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创新论文(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管理创新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管理创新论文(3篇)

第一篇: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创新模式探索

一、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问题分析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社团管理方面,很多社团没有正式的管理制度。可以这么说,高校社团的管理完全没有形成体系。即便是制订管理制度社团,也欠缺规范。

1.社团章程和管理制度不严谨

关于社团的成立、如何收取会费、会员激励机制、财务报销、接受赞助资助、活动申请与审批等方面的章程,极少有明确规定,结果遇到问题往往无法得到解释,社团层级制度分工不明确,无法激发各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心,再加上没有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容易造成本来就不健全的章程和管理条文流于形式,更加谈不上社团进行具体的活动计划。

2.人才管理制度不合理

在人才管理方面大部分社团对于成员的贡献没有激励措施,对成员的能力培养没有形成明显的梯度。大部分社团的负责人和骨干成员为大二学生,“学龄”和“社龄”都在两年之内,能力和职能发展不匹配。而社团干部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对社团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忽视后备骨干人员的培养。

(二)社团整合力不足

一方面,社团组织机构过于行政化,形式化导致社团整合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社团组织结构越来越层级化和复杂化。高校学生社团通常有四级,最顶层往往由“主席”或“会长”担任。社团通常采取会长负责制,进一步将社团工作细分到每部门,一般社团有宣传、办公室秘书、组织和外联等部门,由“部长”负责,最终的执行者则是“干事”,会员只是信息指令的接受者和活动的参与者。可见高校社团也有自己的“行政体系”,四个层级加上“副会”、“副部”、会长助理等“官职”,每个“官职”都有着不同的分工、不同的职责。如此庞大的“行政体系”会强化学生在社团的“官本位”思想,因为不同的“官职”意味着学生在社团组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从而使会员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学生社团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削弱,而且社团成员行政化层级化最终会使社团缺乏实质的整合力。同时,一些社团的社团特色以及文化挖掘的不够,主要体现在社团活动没有固定形式,具有随意性,或定期或不定期举行,造成会员松散,来去自由,无法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印象,结果导致社团成员流失。以上这些情况从不同程度上使得社团整合力的不足,影响社团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缺乏合理的激励措施

高校学生社团其本身的独特特征要求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对社团成员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因为只有这样社团才有可能持续发展。一个合格社团对于社团成员的需求应该是了解的。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人类的需求是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事实上,很少有社团会根据需求理论,制定激励措施。社团最常用的激励方式就是给组织成员物质奖励,但实际上社团成员内心都会有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当社团在实施激励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些需求,激励是没有针对性的,从而也难达到理想效果。

二、高校社团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一)引入项目管理模式

1.高校学生社团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现代管理模式发展趋势。现代企业运用项目化经营理念,提高企业项目运作能力,进而提升企业实力,这已经是一条成功的企业运作方式和理念。项目管理模式对企业管理的作用已得到展现。借助这一理念改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状,是创新管理模式的体现。其次,项目管理可以增强学生干部角色意识。通过项目管理可以帮助社团建立完善的工作管理机制,这样可以协调好干部与干部间、与普通同学间的关系,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在社团中,学生社团干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社团活动的质量。通过运作项目可以培养社团学生干部:一是责任意识、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形成人才梯队,形成晋升和淘汰机制;三是结合项目对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形成学生社团干部“数据库”。再次,项目管理可以增强学生成员的任务意识与团队凝聚力。通过对项目的执行,能使参与社团项目的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项目本身成为良好的活动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展示自身才华的空间并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2.高校学生社团项目管理特点

第一,社团的项目化管理就是将社团的各项事务分解成多个项目,将项目管理的理念融入到社团建设和社团活动中。根据项目管理的方法和程序,构建项目管理体系,将社团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分阶段完成各项项目。其基本原理就是运用项目管理的知识,对项目的工作内容进行控制和管理,最后实现项目的目标。这一过程包括项目范围的界定,项目范围的规划,项目范围的调整等。第二,广泛运用高效率的项目管理工具。项目管理中为确保项目高效按时的完成有时候会使用许多类似GTD时间管理模式,或者甘特图等工具。社团的管理中同样可以引入这些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同时,由于项目管理理念引入,社团会更注重成本的管理,以确保每项工作费用不超预算、合理控制费用的使用。

