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完全学分制改革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完全学分制的顺利实施,需要国家政策支持,需要制定与完全学分制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从而使完全学分制在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得以顺利实施。
关键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
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19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很快在欧洲各国高校流行。20世纪传入我国,后因一切向苏联学习停止试行。1978年教育部提出试行学分制,部分高校逐渐由学年制走向学分制,此时的分学制是部分学分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逐渐在全国各高校施行。2014年10月9日广东省教育厅颁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目前,完全学分制成为广东省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完全学分制的概念与特点
(一)概念厘定
1.学年制。以读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1]。2.完全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老师、课程、上课地点,自由安排学习计划,没有留级规定,没有明确的修业年限限制,学生修满最低毕业学分就可以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2]。3.学年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指既规定学习年限,又规定学分总数和每一学期的学分数,不可提前毕业。它是学年制与完全学分制的有机地结合,是我国高校由学年制转入完全学分制过程中大多数高校采取的一种过渡性质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完全学分制的特点
1.实行大类招生。学校按文、理科大类招生,学生进校后不分专业,选修全校性的通识课程。对各专业有一定了解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及人生规划自主选修课程并根据课程的专业集中度确定自己的毕业专业。2.实行选课制。选课制是完全学分制的核心与基础,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院、跨学校自由选择老师、课程、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没有严格的年级与班级概念。3.实行导师制。从新生入校开始,导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导师指导学生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自己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自主选择课程与学习进度。4.实行弹性学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每学期可以多选修几门课程,获得更多的学分,修满毕业规定的学分即可提前毕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辅修第二专业或第二学位;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或身体欠佳的学生可以放慢学习进度,推后毕业时间;家庭经济条件差的或想创业的学生可以休学,先去打工赚学费或创业,然后再回学校学习,没有严格的毕业年限限制。5.按学分收费。根据学生选修的专业与课程数量收取相应的专业学费与学分学费。学生考试不及格的课程给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不及格的课程没有学分,需要重修,重修课程需要收取重修的学费。
二、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1.课程结构不合理。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比例偏大(一般超过70%),选修课比例偏小(一般低于30%)。单学科课程多,跨学科综合课程少,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与需要选修的学生人数之间存在较大缺口,高质量、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程更是一课难求。同时,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生最低毕业学分偏高,一般160学分左右(欧美国家最低毕业学分一般130学分),学生很难做到提前毕业,有余力选修第二专业并顺利拿到第二专业毕业证与学位证的学生也不多。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师生比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不超过1:18的比例,个别学校的个别专业的师生比可能达到1:40甚至更高。教师成为上课机器,没有时间更新知识,与时代前沿和社会应用脱节,专业面窄,不具备开设新课的能力。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少,学生选择的余地小,撞课现象严重,难以满足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多样化的选课需求。3.教学硬件资源不足。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制与弹性学制以及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各种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技能训练等,大大增加了学生对图书馆、课室、机房、实验设施设备、宿舍、浴室、餐饮、体育场馆等使用频率与需求,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场地等教学硬件资源的不足,不能满足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对教学硬件资源全方位、多时空的需求。
(二)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习惯于家长与老师的包办代替,面对完全学分制下贯穿大学整个学习过程的大量的自由选修课程及学业规划,他们无所适从。有的学生选课趋易避难,选择容易拿到学分的课程,违背了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内存联系;有的学生一学期选修的学分课程太少,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导致学业计划执行不理想;有的学生选择了过多的课程,超过自己的学习能力,最终不及格的课程多,打击了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2.导师队伍质量不高。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实施了导师制,为每个学生配备导师,负责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自我管理,自我规划。但由于师资缺乏,难以形成一支既有足够数量,又有较高学术水平,同时具有管理经验与责任心的专业导师队伍。