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业务浅析(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信用卡业务作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项目之一,已经成为广大消费者们日常消费与支付结算的重要工具。信用卡业务的迅速成长的同时,相伴而生的信用卡用卡风险也随之增大,商业银行怎样对当前信用卡业务发展中所存在的风险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当前重要工作之一。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以及管理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恶意透支;用卡风险;信息不对称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政府部门支持下,我国信用卡的相关制度不断完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但由于其无固定场所、单笔金额较小等特性,导致其风险性必然存在。因此不仅仅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各种损失,同时对信用卡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用业务的发展迅速。信用卡业务作为新一代的现代支付工具,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功能,其自身功能齐全且使用方便、快捷。信用卡自身的特性以及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信用卡近年来快速被广大消费者采用,并已经成为广大消费者们日常支付结算与消费的重要工具。信用卡业务也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完善,信用卡的种类日益增多,功能不断改善、完备,例如有针对目前飞速发展的第三产业而设计的购物卡、旅游卡等,为年轻人设计的young卡等,都体现了信用卡产品设计上较强的专业性。信用卡业务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随着其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如信用卡欺诈、盗刷信用卡等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也十分常见,对此在广大消费者备受关注的同时需要商业银行多加防范。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主要风险
1.持卡人的用卡风险。
就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卡持卡人使用情况来看,有些不良持卡人会出现恶意透支、先挂失后大量透支、透支现金后发放高利贷等对发卡银行极为不利的行为,给商业银行带来重大风险。例如持卡人能进行大额透支,将这些现金用作放高利贷,这样一来,其就能够获取暴利,实现“空手套白狼”的无成本买卖。但这会造成银行资金的大量占用,给银行带来经济损失。
2.源于商家的风险。
信用卡消费时需要消费者配合商家店员刷卡进行消费,在此过程中就也存在一定风险,主要是来自于店员,刷卡时趁顾客不注意使用事先设计好的非法渠道使用信用,获取信用卡信息,再进行复制、盗刷等,或者引导消费者对其他网址进行错误消费,从而获取假的购货发票再向银行索款等行为都是信用卡消费过中的常见风险。
3.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
主要由商业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非法行为所造成的风险。某些银行职工在利益的驱使下存在挪用公款以公谋私等行为,利用自己的职权不法操作信用卡。对银行、客户带来经济损失。例如通过更改客户资料和存款信息,盗取现金,或通过复制、伪造信用卡进行违规套现、消费等行为,都是信用卡业务风险的组成部分。
4.第三方的风险。
主要指除持卡人与商家以外能够利用信用卡消费的主体。例如持卡人的信用卡遗失或者被盗,盗窃者进行消费、取现等,对持卡人产生一定经济上的损失,都属于非法交易。还有在使用信用卡时被店员通过非法的特殊机器复制信用卡磁条信息,再进行不法交易而造成信息泄漏、信用卡被刷等情况。此外还有使用高科技手段获取持卡人的相关信息的犯罪分子,成功复制卡信息后再对信用卡进行伪造并非法交易。此外第三方风险还包括ATM欺诈、身份冒用以及虚假申报等行为,都会给持卡人以及发卡银行造成风险、带来经济损失。
三、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的构成因素
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的成因是多维的,这其中主要集中在信用体系不完善、持卡人信用知识不丰富以及商业银行客户风险分析落后等方面,具体阐述如下。
1.信用体系不完善。
信用卡业务的核心在于信用,商业银行在评估客户信用的基础之上,给予持卡人透支额度,信用的缺失使得信用卡业务失去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社会层面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是构成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的主要因素。我国社会诚信缺失也助长了信用卡风险,近年来由人民银行牵头开始建设信用体系,但整体来看,信用体系建设依然滞后于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需要。
2.信用卡知识缺失。
目前,公众对信用卡知识方面的缺陷也是滋生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的重要原因,很多公众对于信用卡的本质不太了解,以为信用卡就是银行无偿借给自己的资金,因此在信用卡资金使用时,没有考虑偿还等一系的问题,结果导致了无法按期偿还信用卡的资金,导致了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的滋生。也有很多公众对于信用卡资金利率的问题不清楚,结果往往因为拖欠一点资金,累积了大量的欠款,导致客户不惜牺牲自己的信用而不还欠款,使得银行坏账产生。
3.发卡行和持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与发卡银行相比,因持卡人对自身资信水平以及经济状况最为了解,因此持卡人在信用卡业务中处于信息优势,同反之发卡行则属于弱势。当持卡人预期收入发生不利影响时,例如经济萧条或持卡人所在行业、单位生产效益下滑,个人财产损失,或者持卡人健康状况出现问题等,这些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避免和随机性,商业银行无法预测。其次,如果发卡行的受理人员没有采集并验证申请人的重要资信信息,包括的社会保障、住房、用车、职业的稳定性、收入的高低等状况,不能对用卡人进行有效的信用评判,而只注重申请资料形式上的完整性,会对审批人的合理化授信产生严重的误导,可能授予用卡申请人过高的授信额度,直接形成信用风险。
四、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策略
1.提高风险管理的预见性。
信用卡能够应用于消费,但还是存在着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交易风险,信用卡这些风险的存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当信用卡风险已经在市场和金融机构内整体蔓延以后,不良资产的数量过多会对信用卡风险的调节无法保持公允,所以从信用卡的发行情况和运行机能出发,商业银行的信用卡监管机构应该对现有的可能存在的信用卡风险进行预见性的调控。
2.完善信用卡市场功能,加强用卡教育。
