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护理风险管理思考(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创伤骨科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创伤骨科收治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列举创伤骨科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分析护理险管理的效果。结果:在实施创伤骨科的护理风险管理后,创伤骨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前后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创伤骨科的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能够极大地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护理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创伤骨科;护理;风险管理
对于创伤骨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来说,由于患者的病情不稳定,在实际的护理当中存在较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注重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最大化地减少护理风险[1]。因此,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到创伤骨科患者的护理环节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针对护理当中的风险因素,展开细致全面的护理管理,从而有效地减少护患之间的矛盾和纠纷,避免为医院带来经济损失。本次研究对100例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得到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00例患者,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患者年龄为30~79岁,平均年龄(57.6±6.3)岁。患者的创伤原因有车祸(52例)、摔伤(25例)、斗殴受伤(23例)。本次研究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本院伦理委员会要求。
1.2方法
1.2.1加强对创伤骨科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创伤骨
科患者的护理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为了保障护理的效果,需要将护理风险管理融入其中。对定岗护士进行规范和细致的护理培训是护理风险管理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对护士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进行锻炼,增强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以及观察能力,使得护理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护理问题。在培训结束后,还需要定时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考核,同时也要鼓励护理人员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并注重护理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在创伤骨科护理的整个环节中,质量以及安全是其中的薄弱环节。在护理培训中要重点就这一环节进行强调,并根据护理的实际特征制定相应的护理制度和流程,明确不同的护理责任人,对护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细化管理,从而有效防控护理当中的风险因素,增强风险管理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1.2.2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对患者进行细致全面的健康宣教
沟通是解决护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创伤骨科护理风险管理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护理管理人员首先要承担起自身的管理职责,并优先做好相关的沟通工作,努力打造高质量的护理团队,提升每一位护士的护理水平。护理人员在服务于不同的创伤骨科患者时,首先需要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展开个性化的分析,全面地评估患者的受伤原因、心理状况、情绪变化、预后等方面,从而掌握患者的整体状态,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沟通,用自己真挚和热情的护理态度来获得患者的配合和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健康宣教以及与患者的沟通不能够成为一种形式,必须要真正贯彻落实,用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逐步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让广大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有效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2]。
1.2.3强化物品管理,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
创伤骨科患者往往需要通过住院治疗的方法来稳定和缓解病情,还有很多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那么护理人员就必须要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以及健康的住院环境,并将物品管理作为护理风险管理当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做好病房的布置以及各项物品的科学管理,让病房成为患者暂时的温暖之家,及时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了最大化的防范护理风险,护理人员必须要做好危险物品的管理,并在患者的活动区域张贴明显的告示牌,避免危险物品为患者带来身心损伤,有效防范护理风险的发生。
1.3统计学方法
在进行相应的护理数据统计时采用专业的统计软件SPSS18.0,建立数据库和展开检测分析,当P<0.05时,符合统计的要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实施创伤骨科的护理风险管理后,创伤骨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前后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创伤骨科患者的护理与常规的临床护理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原因在于患者的创伤原因是由车祸或者其他较为严重的事故引起,而且对于患者造成的骨科创伤程度较深,造成了患者情绪和身体状况的不稳定,同时也加大了临床护理的难度[3]。在对创伤骨科患者展开护理时,必须要做好护理风险的管理,并充分认识到较小的临床活动都有可能造成一定的风险,一旦出现护理不良事件,不单会影响到护患之间的关系,还会影响到患者的身体恢复。因此,护理风险管理需要贯穿于创伤骨科患者护理的全过程,加大对骨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努力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沟通技能,同时要加强物品以及住院环境的管理,为广大患者提供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护理服务,保障护理风险管理方法的合理应用以及实践效果[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护理风险管理的措施落实,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这符合新时期背景下良好护患关系构建的要求,保障了患者权益。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是创伤骨科护理环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因此需要将护理风险管理贯穿于创伤骨科护理的整个环节,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而满意的服务,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张淑惠 单位:河北省高碑店市医院
参考文献
[1]于艳秋.多发性创伤的急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4,(03):12-13.
[2]王国强.创伤控制骨科对严重多发伤救治的实施和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8):52-54.
[3]丁丽晶.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5,(17):102-103.
