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形势下高校后勤人才培养建设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新形势下高校后勤人才培养建设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谈新形势下高校后勤人才培养建设路径

[摘要]高校后勤队伍建设的目标是以学校建设发展需求为导向,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服务意识强、敢于创新且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频共振的高素质后勤服务保障队伍。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后勤服务保障队伍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存在队伍老龄化凸显、专业技术水平较低、难以吸引和留住高水平人才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青岛大学为例,阐述后勤服务保障队伍现状,分析原因,破解难题,探究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人才培养建设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高校后勤;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专业化

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推进,走向纵深,在一定程度上分离了学校办后勤的功能,开放校内服务保障市场,引入优质社会合作企业,服务外包、竞争机制、后勤监管、管办分离,由关起门来的自办后勤为主,向多元办后勤的“选后勤、管后勤”转变,新的后勤管理运行模式已经确立。受外部市场环境、服务外包企业涌入、师生需求多元化等因素影响,高校后勤服务保障队伍建设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队伍老龄化日趋严重、技术型人才匮乏、高水平管理管干部紧缺、用工成本不断上涨等。人才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后勤发展的瓶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后勤服务保障队伍,是深化后勤改革、强化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高校后勤服务保障队伍现状

(一)年龄结构断层,老龄化问题凸显

“十三五”期间,青岛大学后勤事业编制退休人员激增,只退不增、只出不进,在编职工减少了一半以上。同时,受传统观念、职业需求、岗位待遇、发展空间等因素影响,高校年轻管理干部大都不愿投身后勤工作,后勤队伍持续、快速减员的局面很难改变。截至2022年1月,青岛大学后勤在编人员平均年龄54.9岁,30~40岁的人员仅1人,50~60岁人员成为后勤服务保障队伍的主力军,后勤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窘迫局面。

(二)后勤队伍文化素质偏低

由工作性质决定,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多是工勤岗位,做饭烧水、打扫卫生、绿化修建、维修改造等,所需人员文化水平偏低。2016年,青岛大学后勤资源整合,后勤职能不断扩大,但转入后勤的工作人员却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同时,由于事业编制人员减少,大量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特别是一线工作需要社会用工来完成,这些人员往往学历不高,文化素质偏低。青岛大学后勤事业编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仅41%,社会用工本科及以上学历仅38%。青岛大学后勤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素质能力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学校快速发展、师生求新求变的需求。

(三)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后勤服务保障涉及范围广,随着智慧后勤、品质后勤的推广,后勤领域新技术、新业态的涌现,对专业技术知识的要求更高,食堂监管、物业管理、水电维修、园林绿化、工程审计等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后勤队伍更需要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技人才。

二、高校后勤服务保障队伍建设需求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只有教学和科研领域才有人才队伍建设,后勤工作只是机械的、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然而现代后勤已远非传统意义上的后勤,没有高素质的后勤服务保障队伍难以跟上高校教学、科研发展的步伐。

(一)“办管评”分离对后勤服务保障队伍提出新标准

随着青岛大学后勤社会化进程的加快,2013年全校物业服务统一外包管理,2020年8月学校餐厅全部实现外包。同时,通过BOT模式引入合作企业,提供洗浴、饮水服务,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引入政府资金和企业投入,参与学校能源管控。后勤服务保障职能已由提供服务的“自管”模式转为引入服务的“监管”模式。引进的企业主要承担“办”后勤的工作,后勤承担监“管”责任,学校相关部门和师生负责“评”价服务。多元办后勤意味着,需要高水平的后勤管理、监管人员,决不能“以包代管”,让监管流于形式。

(二)智慧后勤、绿色后勤、品质后勤对后勤专业技术队伍提出高要求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的兴起,碳达峰行动方案的推出,高校加大智慧后勤、绿色后勤、品质后勤建设力度,一大批现代化、智慧化的设备投入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中,这就需要大量学习能力强、服务意识高、懂专业技术的后勤人员来进行使用和维护。同时,随着后勤运营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后勤队伍素质水平与之匹配不均衡,与学校高质量发展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青岛大学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建设节能监管平台,但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使用、维护和更深一步的开发。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青岛大学后勤信息化建设基本形成了“1+3+N”的信息化架构,即1个基础平台,3个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内部管理体系、监督考核体系),N个应用模块。但是在系统的进一步利用、功能的升级、大数据的分析运用等方面,智慧后勤建设又进入瓶颈,提高后勤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已迫在眉睫。

(三)高校后勤由“自办自管”模式转变为“引进+监管”模式

高校不是不需要后勤人员,而是需要高层次的后勤专业技术人才。高校后勤发展的总趋势是基础设施现代化、服务需求多元化、服务手段专业化、后勤管理科学化、员工队伍职业化,并形成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化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基于此,高校后勤服务保障队伍人才培养应具备以下素质:一是思想素质过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加强教育思想学习的理念;二是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三是具有较高的后勤服务专业技术水平;四是具有较强的责任心,有担当意识和负责任的态度;五是对岗位工作有高度的文化认同感、事业归属感和工作进取心,全身心投入后勤事业;六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不断更新知识储备,适应后勤发展需求;七是各部门之间、个人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团结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三、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路径

