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

[摘要]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是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实践的结合,是对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图书馆建设中,可实现图书馆的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管理资本。实现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需要大力革新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理念,提高图书馆知识的利用率;加强图书馆管理数字技术建设,创建专业化特色的数据库;促进图书馆组织机构变革与创新,大力提升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服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云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利用信息知识资源频率越来越高,对信息资源质量的要求同步提升。高校图书馆作为广大高校师生收集知识、整理资料、储存资源及传播知识的重要机构,必须进一步提升知识管理与服务水平。目前信息需求较大与知识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的矛盾给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高校图书馆应摒弃传统管理模式,引入知识管理理念,着眼管理内容、管理方式及馆员能力素质提升,不断适应高校师生对信息知识专业化发展的新要求,使高校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新时期得到长效发展。

一、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竞争不断增强,企业管理意识与管理重心发生剧烈变化。90年代中期,企业与学界的眼光逐渐转向“基于知识的管理”,即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即“对知识进行管理”,知识管理不仅着眼于显性知识的利用更注重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使知识得到有效的共享与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开始引起越来越多学者重视。

(一)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概念,最早由彼得•F•德鲁克于1988年提出。作为管理领域的新生事物,学界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有不同解释。刘淑玲指出,“知识管理是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信息和知识,更有效地提高组织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和知识价值的活动、理论和方法”[1]。国外学者霍博姆在其著作《知识管理:图书馆和图书馆员面临挑战》中指出:“知识和管理两个词汇组合,给予人们一种模糊性,很难判断大家指向的是否同一概念,也许这正是令图书馆员心神不安的原因。”[2]霍博姆的观点证实了学界对“知识管理”这一新生事物繁多而不同的理解。国内学者林碧丹[3]和国外学者K.E.Sveiby[4]、D.J.Skyrme[5]等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定义了知识管理。笔者认为,知识管理更倾向于广义的知识管理,即将知识管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于信息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另一部分是对于信息的创造者和管理者即人的管理。概言之,知识管理就是为了实现知识创新的目标,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着重于人才的充分开发与利用,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双向互动。

2.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实现了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凸显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实践的高度结合,即“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对高校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有序整合,并建立信息间的相互联系,把握知识体系间的相互关联,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移,促进知识共享,以主动和创造性的方式向广大师生提供知识服务,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传承的需要”[6]。当前,各行业、各机构已逐渐意识到知识管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试图通过知识管理提高自身发展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其时间及范围的局限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完全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知识数量不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如何尽快改变自身传统的管理模式,创新新型图书馆管理,是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

1.知识管理视角:“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

一是显性知识管理。显性知识即“能明确表达的知识”、“可以写在书本和杂志上,能说出来的知识”,如可以通过口头、书籍、视听媒体、数据库等方式获取容易被人们认识并学习的知识,是较为浅层次的知识管理内容。显性知识管理主要包括数字化的馆藏电子化文献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馆藏化的数据,前者包括书目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及各种信息载体数字化,后者指将大量无序的信息内容进行深加工并实现信息有序化。二是隐性知识管理。隐性知识集中于人的大脑和手工技能中,区别于“能明确表达的知识”、“可以写在书本和杂志上,能说出来的知识”,是受环境影响较大的、没有实质文献载体的动态知识,是馆员经验的体现、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创新,是较为深层次的隐藏信息的管理。如图书馆的管理经验是指长期积累摸索出的办馆思想、方法、规律,图书馆的形象包括馆藏特色、服务特色,都属隐性知识管理的范畴。隐性知识管理就是实现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人、图书馆馆员动态连续发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

2.知识管理内容:高校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和知识应用管理

一是高校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创新”已被越来越多领域重视,成为其适应时展需求、保持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高校图书馆想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重视创新并努力寻求知识创新途径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高校图书馆要想在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充分立足于丰富多彩的数字图书馆实践,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细节,进而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措施,为高校图书馆使用者提供更加系统化、便捷化、真实化、人性化的知识服务,进而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创新管理,适应时展需求、保持自身持续发展。二是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应用管理。“创新”是对知识管理进行加工再造的较为抽象的概念,“应用”则是将实际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具体行动。关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的同时,也要关注将其创新的方式运用到高校图书馆知识应用管理。因而需要关注知识的组织和开发,且重视知识需求与应用。虽然当前图书馆在发展数字图书馆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因图书馆知识体系没有明确分类,难以对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的知识管理服务,不同读者用户群体不能快捷地找到并运用自己所需的知识信息。高校图书馆知识的应用,必须建立用户信息库,根据之前搜索的浏览偏好以及其身份地位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并将图书馆知识体系根据用户的不同提供不同的知识系统建构,能实现在众多信息中快速筛选出用户所需要的信息。

