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考

一、基本情况

课题组主要从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三大方面设计了《中原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调查问卷》,对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大三、大四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2011级学生回收问卷47份,2012级学生回收问卷63份。被调查学生中男生53人,女生57人。

二、现状分析

(一)对专业的认识

对于选择专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多数学生选择了“个人兴趣爱好”和“热门专业”两项,很少有学生选择“课程易于学习”或者“容易获得文凭”的选项,表明大多数学生的入学动机基本端正。在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上,多数学生认为该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这也与中原工学院专业培养的目标相一致。在专业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帮助方面,62%的学生认为“有帮助,但具体不易说清”;25%的学生认为“没什么帮助,与自己的规划不太一致”。从学生未来的就业情况看,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设置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虽然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已经日益注重开设指向就业的细分方向(如人力资源管理),但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还不接受和认可该方向。在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方面,所有学生都选择了多项相关能力。这表明,学生与本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已有一致认同。

(二)对综合素质培养的认识

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80%的学生认为“应该进行更多的社会实践来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但多数学生认为“中原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一般”。在“到目前为止,您是否有过与工商管理专业有关的实习经历”的问题上,47%的学生选择了“有,但很少”,有多达41%的学生选择了“尚没有”,而且做此选择的多为大三学生。在具体的培养方式方面,多数学生认为应该通过加强社会实践、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比例、进行情景教学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而对于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最有效的方式,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比例”“增加现场实习”“举办相关知识竞赛”等方式。这表明,在中原工学院专业培养中,通过增加实习实践环节来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目标。虽然专业培养中实习课的实际教学已达到41周,在此基础上还对学生第二课堂提出了增加5学分的实践要求,实习实践环节的总时数已较高,但是学生仍认为相关的实习经历缺乏,还需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这一方面要求实习教师在具体的实习中应严格要求学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按照实习目标完成实习,尽量杜绝学生编造实习情况;另一方面,在实践环节的设置上,还应该做到有针对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培养模式能够全面落实。

(三)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认识

对于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多数学生选择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设专题课程”“加强专业基础课”和“加强专业课”等选项。需要指出的是,学生选择“增加通识课程”的较少,表明当前学校推行的通识课已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对于本专业的教学内容改革,多数学生选择了增强应用性、针对性、增加专业知识等选项,而选择“加强基本理论”选项的学生较少。显然,学生认为当前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仍有提升空间。在多年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方面,虽然学校已明显体现出学生所追求的改革方向,但在实际运行中,学生仍然感觉与自己的预期有一定差距。

三、问题总结及建议

从学生调查问卷结果来看,目前中原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

(一)培养目标特色和优势体现不明显

中原工学院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与大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雷同,使得学生不具备差异化就业的竞争优势,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虽然中原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强调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主要为工商企业培养多层面、多维度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但方向上的模块课程不足以体现该专业的方向优势,导致该专业的学生无法在与同区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课题组认为在专业特色方面可以考虑调整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的特色性。目前,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本专业应突出自身的优势,并继续在工程化教育思想、国际化视野、行业背景等方面打造“多位一体”的特色模式。针对工商管理实践经验分析重于科学分析的现象,可以加大统计学、运筹学、管理决策学等工程性课程的比重;面对本专业学生多就业于国内特别是本省的实际,应增设中国式管理、中国式沟通、中国式领导、本土经典案例与管理选修课模块;根据现有专业综合改革方案,应设置面向行业管理领域的选课模块(如增加行业背景课程),注重构建有行业(或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课外科技项目、基地建设、毕业设计项目选择等方面注重突出行业(或地方)特色,找准结合点,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妥善解决宽口径培养与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间的对接问题,突出专业建设的差异化策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围绕“学生高质量就业、高水平深造和创新创业的需求”来调整相关设置。除此之外,还可考虑遵循“以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手段”的建设原则,构建“一个导向、两个突出、三个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模式设计,可以将培养目标与具体的培养方式很好地结合起来,避免两者之间互相不衔接的情况,能够将学生需求导向的总目标与专业强调的两个突出通过三个基础的打造较好地得到落实。

(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漏洞

现有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有社会调查、专业认识实习、人力资源管理模拟等实践环节,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难免使有些需要外出实习的内容不能落实。例如,有些学生为了应付期末考试,将考试周之前的实习时间当成自己的考试复习时间。由于学校离城市中心较远,有些学生将实习当成是自己休闲或做自己事情的机会,使得实践环节出现“蜻蜓点水”,甚至作假、造假的遗憾。

(三)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在实际管理岗位工作的经历,无论是理论讲授还是实践教学环节,都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与实际脱节的情况,需要学校有计划地加大教师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调查分析,课题组认为应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与团队精神、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工商管理人才,以学生需求为引导,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特色,打造好“三个基础”。在继续推行“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求特色”的建设原则。学生要求加强的方面正是工商管理专业目前特别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管理人才,但需要对培养特色加以凝聚。课程体系应通过模块化或课程群设置,体现专业建设的自身特点。实践教学应与课程体系建设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在具体安排上可以考虑结合学生的课外实践,在综合设置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

作者:任方旭 单位: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