[4]尹剑,赵红.护理风险管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保健文汇,2016,(05):56-57
第二篇:护理安全风险管理急诊抢救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安全风险防御机制在危重急诊抢救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急诊科接诊的危重病人1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75例危重抢救期间进行风险管理防御机制护理,对照组病人进行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期间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风险发生率为5.33%,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满意度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急诊抢救护理过程中采用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可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提升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
护理安全风险管理;危重抢救;风险事件;满意度;急诊
急诊科在现代医疗系统中有重要的地位,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为集中、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其医疗护理服务质量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医院整体的医疗水平[1]。危重急诊抢救常需要医生和护士密切配合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近年来,急诊医疗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推行护理安全防御机制显得十分重要,适当运用护理安全防御机制,对病人生命安全具有一定的意义[2]。本研究探讨医院急诊科实施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的效果,与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比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危重急诊抢救的病人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0例,女70例;年龄68.26岁±23.65岁;入院时表现:意识模糊80例,意识不清65例,其他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危重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急诊护理常规操作,即做好病人病情评估、护送、就地抢救等相关疾病护理常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①加强护士专业技能培训: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如急诊护送:到达病人处,仔细观察病人病情,正确展开护理工作,如止血、包扎、固定等,要求护士在护送过程中注意监护病人的生命体征,注意病人家属的情绪变化,进行安抚,减少在因为病情观察不仔细或者在药品使用时拿错、操作不规范引起的问题,并注意防御病人对自己的伤害。②加强综合职业素养的培训:由护士长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医德医风、院内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培养护士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培养护士应对突发事件时独立分析问题、与病人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培养规范礼仪的行为规范。③完善急诊科护理制度和流程:建立完善的危重疾病护理操作规范,对医疗器械进行正确的标示,并保证随时可以使用,随时服务病人。
1.3观察指标
风险事件[3]:包括记录病情观察不仔细率、药品和物品的不熟悉率、未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率3个项目。风险发生率=发生例数/病人总例数。满意度问卷调查表,采用满意、较满意、不满意3等级评定,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应突发病情需要医疗服务机构快速做出变革,以适应人民群众对医疗的需求。急诊医学近年来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医学研究者关注,较为常见的抢救类型有急腹症、消化道出血、中毒、神经昏迷等,而发病人群多以老年人为主。以外伤为主的危重疾病多是由于车祸、施工事故引起,病情急且严重。急诊科护理疾病的类型特点决定了急诊护理不同于其他科室护理,它具有更高的风险性[4],差错事故、院内感染、意外情况、岗位职责不明确等是急诊科护理工作常见的风险事件。因此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护理管理者要对各项风险事件进行有预见性的识别,明确每一位护理工作者的责任,有计划地进行分工,责任明确,使各项操作规范、有序、安全,才能够保证手术病人的安全,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防范风险能力[5]。本组研究显示,医院急诊科实施风险管理防御机制护理,观察组护理风险事故明显减少,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由此可见,护理防御机制对急诊风险控制较好。建立完整的护理防御机制有利于医院全面的护理安全,急诊科护理安全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只有针对安全隐患健全急诊科规章制度,杜绝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法律意识,重视高危环节的质量管理,才能保证急诊科护理安全。如何规避急诊科护理差错或事故的发生,防范潜在护理安全隐患,必须建立健全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6],除了要求急诊科医护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把病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还要从管理角度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才能提供安全的手术环境,确保手术病人的安全,从而杜绝医疗护理差错或事故发生[6]。
综上所述,防御机制护理对临床急诊护理的效果确切,能够为病人提供个性化、更加安全、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作者:赵小彩 李敏玲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梅晓燕.急诊抢救室留观危重患者存在的护理风险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4(9):233-234.
[2]苏临英.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9):2418-2420.
[3]郑云华.护理干预在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7):36-37.
[4]李红峰,彦文娟.急诊护理风险及其应对措施[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4(5):367.
[5]王维花,穆爱兰.护患沟通对急诊科护理满意度及风险事件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2):54-56;60.
[6]金月仙.急诊科护理风险与防范策略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172-174.
第三篇:急诊危重患者护理风险管理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数字表法将572例急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n=286例)采用常规转运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转运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措施。比较2组转运途意外情况发生率(各种管道滑脱或堵塞、供氧中断、呼吸心脏骤停、窒息或呼吸困难、脑疝、血压骤停或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坠床)、死亡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各种管道滑脱或堵塞、供氧中断、呼吸心脏骤停、窒息或呼吸困难、脑疝、血压骤停或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坠床等意外发生率(8.39%)明显低于对照组(25.1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26,P<0.01);观察组转运死亡率(1.40%)显著低于对照组(4.9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5,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3.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5,P<0.05)。结论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明显降低意外情况发生率、转运死亡率,显著性提高护理满意率。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
