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探讨(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耳鼻喉科手术边缘时间安全隐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170例行耳鼻喉科手术患者在边缘时间存在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结果170例患者无不良事件发生,手术顺利完成。结论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防范耳鼻喉科手术边缘时间的护理不良事件。
关键词:
耳鼻喉科;手术;边缘时间;风险管理;护理风险事件
护理风险管理是在分析风险因素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干预措施,以预防和减少潜在的护理不良事件的过程[1]。边缘时间(EdgeTime)是指手术患者离开病房进入手术间之前和手术结束从手术室返回病房或送至PICU、ICU之前的这段时间[2]。边缘时间患者常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摔倒、坠床、自行拔管、呼吸暂停、低氧血症及窒息等意外事件[3]。耳鼻喉科手术多涉及呼吸系统,围手术期极易发生呼吸暂停、低氧血症及窒息等安全隐患,潜在的护理风险较大[4]。因此在耳鼻喉科进行边缘时间护理风险管理非常必要。如何做好耳鼻喉科手术患者边缘时间的风险管理是临床护理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对170例耳鼻喉科手术患者分析边缘时间各环节存在的不同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有效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纳入标准:原发病均经临床症状体征及耳鼻喉科相应器械检查予以明确诊断;有手术治疗指征;术前各项检查提示无明显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无精神障碍性疾病;报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告知患者研究事项,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不配合量表评估者。符合标准者170例,男110例、女60例,年龄46~82(56.41±8.36)岁;原发病:鼻中隔偏曲89例,鼻窦炎46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0例,中耳炎15例;均行择期手术。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边缘时间护理风险管理,护理重点环节在于术前准备及接患者入手术室时、等待手术时、麻醉苏醒时和转运回病房时。结果本组病例在边缘时间无摔倒、坠床、窒息等意外发生,手术顺利完成,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2手术边缘时间护理风险管理
2.1术前准备与接患者入手术室期间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患者术前常规注射苯巴比妥及阿托品,由于苯巴比妥的镇静催眠作用,阿托品的抗胆碱作用,患者随意走动或坐轮椅有可能发生摔倒及体位性低血压等风险。因此,病房护士告知患者肌内注射后静卧病床等待手术室护士来接,切不可随意走动;告知患者家属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及时通知手术室护士来接患者,避免术前用药注射时间与接患者时间间隔过久。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患者家属共同将患者妥善安置在平车上,推送患者入手术室,避免搀扶或用轮椅接患者。运送患者途中一方面注意患者安全,另一方面密切观察患者反应,询问患者感受,经常与患者对话以缓解其紧张心理。
2.2进入手术室后等待手术期间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环境陌生,没有家属的陪伴,易产生恐惧感,甚至导致心率、血压的变化而影响手术。巡回护士主动介绍手术室环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紧张、焦虑情绪;依据患者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进行手术配合指导,鼓励患者正确表达自己的不适并积极处理;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缓解患者的恐惧情绪;依据麻醉和手术的要求,积极协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告知患者配合方法,鼓励患者倾诉不适,尽量降低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
2.3麻醉复苏期间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护理人员在床旁全程陪护,随时观察患者意识和生命体征,必要时通过呼唤患者的姓名、刺激患者耳垂等方式评估患者麻醉复苏情况[5]。由于耳鼻喉科手术和呼吸道关系密切,因此复苏期间严密观察患者呼吸、血压变化。
2.3.1自行拔气管插管及拔除鼻腔填塞物的风险与防范措施
全麻患者手术完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但尚未拔除气管插管时,由于鼻腔填塞止血海绵,导致咽喉部、鼻部疼痛不适,而且由于呼吸方式的改变,患者感觉不能呼吸而极端烦躁,看护不当就会发生自行拔除气管导管,甚至将填塞的止血海绵拔除导致伤口出血。因此,术前访视时告诉患者术毕由于止血或矫正等原因鼻腔需填塞高分子止血海绵或油纱条,填塞后会感觉呼吸困难,麻醉拔管后注意用口呼吸,即可减轻不适感;如果自己将麻醉导管拔除,会损伤咽喉部黏膜,自行拔除填塞用的止血海绵则可能导致出血,甚至手术失败。因此护士密切观察患者,协助麻醉医生拔除气管导管,患者如有躁动则约束四肢,防止患者自行拔管。
2.3.2低氧血症和窒息的风险与防范措施
由于后鼻孔填塞,拔除气管导管后患者不能自行呼吸极易发生低氧血症,甚至导致窒息。除术前访视时及时告知手术处理方法,指导患者配合医生指令经口呼吸外,此类手术安排在早上,术毕不过早拔除气管导管,待患者自主呼吸完全恢复后,积极进行脱管训练确保脱管后呼吸顺畅,氧饱和度正常范围才可拔除气管导管[6]。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出现呼吸暂停,血压、血氧饱和度下降应谨防呼吸道窒息的发生[7],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本组经上述处理,未发生低氧血症和窒息。
2.3.3低体温的风险与防范措施
由于术中麻醉可引起血管扩张、术野消毒剂的使用、术野暴露、静脉输入低于体温的液体等原因均可导致机体热量散失,使患者体温偏低,甚至出现寒战、发热等症状,影响患者康复。术前合理调整手术室内温度,非手术野及时加盖被服保温;冲洗液体予以适当加温;麻醉复苏期间和运送患者途中注意保暖,防止患者低体温的发生。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寒战,及时发现患者不适及时处理。
2.4患者转运回病房期间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妥善固定患者的引流管、输液管,转运过程中如果天气寒冷加盖棉被以保暖,做好保护措施防止患者从病床上坠落造成意外。
3小结
边缘时间的护理风险管理与手术治疗过程及术后恢复密切相关。由于临床大多关注病房护理及围手术期护理,手术患者护理工作的重点更多地放在术中护理及术后监护,对边缘时间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所采取的护理措施缺乏,直接影响手术的顺利开展以及术后的恢复[8]。术前边缘时间的护理有助于患者做好术前准备、缓解负面情绪,为术后的鼻腔填塞做好思想准备;入室后的风险管理能保证麻醉诱导及手术操作的顺利;术后边缘时间的护理风险管理能促使患者尽快苏醒,预防低氧血症、窒息、低体温等不良事件发生;向病房转运过程的风险管理能预防患者自行拔管、坠床等。连续性的护理风险管理预防了潜在意外发生,保证了手术顺利进行及患者的安全。
作者:刘金华 瞿燕平 单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参考文献:
[1]周海燕.护理风险管理在CCU病人“边缘时间”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10(9):2560.
