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探讨

摘要:选取18所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医药院校,分析高等医药院校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对医药院校培养公共管理类高层次人才提出建议。

关键词:医药院校;公共管理;硕士

研究生公共管理产生于20世纪中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被逐渐引入国内。21世纪初,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4所院校率先成立公共管理学院,开展公共管理硕士教育[1],旨在为政府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的人事和行政部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高层次人才。自此,该专业迅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国内共有217所高等院校设立公共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医药院校39所,18所医药院校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院校。

1医药院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

1.1二级学科设置情况

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科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明确规定,公共管理是一门研究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包括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公共政策6个学科方向。分析发现,18所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医药院校的公共管理二级学科以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为主(见图1、表1),其次是公共管理,仅南方医科大学设立药事管理、教育与经济管理二级学科。

1.2学科所属院系

医药院校公共管理二级学科所属院系主要为公共卫生学院、管理学院或与管理有交叉的院系,具体情况见表1。

2医药院校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培养形式单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纲领。《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培养立足解决中国公共管理问题的专业人才[2]。医药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独立工作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均提出较高要求。参照《学科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分析18所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1)二级学科培养目标内涵差异不明显,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方面侧重点极度相似。(2)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明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创新能力培养[3]。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虽然有部分医药院校提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但却未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化,未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有待深度融合。

2.2课程内容与本科阶段重复

课程是培育人才的核心要素[4]。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指出,课程设置需注意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整体功能。课程设置可按一级学科范围内相关的二级学科进行拓宽,体现二级学科的特征和学科应有的知识结构[5]。(1)在课程体系方面,18所医药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均只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等课程与本科阶段教学内容重复,存在针对性、应用性不强等问题。(2)前沿性课程设置明显不足。王茹等指出,经常接触前沿性知识,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便其更好地进行前沿性课题研究[6]。例如,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学科虽然开设了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等专业课程,但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尽管开设医疗管理领域相关课程,但却较少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应急管理,未能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及时进行相应调整。

2.3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被弱化

“重理论、轻实践”一直是人才培养的通病,这一点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表现得更为突出[7]。学硕与专硕培养侧重点虽有不同(前者更注重科研,后者更倾向于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硕培养过程中可以缺少实践能力培养[8]。就实践教学环节而言,医药院校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偏低,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投入不足,以科研为载体的实践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

2.4师资分配不均

近20年来,公共管理学研究生教育一直饱受硬件与软件的“双面夹击”。硬件主要是指教学设备、教学材料等,软件是指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等[9]。师资力量是否充沛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10]。由于国内公共管理学科起步较晚,迄今只有20年历史,因此医药院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不均衡。“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仅有4所医药院校上榜,排名层次位于榜单前40%。由于学科发展速度不同,各医药院校公共管理类师资规模不一,师资力量不均。有学者认为,每名导师每届带3名左右学生,指导效果最佳[11]。而医药院校公共管理类硕士生研究生导师数量明显不足,急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3建议

3.1与时俱进,确立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

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12]。因此,培育创新型人才对推进科技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各医药院校需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针对自身优势,树立双创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此外,各院校还需根据二级学科的内涵、特色结合院校自身优势,细化人才培养目标。

3.2优化课程体系

首先,按需设课,细化理论。按照报考学生类别设置基础课程,对于非跨考公共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可删减与本科阶段重复的基础课程,如公共管理学、管理学基础等。其次,公共管理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有密切联系[13-14]。各医药院校应拓宽课程边界,重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同公共管理学的交叉融合,增加跨学科选修板块,提高跨学科课程的开设比例,构建既满足专业化、个性化的要求,又实现“宽面通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再次,紧跟社会热点、前沿完善课程体系,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介绍前沿技术、研究的课程和讲座,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防控策略研究、卫生体制改革策略研究等,将理论知识与前沿热点结合,以便更好地培养满足国家卫生事业所需的公共管理类人才。

3.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专业特色

首先,以“突出应用、强化实践”为目标,由传统填鸭式教学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实践性课程(如社会调查),召开专业探讨会,对前沿热点、社会问题进行剖析,将所学公共管理理论、方法和技能应用于实践。其次,与兄弟院校、医院、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在第2~5学期,安排学生定岗实习,提高实践能力。最后,以科研为载体,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学硕与专硕有所不同,学硕更倾向于培养科研型人才,为科研服务,而科研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15]。从问题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利用科研项目进行实践教学,鼓励硕士研究生申报课题,将实践教学融入科研,培养其创新思维,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3.4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采取“引、培、聘、兼”结合的方式,均衡配置,完善师资队伍人才保障机制。通过政策倾斜、合作研究,引进国际化高水平、高素质师资团队,聘请公共管理软学科基础较好的高校优秀教师作为兼职教师。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师资培育机制,通过培训、交流、学术会议等途径使现有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升。聘请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专职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调整师资结构,做到“内培外引、内外兼修”,多方位、多角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作者:崔晓婕 董姝含 赵林燕 曹高芳 单位: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