急诊科通常是危重患者在医院首先就诊的科室。经过初步救治、复苏等早期处理后,由于疾病复杂多样、病情严重等原因,危重患者急需要转运至相应科室做进一步诊治[1]。虽然院内转运时间较为短暂,但患者病情不稳定,且缺乏充足的医疗仪器设备,常导致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可直接影响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2]。因此本研究拟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本院急诊科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并进行院内转运的572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286例:男172例,女114例,平均年龄为(49.5±8.2)岁,疾病类型为脑血管疾病92例,颅脑外伤65例,心脏疾病54例,消化系统疾病35例,呼吸系统疾病25例,其他疾病15例;观察组286例:男180例,女106例,平均年龄为(49.1±8.7)岁,疾病类型为脑血管疾病98例,颅脑外伤60例,心脏疾病50例,消化系统疾病37例,呼吸系统疾病29例,其他疾病12例。2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方案已通过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护理措施,即使用平车护送,转运期间手工监测血压波动水平、采用氧气袋方式吸氧及浅静脉途径穿刺输液等。观察组在常规转运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制定详细的救治流程和各种应急预案
由护士长和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成员,负责制定详细的救治流程以及各种应急预案,并对护理工作各个环节和步骤予以详细检查,对发现的护理缺陷,及时纠正并事后组织讨论,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护理风险予以全程动态管理。
1.2.2转运前评估危重患者病情状况
危重患者在转运期间可能出现神经、呼吸、心血管等系统的并发症,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管道滑脱及药物延迟使用等情况。转运前应将上述风险评估结果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使其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转运[3]。
1.2.3转运前与相关接应科室作好协调工作
危重患者转运前应根据其病情严重情况,确定最佳运送途径及时间,尽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拖延。值班护理人员应提前通知相关接应科室做好准备工作,并提前告知接应科室患者目前的病情状况,使其能及时制定相应的检查及临床治疗方案。
1.2.4正确实施院内转运
护理人员根据危重患者的具体病情准备各种抢救物品及仪器,转运前应详细检查静脉输液通路及呼吸道是否处于通畅状态;转运时拉起床边护栏,或使用约束带固定患者,使其处于安全且舒适的体位;转运期间需密切监测危重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做好各种急救处理准备,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变化应及时进行处理,呼吸心脏骤停者应立即抢救,同时召集附近医护人员予以协助[4]。
1.2.5转运后护理
危重患者转运至相应科室后,护送人员与病房护理人员一起将危重患者移至病床,做好各种交接班工作。
1.2.6建立持续质量改进
每月定期召开不良事件分析会议,分析转运护理工作的各项流程,评估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在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转运途中意外情况发生率(各种管道堵塞或滑脱、供氧中断、呼吸心脏骤停、窒息或呼吸困难、脑疝、血压骤停或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坠床)、转运死亡率及护理满意率。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2组患者或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共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等4个等级,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予以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2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意外情况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各种管道堵塞或滑脱、供氧中断、呼吸心脏骤停、窒息或呼吸困难、脑疝、血压骤停或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坠床等意外发生率(8.39%)明显低于对照组(25.17%)(χ2=39.926,P<0.01)。
2.22组转运死亡率比较
对照组转运途中死亡14例:呼吸心脏骤停6例、休克5例、脑疝2例、窒息1例,死亡率为(4.90%,14/286);观察组死亡4例:呼吸心脏骤停2例、休克1例、脑疝1例,死亡率为(1.40%,9/286);观察组转运死亡率(1.40%)显著低于对照组(4.90%)(χ2=7.835,P<0.05)。
2.32组护理满意率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3.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Z=4.732,P<0.05)。
3讨论
3.1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院内护理中可能出现的一切不安全事件[5],其始终存在于护理操作、医疗处置、紧急救治等各项环节和步骤中,即使是操作简单的护理工作也可能出现风险[6]。风险管理则是指识别、评估可能对患者、医护人员、探视人员造成危害的潜在风险,并采取正确处理方法的过程[7]。急诊科危重患者病情发展迅速,疾病类型复杂多样,并发症多,患者家属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情绪极易失控,故在危重患者转运期间,护理人员承担的风险很大。本研究显示,2组患者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管道堵塞或滑脱、供氧中断、呼吸心脏骤停、窒息或呼吸困难、脑疝、血压骤停或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坠床等多种意外事件,因此,如何加强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护理风险管理,确保转运期间患者的安全,成为目前急需妥善解决的难题。
3.2风险管理是管理学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应用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特长,积极采取各项有效的措施,尽量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8]。本研究针对危重患者转运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建立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最终提高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至其他科室的安全性。持续进行针对性培训工作可准确识别院内转运期间存在的潜在风险性,从而转变医务人员对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观念,确保其保持较高的风险意识;同时本研究还完善了护理风险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减少患者院内转运期间护理风险的产生。转运前通过对危重患者的风险性进行评估,备好各种救治仪器设备和药物,并予以转运前预处理,可明显降低院内转运期间患者的死亡率[9]。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意外发生率及转运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及P<0.05),与上述研究相符。院内转运前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则有助于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可明显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本研究证实,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转运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同时还要求专科医生陪同,可及时发现和处理转运期间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10]。
4小结
综上所述,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明显降低意外发生率、转运死亡率,显著性提高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尹宁 单位:湖北省鄂州市鄂钢医院急诊科
参考文献
[1]李红利,卲力伟.急危重病人转运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6):146~147.
[2]黄丽,荣秀华,杜建荣,等.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管理[J].现代临床医学,2010,36(3):222~224.
[3]高琳,王世荣.护理风险管理在病人集体转运中的运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1(5):441~442.
[4]吴国庆,宋晓娟,韩小琴,等.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4):682~683.
[5]刘玉青,吕萍.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降低医疗纠纷的体会[J].当代护士,2012,9(4):169~171.
[6]高云,谷桂芬,李岩.急诊危重患者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7):91~92.
[7]周建妙,应晓薇.急诊护理风险的识别和防范[J].护理研究,2007,21(5A):1201~1202.
[8]方方.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5):22~23.
[9]李红丽,邵力伟,刘国红.急危重病人转运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6):1469~1471.