信用卡作为一种高级金融工具,需要相应的消费者群体意识和保护机制的有力支持才能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得到好的应用和推广,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体系和信用卡管理体系产生时间较晚,消费者保护的立法滞后,与之相应的环境机制还存在很多不足,消费者和商业银行之间还没有形成平等、公正对话的环境和机制,致使消费者和银行之间的纠纷日益增多。塑造科学良好的信用卡用卡环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大力推动消费者教育,倡导健康的消费理念,明确信用卡使用者和商业银行之间的责任关系并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落实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3.发卡机构应谨慎审查,避免无序竞争和市场过度。
从国际上已经发生的信用卡风险事件来看,信用卡的发卡机构对信用卡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我国信用卡信用卡竞争激烈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各商业银行忙于抢占国内信用卡市场份额,各种地毯式推广、刷固定单数免年费、送礼品、积分兑换、周几半价等现象屡见不鲜,激烈的竞争促使信用卡从客观上降低了申请门槛,致使大量不良信用卡的产生。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属于新兴的银行业务,对个人和银行的信用等级评价以及信用信息管理都不太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较为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用卡应用的安全可靠。但显然信用卡已成为我国人民,尤其是城市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本身的发行和应用质量将会对商业银行、现代社会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充分认识信用卡管理的风险性,避免盲目发展并把握好用卡风险与收益,促进信用卡产业走向高质量的科学发展之路。
作者:屠乐智 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霞.发达国家信用卡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J].2010,1(1):102-103.
[2]杨志平.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探析[J].邮政研究.2011,4(12):178-179.
[3]郜旭芳.浅析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J].金融与投资.2013,3(3)::12-153
第二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思考
摘要: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近些年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地解决对策,供相关学者参考。
关键词: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思考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未能全面建立。
与国外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很不完善,大多数企业获得资本的方式是间接融资。间接融资对商业银行来说有利有弊,利处在于能够获得较高利润,弊处在于风险很大。分析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可知,扩大市场占有成为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国内的商业银行未能形成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其一,少数银行工作人员没有认清现代商业银行的长短期发展目标,不顾将来发展,只管眼前利益,没有控制好资产质量的下降问题。由于我国四大国有银行集中了大部分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相对集中的资产很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其二,对商业银行风险认识的偏差,没有将风险和效益辩证地看待,往往注意发展业务而忽视了风险的防范,或是认为控制风险等于减少业务,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商业银行的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下降。
2.风险管理体制与构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首先,没有建立一个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即便有少数商业银行在某一层级分行设立的有风险管理部门,但是由于没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规划以及风险监控流程,使得该风险管理部门不够独立化和系统化。其次,我国存在一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制度不明确的问题,整个风险管理体制和构架都不够完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加上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亟需建立一套完整而严谨的法律约束机制。
3.风险管理技术方法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非常落后,主要体现在风险评估技术和风险量化技术落后。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各种金融创新业务纷纷在商业银行中日益凸显出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多样化使得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逐渐增大。面对这种现状,国外商业银行采取了一套科学完整的风险评估和量化机制。相比之下,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估和量化技术非常简单落后,分析方式主要是定性分析,其次是定量分析,缺少定量分析的工具。目前对风险的识别和监测缺乏有效的方法,比如在监测信用风险时,由于涉及面广、费用高,加上信息没有实现共享以及外部征信评级失真等问题,导致通常只能以初始的方式对风险监测进行量化。而一些先进的风险数据模型,由于所需费用昂贵以及科技含量高,国内很少有银行使用。
4.未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商业银行的员工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力量。如果商业银行的员工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那么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是巨大的。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未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文化,主要体现在:第一,较为重视信用风险,而忽视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第二,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没有很好地兼顾。第三,全面风险管理意识缺乏,仅仅认为风险管理控制属于风险管理人员负责,而没有意识到这需要贯穿到银行的各项工作中,员工缺乏自觉意识。