[2]郭松,高美霜.胸腰椎手术风险管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9(36):54.
[3]吴红英,陈新莲.耳鼻喉科手术患者“边缘时间”的风险管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5):137-138.
[4]张萍,华玮.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30(4):101-104.
[5]刘金港,张远波,蔡永华.12例鼻窦肿瘤相关性低磷抗D骨软化症手术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报,2014,21(17):51-53.
[6]吴国红,樊全志.悬雍垂腭咽成型术术后处理及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13(2):85.
[7]袁世明,何春红.耳鼻喉手术中的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4):1895-1896.
[8]戚行芳,章群波,姚黎明,等.耳鼻喉科手术患者“边缘时间”的安全隐患及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9):83-85
第二篇: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护理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83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83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风险管理组。常规组进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常规护理;风险管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护理管理满意度,静脉炎、局部坏死、药物外渗、骨髓抑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住院时间。结果:(1)风险管理组护理管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风险管理组静脉炎、局部坏死、药物外渗、骨髓抑制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风险管理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高,可有效规避静脉炎、局部坏死等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护理风险管理;价值评估
乳腺癌为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在40~60岁女性中高发,对女性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临床对乳腺癌的治疗多建议采取手术根治治疗,但术后多需通过化疗抑制病情进展,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其生存率。但化疗药物毒副作用较多,可带来严重并发症,加上术后化疗疗程长,化疗过程护理风险发生率高,均不利于化疗效果的提高,需强化风险管理[1]。本研究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83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83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风险管理组。风险管理组42例患者:年龄28~62岁,平均(45.34±3.29)岁;TNM分期:1期23例,2期10例,3期9例。常规组41例患者:年龄27~62岁,平均(45.55±3.32)岁。TNM分期:1期22例,2期11例,3期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进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常规护理;风险管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1)风险评估。化疗前对患者文化、家庭背景和化疗认知情况等进行评估,并对化疗护士资历、穿刺技能、健康教育等能力进行评估,要求化疗护士在给药前认真阅读化疗药物副作用,并严格遵医嘱配置化疗药物[2-3]。(2)风险管理。定期强化静脉化疗安全知识培训并列举静脉化疗不良事件,加强化疗护士的重视;强化护士法律法规文件的学习,强化其法律意识。成立静脉化疗小组,完善静脉化疗操作流程,并建立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加强静脉穿刺技术培训,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出现药液外渗应及时处理;化疗过程加强巡视,并注意询问患者化疗感受,观察有无局部红肿和疼痛,若注射部位出现局部疼痛和红肿,应更换输液部位[4-5];化疗药物给药速度把握合理,避免过快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刺激;护士做好交接班工作,确保化疗期间有护理人员巡视和监护。因化疗药物局部刺激性强,在当天输液完毕后应将静脉留置针拔除,并避免多次同处留置针,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在静脉化疗前,应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化疗注意事项的说明,告知患者避免随意调节输液速度,对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化疗风险进行说明,并告知药液外渗带来的风险和严重后果,确保患者和家属知情,更好配合临床医护工作,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告知患者化疗时应穿着宽松衣物,避免肢体受压而影响血液回流。(3)风险处理。一旦出现静脉炎、局部坏死、药物外渗等风险,应第一时间汇报上级,并根据发生原因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进行处理[6-7]。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1)护理管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2)静脉炎、局部坏死、药物外渗、骨髓抑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3)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住院时间[5]。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管理满意度比较
风险管理组护理管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
风险管理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风险管理组静脉炎、局部坏死、药物外渗、骨髓抑制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乳腺癌患者化疗疗程长,加上化疗药物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可对血管带来较大的刺激,容易引发静脉炎和药液外渗等安全隐患,需强化护理风险管理[8]。通过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早期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并提高患者和家属对化疗风险的重视度,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以更好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化疗风险的发生,提高化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常规组进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常规护理;风险管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主要为一下几方面:(1)风险评估。根据对患者基本情况的调查和评估,为预测风险和预防风险提供基础。(2)风险管理。强化对护士和患者的风险管理,护士主要从学法懂法、提高操作技能、优化交接班工作、强化监护等方面进行管理,患者主要从风险告知、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管理,以强化护士和患者的风险意识,有效规避风险。(3)风险处理。主要是在风险发生后采取及时处理对策,并及时反馈,开展会议进行定期总结,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为下次风险的规避做好铺垫。经干预,结果显示,风险管理组相比于常规组护理管理满意度更高,静脉炎、局部坏死、药物外渗、骨髓抑制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护理质量评分更高,住院时间更短,这说明风险管理的实施通过风险评估、管理和处理,及时有效规避或减少了风险的发生,经风险管理实施,临床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护理人员能力水平也随之上升,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务质量。另外,因风险管理的实施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因而患者住院时间也随之缩短,康复加快,对患者预后有益。张梅梅等[9]在《护理风险管理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中的应用》的研究中,对照组行化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静脉炎、药物外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护理风险管理可降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静脉炎、药物外渗发生率,与本研究结果相似。陈殷琴等[10]的研究也有相似结论,均证实了护理风险管理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期中的确切应用效果,凸显了风险管理的优势。
综上所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高,可有效规避静脉炎、局部坏死等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作者:刘志霞 陈劲智 黄梅华 单位:泉州市中医院
参考文献
[1]柴晓红,戎霞,戴建平,等.肿瘤外科病房静脉化疗风险管理的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8):72-73.
