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后勤管理分析(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运用精细化管理模式,要充分落实责任,并有效细化和优化管理流程,以确保学校后勤组织结构的专业化以及管理方式的制度化,这是社会化改革下高校后勤管理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改革;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制度
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取得阶段性进展,逐步形成了新型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在社会改革的背景下,提升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意识,提高后勤管理效率,是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现阶段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精细化管理改革的对策。
1社会化改革对高校后勤管理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现阶段,我国的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就,对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效益的优化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改革注重形式,缺乏实践操作,许多高校为顺应发展趋势,都对高校的后勤制度进行了改革,但由于难以落实,许多管理实践没有落实到细微之处,整体管理仍显得十分粗放。第二,后勤管理的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目前许多高校采用了物业化的管理方式,但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提升整体后勤服务质量,无法形成对高校发展的推动力。基于此,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运用精细化管理模式,要充分落实责任,并要有效细化和优化管理流程,以确保学校后勤组织结构的专业化以及管理方式的制度化,这是社会化改革下高校后勤管理的必然。利用精细化管理理念驱动高校后勤管理,是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发展的迫切需求,它能有效改善后勤服务态度,提升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2优化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
2.1精细化管理的确立
在社会改革背景下,许多高校受到后勤管理的局限,很多改革措施没有得到积极利用,难以发挥作用。一些传统的高等院校,受多年的办学经验的限制,没有将现代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到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过程中,而部分高校,在积极试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没有结合高校文化的特质调整管理,这些都不利于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提高。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确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十分重要。但高校并不同于一般的生产经营性企业,其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特殊性,因此,高校后勤管理应对理论性的精细化管理进行改善,结合学校文化与高校后勤管理的实际内容,采取分段精细化管理,并积极宣传精细化管理理念,让相关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积极支持管理改革,并主动履行精细化管理工作。
2.2管理制度的建立
建立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制度,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2.1适应性原则
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应该适应高校的长远发展目标。高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机构,其内部的市场性与企业不完全相同,在建设精细化管理制度过程中,应该确保制度与管理实务相互适应。
2.2.2市场性原则
在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中,往往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为基本管理形式,随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实体必将日益走向市场化,管理方式也将发生新的变化。因此,管理制度必须具有一定的市场性。
2.2.3完整性原则
高校后勤管理也是一个完整的管理项目,其包含了高校的各种基本服务内容,因此,精细化管理制度必须体现细微之处的管理内容,体现“精”和“细”。
2.3激励制度的确立
精细化管理要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管理人员也要提高自身的执行力,认真贯彻执行细化后的管理制度。要满足工作人员的合理需求,加强高校后勤各个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其能够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不断细化和量化具体目标。在管理工作中,提高目标责任管理水平,加大管理人员整体执行力度。另外,在高校后勤运用精细化管理时,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做到赏罚分明。可以采取物质、精神和事业等方面的奖励,以提高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同时要不断完善相关激励机制,确保激励机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高校管理部门还应进一步引入科学监督机制,可以创建内部监管小组,采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的模式来实现后勤管理的全面监督。同时对于采用与企业合作的后勤管理形式的高校,应联合相关监理部门检查企业的后勤工作,确保企业在实践后勤服务中的外部监督,公开检查信息和结果,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
2.4管理队伍的改革优化
为实现对高校后勤管理的精细化管理,必须进一步优化高校后勤管理队伍。一方面,高校自身应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精细化管理队伍,应根据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实际要求,采用竞聘上岗制度聘用人才;另一方面,应该有效利用高校的学习环境,通过组织相关管理人员的集体学习,来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意识,提升后勤服务水平,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3结语
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运行精细化管理模式,符合现代管理时代要求,可以满足高校发展的迫切需求,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刘宏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管委会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德俊.国外高校后勤运作模式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借鉴[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2(2).
[2]邱培彪.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
[3]罗树琼.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对策研究[J].高校管理,2011(9).