[10]胡芬,王桂兰.护患治疗性沟通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8,23(1):70~72
第四篇:肾脏替代治疗患者风险管理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与干预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护理管理中的体会。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运用CRRT技术治疗的75例危重症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按照CRRT护理常规方法进行护理监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了CRRT护理记录单、中心静脉监测单及CRRT床边治疗医嘱单等床边多项监测单,在各班次进行量化考核。结果通过床边多项监测单的使用,观察组的患者低血压、出血、低血糖、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CRRT对护理要求较高,加强CRRT的风险管理和干预措施,既提高了护理质量,又大大降低了CRRT护理风险的发生,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很大程度减轻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了治疗效果,从而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连续性。
关键词:
风险管理;危重症患者;CRRT;效果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RenalReplacementTherapy,CRRT)又称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bloodpurification,CBP),是以缓慢的血液流速和(或)透析液流速,利用对流原理,进行溶质交换和水分清除的血液净化治疗方法[1]。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血液净化技术早已超出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已成为各种危重症患者救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呼吸机、全静脉营养一起成为ICU的三大支柱[2]。随着CRRT在临床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相对于危重症患者来说,带来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大,同样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如何管理好进行CRRT治疗的患者,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挑战。由于连续性血液净化是一种侵入性治疗,治疗对象又以危重症患者为主,且治疗时间长,需要持续的抗凝处理以保证体外循环的通畅,在临床治疗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较多的护理风险[3]。现将本院近三年来应用CRRT技术在救治各类危重症患者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给予一定的干预措施,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科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危重症患者中,本科对75例危重症患者进行CRRT治疗,其中,男性41例,女性34例,年龄22~86岁,平均(53±11)岁,原发病:心功能不全9例,挤压综合征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3例,急性肾损伤高钾血症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6例,多器官功能障碍21例,有机磷农药中毒3例,感染性休克10例,酸碱失衡(乳酸性酸中毒)16例等等,患者在行CRRT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负荷过重,无尿或少尿,血尿素氮、肌酐增高。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35例,两组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原发病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患者均采用单针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建立临时的血管通路,使用百特(AQUARIUS)血液过滤机系统和HF1200型号的血滤器。CRRT治疗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sveno-venoushemofiltration,CVVH)模式,置换液基本配方参照南京军区总院,前稀释置换液流量1000~1500ml/h,后置换液流量500~1000ml/h,血液流量180~200ml/min。抗凝方法:给予稀释的肝素钠生理盐水(0.9%生理盐水2000ml+肝素钠12500IU)预冲管路,治疗方案对无出血倾向给予肝素全身抗凝,有出血倾向采用无肝素化或体外抗凝,有明显出血倾向的定时以生理盐水冲洗滤器及管路,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治疗时间大多为连续治疗24~48h,治疗过程中1h记录1次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4h检查凝血功能及血气分析,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各检查1次电解质及肾功能。
2护理方法
2.1对照组给予
CRRT护理常规。观察组除了给予常规护理外,还增加了CRRT床边监测单和各项风险管理记录单等,每班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干预处理。
2.1.1进行CRRT的主要护理风险评估
主要护理风险[4]:①对于危重症患者的监护及护理不到位,仪器报警处理不及时。②CRRT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现及护理不及时。由于本科护理人员年资相对较低,工作经验积累较少,评判性思维能力较弱,对患者病情变化发现不及时,所以,常常只关注CRRT机器运转情况,而忽略了对危重症患者全身情况的关注,如:静脉留置导管情况、生命体征的观察、血凝监测、电解质的监测等,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2.1.2强调风险管理,严格落实操作流程规范
①进行全科护理人员的CRRT护理工作流程的培训,培训后有考核,人人过关。并成立护士长-科内质控小组的二级护理质控网络,对于CRRT患者每天质控,按照PDCA循环,对于存在的问题,质控小组及时讨论,制定切实的防范措施以及规范的评估流程等。并由护士长审核,然后组织科内每位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并掌握,护士长再对于学习的内容不定期抽查,并将检查的结果做好记录,以用于例会和培训期间点评分析[5]。②各级护理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同时也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分组管理,依据职称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对其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相当。③科内加强安全教育,以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并且做好护理人员的专科分层次培训和组织每人一周一次的读书报告会等形式,提高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学会熟练应用护理评估方法以降低护理风险,保证患者的安全。另外,有针对性加强临床年轻护士能力考核,每月全覆盖考核一次,并对于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复整改,直到完全掌握。这样既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又增加了护理团队的凝聚力。
2.2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
2.2.1首先进行治疗前评估
在CRRT治疗前应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及各项检验指标,并结合多项床边监测单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①专用的CRRT护理记录单,包括的内容有治疗模式、血液流速、普通肝素的速度、前稀释量、后稀释量、血气分析值(PH、BE、HCO3-);②CRRT治疗医嘱单,内容包括上机前血凝监测、电解质监测、血气监测、管路预冲、置换液配方A、置换液配方B、目标血流速、抗凝方式和剂量调整;③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呼吸、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等,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处理。
2.2.2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①准确记录每小时液体出入量,BAXTET机虽能调整液体平衡,但需护士详细准确记录患者每小时液体出入量,同时结合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值随时调整血泵流速和超滤量。患者的入量包括胃肠道入量、静脉输液量、输血量,出量包括大小便、引流量、滤出量。保障目标入量与实际出量相平衡。②维持体外循环血管通路的通畅,避免管路扭曲受压,妥善做好二次固定防止滑脱。避免因体位的变动导致单针双腔管扭曲、附壁,造成引血不畅,使血流量降低。翻身时注意做好管路的评估,减少因体位变动影响管路的通畅。对于烦躁患者给予规范的镇痛镇静及适当的约束,并做好镇痛镇静的评估。③定时检查血凝、电解质、血气分析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置换液电解质、碳酸氢钠等的输入。注意血糖的变化并且加强监测,随时调整胰岛素泵入量。据研究表明[6],控制血糖可明显改善危重症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④认真观察全身容易发生出血的部位和静脉置管处,及时发现皮肤黏膜、大小便颜色变化,稳定者每4h监测凝血功能一次,检查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等,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2.3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导管通畅率。
2.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主要护理风险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因使用床边各种检测单,及时观察记录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抗凝药物的用量、碳酸氢钠泵入速度,及时监测血凝常规、电解质、血气分析等,使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