[2]郭海珍,万贤琴.持续输液泵化疗中发生不安全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3):59-60.
[4]徐灵莉,邓本敏,唐玲,等.护理风险管理在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效果观察[J].重庆医学,2012,41(36):3833-3834,3836.
[5]宋秀云.护理风险管理在宫颈癌患者术后化疗期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48-49.
[7]邓本敏,徐灵莉,李真华,等.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疗期间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0):3448-3450.
[8]谢诺.护理风险管理在宫颈癌患者术后化疗中的效果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3):127-129.
[9]张梅梅,丁宇,文君,等.护理风险管理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32(22):110-111.
[10]陈殷琴,陈国珍,郑婉婷,等.护理风险管理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期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7):7-9.
第三篇:产科护理药品管理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产科护理药品管理中风险管理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我院产科收治的80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实施产科护理药品风险管理前后用药不良事件、用药隐患等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产科实施护理药品风险管理前,用药不良事件15%,用药隐患17.5%,实施风险管理后,用药不良事件2.5%,用药隐患2.5%,应用护理药品风险管理前后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护理人员用药风险管理,可以对产科患者安全起到重要的护理干预作用,能有效避免发生用药不良事件,减少用药隐患,保障产科患者用药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产科;护理;药品管理;风险管理
临床护理可能损坏患者的风险称为临床风险,而风险管理就是在有风险环境下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管理,风险管理会直接影响患者的临床安全〔1〕。产科用药是临床护理的重要工作之一,需要较高的护理质量,要降低产科护理风险,保证产妇治疗效果,就要加强产科护理药品管理〔2〕。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我院产科收治的80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实施产科护理药品风险管理前后用药不良事件、用药隐患等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我院产科收治的80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实施药品风险管理前(2015年2月~8月)40例,实施药品风险管理后(2015年9月~2016年3月)40例,患者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7.5±4.8)岁;根据文化程度分类,8例初中及以下文化,32例高中或中专文化,40例大专及以上文化;本次研究有25名护理人员参与,护理人员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28.2±4.7)岁;其中8名大专文化,15名本科文化,2名研究生;根据职称分类,4名为护士,12名为护师,7名为主管护师,2名为副主任护师。实施药品风险管理前后患者一般资料和护理人员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80例产妇临床用药管理实施风险管理前后进行统计分析,对产妇用药出现有害非期望反应,用药前未对患者沟通等原因导致的不良事件和用药隐患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有药物配伍不当、医嘱处理不当及用药时间不当、药物保存不当、副作用未告知患者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实施药品管理中风险管理前后患者用药隐患和用药不良的发生情况〔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P<0.05检验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产科实施护理药品风险管理前,药物配伍不当1例,用药时间不当2例,药物保存不当2例,医嘱处理不当1例,药物副作用未告知1例,用药隐患17.5%,用药不良反应6例,用药不良事件15%;实施风险管理后,医嘱处理不当1例,用药隐患2.5%,用药不良反应1例,用药不良事件2.5%,应用护理药品风险管理前后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产科用药护理不当出现安全问题主要包括药物配伍不当、用药时间不当、药物保存不当、医嘱处理不当、药物作用未告知患者等因素导致的安全风险,会出现医患纠纷,引起不良后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产科实施护理药品风险管理前,用药不良事件15%,用药隐患17.5%,实施风险管理后,用药不良事件2.5%,用药隐患2.5%,应用护理药品风险管理前后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他人研究相符〔4〕。可见,在产科护理管理中可以增加风险管理,以此减少用药不良事件和用药隐患发生,具体风险管理实施方式如下:加强安全用药意识。护理人员对产妇实施产前保健、分娩及妊娠期等临床护理工作同时,要加强安全用药管理,实施弹性制度,调整护理人员工作时间,防止护理人员过度疲劳出现用药差错。还要加强护理人员责任感,通过护理人员的自我管理,降低用药错误发生,防止发生缓报或瞒报用药错误情况。护理人员还要加强对药理学知识的学习,对药物名称、剂型和用法等熟知,掌握药品储存与保养方法,对药房、药库等也要注意保持适度温湿度,避免药品过期。为患者使用药物以前,一定要咨询产妇是否有过敏史,用药前,对药物禁忌证也要了解,控制好药物使用剂量,不能超出用药极量,避免出现用药不良事件。用药前,要检查药品日期,如果不能确定的不能使用。对于有些药物使用后可能会出现的头痛、困倦等不良反应,要提前与患者沟通。联合用药时,要了解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情况,避免发生不良反应〔5〕。遵守按时服药原则。护理人员一定要按照药物性质和患者病情,为患者选择用药,用药间隔时间要严格遵守,避免超出时间降低药效,也要避免用药间隔过近,出现不良反应。掌握药物剂量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治疗效果才能得到保证。根据患者病情、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例如:口服、静脉滴注等都要根据疗效,不良反应等情况慎重选择。同时要建立安全用药基本制度,使医护人员在临床用药时可以根据安全用药流程和制度开展工作,为患者用药时要讲解用药数量、时间、副作用等。
总之,加强护理人员用药风险管理,可以对产科患者安全起到重要的护理干预作用,能有效避免发生用药不良事件,减少用药隐患,保障产科患者用药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彩凤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产房
参考文献
〔1〕李林转.浅析产科护理中的常见风险及护理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10):615-616.
