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信息管理系统分析(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创建新型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新型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提高临床科室护理工作质量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各科应用信息化管理后住院患者3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2010年1月—2011年12月各科应用信息化管理前住院患者3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的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各项直接护理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者各项间接护理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建新型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可有效优化临床护理服务,提高护理工作的科学性、效率性,对临床科室住院患者整体恢复过程具有极大的帮助,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
新型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影响
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护理管理系统、临床护理系统,通过收集、储存处理和检索显示所需动态资料等措施可有效提高各项护理工作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我院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4年随机抽选的600例患者,分析新型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提高临床科室护理工作水平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各科应用信息化管理后住院患者300例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无精神障碍疾病、认知功能障碍、药物或乙醇依赖者,其中男130例、女170例,年龄22岁~68岁,平均年龄(46.38±6.05)岁。另选2010年1月—2011年12月各科应用信息化管理前住院患者30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36例、女164例,年龄23岁~71岁,平均年龄(48.27±5.42)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采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将临床护理信息和护理管理信息进行资源整合,查找护理隐患,改进护理流程,提升护理措施落实率及有效性,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从而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医院管理的满意度、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应用问卷调查方式统计应用前后患者满意度和直接、间接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内容包括态度满意度、技术满意度、巡视病房满意度、陪护程度。从患者健康教育落实率、病情观察到位率、基础护理落实每例所使用时间调查直接护理效果;从护理人员处理医嘱、取药,静脉药物配制、护理单书写每例所需时间调查间接护理效果。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行护理信息化后各项直接护理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患者行护理信息化后各项间接护理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观察组患者行护理信息化后态度满意度、技术满意度、巡视病房满意度、陪护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现有的人力资源及硬件设施条件下,怎样更好地合理化实施适合本院、本地区患者的护理模式一直都是我院护理管理不断探寻、改进的一项重要工作。在IT业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数字化管理已渗入到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不断展示其高效节能的特点。我院护理部与信息科合作,采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将临床护理信息和护理管理信息进行资源整合,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保证了护理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及科学性,达到全院护理信息同步共享,护理管理同质化,全面提升了全院护理工作质量,实现优质护理提出的三满意。护理人员在信息数字化管理模式下,改变了原有的工作和思维模式。一系列的护理、治疗措施实行电子化执行,例如表格。式电子护理病历、患者标本及药物条码管理、执行单电子自动生成等一系列信息化变革,使得护理工作更快捷、准确,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优化了护理人员岗位设定。治疗护理时间的缩短使得护理人员能更有效地执行临床护理,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护理人员更贴近于患者,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改善了护患关系,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现代护理管理在力争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越来越注重护理人员满意度的最大化,降低护理人员离职率,鼓励护理人员专科化发展。借助于数字化管理平台我院对护理人员绩效考核进行了改革,通过护理工作的量化考评、监控、反馈,将护理病区分为一、二、三类,各类A、B两级共6个等级的护理病区绩效区域及系数。病区内护理人员护理工作量考核占50%,护理质量占30%及护理能级占20%。充分调动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护士工作热情,提高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同时,利用在医院内部网站学习平台,护士可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掌握学习新知识、新业务,激发护理人员学习热情,提升护士专业知识掌握度,提高了自身竟争力[2]。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与完善使得护理管理与临床护理工作更优质化与科学性,护理信息的整合让临床护理管理更客观与全面,能够及时反馈护理工作质量的动态变化,护理工作中发现和发生的护理安全隐患及不良事件,护理人员通过信息上报系统第一时间进行上报,及时进行分析讨论、信息共享,第一时间进行整改,制定与修改护理流程与规章制度等,将护理工作质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临床护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也大大降低了人为因素,使得护理人员更好地执行查对制度与交接流程等核心制度流程,给予患者正确的护理。在全面开展优质护理的当下,护理信息化建设缩短了治疗护理时间,减免了一些非护理工作,从而增加了与患者的沟通、健康教育及病情观察、专科护理等时间,减少了陪护量,让患者拥有更实在、更专业化的临床护理,体现了护理价值,使得患者满意、护理人员满意。
作者:赵静 单位: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桑宝珍,荣丽娟,李玉燕.构建护理信息化体系提升护理管理水平[J].中国护理管理,2009,9(3):39-41.
[2]韩文英,钟晓丽.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病区护士工作站常见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2):341-343.
第二篇:机房环境信息监测管理系统
摘要:
针对大量分布式电信机房运行在复杂的环境中难于监测的问题,利用无线通信技术设计了分布式机房环境信息集中监测管理系统,系统采用C/S架构设计,主要由机房监测终端和监控中心组成,监测终端负责通过温湿度传感器、烟感和水浸传感器等对机房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发送到监控中心的服务器上进行处理;监控中心借助管理软件与各机房的监测终端建立TCP/IP通信,接收和处理各监测终端的数据,同时存储在数据库中便于根据需要进行统计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机房环境监测系统工作稳定,能够实时回传现场的温湿度、烟感和水浸状态等信息,为电信运营商进行大规模的无人值守机房运维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机房环境;运维管理;远程监测;无线通信;集中监测;无人值守
0引言
目前广电和电信运营商正朝着规模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爆发式的机房站点增长速度给运维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由于很多机房站点都建在户外、楼顶和山顶等恶劣的环境中,不适应人工长时间值班作业[1-3].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变化对设备的正常运行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如温度、湿度、火灾和水浸等因素,设备长时间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中极易引起故障.为此,无人值守机房的建设成为了必经之路[4-5].为了能够实时监测远程机房的环境状态,利用无线通信技术设计了分布式机房环境信息集中监测管理系统,系统主要由监控中心和机房监测终端组成,采用C/S架构设计,监测终端采集机房内的温湿度、烟感和水浸状态,并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监控中心进行集中处理,实时显示在监视器上,实现了对多个机房站点环境的远程集中监测管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适应当前广电和电信运营商的发展.
