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现行的大学生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课与必修课、专业课一样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到上课方式、教学评价方法、学生重视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公共基础课很难发挥其应有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要求掌握书本知识,更对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缺少对公共基础课的基本认知、授课形式无法实现有效监管、授课方式单一、授课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等几个方面。如何利用公共基础课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在结合东北林业大学7年课程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过程进行跟踪与分析,探讨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改革。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利用不同教学方法将实践教学模式融入授课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学生素质及实践能力的提高亦能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应改变现有的授课模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增加实践考核内容并计入公共基础课评定成绩,通过多种鼓励政策提高公共基础课地位,从而发挥高校公共基础课的应有作用。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实践能力;教学模式;课堂参与
当前,我国现行的大学课程体系中将课程大体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几个种类。这些课程之间互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由浅入深掌握相关知识,进而达到大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1]。公共基础课多开设于大学生刚进入大学阶段,包括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它既是学习后续专业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大学生学习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基础课程,因此,公共基础课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各高校的实际教学中,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和作用却与预期相距甚远。本文在结合东北林业大学7年课程教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跟踪与分析,探讨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改革,以为公共基础课的改革提供有益的探索。
一、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
高校公共基础课是指高校某一个专业或多个专业需要学习的课程,包括需要大学生学习掌握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因此,公共基础课往往是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之前必须要掌握的基础课程,是专业学习的起点。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不仅在中国的大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在欧、美国家的课程设置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德国,其优势专业———机械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学分比例占课程总分的30%。在美国,公共基础课不仅学分比例高且涵盖范围广泛,从数学基础到历史,既包括天文,也包括艺术。这些公共基础课程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与国外相比,我国公共基础课的比例也占总学分的30%左右。根据我国10余所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统计,公共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3类:第1类是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而开设的,如大学语文、英语等课程;第2类是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而开设的,如思想品德、马克思主义基础、法律常识等课程;第3类是为了学习专业奠定基础而开设的,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心理学等课程。这3类课程都以课堂讲授为主,由此造成了诸多问题。
(一)学生缺少对公共基础课的基本认知
公共基础课,被学生们评为“最好拿学分课程”。根据一项针对中国毕业生毕业后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抽样调查,70%的学生认为“学习和实践环节不够”[2]。大量学生不愿意上课,特别是公共基础课,因为老师讲课的内容“根本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大量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是可以逃课的,并且可以将这种想法付诸行动。根据对武汉某重点大学进行的抽样调查,70.3%的学生认为“如果有适当的理由逃课是可以接受的”,还有18.18%的学生对逃课这一现象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因为逃课对公选课的成绩基本没有什么影响[2]。由此可知,近90%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的知识是可有可无的,无论上还是不上都不会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素质提升产生影响。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多以了解现状、了解国内外研究情况、掌握基本理论、学习基本技能为主,这就使课程在设置上简单,容易理解掌握。而大课的授课形式、宽松的课程评价要求、与专业关联度低的课程内容更让学生放松了对课程的认知要求。本研究于2016年通过在线不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15份。在回收的282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超过50%的同学对公共基础课的认知不足,他们认为只要坐在教室里就能够获得及格成绩。由于这种认知,在公共基础课堂上学生睡觉、玩手机、做其他课程作业的现象比比皆是[3]。老师声情并茂的讲授以及教室内学生千奇百怪的听课状态成为公共基础课的普遍现象。通过我们发放的在线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仅有25.8%的学生表示会认真听课,58.3%的学生表示会去听课,更有8.3%的同学表示会选择最大程度的逃课。
(二)授课形式无法实现有效监管
