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公共管理的影响论文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1、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试卷命题的目的化
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下降,导致教师对试卷命题趋向于简单、目的化。由于现在的高职院校大多实行“2+1”模式(即:2年的在校学习,1年的校外实习),也就是在二学年里学习完三学年的课程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自身的自学能力不足的学生有所不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大打折扣,在课堂上的表现会直接给老师释放信号。教师为了绩效考核,只能在试卷命题的时候趋向简单化,并且将复习范围缩小,从而达到高的课程合格率。这种直接的目的性命题,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学习的恶性循环,考试的检测功能已不能正常发挥。
1.2考试形式的单一化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与一般的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不一样,它是一种实践与理论想结合的操作性课程体系。其课程内容,应以过程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为辅。然而,高职院校现有的考试形式中以理论闭关笔试为主,原因是:首先,理论闭卷考试学生用时时间较短;其次,理论闭卷考试操作起来简单、方便。因此,鉴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单一化的考试形式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无法达到教学检查、评价和督促的要求,与因材施教相违背。
1.3考试动机的复杂化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具有社会人的属性。单纯的学习知识的动机已渐被利益的复杂化取代。如评优、奖学金、入党、毕业和就业及后续的再深造;家长及朋友的肯定或家长的威严;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往往都是与考试智育分数直接挂钩,这些必然导致学生注重的只是考试结果,而不是学习的内容。这种复杂化的考试动机只会偏离教育原有的方向,难以发挥考试的真正作用。边际在《考试的传说传说的启示》里说过:“如果把考试作为目的去追求,那么,目的就不再庄严,考试便沦为把戏。”
1.4成绩评定的粗略化
在成绩评定时,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以平时成绩为辅,评分比例一般分为期末成绩占60%-70%,平时40%-30%两类,这种评定方式将平时的课堂表现、出勤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纳入到成绩的评定范畴。这种评定方式重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和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助于克服成绩评定中的片面性。然而,其并不能真正发挥出考试特有的作用,其原因是平时成绩在成绩评定时所占的比重偏小、操作时随意性大。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将企业的管理理论运用到公共部门,旨在提高公共部门的管理效率、效果和质量。格里尔和盖布勒等人提出:公共部门应以市场为导向,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公共部门应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手段和经验,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公共部门应重视公共管理的效率、效果和质量。这种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服务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学为理论基础,是对传统的公共部门管理的变革,因此它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的管理中运用的是中国式的“安人修已”管理,这种管理比较内敛、宽厚,体现中国人一种包容的胸怀。因此,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引入竞争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管理理论,职能部门将更好地优化服务模式和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作为高职院校管理中的一支,考试管理中渗透这种新的管理主张,以改善考试管理中的弊端,优化和完善现有的考试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考试的真正作用,实现考试的更加公平与公正。
3、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考试管理中的应用
3.1考试管理改革的原则
曾仕强教授认为管理就是“从现况走向未来的历程”。在考试管理过程中,依靠的是管理人员的力量,使考试发挥最佳作用,达到最优的检测效果。因此,在考试管理改革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人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考试的主体,同样具有社会属性。艾伯特•班杜拉认为:人具有自我组织、积极进取、自我调节和自我反省的特点。因此做到“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的发展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及实现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道德上约束自己、监督他人。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市场经济追求的是资源的再生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教育作为一种投资,更需要健康稳定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考试管理的改革与创新,目的是促使教育更加全面化、民主化与自由化,因此让学生不再“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默笔记”,必然让考试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检测教学质量的手段。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内容、形式和管理模式,持续可行的发展可能会培养出适应于全球化、具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全面型人才。
