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生挂科预警机制公共管理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大学生挂科预警机制符合学生自身发展
大学生挂科预警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加危机意识,提高自主性。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思想尚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价值观和文化的冲击,往往使得大学生迷失方向,沉迷于享乐当中,大大影响了学业。挂科预警机制的建立,能起到警示学生重视学习,自觉做好学业规划的作用。
(二)大学生挂科预警机制符合学校加强学风建设的需要
学风既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又指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良好的学风,为提高学生学业提供有利环境。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学生规模扩张迅速,办学规模的扩大,带来生源质量的下降,影响校风校纪。市场经济下,更多的教师忽视教学,只顾个人前途发展,影响了学校声誉。挂科预警机制的建立,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端正教师教学态度,也起到约束学生随性行为,提高学生主动性,进而树立良好的校风校纪。
(三)大学生挂科预警机制符合国家人才培养需求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国家兴盛,人才为本。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以国家需要为根本,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性人才。建立挂科预警机制,可以引导学生良性发展,树立责任意识,培养自觉性,提升文化素养,成为合格的国家栋梁。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挂科问题分析
(一)公共管理类学生挂科现象分析
本文选取公共管理类学科的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际政治三个本科专业,学生考试挂科情况一直比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考研和就业。从教学管理系统中导出的数据经过加工后可以看出,自2007年至2013年,共有86门课程3591人次出现不及格现象。通过对这些课程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建立起相应的预警机制,对学院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各学年的成绩进行预处理后,得到不及格课程的数据,从中选取了不及格课程出现的频率和挂科人数两个指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依据频率和挂科人数两个指标,可以将不及格课程分为两大类,其中,第一类(A)中有76门课程,平均挂科人数3.04人,频率为1.91次。第二类(B)中有9门课程,平均挂科49.22人,频率为6.44次。很明显,7年来,三个专业学生的重点挂科课程只有9门,这9门课程几乎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同学不及格,应该重点关注。可以清楚地看到A、B两大类课程的指标分布情况。A类课程不及格的频率低,并且相对集中。进行细化分析,其中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A1)占大多数,出现的频率低,挂科人数很少。第二种情况(A2),出现频率低,但是挂科人数多的课程,通过对比加工后的数据,可以看到主要有:城市财政学、应用文写作、资产评估、大学美术、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等几门课程。第三种情况(A3)出现的频率高,挂科人数也比较多,有趋向于B类的趋势,主要有军事理论、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法律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五门课程。B类9门课程出现的频率高,挂科人数也很多,其中有一门课程(B1)微积分挂科人数尤其多。B类的其他7门课程(B2)是:数据库应用基础、西方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英语、统计学、线性代数、会计学、中国税制。
(二)公共管理类学生挂科原因分析
我们在建立预警机制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对A1类课程,可以作为小概率事件处理。对A2类课程,7年中的挂科频率很低,而挂科门数较多,挂科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教师授课方式或者批改试卷的严厉程度,与教师个人的因素有很大关系。可以从学院的角度对教师进行引导与沟通。对A3类课程,有挂科人数和频率增长的趋势,从课程性质看主要是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从近几年学生座谈会的反馈情况来看,大一、大二的学生上课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参加的社团太多、学生活动太多,已经影响了第一课堂的教学,应该引起足够重视。B1类课(微积分)7年的挂科人数达到了100人,用指数平滑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自2003年至2007年,挂科人数一直较多,并且每年递增,2008学年人数减少,是因为2007级本科生只有两个班,学生总人数较少,从曲线看2009年以后挂科人数虽然少于2007年,但仍有上升的态势。调查发现,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有两个因素:微积分是全校的公共课,一直是大课堂授课,教师资源缺乏,课堂效率比较低,任课教师布置作业也极少。学生方面课堂消极情绪比较严重,课余时间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建议与数学学院沟通的同时,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自学方面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共同提高。B2类的课程大部分是全校的基础课程,外院给我院上课的师资配备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得到大力协调。建议由学院成立本科生课程协调小组,与开课学院和教务处进行沟通协商,同时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对讲课过程中有问题的任课教师进行临时替换。关于学生成绩挂科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从数据中反映出来,主要是大三、大四的专业课,看似没有挂科,其实学生的上课情况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到大四以后,大部分学生上课很少了。本院教师对学生或多或少的关照才使一部分同学勉强及格。
三、建立学生挂科预警机制的建议
建立学生挂科预警机制的目的是为了将以往的“事后惩罚型”方式转变为“事前预防型”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个人发展、学校校风建设奠定基础,避免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不稳定因素发挥作用。建立学生挂科预警机制应该坚持可操作性与科学性,调动学校、学院、教师和学生四方的力量共同配合,发挥应有作用,保证学生成绩的正常。通过对我校公共管理类学生挂科问题的分析,结合学生学籍学业管理的工作方法,提出三点建议。
(一)构建多元主体体系,明确职责,发挥作用
挂科预警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动态性的工作,需要学校、学院、教师和学生个人的密切配合,协同完成。对此高校应出台书面的挂科预警机制文件,明确挂科的惩罚措施,根据严重程度,设立挂科级别,并与学位挂钩,以此作为警戒。同时,学校在师资力量配对的过程当中,应该综合考虑各学科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配置相应的公共基础课教师,以达到教师与学生双方的认可。学院作为与学生最直接联系的主体,在预警过程中,应发挥重大作用。针对不同年级差异,制定人性化的培养方案。比如,课堂学习尽量安排在大一、大二、大三中,大四以社会实践、升学、毕业为主,避免大四学生多手抓,增加挂科概率。此外,学院的辅导员、班主任也应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对有困难学生逐个对话,提供相应帮助。授课教师在预防挂科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应秉持认真、负责的心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因材施教”,设定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不同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避免“只管课堂、不管课后”的现象发生。学生作为事件的主体,需要配合学校、学院、教师的安排,完成学生的本职任务,合理安排学业、实习、实践的时间。
(二)建立基于过程化动态管理的挂科预警机制
挂科预警机制的设立可过程化动态管理,设立入学预警、选课预警、日常学习预警。
1.入学预警。
学校可通过招生简章、录取通知书、新生见面会、校园网路等途径在学生正式上课之前,讲解高校的课程完成要求和培养方案,形成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反馈体系,提早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
2.选课预警。
学校应在学生选课时,通过教务系统对课程大纲、课程难易程度、课程完成要求、任课教师进行基本介绍,提前告知学生相关信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所侧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并且有把握通过的课程,做到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
3.日常学习预警。
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根据学生考勤、作业、课堂表现情况,有针对性地成立学习帮扶小组,学习好的学生定期指导学习困难学生。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告知家长,由校方和家长共同协商帮助。
(三)坚持重点预警与全面预警相结合,突出重点预警
重点预警主要是针对学生个人,通过对全体学生尤其是学习有障碍学生进行分析,发现制约其学习的内外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全面预警是将挂科的后果与学生毕业、就业相挂钩,与教师的教学评估相挂钩,与学院的教学质量相挂钩,通过全方位的利益挂钩,达到预防的目的。全面预警应与重点预警相结合,既抓住主要矛盾,也不忽视次要矛盾。挂科预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高校如何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管理体制,真正发挥其作用,还需要一个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作者:孙智慧 魏飘飘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