〔2〕王晓红.护理风险背景下产科护理管理的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307-308.
〔3〕祝慧.分析产科护理的风险因子及其管理方略〔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22):4527-4529.
〔4〕任春花,王芬,倪雪梅,等.产科护理运用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792-793.
〔5〕罗素英.产科护理的风险防范和管理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781-783
第四篇:老年患者优质护理风险管理
【摘要】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措施在优质护理活动中的应用对住院老年患者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598例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优质护理活动开展过程中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前后住院老年患者(分别为298、300例)安全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风险管理实施前比较,风险管理实施后患者跌倒、坠床、噎呛、压疮、静脉炎、管路滑脱、深静脉血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管理实施后患者满意度[99.33%(298/300)]明显高于实施前[95.30%(284/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优质护理活动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措施,有助于降低老年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关键词】
风险管理;优质护理;住院病人;病人满意度;护理工作
医疗护理风险广泛存在于医院各个科室,严重影响患者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护理界的共同认知[1]。在患者护理过程中,任何地方出现问题都可能对预后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会给医护人员、医院带来损失。老年患者由于年纪大,身体器官储备能力差且功能衰退,表现出反应迟钝、适应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有研究显示,老年患者是医院安全事件发生的主要群体[2]。同时,我国目前已进入快速老龄化社会,各地区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数量急剧增加,使这类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大大增加。优质护理服务是一项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活动,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3]。护理风险管理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环节,临床上将护理风险管理定义为“对目前存在和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处理,从而消除或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和医院造成的损害,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有研究指出,在加强优质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开展住院老年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对降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主要对本院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对老年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598例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4年1~12月(风险管理实施前)298例,男171例,女127例;年龄60~89岁,平均(77.1±13.2)岁。2015年1~12月(风险管理实施后)300例,男181例,女119例;年龄60~90岁,平均(76.9±12.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实施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护理方法
1.2.1.1健全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机制
建立护理安全管理监控机制及患者安全目标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前馈管理,及时发现护理安全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建立以护理部、科室护士长、科室安全员组成的三级护理安全管理监控机制及患者安全目标管理制度。科室安全员由具备质量管理能力且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由科室护士长全面负责对每天病区环境进行清查,监督、指导科室护理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落实整改措施[5],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制定护理风险防范流程及应急预案。为了规范护理人员操作规程,降低潜在的护理风险,针对老年住院患者这一特殊高风险群体,制订了跌倒、坠床、压疮、误食、误吸、烫伤、药物不良反应等护理风险防范流程及应急预案[6]。对发生意外的老年患者,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并做好观察及记录,使患者的损伤降至最低。
1.2.1.2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安全和法律意识教育。通过学习各项职业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医院护理安全制度,提高护士的责任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杜绝医疗事故及护理纠纷的发生。定期组织护士进行专科知识培训,包括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心理变化,用药护理,饮食、运动、排泄等生活护理;老年人安全护理和并发症护理;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及护理措施。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高护士判断性思维和病情观察的能力;不断完善和更新知识,提高护理安全质量[7];定期进行技术操作考核,提高护士的技术水平;重视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培训,对各类突发事件制定简易流程,便于年轻护士学习和掌握[8]。
1.2.1.3入院时正确评估患者情况并落实相关护理措施
护士要对每例新入院的患者进行详细的护理评估,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患者生理、心理状况,有无跌倒史、感觉障碍、吞咽困难、长期卧床,有无发生不安全因素的疾病等基本情况。针对综合性病房老年患者制定专门的跌倒、坠床及压疮风险评估表。跌倒、坠床总分为10分,≥4分为高危跌倒人群;压疮总分为6~23分,≤12分为高危人群。在高危人群床头挂上预防跌倒、坠床及压疮警示牌,以引起医务人员、家属和陪护人员的警惕,从而减少意外发生,并根据评估情况落实相关护理措施。同时,对患者和家属做好宣教工作,要求家属在护理风险告知单上签字,并定期对入院患者进行复评,有变化者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9]。
1.2.1.4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
(1)提升护士的慎独精神。加强慎独精神具体指加强护理管理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了解其心理活动。若发现护理人员存在不良心理或负面情绪应及时进行教育和疏导,指导护士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加强护理人员慎独精神的教育,以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2)重视临床用药护理。药物剂量使用不正确,不遵医嘱,随意私自带院外的药物、误解并错误使用药物、不熟悉不良反应等均是引起意外损伤的原因。老年患者因其本身的特点,相比年轻患者更容易出现漏服、多服、乱服药物等情况。护理过程中必须做到“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严格遵守用药安全制度及查对制度,劝阻患者自带、自服药物。降糖药遵医嘱服用,为避免低血糖,积极督促患者按时进食。根据患者的排便规律,为其合理安排服用泻药;为防止患者受凉或夜间病情变化,还应尽量避免夜间排便[10]。(3)严格执行和落实护士操作规章。规范巡视的实名签名制度,建立签名巡视卡,责任到人,要求执行者、巡视护士均要签名,记录执行的具体时间,增强自我约束,便于随时督促检查。
1.2.1.5增强并落实患者的健康教育
