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市级农科所后勤保障服务能力提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后勤保障服务部门是地市级农科所行政体系的一个分支,为农业科研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服务。但是在新时代,传统的后勤服务模式由于存在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技术水平有限、服务意识不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能力与水平亟待提升。文章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重点分析了目前地市级农科所后勤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转变服务理念、加强制度管理、强化对外交流与宣传、引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后勤保障服务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地市级农科所;后勤保障服务能力;服务意识;社会化服务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是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显著的技术支撑和辐射带动的作用[1],其创新能力建设对于驱动地区农业科技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后勤管理服务部门是地市级农科所行政服务体系的一个分支,是确保单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平台[3],是农业科研工作的基础保障。与省级农科院后勤保障经费充裕、机构设置齐备、人员分工明确相比,地市级农科所后勤服务具有保障经费不足且多为自筹、职责分工不明确、大杂烩式管理等特点。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里下河所”)创建于1949年,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水稻、小麦、油菜等传统农作物育种为优势的学科布局,在扬麦、扬稻系列品种选育等方面获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4]。“十五”、“十一五”在全国农业科研单位评估中均位居地市级农科所第1位。目前,全所共设有7个研究室,研究学科包括农作物遗传育种、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水产养殖、核技术应用等[5]。里下河所后勤保卫科主要负责全所安全生产与消防安全、安全保卫、基建维修服务、绿化及环境整治、水电服务、卫生服务、食堂餐饮服务等,具有琐事杂事多、突发事件多,而系统、条理性工作较少等特点,管理服务地点包括1个行政办公区、1个职工生活区、3个科研试验基地。
1地市级农科所后勤保障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后勤保障是为本单位和职工提供各项基本服务以及保证各类业务顺利进行的基础。后勤保障服务涉及水、电、安保、卫生、保洁、餐饮等,与全单位各项工作都息息相关。同时,后勤保障服务也具有时效性和协调性,需要合理安排时间,较好地协调各类工种、各部门职工,及时发现问题,并果断、及时、合理、科学地解决问题。提升后勤保障服务能力,可以更好地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为广大科研人员解除后顾之忧。
1.2有利于单位或部门形象的树立
后勤保障服务常常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然而这些被称为小事的工作却影响很大,代表着单位或部门的形象,如安保、水、电、基建维修等,如果没有这些不起眼的准备工作,就无法保证大事的有序开展;日常绿化维护、保洁等也都是很小的工作,但代表着整个单位的形象。提升后勤保障服务能力,可以更好地展示单位风貌,提升影响力。
1.3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和成本控制
后勤保障服务不仅负责单位的日常维护维修,也管理着大量单位的固定资产,负责单位多项重要支出,如房屋出租、工程建设等,加强后勤保障服务管理,可以更加高效、合理地分配各类资源,进一步控制成本,降低消耗;加强建设工程管理,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可以降低支出,控制成本;食堂每日预报就餐人数,可以杜绝浪费,勤俭节约。提升后勤保障服务能力,可以有效地将有限的资源与资金合理利用,创造更大的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2地市级农科所后勤保障服务存在的问题
2.1后勤服务职工队伍老龄化严重,学历层次不高
目前,里下河所后勤服务部门在职职工34人,其中,在编人员23人,编外人员11人。在年龄上,40岁及以下的人员仅4人,占11.8%;40~50岁的占23.5%,50岁及以上的占64.7%。在学历上,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只有1人,占3%;本科学历的3人,占8.8%;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占88.2%,学历层次总体较低。在专业技术职称上,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2人,仅占5.9%;中级职称人员仅有3人,占8.8%;未取得职称的占85.3%。后勤管理服务人员年龄偏大、学历较低、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管理难度加大,难以提供高标准、规范化的后勤服务,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科技人员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2.2缺乏专业的后勤服务技术人才
由于历史原因,后勤服务人员的来源比较复杂,有的是征用土地或因父母在本单位退休后顶职进入单位,有的为职工的亲属、关系户进入单位,使得后勤服务人员虽然结构简单,但是人事关系非常复杂,表面上人数众多,但是具有专业后勤服务知识技能的很少,如水电、工程建设等方面,虽然在多年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不具备专业职业技能。在材料、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不强,与外界交流也较少,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往往工作效率事倍功半。
2.3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
后勤服务职工青壮年少,中老年多,老龄化严重,大多数存在只求平稳退休的心理,缺乏积极向上的意识,认为后勤服务就是领导说怎么干就怎么干,没有主动服务的意识[6];大部分单位后勤管理服务人员还是以编制内职工为主,部分岗位聘任合同制人员,这样的人员构成极大地增加了管理难度,编制内职工工资待遇相对稳定,少部分人工作态度散漫,服务效率低下,给整个后勤团队带来了不良影响。同时,后勤管理服务人员在科研单位中晋升职称难度较大,易产生得过且过的情绪,难以适应研究所高速运转和科技人员对后勤保障服务日益增高的要求,导致创新力缺乏,服务质量提升不明显。
2.4管理制度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很多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在行政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没有能够实现本质的突破[6]。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市对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各单位也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积极完善各类管理制度。虽然制定了制度,但是由于体制原因,制度的执行力较弱,人情化管理的情况还比较严重,往往犯了错误仅仅是责骂一番,日后依旧我行我素。同时,地市级农科所后勤保障服务进入良性发展的还很少,依然在较大程度上“自办后勤”[7],购买社会化和市场化服务比例较低。
