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管理浅论(9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企业风险管理浅论(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企业风险管理浅论(9篇)

第一篇: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大企业进入高速发展这一时期,同时,由于税务机关的忽视和企业制度的缺陷,大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也日益突出。大企业的特点,也使得大企业所处的税务环境较为严峻。本文通过对大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和不足,以及税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完善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风险

一、大企业以及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

(一)大企业的特点

1.大企业生产以及经营规模较大。我国大企业提供的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同其相同行业的中小企业相比较大,其营业收入总额较大,国家行业规定大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需超过规定的最低标准,其从业人员数量较多,从业人员总额需超过规定的行业最低标准,其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多,减轻了国家的就业负担。

2.大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较为庞大,错综复杂,分支机构多。我国的大企业内部分工明确,其企业的筹资、投资、运营等环节运作较为健康有效。企业的财务核算能力较强、系统较为规范。大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比较健全,并且具有较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内部组织机构能使企业健康正常运作。

3.大企业所涉及的业务较为广泛,纳税事项繁杂。我国的大企业经营业务较为广泛,在行业上通常跨越不同行业和领域,在地域上通常跨区域或者跨国进行投资或者融资,纳税事项较为复杂,大企业是我国税务的主要来源,在我国税务收入中占据着不可代替的位置。

4.大企业年度纳税额较大,并且通常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社会形象。我国的大企业在社会贡献上强于中小企业。

(二)税务风险管理

大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纳税风险管理。二是,税务机关的依法征税的风险管理。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作为纳税人,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在涉税事项上存在着因违反税收的各项法律法规从而遭受损失的风险,二是纳税人缺乏税收法律知识以及对国家制定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运用的不合理,企业原本符合税收优惠的规定,却因对政策理解的不够透彻从而导致企业本应享受的优惠没有了,所以不得不缴纳税款,从而增加了企业税收负担的风险。对于税务机关来说,税收风险存在于征税这一过程之中,因为国家的税收政策以及各项法律法规存在着漏洞和不足,税务机关在征税方面的执行情况不理想,使得“依法征税”没有完全落实,对企业的各项税款未能够做到应收尽收,所以存在着税收收入满足不了政府实现职能需要的风险。

二、大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现状

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设立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在2009年年初,国家税务总局确定了多个定点联系企业名单。2009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正式《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旨在降低企业税收成本。2013年,国家税务总局开展了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调研工作,为制定一套符合我国大企业税收特点的税收风险管理系统。今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出扎实推进大企业税收服务与管理改革的举措,宗旨在于提高税收服务和管理效率,使我国大型企业能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大企业生产经营周期较长,内部组织机构较为庞大,错综复杂,其涉及的业务较为广泛,纳税事项繁杂,所以大企业面临的税务环境比较复杂以及企业的税务风险也十分严峻。当大企业逐渐走向集团化,跨区域化以及全球化的这一阶段,税务风险作为企业内部风险与危机之一,变得愈发突出。众所周知的苏宁电器、中国平安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都曾在税收上栽了跟头。栽跟头的原因主要是在于这些企业忽视了自身的税务风险,最后使得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企业形象都受到了一定的损害。所以在大企业迅猛发展的当下,我们不得不把税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发展需解决的迫切问题,从而为我国大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税收环境。

(二)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大企业税务风险理念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税务风险管理理念在多数大企业中没有受到重视,只专注于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追求高额的利润从而忽视了税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2.大企业的税务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一些企业完全没有建立内控制度;而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税务内控控制制度,但是却存在着不足,比如制度制定的不够规范,不科学。

3.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匮缺。在大企业中,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存在着专业人才短缺的现象,税收管理人员中有40岁以上不了解审计的人员,也有很多人员的专业不是财税专业。要让这些大龄的管理人员以及非财税专业的人员快速接受审计知识并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管理是不易的。

4.税务机关对风险管理的作用未得到重视。税务管理部门对于税收风险管理的作用和意义没有达到深刻的认识。它只关注到税务风险管理促使税收成本增多,而不是从长远上认知风险管理的长期意义。

5.法律法规规范的透明度不高。对于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来说,国家还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部分文件描述不到位,表达不够精确,容易引起税务机关和大企业对同一文件有不同的认知和看法,对大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大企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高速发展,税收征收管理愈发严格细致,大企业对税务风险的忽略,使得有些大企业在税务风险上栽了跟头,这就让大企业的管理者更加关注企业的涉税事项,并意识到税务风险作为企业风险之一是存在的以及认识到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第一,忽视税务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使得大企业不得不自觉重视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2009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指引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这说明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企业的税务风险已经成为我国大企业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并且得到了税务总局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我国一些上市企业如苏宁电器、中国平安股份有限公司等由于忽视了税务风险,从而使企业日常的生产及经营以及社会形象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大企业意识到风险管理的必要性,须严格遵守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正确合理的判断涉税事项,从而尽可能避免税务风险。近年来,随着我国税务机关的重视,大型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愈发严峻。第二,大企业存在的所有风险中,税务风险管理是其重要风险之一。大企业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其面临的税务风险的类型较多的特点,即企业生产经营周期较长,内部组织机构较为庞大,错综复杂,其涉及的业务较为广泛,纳税事项繁杂等特征使得大企业面临的税务环境比较复杂、企业的税务风险的种类较多以及较大的影响了大企业的生存与长期发展。税务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严重影响着大企业整体风险的判断,因此,在大企业所存在的所有风险中,税务风险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健康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不仅可以降低大企业税收成本,而且还能增加利润。大企业税收成本主要包括企业的纳税成本以及非税成本。企业的纳税成本是不可避免的,是必须要履行的义务。而对于企业的非税成本是企业税务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即企业违反法律法规从而需要缴纳的税收滞纳金和罚款。因此,健康有效的税收风险管理,能够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避免损失,最大限度的获利。企业以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大型企业可以通过健康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充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使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融资投融资等活动中获得最大的经营收益,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推动大企业在良好的税收环境中持续健康发展。

四、完善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通过分析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现状与不足并结合我国大企业的诸多特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手,完善我国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第一,从国家的政策方面。国家制定相关规定,明确制定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科学合理的完善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为大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建良好的税收环境。第二,从税务机关的执行方面。正确把握税收风险管理的要害之处。进一步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培育税收专业人才,提高税务人员的专业能力。第三,从企业方面。主动积极的于税务机关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知悉最新的税收政策法规,避免税收风险的影响。培训财务人员,增强其专业素养,具有企业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避免不必要的税收风险。企业建立和完善健康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改变发现式控制为预防控制,改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促进大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增强依法纳税意识,维护企业形象与信誉。企业应做到依法纳税,承担起法人应尽的纳税义务,不合理的避税行为会使企业陷入尴尬的境地,危害企业的自身利益,同时会造成一定的税收风险,有可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形象。坚持诚信经营,企业才可能持续健康的发展壮大。

作者:薛云云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建梅,税收征管现代化:国际经验与路径探索[J].当代经济,2015(22).

[2]姜鑫,我国税收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3]李晓曼.大型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3(3).

[4]高立法.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5]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EB/OL].国税发[2009]90号,2009-05-05

第二篇:企业集团大数据风险管理方法

摘要:

本文立足于大型企业集团,以“大数据”在企业的应用为切入点,重点探讨企业集团进行风险管理的大数据解决之道。针对我国企业集团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境,作者结合国内外跨国能源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案例,创新地提出基于大数据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以及我国大型企业集团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路径,并对企业管理者如何看待和利用大数据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大数据;风险管理;企业集团

引言

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型企业集团都在积极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集团总部如何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成为了高级管理人员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在以往的思路下,企业管理者通常会基于若干年积累的管理经验,通过探寻风险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决策。但是,在“金字塔”型的管理架构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所能得到的信息往往是经过层层上报和美化修正的汇总结果,不仅难以及时发现风险,更难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企业集团作为“大数据”的所有者,一方面可以深化利用自身的数据,真实地了解企业全方位生产运营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发现以前无法及时察觉、尚未发现的风险点和市场机会;更进一步,当企业管理者真正认同“大数据”应用的核心理念,即通过利用事物客观存在的“相关性”进行干预和实施管理,将可能为许多无从下手、纷繁复杂的管理难题找到一条解决的新路。本文立足于大型企业集团,以“大数据”在企业的应用为切入点,重点探讨企业集团进行风险管理的大数据解决之道。

