和评价的认识和分析,努力强化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在信息流集成工作中还应当切实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就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职责方面落实好责任制度,真正意义上将教学管理信息流集成工作当做高校发展的重点任务。
(3)在进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流集成工作之前我们还应当做好相应的规划工作,统一规划确保集成管理工作具有相应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且在促进教学管理信息流的集成过程中,我们还应适当融入经济信息、科技信息与社会信息,为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强化。并且我们在进行教学管理信息流集成的规划工作中,还应当充分考虑到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保证规划的实施能够与学校自身发展相协调,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针对于多部门的信息流管理我们还要尽量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促进各部门之间信息的共享。
4结语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流的集成,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着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强化,是我国高校未来发展的重点内容,为此我们应当努力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更好地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之中。
作者:李春晓 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第五篇:流程再造理论高校教学管理应用
一、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流程
高校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系统的过程,因此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有教学计划、教学组织、教学质量等,在这几个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保证教学中的秩序能够顺利进行。
1.教学计划
根据不同的院系来制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需要学校的教务处和各院系之间相互商量、各院系主要负责填表,由学校来进行审核。这个过程中,需要商讨的内容有:课程的名称、时间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实习等一些内容。
2.教学任务、教师的安排
院系将教学任务通知到教研室,教研室的人员根据教师的实际水平来分配任务,并且填写相应的教学任务单。教学任务分配好之后,将教学任务上报,经过分管校长审核,再落实到各个院系,各个院系的教务秘书按照教学任务单,将工作量计算好,待教务处审核之后,再上报给人事处。
3.实施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的实施是按照编制好的课程表来保证教学课程能够正常进行,组织教学需要合理地将作息时间安排好,要定期了解教学信息,做好教学进度的控制和管理工作。
4.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监控就是在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并达到学校教学质量目标。
二、传统的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合理的分工
合理分工有利于保证每一个人的任务落实到位,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但是高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中面临挑战和竞争,导致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相关的教学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使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对自己负责的工作,没有尽到相应的责任,使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增多,导致流程中的效果不明显以致于被忽视。
2.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高校中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一些影视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因此,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需要大量地投入这些先进的信息设备,不断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
三、流程再造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流程再造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师和学生。流程再造理论是一项比较复杂、系统的工程,所以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用新的管理方法来做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
1.授权策略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流程中,相关的负责人只是负责执行,在管理工作中缺少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就导致教学流程的效率没有显著效应。所以,为了改变这样的状态,就应该让相关的负责人发挥好自己的职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证使执行和做出的决定相互统一、相互协调。同样,也可以让各个院系承担课程的设置、人员的调动的教学管理工作,这样才有利于做好教学的管理工作,减少更多问题的出现。
2.整合策略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将零散的工作、人力进行整合,让缺少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指导来进行流程工作,加强对这些管理工作人员定期的培训和指导,通过成立相应的教学研究培训中心来使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能相互联系在一起,不断将教学管理中的流程变得集中起来,提高办公效率。
3.团队策略
教学管理中的部门可以相互协调,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来有效完成工作,这样有利于使团队之间的人员通过交流、合作各尽其职,同时也能保证信息达成共享,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4.同步策略
同步策略可以把之前的顺序式、平行式的流程方式逐渐转变成同步进行的流程方式,这样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一起借助共享信息资料库,管理人员之间也能通过交流、合作来提高流程中的质量和效率。
四、总结
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想要做好高校管理中的流程再造理论,高校就应该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评定标准,通过不断改变教学管理工作的方式,保证教学管理中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也有利于实现高校中的培养目标,从而促进高校更好地发展。
