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各项教育设施日益完善,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奠定了有利基础。后勤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教职工提供精准服务、完善校园功能的重要作用,对此,为积极适应社会进步,加快高校后勤工作的创新发展显得尤为关键。立足于对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期促进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高校;后勤保障;职能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的教育内容与基本工作发生了本质变化,为了寻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必然要顺应时代要求,采取各项管理办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然而,纵观高校后勤保障现状,各项法律规范不完善、服务与管理水平低下,无法起到减轻学校负担、提高办学效率的作用,更影响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至此,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变得刻不容缓。
一、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一)促进校园和谐稳定
国家与社会稳定始终是我党工作的核心命题,通过相关政策的出台与规章制度的拟定,维持社会长治久安,使百姓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下生活。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本身具有社会属性,而后勤保障体系的构建能够实现校园内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校园建设提供充沛的物资需求,弱化内部矛盾,从而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实现高校人性化管理
人创造了人类社会,人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越发重视“人”在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工作思想,力求为民众提供更丰富、更健全的社会保障福利,并以此作为提升民众幸福感的原动力。高校构建新型后勤保障制度,能够实现对后勤保障工作的细化分支,更好地满足教职工需求,提升高校整体管理水平。
(三)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构建有利于高校加大对后勤工作的重视力度,积极探索与积累经验,对后勤人员的绩效水平、职能分配、岗位职责等统筹兼顾,提升服务质量。与此同时,新型后勤保障促进了后勤服务方式的转变,帮助工作人员树立创新思维,加大对后勤工作的市场调研力度,从而使高校管理体系日益完善。
二、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保障水平低,无法满足师生的实际需求
近年来,受到教育改革的影响,我国高校后勤保障工作逐渐向社会化转型,但受到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制约,致使后勤保障工作内容始终没有实质性改变。依托于后勤管理乱而杂的特点,高校选择将后勤事宜承包给相关企业,校园后勤部门只考虑学生的食宿问题,未结合校园实际建设情况,致使后勤部门形同虚设。在这一模式下,原本应实施甲方职能的校园后勤部门无法与后勤企业展开良性沟通,致使高校后勤工作形式化问题严重,诸如校园环卫、绿化建设不达标,办公与教学大楼管理不严格,交通设施落后,校园交通工具随意停放等,致使校园整体环境不尽如人意,甚至隐藏着诸多安全隐患。[2]
(二)基础设施差,无法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电网建设上相对缺失,由于在建设初期缺乏对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致使校园建筑分布混乱,学生宿舍楼零散地坐落于校园各个角落,为牵电牵网造成巨大不便。与此同时,随着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私家车的数量不断上涨,而校园对车位的规划相对随意,为行车出入造成不便,更威胁到校园公共安全。大多数高校开启校园绿化工程,在园内大规模种植树木植被,但缺乏后期维护管理,且存在诸多卫生死角,虽然学校张贴“爱护公物,人人有责”标语,引导师生共同参与校园环境维护,但因宣传不到位导致工作实况与预期目标存在巨大差距。
(三)工作方式陈旧,权责不明晰
目前,我国高校虽致力于探索后勤管理社会化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仍举步维艰,一方面受到基本国情影响,另一方面在于高校管理水平的缺失。由于权责不明晰,致使后勤保障缺乏工作重点,加之监管制度的缺失,导致高校后勤存在诸多财务漏洞,更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此外,由于高校对后勤管理不予重视,致使相关改革工作始终无法取得成效,后勤被当作校园管理中可有可无的存在,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工作计划等都得不到良好的关注。
(四)工作理念落后,后勤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后勤人员的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后勤管理质量,而制度是规范后勤人员行为的最有利办法。纵观高校后勤工作现状,由于制度建设不稳定、不健全,致使后勤管理内部存在诸多矛盾,后勤工作得不到良好的监督,致使工作人员出现被动、懈怠。虽然相较于改革前,高校后勤工作队伍的素质得到提升,但大多数人员并非对口专业毕业生,对后勤工作缺乏系统认识,加之薪资体系不完善,致使高校无法吸引到高素质人才,这也成为制约高校后勤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有效策略
