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构建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构建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构建研究

摘要:文章结合国内外管理类专业教育经验,反思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提出培养突出理科特色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目标。基于理科生源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构建“数理分析能力”“信息化能力”和“管理素养”的宽口径通才培养课程群,剖析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特点,构建凸显核心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专才培养课程体系,形成通专兼备的人才培养特色。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理科特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一、引言

工商管理类专业自恢复高考以来,历经了40来年的发展与变革,专业名称及学科门类数次演变,如今广义的工商管理大类,涵盖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随后,一些院校的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或独立,或自成体系。因此,本文仅研究大多数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均有设置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这些专业因培养目标严重趋同缺少特色,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错位,难以满足社会对管理类人才差别化、多样化的要求,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就业困难[1],因此需要重构专业教育理念[2]。近年来,围绕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各高校力求在专业培养特色方面有所突破[3-4]。一方面,从实践环节寻找特色,包括强化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5-6],加强学科竞赛与能力实践,凸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1,4],以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性与应用型特点;另一方面,结合所在行业、领域突出培养特色,如:外语类院校国际化特色[7],石油化工、纺织类院校面向行业寻找特色[8-9],农业类产业特色[10-11],工科类院校的“技术+管理”特色[12]等,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开辟了新途径,但这些尝试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寻求发展特色方面的困局。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管理类专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理科招生特点,利用学生的知识背景,构建突出理科特色的培养目标,规划专业建设重点,重构基础能力与专业能力课程群,为理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突破发展困境探索路径与方法。

二、国外经验审视与思考

国外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历史悠久,积累的培养经验比我国更丰富,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对人才需求与专业匹配、职业发展方面有更深入的探索。

(一)对培养目标的思考

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哈佛大学以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13]。印度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阶段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研究生阶段培养科研及高级管理人才。他们的培养目标更注重通才的培养,突出学生的宏观视野、思辨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专业口径设置较宽,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适应性,强调通识教育,重视基础类、工具类课程,重视培养多元化复合人才[14]。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多以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专业知识,能够在某领域从事工商管理类工作为目标。更强调具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如何突出专业特色与培养创造性能力,缺少清晰的思路。

(二)对课程结构的思考

课程结构为培养目标服务,目标中规定的人才培养规格及素质要求直接影响课程结构和内容[15],培养目标既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又是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美国工商管理类课程结构总体上呈“树状”结构,“根底厚,树干精,枝叶多”,因此人才的知识通融面宽,具有个性特色,富有创新活力,为美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管理方面人才保证。日本呈“倒立金字塔形”,注重专业教育,专业分流性强,与日本技术立国的教育背景相关,人才专业技能高,善于技术改造。我国呈“圆柱形”,学校负责设定公共基础课,学院在要求的学分控制下,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上下比例几乎接近,专业技能趋同,创新不足[6]53-55。各国课程结构各有所长,皆因教育理念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长期积累而成。在我国“圆柱形”课程结构下,工商管理类专业课划分越来越细,小课时专业课设置越来越多,更加重视专才培养,忽略通才教育的适应性与创新性。国外经验值得借鉴,但需具体分析我国国情,结合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资源、生源质量与知识结构等,研究适合各高校特点的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体系。

三、理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构建

培养目标是专业培养计划的“灵魂”,是大学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在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制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的,规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方法与途径。

(一)培养目标设定的原则

1.与办学类型、办学层次相一致的原则

华小洋等[16]认为,培养目标的确定应考虑两方面定位,即:办学类型(应用型/学术型)与办学层次(专门型/复合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涉及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复合人才、学术型专门人才和学术型复合人才。学术型人才更适合一流大学培养目标,应用型则更符合一般大学的培养定位。

2.结合文/理科生源特点的原则

目前我国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类型分为理科招生、文科招生、文理兼收三类,培养目标设定应充分考虑生源基础的差异性。

3.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原则

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优势专业与学科,长期办学积淀形成实验资源、设施、场地以及行业背景与行业支持,必将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提供资源条件,结合实际,利用资源设定工商管理类培养目标更具特色,更加切合各校的实际。