一、企业集团依托信息系统开展风险管理的主要模式

1.企业集团统一实施ERP信息系统

大型企业集团当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为了规范业务流程和防范风险,通常会采用实施ERP信息系统的方式固化业务流程、强化计划执行并辅助公司决策,进而实现对企业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而这种模式也为许多专业的ERP软件公司提供了市场机会。目前,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主要采用了SAP、Oracle等国际主流的ERP软件和配套服务,同时也在一些专业领域采用了浪潮、用友等国内相对成熟的管理软件。通过采用成熟的ERP软件和配套服务,企业集团一方面节约了自行开发信息系统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也在实施ERP项目的过程中,引进了同类行业成熟的管理理念和流程。统一实施ERP系统的另一个好处是:通过实施“标准化的流程”,进而形成了标准统一的“结构化数据①”,未来就可以直接运用基于标准化数据的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分析,为经营决策提供高效支持。在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的当下,国内外的ERP软件服务也在与时俱进。例如,SAP公司近期就推出了基于ERP软件的大数据分析平台——SAPHANA,其实质就是先把企业的“大数据”全部统一到SAP的“标准框架”下,然后再进行高效的分析处理。在大型企业集团的实践中,由集团总部统一实施ERP信息系统也是基于这个理念:通过把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转化成唯一的“数据语言”,实现了企业集团数据标准的整齐划一。

2.基于企业集团的各类原始数据搭建大数据分析平台

在企业集团对公司架构的“顶层设计”相对完善的前提下,推进实施统一的ERP系统是较为简单的一种模式,但在实际情况中,推行“大一统”信息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企业集团的成员单位在业务模式和管理架构方面存在差异,许多个性化的管理需求难以通过一个信息系统得到完全满足;第二,一些企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其他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在兼并后的业务整合既有可能影响原有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也为ERP信息系统的整合带来挑战;第三,企业集团的“顶层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而在“顶层设计”尚不完备的情况下,是先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在集团一定范围内实施ERP,还是“顶层设计”方案完成后再自上而下推进实施,许多企业集团都面临实际的两难选择。不过,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快速兴起,通过搭建大数据分析平台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将可能成为解决上述难题的一条捷径。大数据的“大”不仅体现在数据的“量(Volume)”上,还同时表现为“即时性(Velocity)”、“多样性(Variety)”和“不确定(Veracity)”的特征,即大数据的“4V”。当企业集团处在多个ERP系统并行、信息管理系统林立的情况下,实际就面临着数据结构不一、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1]②并存的庞杂局面。大数据分析正是将这些来自历史的、模拟的、多元的、正在产生的庞杂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洞见,进而成为企业或组织决策辅助的选项。

二、大数据分析技术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大数据在金融行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金融企业的竞争已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全面展开,说到底就是“数据为王”: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拥有风险定价能力,谁就可以获得高额的风险收益,最终赢得竞争优势。近一段时期,蓬勃兴起的大数据技术正在与金融行业,特别是“互联网金融”领域进行快速融合,这一趋势已经给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目前,中国金融业正在快步进入“大数据时代”。国内金融机构的数据量已经达到100TB以上级别,并且非结构化数据量正在快速增长。因此,金融机构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一方面,金融企业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积累了包括客户身份、资产负债情况、资金收付交易等大量的高价值数据,这些数据在运用专业技术进行挖掘和分析之后,将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金融行业的高薪酬不仅可以吸引到具有大数据分析技能的高端人才,也有能力采用大数据的最新技术。具体来说,金融机构通过大数据进行风险管理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结构化数据,金融机构可运用成熟的风险管理模型进行精确地风险量化。例如,VaR值模型目前已经成为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开展风险管理的重要量化工具之一。金融机构通过为交易员和交易单位设置VaR值限额,可以使每个交易人员都能确切地了解自身从事的金融交易可承受的风险大小,以防止过度投机行为的出现。第二,对于非结构化数据,金融机构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和用户特点定制和选用适合的风险模型,使风险管理更精细化。例如,在互联网金融的P2P借贷平台“拍拍贷”中,确保其开展业务的核心工作就是风险管理,而进行风控的基础就是大数据。基于客户多维度的信用数据③,风控模型将会预测从现在开始后3个月内借款人的信用状态,并以此开展借贷业务。

2.大数据在企业集团开展风险管理的应用分析

相比金融行业,以能源、机械制造、航运为主业的企业集团所产生的大数据的庞杂程度则相对较低,有利于直接采用成熟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风险管理。一方面,因为工业企业所采用的信息系统一般都是大型软件厂商的标准ERP系统,产生的数据也多为结构化数据,便于直接用于分析决策;但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在利用数据进行辅助决策的过程中,通常还是基于“因果关系”对可能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指标数据进行关注,而许多被认为“不重要”的数据并没有被采集到企业的信息系统之中,这就会使大数据的价值实现打了折扣。要在企业集团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不仅需要通过企业的ERP信息系统采集被认为“重要”的各类结构化数据,还需要对网页数据、电子邮件和办公处理文档等半结构化数据④,以及文件、图像、声音、影片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才能够充分客观地掌握企业集团的全貌,让企业和组织结合分析结果做出更好的业务决策,从而真正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具体而言,大型企业集团运用大数据开展风险管理将会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首先,可以有效防范金融市场风险。例如,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企业集团面临的利率风险日渐显著,在2013年6月出现的“钱荒”给许多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而借助金融大数据并辅以模型分析,企业集团可以进一步提高利率风险的管理水平,提前防范金融市场风险。第二,可以有效降低信用风险。虽然国有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总体水平较低,但是在信用风险模型建立和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方面,我国的企业集团目前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集团总部可以调整单纯依靠下级企业和客户提供财务报表来获取信息的方式,转而对资产价格、账务流水、相关业务活动等流动性数据进行动态和全程的监控分析,从而改进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第三,能够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行成本,降低操作风险。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应用,企业集团可以准确地定位内部管理缺陷,制订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实行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进而降低管理运营成本。此外,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企业还可以有效识别业务操作中的关键风险节点,并借此改进工作流程以降低操作风险,从而提高整个业务流程的运行效率。

三、企业集团运用大数据进行风险管理的实施路径

运用大数据进行风险管理,实质上就是企业集团在应对各领域数据的快速增长时,基于对各类数据的有效存储,进一步分析数据、提取信息、萃取知识,并且应用在风险管理和决策辅助上。一般而言,运用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风险管理和价值挖掘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实施数据集中,构建大数据基础

要让企业的大数据发挥价值,集团总部首先要能够完全掌握全集团已有的和正在产生的各类原始数据。因为,只有先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才能通过足够“大”的数据掌握集团的实际运行情况,而这必然意味着集团总部要求成员单位向总部进行“数据集中”。相应地,集团总部也需要“自上而下”地搭建数据集中的软硬件设施、数据标准和组织机构。具体而言,企业集团必须要完成前期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1)建立用于集中存放数据的数据库或“企业云”;(2)明确需要成员单位“自下而上”归集的数据类型和数据标准;(3)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和信息安全。

2.搭建分析平台,优化大数据结构

在实现了“大数据”集中后,还必须解决不同结构的数据不相容的问题,才可能充分利用企业集团的全部数据资源。基于前文提出的两种风险管理模式,企业集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对集团的大数据进行标准化或优化。具体而言:(1)对ERP系统覆盖范围广、结构化数据占绝大多数的企业集团,可以通过建立ERP之间的“数据接口”,将标准不一的结构化数据转换到统一标准的分析平台上进行分析;(2)对未统一实施ERP系统或实施范围小、非结构数据居多的企业集团,也可以通过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如Hadoop),构建数据模型,运用数据分析技术直接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

3.打造专业团队,开展大数据分析

企业集团要让数据发挥价值,开展数据分析工作是核心。要确保这项核心工作落地,不仅需要建立专门的数据分析团队,还要聘用统计学家和数据分析家组织数据分析和价值挖掘。因为相比行业专家和技术专家,数据分析家不受旧观念的影响,能够聆听数据发出的声音,更好的分辨数据中的"信号"和"噪声"。具体而言,要打造大数据团队,一方面需要聘请从事统计建模、文本挖掘和情感分析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也要吸收业务部门中善于研究、分析和解读数据的“潜力股”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育重视数据分析的企业文化,大数据团队的价值才能在企业中得以实现。

4.实现分析结果便捷化和可视化,辅助管理者进行决策

要运用大数据的分析结构辅助决策,就要让企业管理者能够轻松了解、使用和查询数据,因此大数据平台面向最终用户的界面还需要提供简单易上手的“使用接口”。这类“使用接口”不仅要具备数据搜索功能,还要能够通过图表等可视化的方式快速呈现分析结果,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清晰地了解企业运营的情况,高效地辅助管理者进行数据化决策。

四、大型能源企业集团运用大数据优化管理的成功案例

1.埃克森美孚公司的依托标准化数据提升管理水平

作为能源行业的翘楚,埃克森美孚公司的业务遍布世界各地,对于这样的大公司而言,技术和业务流程的标准化是企业成功的两大关键。埃克森美孚着重完善全球信息链接,使各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有效统一到同一平台以保持数据的标准化,同时也避免了信息汇总在渠道和时间上的差异。在埃克森与美孚两大公司合并期间,标准化的IT策略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合并后的公司得以精简员工1.5万人。追溯到2005年,埃克森美孚也是凭借这个策略在俄罗斯和安哥拉等地得以迅速开展新业务。对于埃克森美孚,标准化带来的最终回报不仅是实现了规模经济和节省成本的管理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采用标准一致的信息平台和业务流程,为公司迅速进入新市场,在全球范围调配工作任务提供了便利。