作者:杨鹏 陈虹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第六篇:人才培养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现状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着我国的教育界,是对于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全面建设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需要高校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能够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正在由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转向校、院、系的系统管理制度,在国外先进教学管理经验上对于高校的管理进行了调整,同时也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中,我国高校渐渐转向学分制转变。学分制的教学管理能够体现教育的灵活性,同时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随着教学改革的推动,传统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日益凸显,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空间,这也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我国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僵硬,高校不重视学生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忽视学生意愿。我国的高校教育过于保守,实行统一的标准,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我国的人才培养,且我国教育偏向理论,对于学生教学缺乏必要的实践教育。
二、高校教学管理研究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高校教学管理研究能够推动学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通过高校教学管理研究,推动学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高、创造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和思想道德高尚的社会需求型人才,通过在为学生提供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转向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模式,让学生的个性能够有发展的空间,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中心。
2.帮助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出一种让师生能够自由进行交流和讨论的空间,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物质基础。然后,要从管理层面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意识,重视学生能力提升。并提出奖学金等奖励机制,以有效促进学生进行自我能力提升和创新,推动学校教学质量。
三、提高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措施
1.转变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观念。
高校领导层的教学管理观念对于高校的管理水平有着重要影响。高校领导层意识到教学管理观念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才能够对教学管理进行调整,提高人才培养的意识。在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将科学的特点作为专业学习的重点,适当调整学习的方向,增强高校的专业教育水平,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培养人才的基础,而科学系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是人才培养的保障。
2.完善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加强高校中的教学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教学管理制度是实现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前提,能够保障教学管理制度的作用,并对学生进行规范的管理。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首先需要将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中学科的理论作为工作依据,完善现有的高校教学管理,建设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教学管理的标准,将高校教学管理实现系统化、科学化。
3.创新教学管理的方式与方法。
创新教学管理的方式方法是将高校教学管理适应现代社会对于高校学生需求的必然选择,是实现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措施。教学管理人员需要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职业操守,正确认识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进行高校教学管理。教学管理人员需要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重视教学规律,将学校的教学资源更好的利用在教学管理中,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安排,提高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和学习能力,重视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对于人才培养的影响。
四、结语
优秀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的高校以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的进行教育,人才培养是高校的责任与义务,高校教学是将学生培养成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而高校教学管理则是有助于推动高校利用现有资源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具备综合能力、高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综合性人才;而通过高校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相关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及创造良好的教学分为其基本要求。
作者:陈楠 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
第七篇:高校教学管理以人为本问题研究
一、在以人为本方面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在大多数高校不论是在教学计划管理还是在教学基本设施方面,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而在教学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一些缺失人性关怀的问题。
1.学生缺少自主选择权。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高校教学管理中,它的本质就是把学生和教师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作为中心,考虑他们的切实需求,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把这些作为制定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但是相当一部分高校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关的制度,一些高校依旧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奖学金、助学金评定以及学生评价的重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只是一味听教师讲;对自己所学专业不喜欢的情况下,很难转到自己所向往的专业去学习;对于在教师的选择上,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教师的自由度也是很小的。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很难在高校中自由发展,也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2.教师的意见得不到尊重。
在以人文本的教学管理下,应该考虑到教师的需求,并且也要充分尊重教师提出的意见或者是建议。但是在我们国家一部分的高校中,教师很少能够参与到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学校的教学管理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让教师积极、创造性地去影响和改变学生。可是在实际教学管理中,教师只是接受学校的安排,他们的意见也通常会被忽视。教师的主战场是课堂,他们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是最久的,对学生的需求也是最了解的,通常提出的建议也是对学生有帮助的,所以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的时候,教师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值得重视。
