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后勤管理浅议(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校后勤管理是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高校管理常容易忽视的地方。对于此,加强后勤工作管理对高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及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便对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依据。
关键词:后勤管理;精细化管理;必要性
高校后勤管理一种是高校工作的重点,而基于目前实际情况,高校管理中存在较多的漏洞,如高校所实施的管理方式过于粗放,对学校实际管理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也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行及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结合实际情况,高校后勤管理中应逐渐改变以往观念,变粗放式管理模式为精细化管理,以推进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及保证学校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有效分配,确保学校高效化管理。
一、当前高校后勤管理存在问题分析与说明
1.高校后勤管理激励手段缺乏
对于高校来讲,为保证办学质量及提高学校科研能力,学校往往更多将管理的重点发在教学管理与科研项目上,并对此采取了有效的手段实施管理。但对于后勤部分,往往忽视了各项管理手段的应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且部分人员消极怠工,影响高校正常工作的开展。而对于后勤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后期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是主要问题,工作效率降低,也对高校后勤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障碍。
2.高校后勤管理缺乏必要规章及未按照要求执行
对于高校来讲,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及促进学校正常运行具有重要作用。而基于目前实际情况,高校现有制度大多集中于教务管理方面,后勤管理方面所涉及的规章制度缺乏,且无专门人员对其进行监督与检查。该模式的主要结果将导致高校后勤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缺乏规章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及现有规章制度不按照要求执行,形同虚设,最终将对学校的发展及管理水平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3.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职业素质及技能差异过大
高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集中了大量的专家及学者,高学历人才更是不胜枚举。但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问题,学历低,且部分人员未收到专业教育,基本素质偏低,其结果将导致实际管理过程中无法按照正常的流程实施管理,或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高校各类工作的有效开展,且对主体工作效率造成了影响,严重者将对学校教务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高校后勤管理中推行精细化管理及其必要性分析
1.精细化管理及其主要内容分析
精细化管理,其主要内容是将程序化办事、标准化分工融入日常工作,并按照合理方式将工作内容进行有效分配,突出重点及精益求精,实现最佳的管理状态。将精细化管理融入高校后勤管理应集中在规划、操作及核算等工作中进行有效体现,保证每一份工作能能够清晰明确,关注细节,以实现高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实现高校长远发展及为学生、教师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2.高校后勤管理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对于高校教育来讲,关系青年的成长与成才。而后勤管理工作,为保证高校整个教务及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对后勤管理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具有一定的适用意义,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精细化管理是高校后勤管理及改革的主要方向;随着高校的发展及教学水平的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应作为重要工作进行对待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制度及管理模式实施改革,以提升管理效率及工人工作水平。对于此,高校后勤部门应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转变现有管理模式,保证服务质量的精细化,促进高校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实施及保证高校管理工作运行。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对学校的发展及学生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学校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完善的后期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开展。而基于目前实际情况,高校管理中,为保证学校科研。教学及学生活动的有效开展,保证其正常的工作秩序,应注重后期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另一方面,高校有效良好的后勤管理工作也可为学校声誉及办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优势。对于高校来讲,教师与学生是主体,只有为教师、学生提供方便的、优质的服务,才能对学校教务、科研工作开展起到积极作用。而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后勤管理中,只有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注重教师、学生生活及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教师、学生对后勤管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促进教学质量及科研能力的提升。
三、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策略分析
前面对高校后勤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优点,因此对高校后勤管理来讲,实施精细化管理应采取以下策略,具体如下:
