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后勤管理分析(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高校后勤管理的难点与对策思考
摘要: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体制如何适应学校发展,从而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是能否解决好当前建设“双一流大学”和推进教育深化改革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现实问题的关键。本文就简要分析了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现状、难点,研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工作建议。
关键词:后勤队伍建设;高校后勤资源;高校住宅
一、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现状
高校后勤社会化历经几十年的改革,高校后勤保障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学校提高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基础保证。但也应该看到,后勤运行效率低,也未能实现规模发展。绝大多数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实质性突破,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水平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和支撑还不尽人意,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释放创新活力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后勤管理服务还在一定方面存在封闭式“自办后勤”的运作方式,使得人、财、物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后勤服务的公益性特性与市场体制下的经济利益也难达到平衡。因此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能力与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还需积极地努力和探索。
二、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服务难点的思考
1.对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思考
高校后勤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缺乏统一的模式,因此要迫切建立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后勤保障机制,提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比如要建设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自觉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平台,实现科学决策和快速决策;要处理好行政管理权和实体经营权的平衡,达到既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又具有发展活力。
2.对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由于受到国家、学校人事管理体制方面的制约,编制内的后勤职工逐年减少,社会用工人员大量增加;同时受办学经费的限制,以及最低工资标准的大幅提高,使用工成本、用工风险增加较大。加上后勤系统人员老龄化、知识欠缺、业务素质不高、人才补充不足等种种原因,使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梯队不健全的问题。而现有人员缺乏管理经验和知识,不熟悉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严重制约了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3.对高校后勤资源短缺的思考
高校的跨越式发展,使得大多数高校都建设了新校区,面积与基础设施增加了不少,但由于资金问题导致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教职工待遇、福利等方面投入不足,高校后勤资源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各方面和师生员工在生活上的需求。
4.对高校住宅建设和管理矛盾突出的思考
近年来,高校离退休人员不断增加,新进教职工数量增加,致使住宅建设矛盾日显突出。许多离退休教职工去世以后,原有分配的住房被其子女继承,部分教职工为改善住房条件在外购买商品房后将其分配的房屋对外出租,使得高校住宅区的居住人员属性复杂,再加之大多数高校对于住宅区的管理基本上还停留在福利化管理的阶段,还没按政府相关物业管理规定对住宅区实施物业管理,从而给高校住宅区的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三、构建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保障体系的对策
“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必须要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相匹配。高校后勤不仅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同时也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构建“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是后勤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也是需要遵循的指导方针。具体实践中,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积极构建适合高校后勤实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构建适合本校实际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过程中,要因校制宜,根据各高校的经济实力和所处的市场环境而定,始终牢记高校后勤“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充分认识到高校后勤的特殊性,结合本校实际需求的同时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建立“以管理职能为主体,以保障服务为核心,以资产运营求发展”的综合型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模式,既维持高校安全稳定,又能科学有序的实现与社会市场接轨,缓解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冲击,降低后勤运行成本,稳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比如加强后勤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按照实际需求,有计划地引进或开发与后勤业务相关的各类信息系统,改变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品质,最终建立完整的后勤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联通机制,实现后勤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又比如建立适应学校发展和后勤实际的科学决策机制。做好顶层设计,按照程序化、民主化、科学化原则,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运行方式。