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管理的创新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后勤管理的创新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后勤管理的创新3篇

第一篇

一、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之内涵

大学现代化管理要求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技术及手段等措施,全面、主动地适应社会各方面的客观需要,有效地协调、组合、利用高校中的信息、人力、财力、物力、空间、时间等诸多要素,不断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作为高校现代化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后勤管理现代化,其内涵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现代化的管理理念。通过先进、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将后勤管理的特点与现代化管理相结合,有效地内化为科学而富于自身鲜明个性的管理理念并运用到后勤管理实践之中。②现代化的管理队伍。后勤管理部门通过有计划地引进和聘请各类专业人才,逐步实现后勤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专门化与现代化。③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充分将现代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融入到后勤管理工作之中,全面实现后勤管理的科学化与信息化。

二、制约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虽然,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随着高校改革进程在不断深入而加快,但所取得的成效却不甚理想;甚至出现了一些不利的因素而影响、制约了高校后勤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后勤体制改革不彻底

原有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基本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成熟的“小机关”模式,虽然多数高校已经在“校企分开、管办分离”指导思想下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并在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原有的行政化体制未彻底根除,尚有多数高校后勤管理仍在套用党政机关的管理模式,最终导致了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进程受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身份较为尴尬。一些高校在对后勤实体予以剥离之后,后勤实体身份却未能取得合理、合法的社会认可,而成为高校后勤管理机构的附属品,也仅能在校内承接一些相关业务,不仅没有充分实现社会化的改革,同样也没有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其次,缺乏经营自主权。一些高校后勤实体在剥离之后,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已经剥离出来的后勤实体的管理者其职级均被保留于高校行政序列之中,后勤实体主要内部成员也多在高校行政部门“兼职”;一部分被剥离出来的后勤实体的出资方仍为原高校。因此,这也导致了后勤实体虽然具备了独立法人身份,但其经营管理权仍受到原高校行政权力的制约,而导致其在改革与发展之中无法真正实现后勤管理现代化。

2.高校后勤队伍建设专业化程度较差

后勤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后勤队伍的管理水平、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专业化程度的高低均会直接影响整个后勤实体的管理服务功能;对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目标的全面实现具有直接的影响。从目前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构成看,其人员大多来自原高校后勤等各管理部门,而这些人员在进入高校后勤工作时,并未有一个明确的考核标准,其专业性也无从谈起。因此,从后勤队伍人员的数量上看,似乎完全可以满足后勤的管理与服务需求,但从后勤管理现代化发展的角度看,则不难发现后勤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程度相对偏低,对日益复杂化的市场竞争也缺乏应对能力,难以满足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则是后勤管理人员的再教育、再培训问题;就目前而言,后勤管理现代化中的重要组成就是管理信息化,而现有人员中往往缺乏此类的专业性人才;同时,很多高校后勤管理实体(公司)均鲜有针对管理、服务人员进行管理学、信息技术、教育学等方面的专项培训,这也进一步造成了原有业务水平较低的后勤管理、服务人员出现了“想学学不到,想干干不了”的尴尬局面;从而也进一步影响到高校后勤管理现代的实现。

3.管理、创新缺乏推动力

由于高校后勤管理实体(公司),其从业人员的构成、行政隶属关系比较复杂,很多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之中往往存在被动执行上级的工作指示,缺乏自我管理意识、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主的服务理念等,这与物质、精神激励明显不足有一定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导致了这些管理人员缺乏探索、创新意识。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则是,由于主体地位不明确,也使高校后勤管理实体(公司)群体成员,缺乏一种被大家公认、自主的向一个共同发展目标迈进的组织文化。

三、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必须遵循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大方向,在因地、因校、因时而异的基础之上坚持走市场化道路,以“管理现代化”、“开放式”的思维来配置现有资源,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之中逐步向后勤管理现代化的目标稳健迈进。