1系统架构及工作原理
分布式机房环境信息集中监测管理系统主要由监控中心、机房监测终端和通信网络组成,监控中心服务器与机房监测终端采用C/S架构设计[6-7],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每个机房部署一台监测终端,监测终端主要由温湿度传感器、烟感和水浸状态传感器等外围辅助设备组成,监测终端轮询检测各环境参数的信息,通过3G无线网络接入Internet网络并与监控中心服务器建立TCP/IP的网络连接,将采集到的环境数据定时上传.监控中心部署数据服务器和专业设计的监测管理软件,由值班人员进行日常操作和管理,从各机房上传的环境数据经过处理后,实时显示在监控中心的监视器上,同时将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便于日后进行历史查询和统计分析.监控中心服务器还配置了短信猫,当有机房的环境参数超出预设的安全范围时,会通过短息猫向对应的运维工程师发送短信进行提醒报警,便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理报警.
2监测终端硬件构成
为了方便系统的设计,缩短开发周期,系统的硬件大多采用了便于二次开的设备.监测终端主要有嵌入式控制器LPC2148、温湿度传感器DHT11、烟感传感器、水浸探测导线及调理放大电路、固态存储器、3G通信模块、LED显示屏和键盘指示灯等组成.监测终端通过机房的UPS取电,经降压电路处理后得到系统使用的12V,5V和3.3V稳定直流电压,保证了终端的持续工作供电。为了保证采集到的数据连续的上传到监控中心的数据库中,终端增加了固态存储器,当网络出现故障影响通信时,会将采集到的数据保存在固态存储器中,待通信恢复后再自动上传到监控中心服务器的数据库中[8].
2.1温湿度传感器
DHT1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DHT11是一种具有校准数字信号输出的温湿度复合传感器,带有一个电阻式感湿元件和一个NTC测温元件,并跟一个8位单片机连接,校准系数以程序的形式储存在OTP内存中.传感器内部在检测信号的处理过程中要调用这些校准系数,并在极为精确的湿度校验室中进行校准[9].DHT11采用3~5.5V范围的直流供电,通常在VDD和GND之间加一个100~200nF的电容用以去耦滤波.DHT11通过DATA接口与控制器LPC2148进行单线制串行连接通信,发出传感器测得的数据,分别发出小数和整数两部分,控制器LPC2148根据这个协议处理得到的温湿度数据.
2.2水浸监测传感器
水浸检测采用双芯漏液传感电缆,由于水也是一种导电性物质,当两根导电芯之间有水浸入时,利用液体的传导性能,会产生经过水的微弱电流(2mA左右),使电路产生电压变化,再根据电路电压降变化来判断报警的发生[10].为了节省开发时间,在调理放大电路处理部分采用了高集成度的水浸变送器EYK-JSK930,它是一款成本低廉的智能化液体泄漏检测设备,可监控长达200m的双芯漏液传感电缆.供电电压为DC9~30V,其输出信号包含继电器信号和485信号两种,方便与监控系统集成,适用于检测机房基站、仓库、图书馆、博物馆和工业现场等重要场所的实时泄漏检测.这里选用的是继电器信号模式,而且不需要外加转换模块就可以轻松的与各种监控系统相整合,一旦检测到液体,控制器立即启动继电器,输出常开常闭无源信号给控制器LPC2148,实现报警及远程设备的控制.
2.3烟感探测
烟感探测器分离子式和光电式两种.由于光电式具有工作稳定、使用方便和性价比高的优点,这里采用光电式烟感探测器.光电式烟感探测器主要由红外发光管和光敏元件组成,由于散射光的强弱与烟的浓度成正比,当红外光束被烟尘粒子散射后光敏管接收到的光强会发生变化,并转化为电信号.设计的系统采用高集成度的光电感烟探测器JTY-GD-2412/24E,它采用了现代工艺技术,继电器控制输出.若传感器通电,在正常状态,LED灯每十秒闪烁一次.若触发了报警,LED灯将锁定恒亮[11].对探测器电源的监视是通过在探测器电源回路末端安装一电源监视终端继电器来完成.当电流加上并流过探测器时,终端电源监视模块被上电,其继电器触点闭合使控制器的报警回路形成闭合的串联电路.一旦断电或探测器回路断开,终端模块将失电,继电器触点脱开并向控制器触发故障信号,保证了设备的可靠运行.
3软件设计
系统的软件分监测终端和监控中心管理软件两部分,承载着整个系统的功能实现.
3.1监测终端软件
监测终端在ARM处理器LPC2148平台上设计,故软件开发和调试采用了ARM处理器集成开发工具ADS1.2,监测终端工作在一个循环的程序中[12]。机房监测终端开机启动后,先进行系统初始化,再通过向3G无线通信模块的串口发送指令进行与监控中心服务器的TCP/IP网络连接,连接成功后,接收来自服务器的发来的指令(如:设置采集周期等),然后采集机房温湿度、烟感和水浸状态等环境信息,再将采集时间、机房编号和采集到的数据打包,通过建立的TCP/IP网络发送到监控中心的服务器上,同时,将采集到的数据和设备的运行状态显示在本地的LED屏上,根据系统的设置,延时n秒后,进入下一次循环.