第二篇: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分析
【摘要】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使命,唯独保障其不存在任何偏差,才能真正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可持续革新发展进程。由此,笔者决定透过管理职能转化、后期企业化管理方案执行、经营服务目标设置等途径,完善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推行方案,全程配合精细的监控制约手段。相信长此以往,必将为高校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提供便利条件,最终向社会培养供应更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高校教育;后勤管理;体制结构;社会化改革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概念和改革必要性论述
所谓高校后勤社会化,实际上就是将高校后勤服务直接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借助政府独有的导向作用,进行各项社会义务承担,为后期高校必须的专业法人、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搭建,提供保障。开展此类改革事务的核心宗旨,在于强化我国高校整体办学实力,使得社会主义市场诸多特征能够在高校后期常见事务中得以生动细致地呈现,毕竟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衍生的,存在诸多局限性。如以往高校教职员工中大约存在20%以上的都是后勤职员,他们生活起居条件基本和学生一样,尤其是当中必要的技术设施,已经占据高校空间的一半以上,就是说日后高校新招收一个大学生,就需要透过国家获取4.5万元的支持成本,无形中令高校经济负担全面加重,使得高校后勤体制性障碍广泛分布,对于后期理想性教育成果赢取自然是十分不利的。归结来讲,高校主动布置拓展后勤社会化改革项目,不单单能够尽快改善其教育服务和管理质量,同时能够同步减轻学校和学生经济压力,特别是在服务成本数量急剧缩减基础上,改善既有办学效益,维持高校长期革新发展活力。
二、强化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能效的措施解析
目前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重心,将转移到管理体制革新、职能分析等进程加快事务之上,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办学实力的有机改善,贯彻快速可持续发展指标。至于细化的革新调整手段内容将具体如下所示:
(一)全程借助配套性制度体系作为后勤服务指导保障
首先,高校后勤机构和社会细致融合之后,必须要依照市场规范准则进行既有职能结构逐层分化调试,在此类基础上,有关以往劳保、医疗、住房等福利保障支出都将交由社会承担;同时,后勤机构市场化改革经营,要凸显效益和利润的核心指导地位,涉及人员下岗现象无可避免。所以,需要借助富有针对性的救济和救助等制度体系加以疏导。其次,尽量打破以往平均分配和人事稳定性局势,以及后勤机构对高校的行政隶属关系。想要加快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进程,就必须尽快着手调试上述体制内容,进而成功搭建起人员聘任和按劳分配的分配机制,为后期诸多后勤管理制度、模式合理性彰显,奠定基础。
(二)透过不同渠道获取政府和其余社会力量的有效支持
尽管说大部分后勤管理工作高校都能一力承担,但是如若完全脱离政府和相关社会的辅助,后期管制效果必然不够理想,包括学生公寓小区化、家属住宅区的物业化管理等内容,都需要政府提供适当的技术、成本和实践经验支持。除了国家政府需要在高校办学和后勤管理模式改革上提供经济支持外,有关银行、房地产开发商、大规模企业等都需要响应政策积极参与到此类事务中去,不过投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利润回报和投资风险等隐患。面对高校教育和后勤服务投资回报率过低的现象,需要政府主动透过政策调整途径,赋予投资高校教育的公司适当的优惠条件,使得整体投资数量得以适当程度地缩减,并且同步调整价格收费体系,保证其能够朝着成本标准逐步靠近。需要注意的是,高等教育并非是义务教育,内部学生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性收益主体,其有义务承担合理数量的成本,所以高校在加快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步伐之余,需要针对学费、住宿费等标准加以适当地提升,逐渐地针对本来无偿使用的水电资源进行收费管理。另一方面,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工作不宜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地加以布置引导。如对于社会整体环境来讲,社会保障体系始终处于逐渐完善工序流程中,学校相关制度体系尚且未能修缮完全,特别是后勤服务革新措施衔接上需要保留适当的缓冲时间。因此,在制定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方案前期,有关规划主体要进行全方位地思索认证,保证各方利益的有机维护结果;再就是做好试点检验事务,保证从中梳理宝贵性实践经验,保证一个改革项目成熟之后发展另外一个。而在具体改革方案执行期间,有关后勤服务管理单位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如职能规范诉求和服务特性等,及时沿用专项承包、量化包干、合作协议签署等多元化途径,进行各类参与主体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化梳理,避免日后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冲突,阻碍高校教育质量改善进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修缮和后勤实体队伍日渐强大等背景作用下,后勤管理机构开始逐渐地从隶属高校中分离开来,最终过渡成为独立法人的经营主体,并且顺利地被纳入到市场经济监管体系之中。经过内部体制结构不断健全改善过后,相信必将能够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校多元化革新发展需求同步迎合,提供十分合理的保障支持条件。
作者:廖晓平 郑春波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65053部队
参考文献:
[1]王芳.精细化管理视角下的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2]李广宇.高校后勤公司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第三篇:高校精细化后勤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
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要确立精细化管理理念,从高校后勤管理实际问题入手,探讨精细化管理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并通过精细化管理内涵的挖掘与梳理,优化高校后勤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对策,深化后勤管理改革,完善后勤精细管理文化理念,推进高校后勤工作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发展。
关键词:
高校;后勤管理;精细化管理
高教事业的发展需要深化改革,高校后期管理作为高校改革的重点,在理论与实践中逐步走出了计划管理、行政管理的滞后局面,迎来了市场化改革机制的春天。然而,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在一度被社会化主流话语影响,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精细化管理作为生产管理模式,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最大化地发挥高校后勤各要素的经济性、有效性,促进后勤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发展需求。