3)坚持合理性和可行性原则将竞争机制引入到考试管理当中,不能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急功近利,将管理视为手段与程序,以迎合他人的喜好。因此,考试管理改革须坚持合理性与可行性。改革得合理与可行,将推动考试管理与时俱进,走向未来,而不会使改革陷入纸上谈兵、原地踏步的困境。
3.2考试管理改革的措施
3.2.1提升职能部门的管理效率
1)通过再学习、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服务质量的提高必需要有意识地培训和引导。发达国家高校已经开始注重对管理人员进行工作技能的培训,注重加强管理人员的培养、提升服务质量。因此,在结合学院的具体情况及自身的工作经验情况下,通过学习中、西方管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更新管理理念,以提高管理效率和能力。
2)健全绩效考评制度,提升管理效益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市场导向,引用竞争机制,实行绩效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在考试管理过程中,注重管理的产出与结果,实现绩效考核的公正与公平性。第一,考核标准应具有统一性。虽然不同的管理产出不同,但是考核标准应是统一的,不能实行分等级考核。第二,考核的内容应是全面的,考核的过程是公开的,这才能体现公开、公正和公平。第三,考核结果应具有差异性。分工不同,产出不同,在统一的考核标准下,考核结果的差异性会激发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满足、达到个体的需求。
3)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态度
在考试管理过程中,要有充分的服务意识,以提高管理的效率。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考试过程中的督与考都要有服务意识。管理的目的是使事情变得更为简单与圆满,如果姿态高高在上,可能使得沟通更为困难,问题更难解决,从而大大影响考试管理中个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2.2提升考试效能与质量
1)加大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
学生考试的主体,但学习的被动性,导致学生铤而走险,因此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尤其重要。诚信乃是道德之本,人缺乏诚信,何言人格。如何进行诚信教育,笔者认为:第一,在考试前,学校应该有组织地进行宣传考试过程中违纪作弊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加大力度宣讲诚信。这样大规模的组织教育,会增强学生对考试的尊重与敬畏,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及监督意识。第二,各系部应敦促诚信教育的开展情况,开展一系列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如班会,主题海报、考试纪律的评比等,人人参与,生生参与,切身体会诚信考试的重要性。第三,细化到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诚信教育,让学生诚信于人,做到诚信高于一切,对使用不公平手段而获得的成绩予以否定,甚至惩罚,并能提升本班级或团体的公开、公平竞争意识。
2)推行场外监考机制,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艾伯特•班杜拉提出施为概念,他从施为的角度来分析人是具有榜样作用的特性。施为是指人有意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机能和生活环境,人类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的产物,他们反过来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发生作用。因此,在考试管理中,运用人的这种施为活动,充分调动人的自我约束意识和自我调节、控制能力,遵守考试的规章制度,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考试氛围。同时,榜样作用在考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在一个团体里,如果有人起到积极向上的榜样,那么这个团体将会具有创新能力,创造奇迹。因此,试行场外监考流动性监考机制,先从小范围试点,再慢慢扩大至全院。这种监考机制在节约资源及减轻教师监考负担的同时,给考生一种不确定性,减少考生堂而皇之作弊的机会。另外,这种监考机制将好的榜样推到示范者的位置上,以带动、推动其他人的参与和进步。
3)淡化考试概念,运用分散化的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是能够及时考查学期授课情况及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消化”情况,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这种集中化的考试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顺应时代的变化,无法真正做到检测的目的。在期末考试的来临时,记忆力的好与坏可能决定着考试的结果好与坏,因此,要改变这种突击复习的状况,须淡化考试概念,让考试不再是结束,而是开始。首先,淡化考试时间,实行分散化的考试形式,以消除集中化考试对学生的产生的阶段性影响。在整个学期穿插各个阶段知识点的考核,让考试成为常态化。其次,淡化考试结果。实行多样化考试形式后,评定成绩时不再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学生将会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考试结果。
3.2.3完善考试管理制度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的是企业的管理,其目的是有更多的产出。因此,为达到高职院校考试管理的最终目的,就必须有公正、公平的考试。
1)完善管理制度,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创新改革,走具有符合院情“特色”的管理之路,减少资源的重复使用和浪费,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2)权责明晰。考试管理中各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因此,要明确责任,实行“责任制”。这样在问题的发现与处理上将会更快、更好。并且有相应的奖惩制度,以提升管理效率和减少考试事故的发生。
作者:范万年 单位: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当前高校英语教师人员配置现状及问题