2.中海油基于量化模型和数据分析平台实现高效的风险管理

中海油于2013年完成对尼克森公司并购后,随即开始了对该公司核心业务的整合。在整合前,尼克森公司所处的北美地区、英国北海的市场环境复杂,为了有效管控风险,基于大数据的量化模型和信息系统在公司日常经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市场风险的管理,尼克森公司基于所在地区的历史油价数据,运用VAR值模型为交易人员设置了一定的风险限额,确保公司开展的各类交易的风险时刻都处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同时为弥补VAR值模型的不足,还会定期进行压力测试和回溯测试,并对量化模型的进行及时的修正和调整。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尼克森公司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了不同结构数据的整合利用。由于历史原因,公司在原油贸易、天然气贸易和信用评分中分别采用了RightAngle、Allegro和CRAFT三个系统,为了使以上三类数据都能应用于信用风险管理,公司采用“标准接口”将各类数据都统一到ROME系统的数据标准下,并基于ROME系统实现了信用风险的动态管理。中海油通过此次对尼克森公司的并购,不仅实现了对公司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和储量替代率等指标的改善,还通过业务整合得以快速借鉴和吸收西方石油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一点在运用量化模型和信息系统进行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五、结语

当今,各行各业潜在的大数据资源正在被不断发掘和分析,通过被一些具有前瞻性思维的企业管理者加以利用,大数据的价值得以迅速显现。企业集团作为所在行业的“大数据”拥有者,通过分析和挖掘行业数据的价值并加以利用,将十分有利于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占得先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也在给全世界的企业带来一场深刻的管理变革。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的风险管理者不仅可以拨开笼罩在企业自身上许多复杂难解问题的“面纱”,及早地提出风险应对方案,也有望借此进一步帮助企业集团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规模效益。但与此同时,风险管理者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通过侵犯隐私来获取数据、过度依赖数据进行决策等“滥用”数据行为,也可能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威胁,企业管理者需要在大数据实际应用中找到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平衡,才能使大数据真正成为企业集团未来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作者:张仕元 刘行舟 单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资金部 中海石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法律和风险管理部

注释:

①结构化数据,指的是具有明确关联性定义的固定结构数据,一般经过编码后存放在数据库应用系统内,必须完全以明确的预定格式被存放,通常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②非结构化数据,是指没有固定格式、难以以统一的概念或逻辑分析的数据,这类数据包括文件、图像、声音、影片等。以文件为例,就有纯文本档、Word文件、PDF文档等不同的格式。

③在拍拍贷2.0模型中,所使用的信用数据的信息维度可分为三类:一是,用户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等。二是,互联网信息,如微博、Qzone,以及登录拍拍贷的各种行为数据等。三是,用户的历史借款和还款记录。此外,模型还基于以上信息对人群进行了细分,可以有近十个群体维度。

④半结构化数据,是非纯表格形式、也非纯文本形式的数据,例如:XML或HTML格式的网页数据、电子邮件和办公处理文档等。半结构化数据虽然已有程序编码既定的逻辑和格式,但不容易被数据库理解,尤其是内容含有许多不必要的噪音和混杂的不同的格式。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盛杨燕(译者),周涛:《大数据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版

[2]奥尔霍斯特,王伟军,刘凯,杨光:《大数据分析:点“数”成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09)

[3]胡世忠:《云端时代杀手级应用:大数据分析》,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06)

[4]道格拉斯•W.哈伯德(DouglasW.Hubbard),邓洪涛:《数据化决策:大数据时代,《财富》500强都在使用的量化决策法》,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09)

[5]BillFranks,黄海,车皓阳,王悦:《驾驭大数据》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01)

[6]纳特•西尔弗(NateSilver),胡晓姣,张新,朱辰辰:《信号与噪声》中信出版社(2013-09)

[7]王晓云,埃克森信息化启示,能源,2013-09

[8]武剑,金融大数据的战略与实施,CF40论坛

[9]刘新,韩耀强,陈靓,金融行业大数据应用解析,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

[10]中央企业管理提升系列丛书之《企业管理信息化辅导手册》

第三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策略

【摘要】

对于企业而言,财务方面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只有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够规避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影响,促使企业核心工作的顺利完成。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控制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

财务风险;问题;控制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程度也逐渐加大[1]。风险是无法彻底避免的,但可通过预警机制加以控制,降低风险所带来的危害。本文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为主线,研究了目前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

一、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不完善

部分企业在风险的制度制定上并没有达到完善程度,无法为企业的正常运营及管理提供实际帮助。风险防控制度的制定目的在于提升企业对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从而降低风险对企业正常运行的不良影响。但目前部分企业仍存在风险制度制定不完善情况,主要表现为后台管理制度以及内部控制制度两方面[2]。后台管理制度主要在于对风险的前期考察,若考察过程中无法正视风险,若忽视风险很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财务运营。内部控制主要表现在信息共享以及信息传递方面,若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存在阻碍,风险便无法及时下达到各部门,影响到风险控制的有效性与及时性。

(二)管理人员能力问题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人员所存在的能力问题主要存在于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自身对风险的预警意识不强或管理质量偏低,当风险出现时无法结合企业自身运营状况以及市场状况做出正确的应对策略[3]。部分管理者可能由于自身专业、知识储备、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在风险管理及处理上存在漏洞,继而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发展。

(三)资本结构问题

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遇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多的机遇,但若自身资本结构存在不合理性,很可能影响到企业的长期盈利[4]。首先,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期间利用财务杠杆,所获得的收益可能造成企业负债率的提升,从而影响到负债与资金之间的平衡关系。其次,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注重短期经济利益,很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持续性运营。

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优化资本结构

企业首先应正确面对自身的发展资本结构,了解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资本结构加以调整与改善。以企业融资为例,企业在融资操作前应全方位考量融资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自身应变能力,在资本结构最佳的状态下实现有效融资。在发展过程中若发现负债与资本存在不平衡情况,应及时优化资本结构,避免失衡问题逐步严重。资本结构的逐步改善需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同时结合企业的发展能力让企业资本结构逐渐向合理化、科学化过渡。总之,企业在资本结构的改善上应立足于自身发展情况,如发展目标、资金储备、人才储备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察市场环境,以企业的持续性发展为导向,降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程度。

(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只有在风险管理制度上不断完善,才能够让企业在遇到风险时及时应对、沉着处理。企业首先应将风险管理实现标准化操作,确保在风险出现时各项工作仍能够有序进行,尽可能减轻风险对整个企业的影响。风险管理应倾向于现代化,利用现代化技术、软件实现风险信息的有效流通。在财务数据的处理上也应在制度方面加以完善,避免财务数据失真,为企业的核心发展策略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

(三)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企业要想在风险的控制上提升有效性,必须在管理人员方面加以改进,提升管理者对风险的预警能力与处理能力。在此方面,企业需加大资金投入,采用培训方式让财务工作管理者提升风险预警意识,降低在数据处理中的失误频率,确保每位管理者都能够将自身所学到的财务知识运用到财务控制与管理之中。另外,管理者也应在职业道德素养上加强投入,主动发现并预防风险,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定完善的预警策略以及应对策略。

(四)完善财务预算制度

企业的财务预算有利于管理者了解企业的资金情况,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在财务预算的编制方面,首先管理者要确保预算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现阶段运营规模,让财务预算能够真正为企业的风险预防带来益处,确保财务预算的科学性。在编制过程中应正确估测资产负债表以及损益表,明确企业资金流动情况。可结合上一年度或上一阶段的企业运行状况以及财务状况,编制更为科学的预算方案,在资金结构上不断优化,确保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不会由于资金断流而影响到项目的正常运行。另外,财务预算编制人员也应合理、科学地预测企业未来发展状况,这便要求管理者了解企业现阶段发展情况,并做好完善的市场调研工作,让企业发展更符合市场运行规律。

三、结束语

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发展不仅需要明确自身发展目标以及运行状况,还应对市场发展规律展开合理调研与预测,提前分析市场风险并做好相应的应对处理方案,让企业在面临风险时也能够沉着应对。财务风险的预防必须建立在财务信息真实的基础上,在相关制度的制定下不断完善,提升企业风险预警机制,为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陆炜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会计与财务学院

参考文献

[1]尹东.基于内部优化管理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6,No.52204:78-79+92.

[2]韩蕾,郑义彬.物流类上市企业财务风险实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究[J].交通企业管理,2010,v.25;No.25802:63-65.

[3]刘金秀.多元经营战略视域下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问题探究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4,No.57133:54-55.