4讨论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意切换治疗方式,改变治疗参数,是近年来血液净化治疗技术的一项重要发展,与传统的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相比,操作更方便,监测更精确,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在CRRT治疗过程中,由于本科护理人员年资相对较低,护理经验缺乏,致使观察病情变化的判断能力不足,评判性思维能力较差,所以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通过应用各种风险评估,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识别,并结合多项临床监测单,明显降低了低血压、管道堵塞等并发症发生率,特别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有效提高了危重症患者的存活率,与文献报道相符[7]。
4.1低血压防范
为了防范低血压的发生,加强了监护仪报警的关注,对于出现的血压变化及时干预,另外,合理安排输入液体顺序,在记录单上准确记录输入时间,保证液体及时规范的滴入,对于存在严重的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如需要加强脱水治疗,选择在上机后早期输入白蛋白,以提高胶体渗透压,使肾脏替代治疗过程能平稳超滤脱水,提高治疗效果,从而减少低血压发生。
4.2低血糖的防范
使用了床边血糖监测单,根据美国内分泌学会血糖控制指南,制定了规范的模板,做成表格记录单,定时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的泵入速度,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
4.3凝血的防范
全科进行培训,规范了血标本的采集方式及采集部位,进行血标本采集的同质化管理,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抗凝药物的使用量。
4.4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防范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是CRRT患者的安全隐患,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中心静脉置管最严重的并发症。所以,每天观察穿刺点皮肤情况。如有发现穿刺点红肿、渗液等症状及时汇报医生进行处理。加强手卫生,按照规范流程做好维护,并每天做好评估和记录,留置的中心静脉管路应专管专用,禁止从置管处输液、采血[8]。护理人员在配液及更换液体过程中,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好接口的消毒,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患者出现体温不明原因升高时,应按要求尽快采集血标本送培养。
5小结
通过对ICU危重症患者床旁CRRT治疗时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护理人员不仅有了病情观察的方向和规范,更认识到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及时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护理服务。经过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脉搏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以及凝血功能及血气分析等,及早发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变化及出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并及时处理各种异常情况并观察疗效[9-10]。使患者上机后血压变化、导管相关感染、出血、凝血发生率明显降低,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因此,通过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严密监测,有效地保证了CRRT的安全性、有效性、连续性,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健叶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方医院重症医学科
参考文献
[1]田晓华,张惠,赵爱荣.高危出血倾向患者床旁持续血液净化抗凝方法探讨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8,23(2):21-23.
[3]陈丹丹,彭洋.探讨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4,14(2):112-115.
[4]黎磊石,刘志红.对连续性血液净化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中[J].肾脏病与透析移植杂志,2004,14(5):451-452.
[5]牛冬花,张海燕,赵娟.PDCA循环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患者压疮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5,1(2):97-98,111.
[6]覃兰宁.CRRT在危重症患者治疗观察与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11:78-80.
[7]徐喜媛,杨敬平,姚翠玲.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M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5):627-628.
[8]李均平.血液净化治疗中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措施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4):248-249
第五篇: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接受头皮静脉输液的患儿490例,采用随机奇数偶数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头皮静脉输液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头皮静脉输液护理基础上加用护理风险管理。对比观察两组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工作质量。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7.35%)低于对照组(3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采用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急诊;小儿头皮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常用的治疗和抢救患儿的一项护理操作技能,但是对于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因药物剂量必须根据患儿年龄和体重以及病情等进行综合考虑,用药的准确性与患儿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同时也与患儿的病情恢复有直接关系[1]。由于患儿天生好动和皮肤组织比较疏松等原因,因此在输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给予有效的规范,对提高护理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护理风险管理,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头皮静脉输液的患儿490例,采用随机奇数偶数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5例。对照组女120例,男125例;年龄3个月至4.7岁,平均(3.4±1.2)岁;其中,腹泻40例,淋巴结增大80例,化脓性扁桃体炎95例,支气管肺炎30例;观察组女115例,男130例;年龄为4个月至5岁,平均(3.8±1.1)岁;其中,腹泻45例,淋巴结增大70例,化脓性扁桃体炎60例,支气管肺炎7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头皮静脉输液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之上采取护理风险管理。(1)成立护理风险小组,参照既往输液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失误,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风险预防措施;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而为提高护理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减低医患纠纷的发生。(2)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发现患儿有不当行为要及时指导,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同时应多鼓励患儿,避免患儿出现情绪低落的现象,当患儿有哭闹情况发生时,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此时护理人员应有足够的耐心,疏导患儿,增进情切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在穿刺过程中尽量做到一针见血,选取颜色较深的血管和弹性较好的血管,有效避免反复穿刺。(4)输液过程中要经常巡视,有效预防由于患儿哭闹或者爱动所造成的针头滑落或拔出的现象;当出现液体堵塞的情况时,应及时停止输液或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避免液体渗入皮下组织;穿刺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反复穿刺、液体渗漏和针头脱落等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我院根据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实际情况所制定的调查问卷,对医护人员的基础护理技能、操作规范度、操作熟悉程度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小儿自身年龄,其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易导致腹胀、发热、腹泻、感冒等常见疾病[2]。再加上小儿天生好动、喜怒无常和皮肤松弛等原因,在对患儿进行输液治疗时易发生静脉输液风险[3]。护理风险管理指在既往的工作中找寻存在的问题和失误,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风险预防措施;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可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而为提高护理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可加强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减低医患纠纷的发生[4]。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翟晔[5]的研究相似。说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通过查找既往的不足之处和总结过去的经验,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增加了责任心,使护理效果得到显著提高,进而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总之,急诊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采用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李鸿彬 袁娇 刘丁凤 单位:湖南省儿童医院
[参考文献]
[1]陆婉晖,王志敏.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34-35.