英语课程是大学教育的基础课,而当前高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从师资队伍上数量缺口较大,特别是随着高校生源规模的急剧增长,而教师数量规模的增长率相对较低,“生师比”严重不合理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重压力,另一方面不利于高校师资利用效率的提升;二是在性别比例上严重失调,尤其是年轻化队伍比重较大,语言领域教学是女性的强项,对于存在的师资性别差异问题,在管理上也存在更多问题,尤其是年轻教师队伍的增长过快,尽管精力旺盛,但其经验不足,教学方法欠缺;三是职称层次及学历层次相对偏低,对于中高级师资所占比例较低,高学历英语硕士、博士人才相对较少,再加上毕业生受地域、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学缘结构也不合理,制约了学术的自主创新;四是从师资队伍利用率上也存在不足,特别是人才队伍的流失率严重,外语人才鉴于国外环境和待遇的优越,也刺激了英语师资队伍的外流倾向,不仅给高校外语学科人才梯队带来影响,也干扰了高校英语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五是在英语师资资源开发与管理上制度不完善,缺乏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特别是某些高校英语教师在外兼职现象,校外辅导、翻译工作等严重影响自身的教学与科研进展,还有些英语教师对工作消极情绪严重,备课不认真、授课不尽心,科研不关心,给高校英语师资资源开发提出了挑战。
二、基于新公共管理视域下对高校英语教师资源开发的分析
高校英语师资配置的合理性是提高人力管理水平的关键。面对当前高校师资管理现状,运用新公共管理理念来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从英语师资开发上缺乏有效的规划,新公共管理理念注重目标与计划的效率,特别是从学科建设、人力梯度建设上,避免教师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从战略目标规划上来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尤其是人才引进和管理上,注重智力和学术优势的发挥;二是从院系部门职责划分上缺乏明确,新公共管理理念注重政府的管理职能,对于高校师资管理上应该明确职责,尤其是形成自上而下的行政控制与管理机制,激发师资队伍的积极性,优化学科结构,从资源使用效益上来发挥人力作用;三是在思想认识和投入上严重不足,新公共管理理念强调资源优化配置的标准,如“帕累托最优理论”,结合高等教育的管理实际,借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从学校类型和级别上,加大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在区域间、类别间的差距,如对于中央直属高校与地方高校之间、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采用政策性倾斜来规避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缓解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分配不均的压力;四是在绩效管理上缺乏以效率、结果、目标导向,绩效测定与评估是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而对于当前高校英语师资队伍绩效管理控制上,由于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对于测评指标的具体化和量化工作不到位,难以从考评机制中来推进教学、科研的同步提升,考核标准单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对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及薪酬待遇缺乏有效衔接,特别是论资排辈、平均主义人事制度的影响严重挫伤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三、对高校英语教师优化配置的对策
提高高校英语师资队伍的配置水平是保障高等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探讨和构建高校英语教师资源优化的策略时,主要从以下几点来着手:一是从人力资源规划上注重科学合理性,高校英语教师人力资源规划,主要从办学理念及学科发展定位上,明确高校师资的岗位数,并从师资队伍的开发与管理上保持前瞻性,如结合师资结构制定人才的录用、薪酬、激励、培训、考核机制等;二是强化高校服务职能,注重人才投资,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从高校英语人才队伍成长中,加大人才投资力度,从学科人才的选聘和培训工作中,解决好人才资源配置紧缺问题;三是坚持以效率、目标、结果为导向来完善高校英语教师绩效管理,注重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益分析,借助于新公共管理理念对产出与结果的重视,将组织目标转化为具体的绩效指标,并从量化和细化中对教师的工作表现和效果进行科学、全面评价。如在师资引进中,从英语学科建设上来综合考虑人才的职称、性别、学缘结构等因素,注重职称、学历、能力并进,强化师资来源多样化;在聘任制度上建立岗位竞争机制,遵循“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聘约管理”的原则,来推进师资职务岗位的合理化发展;在考核机制上,从英语教师的思想状况、教学考研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并从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来优化考核制度,特别是在德、能、勤、绩上,要体现考核的客观公正性,并将考核结果与师资岗位职责进行对应,以促进教师正确对待考核结果,积极调整自身心态来适应竞争环境;四是注重终身教育观念的落实,特别是从教师队伍培训工作中,优化师资知识结构、职务结构、学历结构,从英语学科、学术、教学、科研能力上来增强英语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如聘请专家举办学术报告、教研讲座,增进沟通与交流。
四、结语
将新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到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并从高校英语师资队伍配置中,来重视绩效管理、重视资源开发与效用最大化,尝试用新的管理视角来解决当前高校英语教师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作者:胡沁婷 单位: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1、我国高校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机构膨胀,服务意识差,工作效率低下
尽管高校对内部行政机构和职能的设置也进行过多次改革,但并未获得改进,反而愈演愈烈,形成“简化—冗杂—再简化—仍旧冗杂”的恶性循环,这严重影响了高校内部管理的效率。分工越细致,机构则越多,工作人员则越来越冗杂。此外,高校管理部门的设置仍然存在问题,机构重叠,职责不明,办事程序复杂,大量的内部文件和会议又导致效率低下,而行政人员墨守成规,人浮于事,缺乏服务意识,难以实现管理的新理念。在管理技术和工具方面,比较落后。