采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金康教育模式”对老年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积极挖掘和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比如,依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文化程度、行为习惯、心理因素等选择合适且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必要时,积极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相关的疾病健康教育知识,使其掌握自我护理方法,能够有效地预防一些不安全因素[11]。如糖尿病患者应注意在注射胰岛素30min后进食;高血压患者禁止随意增减药物,以避免出现低血压或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心力衰竭患者不能太过用力排便等。为防止因直立性低血压而跌倒,建议老年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
1.2.1.6增强病房环境的管理
对新入院的患者及家属要做好入院环境宣教,应以方便老年患者,利于疗养、治疗为原则进行病区物品的摆放及建设格局,如减少各种障碍物,在走廊装扶手,并进行地板防滑及卫生间干燥工作,做好注意防滑的标识;保持室内光线柔和,保证夜间地灯打开;床脚刹车必须固定好,降低床高,并设置护栏[12];将日常用品放置在老年患者易方便取放处,并安置呼叫器。总之,为老年患者全力营造安全、舒适的外界治疗环境,尽量避免或降低不良刺激成为潜在的危险发病因素[13]。
1.2.2观察指标
统计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前和实施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不良事件包括跌倒、坠床、噎呛、压疮、静脉炎、管路滑脱、深静脉血栓形成、走失、自杀等[14]。调查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前和实施后患者对医护人员护理质量的满意度,采用“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4个等级进行评价,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前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
较相比于风险管理实施前,风险管理实施后跌倒、坠床、噎呛、压疮、静脉炎、管路滑脱、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走失、自杀发生率虽然明显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风险管理实施后,患者护理满意度较实施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32,P<0.05)。
3讨论
随着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的出台,患者的维权意识增强,保证就医安全及良好的患者满意度是现阶段衡量医院服务质量的“金标准”之一[15]。目前,医院系统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事件的应急护理处理显得尤为关键。患者住院期间需要全程居住在医院,因此,舒适的住院环境、良好的生活条件对患者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16]。患者除了对外环境要求的提高,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具体体现在尊重、维护个人隐私等方面。护理行业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行业,护理风险贯穿在抢救及患者住院的各个环节。推行护理风险管理的优质护理服务措施,不仅能够减少护理服务过程中各类危险因素,还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给患者安全带来的威胁。同时,老年患者由于其特殊的心理及复杂的生理情况,其护理风险相比其他患者更大,正确认识其中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的安全管理[17]。预防护理风险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优质护理服务内容的有效体现。基于老年人感觉器官退化、记忆力减退等客观原因的影响[18],以及老年护理中存在的工作流程缺陷、专业技术水平等问题,使老年患者的护理更易存在安全隐患和风险。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实施风险管理,主要能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对老年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已初见成效,一方面,从多方面和多角度提高了护士的风险意识及风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降低了医院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进而提高了患者的整体满意度和医院的整体竞争力[19]。相比于风险管理实施前,风险管理实施后跌倒、坠床、噎呛、压疮、静脉炎、管路滑脱、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实施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管理实施后患者走失、自杀发生率也明显降低,但与风险管理实施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风险管理实施前,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30%(284/298);风险管理实施后,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9.33%(298/300)。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对降低老年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患者安全性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这对树立医院的护理品牌、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安琪 吕珊 李爱丽 蒋书云 乔娜 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
参考文献
[1]郑丹萍,张丽萍,张悦,等.护理员对老年患者安全护理认知和行为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2,27(1):60-61.
[2]蹇在金.老年人综合评估[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3):177-181.
[3]臧晓鹭.老年住院患者安全风险管理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60-61.
[4]崔颖,席修明,张进生,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9(10):13-15.
[5]邓霞,秦燕,刘欢,等.187例老年住院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15):1962-1963.
[6]李春爱.老年住院患者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当代医学,2012,18(28):123-124.
[7]高浪丽,张雪梅.应用风险管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老年住院患者安全[J].华西医学,2011,26(10):1554-1556.
[8]张绿云,祝妍华,叶春丽.风险管理在预防老年心血管患者术中护理风险发生中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5,10(5):75-77.
[9]王萍,徐润华,薛花.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老年患者中运用的临床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6):1288-1290.
[10]王任重.综合性医院住院环境使用后评价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11]徐霞,王欣,李秀珍,等.某市60岁以上住院患者照护现状及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0):287-288.
[12]杨耀丽.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防范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14,30(1):20-22.
[13]周倩,李继平.护理人员护理安全相关行为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2,19(9B):15-18.
[14]陆雯静,李海燕,卢菁,等.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多中心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6,3(2):673-675
[15]孙晓岚,万媛,唐玲,等.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11,6(1):14-15.
[16]张爱华.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测健康现状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3):43-44.
[17]李春玉,刘姝,陈宏吉.试论我国老年护理现状和发展方向[J].护理学杂志,2014,29(3):1-3.
[18]吴欣娟,张红梅,曹晶.强化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促进护理安全文化建设[J].护理管理杂志,2014,7(5):314-316.
[19]杨玉英,张素超,南振红.运用护理风险管理程序提高护理安全的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4):88-89.