5.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表现如下:第一,由于商业银行在收集客户信息时存在资料不全或者不真实的情况,导致没法根据客户的信息进行全面的风险预警。第二,风险识别工具的缺乏,难以为风险的判断和化解提供依据。第三,没有完善的避险系统,一旦出现风险很难有效规避。第四,风险决策系统不健全。第五,风险监控系统的缺乏,难以做到风险全过程的监控。国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规避机制都要远远优于我国,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借鉴他国优秀经验。
二、改进和深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构想
1.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搞好风险管理有助于商业银行获得最大的收益。风险与回报是成正比的,银行需要做好平衡风险的准备。做好风险管理必须要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通过一些手段和措施实现商业银行低投入高回报的目标。具体方法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在商业银行内部对全体员工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意识的宣传和培训,使银行上上下下所有的员工都能重视风险管理,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减少因自身原因导致的风险的发生。第二,通过一些激励机制,提高银行员工的风险防范的积极性。第三,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业务、操作、机构、人员到流程都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切实提高风险防范和规避意识,减少银行面临的各项风险。
2.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创建科学独立的风险管理架构。以银行董事会为首强化风险管理,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审计部,并且这两个部门属于平行关系。风险管理委员对董事会负责,做好风险管理和监督工作,风险审计部门对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部署进行监督和评价。第二,规范风险操作流程。先进的科技是完善风险操作流程的重要支撑。首先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一套完善而又强大的计算机数据库,以便从总体上对整个银行的资产进行分析和预警,然后再反馈给各分行。在分行间根据区域、行业、进入产品的不同而制定出不同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减少由于主观分析带来的错误。此外,还应增强系统控制操作风险能力,对现有程序进行升级优化,在风险重点处通过编程进行控制,提醒操作人员正确操作,减少甚至消除人为处理造成的失误,避免操作风险的发生。第三,建立各级风险管理机构。在商业银行的分行和支行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各个省的省级分行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加强对省级分行的监督和管理。在省级分行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立信用风险部、市场风险部、审计部和业务管理部,共同发挥防范风险的作用。
3.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首先,明确岗位职责。风险管理部门应根据国家政策,上级的金融、信贷政策和市场的变化情况,制定各部门、基层、员工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和风险防范要求。根据不同的业务种类和风险类别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风险防范点,使风险防范贯穿于银行每个岗位和业务品种。其次,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的关系。最后,加强业务人员的管理。要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管理,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切实掌握和熟悉本部门、本岗位的制度规定、操作流程及风险控制的重点,使全体员工切实掌握重点业务的风险环节、风险点、控制措施,增强自觉执行内控制度的责任感。
4.差别管理、区别对待。
其一,针对不同的地区和行业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管理政策不同,在信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各级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高低不同,应根据不同的地区和行业实行差别的信贷政策,并根据地区和行业差异采取不同的授权、授信制度来调整和防控信用风险。其二,派驻风险管理部门或官员。我国商业银行在总行集团总部应设立执行董事级别的首席风险执行官来独立的履行全面风险管理和控制职能。并且,由集团总部向全国各分支机构派驻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官员,接受集团总部的垂直领导、执行总部的指令,履行风险管理和监督职责。其三,风险审批部门应设在上级分行,不受同级银行机构管理如对企业客户评级授信的部门应设在一级分行以上,以免对企业贷款评级、授信和审批贷款时受同级基层行领导的行政干预,容易发生和造成贷款风险。
5.加强征信和中介机构体系建设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必备条件。
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建设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一些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服务效率上都无法满足国内客户需求。因此,加强我国的信用评级、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等社会中介机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强化对社会服务体系的监管,提升服务公信力,为我国银行和客户提供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为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赵琦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何瑞凤.浅谈如何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商,2014(41).
[2]鞠鹏.浅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4(5).
[3]张宇婧.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3(1).