1.建立有效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对高校后勤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基于目前实际情况,结合高校发展规划,建立并完善后勤管理制度是当务之急。如在后勤管理中,强化绩效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及成本核算制度等,同时加强监督与考核,落实各项责任制,从后勤管理人员入手,逐级进行管理并深化改革,明确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并将目标落实至个人,以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的实现及效率的提高。
2.推进有效激励机制,创建良好工作氛围
对于目前高效后勤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如何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是当务之急。对于此,首先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是必要手段,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应做到奖罚分明,如表现好的员工应给予积极的物质及事业等方面的奖励,如晋级等,通过该种方式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及工作效率。其次,对于制度的观测,后勤管理人员应加大监督与考核,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增强后勤精细化管理的执行力。最后,后勤管理人员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将日常工作做到细化、量化,对于提高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目标责任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使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整体执行力得到加强。
3.加强人员技能培养及素质提高
员工技能的提升对于实现高效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此,实现精细化管理,员工技能的培训及素质的提升应该作为推行精细化管理的重点进行思考与应对。首先,制度培训应作为首要工作,以便使每一个工作人员能够明确学校制度及规程,减少办事的盲目性及出现无计划办事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如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培训,以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再者,必要时,对员工进行外送学习也是主要策略,如加强同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先进知识及理念的引进,对于学校整体管理理念的有效转变具有积极意义。此外,加强团队建设,形成高效的工作团队,提高服务作风,提高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使每个工作人员达到满意,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水平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管理对保证高校日常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就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说明,并对高校后勤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策略,以便为高校后勤工作的有效开展及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邓东华,吴顺富,王军,罗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节约型高校创建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
[2]朱迪银.高校后勤管理的研究与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10)
[3]晁爱丽.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刍议[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03)
[4]沈积雄.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6)
作者:李志伟 单位:三亚学院
第二篇: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探析
【摘要】国外高校后勤管理主要有直接参与、专业机构负责提供服务、联合经营三种模式。这些模式对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启示为:高校自主选择后勤管理模式;政府承担部分高校后勤责任;组建地区性后勤集团,加快后勤资源共享;明晰产权,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
【关键词】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高校后勤为教学、科研服务,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可或缺。多年来,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不高,与国外高校水平差距不小。如何根据中国目前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外高校先进后勤模式基础上,促进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更新与功能完善,展开初步探索,是本文着力探讨的问题。
一、国外高校后勤运转模式概述
目前,国外高校后勤模式运转模式,无外乎学校直接参与模式、专业机构负责提供服务模式,或二者共同负责三种情况,形成了三种模式。
1、学校直接参与模式
采用这类模式的高校主要以英、美高校为代表,校方往往设有专门的后勤管理部门,直接参与和提供一切后勤服务。学校校园内的全部学生宿舍、食堂或由学校直接出资举办,或吸纳社会资金举办,至于何者为主,各校具体情况不一。就美国而言,一部分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及后勤规模偏大的高校,积累了丰富的后勤运作管理的经营。这些高校偏好于采取“自办食堂、学生宿舍”,由学校直接参与后勤的经营与管理;部分办学历史短,规模也不大的高校侧重于采取引进校外人员进行后勤运营管理模式。就这两种情况的高校数量来看,基本上是达到了一半对一半。但是,一个共同的潜在问题是,无论高校采取何种后勤运作模式,都要求后勤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服务意识强,和大学生沟通和交流容易,在虚心听取学生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质量。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美国后勤运作的社会化程度非常之高,这也是区别于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的主要特点。美国对在高校从事后勤服务的的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它们普遍给予免税的优惠,这样,就能保证它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对于校园外的价格大概会低至15%左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在学生住宿方面,英美两国不尽相同,在英国,高校一般规定,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全部住校,高年级(三、四年级学生)可以在校外自己租房居住。而在美国大学内,学生的住校率比英国要高得多,比如斯坦福大学,就有90%的本科生和50%的研究生住在学校内。