[2]叶紫.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贵州医药,2016,40(5):555-556.
[3]张丽娟,张朋.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9):248,250.
[4]安伟华.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4):251-252
[5]翟晔.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4):765
第六篇: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应用
〔摘要〕
目的分析细节防范管理法在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成都核工业四一六医院急诊科的40名护理人员。对照阶段是采取常规护理管理阶段,观察阶段采用细节防范管理阶段,观察两个阶段的护理效果。结果两阶段的基础护理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阶段风险意识存在率为90.0%,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为85.0%,技术操作合格率为80.0%,急救药械准备合格率为87.5%,与对照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阶段交接班时间(15.4±4.1)min、文书书写时间(10.2±3.4)min,均比对照阶段短(P<0.05)。结论实施细节防范管理对于提升急诊科护理水平有明显的优势,可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关键词〕
细节防范管理;急诊室;护理效率;护理管理
目前医院处理危急重患者以及收治危急重患者的最前沿阵地是急诊科,医护人员在此工作的风险发生率比较高,紧张度高,对医护人员有极高的要求,且任务繁重、工作量大,而且医护人员与处于焦躁易怒状态的患者家属经常发生纠纷,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医疗纠纷与事故时常发生[1]。为了有效保障医患双方的利益关系,降低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风险度,探索急诊科的护理管理模式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提升护理管理水平在避免急诊科医患纠纷问题上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出现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情况可能发生在护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它与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有紧密的关系。急诊科采用细节防范管理模式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当前细节防范管理作为一种风险控制的新型模式多用于传染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等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的领域,而应用该模式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还较少[2]。我院从2014年至2015年期间采取细节管理模式来改善急诊科护理出现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在急诊科实施细节防范管理方法,探索有效降低护理管理风险的措施,结果显示其效果较为明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的40名护理人员,其中男1名,女39名,年龄21~36岁,平均(24.4±1.6)岁;大专学历24名,本科学历16名;工龄3~5年21名,工龄5~10年19名。对照阶段是采取常规护理管理阶段,观察阶段采用细节防范管理阶段。
1.2方法
对照阶段采取常规护理管理对病房护理进行干预,主要为急诊科药物分类管理、医疗器械管理和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等。观察阶段采用细节防范管理的方式给予病房护理,具体方法有:由本科室护士长组织设立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小组,主要工作内容为护理文书书写、护理技能操作、感染监控、药品管理、常规护理、教学培训等。科室成员分析医疗纠纷事件产生的原因,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逐一排查和预防,并且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需要增强护理人员在操作水平以及理论知识上的能力。强化急诊科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管理,护士严格按照规定使用药品和医疗仪器,同时在限定时间内进行消毒和维护。护士交接班时,必须把药品清点好,同时进行记录。
1.3临床评价
对两阶段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急救药械准备工作、器械技术操作、规范书写文书、处理患者时风险意识[3]。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阶段护理评价结果
通过实施不同的护理管理模式之后,两阶段基础护理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阶段急救药械准备完好率、技术操作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风险意识存在率均高于对照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阶段护理工作效率情况
观察阶段护理人员交接班时间和文书书写时间都比对照阶段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结果都说明了实施细节防范管理模式的护理人员较对照阶段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3讨论
当前有许多的问题发生于急诊科护理过程中,一方面是患者本身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不信任急诊科的护理人员,可能由于一些护理人员采取了不规范的操作,技术水平以及服务水平较低造成了医疗纠纷;另一方面影响患者抢救效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护理人员没有准备好急诊科的药械致使医师在抢救过程中出现了急救器械和药物不足[4]。除此之外,影响患者抢救的原因还可能是由于护理人员对于仪器不熟练的操作以及急救药物认识不足造成的。为了有效地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我们在急诊科采取了细节管理模式进一步改善上述问题。采取细节防范的管理模式之后,急诊科护理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准备好抢救患者的药物和器械,提升了工作效率。研究结果可见,对照阶段的工作效率显著低于采取细节防范管理阶段。为了减少急救过程中意外的发生以及加强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当前最好的措施是采取细节管理模式。细节防范管理主要管理措施为以下几点:(1)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例如,值班交接制度、危重患者优先就诊制度、输血制度、风险通报制度等。对认真落实各项制度的护理人员给予表扬嘉奖,对违反规章制度的护理人员给予处罚批评[5]。需要制定应急处理方案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例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方案、着火应急方案、停电和停水预案等。(2)增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服务意识。帮助患者克服病魔,拯救患者生命,遇到疑似传染疾病的患者应做好防护隔离准备。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实施密切的监测掌握其变化情况,如果出现突发情况需要及时告知医师进行紧急处理。针对需要手术检查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准备好所有需要的护理记录单和申请单、化验单等,陪同患者一起去检查,同时做好值班交接工作。每月开展1次语言沟通技巧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3)增强护理质量监控。设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各司其职,定时召开会议讨论发现的问题及处理预防措施,听取反馈意见,吸取好的建议和方法,改进工作中的不足[6]。
综上所述,当前实施的细节防范管理对于提升急诊科护理质量有明显的优势,可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作者:王小容 吴继琼 单位:成都核工业四一六医院
[参考文献]
[1]罗文学.急诊科优质护理开展健康教育的方法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9):3039-3040.