1.2高校内部管理权力集中,泛行政化
同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模式和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模式的影响,学校管理机构政府化倾向比较严重,实行与政府相同或相近的运行模式和机制,由此造成校内管理权力往往集中在行政部门手中,学术机构的权力较少,每所高校机关都设有几十个部、处,非教学人员比例过大,管理过度、管理越位的现象比较突出,校部机关权力过大、过于集中,管理泛行政化愈演愈烈。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过多介入,排斥学术权力对学术事务的决策。行政权力的泛化,导致了学术权力不仅不被重视,甚至被忽视,使其偏离了行政管理的目标。
1.3高校内部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
我国高校绩效评价工作也经历了提出绩效考核的概念、推广理念、然后形成制度最后投入实践的完善运作过程。由于我们未深入了解绩效考核制度,同时制度本身存在一些缺陷,企业制度直接移植到高校的适切性等问题的存在,致使绩效考核制度在高校绩效考评实际运作中存在一些问题:考核指标设计过于笼统,没有做到因人而异,考核标准制定滞后,考核指标体系欠稳妥,考核办法大多选择强制分布法,只注重年终考核,忽视了平时考核,考核目标不明确。
2、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高校内部管理改革措施
2.1精简机构,推崇公共服务精神,积极推行电子信息化办公
按照新公共服务理论,将工作内容相似的机构合并到一起,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效益观念,革新机构设置、用人制度等来提高物力、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这就要求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以人为本”服务意识。首先,高校管理人员要对自己的工作有个明确的定位:高校管理人员是帮助学生、教师解决困难,为学生、教师办事服务的。其次,对高校管理工作有个明确的定位,行政管理工作是为了保障教学目标实现而从事的活动,因此在高校中占据一线地位的是教学、科研工作,而不是管理工作。最后,高校管理人员要提倡淡泊名利的心态,服务就意味着奉献,为高校整体教育目标的实现做好承上启下的管理工作。
2.2改变高校管理方式,采取授权或分权式管理
高校在管理方式上应采取授权或分权式管理,在内部权力配置中要将不同的权力职责划定给不同的权力系统,由党委机构负责学校组织建设,保证各机关部门在思想战线的高度统一;行政权力负责学校机关部门按照规章制度行事,保证学校办学的有序开展;学术权力负责学校学术事务的控制与决策,保证学术活动的运行。三者共同构成了学校的多元管理结构,在各自权力范围内相互支持,而不能相互替代。在组织结构上,尽量下放一些权力给基层组织,既能改善高层组织权力过度集中的现状,又能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改善权力机构管理一把抓的现状。
2.3放松行政管理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
高校内部管理中应放松行政管理规则,采用企业化考核方式,实施绩效目标控制,各校属机构按照不同职能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与目标,根据目标完成情况接受学校的工作考核;各岗位按照不同工作性质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与目标,根据计划完成执行情况接受学校的工作考核。实施绩效目标控制,将校属机构的资源配置及各岗位的薪酬奖励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逐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多元的考核评聘机制;在不断完成个人工作目标与部门工作目标的过程中,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促使教师形成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升华为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的团队精神。
作者:王?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第四篇
1、我国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相关研究
自20世纪末起,我国就有学者开展了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的相关研究。例如,刘水抱将图书馆理事会制的效用分为3种:一是图书馆的权力机构,讨论和制定发展总政策,决定图书馆的一切重大问题;二是图书馆的审议机构,对图书馆的一切重大问题进行审议;三是图书馆的咨询顾问机构,对图书馆的经营管理起参谋作用。徐引篪等人不仅介绍了美国图书馆理事会的职权、任务、组织等,认为要实现图书馆的高效管理必须处理好理事会与馆长、员工间的相互关系,还根据当时我国图书馆管理机构的现状,分析了为什么国内当时图书馆理事会不能全面推行的原因,如法律基础不健全、理事会作用有限等。冯佳通过对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进行研究发现,政府意识薄弱、相关法律缺失、公共图书馆理事会运作成效不明显、思想惰性等阻碍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的发展。梁奋东介绍了西方国家理事会的组织、职能、理事职责与义务、理事会议事规则以及理事会与行政执行层之间的关系等。王东阳从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上对图书馆理事会制度进行研究,强调了引入独立理事制度的重要性,认为理事会作为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关系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而理事会治理模式中各相关主体的制度设计又关系到理事会制度的效能。张洪彬从公共图书馆理事会运作机制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了图书馆理事会的组成及运作、基本职能等。王超湘根据当前我国实际,提出公共图书馆委员会(即理事会)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在公共图书馆委员会建设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在政策、法律、舆论宣传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李明生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6种模式进行研究,认为各类型服务体系及其成员的理事会设置取决于公共图书馆所有者决策权力在服务体系及其成员之间的分配。