1.深化高校后勤管理实体(公司)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

首先,明确后勤管理实体的产权。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的前提之一就是全面实现后勤管理实体(公司)的社会化、市场化;而欲全面、有效地实现社会化、市场化的首要问题则是彻底解决后勤管理实体(公司)的产权问题。这就必须要对后勤管理实体(公司)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资产清算,厘清高校在后勤服务中投入的资产数目以及在后勤管理实体(公司)的自有资产数目,从而既有利于高校管理好国有资产,同时也利于后勤管理实体对自身资产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同契约的形式高校可全面地将资产使用权、处置权转让给后勤管理实体(公司)。后勤管理实体在有了资产使用权、处置权的同时,也具有了独立性与主动性,也就可以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其经营的灵活性与社会程度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高校在与后勤实体签订合同经济关系之后,可以明确资产的使用费和上缴费用等,有效地避免为后勤管理实体的亏损买单;近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树立后勤管理实体的现代化市场意识与创新意识

在彻底解决、明确产权关系为后勤管理实体社会化改革解开了束缚之后,树立现代化市场意识和科学化的后勤管理制度则成为保障后勤管理实体在运营之中获取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一是,后勤管理实体完全与高校行政系统剥离之后,二者原有的行政指令关系转化为经济和法律关系,高校完全可以获得股东地位与监控权,并可通过自身影响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发展后勤管理实体,以帮助、扶持其发展;二是,后勤管理实体内部还必须全面树立起市场竞争意识,有效地建立、健全面对市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与组织体制;设立相关的职责、奖惩机制,积极引导管理、服务人员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以及忧患意识。在做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地服务于社会,提高自身的价值与名牌效应。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后勤管理企业制度文化。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各项管理、服务工作的正常、高效的开展,全面提升后勤企业管理、服务与品牌形象,塑造符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从而将管理、服务工作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更高的水平。

3.全面提升后勤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

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离不开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首先,后勤管理实体的领导者必须高度重视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后勤管理队伍中的人员则可以通过岗位聘任制度、考核制度,在不断完善人事管理制度的同时,为后勤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一个有效的制度保障。其次,后勤管理实体的领导者还必须重视对现有管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的再教育、再培训工作。可以根据管理、服务人员自身的发展方向,设立教育、培训专项资金,对相关人员进行有目的、分批地再教育、再培训工作,不断提升管理、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还要鼓励管理、服务人员全面学习、进修现代化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在更新管理理念、充分了解、掌握科学管理技能与手段的同时,结合岗位竞聘制来进一步刺激管理、服务人员参与到学习之中,以达到岗位优化的目的。第三还要特别注意后勤管理队伍建设过程中的人才引进工作,这也是全面提升后勤管理实体专业化水平的一个有效手段;后勤管理实体也可以运用改革措施激励机制等逐步实现后勤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与年轻化,为后勤管理实体注入新鲜血液。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必须以管理组织现代化、管理人员现代化以及管理手段现代化为基础,通过对后勤管理实体的产权明确、提高后勤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树立员工的市场意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及创新能力等手段;在遵循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大方向,以坚持走市场化道路为原则,方可促使高校后勤管理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之中逐步向实现管理现代化的目标稳健迈进。

作者:刘慧红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1高校后勤管理的作用

1.1服务作用

高校发展和提升水平离不开后勤部门的服务保障,高校后勤部门的服务保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服务,另外一个是行为服务.物质服务主要是解决相关部门的物质需求,例如一些专业教学中要增加一些实验设备,这些设备的购置就属于高校后勤部门的物质服务.行为服务主要是后勤职工为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而提供的具体的劳动,例如学校餐厅的工作和家政卫生人员的工作等等.服务职能是高校后勤的主要职能,也是后勤工作的存在之本.高校后勤应当积极探索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1.2经营作用

高校后勤人员为服务对象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高校后勤所提供的服务虽然不是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而运行,但是也没有完全忽略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鉴于高校后勤服务的特殊性,后勤部门选择了有条件的按照市场经济的特质和规律提供服务.各种经营性服务形式是高校后勤开展工作的有效途径.在拓展校内外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方面都做过积极的努力,给师生生活增添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有效的减轻了学校的财政压力.