3.教学管理缺少民主氛围。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学校办学主要依靠政府,所以学校的行政人员成为支配学校运行的主体,教师和科研人员缺乏参与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的平台。总之,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忽略了适应于现代教学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施行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措施
1.教学管理要着重以人为本。
现在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在不断地改革和改进,高校教学管理也应该相应做出改革,着重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第一,高校应该对教学管理者给予一定的权力,而不是按照原有的行政制度来继续进行管理。高校还要根据自身学校的情况,重新划分部门及其责任。首先,在教学上的问题,可以让各个学院系组织进行讨论或者是对某一问题的决策;第二,高校教学管理应该充分考虑管理者的切实需求,与此同时尊重管理者的管理和想法。也就是说,高校管理者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和教师,也要尊重管理者。
2.以学生发展为重心。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管理应用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重心,它主要强调的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及其自尊心,同时还要帮助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的潜力,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不一样,高校应该尽量保证学生的发展需要,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让他们在身心健康的条件下,得到全面的发展。
3.尊重、突出教师的地位。
教学资源建设是以人为本教学管理实施的基础,没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就不可能做到以人为本,所以要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尊重教师。首先,提升教师的地位,高校应该大力支持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并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教研场所、物资以及设备和人员,还可以根据教师的职能,给予一定的奖励,让教师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就是让教师参与到教学管理中,尊重他们提出的意见,不断完善和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三、总结
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理念,不但可以让教师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还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实力。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想他们之所想,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作者:蒋士杰 单位: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第八篇: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研究
一、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到课率低
一些院校对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不够重视,以凑学分为主要目标。高校部分教师把精力全部放在本专业的必修课程上,认为没有必要花太多的精力放在公共选修课的学习上;学生普遍认为公共选修课的学分很容易取得,任课教师一般都会让通过。为了凑够毕业学分,学生选课的时候很积极,但学习公共选修课时不积极。刚开课时,教室里上课的学生比较多,慢慢的学生越来越少。开课一段时间后,有的公选课程上课学生寥寥无几,选与学反差很大。而快要期末考试时,学生人数又开始骤增起来。公选课教师对教学管理也不够严谨,学生的学习环境太宽松,逃课的现象肯定不可避免,尤其是大合堂教室的公共选修课。因为人数比较多,点名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所以教师上课时不可能每节课都点名。点名时也不可能全部点到,只能是随机点名,这导致学生存在侥幸心理,缺课现象经常发生。
2.课程质量相对较低
由于各大高校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任课教师对上课积极性不高。公共选修课上课时间主要集中在双休日或晚自习,所以很多任课教师尤其是职称较高的教师不愿开设公共选修课。很多高校在评定教师职称过程中,往往把教师的科研成果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学研究上面,以致很多老师都没有精力去进行选修课的教学,特别是那些有能力教授选修课的优秀教师,没有能够在选修课的讲台上出现。
3.学生选课具有盲目性
由于学生在选课前缺乏相应的指导,学生对所选课程授课时间、师资情况了解很少,学生在选择公选课时随机性比较大。所以多数学生选择课程大都取决于课程的名字或者学分的多少抑或口耳相传的了解。公共选修课的选课时间一般安排两天左右,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余地。有的学生修课后才知道自己所选的课程与自己知识需求不匹配,根本不是自己所期望的课程。而此时已无法退选的学生只能继续学习这门课程,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二、加强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的对策
1.任课教师要加强公共选修课的课堂教学管理
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综合型人才,并非简单地为了学生修满毕业学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纠正学生对公选课的学习态度,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意义。授课教师要严格执行考勤制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出勤率。
2.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为保证公共选修课质量,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公共选修课一般是双休日或者晚自习上课,教学监控难以到位,教学管理部门应安排相关人员进行晚自习、周六日值班查课,有专人查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心理上都会更加重视选修课的教与学。学校督导组和教务教学管理人员应对公共选修课进行随机听课。听课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通过听课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有进一步的了解,对教师起督促的作用。其次,通过随机听课,学校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发现很多通过其他方式难以发现的问题。听课结束后,督导教师可以把听课情况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针对存在的情况任课教师做相应的调整,也可以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交流,面对面地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
3.正确引导学生选课
学校要专门开设讲座指导学生合理地选修公共选修课。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做学生的选课指导教师。学校教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制作合理的《公共选修课指南》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了解有关备选课程的信息。让学生了解选修课程的性质、主要内容、难易程度,了解任课教师的基本信息等,从而提高学生选课的合理性。