“十四五”期间,青岛大学后勤以建设现代后勤为总体目标,坚定社会化发展的总体方向,致力于推进后勤管理智慧化、能源建设节约化、校园环境品质化、服务师生精益化,建设“五型后勤”。一系列举措对后勤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人才竞争、人才培养、快速复制后勤服务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将成为影响校园服务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1]。后勤队伍建设面临不破不立的局面,建设一支专业化、年轻化的后勤管理干部队伍和高效化、信息化监管服务队伍已迫在眉睫。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一名高水平的后勤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几年的时间,随着后勤人员老龄化的加剧,必须注重人才梯队的培养和储备,招聘与培养并举,挖掘后勤队伍潜力,引进新鲜活力,建立人才“蓄水池”。

1.人才引进,加强梯队建设。第一,梯队建设要以重点、急需岗位和重要人才需求为导向,按照合理的年龄结构、技术结构科学规划。立足后勤工作服务性、技术性工作特点,紧扣学校建设发展需求,加强监督管理型、专业技术型人才队伍建设。采用事业编制和非事业编制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逐年进行人才引进,及时、高效、有针对性地进行后勤队伍补充。第二,争取学校政策支持,“将后勤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人才建设纳入相关办学评估考核工作体系。学校要完善特殊专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机制、后勤在编人员退出与补充机制,确保后勤核心队伍的稳定可持续”[2]。在学校招聘时,考虑后勤人才队伍的迫切需求,定向为后勤引进高学历、管理能力强、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事业编制人才;在学校干部调整时,向后勤调入一些年轻、高学历人员,挖掘校内人员参与饮食监管、园林景观设计、能源智慧建设、文化建设、服务育人等工作。第三,对急缺关键岗位,后勤可每年面向社会自主招聘非事业编制高学历人员,加强后勤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稳步打造核心管理与专业技术团队,夯实后勤服务保障基础。可以引进工程造价、预决算、能源管理、校园绿化等专业化人才,比如“在合同节水管理模式下,青岛大学可以引进专门的管理人员来负责校园节水工作,定期与节水服务单位进行沟通与交流,科学规范地落实各项节水工作,同时对节水服务单位进行监督”[3]。

2.导师带徒“帮传带”。授予一批熟知后勤管理、精于后勤各项业务技能的老后勤人员“后勤大师傅”称号。根据工作需要,为“大师傅”配备若干名学习能力强、服务意识高的青年学徒,进行手把手的帮、传、带,让后勤技能、管理经验等传统优势资源得以延续和发展,引导青年学徒在岗位上学练岗位技能,着力提高后勤青年人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

(二)提升后勤服务保障队伍整体水平

1.重点培育,建设后勤骨干队伍。第一,“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形式、全方位开展高校后勤管理骨干的培养,建立职业发展机制”[4]。选拔一批业务强、潜力大、综合素质高的人员,有针对性地重点提升,建设一支具有工匠精神、服务意识强、技术水平高的专业型后勤服务保障技术团队。第二,组织后勤各部门间、各校区间的岗位交流,加强业务沟通、拓宽知识结构、打开工作思路,以适应后勤改革发展和个人能力提升需求。同一部门工作满8年及以上且距法定退休年龄满3年的,原则上应进行交流轮岗;涉及人、财、物等具有重要性、关键性和风险性的岗位,在同一岗位工作原则上不超过5年,连续在同一岗位工作满8年的,必须进行岗位交流。第三,每年选拔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后勤员工到对标高校后勤进行交流学习、技能培训,培养交流期限不少于一学期。

2.系统规划,构建后勤队伍培育体系。第一,通过岗前培训让新入职人员尽快掌握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熟悉后勤基本规章制度、核心文化,树立服务理念、安全意识,明确岗位职责。第二,根据后勤转型升级、结构优化等需求,结合后勤餐饮、水电暖运行、工程维修、物业监管工作实际,通过利用校内资源、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等,每年举办各领域的专业技能提升培训,围绕业务知识、行业规范和操作能力等,聘请行业领域专家举办讲座、培训班,掌握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第三,牢固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充分发挥后勤在管理服务中的育人功能,根据各部门需求,每年从在校研究生中招聘若干名兼职工作人员,在后勤从事相对固定的服务保障工作。通过开展岗位体验育人、行为示范育人、先进管理育人等,助力学生未来发展,拓展后勤服务队伍。第四,注重理论研学习与研究,培养较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后勤队伍理论素质。设立专项经费,围绕后勤社会化改革、高质量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五型”后勤建设等内容开展课题研究。

(三)建设专业化的后勤服务监管队伍

服务外包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后勤运行模式,加强对外包企业的服务监管,成为后勤发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专业化监管队伍,掌握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熟悉物业、餐饮、能源、教场管理等后勤服务的行业标准”[5]。首先,对专业性强的后勤外包业务,合理设置岗位,聘用专业人员进行业务监管,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才能让外包服务健康规范运行。其次,制定监管人员的学习培训计划。通过专业、系统的岗位培训和岗位实践,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对老一代后勤人要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竞争意识,对于新一代后勤人员要培养其专业知识,提高工作胜任能力。为提升物业服务质量,严格物业服务标准,青岛大学编制了《物业管理服务手册》,加强监管人员的学习培训。同时,在培养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强化责任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将外包风险列入后勤风险源指导名录,加强管理,保障后勤外包监管措施的落实,防范廉政风险。

作者:刘晓阳 孙超 单位: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