一、当前高校后勤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自1985年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工作逐步展开后,社会化成为高校后勤改革的主要方向,在促进高校办学模式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社会化改革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催生校园环境的社会化。传统高校管理是基于单一封闭式环境,后勤社会化发展,让更多社会服务机构入驻校园,如商业网点、超市、校园餐厅等,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首的经营模式,对高校治安环境带来较大影响。二是后勤管理与经营无法有效独立。从经营与管理视角来看,经营是为了追求利益、扩大效益,要赚钱,而管理是为了追求效率,既要开源,更要节流,特别是对成本的控制。高校后勤社会化带来的经营权、管理权矛盾问题突出,一个要扩张,要抓住发展机会,另一个要谨慎,要收敛,要控制风险。三是后勤管理缺乏对资源的有效配置。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是渐进的、复杂的,受到高等教育改革主体的制约,在机制、体制上多存在不协调问题。如后勤管理不到位、对高校后勤资源缺乏合理配置,优质资源无法发挥其应用作用,与高校师生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等。
二、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一)精细化管理理念及内涵
从精细化管理模式来看,最早是针对生产型管理模式的优化,特别是由于机构臃肿、非生产人员过多、超量库存等降低了生产效率。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生产上的这种“肥胖症”作为管理对象,通过依托市场需求来优化生产结构,从品种、数量、质量、时间等要素来组织各生产要素,形成联动,消除一切松弛点,从而提升生产过程的高效性。精细化管理理念,可以归结为“一个目标”“两个支柱”和“一大基础”。即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为发展目标,准时化生产、人员自觉性是两大支柱,从全局上来保障各环节的连续性、协同性是消除松散的基础。
(二)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从精细化管理理念到精细化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强调以人为本,发挥人的积极性。精细化管理首先转变对传统以物管理的思路,注重对人的管理。将人作为重要的管理要素,优化人的工作环境,强调人的职业能力、注重协作,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二是以服务客户为中心,追求最大满意度作为管理致胜的武器。精细化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满足服务,特别是针对多样化、个性化、舒适化服务要求,寻求一切办法来提供服务,了解用户需求,分析需求多少,导入市场调查与营销管理,主动服务,赢得客户的满意。三是追求劳动的有效性。精细化管理遵循劳动的有效与无效之分,从增加价值、附加值劳动来获得高效性,而对于无效劳动则视为一种浪费。如人用的过多、库存过大、生产过多、资产闲置、不合格工艺等都是浪费,需要通过改造、改良来提升有效服务。四是对生产过程引入准时化机制,每一项生产任务都对应指令的下达、调度、生产、完成周期,通过引入准时化改良,对于各项工序所对应的时间进行核定,并贯穿于整个过程,来降低资金占用、减少库存成本、管理费用。五是强调尽善尽美,追求零库存、低成本、高效率。精细化管理要消除一切不合理环节,对于组织、人力、设备资源提出柔性管理,追求卓越,追求无缺陷。
三、高校后期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从精细化管理理念到高校后勤管理的融合,作为系统化工程需要渐进实施,在推广及应用中,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
(一)明确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指导意义
对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需要从制度建设上来完善管理环境,健全管理体制。如果缺乏制度做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将无法执行。因此,精细化管理在应用中,首先要从思想上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并从精细化管理内涵上来指导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贯彻好精细化理念在人事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中的地位。
1.将精细化理念纳入绩效考核中。
考核是管理的核心,考核的对象是人。将人作为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并从绩效考核中来全面突显人力资源优势。要想做好绩效考核,必然需要从精细化管理理念中来细化各项工作,围绕人来明确职责,明确岗位,将绩效考核纳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以评促建。确保各项制度有效落实。高校后勤绩效考核在实施中要注意两点,一方面做好评价标准、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便于考评工作的有序展开;另一方面注重对被评价者的反馈与跟踪,提升绩效考核有效性。
2.以精细化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高校后勤人力管理是精细化理念推广的重点,也是需要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的主要环节。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围绕精细化理念,逐步开展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并从高校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出发,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纳入到管理服务育人中。一是运用精细化管理来制定人事管理制度,打破员工事业单位意识,以企业意识、服务意识、精细化理念来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二是完善人力培训与教育制度,提升员工的自觉性、竞争性,发挥激励机制在员工队伍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围绕精细化管理,打造高效精良的后勤管理团队;四是渗透企业化、集约化管理模式,优化后勤组织结构,突显市场化改革,发挥人力资源配置效益。
(二)以精细化管理来提升后勤信息化管理水平
针对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从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中,加强对后勤各部门工作的信息化采集、归类、分析,开发适合高校自身师生实际需求的信息化软件平台。一是发挥高校现有网络资源,建立以高校后勤管理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网络平台,提升无纸化办公水平。二是深化后勤工作流程再造,打破老框架,构建新规范,提升管理的时间性、效率性。三是注重员工信息素养培训,如开展计算机操作培训,提升信息化作业水平。增强后勤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转变后勤管理人员理念,创建精细化管理文化氛围
精细化管理不仅要从制度上、工作流程上渗透精细化思想,更要从培育后期精细化管理文化环境上,将精细化思想融入到员工管理实践中。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价值体系,规章制度作为硬性管理规定,在约束员工行为上缺乏温情,而精细化理念,从深层执行环境构建中,来提供一种柔性的自我约束,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最大化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如引入员工参与、讨论和决策,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团队精神,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正确性,克服部分员工落后的被动意识,构建动态的、赢得员工广泛参与的执行环境。
作者:徐拥政 单位:盐城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慧红.刍议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路径[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4(1).
[2]刘媛.管理学原理在高校物业精细化管理中的运用浅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5(5).
[3]庄玫玫.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2).
[4]董小军.实践大学经营理念的战略举措探析[J].管理观察,2014(22).