在某项任务或某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按照严格的规范,统筹各类要素和资源,高效快速实现目标,避免随意性和决策失误,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2.建立适合高校后勤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1)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与适合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国家劳动法规、政策相适应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新体系,高度重视外聘员工的管理,积极引进高学历的青年充实到后勤队伍,将社会用工纳入到学校整体人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水平低、人员队伍不稳定的局面。(2)建立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后勤管理、服务队伍的管理机制,通过合理的薪酬体制、用工制度、激励机制等,形成公平、竞争、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团队氛围,激发后勤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3)加强后勤队伍专业化的建设,通过为员工提供各种层次、各种渠道的业务能力培训,使其在所属业务领域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业务素质,从而建立一支专业化较强的人才队伍。
3.科学合理使用高校后勤资源
(1)对于代表学校行使公共资源管理职能的人,要强化对其的管理和监督;在内部管理制度方面,成立咨询委员会,为重大措施出台、重要制度制定提供专业、科学、广泛的咨询,并对可能阻碍后勤发展的因素提出预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2)按照“存量激活、增量激励、减量约束”的原则,建立学校资源的静、动态管理体系。按照学校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保障资源的基本前提下,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动态调整,不断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最大效益。(3)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吸纳社会资金,改变办学条件。
4.加强高校住宅区建设和管理
(1)充分把握国家对住宅建设的相关政策,充分利用现有老住宅区的土地资源,加大对旧房的拆迁改造,改善教职工的住房条件。(2)在校外积极寻找适合教职工的楼盘,采取定向开发、团购的方式建设校外住宅区。(3)规范和出台校内住宅对外出租和校外人员在学校住宅区居住的管理办法,加强对校外人员居住在学校住宅区的管理,保证良好的住宅环境。(4)学校通过暗补变明补的方式,在学校住宅区实行物业化管理,提高教职工的生活质量。综上所述,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效益,是否有利于改善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是否有利于后勤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标准,以构建“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为目标,抢抓机遇,扎实进取,全面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率,为高校实现又好又快的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蒋标.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的几点思考[J].决策探索,2016(12A):76-77
[2]王璨.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谈后勤规范化管理的难点操作[J].淮北煤炭师院学报,2001(02):114-115
[3]周勇军.浅析新时期高校后勤改革与管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02):167-169
作者:闫昊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第二篇:高校后勤管理研究
【摘要】高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在一定出程度上受到后勤管理工作的影响,如何有效利用物联网的优势,实现高校后勤的有效管理,成为高校相关后勤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一大难题,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鉴于此,论文重点就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物联网;趋势;高校后勤;问题;对策
1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给高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后勤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提高其管理水平显得尤为关键。然而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存在较多的缺陷,不仅影响了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发生了转机,不仅提高了后勤管理水平,而且为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物联网概述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我们进入到了物联网时代。所谓物联网,就是指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实现物品与互联网的结合,从而方便了人们对各项物品的识别、监控和管理。物联网的出现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同时对于高校各项管理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物联网包括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智能性。通过物联网可以实现对各项物品的智能化管理,其中包括大量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存储,从而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第二,感知性。传统的管理方式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导致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而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的特征,可以通过二维码、传感器等途径,对物品信息进行有效识别和管理,从而给人们提供了巨大便利;第三,可靠性。物联网还具有可靠性强特征,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将物品进行传递,有效降低了实体物品传递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同时也提高了传递效率。
3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的优势
3.1资金收入和发放
首先,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资金的收入和发放较为复杂,由于涉及的资金种类较多,需要管理的范围较大,所以需要较多的人员。这种管理方式不仅增加了高校后勤的劳动力,而且管理效率相对低下。而物联网的出现,使得高校后勤资金管理更加高效,通过将各项信息数据进行录用,即可高效完成对资金的各项管理,从而极大地降低了风险的发生概率。
3.2信息档案管理
