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目前公共管理学科存在本土化危机,在此背景下,结合安徽财经大学“新经管”建设目标,探讨培养公共管理类人才的路径,指出当下公共管理教学研究存在以教育为本、以实践为本以及以工作者为本的三种研究取向。针对安徽财经大学“原经管”发展中的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匮乏、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不够紧密、课程设置较为局限、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等困境,吸取公共管理教学研究的三种基本取向合理内核,提出了“书斋”与“田野”并举的人才培养方法,呼应互联网时代的“新经管”建设,推动财经类院校公共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新经管”;公共管理;研究取向;教学方法
对于经管类院校而言,公共管理(PublicAdmin-istration)在教学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公共管理在中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其学科体系建设在我国经历的时间不长,各学派和各高校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差别。长期以来,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移植西方的理论和方法,由于国情的差异,西方的经验有时在中国情景下的本土实践中存在差异[1]。本文将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进行相关探析。
1公共管理学科本土化危机及“新经管”
理论与方法的“西学东渐”,由于“水土不服”而显得效果甚微。具体表现为,当下的公共管理教材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国外翻译而来;国内许多高校的公共管理类教师(尤其是“双一流”高校),大多都有海外留学背景或国外访学经历,这部分人群热衷于传播西方公共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固然,吸收先进的理念和思想十分重要,但我们要警惕过犹不及的风险,防止因此而带来的学科本土化危机。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西方公共管理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有条件的吸收,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变迁为领引,以时展为契机,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信息技术,将“新经管”理念融入公共管理的教学中去。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2017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的宏大目标[2]。受其启发,中国共产党安徽财经大学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学校今后五年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打造安财“新经管”,以适应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学科体系设置和传统教学理念的冲击[3]。“新经管”理念的提出是适应新时代里新变化、新发展的需要,通过“互联网+专业”模块的方式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此外,强化教师个人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课堂教学与大数据相结合,真正实现学校传统专业与现代信息互联网技术相融合。
2公共管理教学研究的三种基本取向
为了使高校的公共管理教学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公共管理人才,学者们对于公共管理教学研究的价值取向较多。
2.1以教育为本的理论取向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理论应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在教育过程中,其首要条件就是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李欧、樊金娥等人主张推行“动态开放式教育”的可持续实践路径,即在公共管理(尤其是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使用多元化、多视角的学科理念,注重对学生反思性能力的培养[4];从公共管理整体课程设计来看,董克勇认为公共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并指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设置十个二级学科,还可以设置三级学科的研究方向[5];林闽刚等学者提出“三三制”(即将本科培养过程划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和“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多元培养”三条发展路径),以提高学生的学业兴趣和专业能力[6];除上述学者外,还有一些从事公共管理工作教育的理论专家和一线教师,他们主张公共管理教育应添加人本化教育、过程式教育、研究式教育、批判式教育等教育元素,强调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等[7-10]。
2.2以实践为本的应用取向
公共管理是一门实务学科,其所发挥和介入的范围十分广阔。首先,从公共管理实践专业体系构建来看,应当包括专业实践教学的“三”个重要模块,依次为实验型实践模块、课题制实践模块和教师督导式实践模块[11];其次,从实践的教学途径来看,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相关部门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校内部门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的信息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或积极举办实践论坛活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讲座,为学生的学术交流及实践技能培养搭建交流平台[12]。再次,从课堂具体教学安排来看,学者陈蓓丽提出“体验式教育”概念,即运用社会调查、角色扮演、案例教学、课外项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操与职业道德[13]。公共管理专业具有社会性很强的特性,因此将“体验式教育”方式引入公共管理学生的培养模式里,综合运用社会调查、角色扮演、案例教学、课外项目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本学科的实务性。相较于中国,美国的公共管理教学非常注重实务性,除了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手段,重点突出了公共管理教学的实务性,例如,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策略,定期派遣学生去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公共部门实习,进行情境体验式教学;同时,邀请公共部门负责人、社会名流等公众人物来校园进行演讲,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以工作者为本的能力取向
作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储备,“人”在社会工作中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理论和实践的教学目的都在于提升人的能力。首先,公共管理人才除了应具备常规能力外,还应具备与专业相对应的能力。以社会工作者为例,马灿采用素质模型研究社会工作者应所具有哪些一级素质要素,发现社会工作者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属于表象素质,而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角色定位、自我形象的认知以及职业道德品德等属于潜性素质,并提出社会工作者的影响力、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源整合力及对自身专业的理解力归属于一级素质要素[14]。众所周知,公共事务具有复杂多变等特性,这要求从事公共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黄晶晶认为社会工作者如果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有助于增强社会工作者的情景适应能力、完善自我及健全人格和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等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并指出要树立以工作者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促进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3“原经管”发展的主要困境
以前学校在专业设置与教学管理模式上致力于“经济与管理”两大类专业同步发展,与“新经管”发展理念相比,忽视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将之前的教学模式称之为“原经管”。在“原经管”的教学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要,原有的教学模式弊端日益突显,主要表现为: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匮乏、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不够紧密、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等困境。