第四篇:节约成本高校后勤管理改进对策
【摘要】
后勤管理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成本,更影响到学校培养人才以及办学知名度,可知加强后勤管理,是高校发展的必要途径和重要课题。本文从节约成本意识的理念出发,侧重分析和探讨了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为提升后勤管理效率提出科学的对策。
【关键词】
节约成本;高校;后勤管理
近些年来,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竞争形势。尤其是这几年,部分高校由于经费有限,管理制度不完善,后勤方面管理混乱,出现了许多铺张浪费现象,另外,这几年高校学生对学校的后勤管理投诉率也比较高。因此,作为高校,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低碳经济道路,坚持以节约成本的思想渗透到高校后勤管理中,为减少资源的耗费奠定基础,促进后勤的进一步完善。
一、节约成本意识的理念及特点
成本意识,主要是强调了节约成本和控制成本的思想,尤其是在强调了在企业管理中,将有效的成本控制在相应的范围之内,进而实现单位的利益最大化。一般来说,在经营管理中,要将成本降到最低的标准。节约成本意识,要保证产品及服务的质量水平,并不是因为减少成本就导致质量的下降,节约成本意识,始终要保证企业的生产效率或者运作效率。节约成本意识,应该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有意义的,而不是带来负面影响。
二、节约成本意识下的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一)后勤工作人员缺乏节约意识。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八荣八耻”里面就提到过“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所以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要将节约成本意识深深融入到日常的管理中去,不仅是为了减少后勤管理的耗费,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纵观目前大学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节约意识不强。在日常的管理中,一些工作人员浪费水电,浪费各种材料等。
(二)节约意识未形成高校文化。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在强调在管理中要节约成本,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口头提醒或者通知,对于员工不能产生较强的影响。例如,后勤管理部门在开会强调要节约用水用电,许多工作人员接受了意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无意去浪费资源。主要原因是高校未将节约意识形成高校的文化,包括制度上面的文化以及精神方面文化。节约意识,不能上升制度,整个后勤部门缺乏自觉性,缺少约束和监督,这样难以保证工作中执行节约成本理念。
(三)技术和设备不够先进,影响节约成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高校来说,技术也是影响其正常运作的重要因素。纵观现在高校后勤部门,由于技术和设备不先进,导致在管理中出现较多的浪费现象。例如高校的饭堂管理中,由于工作人员的炒菜等技术问题,导致资源消耗过多,也有部分清洁人员由于拖地、擦桌子等技术问题,浪费较多的水、清洁剂等。
三、基于节约成本意识的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改进对策
(一)完善硬件设备,创新技术。
要减少资源耗费,更好地贯彻高校的节约成本意识,首先要完善硬件设备,创新技术。例如,对于一些陈旧的办公设备,包括电脑、打印机等进行更换,减少用电、油墨等,甚至可以降低用人的成本。其次,清洁、厨师等要加强自身技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升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损耗。最后,后勤管理部门,可以换上节能电灯等,检查洗手间水龙头是否有漏水现象等。
(二)完善后勤管理制度,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要提升管理效率,就要完善相应的制度。作为高校,要提倡和执行节约意识,就要先完善后勤管理制度。尤其是物料领用等流程要完善,各种器材使用要及时做好登记等,这样可以清楚了解到后勤部门的资源消耗的去向。在制度中,要明确规定各项工作使用材料和资源的数量,不能随意超过规定数量,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在强化节约意识过程中,要完善监督约束机制,鼓励员工和领导相互监督,对于浪费资源现象要大胆指出并及时改进。
(三)加强后勤工作人员的培训。
21世纪,是竞争十分激烈的年代,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需要打造自身的员工队伍。因此,加强后勤工作人员的培训,是提升后勤管理的必要途径。首先,后勤部门要强化员工的节约成本意识,除了日常的会议培训之外,还要在办公室、饭堂等地方增加一些关于勤俭节约的宣传。其次,要加强员工岗位的培训,例如清洁工如何拖地效率最高、用水最少。
(四)建立垃圾回收站,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目前,许多高校后勤管理资源循环利用意识比较薄弱,许多可回收的资源都当垃圾扔弃。要更好地强化节约成本意识,就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垃圾回收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除了在校园各角落设立可回收垃圾箱之外,后勤管理部门还要设立可回收中心,统一集中学校各角落的可回收垃圾,对于那些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要进行归类。
综上所述,从节约成本的角度看,目前高校后勤管理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可以通过完善硬件设备、创新技术,完善后勤管理制度、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后勤工作人员的培训,建立垃圾回收站,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作者:薄录峰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后勤服务产业集团
【参考文献】
[1]檀坤华,范金梁,严秀峰.关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经历若干发展阶段的探讨[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4(03)
[2]国长龙.政府机关后勤社会化服务企业二阶段评价模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
[3]李政.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机关后勤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7)
第五篇:现阶段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