3.标准化的项目管理流程

社团的项目管理流程通常包括项目申报、审批、追踪和评估四个部分。项目申报,一方面社团分解自身的日常工作为若干项目,鼓励社团成员承担项目,另一方面社团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来设计项目。项目的申报者往往是社团成员而不再是社团管理层,这样突破以往的行政化层级,社团管理者只是指导者,比如指导老师可以对学生选定的主题进行评价。社团成员在确定好项目后,使用项目管理的各项工具和方法对自选主题进行设计。制定项目方案往往可以帮助成员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拥有全局观。二是项目的审批。社团管理者可以通过民主途径综合评价和审核社团成员提出的项目:是否有意义、有价值、有创新性,是否可行,是否有合理的预算,项目申请者是否有能力实施项目。三是项目追踪。项目的实施运作是社团项目管理模式主要流程,社团成员的知识技能的提升就是在此过程中完成的。四是评估。对项目的评估可以帮助社团成员客观把握项目的执行情况,认清自身的项目执行能力以及项目的最终成效。

(二)结合品牌化管理模式

1.品牌化管理模式引入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性

首先,品牌化管理可以增加社团的吸引力。社团的品牌化会提升社团的价值感,并形成象征意义,优质的文化和象征性可以反映出社团成员的需求,社团的风格与成员的特质和需求相吻合将会产生影响力和号召力。其次,品牌化管理提升社团的竞争力。根据管理学理论,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消费者越要依赖品牌制订消费计划,并通过选择适合自己品位的品牌证明或提高自己的身价。这同样可以用品牌社团,品牌的建立将使社团带有识别性和领导性的特征,能够帮助目标学生在大量的社团宣传中区别本社团和其他社团,并因为社团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而选择成为社团的一员。

2.实施品牌化管理的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

第一,实行品牌化管理的高校社团,往往采用精品理念打造社团活动,制造社团活动社会效应。所谓的精品,即指在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做到细致入微,并且保证有限社团资源和社团资金效能都发挥到极致。保证社团活动的高质量就是社团品牌化管理的要点,是社团品牌效应产生的关键点。通过精品的社团活动可以有效提高社团声誉、增强社团凝聚力。第二,社团品牌化管理需要社团的独特创新性。社团的品牌化就是要提高社团的可识别度,因此,社团的文化、社团的活动等方面都是独具一格、富有创意才是关键。要想发展社团品牌就要多开展有特色的社团活动。第三,社团品牌化管理需要社团活动的持久和延续。社团品牌生命力更多的还在于社团活动的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的活动有助于社团品牌的建立。社团活动品牌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持之以恒很重要。

3.高校学生社团品牌化管理的流程

高校学生社团品牌化管理一般分为:设计、投入、产出三个阶段。在社团品牌设计阶段,主要工作是设计社团品牌的外在符号,在这之前需要明确社团的发展宗旨和目标,确立社团的愿景与使命。由此为基础设计好社团的标识。社团的标识将是社团身份的标示,将增加成员的归属感。投入阶段,在社团各项活动中融入社团标识。社团活动是社团品牌形成的重要基础和载体。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社团的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另外,利用各大社会媒体传播社团标识与社团活动,比如:人人网、豆瓣、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建立社团公众账号,形成自媒体,扩大社团的知名度。品牌产出阶段,包含社团学生接受社团品牌到宣传社团品牌两部分。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感受社团品牌的内在品质,并予肯定,会对社团品牌产生吸引力。这一过程是学生形成品牌意识、接纳社团品牌的过程。

三、结语

高校学生社团在提高大学生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基于这一重要功能,要积极探索社团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以期待高校社团更好的发展。当然,将项目化管理和品牌化管理新模式引入社团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还有许多需要注意和完善的地方:第一,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引入对高校学生尤其是非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有技术上的难度的。因为,项目管理本身是高度专业化和技术化的手段,这要求社团成员必须经过一定专业的培训,通过培训正确掌握理解项目管理的意义、方法,这样才能将项目管理的方法运用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第二,品牌化管理模式的引入,需要社团成员有公共关系学的知识和技巧,同时也需要社团成员有创新能力和慎密的精品活动策划能力。精品活动不仅对社团成员提出要求,而且还对社团指导老师的能力和精力提出要求。第三,任何高校的学生社团管理都不可能脱离学校团委的管理与支持。社团要在学校提供的平台上,充分地进行资源链接,扩大自身的发展空间。

作者:金涯杰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第二篇: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管理创新

一、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创新管理的概念

所谓的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创新管理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概念,高校课程考试和课程考试的管理这两者间既存在着不可混淆的层级区别,同时也拥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1我国高校课程考试