导师一般由教学秘书与专任教师担任,教学秘书一般是合同制身份,流动性大,虽然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但没有学科专业知识,加之人数少,每个教学秘书要面对几百个学生,指导学生难免出现疏忽;专任教师,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对于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规则与人才培养方案了解得不够透彻,加之自己的教学与科研任务较重,负责指导的学生偏多,指导学生难免不够全面、系统,造成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三)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政策与制度不完善。首先,完全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没有毕业年限限制,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四至五年”。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延长了毕业年限,但一般有最迟毕业年限的规定,不能体现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没有毕业年限限制的优点。其次,完全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动态调整,课程结构也要动态调整。如何调整到既能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能满足社会对人才新的需要,没有科学有效的指导意见;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选择课程,如何选?有哪些具体过程与要求,选课指导并不明晰;学生可以跨校、跨国(境)选课,但学分互换的规定笼统模糊,给成绩管理造成困扰。再次,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但学校没有给学生提前发毕业证与派遣证的自主权,学生虽然提前毕业了,也不能正式参加工作。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是按招生人数拨款,若大量延迟毕业的学生,没有上级拨款经费,造成学校办学经费更加紧张。2.教学管理手段滞后。首先,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修读的所有课程都要上网勾选,每个学期一万多名学生集中上网选课,造成服务器超载,教务系统瘫痪。其次,由于课程数量与质量不足,学生选课需要靠“抢”,多选、少选、错选、没选到的学生较多,需要退选、改选、补选的学生也很多,选课安排的难度加大了;再次,弹性学制的实施,使同年入学的学生毕业时间千差万别,参军、转专业、休学、复学,跨专业、跨校、跨国(境)选课,学分互换等,学籍与成绩管理工作更加复杂,需要更加强大的教务管理系统来应对。目前教务管理系统不完善,教学教务管理工作量大,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务管理人员数量太少、难以满足完全学分制对教学教务管理工作的需求。3.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不完善。首先,教师可以调整上课形式,理论课可以临时改成实践课,学生学习的形式与课程表安排的不同,造成对教师的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难以监控;其次,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一些学生选修容易通过的课程,选择的课程知识结构支离破碎,割裂了学科内在的知识体系;再次,教学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与行政班级,任课老师管理不便,加之每个学生一张课表,上课地点流动性大,平时教学秩序维护难度加大;部分学生由于疏于管理,逃课、违纪现象明显增多,挂科现象十分严重,人才质量有所下降[3];最后,学生评课、评教不是以课程质量、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教学能力来衡量,而是以是否容易拿到学分为标准,往往管理严格、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评教得分低,课程质量不高,要求不严的教师评教得分高,造成评教结果不客观,不真实。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完全学分制改革教学管理应对
(一)优化外部环境,制定完全学分制管理制度
1.扩大办学自主权。地方本科院校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放宽国家在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录取、学费收取、毕业证书发放等方面的限制或审批政策[4],争取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以经常项目预算制的拨款方式代替现行的以人头为基数的年度拨款方式[5]。完善人才市场与就业服务,保证毕业生随时毕业随时就业,使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制的优势得以实现。2.完善完全学分制各项规章制度。首先,成立以学校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各院(系)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完全学分制改革领导小组,使学校完全学分制改革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其次,学校教务处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出台《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调整指导意见》,各院(系)根据“指导意见”适时调整本院(系)专业人才培方案,强化文理渗透、个性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修课与选修课比列逐步达到5:5,构建学生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再次,制定《完全学分制实施细则》《选课指南》《选课手册》,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完全学分制目的、意义、操作方法与要求的宣传教育,使全体导师知道自己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对全体学生进行专门的选课辅导,使学生获得正确的选课信息与技巧,构建合理的选课计划。最后,制定《完全学分制招生管理办法》《完全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完全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完全学分制学生管理办法》《完全学分制后勤管理办法》等其他与完全学分制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完全学分制改革在实践中制度先行,有法可依。
(二)丰富教育教学资源
1.加大课程建设,整合课程资源