在高校的管理中,后勤可以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和较大的提高,在这种经济环境和社会大背景下,给高校后勤管理提出了新问题,也面临着新挑战。长期以来,我们一贯性地对于高校的后勤管理模式都存在着理论认识误区和偏差,在实际的工作中又出现着不同操作盲点,如何运用最为行之有效的模式来改变原有的不足,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并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键词: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研究
一、模式完善紧迫必要
我国计划经济主导了2000年之前的经济模式,而高校后勤又是这一经济体制下政府包办的产物,在经济模式转变的今天,原有的后勤管理模式势必将弊端和漏洞百出,也必然会拖慢整体高校教育和管理的改革步伐,是高校整改的一个重要修整项目。从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已经提出,我国的教育体制的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学技术体制相结合、相促进的全新的教育体制。在2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虽然也有了一定的成效和成绩,但是就高校的后勤方面来说,还存着许多问题和不足:资金短缺严重,后勤集团小社会独立化、问题处理滞后性、科技手段运用差,甚至还有一些后勤领导干部工作理念陈旧,后勤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低等等,都是困扰着后勤管理模式改革的棘手问题,而后勤不改革,势必也将拖累了整体高校的改革进程,可见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二、管理模式构成要素
对于后勤管理模式的研究,首先就要掰清后勤管理模式中构成的要素。高校后勤又有别于其它的政府、事为单位的后勤管理,其模式有着独特性,构成要素也有着不同。高校的后勤管理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首先,管理观念。
可以说,对于高校的后勤管理观念是在长时间的后勤工作实践中形成并得以总结的。它主要是是对于高校后勤的管理内容、管理对象和管理效绩这三方面的科学的、理性的、客观的认识。这一认识也形成了后勤管理理念中的本质观、价值观和质量观。
2.其次,管理结构。
结构的概念是“事物的构成形式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1],而高校的后勤管理结构,不仅仅是每一个管理方面之间的比例关系还存在着空间配置、排列顺序等,一般来说,高校的后勤管理模式中的结构主要:直线制、职能制、独立制和矩阵制,以及直线职能制等组织管理模式。
3.再次,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是管理机构与管理规章制度结合体,高校后勤的管理体制就是高校的后勤管理机构与高校的后勤管理规章制度的统一体。高校的后勤管理机构通常由决策、执行、监督和审计等部门构成。而高校的后勤管理规章制度或管理规范则是由保障后勤工作的一系列制度构成,主要有后勤总章程,对于工作的制度,以及对于工作人员的管理规范等。但目前的现状来看,高校的后勤管理,还主要是以领导决策为管理体制的核心,这一核心决定了后勤所有的机构和管理规章的制度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有其优越性,但也存在着必然的不足性。
4.最后,管理机制。
管理体制就是一种动作方式,在高校的后勤工作中它主要是指协调和调整后勤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对于高校后勤管理规律的总结和表现,是高效地发挥后勤管理模式的基础,是提高后勤管理质量的必要。在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中,不同的机制有着不同的效用,不同的效用又可以决定着后勤工作的质量。这些导向、奖励和制约机制,可以保障工作部门和人员可以秩序规范、遵章守纪,积极主动地完成相关后勤工作。
三、管理模式制约因素
高校的后勤管理模式在经济发展迅速又多样化的今天,不仅仅受其本身的内部结构和机制制约,也受到来自外部的因素制约,像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高校自身的教育体制。
1.政治体制。
体制决定着教育,或者可以说政治体制决定着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方向和性质。我国的政治体制是影响高校教育的最为重要的因素,而高校教育的改变,势必也会牵动着高校后勤的革新。它决定着高校后勤管理的机制,尤其是后勤管理领导权的调整,影响着整体后勤管理模式的观念、形式等这也势必会影响到后勤管理模式的结构、机制甚至是体制架构。
2.经济体制。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的后勤管理。在计划经济的过去,一切资源和配置,都依靠政府的手段进行调配和控制,后勤的各项机能都不能完全的发挥出来,也制约着后勤管理模式的更新,但在当今的经济体制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现在行经济的主导,这也激励了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变革,也促使着高校后勤走向社会化和相对独立化。
3.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的变革也会牵动着高校后勤体制的转变。高校的后勤管理是为高校的教育服务的,有什么样的教育体制势必也会形成什么样的高校后勤。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至今,后勤管理的改革也随之加快了步伐和革新的脚步。为了高校教育体制的革新,后勤管理也必须让其自身能够满足前勤教育的发展,而现今,高校教育的投资绝大部分都投入到教育、教学和科研之中,对于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改变,后勤也只能从自身出发,找寻出路。
四、管理模式问题剖析
高校的后勤管理模式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就开始进行改革和完善,到日今也已经有二十几年的历程,虽然在体制、程序和模式上有创新和补足,但在日新月异的当下,也存在了很多的问题和阻碍高校教育体制革新的方面。首当其冲就是后勤的管理观念陈旧。由于我国现行的后勤管理模式,尤其是体制的原因,导致了领导层的决策起来了主要的调整和改变的指导意义的作用,而当下,我国现今的后勤管理领导者,大部分都是六十年代或是七十年代出生,他们生在红旗下,长在计划经济的春风中,这也就导致了领导层决策思想陈旧,跟不上时代,也不会紧随发展,也就造成了相对的结构失衡和体制落后,结构不合理,在实践工作中就无法把实际工作有效地落实,体制落后就会拉低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这些基础上形成的后勤管理机制也不会健全,更不可能让整个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步入全新的日历。
作者:郭晓东 申建野 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夏书章.高等教育学讲话[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2]陈雪峰.关于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10,4.