第三篇:内部审计在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
伴随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脚步不断迈进,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和体系越来越庞大。在我国最新出台的商业银行改革政策方针中,明确指出了农村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提升风险控制和管理的能力,以此在日益激烈的金融经济市场竞争中处于安稳的状态,不会受各种风险因素的波及而发生变动。本文主要围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发生的影响和具体应用方式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规范稳健发展,以此来满足各项不同业务的需要。
关键词: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在农村地区进行信用社改革创新的产物,其具备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角色。农村商业银行已经成为了农村地区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随着农村业务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农村业务结构的变动,对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管理水平和控制力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从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角度来说,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近几年来由内部审计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兴风险管理方式,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到了良好的控制和促进作用。下面针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和具体对策进行分析,从而保障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实现更高水平的风险应对机制,实现银行的安全、稳健、高效发展。
一、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概述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晶,更加系统化的揭示了内部审计中对风险因素的控制和均衡,是现代内部审计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内部审计的整体目标中是以关注宏观管理和控制的角度实行具体方案,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的关注核心中,是围绕风险而展开一系列的审计和控制业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关注的就是内部审计,是脱离在外部审计之外的、以客观公正和独立审计的目标为前提,对机构内部的各项信息和可能使风险扩大化的因素进行审计和监管。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必要性
1.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防控风险中的作用。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从自身性质来看,具备了独立性、客观性、中立性以及公正性,是在科学理论指导性建议的标准下实施具体的经济监督行为。在农村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中,通过利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来明确区分经营与管理业务的权利划分,深层次实行分权制度,使风险发生的可能得到分解。并且,风险导向引导下的内部审计是作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起到了确保自身审计部门专业性与独立性的重要作用,对年度经营结果的评价以及经营过程的业务规划都起到了关键的沟通、交流和反馈作用。
2.传统内部审计形式和方法无法满足风险管理需要。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每个账项的基础审计管理以及整体审计制度的制定上都较为不成熟,所以整体的审计风险管理工作是建立在业务交易的前提下完成的。那么这样就会使得风险管理工作是按需进行,而不是科学进行,这种形式已经跟不上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脚步,也不利于自身风险管理保障的需求。因此,在传统内部审计形式和方法的运用背景下,利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来完成整个风险资料的健全和完善,保障日常业务的凭证是真实和完整,从根本上来降低内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且,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将风险评估与审计程序得到有机融合,使每个环节和领域中的审计资源都得到了缩减和合理调配,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极大程度了满足现代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对经营环境仔细评估,提升风险识别的水平。
这里说的经营环境既包括了内部环境也包括了外部环境,是从宏观角度来考虑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活动。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主要在区域经营的前提下完成日常经营活动,各项风险因素会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变动产生出来。因此,需要进一步对当前农村商业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进行详细评估,利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对各项业务进行整合,已达到全面反映农村商业银行整体的业务状况以及现有风险管控程度,以此来提升风险识别的水平和精确度。
2.重新界定风险重要点,提升审计工作的针对性。
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便意味着需要有一套完整风险控制系统和流程作为载体,从而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的各项业务和信息进行有效观察和监测,来达到对风险要素能够有效评价和记录的目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工作人员需要更加关注在经营目标的引导下,发生出来的正面因素与负面因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进一步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发生后导致的损失程度以及发生损失的频率。这样站在定性和定量的两大方面进行风险监测,来重新界定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侧重点,站在资本充足比率、资本杠杆率以及资金流动率等各项针对性的指标进行审计工作的实施。
3.进行风险测试,有效开展风险计量活动。
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要求下,要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的整体经营情况进行风险测试,从而为风险计量活动和评估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前提和基础。风险测试主要包括了两大方面,一方面指的是详尽的检查当前遵循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另一方面指的是测试内控制度的体系是否得到了落实并且实时性是否良好。通过进行风险测试,对审计检查的各项内容都进行风险排查,以此来更加细致的了解风险状况,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每个环节实施到银行日常业务的每个细节之中。
4.综合利用审计方法,规范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建立在科学的内部设计原理基础之上的,决定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进行风险要素的分解,从而达到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的各项工作都能够在零风险的状态下正常运行。具体的每种审计方法都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按照实事求是、适当的原则进行风险管理,注重风险导向中对每个审计目标的区别对待,从而按照重要程序进行合理排序,以解决重要矛盾为重点,相继进行次要矛盾的化解。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要求下,农村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整合内部的审计资源,综合利用不同的审计方法,有秩序的逐步推进审计工作的计划。同时,在一段时期内的审计工作结束阶段,更应该利用比较分析法、资料整理法和归纳法,来达到规范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的,从而满足各项业务的必备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当前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现状来看,其对风险管控的能力和水平都偏低,落后于我国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或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不能满足业务的增长以及整体风险制度规范发展的需要。在我国最新出台的商业银行改革政策方针中,明确指出了农村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提升风险控制和管理的能力,以此在日益激烈的金融经济市场竞争中处于安稳的状态,不会受各种风险因素的波及而发生变动。以上通过分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发生的影响和具体应用方式,从而保障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实现更高水平的风险应对机制,以此来满足各项不同业务的需要。
作者:李爱芳 单位:江苏兴化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晏忠.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效能和质量的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06:26-29+59.