3.2监控中心监测管理软件
监控中心服务器管理软件采用VC++6.0作为开发工具,主要由系统参数设置、机房平面图管理、温湿度模块、水浸探测、烟感探测、数据库、统计分析、短信猫、历史曲线、打印输出和报警等功能组成[13-15].监控中心服务器具有固定的公网IP和端口号,并采用专用光纤接入Internet网络.各机房监测终端上电后会主动与服务器建立TCP/IP网络连接[16].服务器首先下发机房监测终端的工作模式和配置,如程序的循环周期、各环境参数的安全阈值等,然后接收上传的温湿度、烟感和水浸状态信息,经过处理后实时显示在监视器上,同时将这些采集到的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便于日后的统计分析.当某个参数超出预设的安全值时,会发出报警信号,提醒当值的工作人员查看,同时,短信猫会自动向预设的工程师手机发送报警短消息,便于第一时间处理相应的故障.系统还可以根据需要形成日报、月报和年报等报表统计,为运维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4试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验证设计的系统性能,对设计的各个模块和系统进行了验证测试.首先按照设计要求在4个机房布置好监测终端和各传感器,主要对温湿度、烟感和水浸状态进行测量,设置的温度安全范围为:20~30℃;湿度为:40~70RH%.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计算,得到2016年1月20日当天24小时各参数日报。4个机房中只有实验机房的温湿度超出了预设的安全范围,原因是当天空调出现了问题.其他机房的监测终端运行良好,且环境参数都工作在预设的安全范围,没有触发火警和浸入报警.值班人员通过监控界面就可看到远程各机房环境参数的状态,当有环境参数超出预设的安全范围时,就弹出温湿度超限、火警或者渗水等报警信息,便于及时查看现场的情况,使设备运行在最佳的安全环境中,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5结语
为了适应大规模的广电和电信机房增长,节省人力成本,设计了分布式机房环境信息集中监测管理系统,通过采集机房内的温湿度、烟感和水浸状态了解远程设备的运行环境情况.通过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系统工作稳定可靠,能够实时获取远端机房的环境参数,并直观显示在监控中心监视器上,为维护机房设备工作在最佳的环境中提供了数据支撑.在接下来的开发中,通过与各设备厂商合作建立设备远程配置系统,便于实现空调的控制或者设备的故障远程处理,减少人员的现场操作,缩短排查故障的时间,对于广电和电信运营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吴海龙 单位:北京四达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振华.厂站运行辅助设备及环境设备的集中监测系统解决方案[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3,41(18):138-141.
[2]刘梦璇,任博强,胡旭东,等.基于优先队列法的机房精密空调系统集中控制方法[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5,27(4):98-102.
[3]陈翼翔.数据中心机房上送风空调气流组织及运行模式分析[J].暖通空调,2015(10):82-85.
[4]方永.发射机机房网络化监测系统设计与探讨[J].电视技术,2015,39(12):88-89.
[5]朱生巍,陈志刚,刘?,等.无人值守机房CMMB发射机远程监控的实现[J].电视技术,2014,38(12):41-44.
[6]段振刚,许家云,廉小亲,等.基于ARM11的机房环境监控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22(12):4133-4136.
[7]闫学勤,陈志军,谢丽蓉,等.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无机房电梯安监预警系统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4,36(10):146-149.
[8]邓婷.基于二级C/S模式的远程监测系统通信设计[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5(6):126-129.
[9]郭燕妮,何杰,张刚.基于FPGA的C/S模式网络硬盘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应用,2014,40(12):30-32.
第三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
摘要: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广泛应用,但同时引发的计算机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对于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来说,如果缺乏安全保障,可能给用户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广泛应用,但同时引发的计算机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对于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来说,如果缺乏安全保障,可能给用户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字: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
1影响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
1.1计算机病毒无节制传播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被广泛地应用在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在使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普通用户而言,计算机感染病毒主要是因为通过网络下载软件,在下载过程中一并下载了病毒程序。这些病毒程序一旦入侵计算机系统,就会对其产生攻击性,最常见的是使计算机出现死机、减低计算机运行速度等,如木马病毒可以依附于可执行文件,通过感染电脑的文件或者程序从而执行黑客命令,危害电脑安全,给使用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还有一类病毒则可以使电脑直接瘫痪,不能正常的运作。
1.2来自计算机黑客的攻击
黑客指研究智取计算机安全系统的人员。利用公共通讯网路,如互联网和电话系统,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进入对方系统,对各项信息数据进行破坏。他们的工作程序如下:第一,先收集网络系统的信息。通过筛选,整理出有用程序,为进一步的入侵做准备。第二步,探测目标网络系统的安全漏洞。通过探索目标网络上的每台主机,来寻求系统内部的安全漏洞。第三步,建立模拟环境,进行模拟攻击。将上述信息进行整理,建立一个模拟环境,这个虚拟环境和攻击对象很相似。通过对虚拟对象的攻击来了解被攻击对象的状态以及模拟环境的具体状况,然后据此对虚拟环境进行优化。第四步,具体实施网络攻击。在上述实践的基础上,入侵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等待合适的时机进行网络攻击。一些存贮重要信息的计算机是黑客攻击的主要对象,他们往往在入侵计算机之后,利用远程系统控制计算机系统,永久删除或随意更改系统程序,给计算机用户构成了重大威胁。据统计,受黑客威胁的计算机程序总体概率约为3%,这在开放的计算机系统中,影响着广大计算机用户的安全性。
1.3受到系统漏洞的威胁
计算机漏洞是指系统(软件)研发时所有意创建的后门、或者无意留下的能被其他权限利用的不完整脚本。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同样,也不存在没有漏洞的计算机系统。在开发人员的开发过程中,一般会过多的关注一些大型的程序,一些微小的bug是不会被检测出来的。而且,数量居大的代码运行起来要协调各种小程序、小步骤,往往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纰漏。再加上不同编程者的编程习惯不同、使用者的风险意识不高,这些导致计算机系统漏洞不可预知,从而引发诸多安全问题,不利于计算机系统的稳定运行。
2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的策略分析
2.1使用杀毒软件