[2]石开霞.对急诊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的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1):100-102.
[3]李蕊,徐艺宣.关键问题确认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26):2450-2452.
[4]段碧娟,殷黑兰,姚芳.急诊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8):1397-1398.
[5]郑乐乐.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对提高护理安全的作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3):280.
[6]于丽华,刘贵.风险管理对提高急诊科护理安全的作用与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9):7164.
第七篇:护理风险管理质量指标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对重症患儿护理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重症患儿作为对照组,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重症患儿作为观察组。对重症患儿护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2013年4月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以上2组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卧位不正确率、口腔清洁不合格率、人工气道意外脱出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重症患儿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提升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
重症患儿;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指标;影响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护理人员、药物、患者及疾病等进行系统化管理,有效对护理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引发风险的因素进行干预,通过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整体护理工作质量[1]。重症患儿的病情多复杂、危重,护理过程中涉及的仪器较多,患儿身体所留置的管道较多,从而增加了发生风险的概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重症患儿(共60例)作为对照组,2013年4月—2014年4月的重症患儿(共6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最小为30d,最大为12岁,平均年龄(4.03±0.51)岁。观察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为29d,最大为12岁,平均年龄(3.98±0.47)岁。2组基线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对照组)重症患儿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的不足进行总结,于2013年4月(观察组)开始针对前期存在弊端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护理管理内容如下[2]:①以责任护士、护士组长及护士长等建立三级风险监控网,护士长作为管理责任人,主要负责监管本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责任护士的护理工作由护士长把关,避免因经验不足而引发的抢救慌乱、出错等现象;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专科培训,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内容进行细化;根据患儿的疾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风险预案,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并掌握应急预案的护理措施及内容,以此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②将我科护理团队中学历低、职称低的护理人员归纳为欠缺临床护理经验、增加病房风险的人员;将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危重抢救等患儿作为重点监护对象;将容易出现用药差错的药物视为高危药物;将用药失误、管路滑脱、管道堵塞及皮肤压伤作为高发风险事件。根据以上问题设立护理人员的考核指标,根据护理人员的能力对准入资格进行审核,规范对重症患儿护理人员及物品陈设的管理,以此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率。③定期对病房内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总结,从事件的频次、项目及发生特征等方面寻找护理流程中需要变动的环节,对护理措施进行整改并优化护理流程,将高风险的对象、事件及人员作为后期护理风险监控重点。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护理工作质量指标情况,主要包括卧位不正确率、口腔清洁不合格率、人工气道意外脱出率和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卧位不正确率、口腔清洁不合格率、人工气道意外脱出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重症患儿的病情多复杂、危重,与其他病种相比更具有特殊性;而且患儿的年龄较小,对自身病情的陈述能力较差,同时患儿所患的疾病具有发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等特征;因此重症患儿监护在病房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患儿[3]。护理风险管理即对患者、医护人员、药物及疾病等进行统一的管理,对造成医疗风险的因素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此在提升临床疗效的同时,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4]。机械通气技术已成为PICU中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在治疗过程中若未给予患儿得当的护理极易导致患儿出现感染,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严重时可对患儿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本次研究中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改变了传统的“以罚代管”的模式,重视问题的预防,通过对以往的不良事件进行总结与反思,不断探究与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丰富其临床经验,对临床存在的问题进行实时改进,以此降低反复出现同一错误的概率[5]。根据护理人员的资质、学历及经验等进行分级,定期安排护理人员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在护理排班上实施新老搭班制度,重视护理人员能力的训练,以此提升其处理护理风险的能力,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卧位不正确率、口腔清洁不合格率、人工气道意外脱出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进一步表明,在重症患儿监护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显著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改善护理工作质量。
总而言之,护理风险管理在重症患儿监护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作者:韦婷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柳州市工人医院
参考文献
[1]林筱莹,陈春花,钟海英,等.风险管理方法在PICU患儿Y型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的运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2):82-83.
[2]聂方方.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4):290-291.
[3]孙蕾蕾.ICU护理过程当中的风险管理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0):174-176.
[4]罗跃全,王庆梅.ICU护理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4):442-444.