[2]周琳,肖俊,等.浅谈内部审计在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定位及具体作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S1:177-178+181.
[3]杜海涛.商业银行内部欺诈与风险导向审计——兼述银行业内部经济案件的综合防范与管理[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3,08:54-57.
[4]丁俊博,唐鑫,等.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思考——基于COSO-ERM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J].时代金融,2013,24:92-93.
第四篇: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策略
摘要:
本文围绕我国信用卡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具体对策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作者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工提供一些理论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
信用卡作为一种日常支付工具,在西方地区已经拥有了将近一百年的历史。而我国对于信用卡的业务是近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起步相对西方国家较晚,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国内首张信用卡,叫做人民币长城卡,此后我国的信用卡业务逐渐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各大商业银行纷纷踏入此领域,信用卡业务逐渐成为银行的支柱性业务。在信用卡业务不断扩大的同时,它所带来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截止2014,我国信用卡逾期一年未偿还金额为103.15亿元人民币,同比2013年增长了87.14%。因此,对银行信用卡进行风险管理,对于银行来说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它可以有效降低信用卡发行银行的损失,并推动银行业务蒸蒸向上。
一、我国信用卡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
1.持卡人信用引起的风险。
目前,信用卡的申请及领取程序十分简单,银行仅仅根据客户申请时的经济情况及信用记录来决定是否发卡,一旦持卡人经济情况产生不良变化,没有能力及时偿还透支额度时,银行很容易陷入损失的境地。另外,部分持卡人在申请信用卡时虚报自身经济状况及信用记录,在领取信用卡之后进行恶意透支行为,也会使发卡银行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最后,持卡人在不通知银行的情况下进行地址及联系方式变动,一旦发生恶意使用或透支现象,银行也无法与持卡人取得联系,导致透支金额无法追回。
2.不法分子欺诈引起的风险。
部分不法分子会通过偷窃、拾捡等方式获取他人信用卡,并伪装持卡人对信用卡进行使用,引起恶意透支及消费等情况发生;更有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对持卡人卡号进行变更,或通过伪造信用卡等方式来实施犯罪行为,造成银行凭白蒙受损失;甚至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使用虚假身份证来申请信用卡,在其恶意使用之后难以追究其责任。
3.特约商户引起的风险。
有些特约商户的财务工作者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对支付名单关联的身份证进行核对,同时也没要求持卡人在小票上签名,在没有任何条件的情况下接受持卡人使用信用卡进行支付;还有些特约商户在填写金额时没有填写大写金额,也没要求经办人亲属签名或盖章,导致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随意更改小写金额,在出现问题之后并没有办法对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甚至还有一些特约商户与不法分子进行不良勾结,合伙共同欺骗银行资金。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具体对策
1.持卡人信用相关的风险管理对策。
