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分制下创新型公共管理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危机显现。
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历经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初步形成了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现行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问题开始显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培养结果出现了偏差,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知识面覆盖较广,但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操作能力较差;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和供给出现了偏差,目前培养的公共管理类人才缺乏社会所需要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就业预期与实际的就业方向出现了偏差,导致该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降低。总之,我国公共管理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出现了危机,创新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2)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是时展大势所趋。
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富民强国之本。世界各国都纷纷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如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提供了一份研究报告《创新美国:在竞争与变化的世界中繁荣》,这份报告把培养下一代创新者作为国家的重要目标。我国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经济科技全球化竞争中拔得头筹,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高校必须大力构建新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和造就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创新型专门人才和一大批优秀拔尖人才。
(3)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是适应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迫切需要。
自1999年国家实行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普通高校招生数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5万人,已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注重量的扩张,更注重质的提升。面对扩招后出现的新矛盾和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高等教育“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新的战略决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高等教育生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的经验和能力的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更加迫切。
(1)学分制下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以学分制改革为基础,构建“理论、能力、素质、创新”四位一体的“立体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借鉴西方国家和我国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课程模式改革和教材更新建设;加强专业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加大对优势专业的投入,逐渐从以社会科学为基础转向以工商管理为基础,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和其他应用技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探索研究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不断增强教学效果;加强实景模拟实验室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完善基于素质拓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2)学分制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
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双语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团队建设,优化老中青相结合的团队结构,加强教学示范和教学观摩,造就高水平教学团队;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研教改课题,多出成果,出高水平的成果。
(3)“主辅修制”和“校府工程”的实施。
“主辅修制(双学位教育)”是探索跨学科组织教学模式,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项教学改革措施。其培养模式是:本科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在主修一个本科专业之外,跨一级或二级学科辅修另外一个本科专业,完成辅修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主要课程学分,经学校核准、颁发辅修本科专业证书。“校府合作”是近年来兴起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东北大学率先实践了“校府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运行前提是学校与部分政府机关相关部门达成基本的合作意向,政府机关同意接收学生实习。
(4)学分制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的改进。
学分制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化评价的质的转变,加强和深化对人的能力、学力和潜质的测评。通过专业课论文写作评价学习效果;通过专业实践评价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评价学习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进行学分制下创新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是一种有效提高高校公共管理类毕业生质量和素质的教学管理手段,对培养创新型的高级公共管理类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学分制下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我国高校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改革机制,不断创新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这将为我国高校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焦霄黎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