首先,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要采取激励机制,整合学校课程资源,要求教师多开课,不仅能开出本专业的课程,还能开出跨学科的课程。要求每位讲师、副教授、教授分别能开出2门、3门、4门以上的课程,否则不能享受所聘专业技术岗位的工资待遇。其次,要求教师开好课,开出质量好、水平高、内容新颖、反映学科前沿知识,受到学生普遍欢迎课程。再次,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慕课(MOOC)等优质网络课程纳入学生可以修读认定的学分范围。最后,借助大学城、高校联盟、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的跨学校、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教学资源,解决目前校内选课不足的问题,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让学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课程学习,促进学生向探究式、研讨型互动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国际视野。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高校要建立高水平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国内外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学历、高层次完全学分制紧缺的年轻教师充实教学第一线。其次,培养全能型教师,每年有计划地送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或到企业挂职锻炼,不断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拓展教师的知识领域,同时吸收企业精英充实教师师队伍。再次,教师要转变角色,由保守者、权威者,转变为竞争者、服务者,加强与不同学科专业老师的互相学习,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翻转课堂、探究式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与指导者。最后,学校要改革考核评聘与薪酬制度,将教师开课数量和质量、教学获奖、教学竞赛与职称晋升、工资挂钩,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首先,学校要出台相关文件,规范导师的聘任、职责、考核、奖励等管理,遴选政治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的专任教师、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担任本科生的导师,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选课计划与职业规划,以良好的人格修养、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次,学校有计划地对本科生导师们进行业务培训,让他们熟悉选课制的要求与规则,掌握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平台以及对毕业学分类型的要求,正确指导学生高效、合理选课。再次,每个导师指导的学生不可过多(25名左右),当导师资源不足时,可返聘本校退休的高水平教师,满足学校的导师不足之需。同时还可以聘请高年级的学生作为低年级的朋辈导师,发挥同龄人的柔化管理和隐性教育作用。
3.强化教务管理工作
首先,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开发或购买满足完全学分制要求的具有网络版的教务管理软件。软件可以进行个性化修改与调试,可以进行标准化建设和数据信息库建设,系统中的各种信息、数据资料全校共享,高度统一、标准化。能满足排课与选课管理,师生评教与教学评估,学籍管理与成绩管理等模块的信息化,统计查询多样化。其次,完全学分制的教务管理系统,能够根据学生所在专业以及上网选取的课程,计收专业学费与学分学费,并与学校财务处收费系统相衔接。最后,加大教务管理队伍建设,一方面引进掌握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才,专门管理现代化的完全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处理时常出现的技术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定期对在职的教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保证他们熟练掌握完全学分制新教务系统的操作方法,处理日常工作。同时给予教务管理人员职级待遇和岗位发展空间,稳定教务管理队伍。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选课制与弹性学制的实施,要加大图书馆、实验室、教室、机房、宿舍、食堂、洗浴房、校园网络等的建设;其次,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管理的现代化,特别是实现校园“一卡通”,让涉及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所有事务,如注册、选课、缴费、成绩打印等,通过“一卡通”在校园任何一个信息终端都能完成,从而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再次,各高校要争取政府的财政投入与社会的捐资助学,同时要寻求银行贷款与学校的创收,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与企业合作,加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集各方面力量为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
(三)制定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首先,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要成立由高校各级领导、教师、管理人员组成的校、院二级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对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其次,对学科建设进行评价。主要从学科的组织建设、规章制度的建立、师资结构与数量、选修课与跨学科课程的开设,教学工作以及教研教改等方面进行评价,着重寻找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再次,对课程建设进行评价。主要对合格课程与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特别是网络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价,不合格的课程不能开设,对网络精品课程给予奖励。第四,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主要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学习成绩、创新创业[5]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最后,建立教学督导常规的听课、评课制度以及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督导坚持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学生教学信息员随时反应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构建督导检查、信息员反馈、同行互评、学生测评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玉宝.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分类及实现途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5):203-207.
[2]王李婕.学分制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3(8):23-23.
[3]黄辉.高等财经院校开展学分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8(1):116-118,121.
[4]李颖岳,胡冬梅,龙萃.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难点及对策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6):1-6.
[5]王文栋.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应用研究——以QTU为例[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6:12-12
作者:李萍 单位:惠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