首先应完善的网络个人征信系统。信用卡业务在其他国家的开展及发展经验充分表明,建立一套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是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首要任务。银行内部应将所有客户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并统一保存,以此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账户,并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由央行领头建立个人征信部门,与其他部门进行合作,共同收集个人的征信记录及犯罪记录,对个人的信用状况进行等级评价,最后将这些信息作为银行向申请人发放信用卡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其次是规范信用审核,强化担保制度。信用审核是信用卡业务的最初环节,必须高度重视。发卡行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对信用卡申请者的基本资料及经济状况进行审核,使申请人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得到保障。发卡行必须要求申卡人提供担保单位或担保个体,并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明示当事人与担保人相互之间的关系,以防持卡人不能按照条款规定履行还款义务时,银行可以向担保单位追究责任。最后是向保险公司转移风险。为信用卡购买保险是信用卡风险管理过程中一重有效的经济补偿方式和途径。发卡行应与保险公司签署协议,并按照协议规定内容定期缴纳保险费用,这样银行便可以享受在合同规定范围内来自保险公司的经济补偿。发卡行在与保险公司签署协议时,双方应明确保险的责任范畴、责任有效期限、保险额度、保险费缴纳额度、损失核定方式及索赔方式等内容,并将以上内容统一体现在合同当中。当然,发卡行也应端正自身态度,不能对保险公司产生过分依赖,在投保后放松警惕性,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发生。这种现象不仅会对今后保险公司的合作关系造成影响,同时也容易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2.欺诈风险相关的风险管理对策。
卡片防伪设计是信用卡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现阶段,大部分信用卡都是以塑胶磁条作为载体而制作的,因此所使用的防伪技术也是基于塑胶磁条而开发的。卡片表面的防伪设计通常是依靠设置卡号规律、防伪标记及有效期限等因素构成。部分发卡机构还会在信用卡背面保留专门区域用于持卡人签名及照片张贴,这些防伪设计都对信用卡的风险管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发卡行必须要让持卡人充分意识到因信用卡保管不当所导致的个人损失,以此来提高持卡人对信用卡的保护意识,对自己的卡号、密码及身份证号进行严密保管,谨防不法分子的欺诈及犯罪行为,不要轻易将自己的信用卡转借给他人进行使用,在设置信用卡密码时必须提高重视度,尽量确保密码的复杂程度,不要将生日及电话号码等个人基本信息作为密码进行设置。持卡人一旦发现信用卡丢失或被窃取,应及时向发卡行办理挂失手续。发卡行应向公共信息机构申请调查持卡人所提供的资料是否真实,最大程度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最后,发卡银行还应警惕因网络购物及电话购物而产生的欺诈行为发生。必须加强网络保密制度的建立,对网络电商的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合法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制定严谨的合作协议,拦截不法商户的进入。确保所有商户都按照合同内容进行交易行为,并对持卡人付款条件进行严格控制,通过这一系列方式来加强风险管理。
3.特约商户相关的风险管理对策。
特约商户作为信用卡业务的最终执行者,其接收的信用卡数量越多,发卡行机构所获取盈利就越大。因此,大量发展特意商户对于发卡行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影响到银行的切身利益。在对特约商户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确保特约商户是否合法,合法性是进入特约商户名单的最低门槛,也是必要条件,只有满足特约商户条件的合法商家才能成为银行的特约商户发展对象。所谓的合法商家主要是指具备工商局颁发的有效营业执照、营业许可证,在所批准的范围内开展合法的经营活动。另外,商户信用卡时的工作质量与发卡行前期开展的培训具有密切关系,由于商户收银员的流动率非常高,因此发卡行应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对商户收银人员进行培训,并实施奖惩措施,对发现伪造信用卡的商户及个人进行奖励,通过这种方式不断鼓励收银员去学习相关防伪知识和技巧,端正自身工作态度,在受理信用卡支付业务时仔细检查信用卡的真伪。
作者:李庆峰 单位:广西大学
参考文献:
[1]徐祯.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J].现代经济信息.2014(01).
[2]张倩,张云志.刍议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及风险监管[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10).
[3]满雪东.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拓展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09(16).
[4]张婷.浅谈信用卡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3(24).
[5]沈艳.关于新形势下信用卡风险管理转型的思考[J].中国信用卡.2013(07).