蒋永福全面地论述了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的概念、起源、类型、基本内容等,认为图书馆理事会制度体现了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新公共管理理念,体现了公共服务供给中“去行政化”的现代公共治理理念,而在我国,实施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又符合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事业单位改革方向,称得上是对以往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研究的一个全面总结和发展。通过对以往我国学者关于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到,大多数研究都将厘清政府主管部门与公共图书馆的关系、推动政事分离作为建立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的目的。但政事分离之后,如何充分发挥理事会制度在共同治理、管理效率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作用,又是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2、我国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的建设
2.1公共图书馆设置主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公共图书馆的定义是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将这一概念进行了引申和发展,将公共图书馆界定为政府主办的,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开展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传播和服务等工作的专业性机构,是满足公众知识和信息需求、开展社会教育、实现和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益性机构。在前一定义中,公共图书馆的设置主体和管理主体都是国家或地方政府,而后一概念仅提及了举办主体——政府,并未提及管理主体,从这一区别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在有意地将公共图书馆的设置主体和管理主体逐渐分离开来。新公共管理思想强调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和竞争机制,主张改善政府机构权力过分集中、职责不清、工作缺乏效率的情况,认为通过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来打破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既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又可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的建设将政府仅视为公共图书馆的设置主体之一,放开了图书馆的管理权和经营权,“政事分开”,图书馆去掉了“行政化”,政府减掉了一部分财政包袱和管理负担,吸引了社会力量的资金支持,借鉴了企业管理的思想,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公共图书馆的自主服务功能。
2.2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
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来看,“社会公众”是一个普遍性的概念,但实质上包含着不同利益诉求、不同社会阶层的各类型服务对象。以往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大多是将固定的馆藏纸质文献及以数字、缩微胶片等为载体的资源提供给不同利益诉求、不同社会阶层的服务对象,既没有考虑服务对象有什么需求,也没有服务质量的保障和评估。新公共管理思想强调以社会公众为“顾客”,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提供服务。公共图书馆应当把服务项目构建得使“顾客”能够选择,并接受“顾客”的监督。这里所指的“顾客”,其实既包括普通读者,也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自身的定位(如国家图书馆、省级公共图书馆、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等),根据服务环境的不同(如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等)、读者需求的不同(如文献检索、科技咨询、休闲阅读等)提供不同的服务。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的建设“让管理者去管理”,同时吸纳不同社会阶层、专业人士和各界群众参与,为图书馆开展各种区别性、差异化的服务项目提供了保障。
2.3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
作为事业单位的公共图书馆,行政级别的存在一直是其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最大障碍。缺乏理事会制度,无法形成“政策—决策—执行”相分离的法人治理结构,公共图书馆内部管理效率自然无法得到有效地提高。新公共管理思想强调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引入微观治理领域。尽管公共事务管理与企业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对象、方法上存在种种差异,无法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公共事务,但企业管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成本—效率”分析和绩效管理等方面仍可以为公共图书馆内部管理所借鉴。此外,新公共管理思想倡导使用“企业家型”的管理者,其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出发,认为改革的着眼点是设计恰当的制度环境,保证公共管理人员拥有充分、合理的权威,并且赋予他们企业领导者的角色。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应由决策层、管理层和监督层3个层面的相互协调、相互制衡关系构成,其中决策层由图书馆理事会构成;管理层由馆长及其副职构成,执行理事会决策;监督层由政府监督部门、社会监督部门和理事会内部监督部门构成。设立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并交给其公共图书馆事务的决策权,是建立健全公共图书馆现代治理结构的必备条件。
3、国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建设的各种保障
3.1法律保障