2、机构提供服务模式
德国和法国的高校比较相似,在国家层面建立了大学生服务中心,向国内高校统一提供后勤管理和服务。德国的大学生服务中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960年左右创办的,发展至今,已成为在全德拥有62个分部,约1.6万名工作人员的非盈利性组织。按市场化运作,坚持学生导向,为总计180万的各类大学生提供勤管理和服务,这些学生分布在德国各州的200个城市的300多所高校内。除了后勤服务外,大学生服务中心还有着其它功能,那就是解决德国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可能遇到的有关经济、社会、健康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服务中心的资金筹措来自于两部分。一是运营收入,大概占到总经费的80%;二是国家财政拨款,大概占到总经费的20%。大学生服务中心按市场化运作,经营中会产生一些盈利。但盈利直接反馈给学生,用于学校社会公益活动,改善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法国也设立大学事务中心这一专门机构提供后勤服务,它分为国家和地区两个层次,地区层次有28个,以经营宿舍和食堂为主,向各高校提供后勤服务,自主经营,政府补贴。专门机构提供服务这种模式,实际上是教学和后勤管理两条线,政府设立不同的专门机构,分开运作,各自负责,为一个共同的目的—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服务。这类后勤服务机构属于全国性的机构,政府设立,合法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且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资金筹措来自于日常运营收入,外加少量政府援助性拨款,除日常运行管理费用外,所得利润多用于社会公益活动。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高校已从后勤管理的束缚中脱离开来。
3、联合经营模式
这一模式实际上是上述学校直接参与模式和机构提供服务模式的一种混合,故称作混合模式,由学校和社会共同负责,承担高校后勤工作,提供生活服务,日本高校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好。日本高校后勤由学校和有关群众性社会组织共同承担。在不少大学,设有庶务课,庶务课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其职能就是为学生提供后勤服务。群众性社会组织主要是指“全国大学生活协同组织联合会”(简称大学生协),它们也参与高校后勤运营工作。为降低后勤服务价格,高校为“大学生协”无偿提供工作场所和办公场地、基本的工作设备,水电免费,政府也对高校后勤实行税收优惠或免税,使其服务价格一般低于市场价格10%。这种模式与学校直接参与模式的区别在于,自办与引进结合模式中学校在后勤服务中居于主导地位,自办与引进结合模式中高校后勤服务的主导地位逐步让位于社会服务机构。
二、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高校自主选择后勤管理模式
长期来,我国高校把社会化作为后勤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社会化的高校后勤就是让后勤单位和部门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和市场主体,这一点无可置疑。从现实情况看来,国外高校无论采取何种模式,都能顺利运转,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后勤是作为一个独立利益主体的。因此,我国高校的后勤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就是要明晰产权关系。明晰产权必须以资本为纽带,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四大基本原则,进一步对后勤企业的产权管理进行梳理,使后勤企业成为依据市场规则运行的、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对后勤企业法人资产负责。高校后勤也可采取股份方式,吸收广大社会资本参股,起到“鲢鱼”效应的作用,激活企业的效率,有利于市场化运作。我国应进一步放宽后勤企业自主经营与管理权限,进行宏观引导,在充分满足后勤功能的前提下,依据自身实际,迎合发展需求,不断改进后勤管理模式,强化功能,优化服务,提升服务档次和质量。
2、政府承担部分高校后勤责任
高校毕竟是提供公共产品的,如果高校后勤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有可能出现资不抵债,后勤企业集团破产的风险。广大学生毕竟是纯消费者,没有工资收入,过高的后勤产品服务价格也会加重学生家庭负担。所以,高校后勤实现社会化,并不意味着政府和高校不再管后勤,做甩手掌柜,而是更多地借助于市场,市场能完成的都交给市场,让后勤服务功能更多地通过市场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一是直接提供资金支持,如德国;二是对高校进行服务工作的单位和部门免税,如美国;后勤服务所需要的资产投入由国家投入,后勤只是经营。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后勤企业能以低于市场价格提供公共产品。此外,法国等国家直接建立了负责高校后勤的全国性网络,建立了高校后勤管理全国系统。
3、组建地区性后勤集团,加快后勤资源共享
各省市可组建地区性后勤服务集团,走集约化、专业化道路。由于地方政府在办学资源的配置上权力大,故可在地方政府统筹安排和宏观调控下,建立类似于德国、法国“大学生服务中心”的后勤服务集团,充分体现高校后勤服务的公益性,兼顾市场性。应秉承共享经济理念,从社会资源和交易成本节约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后勤资源的集聚与规模化,让大学真正从繁杂的后勤管理中脱身出来,做好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
4、明晰产权,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
在坚持“事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下,加快后勤实体与学校的剥离,按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后勤实体,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资产拥有权、法人所有权、经营权三权分离,保证后勤充分的经营权,不断吸收利用社会资金,壮大后勤规模与服务能力。与此同时,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不同员工,建立量化、系统化的绩效评价规则和指标考核体系,实时考核,动态调整,收入与考核挂钩,保证后勤服务人员能够获得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工资收入。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加入到这一队伍,进一步提升后勤服务的质量。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先例可循。各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吸取行之有效理论和实践经验,充分考虑学校自身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在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方面,走出一条适合本校自身实际和本地区区情的新路子,最终推动高校后勤向充分的企业化、社会化迈进。
【参考文献】
[1]梁浩鑫,邓月,杜斌斌.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4.197-197.