第五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策略探究
摘要:
伴随着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复苏以及央行一系列相关货币政策的出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在不断调整和整治金融秩序以后,规模不断扩大。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快速发展的信贷规模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给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带来了巨大的信贷风险。面对近两年我国经济的“新常态”,如何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正确处理业务关系和风险管理的密切关系,开拓更优质的客户资源,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以及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出发,并针对其问题提出优化的措施。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现状分析
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和一系列社会自然因素的作用,给商业银行信贷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银行信贷资产和收益发生损失致使银行利益受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业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增大,不良贷款率上升
近几年我国经济下行情况突出,尤其是贷款还贷逾期率不断攀升、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尽管国家已采取各项措施来监管,但银行业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仍然呈增大势态,不良贷款率也一直上升,致使银行信贷风险不断加大。
(二)银行信贷投向结构不合理,风险较集中
1.从投放贷款的对象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更倾向于大的行业、企业和项目。它们周期长,稳定性好,收益高,利率以及贷款留存率高的特点致使我国商业银行对这类对象大规模的进行贷款投放,如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电力等大型项目,忽略小微企业、行业、项目,这使贷款投放结构不合理。
2.从投放贷款的地区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与城市,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或者农村则相对较少,据不完全统计,贷款余额的60%多是分布于东部发展较快的地区或者城市,而西部、中部、东北部则分别为16%、15%、9%,这种情况极大地加剧了区域经济结构的失衡,不利于建立新的贷款增长点,不利于分散信贷风险,信贷投向差异化增大。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相对紧缺,因此信贷过多的集中于优质行业和客户,经济发达地区,与此同时,为了争取大型企业的存款资源,迫使商业银行的贷款也被动地流向这些企业,从而出现贷款过度集中的状况,这种情况直接后果就是风险得不到有效分散。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贷款制度规范不严格,执行力度不够,贷款期限不合理
信贷制度规范向所谓的“大户”妥协,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对大户采取优惠政策而忽视贷款制度规范,增加了不良贷款以及呆账的风险系数,极大地影响了银行信贷的管理风险。对大额客户的风险管理意识较为淡薄,贷款期限没有合理的规划,从而在授信过程中忽略存在的相关风险。造成这种现象有以下原因:“三查”制度流于形式,银行内部缺乏长期的激励约束制度规范,加之对现有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用担保代替银行资本约束条件极易导致管理者不顾实际的风险承受能力,大肆扩张信贷规模。商业银行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信贷人员,未对信贷负责人设立相关的奖罚制度、权利和义务,增加了负责人利用个人权利与信贷者勾结以获取银行融资的可能性,极大地增加了信贷管理的风险。
(二)银行自身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率低、管理层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创新与营销机制不完善、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并存等体制、机制性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近几年来,骗贷、拖欠银行贷款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银行内控体制的不健全。原因如下: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建设比较薄弱。信贷部门分工不明确,部门细化程度不够;审批流程不规范,审批过程不严格,放松贷后管理。忽略借贷者在贷款到期前挪用银行信贷资金投放到高风险项目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管理人员组织架构不合理。
(三)贷款风险评估机制不合理,防范预警机制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没有一个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从而造成大量不良贷款。原因如下:没有全面考虑贷款业务受理、调查评价、审批、发放、贷后管理等方面,忽略其中环节导致风险产生。贷前审批没有通过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审查后进入信贷审批阶段,审查只是根据审批材料进行的,没有现场考察,客户提供虚假材料,贷前审查相当于虚设,信贷潜在风险预警机制弱。
(四)对信贷对象了解不全面,重贷轻管,第三方抵押物准入标准低
交易对象关系复杂,贷款信用低下也造成大量不良贷款。对信贷对象没有全面的了解,第三方抵押物准入没有严格标准。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贷后管理形式化造成很大的潜在贷款风险,银行在分配人员时也更倾向于贷前,贷后管理人员较少,加上贷后管理制度不完善,风险预警机制也未建立,容易产生大量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分析:借贷人资金信用低下,借款人个人收入不透明、个人征税机制不完善,诈骗贷款、多头贷款现象严重,抵押人挪用贷款,套用借款人资质,造成贷款挪用,加上信贷管理方法落后,信贷人员素质较低,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盲目抢贷。贷款客户有较为复杂的关联关系,不易调查清楚,造成对交易对象了解有失全面,造成大量不良贷款。
(五)缺乏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