制服计算机病毒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用杀毒软件。为提高杀毒软件的使用效果,必须认真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行条件、运行状况和运行环境,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选择合理有效的软件系统。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杀毒软件有360、卡巴斯基、瑞星等等。此外,在杀毒软件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定期对其进行更新,以保证其最有效的杀毒能力。
2.2提升防火墙的运行水平
防火墙主要是抵制黑客的入侵,尽最大能力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起到保卫作用,将不速之客“黑客”拒之门外,保障计算机运行环境的安全。据此,我们可以说,防火墙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都有保护系统,这个保护系统就是防火墙,黑客要想入侵计算机,必须破坏计算机的防火墙,使其不发挥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提升防火墙的防御能力,加强它的保护作用,通过网络访问限制、加密、限制外来存储软件的使用等措施来控制一些有风险的访问,有效地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2.3及时对漏洞进行修复
很多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没有定期修复计算机漏洞的习惯,这就造成了计算机应用过程中的诸多安全隐患。此外,漏洞修复过程中,保护力受限,致使计算机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因此,用户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应该加强防范意识、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杀毒检测,并提升入侵检测水平,使计算机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下,减少各种由于安全性疏漏带来的损失。
作者:徐桂琴 单位:承德日报社
参考文献
[1]叶晓舟.管理信息系统中安全策略应用研究[D].重庆:中南大学,2007
[2]周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现代国企研究,2015.(24)
第四篇:石油管网信息管理系统应用
【摘要】
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对于石油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高,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石油管网管理模式的进步,为此笔者就GIS在石油管网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展开了具体研究,希望这一研究能够为我国石油管网的更好管理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字】
GIS;石油管网;信息管理系统
前言:
在我石油资源需求量不断提高的今天,我国石油运输管道里程也在不断增加,为了保证石油管网能够较好的为我国石油运输提供服务,我们就必须对其进行较高质量的管理,GIS在石油管网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就是这一管理在近些年的进步体现。
一、GIS概述
为了较好完成本文就GIS在石油管网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展开的研究,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GIS。所谓GIS指的是一种计算机系统,其本身也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全称为地理信息系统。在GIS的快速发展中,其本身能够在环境评估、资源调查、公共设施管理、区域发展规划以及交通安全等多种领域实现较好的应用,由此可见这一技术的实用性[1]。
二、GIS技术在石油管网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为了较好了解GIS技术在我国石油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情况,笔者将这一应用概括为基本应用、功能概述以及安全分析三个方面。
1、基本应用。对于应用GIS技术的石油管网信息管理系统来说,GIS能够支持这一系统科学、合理的进行石油管网信息的管理,这一管理主要通过管道子图、油田关阀分析、网络查询分析、石油流向分析、管道要素分析、事故应急处理等方面。具体来说,在管道子图这一GIS的基本应用中,GIS能够支持石油管网全图与子图的显示,这就代替了传统的纸质地图的效用;而在油田关阀分析这一应用中,我们能够通过对油流起止点的设置与分析了解石油管网中阀门开关情况是否正常,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对具体的阀门进行操作;在网络查询分析这一GIS的应用中,GIS技术能够支持该系统进行动态石油管网相关属性的查询;而在管道要素分析中,相关信息能够结合系统实现轻松的查询、浏览、编辑、打印;而在事故的应急处理中,GIS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确定需要关闭的油井,对于石油的泄漏情况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完成分析,这对于相关事故处理的更好展开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2]。
2、功能概述。早在上世纪90年代,GIS技术便已经应用到发达国家的石油管网信息管理系统之中,虽然GIS技术在我国这一领域应用的时间较短,但我国当下的石油管网信息管理系统,凭借着IGS技术的应用已经能够较好的满足我国石油管网的管理需要,而这些便得益于管网图形输入、官网属性输入、管网编辑修改、管网编辑与查询等功能的实现支持。对于管网图形输入这一功能来说,这一功能能够凭借外界探测取得的成果进行自动建网成图,纸质数据也能够通过扫描自动完成矢量化处理,这样石油管网信息管理系统就能够实现较高精度管网信息的存储,结合这一信息我们也能够开展更好的石油管网管理工作;而在管网属性输入这一功能中,该功能能够支持所属气站、地理位置等管网要素的添加,还能够实现管网要素的筛选与修改,这就使得石油管网信息管理系统所存储的石油管网信息精度能够得到更进一步提高;而在管网编辑修改这一功能中,石油管网信息管理系统能够结合这一功能为管道设备、管道属性以及相关参数的编辑提供支持,这就使得石油管网的信息能够更进一步充实。此外,这一功能还能够较好实现管道属性的自动分层,这一分层还将较好实现与外部数据库的链接,这对于石油管网的更好管理将带来较为充分支持;而在管网管理与查询功能中,这一功能能够提供管网属性与官网图像的双向查询功能,上文中GIS技术在这一系统中发挥的诸多应用,这一功能边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3]。
3、安全分析。为了保证GIS技术能够较好的应用于石油管网信息管理系统中,我们还需要对安全方面予以考虑,由于GIS技术的应用能够构建较为完善的石油管网数据,这就使得石油管网的潜在安全事故能够结合这一数据实现较好的分析,此外GIS与石油管网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还可以创建基于GIS技术的石油管网事故救援系统,这样不仅石油管网的事故风险能够得到较好的分析,我们还将实现更为迅速的石油管网事故解决,这对于我国石油管网运输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
结论:
在本文就GIS在石油管网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GIS概述、GIS技术在石油管网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具体应用,结合这一论述我们能够发现,GIS技术本身能够较好支持我国石油管网管理的展开,其本身与石油管网信息管理系统的结合对于石油管网安全事故的预防与解决也将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建议GIS技术能够在我国石油运输领域中实现更为广泛的应用。
作者:曹乾 单位:青海油田信息服务中心数据管理部数据管理岗
参考文献
[1]张书华.GIS在石油管网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3,06:217+213.
[2]刘丽娜,朱兰艳.浅谈GIS在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J].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09,02:39-42.
[3]傅天愉.浅谈GIS地理信息系统在管网资料录入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5:103+116.