[4]黄颖,林春红.基于财务集约化理论下的供电企业资产管理风险控制探究[J].华东电力,2014,v.42;No.51112:2743-2746.

第四篇:建筑企业风险管理

摘要:

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对于加强建筑企业管理,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的内涵,提出了面临的主要经营风险及应对措施,总结了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建筑企业;风险管理;措施

随着建筑领域竞争的日渐激烈,对建筑企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竞争目标的实现就必须要提升企业各方面管理,而加强风险管理在其中又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建筑企业固有的生产经营特性,以及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着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日益增多的风险因素,给建筑企业发展和运营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与挑战。因此,加强风险管理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建立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一、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的内涵

1.风险管理的定义。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等。企业有效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管理,有利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实现企业的经营活动目标,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筑企业面临的主要经营风险。建筑企业经营风险与建筑行业特性密切相关,主要涵盖四大方面:一是运营风险,主要包括工程项目实施中出现的供应商/分包方评价、选择依据不充分、质量安全管理中出现的检查不到位,未实现闭环管理、安措费台账/施工日记等资料管理不完善等风险;二是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未按资金计划、合同约定支付款项造成的资金超付风险、收入/成本确认依据不准确造成的财务核算风险等;三是法律风险,主要包括材料采购、工程分包合同条款模糊造成的经济纠纷、非法签订劳务合同,未按规定缴纳工伤保险引起的用工风险、疏于项目印章管理造成的诉讼风险等;四是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带来的经营和经济风险、项目投标报价风险等。由于建筑企业实施的工程项目施工周期长、规模大、造价高,项目管理内容复杂;企业自身具有业务范围较广、职能部门设置较多、职责流程复杂、资金管理难度大等特点,所以建筑企业面临的风险繁杂且多样。同时,建筑企业面临的风险内在关系错综复杂、部分风险与外界交叉影响,使风险呈现多层次性。建筑企业风险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多变性为建筑企业有效实施风险管理带来了挑战。

二、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1.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保障风险控制的内部环境。建筑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管理水平、发展状况等因素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完整的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专职的风险管理部门、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和项目部。企业应建立、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权责明确、相互制衡、规范运作的法人治理结构,各自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既是风险管理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风险控制的实施基础和核心保证。企业应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全面履行风险管理的职责,该部门对总经理或其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企业的其他职能部门和项目部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应接受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建筑企业通过构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形成有关职能部门和项目部为第一层次;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为第二层次;经营管理层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为第三层次的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为有效实施风险控制提供了组织保障。

2.建设相辅相成的风险管理流程,形成长效运行的工作机制。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等工作流程,其中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风险管理的各个工作流程是相辅相成、闭环运行的有机整体,任何单个流程离开其他流程独自运转都达不到应有的风险管控效果。

2.1全面评估风险信息,建立风险数据库。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种风险的基础上,才能预测风险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选择处理风险的有效手段。建筑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风险评估流程,建立完整的风险数据库。建立风险数据库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险管理部门应组织各职能部门和项目部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的工程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各方面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进行收集,并对收集的初始信息及业务流程中的风险进行辨识;二是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三是根据风险管理对象,进行风险类别分类,企业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S)、财务风险(F)、市场风险(M)、运营风险(O)、法律风险(L)五大类风险等;四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分析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后果,评价风险的相应等级;五是根据风险分析、评估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策略一般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六是将企业涉及的各种风险,按一级流程、二级流程分门别类,明确风险类别、频率、损失、等级、应对策略,确定相应的风险责任部门和责任岗位,建立起企业的风险数据库。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对风险进行辨识、分析、评价,对风险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

2.2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方案,形成风险控制矩阵。风险管理要着眼于风险控制。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案,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小风险损失的程度。风险数据库建立之后,企业应针对风险数据,采取预防性或发现性的控制方法,积极采取避免风险发生的授权审批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执行批准、权力制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检查监督控制等有效控制措施,将风险损失控制到最低。企业将流程中所涉及的风险和对应的控制措施方案进行汇总,对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方法、控制痕迹等进行全面描述,和内控制度相结合,将风险控制落实到岗位职责中,最终形成风险控制矩阵。风险控制矩阵的形成,规范了各部门、各岗位对风险的控制程序,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效控制风险提供了指导依据。

2.3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建筑企业对已经识别的风险,应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职责明确、流程细化和书面固化。内部控制制度既包括各项管理制度,也包括业务流程规范。通过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和业务流程,对各主要业务循环防范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和风险管理责任岗位进行明确,为企业制定了较为细致的、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实施细则和风险管理计划,从而使企业按既定的工作程序、要求、标准去开展工作,正确履行各种责任,最终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同时,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内控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2.4建立完善的监督与改进机制,实施风险控制的动态管理。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是指对风险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采取风险控制自我评估等方法对风险管理的效果和效率进行持续监督与检验,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它是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风险管理部门对企业各职能部门风险管理工作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风险管理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定期考核;结合对项目部所管工程项目的检查与考核,实现对项目部风险管理工作的定期检查。根据监督或考核的结果,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与提升;另一方面是企业对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完成情况和完成效果进行评价和考核,督促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持续提升。企业通过实施动态的监督与考核,在检查中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及时加以纠正和改进,使其消失于萌芽状态,避免风险的发生。

三、建筑企业主要经营风险的具体应对措施

建筑企业针对面临的运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做到风险分析要前置、风险决策要谨慎,风险防范要科学。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化解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

1.运营风险。针对项目实施中主要存在的供应商/分包方选择依据欠缺、质量安全检查不闭环、现场资料不完善等风险,建筑企业应建立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供应商/分包方评价、选择标准体系并严格按标准执行;加大对工程项目的检查力度,规范对日常检查不合格项的闭环管理和验证;加强对安措费使用、施工日记等现场台账资料的记录、整理和检查。

2.财务风险。针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资金风险、财务核算风险等主要风险,建筑企业应加强项目收入确认和成本结转的依据审核;严格审批资金计划,按计划和合同约定比例支付款项,严禁超付;加强财务凭证审核,确保不相容岗位的分离。

3.法律风险。针对合同管理、用章管理、劳务用工过程中出现的合同纠纷风险、项目章用印风险、劳务工用工风险等主要法律风险,建筑企业应加强对合同起草及管理人员、项目章管理人员的合规和责任意识教育;加强公司各级岗位对合同要素、条款,用印流程的审核;加强对劳务用工的事先交底及中期检查、整改,加强劳务人员实名制管理,按规定及时缴纳保险,避免劳务用工不当引发诉讼。

4.市场风险。针对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经营投标等给企业带来的市场风险,建筑企业应积极与业主方沟通,及时将变更方案和费用报业主方审核,签订补充协议;针对“营改增”税制变化引起的经营风险,应全面梳理供应商、分包方名录,加强税务核算,及时修订合同文本,完善内控制度和业务流程。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的实施是为了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各项风险进行统筹、全面的管理,确保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因此,风险管理工作应与其他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把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渗透到工程建设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和日常业务工作的每一个流程中。由于建筑企业的高风险性,企业应积极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全面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营效率,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马红霞 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翟英.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8(09):126-127.

[2]陈秉正.公司整体化风险管理(ERM)[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谢非.风险管理原理与方法[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4]冉可可.浅谈企业内部环境与风险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5,21(07):39-40.

[5]刘笑霞,李明辉.不同主体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与责任[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4):108-112.

第五篇: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实践探索

传统企业缺乏对逾期应收账款的解决处理办法(如通过法律诉讼解决;启动前期的债权保障合同),致使企业要账难,频频出现坏账现象。本文阐述了客户信用管理的基本内容,以A公司为例,对企业的客户信用管理,从风险降低、风险规避以及内部控制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控制风险。

一、企业客户信用管理内容

(一)制定授信政策

半导体企业的产品研发及生产周期相对较长,企业为此需垫付大量资金。针对风险可接受程度,应根据企业不同阶段所拥有的资金量及风险承受能力,制定不同的授信政策。如半导体设计企业多为轻资产的研发企业,且规模不大,其业务是为客户开发订制产品为主,易采用紧缩的授信政策;规模大的设计企业多为上市公司,其资金雄厚,多采用宽松的授信政策。半导体生产企业规模较大,但由于其产品均为客户订制产品,客户间不具有通用性,因此,对客户多采用紧缩的授信政策。半导体封测企业对客户提供的加工服务具有通用性,且企业规模一般较大,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因此,对客户多采用宽松的授信政策。客户信息调查。半导体企业的客户主要是各类家电及电器厂商,大型家电厂商多为上市公司,其公司信息均在网上公开披露,因此,客户信息易于搜集调查。但由于大型家电厂商有特殊的产品导入机制与渠道,准入门槛较高,不宜进入,并且这类客户对供应商的付款条件一般较为苛刻。因此,半导体企业的客户主要是商与规模较小的家电厂商。这类客户多以个人合伙和家族企业为主,其优点为市场反应迅速,拥有较好的产品推广渠道;缺点是企业成立时间短,风险承受力弱,市场退出较快。由于互联网等公共平台对这类客户披露的信息少,因此,可委托半导体行业专业背景调查机构进行调查,尤其是在初次合作以及重大合作事项前。授信评估。企业通过销售员提供的客户资料及外部机构出具的调查报告对客户进行了解,并在信息调查的基础上对客户进行分析评估,确定相应授信政策是客户信用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规避与降低风险的重要手段。企业授信评估应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运用分析评估模型及评分方法对客户信用进行量化,并根据得分确定授信政策。这样既可以客观反映客户的信用状况,又可以避免管理层重视短期利益给企业带来的后续风险。