1.3育人作用

高校后勤同其他教学部门一样,同样也具有育人作用.例如后勤部门的服务育人,对校舍环境管理的育人作用等等,这种育人作用主要是后勤管理通过自己的工作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的环境而实现的.另外,服务育人也是高校后勤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后勤职工通过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的各种服务行为是实现服务育人的主要途径.后勤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后勤工作包括各种脏活累活,职工在进行这种劳动的时候,可以将不怕脏不怕的吃苦精神和奉献精神传递给学生,进而感染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从而达到服务育人的作用.

2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执行力不足

执行力是影响后勤服务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一个指令的传达和执行都反映了后勤工作的效率.后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都需要有执行力的贯穿,后勤服务水平只有在决策者的正确决策得到执行后才会提高.目前高校后勤根据学校发展状况和教育发展需求都逐步细化了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和管理制度,使之更加具体可行.但是长期的计划经济下的公有制思维仍然影响着后勤管理工作执行力的贯彻.拖沓、散漫之风,机关慵懒作风依然存在.为了加强执行力,有些后勤部门制定了一些细则、规定,并且将其悬挂在十分醒目的位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人员执行起任务和指令来,还是原来那个样子.

2.2人员队伍建设滞后

后勤保障服务水平只有在一支结构合理、数量适中、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的支持下才能提高.但是目前的人员队伍中,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不高的问题,缺乏专业的知识和理论修养,对专业化方向越来越明显的高校后勤管理来说十分不利.而且学校长期不能在后勤方面进行人员的补充和老人的培训,使得后勤工作理念不能被及时的更新,科学合理的管理梯队也不能最终形成.虽然后勤部门也适当的吸纳了些新人,但是吸纳这些新人都是被动接受,他们大都是干部家属或者本校离退休教师的返聘.这不是为了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而进行的积极的人才引进.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目前,后勤部门缺乏新引力,吸引不来相关人才.总之,当前的高校后勤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也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2.3后勤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后勤服务质量不高表现在后勤服务部门与服务对象之间不能顺畅的沟通上,服务对象不了解后勤服务范围,也不知道服务流程,这无疑给后勤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设置了障碍.后勤服务保障范围的模糊不清时制约服务水平提升的主要方面.服务对象对相关后勤部门服务范围的认定有时会出现某种错误,将一些类似的后勤部门的职能张冠李戴,而且对后勤服务流程不清楚不了解,一味的埋怨后勤部门服务质量不高,办事拖拉等现象.

2.4管理意识和管理过程有待深化

当前,在我国的后勤管理工作中,计划执行不到位,制定的政策措施不能全部落实到行动之中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对此没从事后勤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深有感触,在年终总结的时候,每年都会发现与年初制定的计划会存在一些出入.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在制定这些计划的时候,没有对实际情况做详细的了解和调查,以至于制定的目标过高,计划的主观性太强.在设计和制定这些目标的时候理论上虽然行得通.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另外一种原因就是,管理过程不完善,对人员和工作流程的掌控能力不足,以至于出现了管理中空白.对于一些管理不到位的地方,有的工作人员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而且对于执行效果和执行效率的要求不严格,一些规章制度不能落实到位.总而言之,管理这一概念意识在相关工作人员中并不强烈.

3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水平的对策

高校后勤管理事关整个高校办学水平的高度和组织运行效率的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重新思考高校后勤管理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后勤管理工作方法.力争形成一个高效的、时代气息浓厚的后勤管理部门.