(二)突出理科特色的培养目标构建

明确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培养目标不仅是教学体系构建的纲领与导向,也是学生在就业市场展现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以我校工商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改革与省级一流专业建设为例,基于应用型本科的学校定位和工商管理专业理科招生的生源条件,结合教学改革与专业积淀,确定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掌握工商管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具备管理素养,能够设计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挖掘大数据,并运用数理分析方法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能够胜任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领域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该培养目标以突出管理素养、数理分析和信息化能力为特色,既强调宽口径“通才”能力,也注重各专业技能的“专才”能力。

四、课程体系解构与重构

(一)宽口径“通才”能力培养课程群构建

“通才”拥有多学科背景和广泛的知识和多种熟练技能,具有与不同学科的专才有效沟通的能力,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结合管理学科的特点和我校资源条件,将“圆柱形”课程结构中的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结构进行解构,基于理科生知识背景,凝练出数理分析能力、信息化能力和管理素养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宽口径培养的“通才”能力。

1.数理分析能力课程群

数理分析能力即培养学生基于管理现场的大数据,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准确判断管理问题,为管理决策提供方案支持的能力。使学生在就业初期能够为中高层管理者决策提供方案支持,提高方案的科学性,是目前工商管理类岗位急需的高素质核心能力,符合市场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能力需求。这一需求包括:(1)管理现状调查与数据分析;(2)问卷与量表设计,查找关键问题;(3)管理决策等所需数据与统计分析;(4)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剖析管理问题;(5)基于数据证据设计应对方案。构建由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和应用统计学构成的课程群,使学生具备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现状调查、数据收集、数据统计分析的能力,为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2.信息化能力课程群

信息化能力即培养学生根据工作现场的管理实际,设计、使用、完善信息系统的能力。结合市场对人才大数据分析与信息化能力的要求:(1)各类管理软件设计、应用、维护、提出改进方案;(2)组织、岗位合并、取消、重排等信息系统流程再造;(3)岗位业务数据库建立与程序设计,构建由VB语言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数据库课程设计组成的课程群,目标是提高管理效率,使学生具备业务流程分析能力、设计与维护管理信息系统或软件的能力,管理组织内外部数据,能够为组织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大数据支持,使各类数据的管理与使用更便捷、精准。

3.管理素养课程群

管理素养属综合能力范畴,是面向管理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目标是形成管理素养,使知识和素质要素融合,并在管理实践中综合化、整体化和目标化。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融会贯通,面对管理实践具备敏捷思维、正确判断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以正确思维带动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管理素养的形成并非知识的简单综合,而是复杂的渐进过程。学生管理素养的培养,持续本科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分析市场需求,如:(1)掌握产品设计、制造等基本管理流程;(2)了解材料、工艺、技术及产品测试;(3)分析组织中各类成本的发生过程;(4)明确价值创造各环节的衔接;(5)分析实践中复杂的管理问题,从而构建包括工程训练、生产运作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课程群。借助我校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开设工程训练课程,主要从事产品制造过程涉及的传统机床、数控机床等操作,了解产品制造过程;开设生产运作与管理课程设计,每人一题,依据给定的具体任务及参数,结合课堂理论知识,设计生产线或优化网络计划;专业实习则统一安排深入企业实习基地,在各管理岗位轮岗实习4周;毕业设计/论文,设定的题目要求结合具体企业或组织真题真做,要求使用调查获取的实际数据,应用所学的数理分析与信息化等方法,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与完善的方案和策略;同时,积极倡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跨学科、跨学院组合(如:管理学科+信息学科、管理学科+工程学科等),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创业大赛”“挑战杯”、ERP大赛以及“互联网+”大赛。目的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素质要素融合在管理实践中,实现素质要素在管理实践中综合化、整体化和目标化。