[3]李团民.高校后勤服务模式走向的探析[J].北方经贸,2010,3.
第六篇:治理现代化大学生高校后勤管理创新
摘要:
大学生的参与是高校治理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高校治理中,大学生的参与仍然存在不足,其中后勤领域是盲点。必须把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纳入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大局中予以统筹,并且通过组织和机制创新,选择适当的领域和策略推进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为高校善治与和谐提供保证。
关键词:
治理现代化;大学生;民主参与;后勤管理;机制创新
大学生是高校治理的重要主体,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高校实现良性治理的关键环节之一。特别是,在全国上下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协同努力的关键时刻,如何提升大学的治理水平和办学能力成为高校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既有的研究高校学生参与的文献中,往往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或者重大决策的问题比较关注,而对近三千万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特殊意义的领域———饮食、住宿等重大“民生”问题却缺乏探讨,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的生活问题如果游离于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之外,毫无疑问是不合适的。因此,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言都是具有特殊价值的领域。
一、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诉求
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水平是高校治理状况的重要标尺。由于大学教育是成年人教育,大学生(含研究生)正常情况下是成年公民,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包括后勤工作自然成为高校治理现代化程度的标杆和国家民主化的一面镜子。特别是,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主人翁,其参与意识和能力对于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治理与发展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不仅对于高校治理不可或缺,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民主素养和责任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而言,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有以下特殊意义。
1.实现大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现代高校的治理以民主、法治、自由、创新为基本特征。与传统高校不同,现代高校处于一个以民主和法治为核心特征的国际环境之下,大多数国家的治理都以民主和法治为基础展开。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的治理也要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相适应,否则无法适应变化中的国际国内环境。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高校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而所有世界一流大学都是以民主治理为基础的,因此,我国的高校要追赶世界一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高校的治理也应遵循民主规则。而民主在高校的重要体现形式,就是学生参与高校各项事务的管理,包括后勤工作。如果以为高校的民主管理就是学生评教、参与教学决策和活动或者学校重大事项,就矮化和压缩了民主治理的意涵,不利于高校治理及其现代化。学生参与后勤事务的管理是高校民主治理的重要环节和内容。随着高校的发展,应该加以重视,以免成为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短板。
2.培养合格公民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2015年,我国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64.5万人,在学研究生191.1万人,毕业生55.2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737.8万人,在校生2625.3万人,毕业生680.9万人。[1]因此,每年近三千万的大学在校生及七百多万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些学生的思想素养和民主能力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风向标的意义。毕竟他们是未来国家的栋梁和希望,这批人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着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走向。但目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形式主要是传统课堂讲授,而对于实践则往往忽略。学生大学四年下来,只有五年一次的人大代表选举或者参与学生会工作、教学评教等参与的机会,这使民主、法治、责任等核心价值观更多停留在课堂上和书本里,而难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大学生参与与他们的生活休戚相关的后勤管理工作,可极大地拓展学生参与的领域和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和责任意识具有现实意义,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平台和契机。
3.有效维护高校权力、企业利益与学生权利平衡的重要机制
在当下高校的治理结构中,适应治理现代化的需要,有必要有序扩展学生的参与权利和领域,实现高校治理权力配置的科学化、合理化和责任制。有论者指出:“当今我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涉及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这四种公共权力的配置与制衡关系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内部权力配置不当,学生、教工民主参与途径不畅。”[2]在当下我国高校的治理实践中,教工的参与尚且存在很大的空间和不足,更遑论学生参与。鉴于当下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化只能有序推进,民生建设是重点领域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特质,大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重点,除了原有的教学事务以外,有必要加强对后勤工作的参与度,以此作为学生民主参与的增长点,既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点(民生建设)相契合,又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关联。高校后勤社会化已经不可避免,引入市场主体主导高校后勤工作成为各高校的历史选择。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证学生的利益,避免市场的趋利性侵蚀学生的合法权益,成为高校治理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警惕高校与企业合谋侵害学生利益。有序扩大学生的参与是事实证明最为有效的办法,也是实现高校权力、企业利益与学生权益动态平衡的手段和杠杆。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学生的民主参与高校的治理,是培养“民主公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思想政治教育课“接地气”的重要途径和依托。让学生参与后勤管理,把学生的参与扩展到“民生问题”的管理,合乎高校发展的节奏和国家治理的议程,既有必要性,又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使得我国一个近三千万规模的庞大群体的全面小康和生活质量有可能纳入国家发展轨道之中,为他们参与和分享现代化的成果提供契机。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及学生参与的必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大学生对其饮食和住宿等重要生活领域缺乏参与和话语权,导致出现一些损害学生权益的情况发生,甚至引发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冲突,给高校发展带来困扰,也不利于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笔者所收集的文献来看,研究大学生民主参与的论文不少,而探索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则鲜见。对于事关几千万人生活问题的后勤工作如此缺乏关照,值得深思,也表明了在我国当下高校的管理中,对学生的“民生问题”关注不足,学生对涉及自身切身利益的管理领域仍存盲点,亟待补课。具体来说,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仍存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1.参与的形式和途径有限
