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卓越营销师培养工商管理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卓越人才培养应重视能力培养
应用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能力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书本知识,首要是基本的人文素质,包括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判断能力、辨别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其次是专业能力,是将来从事某一工作的职业技能;最后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道德与职业观念,诚信客观、遵守职业准则、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
(二)卓越人才培养应体现实践优先
卓越人才培养区别于研究性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是前者更重视实践的作用。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构建实践载体,确立学生本位,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改革教学体制,灵活考核机制,一切都围绕职业技能的培养,把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构建多主体、多平台、多目标、多形式、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内与校外良性互动。
(三)卓越人才培养应鼓励创业发展
在卓越营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创业发展观。研究表明,70%公司的总经理都有着营销的经历,营销是竞争最强,但也薪情最好的专业。有必要在学生中进行创业教育,按照SYB教育理念,适当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有条件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帮助注册各种小微公司,并为它们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办公场所,让学生有机会将创业理念付之为行动,并实实在在去感受市场的魅力。
二、卓越营销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足
据有关网络调查表明,市场营销专业仍是就业缺口最大的十大专业之一,是最具挑战性与“钱”景的专业。但现在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一定的问题:以我校为例,人才培养方案包含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专业发展、实践教学几大模块。通识教育占了近四分之一的时间,专业课程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限于实验室且所用方法手段有限,无法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各种实习也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实习场所和机会,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使得实习流于形式。如果卓越营销师的培养仍然是原来的人才培养思维,是无法培养出卓越人才的。
(二)联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外部性问题严重
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中社会成本与收益以及私人成本与收益的不一致,其可正可负。如一家4S店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就可获得合格的汽车促销员,好像是各取所需,实则不然。按照目前的学生招生规模,大概为40人一个班。一个中等规模的4S店也就40人,它是无法消化掉这个班的全体学员的,即使能够消化,也担心他们会在工作形成一个强大的学员团体,将团体利益置于公司利益之上从而妨碍公司的发展。
(三)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职业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学院师资外聘极少,少数兼职教授也大多为知名专家与学者,鲜有来自于生产、营销一线。学院教师大多缺乏双师经验,很多管理类教师缺乏工程背景,有可能影响到教学水平。卓越营销师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他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是卓越教师。而要成为卓越教师,学校应该专门进行培养,但这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四)教育经费相当缺乏
按照培养要求,学生有很长时间在公司,生均附加经费增加不少。对于学生多的基地,往往还需要派带队教师,差旅会有较大增加;学校教师的培训与工厂教师聘用都需要大量费用。实践基地的选择与建设,基地数目少学生培训质量得不到保证,基地数目多建设费用又是问题。在学生学费增加必须遵循严格途径的前提下,实践教育经费的缺乏是常态。
三、卓越营销师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利益共同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表示,纳入国家卓越计划的高校,可以在财政上获得国家补贴。要想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学校必须选择在本地区、本行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地位,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职业培训服务的企业。作为企业本身来说,除了获得良好声誉外,至少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这是合作得以正常运转的前提。
(二)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是双方共同参与,一般采取3+1培养模式,即大一至大三在校学习,大四在企业学习,中间需要穿插实践过程。根据职业导向,实施“工程项目驱动”培养方式,即采用适合教学的典型工程项目,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环境,进行全仿真教学,使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接轨,让学生提前熟悉职业环境。学校采取弹性学分制,修满学分可提前实习,提前毕业。做好前三与后一的衔接,学生进入企业后,应允许企业实施企业考核机制代替学校考试,通过考核权转移增加企业的责任心和主导性。
(三)尽快打造卓越人才培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职业习惯、职业认识甚至职业技能受教师的影响很大。高效扩招后,双师教师明显不足,为弥补这一缺陷,学校出台政策,年轻教师上副高职称必须有半年的企业工作经验。但政策实施之前必须弄清楚,教师下什么样的企业?学什么样的技能?一切都应该以专业为出发点。另外,聘请行业企业人员等作为兼职“双师素质”教师,并且达到一定的数量,对他们进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确保双师来源的多样性。
(四)培育职业教育集团
校企合作的原始动机在于各取所需。企业在参与培养的过程中,发现优秀的人才留给自己。一旦这一动机减弱,合作将难以持续,如果不断更换合作企业,又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为此,可以和企业合作和合资,培育职业教育集团,使企业的培训职能与生产只能分离开来,专职进行校企培训。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转。卓越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重视与参与。在目前顶层设计已经明确的情况下,全社会必须探索、改善卓越人才培养机制,使我国未来的职业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为我国制造业大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田泽永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