第五篇:妇科恶性肿瘤护理风险管理应用
摘要:
[目的]
观察护理风险管理在妇科恶性肿瘤病人紫杉醇化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4例妇科恶性肿瘤行紫杉醇化疗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化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即根据化疗方案建立风险管理流程,并对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及预防,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病人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病人化疗知识知晓率、化疗依从率、化疗总有效率、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血流感染率、皮肤局部坏死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口腔黏膜炎、血小板减少毒副反应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可提高妇科恶性肿瘤病人化疗依从性及化疗知识知晓率,降低病人化疗风险事件及化疗毒副反应,有利于提高妇科恶性肿瘤病人紫杉醇化疗的效果,提高病人满意度。
关键词:
恶性肿瘤妇科;紫杉醇;化疗;护理风险管理
妇科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呈上升及年轻化趋势,晚期病人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女性身体健康[1]。手术联合术后化疗是目前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常用的方案,以紫杉醇代表的一线化疗方案可提高恶性肿瘤病人化疗敏感性及化疗效果,但长时间化疗会损伤机体细胞正常生理机能,会导致病人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影响病人治疗依从性及增加病人化疗毒副反应[2-3]。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由于操作简单、可长期留置导管,能有效避免反复穿刺对病人产生的痛苦,主要应用在静脉化疗的病人中。尽管近年来PICC穿刺技术及导管材料不断改进,但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仍居高不下。风险管理是指对潜在或已经出现的风险进行鉴别、评价及处理,有系统、有组织地减少风险事件发生,使风险事件对病人危害降至最低,从而实现最大限度保护病人生命财产安全[4]。本研究对妇科恶性肿瘤病人紫杉醇PICC静脉化疗病人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旨在降低病人护理风险及化疗毒副反应,提高病人化疗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6月—2016年6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24例妇科恶性肿瘤行紫杉醇化疗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②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标准(2006年)进行临床分期,为Ⅰb期~Ⅲa期;③入院前未接受过全身放化疗;④经心电图、凝血功能、血常规、尿常规检查无异常;⑤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均得到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感染功能损害者;②近2周内应用过局部或系统抗病毒药物;③意识障碍或意识不清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62例。观察组年龄35岁~70岁(58.9岁±3.5岁);肿瘤类型:子宫颈癌25例,卵巢癌22例,输卵管癌10例,子宫内膜癌5例;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的标准分期:Ⅰb1期15例,Ⅰb2期15例,Ⅱa期10例,Ⅱb期10例,Ⅲa期12例。对照组年龄35岁~68岁(59.2岁±3.8岁);肿瘤类型:子宫颈癌26例,卵巢癌20例,输卵管癌10例,子宫内膜癌6例;FIGO的标准分期:Ⅰb1期14例,Ⅰb2期16例,Ⅱa期10例,Ⅱb期10例,Ⅲa12例。两组病人年龄、肿瘤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对照组化疗期间行常规护理。①化疗前宣教:化疗前告知病人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提高病人心理适应性,同时鼓励病人积极面对疾病,增强病人治疗信心。②选好化疗血管:选择较粗、弹性好的前臂表浅静脉,避免反复穿刺对血管壁造成的损伤。先用不含化疗药物液体穿刺血管,穿刺成功后确定无液体外渗时更换化疗药物。密切留意穿刺部位是否出现红肿、渗液,拔针时按压静脉穿刺点数分钟,避免化疗药物外渗。③积极预防化疗药物渗漏:药物渗漏时应立刻停止给药,采用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及时更换输液部位,采用25%硫酸镁局部湿敷,24h持续冷敷,并抬高患肢。24h后仍红肿者,则涂抹金黄散软膏或喜疗妥软膏。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即根据化疗方案建立风险管理流程,并对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及预防,具体措施如下。
1.2.1.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及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在科室中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对护士进行定期风险管理,尤其是对法律意识淡薄、基础知识不扎实、责任心较差的护士进行培训及引导。指导护士识别、防范及判断护理风险的技巧及措施,合理安排排班人员,如低年资护士与高年资护士搭配,性格急躁的与性格温和的护士搭配,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
1.2.1.2风险管理措施
①风险评估:化疗前由责任护士对病人化疗认知程度、文化水平、自身静脉条件及家属关心配合程度,根据评估结果为病人制订个体化护理措施。②化疗前健康教育:化疗前向病人发放《化疗护理手册》,手册内容包括化疗药物副反应、静脉化疗风险事件及护理对策、化疗期间饮食指导、心理指导、生活指导等。③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护士长定期对科室护士进行化疗安全知识培训、并发症风险方法意识教育,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护士风险管理意识。④在早会、例会时组织护士探讨化疗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并制定相应护理对策,避免同样事件再次发生。⑤成立静脉化疗小组:成立静脉化疗小组,规范及完善静脉化疗操作流程,建立化疗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并发症处理流程。行静脉穿刺时由高年资护士指导年轻护士工作,化疗过程中由护士及时观察、巡视输液情况,并询问病人输注化疗药物时感觉,对局部有疼痛、红肿的病人则更换输液部位。⑥做好交接班工作:进行交接班时责任护士应与各班护士做好交接班工作,掌握好化疗药物给药速度,避免血管在短时间内受到强烈刺激而出现损害。⑦完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综合科室及医院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风险应急预案,落实化疗风险管理制度,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改变护士护理安全概念,建立系统而完善的护理差错风险防范,鼓励护士成立护理差错上报机制,完善护理工作流程,减少意外风险事件的发生。
1.2.2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化疗知识知晓率、化疗依从率、化疗总有效率、满意率、PICC血液感染发生率、皮肤局部坏死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及毒副反应等级情况。化疗知识知晓率:由责任护士向病人发放我院自行设计的《化疗知识知晓量表》,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0分(完全不知晓)~4分(完全知晓)总分为40分,>30分为知晓。化疗依从率由责任护士向病人发放本院自行设计的《化疗病人治疗依从性量表》,量表共1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0分(完全不依从)~3分(完全依从)。化疗总有效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5],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及进展(PD)。总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毒副反应参照WHO抗癌药物亚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进行评价,分为0级~Ⅳ级。
1.2.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紫杉醇静脉化疗是目前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有效的方法之一,紫杉醇虽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但对正常细胞及癌细胞缺乏选择性,在杀灭癌细胞同时会损害正常细胞,导致病人出现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口腔黏膜炎、血小板减少等毒副反应[6]。此外,化疗药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对血管刺激性较大,存在一定的风险,并会引起静脉炎及血管相关并发症[7]。化疗药物外渗是静脉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常见的安全隐患之一,一旦出现化疗药物外渗,轻者会引起病人局部疼痛、不适,重者会导致病人皮肤溃疡、组织坏死及深部结构损伤,影响病人化疗依从性,降低病人化疗效果[8]。研究表明,在化疗过程中对病人实施风险管理将有助于减少化疗风险事件及毒副反应的发生[9]。本研究为了更好地降低护理风险,确保护理工作能顺利开展,促进病人身心健康,对妇科恶性肿瘤紫杉醇化疗病人应用风险管理,通过早期采取积极预防措施,使护士能对存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让病人及其家属能重视化疗风险,相互配合,尽量降低化疗对病人造成的损害,提高化疗安全性[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化疗知识知晓率、化疗依从率、化疗总有效率、满意率高于对照组,而PICC血流感染率、皮肤局部坏死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病人不良反应以Ⅰ级~Ⅱ级为主,观察组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口腔黏膜炎、血小板减少等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对妇科恶性肿瘤紫杉醇化疗病人应用风险管理,对病人进行风险评估、尽早发现潜在风险,采取健康教育措施将有助于提高病人对化疗认识及治疗依从性,有助于预防化疗药物渗漏,减少静脉炎发生。通过开展风险管理使护士能更好地认识到风险管理对提高化疗安全性的重要性,培养了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及预见能力,使病人及其家属更好地了解化疗风险存在,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效果,减少了不良事件发生[11]。对妇科恶性肿瘤紫杉醇化疗病人应用风险管理可减少病人化疗风险事件发生及降低病人毒副反应程度,同时可增强护士风险意识及提高护士风险管理能力,避免了因护理质量不高、沟通不到位而出现护理投诉及护理缺陷,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作者:刘荣华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
参考文献:
[1]崔静.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8):737-739.