第五篇: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摘要:
西宁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是在管线探测技术、数字测绘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GIS技术、数据存储技术的支撑下,遵循地下管线相关标准和规范,通过建立现状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地下管线数据的信息化和可视化的管理,为政府决策、管线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提供了准确完整、直观的地下管线信息,同时也为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地下管线;GIS;信息管理系统
1引言
近年来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作为城市生命线的地下管网,也越来越庞大、密集。由于各类管线建设管理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和产权单位,造成目前管线资料分散于多个部门和单位,地下管线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一些城市相继发生大雨内涝、管线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秩序。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国各个省会城市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工作。西宁市从2013年7月开始管线普查试点,积累经验,于2014年5月底正式开始历经210天至2014年12月底完成了西宁市主城区面积120km2、198条市政道路、总长5172.5km的地下管线普查任务,管线种类涉及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讯6个大类和16个小类。西宁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为政府决策、管线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提供了准确完整、直观的地下管线信息,并为地下管线规划建设、管理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2系统建设总体思路
2.1设计思想
(1)面向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服务由于各方面原因,部门之间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相对独立的硬件平台、软件系统和行业数据格式)。在处理突发事故时,主管行业部门缺乏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与支持,很难做到及时、有效地处理事故。本系统基于统一的应用框架,综合考虑系统在将来与其他各类信息集成整合的可能性,为系统的开放与共享奠定基础。
(2)使用统一的基础平台和应用框架系统建成后,需要充分保证数据的共享和功能互操作。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因此,系统建设应该尽量采用统一的基础平台。包括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应用平台。采用统一平台,可避免不必要的系统间数据的转换、功能的接口以及系统升级扩展时大量的维护工作量,保证系统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降低系统建设的总体成本。
(3)以管理为中心、业务为导向、数据为基础系统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解决实际的业务管理问题,数据是业务管理过程所需要和产生的信息。因此,本系统的建设应按照“以管理为中心、以业务为导向、以数据为基础”的理念来进行设计与开发。系统的建设应以临港地下管线管理的核心业务为主线,以相关政策法规为准则,面向管理的日常工作和业务职能,划分定义各类不同的业务活动,并以此为线索组织数据和实现其相应的计算机化管理模式。
(4)贯彻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系统的建设与开发将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包括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技术要求进行项目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质量控制和项目的管理与监控,项目进行的各个阶段都能够提供完备翔实的文档资料。同时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进行系统建设的规划、管理、开发、风险跟进及规避。
(5)以高可复用性和二次开发能力为目标在整个软件体系设计的过程中将遵守MVC的设计模式,采用组件技术实现基础模块的可复用性,采用组件技术实现共享应用开发接口和服务请求调用。同时,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所有的功能开发将基于组件式的开发方式,不但可以实现本系统内各应用程序间的功能共享,也为以后其他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二次开发和功能拼装组合的能力。
2.2系统设计总体框架
系统总体框架主要由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应用层、管线技术规范标准层和安全体系五部分组成。其中,基础设施层由网络设备、主机设备、存储设备、系统软件、数据库系统、GIS软件等组成,是系统运行、数据管理和存储的载体。系统在数据层设计了西宁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负责管理西宁市地下管线普查数据、展示管线数据时所需的综合管线数据、地形数据、遥感影像和元数据等。综合管线数据包括管线对象的空间、属性和管线专题空间数据,管线专题空间数据包括各种类型的管线的历史、现状、规划数据,为了满足3D的空间分析功能,所有需要入库的空间节点必须提供三维空间信息。应用层是直接与用户交互的系统功能层,根据用户需求的不同构建和开发不同的交互界面。应用层的各功能将主要根据需求内容实现用户界面设计和完成界面元素驱动下层功能组件的逻辑,旨在为系统提供基本的操作功能,解决系统中常用功能如数据管理、地图输出、开挖分析、爆管分析、断面分析、数据统计等的需要。
3关键技术
(1)图文一体。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开发系统接口,将业务系统与GIS图形系统无缝集成,在业务办理的过程中,业务人员可以查看图形及相关信息,利用GIS分析工具、统计功能辅助业务的办理,还可以通过叠加影像、设计图、专题图等以辅助决策,提高办公效率,使用户真正实现图文一体化办公。
(2)二三维一体。尽管三维GIS有二维GIS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在相当长时间内还无法完全取代二维GIS。用户对二维GIS和三维GIS都有较强的应用需求。二三维一体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综合管线数据的二三维一体化存储,也就是说存储的综合管线数据即能满足二维GIS应用需求,又能满足三维GIS应用需求;另一方面是二三维一体化应用,也就是在三维场景中需要支持二维GIS数据的应用。
(3)时空一体。从“地上、地面、地下,过去、现状、未来”六个层面对综合管线数据进行一体化的管理。“地上”主要指建筑;“地面”主要指用地;“地下”主要指地下构筑物和管线。“过去”主要指历史数据资料,如不同时期航拍影像、建设用地、地上建筑、核定用地等;“现在”主要指地形图和正射影像;“未来”主要指规划成果数据。
(4)多元数据管理。按照图文一体化、二三维一体化、时空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对用户多年发展积累起来的“地上、地面和地下”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或集成,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的数据库,在逻辑上形成数据资源中心,将各专业数据高效的整合、集成和管理起来,产生数据综合应用效果。
(5)基于应用集成框架的组件开发。组件开发不仅提高了开发效率,同时还增强了系统的开放性和互操作性。开放性表现在各个层面上遵守IT工业标准,允许不同开发商在遵照工业标准进行开发时,就能够将其成果集成进来,同时为自身的扩展和持续发展留有广大的空间。互操作性表现在对不同技术体系之间的兼容性、集成性和处理成果的传递性。系统采用三维GIS平台STARGISEARTH提供的统一集成框架,在各个功能模块(插件)完成后,通过注册工具,可将功能模块(DLL)注册到系统框架中,并能自动加载到主框架中。因此,各功能模块可以看成是即插即用的插件,而主框架则可看成是插件的载体,模块开发完成后,只需提交相关的DLL文件即可,其他工作由主框架来完成。对于系统中已考虑要做,但现阶段还无法完成的功能,在系统建设下一阶段,只需遵循STARGISEARTH集成框架开发标准进行开发,再通过简单的注册,即可将其注册到现有的系统中。
(6)元数据库建设。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在地理空间数据中,元数据是说明数据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有关特征的背景信息,可用于包括数据文档建立、数据、数据浏览、数据转换等。根据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应用特点,元数据库建设应针对综合管线库包含的空间信息基础资料,建立详细的数据背景、内容、质量、状态等档案资料,元数据的动态维护与综合管线数据的动态维护保持同步。
4系统实现
西宁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遵守MVC的设计模式,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使用MicrosoftVisualC++和MicrosoftVisualC#软件开发平台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二维、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使用STARGISEARTH和ArcGIS平台(ArcGISEngine和ArcGISSDE),数据管理平台使用Oracle11g。在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所有的功能开发将基于组件式的开发方式,不但可以实现本系统内各应用程序间的功能共享,也为以后其他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二次开发和功能拼装组合的能力。
5系统应用
西宁市中心城区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之后,地下管线数据库发挥了很大作用。我院已应用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为西宁市中心广场北扩、南绕城高速公路、海湖新区万达广场、城市道路建设、轻轨一号线等重点项目建设提供现势性较强的地下管线成果资料,并为天然气公司等管线权属单位共享更为详细、更为精准的专业管线信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管线系统还可以直接按照标准图幅输和任意图幅输出所需要范围的图,实现了一个系统一套标准。
6结语
西宁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采用规划、建设共同模式,在国内尚属少例,不仅能高效地联接各有关单位实施工作,同时便于监管并普及其下属的各管线权属单位对成果的应用。在管线普查、管线标准建设、信息系统研发、管理机制建立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示范意义,可为城市地下管线普查、管线信息化建设、工程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提供借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马锦山 张福存 韩尚林 张文超 蒋玉祥 单位:西宁市测绘院
参考文献
[1]李萍.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D].南京邮电大学,2013.