美国从联邦到州,几乎都有相关的法律或运营标准来引导图书馆的理事会制度建设。韩国《图书馆法》明确规定了“为制定、审议、调整图书馆政策的重要内容,在总统属下设置图书馆信息政策委员会”,即国家级图书馆理事会。在我国,2013年10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已被界定为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第一类立法项目,即将公布。虽然在早期的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建设的内容并未提及,但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必将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条款之中,这是对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建设的最重要制度保障。
3.2经费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但是,建立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绝非是让政府放弃对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支持,将图书馆经费来源渠道完全交给社会大众,而是政府在继续保证对图书馆经费支持的基础上,扩大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来源渠道,鼓励社会大众举办或参与举办公共图书馆,并吸纳出资人进入图书馆理事会,参与决策图书馆事务。
3.3内部管理制度保障
在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的建设中,决策层、管理层、监督层三权分立,是最基本的架构。完善绩效管理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形成具有竞争性、创造性的图书馆内部文化,吸纳更多人才进入图书馆工作,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是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建设的内部制度保障。
4、我国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的基本构架设想
新公共管理思想强调改善政府机构权力过分集中、缺乏竞争意识的现状,公共图书馆应“去行政化”、政府应发挥“掌舵”而非“划桨”的职能。我国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明确公共图书馆理事会的主管机构,如文化部及其下属的公共文化司可为国家图书馆理事会的主管机构,各级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门为各级公共图书馆理事会的主管机构。图书馆理事会的主管机构仅负责组建图书馆理事会并监督其运行,为公共图书馆的财政和政策方面提供支持,不管理图书馆具体的内部事务。在各级公共图书馆理事会的建设中,需要处理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国家图书馆理事会、省级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及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理事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新公共管理思想强调公共部门应由“聚合”趋向“分化”,这包括将一些大的实体分解为“围绕着产品组成的合作性单位”,彼此之间在保持一定距离的基础上相互联系。在我国,国家图书馆理事会可以既是国家图书馆运行的决策机构,也可以同时承担全国公共图书馆总体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引导并协调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公众、社会组织提供文献资源和信息咨询服务等职能。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共图书馆理事会是省级公共图书馆运行的决策机构,同时承担着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战略和协调区域内公共图书馆的公众服务、参考咨询的职能。市级公共图书馆所设的理事会是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图书馆的权力管理机构,负责本区域内图书馆重大决策的审议、监督和咨询,聘用、监督、考核本级公共图书馆馆长及下属县区级公共图书馆馆长。县及以下区域不设图书馆理事会。各级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可由10名左右的成员组成,包括理事长、副理事长、图书馆馆长以及其他来自政府机构、教育界、企业界和图书馆业界人士等代表。理事会成员的任期最多不应超过5年,连续任期不应超过3届。理事应熟悉相关的法律制度,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其代表着所属行业的使命和发展图书馆的理念。当理事没有合适的理由便多次未尽理事义务或缺席会议的,应终止其理事职务;当理事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时,应尽量回避相关会议及所议之事。新公共管理思想强调“专业化管理”,即“委以责任的前提是对行为责任进行明确的区分”。图书馆理事会与各级图书馆馆长之间应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的关系,由理事会决定馆长的聘用、监督和考核。图书馆馆长向理事会负责,管理图书馆内人事、财务、馆藏发展等具体事务,执行理事会做出的决策。除作为决策层的图书馆理事会、作为管理层的图书馆馆长以外,监督层也是图书馆理事会架构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图书馆理事会可成立监督委员会,由1~2名理事会成员、3~5名图书馆普通工作人员和数名社会人士共同组成,必要时还可以吸纳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甚至司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负责对图书馆理事会整体运行情况的监督。在公共图书馆内部管理上,新公共管理思想重视效率(包括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重视结果和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及图书馆馆长可以借鉴一些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如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但同时也应考虑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功能。
作者:李进 齐淑珍 单位: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