传统的高校档案管理存在较多缺陷,不仅耗时,而且费力。而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档案管理可以实现信息化,通过信息化的转化,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而且避免了纸质档案丢失所造成的困扰,使得档案永久存在。
3.3高校餐饮方面
在高校学生食堂餐饮管理中,学生大都使用饭卡进行统一消费,而在饭卡的充值中,学生只能通过携带现金去找相关的后勤管理人员,以完成饭卡的充值工作。如果遇到管理人员下班或休班时,学生便无法进行充值,这就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不便。而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的各项管理工作实现了信息化,通过各项APP软件,可完成相关管理费用的缴纳和办取,即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进行饭卡的充值,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巨大便利,同时也给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3.4医疗卫生服务
医疗卫生是高校后勤管理中的重点工作,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医疗卫生服务更加便捷。通过物联网的应用,全校师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健康状况,同时高校医疗卫生部门也可第一时间了解到他们的健康状况,并且进行相关的分类和管理。另外,学生可以通过物联网掌握自己每天的运动量,并结合医疗卫生健康分析,做出正确的调整,从而提高自身的健康状况。
4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加强对后勤管理人员信息素质的培训
近年来,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物联网趋势下,对后勤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需要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信息素质的强化。目前,很多高校的后勤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上水平较高,但是对于信息化操作能力有限,对此,高校后勤负责人必须要对此给予高度重视,重点放在提高管理人员信息素质上,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提高招聘门槛。就高校后勤管理而言,是一项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的工作,同时必须要要求其掌握相关的物联网技术[2],以达到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的实质性目的。因此,在进行管理人员招聘时,要对人员的管理素养和物联网知识进行衡量,确保素质达标后,再进行招录,从而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第二,加强培训。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尽管十分便利,但是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相关物联网专业操作知识,所以高校要定期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物联网专业知识,从而适应物联网时代对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需求;第三,建立绩效考核机制。通过绩效考核手段,对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切实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水平。
4.2提高高校后勤服务办事效率
物联网时代的到来,虽然给高校后勤管理提供了巨大便利,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后勤服务尚未简化统一。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措施:第一,构建物联网校园一卡通。上文分析了学生卡较多所造成的困扰,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以积极完善物联网校园一卡通,实现多种学生卡于一身,让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便捷,同时也减轻后勤管理工作的困扰;第二,提高后勤管理效率。针对学生挂失补办情况,相关后勤管理部门要提高办事效率,将学生的困扰降至最低。
4.3改进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高校后勤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对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改进十分重要[3]。在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中,自由市场模式是其主要选择,社会企业是生产者,消费者是学校或师生,可以直接购买后勤服务产品,选择生产者、安排服务。在自由市场模式中,通过向社会企业招标,与中标者签订合同,高校将许多后勤服务产品择优发包,并由中标者提供后勤服务产品。该模式引进、借助优秀社会力量,为高校提供服务,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同时,自由市场模式对制度环境的要求较高,需要较高的市场成熟度、健全的法律制度,从而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实现自由竞争,确保市场的高效性、有效性[4]。
5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管理与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关键性联系,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后勤管理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为了在物联网趋势下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水平,需要高校后勤方面做到三方面要求,即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的化简统一以及避免后勤服务与商业挂钩,通过采取这三方面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水平,从而促进高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赖文渊.物联网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3):119-120+139.
【2】高俊祥.高校后勤物联网管理的建设研究[J].电子制作,2014(24):127-128.
【3】王武海.论数字化革命背景下中国高校后勤管理方式的变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171-176.
【4】刘春阳,胡勇军,黄书诗.大学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研究[J].高教探索,2014(06):26-28+70.
作者:刘冀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第三篇: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效率提升路径
摘要:后勤服务是维系组织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否。高校后勤工作对于师生的科研活动及教学活动更是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因此,提升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是后勤部门的重要工作。论文以某高校后勤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后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且针对性地指出了提升服务效率的路径。研究结论对于实际工作的改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效率提升;路径探析;完善体制
