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城市环境管理创新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型城镇化城市环境管理创新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型城镇化城市环境管理创新研究

1县域概况

西充县隶属四川省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中偏北部,地处嘉陵江、涪江的脊背地带,属浅丘地貌,沟谷纵横、丘陵密布,幅员面积1108km2,辖44个乡镇。全县总人口68万,农业人口59.4万,是典型的丘陵地区传统农业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丰沛,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县内河流多,向西注入的是涪江水系,其余的均为嘉陵江水系,水利设施配套完善,森林覆盖率达40%。境内无重矿开采及化工生产,水、空气、土壤等环境污染较小;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及磷、钾等矿物质,蔬菜宜种性好,常年种植面积1.2万hm2(18万亩),也适宜种植各类有机蔬菜、水果,养殖畜禽。

2新型城镇化城市环境管理有机结合

2.1植入绿色环保理念

西充秉承“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和“绿色倡导、绿色责任、绿色实践”的绿色环保理念,围绕建设“生态之城、产业之城、文化之城、幸福之城”的生态经济强县,倾力打造“中国西部绿谷”、“中国西部有机食品第一县”、“中国西部最美乡村”品牌,致力于推动生态文化的培育,联动推进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文化旅游业发展,初步走出了后发展地区以生态为基础、绿色崛起的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之路。调查研究表明,该县干部群众把生态文明、生态文化渗透到城乡物质、精神和文化建设,产业培育、市民行为等领域,绿色环保意识已深入当地人心,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以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载体,结合农村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农村能源建设、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不断强化和完善污水处理、垃圾污染治理,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有效地激发了基层政府和民众参与生态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规划与管理宏观控制

一是政府主导“一把手”工程高端推进,按照“规划引领、立项统筹,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各司其职、各计其功”的思路,坚持“规划优先、合理布局、管理转型、优势优先、先易后难、逐渐转变”原则,高端定位、顶层设计制订并强力推进“中国西部有机食品基地县”的生态经济强县发展。二是以规划统筹地点、以地点统筹项目、以项目统筹资金,有效整合现代农业产业资源,提高项目资金的聚合效应。当地政府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中心任务,生态建设作为基础工程,统筹城乡作为主攻方向,人民满意作为第一追求”作为发展目标,通过有机农产品生产,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商贸物流和乡村旅游,构建三产互动的协调发展格局,依托生态优势,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立足生态经济强县,打造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三是坚持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创新建设管理联动机制,专门成立由县长亲自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城乡建管秩序更加规范;创新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创新奖惩激励约束机制;创新产业联动和专合组织推动机制;创新“规划引领、统筹立项、项目整合、联动推进”项目整合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管机制,建立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模式;创新粮食流通体制。

2.3政策资金扶持

一是全面推行产业项目审批权“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完善项目申报、立项、审批、实施、管理“五统一”的统筹审核制度、目标考核制度、联审批制、责任追究制、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实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公平与效益相兼顾”的原则,出台了《进一步理顺县乡财政体制的意见》,率先对乡镇实行“放权搞活”的财政管理体制,税收、非税、土地出让金等收入权限下放乡镇,并纳入“按比例返成、按绩效重奖”的激励约束机制考核。三是政策引导和扶持。政府和龙头企业共同建立风险基金,完善风险化解机制;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引导环境友好生产方式,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纳入财政预算,给予资金补贴、物资补助和科技帮扶;用好用活扩权强县试点政策,争取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认真研判国省投资走向,抢抓产业结构调整等国省项目资金。四是精心组织重点项目,全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组织开展项目推介活动,着力招大引强。建立和完善招商责任制,完善招商激励机制。五是引导社会多元化投入,搭建企业融资平台。搭建内外融资平台,从组织结构、治理机制、选项程序、过程跟踪、目标考核等全方位、全过程优化融资平台运行;进一步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逐年增大县级工业发展项目专项资金额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积极拓宽非政府机构争资渠道。

