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后勤管理转型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校后勤迎来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转型的必要性,并指出了“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最后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促进高校后勤管理转型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转型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影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在“互联网+”环境下也迎来了深刻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因此新环境下高校应当主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工具,发挥互联网在后勤中的作用与功能,实现传统后勤管理的现代转型,促进后勤管理标准化、智能化与精细化。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转型必要性
当前随着“数字化校园”深入建设,后勤管理信息化发展成为了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的转型升级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利用“互联网+”,可实现校园服务管理模式转型升级,进而提升后勤管理质量、效益以及效率,这也是高校后勤工作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应加强对互联网技术应用,实现共建共享,使高校后勤管理系统惠及全体师生。其次,“互联网+”时代,学生与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已离不开网络,并期望学校能够通过互联网向其提供更为便捷与高效的后勤服务,这也给高校后勤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后勤管理也必须转型升级应对广大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新诉求。此外,“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监督体系也更为健全,高校通过互联网构建的后勤满意度评价体系,广大师生可更全面利用互联网系统进行评价,充分发挥民主监督反馈作用,促进后勤管理质量不断提升。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现状分析
(一)观念制度滞后
目前高校普遍运用了校园一卡通等技术,给师生校园生活带来了一定便利,但总体来看,由于经费、观念以及技术上的问题,校园后勤管理外部开放以及内部整合等仍需进一步加强,其现状已经无法满足高校信息化建设以及个性化服务等需求。并且随着高校扩招,服务对象日渐庞大,而许多高校在应用“互联网+”创新服务管理上仍然显得较为滞后,仅将互联网作为学校新闻通知的平台,网络化、信息化建设观念缺乏,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同时,高校后勤管理发展是一个动态进程,其需要系统规划以及大量资金投入。但目前整体规划缺乏、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也成为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所在,而一些高校由于后勤业务外包,导致后勤管理存在职能模糊、责权不清等问题,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转型发展造成影响。
(二)信息共享欠缺
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范围大,涉及面广,部门关联程度高,数据采集点多,因此其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大工程。并且高校后勤工作涉及到科研、教学等各个方面,其信息资源相对较为分散,与各个部门间的关联程度较高,这也更需要学校后勤管理信息资源整合的高效性。而目前高校后勤不同业务间信息分隔以及垄断等现象较为明显,不同部门各自为政,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部门间沟通不利,信息交流不畅通。这些问题导致后勤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实现不同子系统间的信息共享,不同业务间关联性受到影响。例如后勤服务系统中修缮管理、餐饮服务以及宿舍管理等都独立存在,不同系统中的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共享,导致高校后勤工作中的信息筛选、整合等变得更为繁杂。
(三)平台开发不足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转型升级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之上,而目前一些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软件开发随意性强等问题,由于高校外包信息化建设业务,后勤信息化系统构建中缺乏单位人员参与,所建立起的系统软件同高校师生日常应用相脱节,针对性不强,导致后勤管理信息化转型效用大打折扣。由于技术力量以及硬件设施等诸多因素限制,高校内部信息交流系统以及相关功能拓展也存在一些瓶颈。
(四)专业人才缺乏
“互联网+”给高校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由于高校管理重心偏移,后勤部门人力资源往往难以引起足够重视,长期以来后勤管理是高校中的薄弱环节,其人才招聘引入门槛较低。而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现状来看,管理服务人员配置不科学、后勤工作人员服务创新能力低、技术水平不足、业务素养差等问题仍大有存在。随着后勤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转型发展需要大量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这也导致后勤工作更加显得力不从心,后勤管理人才问题进一步凸显。
三、“互联网+”环境下促进高校后勤管理转型的对策
(一)健全管理体系