(三)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

1.“人力资源”: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只是将“人”作为一个固定的图书馆对象,负责书籍进出和整理等工作,并没有发挥“人”独有的能动性。现今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这里的“人”一方面指图书馆馆员,另一方面是指高校图书馆用户。首先,人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享用者,是创造、传播和利用知识的主体。其次,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合理的组织布局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不断激励图书馆馆员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调动图书馆馆员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培养熟知知识管理之道的馆员,更好地为读者和用户提供卓有成效的知识服务。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与传统的信息相比实现了对知识的“硬性化”管理向更加注重人性化的“软性化”管理过渡。

2.“广泛的信息”: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础

受制于时间、空间与读者,高校图书馆服务范围相对较窄,人们对高校图书馆信息知识的需求范围受到限制。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逐渐将社会的知识连结成一个整体,再者高校人数呈逐年递增态势,高校图书馆逐渐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因而需要实现将传统纸质媒介的知识管理向更高层次的数字信息化、自动应用化的知识管理转变。同时,高校图书馆不同于其他管理主体,它是科研、学术研究的辅助阵地,服务人群多为知识层次较高的教授、博士、研究生等,他们对知识的全面性、专业性要求较高,需要寻求最新的科研成果,了解和运用最新的理论知识。为了更好地为读者用户提供各类信息,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新型的检索技术、数据引擎以及网络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数据管理方法收集全球的最新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进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3.“知识创新和共享”: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和实现途径

“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两者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知识创新”是手段和核心,“知识共享”是目的和结果。“知识创新和共享”关键在于创新。高校图书馆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不断探索寻求知识创新的方法途径。知识管理的目标即通过知识管理手段,进一步整合组织的知识资源,将分散知识有逻辑地整合在一起,使知识管理更加有序化、层次化地展现,更好地为知识创新服务。当然,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不单局限在对知识进行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再造和增值,尤其是隐藏在图书馆馆员脑中的经验技能开发创造,通过构建知识交流平台,将图书馆馆员的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其与读者用户的交流不仅实现信息共享而且可以将交流平台的知识整理提炼形成专题性知识,以便更好地实现知识共享和创新。

二、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教育职能和传递科学情报的职能。“图书馆是知识传播、交流与共享的社会装置,是公益性的知识组织,某种意义上说,图书馆本身体现了一种知识管理制度,是社会知识公平分配与自由获取的制度安排。”[7]实现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克服传统高校图书馆管理不足的重要选择。

(一)适应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时展的必然要求

将大量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存储、分类并将其系统化是高校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的重大挑战。为了解决高校图书馆发展难题,仅仅依靠人力整理显然远远不够,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实现高校图书馆向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的转变。建立图书馆数据库,应用检索技术、网络技术、搜索引擎等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收集全国各地最新信息,进行有效整理,将其条理化、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信息体系,可以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2.高校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知识的集散地,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了难以想象的重要作用。高校科研人员需要了解最前沿、最有效的信息知识满足自身研究需要,同时广大高校师生的知识获取与更新更离不开高校图书馆的支持,高校想要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高校人才要想有突出的竞争力、取得重大科研成果,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是必然选择。

3.数字化图书馆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传统图书馆以纸质图书、文献为主要构成要素,时效性差、不便于携带。除了知识上不能及时充分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传统图书馆在服务上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如其服务多为人工操作,缺乏空间和时间上的能动性,且其服务内容较为单一,耗时长、灵活性差,已经陷入了“重藏轻用”的泥潭,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信息及知识的迫切需要。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将网络信息搜索、共享技术运用到图书馆的实践中来,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使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随时随地查询、利用自己需要的信息,不仅节约用户的时间成本,更将信息知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提高了知识信息的利用效率。

(二)是克服传统高校图书馆管理不足的重要选择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方法存在诸多弊端,阻碍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1.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大多数图书馆采用的是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传统的图书馆在激发馆员积极性方面,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奖惩机制,导致图书馆馆员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无疑是浪费了人力资源在处理事务中可发挥的重要作用。加快促进高校图书馆管理层级向“扁平化”管理方式转变,尤其是实现隐性知识管理向显性知识管理的转变是高校图书馆当前的重要任务。只有实现扁平化管理方式才能实现用户需求,迅速收集和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变则强调突出馆员的价值,调动馆员持续性学习和经验分享,进而促进高校图书馆管理向更有序、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2.管理理念落后