[5]胡梅芳.护理风险管理在ICU的实践与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0):117-118
第八篇: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8月前我院未开展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时收治的50例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另择取2015年8月我院实施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后的50例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资料,统计2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与护理投诉率,对比2组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与护理投诉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服务态度、查对、药物、操作水平与保暖护理评分分别为(90.2±6.4)分、(95.3±2.7)分、(97.7±1.4)分、(96.4±1.9)分、(96.6±2.5)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减少护理不良事件,降低护理纠纷与护理投诉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管理;风险管理;效果
随着当前医疗改革不断加快,患者医疗安全法律意识随之增强,对手术室护理水平和要求进一步提升。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切实做好护理风险防范工作,树立风险管理意识以及护理责任心,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1]。本文主要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希望能为手术室护理工作提供一定帮助。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8月前我院未开展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时收治的50例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1岁~63岁,平均年龄(35.4±5.7)岁;病程5d~6年,平均(1.4±0.2)年;22例为急诊手术,28例为择期手术。另择取2015年8月我院实施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后的50例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5岁~64岁,平均年龄(36.8±4.1)岁;病程4d~8年,平均(1.6±0.4)年;24例为急诊手术,26例为择期手术。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术前护理风险管理
接待患者时,护理人员应就患者姓名、所属科室、性别、年龄、住院床号、手术类型以及术前用药予以细致查对,若病例信息与手术通知单有冲突应及时查询确认,以免出错。应评估患者整体状况以及批复情况,掌握既往病史、有无药物过敏史;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评估其肢体功能。所有问询内容均由患者本人负责回答,对于无法单独回答或者意识模糊者可由家属和医护人员协助回答[2]。
1.2.2术中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人员结合患者手术类型检查各类医疗器械与手术用物,确认妥善备置待用,同时应检查相关用药规格与质量,帮助患者保持合理的体位,在易受压部位铺设防压垫;尽量暴露手术野,妥善固定以免坠床。开始手术前应再次核对患者麻醉方式以及验血报告等病历资料。护理人员应对缝合包扎情况、器械数量以及药物用量予以严格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缝合切口,以免发生异物残留等操作事故[3,4]。手术室内各类用药均应严格遵医嘱给药,护理人员应认真核对药品名称,防止出错。用药时应重复检查患者姓名、药品名称、给药剂量、给药浓度、用药时间等相关信息。应检查液体药物瓶身是否存在缺漏,抗生素药物则应行过敏试验,阴性结果者方可用药。输血时应检查配血单与保血袋信息,确认血袋号码、实验结果、血型和血液量,一切正常方可取回血液;输血时医师与护理人员应共同核对,并对患者输血反应予以严密观察。输血结束后应继续保留血袋,术后1d时方可丢弃血袋[5]。术中应注意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时察看瞳孔反射,监测血氧饱和度并及时告知医师异常变化。
1.2.3术后护理风险管理
术后取标本袋收置冷冻处理的切片标本,准确标注病例姓名、标本名称以及住院号信息后送检,普通病理标本在术后应及时置于甲醛溶液固定液中待处理。护士长应指导护理人员积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手术室各项操作与管理流程。应充分认识到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高风险因素以及不可预知的危险因素,落实风险告知工作,尊重患者知情权与个人意愿。对于高风险因素可采取透明化、公开化处理,合理调整患者及其家属对病情和手术效果的期待。此外还应积极培养护理工作人员岗位责任意识与风险管理意识,认真学习风险管理相关法规,规范自身行为。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统计2组操作不当、意外伤害、记录失误、准备失误以及切口感染等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与护理投诉率,对比2组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估2组护理满意度,共包括服务态度、查对、药物、操作水平与保暖护理5项指标,各项指标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风险事件对比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P<0.05)。
2.22组护理纠纷与护理投诉率对比
观察组护理纠纷和护理投诉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P<0.05)。
2.3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的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中存在诸多危险因素,例如病情严重、意识障碍、恶心呕吐等等,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一旦出现护理差错则有可能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甚至酿成死亡事故。因此将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对做好风险事件的预防与控制、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积极的意义[6]。手术室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包括护理全过程中所有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而护理风险管理能够结合患者当前可能发生的危险事故、未引发的潜在性风险因素加以识别和处理,对风险级别进行评估,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将风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患者生命健康安全提供必要保障,对医院社会形象和经济利益有良好的维护作用。现阶段医院手术室在开展护理风险管理的同时普遍应用查对制度,使得护理手术配合满意度不断提升。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与护理投诉率更低,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应用风险管理模式后,护理人员积极参与知识讲座与培训,共同探讨风险管理规范,安全意识与风险防控水平明显提升,在护理工作中能够主动应用风险管理知识,手术室护理水平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减少护理不良事件,降低护理纠纷与护理投诉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与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覃伟梅 单位:贵港市第二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凌希莲,王红霞,刘云,等.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9):23-25.
[2]别逢桂,李柳英,王文平,等.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7):596-597.
[3]王素娟,胡炜,张学利,等.脊柱外科手术发生医院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15-117.
[4]杨静.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5):70-71.
[5]徐永勤,徐颖,黄丽华,等.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关系及防范措施[J].西部医学,2014,26(10):1405-1407.
[6]王雅文,傅金,毛静馥,等.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危险因素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