[2]王润伟,刘凯澎,樊妙等.中山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地理空间信息,2006(02):38~40.
[3]龚俊,王新洲,王文庆等.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2005(03):9~11.
[4]江贻芳.地下管线动态更新管理体系的建立[J].中国勘察设计,2005(8):55~57.
[5]张军.基于二维地下管线数据快速建立地下官网三维场景[J].北京测绘,2014(2):81~84.
[6]朱顺痣.基于Geodatabase城市综合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博士硕士论文,2007.
[7]李德仁.智慧城市及其应用[O].
第六篇:集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摘要
第四届中国宁波智慧城市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专家论坛上的报告,2014.9.摘要:简要研究了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信息化规划情况,结合各子单位现有的信息化系统现状,科学设计集团的信息化系统,最终开发出了一套适合集团发展需要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关键词:
信息系统;系统设计;信息化规划;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飞速发展,为了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配合集团规模化发展,特引进了信息管理系统,其中包括办公OA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和运营养护系统等。由于缺乏集团信息化整体部署规划,集团的信息化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情况,快速的业务发展与信息化管理不适应。这一矛盾随着集团业务规模化的发展逐渐凸显出来。随着集团内部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需求的日趋强烈,整合集团资源,提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重新构建一套适合集团发展需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1系统需求分析及工程概述
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是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集团前身为上海城投路桥事业部,由路桥事业部所属公路投资、越江投资、长江隧桥、市政建设4家骨干企业整合而成。集团成立之前,4家单位的信息化覆盖范围和水平参差不齐。公路集团的成立,从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人员分配、机构职能等多方面调整,原有的各信息系统不能完全满足公路集团整体信息化的需求。在“十二五”期间,根据实际情况,有效评估和规划了集团信息系统的建设,将现有资源加以整合,使得新建系统支持路桥板块资源集中与延展,满足标准化集约化管理的需求。
2集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2.1整体框架
系统由基础数据平台、应用基础平台、应用系统和各类统一的信息门户构成,其中,数据平台和应用基础平台作为整个系统运行的支撑,及其与其他系统交换数据的基础,而应用系统则为各专业功能板块。除此之外,结合公众和分类用户对信息共享的需求,还提供不同层级、不同信息开放权限控制下的信息共享门户,比如,基于GIS地图的项目概览,基于单项目基本信息的项目门户,基于个人待处理事务及信息推送到综合办公门户,面向普通大众的企业信息门户。应用系统及应用基础平台中实现部分为本次实现内容,数据平台结合后继需求及现状仅作基础性底层支撑准备。
2.2系统建设目标
根据集团现有的信息化状况和将来的应用情况,建立一个面向路桥集团所有项目的一体化平台,以支持路桥板块的资源整合,规范管理流程,适应新的管理体制,满足标准化、集约化的管理需求,实用优先,实现跨组织的集团型路桥板块统一信息管理门户;支持资源整合,规范管理流程,适应集团管理体制,满足标准化的管理需求,建立适应公路集团项目管理组织架构特点,适用于集团全体员工的项目型综合事务处理协同平台。
2.3系统特点
集团公司下设部门和子单位众多,管理项目不尽相同,所以,在系统设计上,要加强沟通管理,建立快捷、畅通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网络体系,及时反映项目参与者、实施者的动态,为项目决策者提供依据。使用该系统的人员不仅是集团内部人员,还包括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所以,该系统还需要支持集团型跨组织单位的协同项目管理。
3集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3.1系统规划
根据系统需要,架设为B/S架构,满足多层次、跨组织、地理位置分散的使用需求。系统用户通过用户账号使用标准化浏览器(比如,PC使用IE,苹果设备使用Safari),经过系统的功能和数据授权访问系统。整个系统将集团原有构成机构——公路投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作为项目原型,结合该系统进行集团化需求的调研、筛选、试用、需求确认和修改完善,并进行二次开发,从而在规定时限内尽快、稳妥地实现系统目标。现阶段,要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在系统的底层设计中充分考虑今后集团信息化的扩展问题。
3.2功能模块组成
系统面向终端用户的板块主要有综合办公、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综合查询和门户网站,用户根据权限分配能看到部分或者全部的功能,系统管理、服务集成为后台支撑系统。虽然“门户网站”被放在了整个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大网下,但其实可以将其看作是互相依托的关系,形成2个各自独立的平台,又互相联系。整个信息系统主要针对集团内部用户使用,需要登录使用,安全可靠;而门户网站则是对外宣传集团形象的窗口,只需要输入网址便可及时了解集团对外的相关信息,同时,两边在数据上也有一个互通的关系。
3.2.1综合办公
该模块主要满足集团内部的基本办公需求。目前,它能实现收发文、合同、档案等的无纸化流转,还提供网上会议申请,重大工程协调,前期管理等功能。另外,还集成了系统邮件,待办事项提醒。
3.2.2项目建设