高校图书馆将大部分读者群体限定在高校范围内,面对的人群相对稳定。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体使高校图书馆逐渐产生了封闭办馆、坐等读者上门现象,图书馆员们难免会产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刻板、教条化工作理念。这种僵化、不思进取的观念在馆员之间广泛存在,严重影响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创新与发展。为此,高校图书馆应创新管理理念,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尊重读者,调整自我态度,推动图书馆“知识—读者—馆员”三者的有机互动,将图书馆的知识进行广泛传播、推广和利用。如图书馆可以和企业联合,开设企业所需的知识资源板块,使企业能够享受到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信息资源,扩大高校图书馆的受众范围。

3.服务单一

“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满足读者需求作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8]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普遍并不关注自身宣传及提高认知度,导致高校图书馆虽然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但还是难以开放利用,无形中造成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巨大浪费。为此,高校图书馆应注重自我宣传,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开展馆员与用户的交流与互动,根据用户需求开设相关的特色项目或改进自身的不足。通过探索“交流——了解需求——相关特色宣传——改进完善管理体制及措施”等图书馆整体发展管理链条,促进图书馆管理找到更好的宣传应用一体化模式,使高校图书馆资源在全社会得到充分利用。

三、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的实现策略

(一)革新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理念

1.提高知识的利用率

我国图书馆普遍实行个人借阅、个人受益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虽可以较好满足个人对知识信息的需要,但纸质文献个人借阅方式会降低知识和信息的利用率。这种模式使有相同要求的第二位、第三位甚至更多人无法实现自己的需求,是对个人时间的浪费及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浪费。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获取、重建、储存、组织等方式充分挖掘各种载体隐含的知识,提高知识的准确性与可用性,有助于提供交流与共享,达到降低成本及提高文献、信息和知识利用效率的目的。知识管理改变了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纸质文献借阅模式和管理模式,突破了纸质载体文献的限制,利用媒体技术等创新知识的展现形式;既利用显性知识,还注重隐性知识的开发和研究,使知识更加全面化、系统化,更加便利人们对于知识信息的利用,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

2.加快知识产权化

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信息传递迅速等特点使信息资源的共享更加方便快捷。图书馆行业在E时代推动下,必然要借助网络的力量,为自己信息、知识的收集、利用服务。信息、知识在网络环境下的传递、利用以及服务,会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想要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关键就是要打消信息知识拥有者的顾虑,使其在知识显性化过程中获得既得利益,实现信息知识共享。知识与信息作为无形资产,必然会有无形资产自身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知识的显性化,保护知识信息所有者的知识产权变得极为重要。知识产权相关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责,协调知识提供者与知识使用者、图书馆与其他传播媒介之间的关系,保护作者著作权,同时要避免知识共享过程中出现的对知识产权划分不清导致的问题和麻烦。

(二)加强图书馆管理数字技术建设

1.促进信息和知识整合及应用新技术开发,创建特色数据库

以往的图书馆以纸质文献、传统模式经营管理为主,随着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电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要促进信息和知识的整合,使信息知识更加体系化、模块化,知识的整合以及新技术的开发至关重要。新技术的开发使知识得到更加全面的整合,相同的知识整合到一定程度便可以形成特定知识的数据库。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知识数据库,已经成为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以及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必然趋势。所谓专业特色,就是与其他事物不同的特征,是用于区分其他事物的独特方面的显现。建设特色数据库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本校、本院特色的全文专题数据库的建设。

2.建立知识共享网络平台,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

“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流动与社会价值的创造。”[9]知识共享就是使知识在最大程度上,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到充分全面利用,提高知识的创新能力。知识共享可以使信息及知识冲破原有的局限,达到最大程度的价值利用。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图书馆信息的获取途径更加广泛与便捷。所以,建立知识共享网络平台是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必然选择。知识共享可以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可以是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可以是学校和社区等不同主体之间的。上海高校网络图书馆率先将网络覆盖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六所高校,使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借阅所需图书,相对于传统的限于手工操作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是巨大的进步。通过将各知识主体拥有的信息进行共享,可以使不同的社会群体获得更多领域的知识,减少用户时间的浪费,增加知识信息的利用效率。

