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体会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对自身定位把握不准
虽然国家早就确定了高校后勤改革的正确目标和方向,但是,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受传统体制影响,很多高校在后勤管理社会化、市场化与坚持公益性方面仍存在困惑。
2.资金保障比较薄弱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和层次提升,高校后勤管理面临的任务越来越多。但是,高校后勤管理资金保障比较薄弱,一方面,公共财政对高校后勤投入相对较少;另一方面,高校后勤实体盈利能力有限,社会多样化投资格局尚未形成,导致高校后勤管理资金压力普遍较大。
3.管理粗放,造成资源浪费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高素质人才的场所,本应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走在社会前面。但在现实中,一些高校在餐饮、水电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浪费问题。比如,2013年10月,一则《烟台大学保洁员吃学生剩饭》的新闻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反映了高校食堂饭菜浪费问题。虽然餐饮浪费现象已经得到遏制,但由于管理粗放、引导不到位,高校的浪费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4.人员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从整体上看,虽然大部分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服务热情较高、敬业精神较强,但普遍存在着平均年龄偏大、待遇水平不高的问题。而且在实践中,有很多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岗位雇佣的是“农民工”。他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专业素质水平较低,且得不到系统培养,因此,不能及时跟上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
二、创新和加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措施
针对面临的问题,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应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切实加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创新管理服务方式,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从我国实践来看,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能有效解决高校快速发展与教育资金、资源不足的矛盾,并且有利于彻底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办社会”的后勤管理体制,为高校发展减负增效,从而提高学校的发展活力。高校应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有关精神,虚心学习借鉴国内和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先进经验,以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国家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有关各方协调监督”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系为目标,正确把握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定位,处理好社会化和公益性的关系。
2.努力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它包括水电保障、师生餐饮、园林绿化、卫生保洁、安全保卫、车辆运行等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如果不实行现代化管理,很难使各项服务准确、及时、高效地满足教学、科研及师生需求。在硬件建设上,应通过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后勤信息化管理。在软件建设上,应着重加强制度和文化建设,制定相关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对相关的人、财、物进行科学计划、组织、监督、评价和反馈,不断提高后勤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3.全面加强高校后勤人员队伍建设
后勤人员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是决定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水平的关键。对有正式编制的员工,应严格落实有关政策,并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活力;对大量没有正式编制的员工,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他们工作和生活上的关爱。在适当提高工资待遇和保障他们合法权益的同时,注重满足他们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使他们在高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对年龄较大的员工,应充分考虑他们的身体条件,及时为他们调换合适岗位,并积极帮助他们落实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
三、总结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各大高校应坚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方向,结合各自具体实际,探索实践,善于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彻底破除传统僵化的管理体制,全面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作者:蔡龚兵 单位:西安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