三、总结
总之,高校开设公选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有助于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虽然目前公选课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都重视起来,学校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教师对学生选课进行必要的指导,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合理选课,按时上课,三方共同努力,相信公选课中出现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解决。
作者:刘威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第九篇: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
一、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育目标
1.具有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背景
高等院校基础知识一般包括工程技术、自然科学、人文地理、经济基础等内容,专业技术知识包括工程基础学基础知识把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相结合使用,既具备了足够的深度,又有良好的宽度。高等院校很多学科都与基础知识相关联,基础知识不能局限在某一专业领域内,它的学科涉及面非常广泛,各学科又相互联系,使得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拓展更加稳定。
2.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
创新能力是企业运用合理的理论基础和全方位的知识覆盖面,提出具有创新的思维、方式、理念以及发明等。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想、创新意志、创新技术,创新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特点不同,工程能力是利用企业自身的技术和知识解决工程方面的问题,工程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
3.具有国际交流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国际化发展中交流能力是关键,各个国家文化背景不同,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是影响工程师的主要问题。今天,我国与国际交流合作越来越多,工程师应根据不同国家语言、文化背景深入地学习,在不同文化背景因素下完成交流、合作与竞争。在现代工程领域中,工程项目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工程师需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和互助能力。
4.具有主动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工程师应把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作为首要目标。主动学习是发自内心的把学习当做一种爱好,是一种相对深层次的学习方法。相对于被动学习,它更能积累知识、素养、道德建设。工程师应具备主动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是指工程师一生都要不断学习。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文化所需,在科技、知识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只有主动学习加上终身学习才能保持和社会同步,引领时展方向,才能称之为卓越工程师。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
1.课程结构的设置缺乏灵活性
2008年普通高校工学专任教师人数达33.8万人,占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的27.3%,普通高校工学在校学生人数达727万人,其中本科生347万人,占普通高校学生人数的36%。高等院校工程教育学科中课程设置是重要环节之一,其中公共课程份量较大,但个人学习机会不足,课程设置上内容不能全方位覆盖工程设计基本知识。对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缺乏使得工程师不能深入了解社会、经济、文化。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单一,多讲述的是科学性与理论性,没有把学科和实践相互结合,两者之间联系不够深刻,工程师对工程实践不够重视,实践课程安排少之又少。一些高等院校工程教育课程着重讲授理论学习,没有把实践技术当做重点。形成实践教育缺乏,学生对社会环境了解不够,主动提问、思考以及探寻新知识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由于我国高等院校课程设置都是固定的,课程选择较老套,一些公共基础课、选修课等课程和实践内容没有很好界限,实践活动在总课程中比例太少,不利于全方位培养优秀工程师。
2.工程师教育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体制不健全
高等院校教育工程在近几年有弱化发展趋势,教师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学术论文以及科研培养教育。一些教师认为,已经具有人生观、世界观以及足够高的价值观,比较成熟的逻辑思维和专业知识的工程师,能通过自身学习完成教育的全过程。在一些教育体制下,某些高校教师只负责工程师管理和培养,没有对工程师进行足够思想教育。有些高等院校虽然也专门成立负责工程师思想教育培训人员,但在经费投入,机构编制上仍存在很大问题。
3.导师教书育人作用发挥不够
高校工程师素质问题涉及因素非常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影响。工程师在高校受教育期间,最尊敬、信赖的人就是教师。教师对工程师的行为举止、品德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不单是传播知识的人,更是工程师日后在社会上的行为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工程师,是对工程师思维、学业产生影响最为显著的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师资缺乏,通常是一位导师辅导数位甚至几十位学生,一般导师都还有个人的科研、职责和业务,即便有心传授思想教育也只是徒劳。
三、完善高校教学管理的建议
1.优化教学内容、调整专业设置
一名优秀工程师要具备深厚的科技理论基础和足够的文化素养。在产业升级、生产力不断发展现状下,工程领域更新日益加剧,新技术此起彼伏,综合能力不断攀升。比如,传统工程领域的机械类、交通类、建筑类、采矿类,都渗入了很多的高科技元素。“工学交替”合作教育学制第一学年学期第二学年学期第三学年学期第四学年学期A理D理A工A理B理A理B理B工C工B工C工C工D理C理D理D理本模式将一学年分为四个学期,即三个真实学期和一个虚拟学期。真实学期是指有具体时间安排的学期,将其细分为在校内进行实训、科研训练及在校外企业实习的工作学期、在校内理论知识学习的理论学期。虚拟学期指借助网络的虚拟平台,让学生自行安排时间进行理论学习,以解决由于加大实践强度导致占用理论课程学时问题。无论真实学期还是虚拟学期均有学分要求。
2.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名卓越的工程师应具备高超的实践水平和优良的创新能力。实践是科研创新的基础,科研创新是实践的最终归宿。两者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创新发展依靠实践能力作基石,工程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没有实践的工程培训培养的学生只是基于理论上的工程师,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工程师,更不能称之为卓越的工程师。所以工程教育的本质要归于实践,虽然部分院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实践机会,但多数是模仿的模式,内容过于理想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实践,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很难促使创新理念的形成。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脱离了产学研,学生没有与企业工作人员真正接触,不了解如何在团队中合作与创新、奉献和奋斗,没有收获到成功的喜悦,会影响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的提升。所以,单单依靠学校本身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有一定难度。高校应从根本抓起,通过技术的运用和掌握相结合方式,让学生轻松融于实践氛围中,让教育、学习、实践和创新相结合,在政府各界的大力帮助下,实现高校和研究院所、相关企业密切合作。在合作中为企业、研究院所的提高提供技术上的帮助,为高校培养出卓越的工程师提供有力的条件支持。