(三)提升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1.提高馆员素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人”作为独特的群体,有其特有的能动性。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图书馆工作人员扮演着知识导航员的角色。这一独特的角色对于知识传递、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使知识得到更加充分、高效的利用,发挥图书馆员的能动性极为重要。增强图书馆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馆员的素质、提高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必要手段。要想建立可以更好激发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动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要更加注重图书馆员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只有使其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得到共同协调提高,才能为高校图书管理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图书馆员还要梳理服务理念,充分尊重读者需求,更好地为不同群体读者服务。还要充分提高图书馆员的业务水平,更好地进行知识创新。总之,要将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与业务水平结合起来,激发图书馆员的积极性,使高校图书馆在知识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知识与人的结合。

2.加强图书馆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图书馆员的知识水平

要实现高校图书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馆员素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建立高校图书馆学习型组织机制十分重要。学习型组织团队由组长领导,分别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团队队员各自进行创新培训的同时,还要互相联系沟通,互相交流管理经验。组长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需要在自身培训同时,统筹协调整个团队的发展。除建立高校图书馆学习型组织团队之外,提高领导者和馆员的能力十分重要,图书馆管理领导者需要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统筹能力、决策能力,馆员要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服务能力。要按照彼得•圣杰概括成功的学习型组织应具备“五项修炼”(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团体学习、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的基本要求,让图书馆领导者以及馆员接受有效的教育和培训,提高高校图书馆员知识水平。

(四)提升图书馆管理机构服务水平

1.促进组织机构变革与创新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组织结构强调按照顺序进行传递,注重专业分工,导致图书馆信息知识传递缓慢,信息得不到充分及时利用,难以满足广大高校师生对知识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了克服这一弊端,进行知识管理必须重视组织结构创新。建立“扁平化”的管理机构,将有效减少原组织内传递信息的中间层次,大幅减少决策与行动的时间滞缓,有效保证高校图书馆内部知识和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极大加快图书馆对环境和读者需求的反应。具体而言,可以成立专业的项目组(图1),组建任务小组,克服多层级弊端,使知识更好为广大师生利用。可以使高校图书馆针对某一特殊的事件给予特殊、高效的反应,同时拥有个性化特征的项目组针对不同的群体,注重不同群体用户的需求,结合新的技术,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专业化,不仅可以满足用户对于知识信息的需求,还能形成一个良性的高校图书馆信息交流及发展的系统,促进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更好地发展。“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是目前高校图书馆运行的较为可行的模式。

2.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

知识管理不仅需要注重显性知识管理,更需重视隐性知识管理。“知识服务是加强图书馆外部知识管理、满足图书馆外在需求的必由之路。根据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定位,采取专业化、集成化、交互性的知识服务方式,满足用户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需求,使知识的价值得以最大化利用,让用户成功,实现图书馆和用户的双赢。”[10]图书馆运行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定位大多是管理者、主导者地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书目日常借出、借入事项,很难发挥自主能动性,既浪费知识资源又浪费人力资源。转变图书馆的治理观念,提高其服务水平尤为重要。提高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水平,必须重视用户的主体地位,关注用户的心理与想法,使服务更加适合用户的需求。还要对信息知识进行开发与创新,增加知识信息的呈现载体,充分发挥知识信息的潜在价值,使高校图书馆发挥更大的价值。高校图书馆还可以改变原有的信息检索方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检索服务,使用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检索出适合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知识利用效率;可以将用户按照不同学历知识层次、对知识的不同需求等标准进行分类,给予不同群体以带头人,根据不同读者群体的特征,给予不同人群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可以创建QQ群、微信群或推送公众号等方式,创建读者和馆员信息意见交流的有效平台,加强读者与馆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拓展馆员与读者之间显性知识外显与隐性知识提升,实现两者共同进步。

作者:赵研科 单位:湖南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刘淑玲.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J].情报科学,2010(4):523

[2]吴建中.图书馆管理的10个热门话题[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27

[3]林碧丹.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的科学发展[J].情报探索,2008(11):85

[6]隋敏.高校图书馆学习资源的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6(2):30

[7]胡唐明,郑建明.图书馆知识管理三重奏[J].图书馆,2011(4):42

[8]姚秋宏.高职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策略研究[J].求实,2014(1):282

[9]李永忠,林加扬.政府知识管理:目标、困境及对策[J].中南大学学报,2013(3):115

[10]何晓庆.以需求为导向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J].天府新论,2012(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