一、引言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要与高校的发展实际相适应,要服从和服务于高校发展大局。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存在管理缺位、人才缺乏以及激励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效率低下,物业、水电等基础设施维修速度慢,成本高,校园环境整治力度不足,周边安全隐患风险点成为“痼疾”,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加以改进,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落实校园工作要求,做好高校建设发展的“大后方”,为构建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贡献力量。
二、当前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表现
(一)管理体制行政化弊端凸显
当前我国高校发展日新月异、办学规模扩大、在校学生数量多、办学形式多样化,对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后勤服务体系要负责的内容日益多元,已经不再是过去宿舍分配、水电维修、校园清洁等基本的服务项目,还要负责诸如校园基建、福利分配等方面的工作。为提高服务效率,减少行政干预,一些规模较大的高校已经开始将后勤部门改制成后勤集团,力图市场化运作。但一直以来高校的后勤都是行政化管理,因此主动服务的理念比较淡薄[1]。同时,每个高校只有一个后勤部门,缺乏必要的竞争机制,也削弱了后勤管理人员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的主动性。部分高校虽然将后勤部门从行政体系中剥离,但也只是在形式上将原本事业单位运营模式的后勤转变为类市场化运营的主体,后勤工作很大程度上依然受到高校行政部门的直接影响,有明显的行政化印记。总之,市场化运营程度不足、管理体制行政化,制约了服务效率的提高。
(二)后勤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工作性质原因,后勤部门的重要性往往被人们低估,很多高校在实践中也将一些快退休的教职员工安排到后勤部门,很多高学历的青年人或不愿到后勤部门工作,或没有机会,因此整体而言,后勤服务人员或是年龄偏大,或是学历偏低[2]。以西安某高校为例,根据笔者实地调研得到的数据,除了退休安置人员外,该校一线后勤服务人员有328人,其中超过70%的学历水平是大专以下,本科以上仅占7%;从年龄分布上,40岁以上占55%,而20—30岁只有12%,具体见图1、图2。分析图1、图2可以看出,老龄化、低学历化是当前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亦是制约工作效率提升的瓶颈所在,需要在未来加以解决。
(三)缺乏必要的激励监督机制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后勤管理的市场化都是停留在管理形式与组织形式的表面,并没有深入到管理工作之中,管理服务工作还习惯于听候上级领导的指示,缺乏主动性。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缺乏激励监督机制。由于没有明确的绩效考核指标,因此存在制度僵化和“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问题。如西安某高校就存在这一问题,后勤服务从行政部门改制为集团后,工资绩效考核制度的改革滞后,还是沿用行政部门时期的规定,员工工资调整还是沿用过去的相关规定,主观性比较强,缺乏客观评价标准[3]。另外,一些高校虽然制订了激励监督机制,但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后勤工作不仅仅是后勤人员自己的份内事,其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的影响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是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因此在激励机制中,应当避免现阶段领导评价占据较大比重的现象,尽量减少激励监督机制中主观性成分,而如果服务对象与领导、同事共同进行绩效考核,会使结果更客观公正,更能真实反映后勤员工服务工作的能力与效果[4]。
(四)师生满意度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后勤服务工作应当坚持责任导向,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中心,以服务对象的评价为自我回顾、总结与反思的镜子。笔者对西安某高校进行对后勤服务满意度的专项调研,发放24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195份,问卷共10题,以A/B/C/D四项选择对应分值汇总的形式评出总分。师生满意度总体在61—70分之间,具体如图3所示。分析图3可以看出,当前师生对后勤服务总体评价分数总体较好,61—90分占绝大部分比重,但不可忽视的是,超过50%的评分区间在61—70分,而这与高分区段还有一定的差距,说明总体上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有4%的调研对象给出了低于60分的评分,考虑到总体数量195人,这部分调研对象的绝对数不多但依然存在,这小部分对象的意见也不应忽视。总而言之,从调研的数据来看,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评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管理服务的效率确实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管理手段现代化水平较低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通常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但由于后勤工作内容千头万绪,实际情况复杂,因此对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要求比较高。在“互联网+”深入发展的当下,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却不尽人意,还依赖传统的管理手段,例如纸笔记忆、粘贴传单通知事项等。高校空间范围大,院系部门多,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区域广阔,因此传统的管理方法不利于信息的及时传达和共享,容易导致通知未能覆盖全体师生,而且效率也不高。另外,一些诸如水电维修、网络维护等事项的通知如果依靠传统方法,可能会因为信息延迟而影响师生的正常生活。因此,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程度低,信息化建设落后,是当前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效率提升的又一切入口。
二、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效率提升的路径思考
(一)推进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创新