2.5缺少长期稳定的培训与再教育
后勤管理服务很多都是特殊专业技术工作,如水电工、厨师等,都需要经过特殊专业技能培训才能上岗,但是各单位对后勤管理服务人员的长期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大多都是一次性获得相应的上岗证后再也没有后续的继续再教育,或者应付式地完成各市人社部门组织的通用教育,没有针对专门岗位的专项教育培训。最终造成后勤服务人员“吃老本”,难以接受新方法与新技术,服务效率低下。
2.6缺乏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意识不强
由于学历、年龄和工作岗位的原因,后勤管理服务人员缺乏主动与科技人员沟通交流的意识,主动沟通能力较差。在工作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系统思考解决困难的意识欠缺,服务的主动性和效率都不高。有时接到报修等问题时,不能及时反馈具体情况或尽快落实维修工作等,往往被冠以管理混乱或服务不到位的帽子。同时,各地市级农科所后勤管理相对较独立,各有地方特色,上级管理单位也基本不组织后勤管理方面的交流,造成同行之间的沟通联系很少。
2.7后勤服务工作宣传力度不够,科研人员缺乏认同感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对后勤服务工作没有认同感,认知仅停留在打扫卫生、巡逻保卫、维修等简单的体力劳动层面,认为不需要创造性。这与后勤服务的宣传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后勤工作琐碎、突发事件多,大事没有小事不断,很多都是大家认为的本职分内工作,不需要宣传,造成一般后勤部门在单位存在感较低,只会埋头苦干。
3提升地市级农科所后勤保障服务能力的对策
3.1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思想认识
后勤保障服务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服务人员的个人素质、服务意识、奉献精神等。因此,要求后勤保障服务人员必须有很强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8-9]。在农业科研单位,后勤服务部门必须树立全力为科研工作提供保障服务的意识,这就需要管理者对服务人员在思想教育方面有所突破,将服务于科研这个中心作为开展各项后勤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同时,加强宣传,让后勤服务人员增强责任感和位置感,以主人翁的意识自发地开展后勤保障管理服务工作[10]。
3.2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加强与外界联系
后勤保障服务部门的领导与职工之间、不同工种职工之间、后勤与其他被服务部门之间都要加强沟通及交流,争取形成团结协作的整体化后勤服务堡垒。平时不定期组织交流活动,听取广大职工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利用多媒体,采取网上打分、投票等多种方式广泛征集职工意见;建立本单位后勤部门与外部的联系渠道,与同一行业或其他行业的后勤管理服务者交流管理服务经验,取长补短,从而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3.3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
制度建设是提升后勤保障服务能力的根本,科学高效的管理需要严格、规范的制度约束,为此,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服务部门也要结合单位实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6]。一是健全岗位责任制,对后勤工作人员定岗定责,完善分级分类考核指标体系,通过日常考勤、内部职工互评、服务部门评价等方式进行考评,对达不到合格标准的给予惩戒;二是制定专业技术培训教育制度,每年对特殊行业工种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或给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使其开阔眼界,提升技能水平,不定期举办一些技能大比武等活动,调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激励机制,特别在职称申报、待遇提升等方面,对表现优秀的职工给予优先考虑,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4积极引入社会化服务,提升管理效率
引入社会化服务是未来农业科研单位后勤服务改革的趋势。随着编制内职工逐渐退休,地市级农科所管理岗位很难再增加编制,空余的后勤服务岗位一般不会再由编制内职工接替或聘任合同制人员。目前,我国在不断地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市场化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安全保卫、卫生保洁、环境整治、食堂餐饮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国有或民营各类各级能满足不同档次需求的社会化服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需要农业科研单位领导和后勤管理人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后勤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后勤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管理效率大幅提高。
3.5严格执行各类支出规定,厉行节俭,保持清正廉洁
自国家八项规定颁布实施以来,各省、市也相应管理要求,各类工程建设、采购管理越来越公开、严格。对于很多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工程建设、维修、采购等都是自筹经费,不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而这些项目一般归后勤部门负责,如何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将这笔钱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效用,是后勤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制定规范的建设类工程及采购管理办法,严格执行上级规定的公开招标、采购流程,秉承公平、公开的原则,做到有规可依,按章办事;二是对建设工程、维修、食堂等后勤管理服务加强成本控制,增强职工的节约意识,加大管理力度,坚持高标准低成本服务;三是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举措,后勤服务人员数量众多,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要以高标准、严要求管理办事人员,对他们加强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
4结语
为进一步提升农业科研单位后勤保障服务能力,需要后勤管理服务人员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学习与交流,努力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踏踏实实全心全意地为科研人员服务;还需要转变思想,与时俱进,实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积极引入社会化服务,健全服务体系,优化服务架构;更要严格遵守各级规章制度,始终保持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这样才能真正使后勤保障服务完全服务于农业科研工作,为科研单位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焦隽 陈刚 蒋文林 施建德 吴宏亚 陈贵江 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