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优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伴随着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复苏以及央行一系列相关货币政策的出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在不断调整和整治金融秩序以后,规模不断扩大。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快速发展的信贷规模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给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带来了巨大的信贷风险。面对近两年我国经济的“新常态”,如何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正确处理业务关系和风险管理的密切关系,开拓更优质的客户资源,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以及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出发,并针对其问题提出优化的措施。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现状分析
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和一系列社会自然因素的作用,给商业银行信贷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银行信贷资产和收益发生损失致使银行利益受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业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增大,不良贷款率上升
近几年我国经济下行情况突出,尤其是贷款还贷逾期率不断攀升、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尽管国家已采取各项措施来监管,但银行业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仍然呈增大势态,不良贷款率也一直上升,致使银行信贷风险不断加大。
(二)银行信贷投向结构不合理,风险较集中
1.从投放贷款的对象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更倾向于大的行业、企业和项目。它们周期长,稳定性好,收益高,利率以及贷款留存率高的特点致使我国商业银行对这类对象大规模的进行贷款投放,如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电力等大型项目,忽略小微企业、行业、项目,这使贷款投放结构不合理。
2.从投放贷款的地区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与城市,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或者农村则相对较少,据不完全统计,贷款余额的60%多是分布于东部发展较快的地区或者城市,而西部、中部、东北部则分别为16%、15%、9%,这种情况极大地加剧了区域经济结构的失衡,不利于建立新的贷款增长点,不利于分散信贷风险,信贷投向差异化增大。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相对紧缺,因此信贷过多的集中于优质行业和客户,经济发达地区,与此同时,为了争取大型企业的存款资源,迫使商业银行的贷款也被动地流向这些企业,从而出现贷款过度集中的状况,这种情况直接后果就是风险得不到有效分散。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贷款制度规范不严格,执行力度不够,贷款期限不合理
信贷制度规范向所谓的“大户”妥协,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对大户采取优惠政策而忽视贷款制度规范,增加了不良贷款以及呆账的风险系数,极大地影响了银行信贷的管理风险。对大额客户的风险管理意识较为淡薄,贷款期限没有合理的规划,从而在授信过程中忽略存在的相关风险。造成这种现象有以下原因:“三查”制度流于形式,银行内部缺乏长期的激励约束制度规范,加之对现有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用担保代替银行资本约束条件极易导致管理者不顾实际的风险承受能力,大肆扩张信贷规模。商业银行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信贷人员,未对信贷负责人设立相关的奖罚制度、权利和义务,增加了负责人利用个人权利与信贷者勾结以获取银行融资的可能性,极大地增加了信贷管理的风险。
(二)银行自身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率低、管理层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创新与营销机制不完善、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并存等体制、机制性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近几年来,骗贷、拖欠银行贷款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银行内控体制的不健全。原因如下: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建设比较薄弱。信贷部门分工不明确,部门细化程度不够;审批流程不规范,审批过程不严格,放松贷后管理。忽略借贷者在贷款到期前挪用银行信贷资金投放到高风险项目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管理人员组织架构不合理。
(三)贷款风险评估机制不合理,防范预警机制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没有一个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从而造成大量不良贷款。原因如下:没有全面考虑贷款业务受理、调查评价、审批、发放、贷后管理等方面,忽略其中环节导致风险产生。贷前审批没有通过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审查后进入信贷审批阶段,审查只是根据审批材料进行的,没有现场考察,客户提供虚假材料,贷前审查相当于虚设,信贷潜在风险预警机制弱。