制度是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推进制度改革创新是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效率的首要之义。高校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后勤管理制度。同时,可以根据高校后勤服务的业务类型,将后勤工作分成几个部分,分类制定不同的制度标准。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大致包括以下几个业务版块:一是管理类,包括综合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高校可以建立对应的管理办公室,加强专业化管理与制度化建设;二是保障类,包括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管理和校园保洁绿化等方面的管理,特别是教学楼与宿舍楼的维修等,这部分可以外包给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主体去专业化运营,学校的后勤部门起到监督职责;三是公共服务类,包括食堂管理以及福利物资管理,这部分由于涉及到食堂外包与福利登记与发放,涉及到比较敏感的话题,因此必须制定制度细则,专人负责,并由学校相关部门严格监管,要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同时坚持公益性的基本原则;四是盈利类,包括校办工程中心(校办工厂)、校办宾馆以及自有车辆外包服务,有的学校还包括附属幼儿园和附属小学等,这部分以创收增效为主要目的,因此要制定相关制度,加强财务监管,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将这部分列为内部审计重点关注的事项和内容。
(二)加强高校后勤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高校后勤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是提高服务效率的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前文已经述及,当前服务人员队伍建设面临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人员年龄偏大,二是学历偏低,管理难度和成本相对较高。因此,首先要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员工队伍,改变人力资源模式,减少退休前安置员工的比重。高校可以从自己培养的相关管理专业中寻找合适的应届毕业生充实到后勤管理服务队伍中,也可以与猎头公司等合作在全社会范围内搜寻符合条件的人员。只有提高人员素质,避免以外行管内行,才能真正提升后勤服务管理水平,才能实现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另一方面,要优化管理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老同志固然工作经验与能力是丰富和宝贵的,但后勤服务这项工作本身也决定了年富力强应当是从业人员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优化人员年龄结构,保障人力资源的更加合理和可持续发展。此外,高校后勤服务人员也要积极主动学习,接受职业培训。干部要加强管理学的学习,必须以科学的管理体系代替传统的行政指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还要对员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要让员工普遍树立服务意识,把工作做到位,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更好的、更为高效的服务。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
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是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提高效率的重要保障。高校要进一步落实后勤服务员工“按劳分配,按质取酬”的工资分配原则,改变过去“一刀切”,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情况。这方面陕西某高校的经验值得借鉴与推广,即对后勤管理服务人员实行全面的绩效工资改革,按照人员所在的职位及工作强度进行薪酬分配。在外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员工的工作进行量化评价,而且每个季度作1次评比,四个季度的评分将作为职位升迁与薪酬调整的主要依据。据实践经验总结认为,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应当坚持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是要保障收入整体上具有竞争力,收入的差异化具有吸引力,从而能够使绩效考核切实发挥出指向作用,让制度建设成果体现出来[5];二是要让员工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反馈,由于工作岗位和性质不同,一些后勤岗位从事的多是例行性的工作,并没有突出的业绩,制度制定时要充分考虑这部分员工的实际情况,简单的工作可以出错率衡量,复杂的工作以完成率衡量,个性化、多元化设置绩效考核指标;三是要通过制度鼓励员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也主动承担适当的责任,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多管齐下,全面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效率。
(四)创新“互联网+”管理手段
首先,要构建“互联网+”的管理体系,高校应当招聘专业人才搭建起后勤信息化服务系统,设计制作校内后勤服务网站,并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宣传,例如校园微信公众号推广,在学校官网醒目处宣传等,让教师和学生主动关注后勤管理服务网站,及时浏览相关信息。其次,要完善后勤网络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包括场地维护与设备维修等,切实保障“互联网+”管理手段运行顺畅。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借鉴陕西某高校的经验,即开发维护高校后勤网络云平台,实现信息储存和实时交换,并通过云平台将所有用户集中在一起,成为其登录和链接的主要接口;再次,设计网络预约服务平台,特别是对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诸如衣食住行及校内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服务与信息反馈,例如网络报修、网上投诉以及网络租赁公共设施等。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对于保障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后勤工作普遍向市场化运营方向调整,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还存在行政化的倾向,需要进一步提质增效。未来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效率可以通过推进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创新、加强高校后勤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以及创新“互联网+”管理手段四个方面入手,不断地探索、勇于创新,构建支撑高校改革发展的高水平后勤保障体系,为推进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上的水平,争创一流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永兵.坚持改革方向,探索改革路径创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J].高校后勤研究,2017(1).
[2]刘建斌.浅析高校后勤现状及社会化出路[J].当代经济,2016(12).
[3]许益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下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6(3).
[4]雷连宝.基于平衡记分卡的高校后勤集团绩效评价体系[J].高校后勤研究,2016(9).
[5]王金刚,秦义,张德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路径选择与保障措施[J].商业经济研究,2016(3).
作者:梁旭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