(二)监督管理授信执行

应收账款管理。企业应建立客户档案,并定期更新客户档案资料。半导体行业人员流动性大,如销售员或维护客户资料的人员发生变动,应及时交接客户档案。应收账款按客户进行管理,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制度,并通过定期寄送对账单的方式与客户核对应收账款余额。逾期应收账款管理。企业应建立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制度,由销售部门负责应收账款催收,信用管理部门或财务部负责督促催收,企业负责人协调。经催收无效的逾期应收账款,可通过法律手段予以解决。对于已签订的担保合同或保险合同,企业应及时启动执行,使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半导体行业企业大多资产流转快,受技术和政策影响大,所以需要时刻关注合作企业的变动情况。

二、企业客户信用管理实践

(一)客户信息调查

A公司是世界某著名家电品牌旗下的一家半导体研发企业,历经数年开发,从前期单纯的研发投入型企业转为自主开发产品,并被评为十大中国IC设计公司之一。针对自身的企业性质与经营模式,企业为扩大销售,站稳市场,采取紧缩的授信政策,逐步授予客户一定信用额度与信用期限。A公司的客户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在对客户进行信息调查时,首先,要求客户提供可查验企业资质的证件、经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与审计报告、银行出具的存款证明或资金流水明细等资料,并要求销售员对客户的信息作详实调查,编写客户信息调查报告。这一过程是面对面的调查,希望客户积极配合A公司销售员的调查工作,通过调查,A公司还可以分析客户在授信及销售过程中的配合度,并判断是否适宜授信。其次,特殊情况下A公司委托外部专业机构对客户作信用调查,这类方式与第一种相比,更加客观独立。根据调查,A公司可从销售员处及时获取客户的基础信息资料,为建立客户档案做好准备,并初步判断客户财务状况。通过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可有效降低单一调查所带来的客户信息不够充分的风险。因此,内部与外部两种调查方式需同时进行。

(二)授信评估

由于半导体企业在研发生产阶段需投入大量资金,对客户进行授信评估,便成为客户信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将决定是否给予客户授信,以及授信多少等,具体有如下方面内容。首先,运用营运资产分析模型测算客户信用风险的高低,判断是否给予授信。该模型考虑了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水平两个反映公司偿债能力的因素。其评估值越大,显示公司财务状况越好,信用风险越小。并且,该模型使用的财务数据和比率相对简单,在财务报表中可直接取得,因此较为实用。针对客户信用管理,A公司专门设立信用管理部,由专人负责各项评估工作。其次,参照商业银行申请综合授信的模式,要求客户提供各类公司证件与财务资料,并根据详实的财务资料运用多因素指标进行评分。其中,多因素指标分为客户实力评价与对A公司贡献评价两部分。客户实力评价主要包括公司性质、资产规模及偿债能力分析、收入及盈利能力分析三方面;对A公司贡献评价包括收入贡献、毛利贡献、平均毛利率、月度交易波动情况、按时回款情况、资产抵押情况、促进A公司品牌推广等内容。实践中根据定性与定量指标的不同标准与不同数值,均赋予了不同分值,以此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评分。最后,依据评分测算信用等级,并根据历史收款数据计算信用额度与信用期限,同时与外部信用报告的评估值进行比较,基于谨慎性原则,两者取其较低值作为最终评估值。由于涉及企业风险管理,为避免舞弊,根据内部控制制度要求,评估操作事项由专人处理,重大事件由公司组织多人进行集体决策,最终确定授信意见。

(三)应收账款管理

A公司的管理方式为:将应收账款收款作为一项考核指标与销售员业绩奖惩挂钩,如有严重超期的欠款,扣除或停发销售提成;每月定期给客户寄送对账单,并要求客户回复确认,如客户有拒绝现象,暂停授信业务,严重者(连续三次拒绝)终止授信并取消其授信资格;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制度,通过发送催款单据,有针对性地向客户催收欠款;建立年度清查制度;运用保险、应收账款保理、担保等债权保障方法,有效规避信用风险。通过以上方式,对每个部门设置KPI指标,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醒销售员、财务人员、授信人员及时地处理与应收账款相关的事项。

(四)逾期应收账款管理

A公司对于多次催收无效的逾期应收账款,首先,如前期与特殊客户签署过担保协议,或与金融机构签订过应收账款保理、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者,执行相关合同协议,用于弥补欠款,将损失降至最低;其次,及时整理相关单据后通过法律诉讼追讨逾期应收账款。对于上述多种方法,尤以应收账款保理以及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为最佳。

三、结语

综上所述,A公司客户信用管理首先从企业类型、所处的生命阶段出发,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授信政策原则。其次,A公司对客户信用管理作了全面设计,从客户信息调查、授信评估、应收账款管理、直至逾期应收账款管理均设定了详细的操作流程与具体任务。客户信用管理是一项跨部门、跨专业、多学科的系统工作,需要企业各部门相互协作,对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充分考虑各环节可能遇到的风险,并予以规避,只有这样才能防范或降低信用销售所带来的风险。

作者:逯自强 单位:上海东软载波微电子有限公司

第六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思考

摘要:

税务风险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背景下,企业的经济业务形式也更加复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所以,要想确保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注重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从而不断提升税务风险管理水平,更好的防范税务风险。

关键词: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探究

前言: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各企业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而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日益严峻,各企业要想得到更好、更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重视起风险管理,不断提升自身的控制水平,而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各项税务风险管理活动的开展,企业应给予充分重视,当务之急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进而为企业经营决策、战略规划的科学合理性提供有力保障。

一、优化税务风险内部管理环境

首先,应优化管理组织结构。在经营管理中,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需求,针对税务风险管理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该部门的主要职责有:其工作人员应从税务角度为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并对所有涉税的业务流程进行严格监督,并积极主动的为相关业务部门提供优质的税务咨询服务。同时还要全面掌握识别、评估税务风险的方法,不断优化税务风险的应对机制,并建立相应的税务信息共享平台,对各项税务会计工作的开展进行严格监督。此外,还要及时掌握税收政策的更新动态,根据各项经济业务开展情况,对企业应缴纳的税款额度进行科学预计,并制定出完善的税收筹划计划,并且组织相关税收工作人员参与定期的专业培训,不断强化人员遵纪守法的意识,避免出现徇私舞弊等现象[1]。其次,应树立正确的管理文化理念。企业内部这对税收风险管理,应积极倡导诚信纳税、遵纪守法的文化理念,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也应该不断提升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同时,还要定期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税务风险管理教育,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沟通、激励和评价等相关手段来增强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也为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提供有力保障。再者,应优化税务风险内控机制。税务风险内控机制,主要是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有关的业务流程、管理职能采取的控制措施,进而对可能产生的税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对于管理职能的控制来讲,应将责任、权利、和激励机制进行科学整合,引导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面对、承担可能产生的税务风险。对于业务流程控制来讲,应着重加强财务会计业务方面的控制,引导相关工作人员充分明确自身的职责,并对财产清查、财务管理系统操作等方面的制度进行不断完善,要求财务会计人员严格按照枯寂准则、制度来对各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2]。

二、强化税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首先,风险识别。风险识别主要是指运用相关方法来对企业存在的税务风险进行辨识,进而为各项风险评估、应对提供有力参考依据。财务报表分析、风险清单法,以及现场检查法等都是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财务报表分析法,该方法主要是运用财务报表上的相关数据,对各类指标进行合理计算,如,营业、成本费用率等基本分析指标;配比分析指标的收入利润、成本利润配比率等等。然后再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中若发现某项指标与同行业或者是企业前年度的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则说明企业面临着税务风险[3]。其次,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主要是指在识别税务风险后,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企业发生相关税务风险的可能性、风险的严重程度,以及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然后企业要针对不同风险,选择更加适合的评估方法,如,风险坐标图法、风险度评价法等。通过科学评估获得各类风险的度量水平,进而为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三、制定科学完善的风险应对方案