公共基础课是针对具体专业、学院甚至全校开设的课程,上课人数远远超过专业课。一门公共基础课有几百人选课是各个高校的选课常态。而在教师配备上,受到高校对人才考核要求、工资绩效评定、课程重视程度等多因素影响,公共基础课教师数量少,这就使得大班授课成为普遍现象,上百人共同进入一个课堂,上课地点通常选择在阶梯教室,甚至在一些学校,直接安排学校小剧场,老师带上扩音器,甚至还要打开几个投影屏幕才能满足“课堂”内不同位置学生的“听课”需求。悬殊的师生比根本无法完成大量的作业批复和随堂测验,即使是一次完整的课堂点名都要占用十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公共基础课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仅限于讲课时的眼神交流。不仅如此,许多公共基础课的考核方式只有一次“大作业”或者一篇“小论文”,这更降低了学生对课程的全面掌握。为了能够让较多非本专业的同学能够通过课程考核,“大作业”的题目不得不更加简单、通俗易懂,只能涉及到课程本身的小部分知识,而这种设置又降低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通过万能的网络,学生们轻松地剪切、粘贴就完成课程考核。上课内容与考核内容不一致使学生对公共基础课教学过程不屑一顾。
(三)公共基础课授课方式单一
受到师资比、教学经费、课程内容等方面的限制,公共基础课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方式。一个大教室上百名学生坐在一起,小组讨论、课程实验确实存在诸多困难。不仅如此,上大课这种公共基础课授课方式只能实现知识的辅陈,无法实现实践创新[4]。单一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无法满意。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49%的学生认为“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31%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不够”,25%的学生认为“课程考核方式不对”[2]。课堂教学方式与大学生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由此得到的授课结果可想而知。
(四)公共基础课讲授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
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一般都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关,而与专业学习关联度不高,因此,通过公共基础课学习获得的知识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关联度较小,这就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若是公共基础课学习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无关,那么这些知识在学生眼中更加成为了“无用理论”,可有可无。在当前高校公共基础课设置中,大部分是英语、高等数学、思政课等课程。这些课程虽然对学生的素质提高很有必要,但是这些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更偏重于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对学生未来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所起到的作用并不突出。在专业中用不到且在生活中也用不到的知识自然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无用理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体现了学生对公共基础课内容的“中肯评价”。这种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其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除了以上这些问题,还有诸如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的知识相距甚远、上课教师过度依赖PPT而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以及教授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缺少联系等问题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也十分突出。如何达到预期的公共基础课授课效果,如何改变现有的授课状态和学生的听课状态,如何让“大课”变成人人参与的“小课”,如何让教师的通识讲解变成学生的切身感受,如何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和能力,如何发挥公共基础课的功能,这些都是尚待解决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教学实验设计
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增加实践动手的内容,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环节,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大胆尝试。一些颇具先见的高等师范院校顺应改革趋势,通过“实践转向”调整了公共课的教学范型[5]。这种全新的实践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动手能力的培养,更是实现从“记住”“理解”这样的低阶学习向“应用”“分析”这样的高阶学习过程的转变[6]。参照这样的“实践转向”,结合现有的公共基础课程,本文采用实验方式就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法问题进行大胆的尝试。进入21世纪,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技术在我国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公共基础课,以培养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促进他们掌握网络基础技能。与其他学校类似,东北林业大学于2003年开设了电子商务校内公选课,课程为32学时,授课对象为在校的大二及大三的学生。由于选课学生众多,因此也采取了“大课授课”的方式。虽然每年的选课人数较多,但是在课内调查时,学生们提出了希望能与电子商务专业课一样,课程中有实验、有上机操作环节的想法。为了改变单一讲授方式,尝试在现有公共基础课中增加新教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东北林业大学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基础手段组织了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实验。实验目标:测试增加不同的教学环节、不同教法对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的作用。实验对象:东北林业大学2011—2018年选修电子商务课程的学生。实验尝试:结合电子商务课程的特点,许多同学希望通过课程学到可用的电子商务操作技能。正是基于此,学校开始了对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
(一)实验课程结构
实验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和调整,分为若干板块。实验将课程根据授课内容和课程目标分成6个板块,分别为理论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讨论学习环节、自我学习环节、练习及测试环节(如图1所示)。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的技能,着重增加了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与能力培养(讨论、自学、练习及测试)部分。在每一块教学部分中又分设了不同的教学模式,结合授课内容灵活使用。这种尝试与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7]。
(二)实验教学过程