首先,通常意义上的高校课程考试即是高等院校为了达到充分检验教学成果完成整个教学目标最终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所运用的一种基本的测试手段。其本质始终是教书育人,而针对诸多科目所设立的课程考试只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自科教兴国的战略提出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便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瞩目,人才成为了宝贵而稀缺的资源。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从这一意义上讲教育者们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通常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共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实时测评考试和学期测评考试。高校课程考试又具备着四大基本效用:首先是测评功效,也就是高校课程考试最为直接的效用,它可以充分反映出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是学科知识的梳整功效,由于学生所学科目的知识量往往较大,兼之章节单元间的衔接并不足够紧密,而部分学生却并没有养成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的习惯,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对知识的记忆程度相对零散化和碎片化,高校课程考试的设立则能有效地推动学生对所学的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与总结,最终融会贯通,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其三是督查和熏陶功效,高校课程考试的设立与开展,可以帮助学生以及教学工作者乃至管理人员形成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在有效监督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管理人员督学的过程中向每个个体灌输诚信、务真、求实的优良风尚;其四是勉励功效,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个个体不仅可以获得教育管理部门依据对每个个体的测评结果做出的奖励,还可以使每个个体获得充分的成就感和竞争意识,更好的推进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

2课程考试管理

顾名思义,课程考试管理的管理对象是高校开展的课程考试。由此可以得出下述概念: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即是相关教育部门为了测评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执教水平而进行的考试立项管理行动。因而,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管理创新既需要管理者充分做好对考试进程的设置,也要求管理者自身具备扎实的管理学基础,如此才能在完成基本的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上谋求突破和创新。高质量的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可以有效地巩固考试这一基本教学测评手段的权威性,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多类型、高能力的人才。影响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管理机构的组建、管理队伍的凝聚、管理观念的进步、管理计划的拟定、管理技术的应用、管理目标的设立等。高校课程考试作为由上述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共同制约的有机整体,每一个影响因素都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树立大局观和局部观,把握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处理好诸多因素的碰撞和融合。

二、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有效的信息反馈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就信息反馈曾讲到:“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在高校课程考试结束之后,科学的考试结果分析有助于管理者实时调整管理策略,科学有效的高校课程考试信息的反馈工作往往在整个管理活动中尤为重要。然而在当下的考试管理序列中,部分教职工往往只单纯的拘泥于对考试结果的数据统计,缺乏严缜合理的结果分析,少有行之有效的信息反馈到管理者手中。这就造成了管理者开展高校课程考试活动时容易存在大量的盲点和疏漏,忽略了信息反馈机制的重要作用。

2缺少明确的管理目标

高校的教学活动和课程考试的管理目标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达成课程考试的管理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的直接目的。在眼下的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教育者的教学活动却存在和课程考试管理目标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管理者的目标意识不强,缺少明确直接的管理目标。3缺少良好的考试风气近年来,尽管管理者制定了详细的考试纪律和严厉的处罚条例,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存在舞弊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历年来都是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话题。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我国高校学生作弊的手段也呈现出高科技、隐秘化、多样化的趋势,这对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管理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根本上反映出学生们的诚信意识尚比较薄弱,良好的考试风气有待树立和传播。

4缺少合理的命题模式

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掌握着高校课程考试的命题权利。这就造成了课程考试的命题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和较大的随意性。比较各大高校的课程考试试卷可以发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知识点进行考核所设计的试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考察的测评面也各有偏颇,与高校课程考试大纲也存在着较大的出入,管理者们如何构建一个相对公正合理的命题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有待商榷的问题。

三、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创新管理的路径

1重视管理队伍的选拔和组建

不论是考试纪律条例的维护和执行,还是管理目标的达成和升华,都离不开一个优秀的高素质的行动个体,更离不开一个高素质的优秀团队。因而,管理队伍的选拔和组建工作需要慎重进行。我国高校的课程考试管理队伍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模块:高校课程考试研究团队、高校课程考试执行团队和高校课程考试行政团队。三者间各自肩负着相对应的职能和工作,三者间可以相互协作,共同促进。

2搭建信息反馈的桥梁和纽带

在管理者和考生间搭建一个稳定的信息反馈纽带,加强我国高校考试课程的质量分析有助于管理者更直观的掌握考生的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教学策略,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带动双方的共同突破和提升自我。