3.教师工程能力的提高
一名卓越工程师不管业务能力、综合素质,还是理论基础,都需要通过教师的教育来完善。教师是培育人才的向导,不管什么教学模式,教师都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的主导者,这是毋庸置疑的。高等院校工程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建立优良的教育理念,超强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懂得企业的多种创新项目。教师在与企业合作教育的大背景下,应深入实践的前沿,掌握工程领域的工作内容、企业创新的最新进展,为今后指导学生储备充分的业务知识,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为此,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应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要有多元化教学理念,为工程师建立远大的工程理想;要以学生为中心,使他们养成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优良习惯;要建立一套培养学生构思、设计以及实践为一体的教学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有良好的工程教育研究能力,善于解决工程教育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能将复杂的知识融入教学中,使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知识,还能较好地运用知识进行创新。教师应从这些方面着手,提高综合教学能力,促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作者:俞世海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第十篇:高校教学管理效率提升路径
一、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学管理中权利倾向较严重。
在高校的教学管理日常工作中,教学管理组织的权利倾向很严重。在管理工作中,太过于重视教学管理部门的权利,常采取强制性的手段解决问题,这样不但会使管理结果不理想,也会使学生和教职工对教学管理工作有抵触心理,使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在高校中,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实现高校的教学目的,并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能够取得这样的结果,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应该采取适合于高校自身特点的管理措施与方式,且要关注人性化的需求,充分调动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以确保取得更好的教学管理效果。
(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缺乏创新。
目前,一般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都是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缺乏制度创新与理论创新,缺少改革。当今社会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在管理制度上也要不断突破,不断创新才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否则,教师不能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学生的自主性也不能很好地发挥,这种情况会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障碍。高校是现代化人才的摇篮,理应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寻求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保证教学管理工作取得更好的结果。
(三)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系统化程度不高。
目前,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化程度不高,教学管理工作一般是凭借之前的工作经验,为了完成任务而管理,教学管理工作的目的性较差,在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都有这种现象,这表明很多机构对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清晰认识,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因此,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应该依据高校自身的特点,结合其发展目标,建立可行性程度高的管理制度,以确保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的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高校教学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即管理工作中遵循的理念,对于管理工作的实施具有关键的引导作用,高校的教学管理应该顺应时代的需要,紧跟时展的步调,且将创新的先进的管理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以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效率。1.做到“以人为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高校教学管理的主体是人,所以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应该关注人的需求。在高校中,学生才是教学管理的主体,因此应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实施人性化的管理策略,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并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2.形成现代化的教学观念。要做到以下几点:(1)建立“以学生为管理中心”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观念,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2)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教学管理的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能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所以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改革高校教学管理办法。
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办法对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实践工作中,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管理办法,确保教师与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到教学管理工作中来。首先,应该将管理和激励两者结合起来,制度管理为主要手段,激励为辅佐。其次,教学管理也要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使高校与时俱进,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结语
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效率以及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社会与高校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逐渐提升教学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教学管理办法,在教学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成才,进而有助于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取得更好的进展。
作者:贺玉肖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