受到学校教学计划的制约,每年只有1个授课轮次,因此整个实验前后进行了7年,即2011年—2018年。其中,2011年仍然按照传统授课模式进行大班授课,然后在以后的每一年,结合上一年度的授课内容安排,逐步增加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环节,依次为演示实验、参与实验、课内实践等。在2015年,由于东北林业大学教学体系的调整,暂停了电子商务课程的公选课授课安排,2016年后又重新恢复,因此相关的数据统计缺少2015年的数据。在实验过程中,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环节包括课堂教学部分和课余操作部分。在上课时间,教师适当进行指导;而在课余时间,教师一般都不参与。
(三)实验数据监测
实验数据监测主要包括学生出勤率、学生态度、学生实践教学参与度以及学生课程成绩等几个方面。
(四)实验干扰控制
为减少干扰变量对实验的影响,实验由一名教师完成所有教学工作,避免由于不同教师授课而带来的授课效果和评价标准不统一的影响。学生来自全校各个院系,自愿选课,在选课时并不了解教学模式的变化。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不做任何提示和暗示,仅根据授课环节的改变监测各个实验数据。教学内容完全按照大纲需求,并未因教学模式变化而刻意删减或改变教学重点,只在后续教学中增加了课外学习内容。为避免强制增加授课内容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所有课外学习均采用自愿原则。
(五)实验统计方法
实验采用多种指标进行测量,针对不同统计要求,通过利用里克特量表收集部分数据、计算平均值以及差异显著性检验等方法进行处理,得出实验结果。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经过7年的实验过程,所得的实验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选课人数与上课出勤率
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授课效果,实验在课程设置中对本门课的选课人数进行了限定,将课程选课人数上限设置为150人。在表1中,选课人数出现了先降后升的情况。由于学校在2014年度对公共基础课进行了调整,减少了当时大三同学的选课课程,由此对本门课的选课人数造成了影响。但从总体上看,选课人数基本保持平稳。学校的公选课一般都设置在晚上或者周六、周日休息时间,而电子商务课程的选课学生多数是工科学生。工科学生在非上课时间需要安排实验、工厂实习、二专业学习等内容,因此上课时间冲突比较严重。从出勤率看,基本维持在80%左右的水平,出勤率较高。从2012年起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上课情况有明显的好转,学生愿意到课堂接受公选课知识,这说明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有了一定的吸引力。
(二)学生对公共选修课引入实践教学的看法
调查问卷的发放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教学模式改变的看法。在实验过程中,每一年的授课中段都采用随堂小测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并利用里克特量表收集学生在引入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后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课程吸引力。通过表2中均值的逐渐升高可以看出学生们对于实践教学是非常有兴趣、愿意参加的。通过“吸引力”Z检验可知,实验教学增加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理解程度”Z检验可知,学生们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方法的融入有利于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并且他们愿意通过参与的方式获取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三)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情况
实践教学环节是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讲授的内容设计实际操作内容,这些实际操作过程一般需要同学们自己在课后使用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网络自行实践。在实验中,教师未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强制要求,而是采用鼓励的方式,即对参加并完成实践教学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对不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不扣分。2012和2014年,根据教学的要求,实验设计增加了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实践操作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就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指导,因此学生参与率较高。而在2013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则是通过分发网站账号,要求同学们自行登录指定站点,完成实践操作内容。因为这是学生课外自愿完成,相对于课上教师集中指导操作,课外自愿的实践操作环节参与率较低,还远远达不到授课的基本考核要求。但是应看到,2013—2018年,课外实践操作环节的参加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详见表3)。由此可见,学生已经逐渐认识到实践操作环节的重要性,并愿意进行相应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有益补充而出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当中。
(四)学生在课程各阶段的学习成绩
实验采用随堂小测、作业、小论文这3个方面的成绩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给出本课程的总评成绩。其中:随堂小测,主要设计为客观题;作业,设计为动手操作的题目;小论文,则要求结合课程内容,撰写1500~2000字左右的文章。总成绩则是根据3种类型的考核,并结合出勤情况、上课回答问题情况、课程讨论的参加度等多个指标核定最终的课程成绩。其中,3种不同类型的考核方式能够从不同角度评定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总评成绩还包括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综合考虑。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跟踪记录了随堂小测的优秀率、学生作业及论文的抄袭情况(注:作业和论文中超过30%以上的率,即视为抄袭,总评成绩降为“良”以下,若100%重复则计为不合格),以及学生总评成绩的优秀率和平均值,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随堂小测的优秀率到2016年以后有了比较显著的提高。从2016年开始,随堂小测的题目中增加了技能型知识的客观考题,这些考题往往不是在课堂中讲授的,而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可以通过自我学习或日常实践操作过程得到的相关知识。根据统计结果可知,同学们愿意学习这部分的知识,而且掌握较好。这不仅与课程中设置的实践教学内容相关,也与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操作相关。同学们对日常生活中能够应用的技术以及对通过动手能力获取的知识非常感兴趣,由此他们的学习成绩自然提升明显。论文抄袭一直是公共基础课考核方面的一个难题。一方面,网络的便捷性给学生们提供了网络抄袭的基础和环境;另一方面,课程考核题目设置的同一性也为学生抄袭提供了可行性。虽然为了避免学生抄袭,教师想了很多办法,但是抄袭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在2011年的统计结果中,论文的抄袭率在34.42%,这意味着每3位同学中就有1位同学抄袭。2012—2014年,虽然每年都更改论文题目,但是从统计结果上看,效果并不理想。从2016年开始,小论文的题目设计上除了每年正常布置的题目以外,还允许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操作过程撰写操作报告及操作心得,字数要求仍然是1500~2000字。从最后的统计成绩看,同学们的抄袭率明显下降,很多同学愿意记录自己的实际操作过程并写出心得体会。可见实践教学不仅增加同学们的技能,而且还让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从课程成绩的平均值和优秀率来看,因为是同一位老师授课、评分,因此不存在评分的标准不同的现象。同学们出勤率的提高、小测成绩的提高,这些都会直接导致总评成绩的提升。而期末论文中越来越多实践操作报告的出现也提升了论文的整体成绩,这也是最终导致课程优秀率大幅提升的原因。