(二)“专才”能力课程群构建

“专才”拥有较深入、内嵌于局部的知识,专注特定领域拥有特定技能。学校应分析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以明确各专业“专才”能力,构建相应的专业技能课程群,如图1所示。其中“通才”能力课程群对专业“专才”能力的培养与课程内容中深度技能的学习起支持作用。专业平台课程群是各个专业均统一学习的专业课基础。在“通才”能力课程群与“平台课”的共同支持下,“专才”能力的知识深度与领域内技能更扎实、更具特色。

1.工商管理专业

因工商管理专业定位较宽泛,学生在就业领域与岗位性质方面有较多困惑。经过分析与研讨,构建了“战略分析、运营管理、物流管理”三项专业能力课程群。其中,“战略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把控全局、扫描与分析内外部环境、应用数理分析方法评价与制定战略备选方案,为组织提供决策支持的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对组织的运营过程进行计划、组织与协调的能力,掌握运营管理的各类方法,能够在企业中承担生产组织、调度、质量控制等管理工作;“物流管理”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组织内外部物流管理的成本、效率分析方法,有能力规划与优化各类物流方案。三大能力课程群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就业方向,并将数理分析方法与信息系统应用融入其中,形成鲜明特色与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该专业就业领域明确,但仅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学习统领专业方向未免过于狭隘。经过调研与分析,把“人才战略、员工开发、员工激励”作为专业的特色能力,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各项深度技能的同时,具有全局意识,能够在组织中统筹人才发展,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人才战略”能力旨在培养学生依据组织战略,全面规划组织人才战略,为组织集聚与发展人才的能力;“员工开发”能力,培养学生依据工作分析进行岗位设置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员工培训与开发方面对人才未来能力的预测与判断能力;“员工激励”能力,培养学生基于组织战略目标设置绩效考核指标、设计激励方案,并能够利用ERP或HRMIS、CRM等信息系统,管理组织人力资源、人力成本,改进或完善绩效与薪酬方案。上述能力课程群,明确了未来工作重点应在战略管理和业务指导上,即能够进行全面人才管理(HRBP),学生不仅能够负责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体系和制度规范的推行落实,而且能够帮助培养和发展业务单元各级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

3.市场营销专业

互联网时代的营销业态已发生重大变革,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营销基本理论,而且需要熟悉公司业务和进行网络营销设计与管理的能力。结合学生理科背景及前期的信息化课程基础,构建“市场营销、营销企划与网络营销”的专业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使学生建立起坚实的营销知识体系,形成市场细分、营销策略分析与设计能力等;“营销企划”能力,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为公司具体的营销方案进行有效策划的能力;“网络营销”能力,培养学生基于营销理论,结合市场特征为公司网络营销提供必要的设计与维护方案。根据市场需求构建的营销专业能力,不仅强调了经典营销理论基础的应用,而且突出了较强的数理分析与信息化能力功底,凸显理科类营销专业特色。

五、结语

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建设仍未摆脱宏观、粗放、相互模仿的办学模式,面对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技能趋同的挑战,本文提出宽口径“通才”能力培养与“专才”技能结合的观点,不仅能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性,也能够满足市场对高层次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在反思国内外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学校的办学层次,结合学校资源与管理类理科生源基础,确定了工商管理类专业“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定位,围绕培养目标,将长期形成的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圆柱形”课程结构解构与重构。在“通才”能力构建方面,突出“数理分析能力”和“信息化能力”的理科特色和“管理素养”,突破原有的课程结构,构建相应的课程群;在“专才”能力构建方面,凝练各专业特色方向,设计了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方向与核心能力课程群,而且在专才能力中贯穿与融合数理分析与信息化知识,以提升管理问题分析质量与效率,扩展了专业技能的应用领域,为学生适应市场需求与长远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基于理科生源条件设计与实施的管理类专业改革与建设经验,也会为综合类或文科类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挖掘与专业改革提供借鉴,使各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各具特色,满足就业市场对管理类人才发展的不同需求,提升我国在经济建设中整体的组织管理水平。

作者:林筠 张茹鑫 李随成 张伟 甘凯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