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公共管理学作为在我国起步较晚的一门融合多种学科理论知识的人文社会科学,其在高校的人才培育的模式、方式尚未完备。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总体严峻的情况下,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本文从目前社会发展新局面、新需求出发,抓住当代大学生特殊性,围绕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的,就高校如何科学有效地培育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简略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公共管理;就业能力;培育路径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新常态的不断发展深入,使得原本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多了几重压力和挑战。当代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就业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现阶段,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胜时期,社会服务领域也随之成为政府、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拥有专业知识的高数量、优质量的公共管理人才正符合当今社会需求。但当今我国各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完善加强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对于当代大学生个人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富强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及培育现状
公共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科学的四大分支之一,并且作为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的一门学科,在当今中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上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和重要性。公共管理类专业旨在培育在公共政府部门、非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运用专业的现代公共管理科学理论、技能从事有关公共事业管理的行政、人事工作的专业人才。要求具备宽广的有关公共政治、经济、行政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学校有目的性的、系统科学性的培育指导下,自身主动接受、主动学习并获得能够提升个人综合实力、素质,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包括良好道德素养、专业知识技能、待人处物、自主适应性、思辨应急能力等的综合能力。当前中国高校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的现状大致如下:(1)学校设置专业特色不突出、学生认知不明确。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方向被定义为在政府机关部门、非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从事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环保等公共事业方面的行政、人事管理工作。宽泛的就业方向却缺少学科专业特色。此外,公共管理类专业偏文科性质,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由于客观因素存在偶然性、被动性,本身缺少对该专业的认知和兴趣。(2)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高、学生成就感低。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岗位普遍为行政、人事文员、助理文秘等,可替换度高,流动率高。(3)专业不对口、跨专业就业率高。大多数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且公共管理比较繁琐,需要一定的服务奉献精神、年龄和资历,部分大学生不甘平凡、单一,更趋向于选择其他热门行业。(4)就业技能实操性不高,就业方向受限。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具备的管理理论、方法较多,而相对于其他专业性、技巧性的就业技能较弱。就业选择方面受专业限制较大,公共管理类大学生毕业选择主要有以下四种,考本专业研究生或跨专业考研、考公务员或选调生、进入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
2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原因分析
培育提升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来自多方面。本文从这些影响因素出发,归纳分析,探究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现状的原因。第一,大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自我认知不足。①当代大学生普遍都是处于时展潮流的“90后”“00后”,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追求自我、强调个性。在学习实践、求职过程中不喜欢专业的、传统的、流程化的就业能力考评测定,喜欢标新立异,这不符合公共管理学科严谨、专业的要求。②多数大学生选择公共管理类专业存在偶然性、被动性。自身对专业的认知不足,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缺少系统的目标性的规划,缺少学习的兴趣、动力。③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认识不足,自我认知和现实存在偏差。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对口的初就业阶段的待遇未能达到大学生的理想程度,公共管理工作需要时间的沉淀、经验的累积,大多数大学生缺少耐心,导致在择业、就业时影响其就业质量。第二,学校培育体制还待完善,课堂教材设计单一性、滞后性。①高校公共管理类教师大多数都是学术型专业老师,缺少必要的实际的相关专业工作经验。教学的课堂设计教学方式单一,偏重于理论知识。期末考核形式单一,范围具有局限性,使得很多大学生临时抱佛脚,平时不学习,只重视书本教材的基础重点知识,缺少平时的实践和经验累积。②高校培育模式不够完善,培育观念滞后,高校将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培育目标定为从事公共管理的专业管理人才,忽视培育大学生作为基层被管理的观念和实践操作能力。③高校公共管理类教学发展起步较晚,缺少相应的资源条件、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其对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培育路径也是经过长期的试验、改革创新,仍有待完善。第三,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市场需求多样性,供需不平衡之间的矛盾。①高速的时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兴行业的崛起、人工智能的应用给传统的公共管理带来新的发展,同时也给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带来基于与挑战。公共管理行业的琐碎、繁杂业务因为有了智能科技的应用,对从业人员的就业技能要求也逐渐提高。②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历届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上升,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应用技术型的人才的需求增加,对专业的管理类人才需求相对减少,无形中更增加了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难度。
3关于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路径的对策研究
面对当今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培育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单依靠高校教育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学生个人、高校、社会、政府多方的协作和努力。
3.1优化教育模式,加强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明确公共管理专业特色,突出专业优势,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加强个性化指导。完善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式,增加课堂活跃度,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系。及时更新教材,紧跟时展步伐,加强案例教学,提升大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其良好心理素质,增强坚定的理想信念。
3.2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加强就业信息服务与指导
着重分析影响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个人品质、思辨应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适应能力等因素,构建指标体系,并应用于实际教学和考核。另一方面,加强高校对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信息与指导工作。及时各类就业招聘信息、组织就业技能培训、开设就业指导培训讲座、举办就业经验交流会、举行各类就业技能比赛或活动等,拓宽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信息了解面。
3.3创新培育方式,注重培育大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参加学校各社团组织,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鼓励支持并指导公共管理类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创业过程中,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强就业技能的学习掌握,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综合实力,提升学生整体就业质量,扩大整体就业影响力。
3.4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优秀校友资源,构建“一带一建”新模式
高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建设长期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加强教师与校友、校友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邀请优秀校友一对一、一对多的指导、带动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建设新的就业能力培育平台。开发多类型的实习基地,加强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拓宽大学生就业技能的学习提升展现平台,促进大学生就业。
3.5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升社会认可度
加强校府合作交流,政府要结合地方实际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分配教育投入,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促进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完善企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改善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供需不平衡。
参考文献
[1]胡新华.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英国高校的经验与启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4,6(12):138-140.
[2]彭树宏.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9(4):61-65.
[3]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13(7):51-55.
[4]吴御生.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述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3(8):54-57.
[5]王迪.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J].营销教学,2016,9(8):193-194.
作者:谢佳婷 李洋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