[2]郭艳.妇科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癌性疼痛护理综述[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1):61-63.
[3]周俊燕,周俊凡,韩雪涛,等.妇科恶性肿瘤应用紫杉醇化疗的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4):2737-2737.
[4]徐静,陈秀英,苏文捷,等.紫杉醇辅助化疗治疗妇科恶性肿瘤37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5):17-18.
[5]杨学宁,吴一龙.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RECIST[J].循证医学,2004,2(4):85-90.
[6]陈宝莹.紫杉醇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护理,2015,7(3):217-218.
[7]沈红娟.紫杉醇与铂类药物联合治疗晚期卵巢癌患者的护理[J].浙江实用医学,2009,14(2):172-173.
[8]王召云,李文洲,吴伶俐,等.紫杉醇用于妇科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疗43例安全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6):79-80.
[9]谢诺.护理风险管理在宫颈癌患者术后化疗中的效果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3):127-129.
[10]张秋君.护理风险管理在宫颈癌术后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4(23):232-233.
[11]张梅梅,丁宇,文君,等.护理风险管理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4(22):110-111
第六篇:消化内科胃肠减压护理风险管理应用
摘要: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胃肠减压患者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组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专家团队,分析胃肠减压护理流程的每个环节潜在的失效模式及失效效应,计算出危机值,确立优先需要干预的失效模式,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实施6个月,患者胃肠减压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实施前明显下降。
关键词:
胃肠减压;护理流程;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胃肠减压是临床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是将胃管从鼻腔置入胃内,利用负压吸引和虹吸的原理[1],吸出胃肠道内的积气、积液,减轻腹胀,减少肠腔的细菌毒素吸收,降低胃肠道压力[2]。胃肠减压是一项强刺激的侵入性技术操作,在胃肠减压的护理流程中存在影响患者诊疗效果、造成患者生理伤害,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风险,因此优化胃肠减压护理流程,减少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非常重要。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modeandeffectanalysis,FMEA)是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前瞻的、系统的分析方法,用来认识和分析一个程序或设计中出现故障的原因,并提供改善建议和制订措施[3]。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在2001年7月推荐将FMEA应用于医疗机构,以此用来改善及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4]。本院消化内科自2014年7月起将FMEA应用于胃肠减压护理流程中,以降低护理风险,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经实施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方法
1.1确定主题
消化内科收治的许多患者如急性胰腺炎、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在疾病的诊疗中需要胃肠减压,而胃肠减压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从置管到拔除的整个过程中,患者面临很多风险,如心搏骤停及坠积性肺炎,口鼻、食管、胃黏膜损伤,引流失效,非计划性拔管等,这些不良事件给患者心身带来创伤,如能提前识别风险,优化工作流程,就能减少甚至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科确定对消化内科患者胃肠减压护理流程进行医疗FMEA,探讨在胃肠减压护理流程中所有可能的失效原因,并计算其失效后所产生的危机值(riskprioritynumber,RPN),根据RPN的大小判断失效的严重程度,从而决定是否对失效风险采取预防措施,最终对胃肠减压护理流程的风险进行整改,达到优化护理流程、减少护理风险的目的。
1.2组建FMEA专家团队
团队成员共10人,组长由消化内科科护士长担任,成员有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2人、护理部主任1人、大内科科护士长1人、消化内科病区护士长2人、消化内科高年资护士3人。团队成员涵盖胃肠减压护理所涉及的各级人员及相关质量控制人员,所有成员均熟悉FMEA的原理及实施方法,精通自己所在领域业务。
1.3绘制流程图
团队成员根据诊疗护理的实际情况,绘制出胃肠减压护理流程图。整个流程包括4大步骤:医嘱处理、置入胃管、胃肠减压管理、拔出胃管。每个步骤又分化出若干细节。
1.4胃肠减压护理流程的FMEA
团队全体成员分析胃肠减压护理流程,结合临床实践和文献资料,利用头脑风暴,找出流程每个环节中潜在的失效模式及失效效应,再由专家团队的成员共同确定在胃肠减压护理中潜在的失效模式导致的风险RPN,RPN=发生频率(FrequencyofOccurrence,O)×检测度(LikelihoodofDetection,D)×严重度(Severity,S)[5]。参考伍永慧等[6]的研究,采用5等级10分制赋分予O、D、S,其中1分表示程度最低,10分表示程度最高。专家团队每位成员对每项失效模式的发生频率、检测度、严重度单独评分,最后取其均值计算出RPN,。当RPN>125或S≥9时,有必要对失效的流程进行改进[6],团队全体成员针对流程中的RPN>125或S≥9的失效模式,确定为需优先改进流程。