3.1执行指令的控制

后勤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执行指令的与控制.后勤工作的执行力有些时候要看相关指令是否得到了准确的执行.指令的内容很复杂,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等,相关人员应当完成的一些任务和命令.在指令控制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指令控制的效果,应细化和量化工作的指令.而且要制定详实、明确、可以量化的指令,对于那些不能量化的指令要通过转化和迁移等方法使之最终达到量化的效果.布置的任务应当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执行前,相关人员应当对任务的性质和注意事项进行简明扼要的概述.提示重点难点等.另外,还应当明确责任的主体以促进工作指令的执行.要将执行指令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相关人员.执行力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指令虽然下达下去,但是没有明确指出具体的责任人,这使得他们大家都在任务和指令面前不知所措,极容易产生推诿扯皮现象.最后,指令应该具有稳定性才能被有效的执行.朝令夕改是影响指令执行的最大破坏性因素.制定指令时应当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和充分的调研以及广泛的征询意见而形成.一旦出台便不能再轻易修改.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就是应当这样控制指令的执行,以此提高后勤管理的效率.

3.2细化成本控制

高校后勤不同于完全公益事业,尤其是经过近几年的社会化改革之后,高校后勤更是具备了半市场半公益的性质.经济属性和教育属性都在这一工作中有所体现.我们很难精准的概括高校后勤成本这个定义,因为他不但包括物质方面的付出和转化,而且他也为高校的发展付出了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持.一般而言,后勤成本主要是指一些费用和物质的综合.教学中需要添置的设备,科研中人员经费和硬件设施的支出等都是成本构成的重要方面,因此,细化成本控制应当在这些具体的方面开源节流,将后勤支出的每一笔账单都进行细致的记录,及时的总结.并参考实际情况,对不该支出的费用进行合理的控制.细化成本控制不仅仅是节省成本,更是后勤管理效率的一种体现.

3.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人员队伍的建设是高校后勤工作开展工作和赢得发展的基础.因此应当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后勤人才队伍.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竞争是激发人的创造力和上进心的源泉.后勤服务人员只有在竞争的压力下才会时时想着提供更好的服务,只有人人都想着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才能整体上水平.另外,不断优化后勤管理团队内部人员结构,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保证后勤工作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引进高素质人才和提升现有人才素质的措施,打造一支能担当大任的高校后勤人力资源队伍.

3.4强化职工的认同感

职工的认同感来源于对组织文化价值观的认可和自觉履行.高校后勤工作若要提高效率必须强化后勤职工对组织的普遍认同.为此,在这些人员中应当有效的利用宣传工具和宣传手段,对于后勤组织文化的内容与要求应当大力宣传.确保每个职工都能深刻理解并且任用组织文化.不断强化环境氛围对职工的影响.在想员工推广组织文化的时候可以采取理论宣传,也可以在现实工作中及时发现先进典型,并在工作中将这些先进的典型人物的事迹进行宣传,树立榜样,使大家能够了解到具体的做法.这些先进的典型人物的价值追求,工作态度都可以内化为组织文化的精神内涵.高校后勤组织还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以提高他们对组织的认同感.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自身工作对于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来认识自己的职业和自己工作的崇高性.以踏实工作、勤劳风险作为后勤职工的精神支柱.以此不断推动后勤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4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面领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和更高的后勤服务需求.为赢得生存和发展先机,只有不断的调整和改革自己,不断的使自己的动力和方向都符合时代趋势,才能更加有效的为高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林虹霞 李逸楠 单位:莆田学院

第三篇

一、高校后勤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后勤服务收费和产品价格无法和市场完全接轨

根据商品经济市场化的规律,后勤的服务收费和产品价格要随社会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但由于学校是一个带有服务性质和公益性质的事业,所以有时候市场价格上调,学校也不能随之涨价,当然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也不利于高校后勤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二)高校后勤部门与学校关系上的矛盾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要求高校后勤管理的经费和人事与学校相剥离,但是这种权责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很难一下子理清。后勤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经营,服务人员在改革后也会从学校的行政体系中脱离出来,但是后勤使用的硬件资源、资产并未完全进入后勤部门,造成有部分资金属于学校,有部分又划归后勤,不仅使账面混乱,而且造成账面和实际资产不符,甚至很可能给财务上的漏洞开了方便之门。另外后勤管理部门的一些重要的人事任免权仍然操纵在学校手中,使得后勤管理不够灵活,无法完全采用市场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三)后勤参与市场竞争遇到的障碍