3.1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匮乏,教学模式单一
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有效改善了人才队伍结构,但是由于教育体制不健全,录取比例低,竞争压力大,导致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受过高等教育人才匮乏。安徽省历来属于农业大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沿海地区较为滞后。因此,从安徽财贸学院成立之时至21世纪初期,学校教师人数较少,教师受教育水平较低,在教学研究的专业方向多数集中于财务、会计等财经类的专业上,而对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公共管理等专业教师人才匮乏。其次,之前的老师在公共管理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对专业知识的灌输,以课本知识为主,大量传授西方公共管理理论,采用上课提问、期中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关于知识点掌握熟练程度的考察,授课模式单一。
3.2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不够紧密,学生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在21世纪之前,安徽财经大学先后隶属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商业部、国内贸易部,主要服务对象为国家政府机关。在当时,国家对所有大学生实行毕业分配制,之前的安徽财贸学院的毕业生基本被分配至政府部门,学校在新世纪初期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不够紧密。此外,学生没有毕业就业压力,只需完成学校要求的学分即可,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动力。
4“书斋”与“田野”:人才培养途径
“书斋”相当于对“理论知识”,而“田野”相对于“实践技能”,二者相结合的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方式,不但要注重公共管理人才的基本知识理论的教育,而且也要侧重于对公共管理人才实践技能的培育。这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更新观念、学习掌握新方法以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同时,再将课堂拓展到校园之外,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教学战略,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对公共管理教学体系化建设中实践教学的重视[12]。因此,本文所言的“书斋”和“田野”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恰好吻合“新经管”理念的内在逻辑。要想真正实现“书斋”与“田野”“双轮驱动”的公共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有如下三种路径可以实现。
4.1强化高校教师个人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当今社会正存于“数字时代”,“互联网+”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适应“数字智慧”时代的变革,教师须基于“教育+信息技术”“互联网+教育”思维方式进行能力要素的扩充与重组[16]。在实行“书斋”与“田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当注入“新经管”的教学理念,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并熟练地将信息化技术与公共管理课程教学相融合,注重培养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创造性思考能力、团队合作与独创性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面对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高校教师需要有追求卓越的教学意识,在施教过程中由原来专注于公共管理知识的灌输转变为侧重公共管理人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在信息繁杂的互联网下能够辨别是非,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实现教师专业多样化发展,不再限于财务、会计等财经类专业上,使教师不仅能够带领学生进入“田野”接近现实生活,了解现实情况,而且还能够教学生进入“书斋”,成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电子资料检索,利用计算机相关软件模拟现实情况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解决实际问题。
4.2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注入“新经管”教学理念
公共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较强等特点,传统的课堂教学侧重对学生公共管理理论的疏导与专业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再造。因此,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注入“新经管”教学理念,实行“书斋”与“田野”相统一,充分利用“互联网+专业”开发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是必由之路。通过互联网来加强校企合作,与涉及公共管理专业全国知名企业联系,签署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毕业生前期社会实习活动,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将“田野”教学融入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努力推行“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培养战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国外知名高校展开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合作,让学生在线参与国外公共管理课程项目学习及参加相关案例分析大赛,扩宽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组织、合作、表达等能力,积极与国际社会接轨,有效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来解决现实问题。
4.3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加强学习紧迫感
“书斋”与“田野”并举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时展需求。当前,我们社会存在许多公共问题,如:公共服务均等化、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公共危机治理、社会公平公正问题、人类社会秩序治理等难题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后备军。因此,在培养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教学时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不能仅仅局限在“书斋”里学习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走进“田野”,善于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来模拟社会现象,洞察社会问题,发现问题的前因后果,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智慧方案。其次,通过互联网搜集当前社会最严谨棘手的公共问题及案例,例如:大学生就业问题、养老医疗问题、国际贸易战等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及学习压力,促使学生提高自觉意识,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5结论与对策
公共管理学科的“西学东渐”,致使公共管理学科本土化危机的发生。然而,我们正处于“数字智慧化”新时代里,“新经管”教学理念的提出适应了社会新变化、新发展的需要。“互联网+专业”模块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了“书斋”与“田野”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途径的产生,使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不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书籍文献阅读与田野调查,而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变迁为领引,以时展为契机,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培养出公共管理复合型人才。在此过程中,要做到强化高校教师个人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注入“新经管”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时展需求等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书斋”与“田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地生根”。将“新经管”理念融入公共管理的教学中,使公共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与中国的“水土”相服,避免公共管理学科本土化危机的再次重演。
作者:高新宇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