3建立多元化的考评机制

如今,笔试仍然是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主要形式之一,却已经不能够满足管理者对学生的测评需要。单一的测评手段固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考验,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却也暴露其在许多方面的片面性。具体的表现就是,随着笔试测评机制的不断加强,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得到有效的观察和督促的同时,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却在逐渐的丧失。建立多样化的考评机制,有助于管理者得到更精准的数据,更科学的分析学生的整体数据,更全面的发掘学生们的潜在能力,实现管理者和学习者的双向进步。4加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理论指导现如今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者往往空泛着一腔热血,仅仅依靠着前人积累的经验对考试进行管理,盲目的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进行着缺乏理论依据的相关工作。一方面,是已有的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理论体系尚处在萌芽阶段,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管理者对于理论的学习和总结意识尚比较薄弱。只有加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理论指导,才能节约有限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减少工作中的失误,规避容易产生的错误和风险,有效的对我国高校课程考试进行管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成效。所以,管理者应重视对高校课程考试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创新,为具体的管理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创新管理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发现、不断归纳和分析的过程,需要广大师生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彼此间的努力和支持,精诚协作和团结互助,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最终才能够实现教学质量上的飞跃和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跨越。

作者:孙丹丹 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创新研究

1目前高校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要想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首先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一)图书管理职能存在缺陷

目前高校图书管理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水平普遍偏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图书管理工作者对于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这项工作无足轻重。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有些相当多数量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于自己的用作存在着错误的自我定位。他们认为图书管理工作是单纯的看守,只要保证图书的安全调度周转就可以了。由此就出现了大量身在此而心在彼的情况,图书管理期间玩忽职守,不能尽职尽责完成工作。

(2)图书管理工作缺乏专业性人才的指导和管理。

大部分高等知识分子,在学有所成之后怀揣着梦想进入社会,然而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图书管理这个职业死角。高等院校图书关机内容繁杂,只有在人员关机上做到有条不紊,才能促使整个知识系统在其内部能够正常运行。这样就要求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引进,以促使整个图书管理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质的飞跃。

(3)图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再优秀的团队也需要一个良好制度体系的制约,现如今图书管理工作不能够引起文化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规章条例当然也不能够与时俱进。图书管理工作者没有强有力的制度制约就会走向散漫的道路,使整个图书管理系统如一盘散沙。

(二)图书资源相对不足

高等院校人员众多,来自不同地区,性格爱好,专业需求都不同。如果图书管理工作做的不到位,这就势必会出现图书资源不足的状况。图书资源调节不合理,不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要学生、教师的需求这是当今高校图书馆普遍出现的一个尴尬问题。图书馆建设好了,人员四坐却无书可读。图书馆很显然成了一个华丽的空壳。

(三)信息资源建设和安全建设存在问题

如果想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率的处理完整个图书馆图书的管理调度工作,仅仅靠人力是不够的,而且在这个信息时代也是愚蠢至极的。现代的高校图书馆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传播的是先进文化,却不能后有效地运用先进的文化造福于图书管理工作。以至于信息处理低效率,信息疏通不畅的问题。在此之外,图书馆的安全建设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一个图书众多,人员繁杂的地方不能将安全保障措施安排得当,存在着像火灾等众多的安全隐患。

2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创新路径探讨

(1)强化图书管理的意识,构建完善的图书管理规范。

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图书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前提。从理论观念上,提高人们对于图书管理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图书管理松懈的问题。相关的责任部门应担负起责任,制定相关完善的高校管理制度,建立起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得图书管理工作有章可依,有法可循。

(2)图书管理人员应提高业务素质。

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较强的业务素质以及现代科技素质。图书馆里人员应时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时时刻刻保持最佳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工作任务。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终身学习,积极参与相关职业培训,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3)加强图书的信息化管理。

有计划地引进信息管理技术,使得图书管理能够进入电子层面。电子信息化将有效的对图书进行编码管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没实现图书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图书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也是科技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

(4)实行全面的开放式管理。

封闭式高层管理不能够使得学习人员参与管理,使得大众的需求不能够得到满足。实行全面的开放式管理,积极听取群众对于图书管理的意见,让图书管理真正服务于学习者。同时开放式管理能够有效地调动学习者的责任心和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地保护图书资源,珍惜图书资源的同时学习到所需要的文化知识。

3结语

时代在不断进步,一切都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这不得不要求我们端正态度,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科学技术,使得图书管理更加有序化、科学化、高效化。

作者:刘青年 单位:唐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