(一)深化后勤改革,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校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高校后勤工作进行重新定义,完善各项法律法规,细化岗位分配标准,实现对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后勤保障真正发挥效益。对此,高校领导应加大对后勤工作的重视力度,一方面借助社会后勤承包企业的资源优势,对本校后勤工作内容进行细化分配,另一方面要理清各后勤主体的职权,确保二者工作内容不冲突,实现各环节间的紧密连接。与此同时,应实现对后勤部门的精细化管理,积极学习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制定符合校园实际情况的内部管理体系,设立人力资源、劳动关系调解、计划与决策等岗位,保障后勤部门工作的全面性与独立性,使高校后勤保障能够迅速与市场接轨。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校园综合治理
后勤保障的内容繁杂、涉猎范围广,这对后勤人员的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高校后勤保障应不断寻求思维创新,立足于对校园整体环境的考量,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确保后勤工作稳定有序地实施,并持续取得进展。一方面,后勤保障应积极运用网络资源优势,构建校园后勤保障服务平台,增设校园公共卫生、校园交通、校园绿化等模块,每日做好校园巡查工作,积极更新数据,为新型后勤保障制度的确立奠定良好基础。例如,通过对每日校园外来车辆进行登记跟踪,收集车辆在校园内停留时间、停靠地点等信息,在此基础上拟定增设停车位计划,使校园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与此同时,网络平台也可设置匿名留言模块,鼓励师生检举揭发破坏校园环境的行为,发现卫生死角,为后勤保障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体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后勤保障的影响力,帮助师生树立起“维护校园,人人有责”的意识,更使高校后勤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丰富后勤管理方式,提高市场运行机制
后勤保障的服务对象是校园,因此后勤工作应始终以师生的根本需求为出发点,将管理工作渗透到食宿、环境、资源等各个方面,提升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近年来,高校后勤保障延伸出许多社会化模式,如由后勤实体全权承包的管理模式或校企联合的分权管理模式等,高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选取最为有效的后勤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在校企联合的管理模式下,高校应做好本校与企业间的衔接工作,细化管理合同内容与标准,使后勤保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为进一步加快后勤保障社会化进程,高校应积极借鉴企业的管理方式,明晰后勤资产、产权等各项指标,做好档案与数据管理工作,严格实施产权分离,为后勤保障提供更加自由、独立的工作环境。
(四)认真做好思政工作,壮大后勤人才队伍
针对高校后勤保障存在的问题,高校应明确后勤管理的各项标准,最首要的就是解决后勤人才缺失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后勤管理难的现状。一方面,高校后勤应加强制度完善,确立后勤保障强制性要求,强调后勤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后勤保障社会化标准,拟定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提升后勤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加强对后勤改革的深入思考,依靠思政手段,加强与后勤人员的沟通交流,了解后勤工作实际情况及存在的漏洞等,明确集体利益关系,进而帮助后勤人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高校后勤保障应打破传统人事制度的局限,杜绝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现象的发生,构建公平公正的工作氛围,充分利用奖惩制度细化岗位职责,真正做到“人人自危”。与此同时,不忘加强员工培训,为后勤人员提供更多外出学习与进修的机会,设立后勤保障校园专业,实现对后勤人才的专项培养,进而源源不断地为高校后勤保障输送专业人才。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社会化改革是一场持久战,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后勤管理格局,高校应进一步明确改革目标,积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挖掘后勤保障的创新点,遵循高校各项工作规律,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管理经验,创新后勤服务内容,综合运用各项监督职能,引导高校后勤保障进一步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王进,夏鲲,王玲娟,等.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与管理运行机制探索[J].智库时代,2020(4):100-101.
[2]吕海涛.新型后勤保障体系下高校后勤内控制度建设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3):52-53.
[3]张志新.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管理创新探讨:以云南省某高校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3):73-81.
[4]刘春阳,黄书诗,余婷.建立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山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5(4):5-7.
作者:杨超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