对于高校后勤管理而言,信息化转型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标在于为师生服务。“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部门应始终坚持服务、育人宗旨,立足于教育服务,创新理念。其次,高校后勤是非营利性机构,其不产生利润。而在新环境下,虽然后勤管理部门经营自主化与产业化的趋势较为明显,但其作为高校自身管理机构的重要部分,理应得到更多的资金与技术等方面支持。因此高校有关部门应基于师生角度,设身处地关注后勤业务发展情况,加大对后勤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使经费投入常规化,加强信息化建设,更新软硬件设施,提升管理质量。同时,高校应构建后勤工作团队专门负责后勤管理信息化各项业务,积极同从事高校后勤软件开发管理的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完善后勤工作转型的技术储备。此外应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具体应规范各项后勤工作,明确信息共享制度体系,促进形成信息全面、制度一体与结构统一,并且与社会发展与师生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二)促进信息共享
高校后勤工作以主动、热情、高效为宗旨,而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后勤服务管理模式也已无法满足后勤信息化需求。针对当前后勤服务理念方式滞后的现状,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后勤管理投入力度,构建起服务平台系统框架,并具体结合后勤信息化进程,增添各类信息化模块,同时应注重信息资源整合,将网站、新媒体等系统进行全面融合,实现数据统一,推动“智慧后勤”、“数字后勤”等建设,提升后勤信息流动精确性与即时性。其次,通过各个应用系统的紧密联合,实现高校信息共享与资源共享,同时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为高校后勤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以开放互联、协同智能的管理服务系统,促进互联网平台同后勤业务的深入融合。此外,高校也应借用智慧后勤管理服务系统,促进同其他高校间的联动与交流,实现校际间信息资源共享,构建起协调、开放与创新的共同体,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
(三)完善平台建设
“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为适应互联网媒体平台广泛应用的新趋势,应借势而为,建立起多元化服务平台,提升后勤管理效率。如构建数字后勤服务大厅、后勤服务APP等,为广大师生带来更为便捷与高效的服务;开通高校后勤微信公众号,向师生推送各类后勤服务信息,同时融合成绩查询、校园卡查询等,构建评论专区促进工作人员与师生间的互动,将其打造为高校后勤文化之窗以及服务育人的主阵营;不断丰富后勤信息化服务的衍生品,强化市场竞争意识,不断挖掘高校后期服务层次与需求,创新管理理念,有效延伸后勤服务范围,通过后勤服务平台的全面构建,使各方分散信息得到充分整合与利用。此外也可创新平台开发模式,实现后勤服务平台多元化。例如电子科技大学由学校后勤集团以及大学生创业团队联合开发推出的“嘀咚校园”高校O2O平台,其通过多方合作,利用APP实现学费、水电费缴纳、一卡通充值、图书馆查阅、洗衣预约、学生二手市场、物流配送以及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等多项功能,为在校师生构建起了全方位的服务系统,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学校后勤集团的“互联网+”发展。
(四)强化人才管理
首先,针对高校后勤岗位用人机制,实行岗位竞聘制度,由普通岗位到领导岗位,全部以公开竞聘的方式招揽人才,提升后勤各部门员工积极主动性,为后勤管理专业化与精细化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引入,构建起专业性更强的管理队伍。其次,高校应经常性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培训、校际间学习考察等,更新服务理念,提升知识与技能水平;加强与企业合作,由企业委派技术人员前来高校交流培训,组建起高素质管理团队;同时高校后勤部门也有必要将考评与激励机制应用于后勤工作队伍当中,全面激发其工作积极性。此外也应加强对信息管理员的指导与培训,积极组建学生管理团队,对专业管理队伍形成有效补充,同时也可为学生提供锻炼与实践的机会。
四、结论
总而言之,高校后勤管理系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应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紧跟时展步伐,满足互联网时代高校师生对后勤管理的新需求,创新管理理念与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推动后勤信息化转型,进而使后勤管理惠及高校全体师生生活,成为广大师生与员工的坚强后盾,促进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勇.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转型探讨[J].中国领导科学,2017(3):46-49.
[2]姚志刚.“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转型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0):88-89.
[3]翟胜霞,王振松.试析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创新[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5-26.
[4]周士炜.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解建设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3):139-140.
[5]刘全明,王忠良,刘玉锁.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探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2):20-23.
作者:陈伟鹏 单位: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后勤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