2.4法制监管规范

严格执行“政府监管、企业自律、业主自为”的法制监管机制,严守有机产品发展“生命线”,确保有机食品质量,保护生产生态环境。一是严格完善环境监管。县环保、质监、工商、农牧业、供销等部门联动责任分工,制定和规范生产技术和管理计划。提高有机认证门槛、保护生态环境,出台了《西充县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环境监管办法》。定期复查生产基地,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估。严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审批。建设乡镇环保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全面推行新型循环农业生态种植、养殖。二是严格质量检验检测和追溯制度。严把有机食品全程质量控制关,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了36个品种《有机生产标准》。成立西充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完善检验检测手段,实行企业自检、部门抽检、上市必检制度。重点加强对基地农业生产环境、投入品、上市产品的强制性检测。三是严格执法监察监督。县质监、工商、农牧等部门密切配合,定期开展农资市场综合执法整顿,确保有机农业投入品安全。加强认证基地动态监管,对违规认证及时取消有机认证,依法取缔违规经营有机产品行为。四是实行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健全以果蔬、畜禽和粮油等有机农产品为重点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把好有机产品“身份”关口,对合格产品开具《产地合格证明》。

2.5生态产业推动

一是培育生态龙头企业,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市环境管理转型。实施畜牧产业项目建设,按照“以现代畜牧业为方向、以有机食品为目的、以小区养殖为重点、以龙头辐射为动力、以环境质量监管为手段、以食品安全为保障”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有机生猪、有机小家禽、有机蛋的规模养殖和标准养殖,形成了循环有机养殖业。二是实施重点项目推动,大力整合资源。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城乡生态环境基础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农田、土地整治、退耕还林、现代畜牧等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向重点基地和龙头企业,实施建成有机特色产业园、有机循环农业园、有机供港农业园、有机粮油产业园“四园工程”项目。整合技术力量,构建有机食品技术服务网络。整合产业链条,形成有机食品产业链条。三是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发展新兴产业,做强地方特色。建立了“企业出资建设、政府项目补助、农民参与经营、银行信贷扶持、合作社搭建平台”的“五方联动”模式和“市场牵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构建“果蔬产品、粮油制品、酒饮业产品、肉食品、丝绸制品”产业链机制。四是强力实施生态环保工程。重点发展有机食品的生态产业,有利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减少资源消耗。五是构建新型城镇关系,释放城镇生产力。利用“有机食品基地县”金字招牌,先后吸引很多知名食品深加工企业,延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以农促工、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2.6市场运作提升

规划与创新市场运作模式,增强企业经济实力,促进企业主动参与承担绿色环保责任,治理企业产生的环境污染。推行“五方联动”循环有机养殖模式,推行“农民以土地量化入社、企业统筹建园,龙头市场引领、专合统管生产,风险基金储备、农民返包创业,保底价格营销、二次返利互赢”的“两统两返”循环有机农业种植模式。培育市场体系,构建营销网络和以配送和团体销售为主的营销模式,建立大型连锁网点合作关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顺应国际国内高端农产品需求,拓展有机农产品市场领域,努力提高有机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坚持政府主导,落实农民专合组织主体,规范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推行有机产业发展模式,做到技术推广、投入品使用、产品收购、品牌标识的“四统一”。

2.7科技人才支撑

加强与科研院校产学研联合合作关系,增强了科技研发、引进和运用的实力,创新经济模式和规划管理模式。当地农业产业化推广运用循环经济模式,建成县、乡、村、企四方联动的科技服务体系。绿色环保新技术可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学农药污染、减少病虫危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有利于城镇发展和环境保护。以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快企业新技术的引进、吸收、推广和应用。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人员有机知识培训,加快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全县病虫绿色防控达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达80%以上。引进推广了“灯+板+性诱剂+生物农药”绿色防控技术。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低本高效的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研发和推广,积极推动农村环保科技创新。研发和推广了丘陵区农村分散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模式,城镇化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企业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实用技术。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制度,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科学研究,解决了城镇污染治理关键技术难题。强化建设乡土人才队伍体系,造就一批新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示范带头人和领军人,提升乡土人才的“致富能力”,贯彻落实好政策和环境保护。西充县坚持“四措并举”,一是注重人才开发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二是注重人才管理,把行业带头人分类别纳入乡土人才库,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管理。三是注重激励机制。四是用好人才,为优秀人才提供发展平台。

2.8民间组织参与

西充按照“政府主导、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原则,规范发展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及协会243个,其中省级专合组织6个。农民专合组织和农业协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环境保护的重要基层组织,是代表农民利益的实体组织。他们具备加工场所,技术开发和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农民环境教育培训,开展有机农产品科学生产,使农村环保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乡规民约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在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初步试点乡规民约评议会,利用道德手段、公众舆论、乡规民约的力量化解乡镇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内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比法律和行政手段更有效。

作者:舒丽 张自全 单位:南充市环境监测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