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市场需求。如何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特征、顺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培养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成为摆在各高校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对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的深入分析,并结合地方院校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人才培养需求,对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以期能够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方院校;复合型人才;工商管理;培养模式

1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1.1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忽略了本身具有的地方性、应用性等办学特色,忽略了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急需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忽略了地方院校教育资源禀赋不足的办学条件,地方院校与双一流高校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趋同,课程设置基本一致。

1.2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不够科学

专业传统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复合型人才教育始终需要依靠教师来实现,因此,对地方高校师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国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大多为“高校毕业-高校就业”,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那么在应用能力教育培养的时候,可能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更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误区。

1.3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不够合理

大多地方院校的学生评价体系并未区分学术型和应用型,都主要从考试成绩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但是课程成绩仅能反映出学生理论学习能力高低,很难全面地反映优秀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对于通过应试教育的学生们而言,专业试题难度较小,学生往往通过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完成课业学习,不利于专业素养的提高,更加无法完成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2.1符合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工商管理专业主要集中于学习工商企业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现实中,管理与技术本身是相辅相成的,并不存在脱离技术层面的纯粹管理。因此,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还需要行业领域内的技能储备和必备的领导特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对企业管理人才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过去传统的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早已无法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了,而复合型人才作为掌握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面对专业单一的就业队伍而言,存在着明显的比较优势。

2.2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构建自身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据统计,我国共计1243所本科院校,大部分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可想而知,国内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压力非常之大,而地方院校又相对资源禀赋不足,与双一流高校相比而言,明显缺乏竞争力。地方院校只有通过培养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走特色化道路,才能形成比较优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3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措施

3.1明确复合能力培养目标

地方院校需要以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师资状况、资源禀赋以及可供复合的专业体系等,结合地区重点产业状况和人才需求,以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更新核心教育理念,即注重本专业知识为基础、工科专业为辅助、兴趣为导向的复合人才教育,实现“工+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构建“地校融合”模式,即地方经济人才需求与地方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合,学校积极与地方科技创业园、工业园区建立联系,建立校内实践平台、实习工厂,真正让学生有机会不断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做好“引路人”,也能反哺地方企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2构建“工商融合”课程体系

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遵循的是“专才”原则,容易出现课程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等问题,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质量提出的新要求,地方院校必须重新构建适合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工商融合”模式,即工科知识与商管课程融合,复合型课程设计,有利于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为企业储备真正能用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有效解决企业中技术“门外汉”管理内行的难题,根据地方院校不同的工科专业,构建各具特点的工商管理复合型课程体系,培养不同领域的管理人才。构建复合型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经营模拟、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联合企业建立工商管理综合实验中心,模拟企业在实际经营中所出现的各种管理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走出“纸上谈兵”的困局。一方面,能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励他们主动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复合型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促进各学科知识的加速融合。因此,地方院校可与相关企业联合实行“2+1+1”模式进行培养,即2年工商管理专业知识、1年工科专业知识、1年相关企业实习,以提升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能力。

3.3推进“四分式”复合人才教学模块

(1)第一学年,分类培养,组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霍兰德SDS职业兴趣量化测试,以测试结果为依据,发掘学生们不同的专业兴趣,并面向全体工商管理专业新生提供其他工科专业作为第二专业,为未来培养复合型技能打下坚实基础。以兴趣为导向,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科技能+管理”意识,进而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就业意愿的工商管理学生组建各“行业管理班”,增设不同行业的管理专业课程,如机械自动化现代化生产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等。(2)第二学年,分层培养,对各“行业管理班”中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予考核评定,并以不同水平层次作为评判依据,实现分层培养: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学生和小组,可以直接提供校外企业实战机会,作为企业管理储备人才进行实践;考核结果为合格的学生和小组,可以在校内实践基地进行实战训练;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学生和小组,需要针对其问题进行专项辅导,并在考核合格后,提供进入校内实践基地机会,实现人才教育培养分流,从而缓解学校实践资源不足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自主组成学习小组,集中强化技能管理培训和观摩管理实战。(3)第三学年,分散培养,学生通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实战训练,对个人能力和就业偏好的认识已基本清晰,针对各自特点划分不同群体,分散培养:对工科技能强、管理能力强的学生群体,进行就业前的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核心技能的竞争力,并为其提供企业招聘机会,为就业保驾护航;对创意型、风险承受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做好创业孵化服务,提供众创空间、风投机构、律所等创业支持。(4)第四学年至毕业3年内,分批培养,遵循自愿原则,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定期考核,确定优先级,进行分批帮扶。学校联合合作企业优先帮扶工作能力强、就业不理想的学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重新做好职业定位和未来规划;对工作能力欠缺的学生,学校对其在休息时间进行辅导,通过帮助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优秀的学生群体,邀请至学校来做经验分享,鼓励校友互相帮扶,一方面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另一方面改善学生就业情况。

3.4健全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评价

现行评价制度对学生综合能力考察较少,难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成为复合型人才。地方院校应建立科学客观的复合型人才综合评价体系,每学年进行综合测评,并依据评定各类奖学金,还可以联合企业设置专项奖学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应将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外社会实践内容和成绩纳入综合素质测评值中,并进一步提高分值比例。以鼓励和促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条件,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应用和扩展知识,提高能力,更好地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也为科学全面评价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提供基础资料。

3.5建设一支与培养复合型人才相一致的师资队伍

鼓励青年骨干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完善双师型教师的晋升渠道,以弥补复合人才培养的师资缺乏实践工作经验的缺陷,打造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还需要为学校老师提供适应产业、行业和职业发展需要的专利人资格、CPA、CGA、ACCA等培训机会,在学校师资能力不断成长的同时,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更好地引导学生坚持加强自身学习。

4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保障体系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即学校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校外企业实践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三大保障体系,落实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1)设置复合型人才教育学分、复合型人才师资奖励等相关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复合型人才教育发展的学分制平台和双师型师资晋升渠道,并在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改革、弹性学习、提升师能等方面提供支持。(2)分专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制订分类特色实践培养方案,建立具备专业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3)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设置实训秘书和导师制。

5结束语

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化产业人才培养改革,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院校所面临的艰巨任务。要完成这一系列的任务,地方院校需要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文中构建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块、评价方式和师资队伍,以期能够对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荣,曹亮.融会人文精神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4):152-154.

[2]徐波.约束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因素[J].现代教育管理,2009(08):51-53.

作者:毛珂 单位:湖南工学院科技产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