集合集团旗下目前所有管理的在建期的路桥、市政项目,提供统一化的模块,同时,可以根据各个项目的不同需求进行调整。利用该模块,可以明确合同请款、进度计划、质量安全、技术管理等一系列项目的进展情况,规范工作流程。
3.2.3运营管理
由集团旗下运管中心统一管理,主要是针对道路、桥梁等项目的运营、养护情况的追踪、管理和上报。
3.2.4综合查询
以直观的GIS地图的形式展示集团内各个项目的基本情况,并提供查询和阅览服务,同时,将建设与运营项目内的数据以图表形式呈现出来,进行对比和分析。
3.3存在的问题
系统业务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而且还有大量的GIS地图和视频数据接入,如果仅依靠原有的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存在很大的风险。鉴于此,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机房的规划设计和硬件——考虑拓宽至千兆带宽,购置新服务器,增加原有服务器容量,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在网络安全达到标准的基础上,保证用户操作时网络的流畅度。
4结束语
针对集团量身定制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十二五”期间基本顺利实施,在集团内部也打下了扎实的信息化建设基础,对应各部门特色规划的系统功能建设也全面铺开,信息化对管理的支撑在深度、广度和协同度上得以全面提升。公路集团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众多模块组成的。所以,集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需要有一种整体性、集成性的思想,对每个子系统模块都要进行相应的优化组合,实现整体系统的优化配置。
作者:李吴平 单位: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琪.H公司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实施保障[D].吉林:吉林大学,2014.
第七篇: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摘要:
机电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是以机电项目管理为主导,机电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实现机电设备从可研设计、采购制造、安装调试到运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信息传递和交互的集成管理系统。系统总结了现有系统的运行情况,根据机电设备全生命周期业务流程,以及对机电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对技术实现方案、系统的运行管理措施及未来的迭代升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全生命周期;机电设备;TGPMS;EIIS;XML
1引言
目前,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所属三峡、向家坝、溪洛渡电站共有58台70万千瓦以上大机组及其配套设备投运,其数量占世界总数的60%。在2020年后又将陆续投产乌东德、白鹤滩电站28台大型机组。在溪洛渡、向家坝电站建设基本完成,乌东德、白鹤滩电站建设全面启动之时,建设机电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系统时机成熟,且需求迫切。该系统旨在以机电项目管理为主导,机电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实现机电设备从可研设计、采购制造、安装调试到运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信息传递和交互。便于机电设备运行期间对设备采购制造历史过程的追溯,以及新项目采购制造相关决策对实时运行经验的参考,更有利于机电工程建设各单位在“一体化管理模式”下多地域间的沟通协调,进一步提升机电工程“集中管控、建管结合”的工作水平。本文首先介绍了机电设备全生命周期业务流程情况,以及对机电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情况。随后,对技术实现方案进行了描述,并探讨了系统的运行管理措施,总结了目前的运行情况,对后续工作进行展望。
2建设规划
2.1机电设备全生命周期
根据三峡、向家坝、溪洛渡项目的建设经验,以及目前广泛应用的机电工程建设体系,清理出机电设备全生命周期包括以下各主要阶段。1)采购:根据所属项目的可研设计、机电设备子系统的招标设计审查的成果,开展机电设备采购的立项、招标工作。2)设计:由设备制造厂商按照采购合同的技术要求和规范,进行专项设计。设计中,通过设计联络会、专题研究等方式进行阶段性管理控制。3)制造:制造厂根据设计方案进行设备制造。重点设备的制造过程委托第三方进行驻厂监造,控制质量和进度。4)物流:设备完成制造,通过出厂验收后,由制造厂承担运输工作。5)仓储:设备到货后,进行开箱验收确认设备交付是否合格,随后进行仓储管理。6)安装:设备由安装单位办理调拨出库,现场分多个单元工程进行安装调试,各分系统完成后进行联合调试,最终进行机电系统的有水调试。7)运行:机电设备调试试运行后,交接电厂运行管理,包括日常的检查、监测、诊断等管理手段。8)维护:机电设备每年利用枯水期进行年度的检修工作,进行消缺处理,技术改造等。9)轮换:对于部分可修复设备,通过定期进行轮换和离线修复保养,然后继续更换服役。10)报废:当设备的使用生命周期到期时,故障频发,影响可靠性,且维修成本已超出设备采购费用,此时对设备进行报废更换。
2.2机电业务管理现状
目前,已建设运行的系统包括招投标管理系统、TGPMS系统、ePMS系统、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机电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系统,局部提升、填补空白。招投标管理系统解决了采购的计划报批、招标过程管理等工作的信息管理,对采购立项报批、招标、评标、决标等的业务处理进行了管理。TGPMS(三峡工程管理系统)系统主要负责机电设备的仓储、安装质量等信息的管理。管理的主要数据依据是合同设备清单、设备仓储、设备安装质量记录等信息。EPMS(电力生产管理系统)系统主要负责机电设备运行、维护等环节的管理。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管理水电机组的运行状态值,负责运行状态的监测和对各种故障的诊断。
2.3系统建设任务
