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人事管理制度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劳动人事管理制度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劳动人事管理制度研究

1当前高校人事管理的基本情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06年7月国家人社部《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以来,我国高校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普遍已进行了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在岗位聘任、绩效考核、人事管理与分配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我国高校在人事管理制度上有了较大创新,在人事管理效率上有了较大提高,但从具体工作实际情况来看,仍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身份管理”留下的影子弱化了人事管理中的岗位意识。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人事管理上依旧沿习20世纪80年代的国家行政调配的方式,即“身份论”。现在虽然很多高校都已经进行了岗位聘任,按需设岗,按岗管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以身份论英雄,强调身份定位,弱化了岗位意识。特别是有些高校存在的“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定,因身份的限制,有些“工人”身份人员,不论你业务有多精,工作有多勤,都不能进行职称评聘,这个不可逾越的鸿沟,严重制约影响着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创造力的发挥。这个身份论的弊端既不利于人员之间竞争,又不利于人才施展才华,严重制约着高等学校的发展。

1.2考核分配体系的不完善弱化了分配的激励作用。

考核分配是高校人事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考核分配调动广大教师职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可是目前的考核分配存在以下问题:考核内容粗放,评价指标不够细致,过于关注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绩效;以前的考核只重视工作数量,不重视工作质量,现在的考核恰恰相反,存在过分强调精品现象;有的学校为了提升学术排名水平,倾斜以学术研究的考核分配,而减少了工程应用领域的分配,其结果是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进行学术研究及取得学术成果上,忙于写论文做课题,追求学术研究而忽视工程实践等等;有的高校在教师考核中对师德方面的考核比重相对较小,这种考核方式导致教师重视教学和科研,忽视了师德建设,缺乏责任感与使命感;还有考核结果的使用不够,奖励不及时,惩罚不到位,没有使考核结果更好地同工资待遇、职务评聘等挂钩,对教师工作积极性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2关于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的深化变革

2.1全面深化以岗位聘用制为基础的人事制度改革。

在高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下,按照学校发展战略转型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关键路径,以建设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为根本目的,实行岗位聘任。岗位聘任要以强化竞争机制,破除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为目标,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在高校工作人员中全面推行聘用(聘任)制度。学校和教职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聘任)合同,确立受法律保护的人事关系,彻底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聘任。同时,以岗位聘任为抓手,建立科学的岗位管理制度。突出岗位意识,打破身份限制,形成能者上,庸者让的健康良性的用人制度。

2.2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对于加强岗位管理,充分调动教工积极性,形成激励竞争机制,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优化,促进教师的发展,提升工作质量,从而达到“以人为本”、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高校考核应该结合自身工作的性质特点根据各类人员的工作方式、内容进行考核,体现不同层次人员要求。特别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教师的考核评价更应结合现代教育的特点,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按照教育教学工作规律,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使评价更加符合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和心理特点,更加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其次,结合岗位管理根据岗位职责,按照不同考核标准,严格考核。第二,要采取过程与目标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中期与长效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既有原则性又不失灵活性的特点,提高了考评的科学性。第三,要使广大教职工参与到考核中来,增加考核评价的透明度。第四,要坚持实事求是和民主的原则,使考核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2.3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健全分配激励机制。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以岗位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此,一是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一步加大搞活学校内部分配的力度,扩大学校分配自主权,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二要积极探索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多种分配形式和办法。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探索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分配办法。三要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知识、技术、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直接挂钩,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功能。四要进一步发挥工资的导向作用,实行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政策,高薪聘用优秀拔尖人才,努力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传统人事管理所采取的激励方式,基本上以物质激励为主,激励手段单一,远远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要建立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激励教职工开拓创新,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不断提高工作绩效的分配激励制度。分配激励制度要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应该重绩效、重贡献、适当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要结合岗位聘任制,将教职工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及实际贡献直接挂钩,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功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必须把握人才的高层次需求,建立健全人才成长的柔性激励机制,在物质上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积极性的同时,注重对他们在精神上的鼓励,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提高学术在高校的地位,使教授、专家更多地参与学校的各类管理决策,营造使他们发挥作用、实现自身价值的良好环境。

3结束语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繁荣兴起和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学校在用人方式上有了多种选择。尤其是现在有些高校采取的人事用工方式,作为学校用人制度的有益补充,为学校人事管理制度给出了新的启示。而在全社会都在进行深化改革,向改革要红利的背景下,能否建立起科学合理适合本单位发展战略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关系到高校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必须要在改革中深化,在实践中细化,建立新的人事管理理念,强化岗位管理,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价,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多方面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作者:曹永俊 单位:石河子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