对于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应充分结合风险识别、评估方案来制定,遵循成本收益原则选择更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制定出完善的风险应对方案。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保留和减少税务风险。在风险承受范围之内,企业可以对发生可能性、影响程度较小,且消除成本较高的风险实施保留措施,并做好弥补风险带来措施的相关准备工作。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增强内部控制来降低税务风险措施的发生概率;二是,转移税务风险。企业可以通过聘请一些税务机构来处理相关的税务事项,进行将可能面临的税务风险进行转移;三是,利用风险。其可以通过对当前税收政策进行科学的重组、合并和研究,在充分享受税务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有效化解税务风险,并将可能面临的风险转化成企业的创新发展机遇。

四、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应注重信息沟通。企业应不断完善税务信息系统,确保企业的涉税业务的相关信息能够得到及时更新,其中包括适用于本企业的新税收法规、政策,以及各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进展与成效等。通过完善税务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也能够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全面、及时的掌握税务管理的具体情况。另外,要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共同探讨企业涉及的重大税务事件,并对企业制定的纳税筹划进行不断完善。其次,应强化监督评价。针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企业应设置专职监督机构进行监督与评价,或者是将监督与评价的工作委托给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具体职责有:监督涉税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收集、整理企业日常经营的信息资料,对税务风险应对措施的执行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同时,对于企业组织机构、重要岗位出现的一些变动,应对涉税环节进行严格监督。还要结合管理目标对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做出科学评价。

结语:

总之,各企业应正确认识到加强税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对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促进各项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性。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应结合自身经营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注重各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而有效防止由于税务风险的产生,而对企业经济效益、商业信誉,以及社会形象方面造成的不利影响,也通过实施科学、完善的管理措施,使得税务风险管理充分体现出制度化、系统化特点。

作者:刘梅芳 单位: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瑜.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商,2014,(24):168-169.

[2]胡国强.税务管理流程下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设计[J].会计之友,2014,(14):2-9.

[3]胡国强,吴春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研究综述与框架构建[J].会计之友,2012,(31):65-69

第七篇:电力企业调度安全风险管理与运行机制

摘要:

探讨了电力企业调度运行中的管理问题,分析了电力企业调度安全风险,研究了电力企业调度安全的有效管理策略。

关键词:

电力企业;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引言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力企业的发展也进入全新阶段。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电力企业的调度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与健全运行机制工作,对于电力调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电力企业调度运行中的管理问题

1.1倒闸工作管理不足

倒闸是电力企业调度中的重要操作环节。在操作倒闸时,如果操作出现失误,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不仅会对操作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还会引发电力企业的安全事故。倒闸操作失误,会影响电力企业的整体运行。在电力企业调度运行管理中,倒闸管理不足的问题还普遍存在。

1.2电力调度管理问题

在电力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安全第一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原则。要想保证电力企业的供电质量,企业需要给职工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做好电力调度与运行的安全管理工作。在电力企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在电力调度运行方面出现问题,安全管理工作不足,大大降低了电力企业的生产与运营效率,也浪费了许多人力资源。在这些企业中,存在安全管理专职人员不到岗、监督管理工作不全面不严格的问题。电力调度与运行安全相关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自然会加大电力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的难度[1]。

1.3企业职员管理问题

在电力企业中,操作票的填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操作环节。操作票是用来记录电力企业生产参数的方法。在电力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许多工作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不足,没有按照行业、企业的规定去填写操作票,或者不同工作人员所填写的操作票格式、内容不同,难以实现统一管理。除此之外,部分职员的工作态度消极,没有安全责任意识,这会大大提高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

2电力企业调度安全风险分析

2.1命令的误传

在部分企业的电力调度运行工作中,受到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影响,在较大调度工作量的重压下,工作任务的枯燥性突出出来。部分工作人员会出现调度命令拟写的错误,调度术语的使用也不准确。下达错误的命令,会影响电力调度运行目标的实现,不利于电力企业的有效生产与运行。

2.2电力的误送

在电力企业的电力调度运行工作中,有的工作人员没有利用相关规定去规范个人工作行为,在实践操作中出现错误,使得多个工作组同时作业,影响送电效果。送电工作是电力企业的标志性工作。一些送电工作人员没有做好所有工作环节的检验工作,在这种前提下进行送电,很容易引发误送电现象。还有少数工作人员不太了解电力系统的具体运行状态,安全事故发生时,无法结合行业规定进行处理,极大地影响了送电时间的准确性,影响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

2.3管理的纰漏

电力企业的调度安全管理工作一直是社会与行业强调的重要工作内容。但许多电力企业所开展的安全活动过于形式化,没有主动去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制度,极大地影响了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还有部分企业不重视电力调度安全管理资源的整理,使得工作人员无法结合准确的资料实施电力调度管理工作。除此之外,很多电力企业缺少科学合理的电力设备检修计划。没有这一计划的指导,设备检修工作有很大的盲目性,这不仅让电力企业的检修成本大大提高,还会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3电力企业调度安全的有效管理策略

3.1加强电力企业调度安全与运行管理制度建立

建立健全调度安全与运行管理制度,是电力企业提高企业管理工作和谐性的必然选择。每一个电力企业都应当结合行业的法律法规以及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一套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制度。用健全的制度推动企业电力调度工作行为的统一化。在建立完善的制度之后,电力企业要重视相关管理制度的落实,提高执行力度。让电力企业各个部门的调度工作者加强联系,保证下级调度人员能够准确地执行上级工作人员的调度命令。要推动企业的调度安全与运行管理制度的实施,电力企业最好建立一个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内调度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一旦发现违规操作,及时纠正,情节严重者,要按照制度进行惩罚与处理[2]。

3.2重视相关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

电力企业调度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会影响操作行为的规范度,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电力企业应当积极提高调度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因行为不规范而引发的安全问题。在运行与管理工作中,电力企业应当结合调度人员的实际水平,制定针对人员自身问题的培训计划。以月、季度为单位对电力调度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调度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利于电力企业生产水平的提升。除了专业技能的培训之外,电力企业还要重视调度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利用安全宣传与安全讨论,提高电力调度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只有安全意识得以强化,才能促进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

3.3在调度安全与运行管理中应用新技术

要做好电力企业的调度安全风险管理与运行机制管理工作,需要主动去接受全新的教育技术。每一位调度人员都要将自己视为企业内必不可少的技术人员,掌握电力系统的运行规范,更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去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分析与判读电力系统的运行数据,及时发现问题与上报问题。比如,将数据发掘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之中,就能够对电力系统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判断,让电力调度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促进电力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保障生产与运营的安全。

4结语

电力的调度运行是电力企业生产运行的主要任务,因此电力调度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与运行管理工作也是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电力企业安全稳定运行的目标,保护好企业的财产,就要关注企业调度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从实践工作中吸取经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才能让电力企业的调度运行工作越来越顺利。

作者:刘?男 单位:国网石嘴山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谷宇.浅析安全控制措施在电力调度运行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4):155.

[2]徐洪武.基于新形势下电力调度安全管理的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6):119-120.

第八篇:企业采购风险管理及方案优化设计

【摘要】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的发展迎来了新一批的机遇与挑战。企业能否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成了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的关键。企业采购管理工作在企业生产成本控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管控企业采购风险并实现企业的采购资金的优化配置对企业提高总体生产效益、增加核心竞争能力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优化方案对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

采购管理;采购风险;采购风险管理;优化方案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间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造成了企业不得不面对原料价格持续上涨、生产资源竞争持续加剧的生产状态。因此,有效的生产成本控制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当前,企业的一般生产经营流程可以概括为采购—生产—销售的过程。采购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流程的最顶端,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

一、采购管理与采购风险

(一)采购风险

为了保障企业生产原料的物资供应,企业的采购工作一般会经过确定采购需求、制定采购方案、生成采购计划、实施采购方案这四个阶段来实现对企业生产原料的供应。当前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制度下,企业的采购一般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类型。集中采购通过企业采购管理中心来协调整个企业的采购项目,从而实现企业采购规模化和效益化。但由于集中采购程序过于复杂,对企业采购应急处理能力较弱。分散式采购是由企业各部门独立完成的采购方式,采购方式灵活。但由于采购没有形成规模,导致了采购成本偏高。无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中采用何种采购方式,都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采购风险。采购风险指的是企业的采购环境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如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原料的一次性采购过多或过少、采购人员在供应商选择上的盲目性、企业采购合同制定的不规范性、市场或自然等不可抗因素给原料供应造成的阻碍作用等,都可能形成企业的采购风险。采购风险一旦发生,就有可能造成原料供应链的断裂,威胁到企业生产的整个流程。

(二)采购风险管理

企业的采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风险的识别、分析和控制三个方面。

1.风险识别。正确认识企业的采购风险,提前预知可能发生的风险将对企业哪个生产阶段和生产部门造成影响,是企业进行采购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企业常见的采购风险包括订单风险,如订单的漏印、错印,丢单、漏单造成的原料供应不足;供应商风险,如供应商生产能力不能满足订单需求导致不能按时交单、产品质量不达标导致的货物瑕疵等;运输风险,如交通意外或极端恶劣天气造成的运输问题延误原料供应等。企业要通过识别原料采购和供应中可能出现风险的各个节点,从而制定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将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并控制于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