在高校后勤事务的管理中,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已经有行动上的回应和实践。比如说,鲁东大学通过在每个餐厅设置“值班经理”的方式实现学生参与后勤管理[3]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但是,这种参与模式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是由学生会推荐的“值班经理”代表性有限,影响力更有限,而且参与具有过程和事后的性质,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另外,更多的高校是通过学生会的“权益部”来体现学生对后勤工作的参与,他们通过收集学生意见,集中一些较为重要或者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提供给学校和后勤部门,推动学校的后勤工作。也有一些高校的领导主动召开学生座谈会,或者通过校领导接待日听取学生对后勤工作的零星意见和建议。与欧美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大学生对后勤工作的深度参与相比,大陆高校后勤工作的学生参与度和满意度都有改进的空间。有论者认为:“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秉承管理育人的价值趋向,实施以学校为主体、学生为对象的教育管理。”[4]面向21世纪和现代化的中国高校,必须逐步改变简单地把学生当成管理对象的治理模式,真正地把学生当成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纳入到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结构和过程之中。
2.参与的主体和领域较少
当前大学生参与学校的治理,主要是少量的学生干部参与部分非关键的领域,多数高校所说的学生主体地位或者民主参与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教。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高校学生规模增长迅速,有的学校动辄三五万在校生,这么多学生的民主权利如何保障和实现成为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在实践中,由于认识的误区和操作上的原因,大学生的民主权利往往限于提提意见,给老师打分。学生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当然对于维护学生学习的权利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大学生作为公民,其权利不仅仅是学习,还有其他福利的、民主的、文化的权利,等等。而少数的学生干部对学校一些非关键事务的象征性参与,也无法代表广大在校生的利益和意志。因此,如何保证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实质性民主是目前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软肋,当然也是空间和契机。把大学生参与的范围拓展到后勤工作,是落实以人为本和民主治校精神的体现和最佳形式。事实上,部分高校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多数高校的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仍然缺乏广度、深度和实效,与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存在差距。
3.参与的效果不尽人意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把后勤工作当成学校治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以往的办学历程中,多数高校把后勤工作仅仅当成是学校当局的事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对后勤“公共产品”的决定和服务。至于学生是否有参与及满意度不甚在意。也正是因为缺乏大学生对后勤工作的广泛参与,一些高校曾经发生学生不满饭菜价格或者品质而“罢餐”或者打砸抗议的事件。后勤工作直接涉及学生的饮水、住宿、吃饭等切身利益,事关重大。而现实生活中,高校往往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主体,而不是参与主体,更不要说是“话事者”,导致出现一些隐患,有的积累久了,就容易酿成矛盾和冲突。现在的大学生多是1990年以后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其主体意识和参与意愿比较强,高校对后勤工作的治理如果无视这个庞大群体的特殊情况和正当诉求,是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当然也难以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特别是,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的新思想、新观念比较多,民主意识和利益观念强,如果不能有序地把大学生的参与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和框架下,不仅不利于改进高校管理包括后勤工作,而且可能给社会稳定埋下隐患。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改革和大学生的代际更新,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然而,从当前高校的治理实践来看,尽管已经有了一些探索,但还显得比较薄弱,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学生的民主参与不仅仅限于教学或者学校重大事项,还应拓展到民生领域即后勤工作,通过学生的参与,解决学生自身的生活问题,推动后勤工作的现代化,同时培养学生的民主能力和责任意识,非常必要。高校的发展受制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阶段,短期内难以把学生的民主参与扩展到学校人事任免、发展规划等重大事项中,但是,这不等于说学生的参与就没有空间和契机。在后勤领域的学生参与就是高校民主治校的处女地,可以好好开发和利用。
三、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机制创新
如前所述,当前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诚如有论者所言:“当前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主要存在支持欠强、保障较弱,内容有限、层次较浅,机制缺乏、秩序较差,信度不高、影响有限等问题,”[5]高校还有可以作为的空间。鉴于各国高校治理的经验和教训,从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后勤领域着手,可以避免学生过度参与带来的政治风险,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促进高校治理的现代化。如何才能把高校的治理与学生的参与诉求有效衔接?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机制创新是应对民主管理需要的必然选择。为了把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纳入依法治校的轨道,需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1.把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纳入高校治理现代化布局和工作中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和环节。因此,大学生参与高校的治理包括后勤工作毫无疑问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学校应适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6]关键是从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高度贯彻相关的法律法规。而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行使民主参与的权利,是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这需要高校管理者、行政当局和社会重新认识大学生在高校权力结构中的角色和作用:“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变‘单纯的管理’为‘以学生权利为主体’的管理。现代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学生不再被简单地当作学校管理的相对人,而是学校内部关系的权利主体,不仅承担义务,而且享有权利。”[7]只有把学生的民主参与当成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并以制度和组织给予保障,民主管理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落到实处。高校在后勤工作管理中应给学生参与留下空间,平衡学校权力、企业利益与学生权利的关系,建构和谐校园。