按照“充分利用现有系统,局部提升、填补空白”的建设原则,在利用“招投标管理系统、TGPMS、ePMS、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过程数据的基础上,本文所研究系统的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设备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信息管理,即重点实现机电工程建设过程的信息管理,同时通过无缝链接已有系统的数据,形成机电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针对重点工作内容,清理了机电工程建设期间的详细流程,该流程图全面解析了机电工程建设的各环节及对应产出物,明确了多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关系,为本文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提供了直接的知识架构。
3技术方案
3.1管理基础平台
机电工程建设过程的信息管理部分功能已在三峡工程管理系统(TGPMS)中实现,如仓储等。同时,TG-PMS经过多年的升级完善,已满足工程建设板块业务操作层面的各类项目管理的需求。但TGPMS只能保存结果数据的缺点不适合机电业务多流程的特点,必须在其基础上增加对业务流程的发生、变更、审批等环节的过程控制,完整监控业务流转的过程信息,实现全过程管理。故本文系统的设计充分利用了TGPMS系统,并在其基础平台之上:1)实现系统工作流模块,增强对业务流转过程信息和和非结构化信息的处理能力。2)建立同其它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换接口,实现跨系统的业务流转与互审互批。
3.2可复用构件技术
为在TGPMS平台上实现工作流程的管理,采用了可复用构件技术,该技术不同于传统的、一切从头开始的软件开发方法,而是由共用的可复用构件组装新系统,可充分利用已有系统,缩短开发周期、降低软件开发费用。某科技公司的可复用构件EIIS(企业构架集成系统)采用J2EE技术架构实现信息集成中间件,支持异构数据库间的数据交互。数据交互格式采用XML格式进行封装的,软件各层之间采用XML格式进行通信,每个单据和报表均是采用标准XML格式,可解决和第三方产品之间的集成以及其它系统间的集成。该技术在长江电力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溪洛渡项目建设管理、向家坝项目建设管理中均有成功应用。
3.3EIIS系统结构
EIIS其核心模块为XML解析器。访问客户端发起业务请求,经预处理后,提交XML解析器进行解析,生成EIIS数据对象,后提交给数据路由单元进行路由处理,提交给对应数据源适配器进行数据处理,待数据源完成相关数据存取操作后,其处理结果重新封装为XML数据包,返回给客户端,通过客户端页面对象对返回数据进行解析,生成显示页面,将处理结果展示给用户。其中,本文系统所使用的关键模块是:1)XML解析器:EIIS其核心模块为XML解析器,为其它模块运行提供核心支持。2)组织机构引擎:实现对组织机构的管理,为业务处理和工作流的流转提供基础支持。3)工作流引擎:通过流程引擎,实现业务流程处理自动化和规范化。4)消息引擎:提供系统、流程等消息处理通知功能。
4系统实现
4.1功能模块划分
通过对机电设备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信息管理特点分析,并重点考虑机电工程建设过程的信息管理这一重点工作内容。EIIS中将利用组织机构引擎,实现业务处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合同管理、查询统计、数据管理、系统管理、信息门户共9个功能模块的划分。EIIS具体实现中,将业务处理功能集成到事务处理功能单元,存储记录有关设备、质量、安全、进度、合同管理的流程信息。对应的设备、质量、安全、进度、合同管理的成果文档按照各自属性,在文档管理功能单元进行归档存放。数据管理及系统管理通过权限限制,仅系统负责人可进行访问操作。查询功能提供了关键字、属性等搜索方式。
4.2工作流程
EIIS作为TGPMS应用的高层级扩展,工作流程的处理是其主要特色。经过对机电业务工作中的部门内部会签处理流程、部门之间往来处理流程、外单位来文处理流程、简单发文处理流程等流程节点的清理,在兼顾系统运行初期易用性、可靠性的基础上,采用了单节点的流程管理方式,即权限所有人可以发起流程,并自主定义下一环节或后续多个环节的处理人。单节点流程管理模式可有效适应机电业务一岗多责、多业务并举的管理特点。
4.3简化设备树
机电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必须有其连贯始终的设备编码。目前,已运行的系统中,运行维护阶段有针对性的逻辑设备编码,逻辑设备编码是反映水电站机电设备的逻辑位置,该编码分为六层结构,相对比较成熟,实用性强。招标管理阶段有合同编号用于支持全过程的管理,合同代号包含时间、项目、供货商等信息。针对本文系统重点实现的机电工程建设过程信息管理,其编码应兼顾承上启下的功能,既继承招投标阶段的合同编号信息,又对应ePMS系统逻辑设备编码信息。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了“简化设备树”的概念,简化设备树来自于ePMS分层逻辑编码设计体系,但以招标采购合同的范围对设备进行分类编码,在EIIS系统中,采用查表的形式提供与合同编码、设备逻辑编码的映射关系。
5运行管理
5.1系统命名
本文系统的建设采用了分阶段实施的方案,根据目前主要实现的工作内容和管理范围,暂命名为“机电协同管理平台”,后续随系统完善扩展,对系统名称进行调整。
5.2制度建设
本系统的建设采用了技术开发和制度编制两线并举的模式,在系统技术实现的同时,对系统上线后的运行管理进行了研究。制定了《机电协同管理平台应用及管理办法》,对流程处理、文件归档等具体细节进行了明确。
5.3文档命名规定
本文系统对归档文件命名进行了严格要求,便于文档在脱离系统后,依旧便于查询和管理。文档的直观命名内容包括时间、设备、制造厂、主体等关键信息,其中设备简写均为对应设备的英文简写。
6运行情况
本系统自2015年1月1日正式启动运行至今。
7后续工作
本文系统经过阶段性建设,已发挥了明显作用,为机电建设管理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参照目前软件平台常用的“及时上线、迭代升级”建设模式,后续有以下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1)丰富流程。应逐渐丰富目前单节点流程的模式,采用更多多节点固定流程,规范处理过程,明确各环节的处理责任和时限。
2)扩大参与方。目前系统使用范围仅限于机电工程局内部,应配合目前新项目建设进度,将制造厂、设计院等单位纳入到系统管理范围。
3)信息管理接口。系统还未实现从ePMS系统、招投标管理系统调用数据的功能,应进一步完善数据接口功能。
4)二维码管理。在现有“简化设备树”结构中,研究加入二维码管理手段,建立实体的信息传递媒质,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作者:雷肖 单位: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机电工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