2.风险量化分析。在企业采购实施关节过程中,由于企业在采购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和规范制度上的空缺,都有可能让企业在潜在中面临诸多风险。企业风险涉及的对象不同,给企业造成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区别,在风险发生后应对上也需要采取不同的办法。在风险发生后,首先企业要确定是由企业内部失误、供应商失误还是自然不可抗因素给企业带了的损失。通过对风险类别的识别,企业要量化风险发生后给企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并找到风险出发的节点,为制定后期的应对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据。

3.风险控制。针对采购中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计划、并组织有关部门展开对计划的实施。在风险识别和风险量化分析的基础上,一方面对企业采购部门员工、供应商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从而降低人为风险发生的概率。并在风险发生后,将其对企业造成的损控制在最低。另一方面,要增强企业在抵抗不可抗因素,如极端天气和交通意外等,造成的风险中的承受能力,保证企业现金流量的弹性,让企业在面对风险时有更强的应对能力。

二、采购风险管理方案优化

为了增强企业应对采购风险的能力,在企业管理部门中成立相应的采购风险管理部门的基础上,要对企业的采购风险管理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企业风险管理办法的优化可以从企业优化企业采购管理模式、优化供应商选择方案和构建采购优化模型三个方向入手。

(一)优化企业采购模式

企业采购模式的优化要求企业在提高综合管理水平的前提下,采用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管理模式,取代原有的集中式或分散式的传统采购模式。供应链是一条连接着从供应商到客户的生产链、物流链、资金链、增值链,他可以将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接成一个整体的网络。在以供应链为基础,企业的采购工作可以在供应、采购和生产上找到一种平衡,通过信息共享和资源配置的方式实现采购和生产的一体化,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在供应链基础上的采购管理,需要实现三个采购模式方面的转变。首先采购需要由原本的库存采购转向订单采购,实现“零库存”的采购模式,降低库存成本。同时实现采购、供应和制造的同步运行,缩短采购周期并提高企业的资金周转效率。其次企业采购管理要实现由内向外的转变。企业在采购管理不单单是对企业企业采购部门的管理,更要讲工作重点转移到对供应商和市场变化的管理过程中去。再次,企业的采购管理要实现从买卖关系到合作伙伴关系的转变。在传统的采购方式中,企业的采购部门和供应商一般都保持着一种短期的买卖合作的关系,供应商在产品质量和价格上都有博弈性。通过建立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应建立一种基于全局和战略性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对采购成本和供应原料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优化供应商选择方案

供应商的选择是企业采购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供应商的选择上,企业要做到一下两点。一是要保证企业供应商的选择的多样性,过分单一的供应商结构会造成会一方面增加采购供货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会使得企业的采购同市场脱节,造成企业采购费用的增加。而是要加强对供应商的资格审查和管理工作,从供应商产品报价、质量、备货期、供货能力、信誉度等方面严格对供应商进行审核,择优选用,实现企业采购资金的最优配置。

(三)采购优化模型的构建

根据买房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采购行为需要在产品价格和数量等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并作出合理的实施决策,从而提高企业流动资金的利用效率。根据企业生产规模的需求,通过制定合理的方案对企业原料成本、生产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进行对比核算,并通过和供应商之间的沟通,来获得企业最优采购模型,并同供应商之间制定长效的合作机制,从而通过控制企业采购成本的办法达到优化企业生产、增加企业效益的目的。

三、结语

降低生采购成本并提高采购效率对于企业压缩生产成本、实现企业资金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显得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技术起步较晚,目前企业在采购管理上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同时,伴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下外资企业对国内生产市场的冲击,由于部分企业缺乏有效的采购风险预警和管理方案,企业在采购过程中面对的风险急剧增加,各企业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一旦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购环节出现风险,就会危及整个企业的生产循环,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因此,建立有效的采购风险管理体系并制定有效的采购风险管理方案,对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谋求更为深远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作者:郑一意 单位:福建峰安实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海洋.国有企业采购风险管理研究[J].企业研究,2014,16:80-81.

[2]郑建红.浅谈提高企业采购风险管理水平的途径[J].经贸实践,2015,06:206+208.

第九篇:中药经营企业质量风险管理应用

摘要

目的:为中药经营企业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中实施质量风险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介绍中药经营企业实施质量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并运用质量风险管理方法,结合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工具,根据中药经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对采购、收货与验收、储存与养护、出库运输等4个关键环节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识别与控制。结果与结论:中药经营企业可针对上述4个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点,即购进渠道是否合法合规、中药验收质量如何控制、中药养护方法是否有效、运输配送是否影响商品质量来采取不同的纠偏措施。其中,采购环节应以建立合法购货渠道为基础;收货与验收环节应基于新版GSP的要求,积累中药外观性状的验收经验,保证入库药品的质量安全;储存与养护环节应有效控制温湿度,落实科学养护;出库运输环节应突出“绿色物流”,做到不污染、不变质。

关键词

中药经营企业;质量风险管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应用

质量风险管理是在整个药品生命周期中就药品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交流和审核的系统过程。美国FDA于2002年在药品质量管理体系中率先引入质量风险管理理念,后经不断完善目前已在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等领域广泛推行。我国2010年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将质量风险管理定义为: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于2015年6月25日颁布实施的新修订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第10条也明确指出:“企业应当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药品流通过程中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和审核”[2]。质量风险管理从药品生产领域引入药品经营领域后,已成为药品经营企业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GSP接轨GMP的亮点。自2015年以来,我国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质量责任,坚决取缔非法经营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并以“飞行检查”[3]为方式,严查中药材、中药饮片滥用硫磺熏蒸,中药经营企业外购非法饮片出售,出租出借证照或虚开票据为非法生产经营提供便利,从事中药饮片分包装和改换标签出售等违法行为。中药经营企业面对日益严峻的监管形势和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购销渠道管控不严,存储条件不符合要求,超范围经营,滥用硫磺熏蒸,经营假劣中药材、中药饮片等一系列质量风险,如何实施有效的质量风险管控,亟待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拟就中药经营企业实施质量风险管理进行探讨,为中药经营企业在GSP实施中实施质量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1中药经营企业实施质量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011年4月,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连续报道了全国著名的黄芪和白条党参主产地甘肃陇西县硫磺熏蒸中药材事件。硫磺熏蒸虽有利于中药材的储存保管,但过度熏蒸会改变中药材的药性、增加毒副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长期服用硫磺熏蒸中药材可能对人体肝、肾等脏器造成严重危害。由此可见,中药质量安全问题已为公众所瞩目,中药材、中药饮片的生产、流通也成为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重点。进入2015年,各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积极转变监管模式,由认证制管理转变为日常管理与综合专项整治相结合的常态化监督管理,加大企业黑名单公示力度,促使企业巩固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始终处于GMP和GSP认证状态。根据CFDA公布的《2015年全国收回药品GMP证书情况统计》[4],2015年全国共有143家药品生产企业的144张GMP证书被收回,其中中药饮片GMP证书82张(占56.9%);被收证企业总数同比2014年全年的50家,增长了近2倍。因此,中药经营企业针对日常经营过程中极易存在质量风险的购进、验收、储存、养护、出库、运输等环节,如何实施质量风险管理,主动进行风险识别、评价并加以控制,已迫在眉睫。

2中药经营企业实施质量风险管理的方法

2.1明确法规要求,完善体系文件

对中药饮片而言,其质量与中药材种植养殖、产地初加工、生产炮制、经营流通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密切相关。中药经营企业应严格遵守《关于加强中药饮片监督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质量管理的紧急通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管理的通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材专业市场质量监管的通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饮片生产经营监管的通知》等有关中药材、中药饮片监督管理的法规文件要求,持续完善企业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实施质量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2.2确定质量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

首先,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质量风险管理的基础,即对经营过程各环节中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容易发生质量风险的关键点。如收集中药材储存库区的温湿度记录,识别是否存在高温、高湿等影响质量的风险因素。其次,实施风险评价。对已经确认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价,即用定性方法对风险的严重程度用“高、中、低”来分级描述,用数值定量范围(0~100%)标示其可能性,数值越高风险概率越大,风险等于严重度与可能性的乘积。最后,采取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价,判断发生质量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便实现有效控制。

2.3采用正确的质量风险管理工具

目前,常用的质量风险管理工具包括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故障模式影响及严重性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FTA)、危害可操作性分析(HAZOP)、初步危害分析(PHA)、风险分级和过滤等。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于2005年名为“QualityRiskManagement”的第Q9号文件,将HACCP列为医药企业推荐应用的质量风险管理工具之一。HACCP强调首先进行危害分析;其次确定关键控制点,采取控制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或将其减少到可接受水平;制订关键控制点的关键限值;建立监测体系;建立纠偏措施;建立确认程序;建立程序记录,确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新修订的GSP还增加了对质量风险管理的要求,HACCP的关键点来源于GSP的相关规定,因此对于关键点的识别也是建立在GSP基础上的[5]。GSP对药品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提出了硬件与软件各方面的要求,主要阐明“做什么”;而HACCP通过确定关键控制点,明确了“关键点在哪里、怎么控制”。对于中药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人员来说,将HACCP原则应用于中药采购、收货与验收、储存与养护、出库运输全过程的质量风险管控,通过对关键点的把控,实施动态监管,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确保中药经营质量。