2.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组织和形式创新
在一个法治化的时代,大学生参与管理不能仰赖高校领导的个人意志或心血来潮,而需要以组织和形式予以保障。组织和参与形式只有制度化才能获得正当性和持久性并获得生命力。在原有的高校治理模式中,学生的参与主要通过实际上被认为附属于团委的学生会。这种较为单一的参与平台和组织无疑影响了参与的水平和效果。因此,需要创新参与组织和形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生对后勤工作的参与程度和质量。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民生工作,助力高水平大学建设,在以往推动学生民主参与后勤工作的基础上,2016年4月,学校采用了全新的“学生后勤实践联盟”模式,推动学生参与后勤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后勤工作提供平台和组织的保障。①该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覆盖面广,有经广东工业大学有关部门认可或批准成立的各级学生组织组成的学生后勤实践组织,目前已有90多个学生组织和社团参与;二是全方位参与,由过去个别组织偏重对后勤监督扩大到管理、监督、实践等全领域,成为协助后勤集团做好学校后勤工作的学校后勤保障管理服务体;三是进行后勤服务领域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地建设,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提升。通过该体系建设,学校以“四全”为理念推进后勤工作改革,具体为:学校的后勤工作从以往学生偏重监督,到学生参与实践,做到“全方位”改革;从以往个别组织参与了解,到全体学生加入,做到“全覆盖”;从以往学生只在课室和图书馆学习知识,到在食堂宿舍学习技能,做到“全领域”;从以往后勤工作单方面服务学生,到学生参与后勤工作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全提升”。为了推进后勤工作,学校还实行了校领导食堂陪餐方案。校级领导每人每月至少陪餐1次,每学期陪餐4次以上,和同学们一起吃饭、聊天,了解学生对后勤工作和学校相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确信,多种形式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将为大学生参与后勤工作提供动力和契机,从而为高校治理现代化创造条件。
3.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领域和策略发展创新
我国高校数量较多,发展水平不一,面临的问题也有差别,因此各个高校如何处理学生的民主参与也会有差异。因此,高校的学生参与及其实现情况自然需要在领域和策略方面进行合乎实际的创新与发展。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学生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后勤领域,也一直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参与提供渠道和机会。自2012年起,学校领导积极面对后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坦诚沟通,寻求做好后勤工作的方法和路径。一是逐渐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民主参与,充分体现服务对象的意愿和权利。2012年6月开始,学生代表从方案设计、企业考察、招标评委、运作监督等全程参与,并首次实现学生代表作为评委直接参与招标投票,评委比数为2/9。从2015年开始,学校又将学生评委数提升占到总评委的1/3。二是逐渐提升学生的“贡献度”。从2015年6月开始,后勤集团修改学生对后勤监管的参与权重,把学生由过去个别参与后勤集团对服务对象监管的模式,改变为由学生后勤联盟独立监管,首次将评分权重调整为51%,并已正式写入学生食堂、物业外包等合同中。2016年3月校长办公会议通过的《广东工业大学食堂管理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将学生监督权重提高到60%。②三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满意度”。从2015年6月开始,学生组织全面介入桶装水的招标工作,包括招标文件论证、企业考察、投票微信模板的开发、组织学生投票、挑选评委评标等,充分体现了学生“我的桶装水我做主”的宗旨。特别在12月22日由学生团体组织的师生投票中,有8000多人关注并绑定微信号,3397名师生参与了占比评标分值达15分的投票。此举开创了广东高校乃至全国高校学生直接参与评标工作的新模式,让后勤服务对象真正行使了消费者、监督者、参与者的权利。正是通过学校的努力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广工大已有5间食堂获得广东省省级“示范学校食堂”称号,6间食堂取得“广州市示范食堂”称号,7间食堂获颁国家食品安全“A级食堂”。学校在获得“示范学校食堂”数和获得“A级食堂”数等方面均已成为全省高校最多的单位。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学校党政的坚强领导以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重视大学生对后勤工作的民主参与。在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也要因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民主参与,这样才能更好地跟上国家和高校的发展形势。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实现目前学校后勤服务由后勤集团单一管理模式向后勤、学生多支队伍共同参与的后勤服务新体系的转变,将学生由后勤服务的对象转变为后勤服务工作的参与者、管理者、实践者,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强化大学生在后勤工作中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从而为学校发展大局服务。诚如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教授所言,后勤工作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后勤改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后勤工作之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和认识到公平正义,把后勤作为学校实践育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阵地,着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高校后勤工作发展和改革的重要使命。
作者:张学理 房亚明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注释
①此处及以下文内有关数据资料未特别标注的均来自广东工业大学的内部资料。
②来自广工大规字[2016]6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2-29].
[2]王秉琦.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2014-06-30(4).
[3]张兴华,张成良,李伟杰.鲁东大学学生参与后勤管理:餐厅里的“值班经理”[N].中国教育报,2012-08-18(4).
[4]刘新跃,刘建中.现代大学必须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N].光明日报,2009-10-20(3).
[5]梁瑜,陶钦科.试论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0):110-112.
[6]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1号[EB/OL].[2016-03-01].
[7]吴江.浅谈大学生参与校园民主管理[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