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现状与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和深入,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也在深入推进。高校管理工作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而后勤管理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在认识到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重要性后,许多高校纷纷推进并不断深化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积极探索改革的新模式与新方法,提出新的对策和建议,以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实效性。
伴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校的数量和规模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在高校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后勤管理十分重要,为高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和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合理的服务保障。加强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有利于减少师生与学校后勤管理部门之间的摩擦和矛盾,也有利于顺应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因此,必须认真分析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深化路径,以适应高校迅速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现状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学校的期待背道而驰,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过于注重形式
我国许多高校在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往往十分注重宣传和强调改革所要达到的效果,而对实际操作的过程和内容却有所忽视。为了追求所谓的效果,一些高校的后勤部门将服务质量置若罔闻,一味地追求经济利润和效益,忽视了自身应该为师生服务的基本职责,形成了严重的商业化氛围,对高校的建设、发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二)管理队伍素质低下
我国在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人才的管理比较滞后,没有采取新型的奖励和激励措施,因而未能充分调动后勤管理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创新性,致使他们在科学合理的管理意识以及新颖独特的创新意识方面严重欠缺。2.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比较缺乏,在培训方面所投入的费用严重不足,使得后勤管理人才的专业性知识更新速度严重滞后,只是局限于自己此前所掌握的一些旧观念、旧思想和旧方法,已经很难应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3.后勤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基于本身的文化水平、学习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岗位胜任与否等因素,后勤人员的个人素质也不尽相同,这就给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带来了一系列的诸如管理质量比较差、效益没有达到预期、管理综合水平相对低下等问题。
(三)管理机制不够科学
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虽然在迅猛发展、飞速进步,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受到管理观念比较滞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创新意识不强等因素的影响,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缺乏先进有序而又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未能制定出合理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制定没有立足于当下,严重脱离高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的管理模式过于形式化与拷贝化,缺乏适宜性、适时性,更与高符合性相去甚远,可执行的力度太低。2.未能有效贯彻执行现有管理体制。在部分管理体制的制定较为合适的情况下,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往往由于内部控制管理混乱、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固有的管理环境与新管理体制之间存在矛盾冲突等,贯彻执行力度大打折扣,最终半途而废。
(四)违背高校教育宗旨
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上,追求高额的经济利润成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的后勤部门也逐渐趋于商业化,不断追求高额的经济利润,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没有考虑高校育人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理念。受到高校后勤部门商业化的不利影响,校园内出现了一系列不良的社会风气,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而且对学生的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甚至影响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深化路径
针对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了更加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更加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宗旨,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形成正确的观念,笔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和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一)增强后勤部门管理创新意识
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企业、公司、团队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与不竭动力。在实际的工作中,为在整个后勤管理中大力弘扬创新的风气,鼓励所有的员工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增强管理创新意识,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1.提高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督促他们了解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关注市场经济的动态,培养管理人员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大胆改革的魄力,使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立足于时展的要求,对工作的相关内容做出相对应的改革和创新。2.不满足现状,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在业绩上取得一定的成绩时,管理人员不能洋洋得意、沾沾自喜、止步不前,而要保持一种进取的心态,积极追踪新的动态和前沿消息,从而使高校管理工作可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取得更大的进步、获得更大的发展。3.要注重对所有员工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让全部员工清晰地明白创新意识不是管理层人员所独有的,而是所有员工都需要具备的,高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全体后勤管理职工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积极性。4.从高校后勤管理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和问题出发,积极应对,寻求适当的方法来解决。要多思索、多质疑,努力通过创新来促进整个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健全后勤部门管理创新制度
一个科学完善、高效合理的管理制度,对高校后勤管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的建立不仅可以促进后勤部门内部的协调高效运作,而且可以提高后勤部门在经济管理中的实际成效。因此,必须在后勤部门内部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首先,我们要针对当前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以此来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中不合理的部分和观念,更好地促进后勤管理部门的改革和发展。其次,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后勤管理制度的制定中,不仅要尊重员工在劳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满足他们的愿望和需求,而且要促进员工在各个方面的发展,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使他们可以有更多自由的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最后,后勤部门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关注时代和市场的变化。不仅要关注自身的经济管理,而且要关注相关的经营活动;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更要关注社会效益,加强对高校管理制度的监督,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三)完善后勤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当前,人才已经成为后勤部门竞争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点。后勤部门在发展过程中,要建立起一个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和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以便可以引进更多高素质人才。首先,要聘用一些具有后勤管理创新能力的专业人员。要求他们充分掌握管理的基本知识,并且具有大胆的改革精神和独特的创新意识。他们应能掌握最先进的设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借助现代化的工具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其次,加大对后勤管理人员创新方面的培训力度。高校后勤部门可以多投入一些培训经费,提高培训时的待遇,让专业人员积极参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最后,科学合理地规定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对从事后勤管理创新工作的人员,以工作量为考查标准,而非工作时间,这可以使员工们的工作效率达到最高。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激励性的措施,使更多的人加入这一行业,扩大这一行业的后备人才资源补给。
(四)树立科学的管理服务理念
后勤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坚持为学校和学生服务的宗旨,适应学校及学生的要求,更好地完善自身,促进自身的发展。首先,后勤管理部门的改革要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服务态度,全心全意地为每一位学生服务,贯彻落实“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理念,尽最大的努力去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水平和能力。其次,后勤管理部门的社会化改革要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理念相契合,以满足和实现高校育人的功能。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增强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后勤部门要将学校所遵循和贯彻的这一理念融入自己的经营中,以更好地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最后,后勤管理部门的社会化改革要提高自己的产权意识,与高校之间相互独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照企业管理体制机制的要求来管理自己的生产部门和后勤员工,与高校之间不仅在财产上形成独立的关系,而且能够建立真正意义上相互独立的两个个体,从而加快自身的社会化改革进程和力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猛推动下,高校建设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和发展。在此基础上,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问题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一是在校园里形成了不良的风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违背了学校的教育宗旨和办学理念,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和进步。因此,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必须积极探索高效的新策略,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调动管理人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促进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从而加快我国高校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白立士,刘凯.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现状与深化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7(7).
[2]吴国?.新时代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完善路径[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11).
[3]杨建宁.论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6).
[4]廖德利.基于社会化改革下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研究[J].才智,2018(15):158.
[5]吴健琼.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9):82.
作者:马晓琴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