1.5制定流程改进措施
1.5.1预先排除风险
护士在进行胃肠减压操作前,除常规护理评估外,必须与医生共同排除患者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而不能耐受胃管置入,必须与医生共同确认患者目前病情可耐受置入胃管,以杜绝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发生心搏骤停等不良事件。
1.5.2提高各个层级护士临床置入胃管能力
对于1年内的新护士,指定临床带教老师,对于胃肠减压的护理操作,先由带教老师对其在人体模型上进行考核。新护士考核通过后,在带教老师督导下进行2例患者胃肠减压操作,操作结束带教老师认真对其操作进行点评指导后新护士方能独立进行胃肠减压的操作。对于1年后的护士,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组织分享护士在胃肠减压护理操作中的经验或查阅文献发现的相关知识,以促进讲者与各位护理同仁在此方面的共同进步。
1.5.3强化护士对管道维护的意识
对于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的患者,规定护士必须在交班本眉栏、护士站小白板上做好标识,并在晨会及患者床边进行交班,以提高护士对管道维护的警觉,强化对管道的维护意识。
1.5.4成立胃肠减压护理督导小组
以护士长为组长,多名高年资护士为组员,在病区组建胃肠减压护理督导小组。该小组负责对病区每例胃肠减压患者的护理全程进行督导,每日巡查1次,检查胃管的固定、引流效果、相关健康指导的落实、置管后对患者口鼻护理情况等,及时发现胃肠减压护理过程中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1.5.5运用管道脱落风险评估表
对于留置胃管的患者,要求护士必须利用本院护理部自制的《患者管道滑脱高危因素评估表》进行脱管风险评估。该评估表对置管患者从年龄、情绪、意识、认知、置管后不良症状5个方面进行评价,只要患者符合其中一点,必须在患者床头悬挂脱管风险警示牌,加强护士交接班,并对风险项目进行干预,对患者家属及本人加强脱管风险宣教以获得配合。
2效果评价与结果
2.1效果评价
2.1.1评价指标
患者行胃肠减压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其中心搏骤停仅计入护士在给患者进行胃管置入时发生的人次,坠积性肺炎仅计入患者在置入胃管后所发生的人次,均由医生进行判定;其余不良事件则计入从胃管置入到医生决定拔管期间所发生的人次,由护士判断。同一例患者无论发生相同的不良事件几次,该不良事件的发生只计入1人次。
2.1.1.1心搏骤停及坠积性肺炎
符合心搏骤停[7]和坠积性肺炎[8]的诊断标准。
2.1.1.2口鼻、食管、胃黏膜损伤
患者从置管到拔管的整个过程中因为胃管的刺激,引发口鼻黏膜肿胀、出血,胸骨后疼痛,胃部疼痛或出血,即确认此不良事件的发生。
2.1.1.3引流失效
胃管置入深度过长或过短、负压盒压力不当、胃管扭曲等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引流不畅或不引流,都确认为引流失效。
2.1.1.4非计划性拔管
指未在医嘱下达前,胃管因各种意外脱落,或者患者自行拔除,或者医务人员因操作不当拔除,都确认为发生了非计划性拔管的不良事件。
2.1.2评价方法
将2014年1月至6月行胃肠减压的9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7月至12月应用FMEA之后行胃肠减压的8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53例、女40例;年龄14~81岁,平均(30.32±5.23)岁;观察组男49例、女37例;年龄16~79岁,平均(31.27±5.46)岁。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减压不良反应发生率。
2.2结果
两组均未发生心搏骤停及坠积性肺炎,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3讨论
3.1FMEA的应用提高了胃肠减压风险的预防控制能力
FMEA本质是一种分析风险的工具[9],重在预防,将风险控制在起始阶段。国外医疗领域对其应用已经十分纯熟,我国医疗界近年来也逐渐尝试使用[10]。本研究应用FMEA于胃肠减压护理中,通过数据量化胃肠减压护理流程中每个环节的风险,帮助识别高风险因素,暴露护士在胃肠减压护理中容易忽视的风险;建立医护协作的管理团队,通过医护联合预先排除风险、分层级培训提高护士临床置入胃管能力、多方式交班强化护士对管道维护的意识、成立胃肠减压护理督导小组规范护士行为、使用风险评估表识别非计划拔管风险等手段,优化了管理流程。研究数据显示,除心搏骤停及坠积性肺炎这两种严重不良事件在FMEA应用前后都未发生外,观察组患者口鼻和食管及胃黏膜损伤、引流失效、非计划性拔管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FMEA的应用提高了对胃肠减压护理风险的管理能力
FMEA应用过程中建立了由医生、护理专家、临床一线护士组成的团队,多学科的融合及参与胃肠减压风险的管理,改进了胃肠减压护理措施,提高了全体人员对胃肠减压护理风险的管理能力。
3.3局限性
由于RPN的评分过程中主观性强,因此对风险的控制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摸索与其他管理方法相结合,加强对胃肠减压的风险控制。
作者:胡兰 朱秀琴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参考文献:
[1]曹志敏,白娅玲.236例胃肠减压的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9):1509-1510.
[2]张华,刘纯艳,李卫东.胃肠减压患者胃管置入长度及与身高关系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16):10-11.
[6]伍永慧,施雁.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降低护理风险[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2):67.
[7]孙立琴,邵军.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临床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4):342-343.
[8]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0):651-655.
[9]张道丽,张丽萍,杨越,等.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8):79-80.
[10]李洋,杜蕾,张立超,等.FMEA法在医疗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9):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