[2]徐淑兰,季诚钧.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及其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127-128.
作者:张运慧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第三篇:高校后勤节能管理浅谈
[摘要]实现高校的节能管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高校后勤改革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本文介绍了高校后勤节能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并针对目前高校中后勤节能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探讨节能管理的措施,以期对后勤节能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现代社会的节能不仅要从思想上,团队上,制度上抓起,更要重视新兴节能技术的运用,同时能源管理体系的引进也会起到长远的节能效果。
[关键词]高校后勤;节能;管理
高校集教学科研和生活于一体,人员众多,随着社会发展,高校的扩招,俨然已经成为资源消耗的大户。实现高校的节能管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高校后勤改革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后勤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基建、维修资产、水、电及饮食管理等方方面面,学校资源消耗大部分在后勤系统,后勤系统的节约程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效益,因此,强化节约,倡导建设高校后勤节能管理,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降低学校的经费开支,对促进高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后勤节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能耗的普遍现象
我国大多高校在设计伊始便存在着关于减少能源消耗的缺陷,这是由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高校发展最初阶段,部分学校未能树立节能减排的理念,导致在校园设计、功能布局、教学工具采购中过分追求美观和外形,而未能兼顾节能降耗的价值追求。例如:多数高校的校园内存在一些年代较老的建筑由于年久失修线路老化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陈旧,损耗浪费严重。存在着:大功率灯泡的使用,供水管道锈蚀,造成滴漏现象。又如有些旧仪器设备还可以再利用,但由于管理不善,被废弃浪费等现象。
(二)后勤节能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各种能源的使用量也在逐渐增加。但高校后勤却没能同步建立起完善的节能体制,可能存在着后勤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明确,分工不到位,使得节能工作没有全面的铺开。再加上后勤工作部门庞杂,同时节能管理较为粗放,没有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细则及管理目标,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奖惩措施,未能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后勤节能管理的参与度较低。
(三)后勤节能管理未能充分重视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部分高校后勤至今仍采用较为落后的管理模式,长期忽视现代节能技术的运用。一部分是因为现代节能技术产品投入量大,回收周期长,而且运用这些节能产品所产生的效益短期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另一方面,后勤管理队伍专业结构并不合理,缺乏能适应现代化、技化发展所必须的专业化人才,未能充分重视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四)后勤节能管理的监管工作不到位
从当前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监督检查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这不仅与领导层的重视度相关,也和全员的节能意识淡薄,奖惩制度不明确,没有具体的考核指标,考核人员的专业素养等都息息相关。
二、完善高校后勤节能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长效机制