(五)关于实验结果的讨论
通过2011—2018年的实验对比,得出以下实验结果:第一,通过各项指标比对,在增加实践教学以后学生的出勤率、学习的主动性、课程的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说明实践教学法的增加有益于提高公共基础课的授课效果。第二,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学生可参与教学环节,增强动手能力,将学与用紧密联系在一起,既增强了动手能力,又提高了技能水平,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体系,取得了更好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效果。第三,学生通过投票的方式肯定了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而新的教学模式则更适合现代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为公共基础课的改革提供了有效依据。第四,通过实践教学,论文抄袭率明显下降,学生开始改掉抄袭、拼凑论文的恶习,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了正确的学习习惯。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实践教学模式的融入对提高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习惯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四、转变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建议
作为大学生课程设置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基本技能的提高、学习态度的形成、学习方法的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公共基础课教学工作,结合上面的实验结果,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首先,应改变现有的课堂讲授模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引起学生共鸣。近几年,许多高校教师结合各自专业课程都开展了新教学模式探索,如“虚拟项目驱动”教学、“互联网+”模式、“45341”高效能模式、“翻转课堂”等[8-9],这些都是很好的探索。其次,要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教学就是“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传统教学重视教师“教”的主导过程,却忽略学生的“学”。尽管教师费尽心力地“教”,学生却因教学模式的陈旧而厌学,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应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使其主动学习,如让学生自己讲解、分组讨论、情境模拟等,通过参与让学习更加深入,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再次,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局限性,如分组讨论虽能提高学生参与度,但若没有领导核心容易效率低下,远离主题变而成无意义的争论。线上学习有利于知识共享,学习时间、地点灵活,但却缺乏监督与实践参与。因此应结合课程内容合理安排学习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有助于课程内容的讲授,达到最优效果。最后,增加实践考核内容并计入公共基础课评定成绩。许多教师选择“大作业”或“小论文”来评定授课成绩,这种考核容易滋生抄袭,使抄袭现象大量出现。因此,应修改评定方式,增加实践考核部分。当前,许多企业均在网上设置在线测试、实践模拟、实验仿真等功能模块,通过合作方式将其直接纳入授课和考核环节,既增加实践机会,又让学生与企业提前接触,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还应通过多种鼓励政策提高公共基础课的地位。公共基础课教学经常被忽视,虽然公共课老师疲于奔波在各大阶梯教室,但在高校仍然是容易被忽视的群体。这样就导致想要改变自身命运的教师离开了,而忍受现状的教师则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因此,要改变现有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如对公共基础课教师采取基于选课人数、出勤率、学生综合评价等多指标的考核方法,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真正发挥公共基础课的功能。作为大学生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课必须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从而与专业课程很好地融合,实现满足社会需求的大学生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黎明.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与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相关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12):182-184.
[2]徐建华.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5-15.
[3]鲍崇高,张健,赵欣,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基础课程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7(3):59-62.
[4]沈雪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1(23):137-138.
[5]程鑫,许海深,张子玉.基于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学公共课“五结合”策略实施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2):172-176.
[6]赵炬明,高筱卉.关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7(8):36-40.
[7]王彬,崔玉平.高师教育学公共课有效课堂环境的构建与评价框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7):110-113.
[8]温恒福,王鑫.构建“45341”大学高效能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37-39.
[9]赵嵬,姚海莹.影响翻转课堂学习者知识建构的个性化因素分析[J].教师教育学报,2017(3):59-64.
作者:胡艳英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