目前很多高校在后勤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上不是很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原因还在于高校后勤工作带有垄断性质,并没有参与到与校外同类行业的公平竞争中去,但如果现在让校外企业进入校内市场的话,势必会受到后勤职工的反对和阻挠,而且校外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可能会造成一些质量或安全的隐患。高校后勤管理要与市场接轨,实现市场管理的社会化,必须引进校外企业,使得它们平等地参与到校内市场的竞争中,从而推动整个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具体举措

(一)更新观念

无论是高校后勤的管理人员,还是普通职工都要转变传统的“铁饭碗、死工资”的观念,要有市场经济下的危机意识、经营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从管理人员来说,一定要把后勤和学校的关系处理好,明确责权利,真正做到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的分离。要牢牢树立起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把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从工作人员来说,要摆对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职责,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服务质量,工作结果直接影响到自己的经营效益,甚至会影响到是否还能从事这份工作。

(二)构建科学、高效的高校后勤管理体系

1、建立压力机制

健全后勤管理制度,建立压力机制,从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质量、工作结果等方面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定,并据此进行考评,然后把考评结果和工资奖金挂钩,做到奖励先进,惩处后进,对于工作极端不负责任的予以辞退。通过这种压力机制使后勤工作人员能更加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投入到工作中,提高工作质量。

2、引进创新的激励体制

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就必须打破铁饭碗,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把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和他们的经营业绩挂钩,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人员的内在潜力。鼓励后勤人员在工作中思考,创新,并对他们的创新成果给与一定的奖励。这样就能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提高工作质量。

(三)实施精细化管理理念

精细化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日本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它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同时将常规管理引向纵深,追求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具体到高校的后勤管理来说,就是说整个管理的过程都要向着精细、规范、标准的方向发展。首先各个部门要制定科学合理、细致明确的规范,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能严格遵守,切实实行。其次整个后勤管理工作要有一个明确细致的流程,即:计划、审核、执行、反思,这个流程要认真执行,以把每项工作可能出现的失误、漏洞减少到最低限度。再次,要培养员工的精细化工作的意识,如让每位员工在工作中从细处着手,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中的疏忽,力争消除一切浪费现象,比如时间,材料等等。另外还要整合工作流程,让每个工作环节之间能够紧紧相扣,减少浪费。最后是在管理上的精细化,也就是说让每个员工都能明白自己的职责,通过这种方式来规范每位员工的工作。

(四)把后勤管理融入社会监督体系

把高校的后勤管理融入社会监督体系,让社会来监督,高校复杂的人际网络就会难以起作用,给高校后勤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让后勤管理工作更加公正和透明。而且在社会监督体系的监管下,还可以使高校后勤的工作、管理和市场经济相接轨,弥补后勤管理社会化初期出现的问题,推动后勤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总结

社会监督的力量除了学校以外,还有市场的监督、政府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等。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管理的模式呈多样化、开放式的特点,当然也给管理造成了一定困难,所以我们一定要探索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比如在吸收后勤国有资本的基础上,同时采用竞争的形式把非公有资本吸收进来,再比如,通过竞争的方式对后勤采购的价格进行约束,还有竞争上岗等等,这种监督体系可以维持后勤之间公平、公正、透明的利益关系,改变高校传统的垄断利益,从而推动后勤管理社会化的进程。另外,我们还要建立完善的后勤社会化监督体系,加强对服务质量、食品卫生安全的监控,以及对后勤在经营管理中有可能出现的腐败事件进行监管。

作者:汪明鑫 单位:黎明职业大学后勤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