信贷风险管理文化是存在于商业银行中,被风险管理人员认可接受的关于思维层面、行为技术层面、制度观念层面的一种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商业银行当前就存在风险管理文化缺失、管理人员管理松散、管理不到位等情况。
(六)其他
对社会信用监督力度不够,相关立法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大量干预,金融市场融资手段较少等原因。
三、优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
商业银行信贷在实际业务发展中,信贷人员应坚持“多听、多看、多比较”原则。在发展业务的同时适度控制发展速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持业务平稳发展,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坚持为业务发展服务的理念,正确处理好“资本、风险和收益”三者的关系。具体措施如下:
(一)内部控制方面
1.严格落实总行授信政策指引。
总行有专业人员、机构对经济形势、行业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等进行关注和分析,并会形成比较专业的授信政策。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内部信用评级制度。
(1)首先,银行内部应专门设立内控组织和风险管理部门对银行信贷质量进行管理。信贷审批部门应审贷分离。审查、贷款两个部门各司其职,共同管理信贷市场,审计部门负责收集信贷对象的相关信息,了解信贷对象所处产业、行业的国内、国际市场环境,贷款部门负责贷款的额度控制及发放程序。细化风险管理部门,从领导层到信贷人员形成纵向架构,相互监督,再从横向架构细分贷前贷后负责人,相互制约监督,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个整体系统的建设,必须从领导到信贷员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能提高效率,降低信贷风险。
(2)完善信用评级制度,聘请专业机构对客户数据进行信用评级,建立相应数据库,从而更清楚客户的信用等级,以便做出风险预估来降低银行损失。
3.改善信贷投放不合理以及信贷
资产单一化的情况。根据银监部门要求,继续以小微企业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引领我国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强力助推小微企业快速发展,这样有利于贷款风险的分散。同时,要继续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农村金融需求;要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推进基础金融覆盖,积极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小微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风险的措施。这样就会改善信贷投放不合理的现象,将信贷资产分散化,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4.建立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加强风险管理意识。
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是完善风险管理体制的条件之一。银行应该根据当前金融市场的变化,完善信贷政策以及对银行资产进行保护,这就要求银行信贷人员要有风险防范的意识,发现风险的专业素养。对信贷人员进行科普教育,专业培训,使风险意识深入到每个人心中。银行信贷人员应自觉用信贷风险管理文化约束自己,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5.建立有效考核制度,建立信贷责任人机制。
银行内部应该形成有效的考核制度,将信贷的每个环节责任与责任人的绩效挂钩,定期进行业绩、风险考核,形成一套防范信贷风险的激励约束机机制。如若发现盲目向大客户贷款而给银行造成大量不良贷款的信贷人员,就进行严加惩处,扣除较小奖金,这样就会规避贷款过于集中导致的信贷风险隐患。
6.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完善风险评估系统。
(1)商业银行要收集大量信息,例如经济发展情况、贷款客户的企业性质、领导素质、组织架构、企业的信用等级、盈利能力以及现金流、资金链等情况,并运用计算机进行动态监控,形成从贷前到贷后的整体管控,发现风险,提前预警,从而降低风险系数。
(2)完善评估系统主要从客户信息数据化,设置客户档案台账,贷款管理台账,建立相应数据库等方面进行。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客户贷前信息、客户经营信息以及信用评价的评估系统。
(二)借贷者第三方方面
1.严格准入第三方抵押物。
贷款的逾期,抵押人均为第三方。应加强对借款人约束,提升借款人履约意愿,严格把控第三方抵押物准入,对借款人贷款用途进行细致分析,对借款人及抵押人关系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排除挪用风险后再进行授信。
2.分笔支用,设定合理贷款期限。
对部分授信客户,银行应建议要求客户支用贷款分笔使用,错开一定还款期限,这样可有效降低客户贷款本息集中到期对营运资金造成巨大压力。针对单一客户与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合作较多的,根据客户还款能力,发放贷款尽量错开与其他大额贷款到期期限,有利于客户减少还款压力,造成不必要的不良贷款。
3.要求客户在本行开设账户进行结算,使用本行金融产品。
提高单个客户为银行带来的综合收益,除了能给银行带来综合收益,还能更便捷地了解企业经营动态,尤其是现金流情况,当出现异常情况,银行可提前知悉并介入来规避风险。
(三)外部因素方面
1.完善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规范信贷市场环境的法律比较落后,在贷款通则中关于信贷分类、期限、调整对象的范围都有已经不符合现有信贷的情况。应该借鉴国际上关于银行的先进经验,完善银行信贷管理的法律法规。从实际信贷管理问题出发,建立从银行内部控制到信贷审批发放的一套完整法规。围绕降低风险,提高信贷质量,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建立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另外,还应该着重协调中央法规与地方法规之间的关系,将行政干预法规程度降到最低。
2.加强对社会信用监督力度,丰富融资手段。
加强社会监督,能有效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监督借贷者信用,从而减少信用等级低下的借贷者造成的不良贷款,有利于我国银行信贷管理。丰富金融市场的融资手段,可以减少从银行借贷的压力,同时对减少不良贷款,信贷管理压力做出贡献。
四、小结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控,不单单靠某一种或某一次的防范措施就能达到好的效果,信贷管理靠的是打“组合拳”,要综合运用各种防控管理措施,争取在发展业务同时做好风险管理的工作。
作者:毛淑珍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洪梅.全面开放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2007,(03).
[2]王义华,于卫兵.对商业银行贷款监管指标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5,(23).
[3]黄益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