制度是后勤节能低耗管理的保障和基础,在制定节能低耗的管理制度过程中要结合高校后勤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把制度落实到人,建立长效考核机制,并不断完善。(1)领导层提高重视度,应作为建设节约型高校的倡导者,对校各项资源的节约高度重视,切实把节能管理作一件大事来抓,形成树状与网状交织的多层管理模式。(2)实行目标管理,减少基础能源开支。可对照学校历年的水、电、气等支出情况,核定节能指标,然后将节能指标有计划的分发到各管理部门手中,分级考核,奖惩分明,充分调动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把节能低耗工作落实到实处。(3)引入能源管理体系,合理资源配置,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覆盖学校组织与能源管理有关内部过程和外包过程。科学系统化的节能增效。
(二)加强节能宣传,提高节能意识,注重日常节能管理
高校采取的都是开放式管理模式,更应注重节能宣传教育和节能行为管理,部分高校都实行统包水、电等能源的体制,造成广大师生没有节约水、电等能源的意识。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对节能经济的认识,把节能理念贯彻落实到学校后勤工作的全过程。可开展以节能低耗、低碳校园建设为主题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节能标兵评选,充分利用学校现代传媒技术,通过网络校报、微信等大力宣传普及节能生活,树立建设节能校园的氛围。[1](1)树立节约就是增加社会财富的理念。节约强调的是按照物品的特点进行适时、适量、适度、适物的使用和消费,用更少的资源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发展资源循环经济,就是把放错位置的资源重新利用好,使生产过程由过去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走资源循环利用之路。对高校而言,最常见的“校园网络易物平台”、“跳蚤市场”等。(3)尝试“共享经济”,减少个体人员投入。校园内部的“共享”不仅适用高校特殊人群设定,而且人员个体的相对自身高素质也为“共享”的推广提供了可能。
(三)适当增加投入,推广节能技术,广泛运用节能产品
加强技术创新是实现能源、资源节约的必由之路。应把能源、资源、环境、生物技术等放在优先位置,就其本身而言,高校具备节能低耗技术开发的优势,但在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没能很好发挥自身的优势,而是在节能低耗技术上滞后,因此,高校在低碳校园的建设中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的特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和生产力。最普遍的太阳能技术,新兴的光伏发电技术,都可在考量其可行性方案后加以实施。短期投入,长期受益也是新兴能源的一大特点。
(四)加强管理团队建设,注重监督检查,引入奖惩机制
(1)高校后勤节能管理中,要注重后勤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后勤管理人员节能的思想认识,可要根据后勤队伍的实际情况与特点,按照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针对后勤工作人员的岗位实际,制定有针对性操作性的规章制度,以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为主,把节能低耗理念贯穿于每个后勤管理人员思想与工作中,在自己的岗位上内化成为节能低耗的实际行动,推动后勤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定期培训及考核,形成高校后勤管理全员节能低耗工作的良好局面。[2](2)高校后勤节能管理涉及餐饮水、电、卫生保健、学生住宿等,对这些工作实施情况的监督,既要有后勤自身和学校内部的监督,更要有相关行业部门的监督。组织专业人员,对节能低耗工作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检相结合,并向后勤管理部门提出整改意见和分析报告同时,后勤节能低耗管理需要接受外界的监督在内外共同监督下,把高校后勤节能低耗管理工作提高到新的更高的水平。[3](3)把制度的执行落实到人,建立起科学的节能考核评价机制,上到学校领导的考核,下到具体操作的考评,使高校后勤节能低耗形成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通过奖惩制度与各个部门进行经济利益挂钩,形成浪费有罚,节约有奖的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高校的节能工作是一项复杂且周期长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的面很广,后勤节能管理作为节能校园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不仅需要注重节能理念的宣传和倡导,更要注重节能的贯彻实施,注重管理机制与制度的完善,与时代挂钩,实现体系化管理,为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展云,鲁武霞.节能管理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及其实现教育探索[J],2010(6):83-85.
[2]李建新.高校在节能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发挥作用[J],宁波节能,2010(2):114.
[3]张梅.高校后勤节能低耗管理刍议[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7):113-115.
作者:陈鹏辉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