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风险管理创新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研究生教育风险管理创新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研究生教育风险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

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渐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数量逐渐增多,相关专家研究表明,截至2015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数量将为我国研究生总数的1/2。随着规模的扩大及数量的增多,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针对协同创新环境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风险存在的种类及形成原因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

协同创新;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教育风险管理

我国自1990年正式设立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二十多年间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发展到39种,博士专业学位已发展到5种,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干领域;有509个培养单位具有研究生专业学位授予权,267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累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100万人[1]。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已渐成规模,作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已逐渐成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已“初步掌握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规律,形成了一套比较适合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2]。不过,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风险开始暴露,本文主要剖析了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风险存在的种类及形成原因,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抛砖引玉,以便促进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良好发展。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是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创新相结合,是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有关组织一起增强创新能力的一致措施[3],它不同于原始创新过程的协调合作,也区别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的产品技术要素整合,本质属性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4]。协同创新比较复杂,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它的主要特点有两点:1.整体性,创新生态系统是各种要素的有机集合而非简单相加,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2.动态性,创新生态系统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它是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5]。通过协同创新,各个协同创新主体都会提高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知识及技术等在各个主体间进行流动与转化,会更好地促进创新主体的发展,与此同时,知识及技术等也会有所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创新主体间的沟通,从而为创新主体的升级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及其存在的风险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专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定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它能够培养特定职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相互补充,不过不同于学术学位偏重理论研究,它更加侧重应用性与实践性,其有明确的和特定的职业背景,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工作,是专门化程度比较高的一种技术和脑力相结合的职业学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协同创新环境下,它开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种种专业学位硕士教育风险开始浮出水面。

(一)来自高校的风险

由于高校内部的因素而演变成的风险事件给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带来的风险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因为学校的教育理念有所偏差,很多高校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是其培养的主力军,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不重视,投入力量不足;第二是因为学校办学条件差而导致教育风险,如学校的基础设施不足,校园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育经费不充分;第三是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应该侧重应用教育与实践教育,然而众多高校仍然只是侧重理论教育,在课程开设方面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得到应有的社会实践;第四是因为高校教师导致的风险,众多高校都以教师学术论文的水平和数量来评定教师,因此很多教师都只重视学术论文的发表,很少注重其可行性,导致其培养带出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也只重视论文而忽略科研、应用;第五是由于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创新能力、服务社会的水平等导致其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不符合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要求。

(二)来自企业的风险

企业一般具有如下优势:技术能够快速商业化,有充足的创新资金,生产试验设备场所完善,有市场信息及营销经验。然而,现行体制下,企业在与高校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企业重视利益,注重经济价值。如果高校不能提供它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或科研技术,它会考虑是否与高校合作,即使创新资金充足,它也要选择成本较小的。一旦不与高校合作,高校对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重视程度就会更加薄弱,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不能很好地得到实践应用的锻炼,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就会大打折扣,高校与企业的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三)来自政府的风险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6]这从战略高度对协同创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表明了政府对协同创新将会给予鼓励与支持。然而,政府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仍旧会带来一些风险。在协同创新联盟中,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公共投入,为新兴产业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化提供公共研发和基础设施支持;第二是通过行业标准和生产许可制度的制定对产业发展进行管制。因为研发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政府在产业孕育阶段的协同创新联盟中常常起主导作用。然而随着新兴产业从孕育期向市场导入期的过渡,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降低,新进入者开始进入,探索和选择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路径,协同创新主导者开始从政府转向市场。当政府主导的协同创新体系选择的技术路径与市场选择技术路径有所冲突时,就会陷入政府主导的协同创新陷阱。[7]

(四)来自学生的风险

据统计,我国2007年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为70%[8],这意味着有30%的大学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那么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会如何?这里用经济学家托达罗的“就业概率”[9]说明一下。假如目前的教育收益率是12%,是个体认为值得投资的回报率,但如果大学生的就业概率只有70%,那么预期的收益率是8.4%而非12%,这种差异导致了教育投资的风险。此外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费用比学术型学位硕士教育费用高昂,很多学生认为专业学位硕士学费昂贵,不值得对其进行投入;还有学生认为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不够规范,不能得到家人、朋友的认可,对其进行投入不值得;另外由于专业学位硕士报考分数线低于学术型学位硕士的报考分数线,故有学生认为专业学位硕士是为那些没有把握考上学术型学位硕士的学生和调剂生准备的,不屑与其为伍,在实际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调剂生源占据了相当比重,不少同学对专业学位心存疑惑”[10]。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及数量都难以保证,这不利于协同创新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建设强大的师资力量,特别是校外导师力量

强大的校内外导师力量是协同创新环境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保障,对此要深刻认识并对其给予高度重视,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强化师资力量。深化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扩大某些产业与学校的合作规模,提高合作水平,为建设校内外导师力量提供基础。选拔用人单位中素质良好、业务水平高的专家或者能人,将其增加到校外导师力量中,这不但利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互动,更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实现。

(二)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优化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招生时要突出其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不同,它应更偏重于具有实践能力、科研应用能力及专业方向明显的考生。招考时可以强化复试,选择那些可以进行专业学位硕士学习的考生。这些学生要能够运用专业素养来面对实践中的问题,并能够很好地解决。

(三)加强企业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认识

企业比较注重成本,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处于较浅的层次,多数都认为委托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值得。其实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一种雄厚的人力资本,企业虽然有自身的优势,但是过于注重应用研究,它需要新生人才的注入,为其提高科研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在创新日益成为财富之动力时,企业更应吸收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因此企业注重与高校合作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有利于其对创新人才后续的吸收与利用。

(四)政府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给予鼓励及支持

当前对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支持仅仅限于教育部门,然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终交付的对象是社会,社会对其的评价与反馈非常重要。政府对这种教育培养模式的鼓励与支持是获得社会良好评价的基础。所以,政府要为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建设一条绿色通道,在政策层面给予照顾,如强化师资配备、提高教学管理、提高经费、优待就业等等,这样才能帮助其良好发展。

作者:于鑫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9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EB/OL].(2011-03-18)[2011-03-2].

[2]周其凤.总结经验,继续努力,把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1-3.

[3]于鑫,于立君,战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校院”二级本科教学管理水平评价———以HGC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3).

[4]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07).

[5]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6].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1-04-24.

[7]刘刚.政府主导的协同创新陷阱及其演化———基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经验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50-160.

[8]教育部召开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N].中国教育报,2007-12-06.

[10]张胜波.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遇冷[N].南方日报,201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