3中药经营企业的质量风险关键控制点识别

荣晓阳等[6]研究表明,运用HACCP方法进行质量管理的关键步骤在于确定关键控制点。按照新版GSP对药品运营管理的规定,采购、收货与验收、储存与养护、出库运输是药品流通的4个关键环节。笔者结合所在单位日常运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风险分析后确定关键控制点。

3.1采购环节的关键控制点

中药经营企业采购环节的关键控制点,主要在于购进渠道是否合法合规。若采购流程不严谨,对供货企业和购进品种的合法性审核不严,采购合同质量条款未明确注明或模糊不清等将导致所购药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后续经营存在巨大质量风险。以2015年浙江省食品药品领域典型案件中的“李某等涉嫌制售假冒中药饮片案”[7]为例,涉案企业亳州市医药药材有限公司无中药饮片生产资质,自2008年起持续假冒亳州市中药饮片厂等生产厂家的名称向浙江、江西等20多个省市大量销售自产假冒中药饮片,累计销售金额逾10亿元。震惊之余,不难发现部分中药经营企业一味追求“价廉”而忽视了合法合规,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查流于形式,无法确认其质量保证能力和质量信誉,导致采购环节的质量风险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3.2收货与验收环节的关键控制点

收货是通过核实购进药品的运输方式以及票、账、货是否相符,从而防止假劣药品进入本企业;验收是对来货质量的确认过程,是防止假劣药流入的最后关卡。此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就在于对中药验收质量的控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中药材的取样均一性较差,极易出现以次充好、掺杂掺假等现象;由于验收员专业素质及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对于中药外观性状的把握不一,也可能对中药质量造成潜在的隐患。以鉴别中药硫磺熏蒸为例,验收员应首先通过“看、闻、捏、尝”几方面对药材的外观性状进行判断,若是中药饮片还可通过检验报告书中的二氧化硫(SO2)检测项进行判别或必要时送药品检测机构检验,目的就是不让有质量问题的中药进入企业[8-9]。

3.3储存与养护环节的关键控制点

中药的储存与养护是质量管理的重点与难点,特别是中药养护方法问题,一直困扰着中药经营企业,也是此环节的关键控制点。近年来,一些传统的中药材养护方法,如磷化铝熏蒸杀虫的高毒性、硫磺熏蒸养护法残留对人体有害的SO2而被禁用,中药经营企业普遍缺乏有效的养护措施[10]。笔者所在企业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其特有的梅雨季节恰恰是中药材、中药饮片易变质的高发期,若不采取抽湿除潮、密闭防潮、温湿度自动监测调控等措施,极易发生虫蛀、霉变、有效成分降解等质量风险。

3.4出库运输环节的关键控制点

中药的运输配送也直接影响到中药的质量安全,是此环节的关键控制点。由于中药材的形状、尺寸不一,包装各异,在运输配送过程中由于随意堆叠放,容易出现挤压、破损、污染、混药等现象,影响药品质量。冬虫夏草等“贵细”药材体积小、价值高,在运输过程中遇摔或挤压容易断裂,从而造成贬值。

4中药经营企业质量风险的管控措施

针对以上关键环节容易出现的风险因素,笔者建议采用HACCP法对质量风险进行纠偏管控,确保风险可控、可追溯。

4.1采购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

采购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以建立合法购货渠道为基础。应在采购过程中借助全国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和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政府网站进行数据查询,严格审查供应商资质,确认首营资料的真实性及合法性;对质量保证能力有疑问的供应商,定期开展实地考察和现场审计,客观评价供应商的信誉与可靠性,形成评审记录,并根据评审结果及时调整供货单位和供货方案;建立完善供应商风险处置预案,有效应对供应商及经营品种突发不良质量事件的影响,降低质量风险[11-12]。

4.2收货与验收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

收货与验收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基于新版GSP对收货验收的各项要求,积累中药外观性状的验收经验,保证入库药品的质量安全。以鉴别中药材硫磺熏蒸为例:(1)验收员应熟记《中国药典》对不同中药材及饮片的SO2限量规定:中药材及饮片(矿物类除外)的SO2残留量不得超过150mg/kg,山药、牛膝、粉葛、天冬、天麻、天花粉、白及、白芍、白术、党参等10种中药材及其饮片的SO2残留量不得超过400mg/kg。(2)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掌握“一看二闻三捏四尝”识别硫磺熏蒸中药的鉴别要点:一看,如枸杞硫磺熏蒸后的颜色往往特别鲜艳;二闻,如菊花硫磺熏蒸后通常有一股较刺鼻的酸味,会掩盖原有的自然清香气味;三捏,如浙贝母经硫磺熏蒸后要比未熏蒸的重且质地柔软,手捏可感觉到含水量特别大;四尝,如硫磺熏蒸后的天麻口尝味道会发酸,感觉不到本身具有的甘味。(3)对中药饮片还应查验同批号的检验报告书,除检查是否按照检验依据全项检测之外,还可查看含硫量测定是否符合要求[13]。

4.3储存与养护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

储存与养护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是有效控制温湿度,落实科学养护。对目前常见的小包装饮片的储存养护,笔者结合所在单位的实际操作,建议:(1)小包装饮片普遍采用聚乙烯塑料袋包装,饮片的透气性受限,易造成发霉虫蛀,且小包装对饮片本身的水分含量控制要求较高,可考虑降低库存,或快进快销。(2)应加强库房养护,采取避光、通风、防潮、防虫、防鼠等措施,并严格控制库房温湿度。建议将小包装饮片全部放置在阴凉库中储存,库区湿度控制在60%~65%,这样有利于保证中药的质量安全。(3)养护除传统的“三三三”法,即每3个月循环养护1次之外,对易变异的饮片应纳入重点养护品种按月进行养护;梅雨季节应对所有小包装饮片进行按月重点养护;常用的养护方法有干燥、翻垛、冷藏、气调养护等。(4)销后退回的小包装饮片可设立单独的货位,以便与库内的饮片区别。目前中药饮片外包装未强制要求标注有效期限,但并不说明中药饮片不存在失效问题,而应根据不同种类中药饮片的特性区别对待。含挥发油、淀粉、糖分较多的中药饮片质量相对不稳定、容易变质,应注意勤进勤出;对于性质稳定、容易保存的草类、矿石类中药饮片,则储存时限可适当延长[14-15]。

4.4出库运输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

出库运输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要点是突出“绿色物流”,做到不污染、不变质。在中药出库时,不仅要复核品名、数量、批号等,还应查看质量及包装情况,消除污染、破损、混药的质量风险;“贵细”药材运输应在箱内进行适当填充、外箱上标注警示语,警示物流操作人员注意;严格按照质量管理制度及流程要求,对承运商开展定期审计,在运输协议中明确运输质量安全责任,每次委托应核对运输车辆资料与留档的一致性。

5结语

中药经营企业作为中药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是进行质量风险管理的主体,其针对经营过程中极易存在质量风险的购进、收货验收、储存养护、出库运输等环节,积极采取药品质量风险控制措施,主动进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并加以有效控制,是不断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作者:洪宏 单位:浙江英特医药药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S].2011-01-17.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S].2015-06-25.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医疗器械飞行检查办法[S].2015-06-29.

[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5年全国收回药品GMP证书情况统计[EB/OL].(2015-12-25)[2016-02-26].

[5]刘诗洋,王倩,郑秋莹,等.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在网上药店药品流通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5,26(34):4893.

[6]荣晓阳,梁毅.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在GMP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业,2010,19(4):6.

[7]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2015年度全省食品药品领域典型案件[EB/OL].(2016-02-14)[2016-02-26].

[8]向勇.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经营企业GSP实施中的作用[J].首都医药,2010(9):15.

[9]施能进,罗文华,吴锦,等.我国质量风险管理在GSP实施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2,23(41):3844.

[10]张少兰.我国药品经营企业质量风险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思考[J].中国药业,2015,24(4):13.

[11]赖婉枫,解馨.“质量风险管理”在GMP管理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0(6):60.

[12]刘倩.北京市零售药店中药饮片经营管理质量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3]施能进,王刚.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在医院药房的实践[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2):1000.

[14]刘树林,高子淳.风险管理在药品批发企业冷链药品质量管理中的实践[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4):175.

[15]郭新苗.中药黑膏药制剂生产中的质量风险管理[J].中国药物警戒,2014,11(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