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管理改革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管理改革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管理改革分析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转变人才培育理念,培育更多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教学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一部分,其重点依然在课堂的教学环节,忽视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管理和监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因此,高校必须加快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管理改革进程。通过阐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根据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从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目标、教学管理内容、教学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教学管理

一、引言

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个部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经济社会竞争的核心。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管理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效率。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教学组织、教学质量等内容[1]。在创新创业热潮下,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因此,高校要加快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管理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在全民创新创业的热潮中,高校加大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以专业课堂教学为中心的第一课堂,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以课外科技活动为辅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阶段;以参与校外创新实践互动为主的第三课堂,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三个课堂由高校不同的职能部门负责:第一课堂主要由教务处负责,第二课堂由团委、科研处负责,第三课堂主要由学生办事处、就业办公室负责。

(一)专业课堂是第一课堂

专业课程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专业课堂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其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要求教师、高校教学管理者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各个专业教学环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教学管理处作为高校的管理部门,必须根据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各种管理方式和途径确保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2]。在专业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必须树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通过创新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以专业课堂为主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高校的整个教学环节,使高校教学管理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种专业课堂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持续时间长,受众范围广,效果相对稳定;但是其局限于专业课堂教学内,形式单一,不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

(二)课外科技活动是第二课堂

大学生课外时间比较充足,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大学生活,高校每年开展各类科研、竞赛、展示活动。通过科技成果的创新和展示,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课外科技活动通常由高校的团委、学工委员会、管理部门组织,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大赛、创新创业成果展等科技活动,让广大学生在院系、团委或者社团的领导下开展创新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转变为自身技能、学术和科研成果。这种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3]。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各地方政府和高校开展了各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如浙江省部分大学举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复旦大学举办的“光华”校园生活创新大赛,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源创杯”颠覆性技术创新创意大赛等,激发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复旦大学研发的“支持餐厨垃圾处理专家”技术通过净化设备,可以培养功能菌,分解餐厨垃圾,可用于家庭、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等,并在上海多个垃圾处理中心得到了应用。高校举办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本质是学生将学习的专业知识内化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步创新,是连接大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桥梁。很多高校倾向于通过举办创新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方式操作简单,可以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但是这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缺乏系统的支持,往往短期效果明显,无法持续进行,参与活动主体少[4]。

(三)社会实践活动是第三课堂

随着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校企育人模式快速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在高校的领导下,学生以个人或者团队的方式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社会实践问题,并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应用成果。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级阶段,是经过第一课堂的基础学习和第二课堂的内化创新后,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运用自身的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但是这种培育途径受专业和外界限制,操作难度比较大[5]。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相互独立,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因此影响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管理改革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目标、教学管理内容、教学管理形式的全面变革。高校必须转变过去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创新培养模式,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整合各高校资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一)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的一代人,他们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追求个性独立和解放,思想更加开放、独立,具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倾向,渴望丰富多彩的人生。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必须转变理念,建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高校管理部门需要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的个人情感、思想和个性得到解放,以发展和完善自我为目的,将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为学生个性发展营造有利的空间。同时,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必须转变过去的学生评价方式,建立以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主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引导学生为个人价值、学校价值和社会价值奋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从过去的管理对象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二)优化教学管理目标

教学管理目标是高校各项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对各项教学活动起到指导作用。结合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优化教学管理目标,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管理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将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向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并完善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校在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邀请企业、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等社会领域的人才共同参与,根据社会、企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制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并将创新能力列入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目标,将创新教育融入高校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创新目标开展教学。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不同,创新创业教育要侧重市场与社会需求,打破学科专业与组织界限,避免以考试分数论成就,针对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内容,教师尽量少讲或者不讲,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变革教学管理内容

教学管理内容改革主要从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首先,高校必须优化教学计划,打破原有固定、单一的教学计划,制定弹性学制、学分制,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的通识课程后,经过能力测试和兴趣测试,选择适合自身能力的专业。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专业课程和教学目标,改变过去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的现象。不仅突出了教学计划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专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优化课堂体系结构。课堂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开放性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优化课堂结构体系。根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增设“创新与创业基础”“创业思维”等基础课程,将这些课程作为通识课程,通过高校导向教育、公选课、视频公开课等形式,对全校师生进行创新教育。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必须开设具有实践导向的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和社会热门专业课程。结合前沿技术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聘请前沿技术专家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参与方的优势资源,促进学生、高校、企业共同发展。针对当前高校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低等问题,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建立创新技术成果应用转化部门,部门成员由高校教授、企业技术骨干、科研人员及学生构成,可以根据学生的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具体产品或者市场所需的产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高校要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或者聘请相关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切实提高学校创新创业导师的整体素质。教师作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其创新素养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高校需要定期组织教师进修培训,让教师了解当前教育发展趋势和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高校定期开展创新大比武,培养全体教师的创新意识,让教师在教学之余,不断提升自己,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教法。

(四)创新教学管理方式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各个领域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势。高校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创新教育平台,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管理,高校信息管理系统存储了大量的学生信息、教学信息、科研信息、财务信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充分挖掘高校的各类信息,挖掘有价值的数据信息,通过这些数据信息为高校创新教育提供参考。通过大数据模型,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型,通过模型可以了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维度和高校创新教学管理的问题,并根据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为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让高校制定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同时,在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下,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向,将教学管理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校外,整合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资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便利。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个性化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仅要依靠课堂教学,还需要课外辅助。高校在开展创新教育时,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最新的创新创业资讯,以及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弥补高校人才培养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将课外知识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内外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此外,高校还要加强各个部门和社团之间的联动,通过课题小组、咨询活动、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方式,让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参考,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四、结语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涉及高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课外实践活动。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对高校创新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管理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从而满足学生创新发展的需求。

作者:赵丽丽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序伦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