(四)对信贷对象了解不全面,重贷轻管,第三方抵押物准入标准低
交易对象关系复杂,贷款信用低下也造成大量不良贷款。对信贷对象没有全面的了解,第三方抵押物准入没有严格标准。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贷后管理形式化造成很大的潜在贷款风险,银行在分配人员时也更倾向于贷前,贷后管理人员较少,加上贷后管理制度不完善,风险预警机制也未建立,容易产生大量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分析:借贷人资金信用低下,借款人个人收入不透明、个人征税机制不完善,诈骗贷款、多头贷款现象严重,抵押人挪用贷款,套用借款人资质,造成贷款挪用,加上信贷管理方法落后,信贷人员素质较低,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盲目抢贷。贷款客户有较为复杂的关联关系,不易调查清楚,造成对交易对象了解有失全面,造成大量不良贷款。
(五)缺乏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
信贷风险管理文化是存在于商业银行中,被风险管理人员认可接受的关于思维层面、行为技术层面、制度观念层面的一种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商业银行当前就存在风险管理文化缺失、管理人员管理松散、管理不到位等情况。
(六)其他
对社会信用监督力度不够,相关立法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大量干预,金融市场融资手段较少等原因。
三、优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
商业银行信贷在实际业务发展中,信贷人员应坚持“多听、多看、多比较”原则。在发展业务的同时适度控制发展速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持业务平稳发展,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坚持为业务发展服务的理念,正确处理好“资本、风险和收益”三者的关系。具体措施如下:
(一)内部控制方面
1.严格落实总行授信政策指引。
总行有专业人员、机构对经济形势、行业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等进行关注和分析,并会形成比较专业的授信政策。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内部信用评级制度。
(1)首先,银行内部应专门设立内控组织和风险管理部门对银行信贷质量进行管理。信贷审批部门应审贷分离。审查、贷款两个部门各司其职,共同管理信贷市场,审计部门负责收集信贷对象的相关信息,了解信贷对象所处产业、行业的国内、国际市场环境,贷款部门负责贷款的额度控制及发放程序。细化风险管理部门,从领导层到信贷人员形成纵向架构,相互监督,再从横向架构细分贷前贷后负责人,相互制约监督,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个整体系统的建设,必须从领导到信贷员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能提高效率,降低信贷风险。(2)完善信用评级制度,聘请专业机构对客户数据进行信用评级,建立相应数据库,从而更清楚客户的信用等级,以便做出风险预估来降低银行损失。
3.改善信贷投放不合理以及信贷资产单一化的情况。
根据银监部门要求,继续以小微企业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引领我国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强力助推小微企业快速发展,这样有利于贷款风险的分散。同时,要继续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农村金融需求;要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推进基础金融覆盖,积极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小微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风险的措施。这样就会改善信贷投放不合理的现象,将信贷资产分散化,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4.建立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加强风险管理意识。
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是完善风险管理体制的条件之一。银行应该根据当前金融市场的变化,完善信贷政策以及对银行资产进行保护,这就要求银行信贷人员要有风险防范的意识,发现风险的专业素养。对信贷人员进行科普教育,专业培训,使风险意识深入到每个人心中。银行信贷人员应自觉用信贷风险管理文化约束自己,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5.建立有效考核制度,建立信贷责任人机制。
银行内部应该形成有效的考核制度,将信贷的每个环节责任与责任人的绩效挂钩,定期进行业绩、风险考核,形成一套防范信贷风险的激励约束机机制。如若发现盲目向大客户贷款而给银行造成大量不良贷款的信贷人员,就进行严加惩处,扣除较小奖金,这样就会规避贷款过于集中导致的信贷风险隐患。
6.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完善风险评估系统。
(1)商业银行要收集大量信息,例如经济发展情况、贷款客户的企业性质、领导素质、组织架构、企业的信用等级、盈利能力以及现金流、资金链等情况,并运用计算机进行动态监控,形成从贷前到贷后的整体管控,发现风险,提前预警,从而降低风险系数。(2)完善评估系统主要从客户信息数据化,设置客户档案台账,贷款管理台账,建立相应数据库等方面进行。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客户贷前信息、客户经营信息以及信用评价的评估系统。
(二)借贷者第三方方面
1.严格准入第三方抵押物。
贷款的逾期,抵押人均为第三方。应加强对借款人约束,提升借款人履约意愿,严格把控第三方抵押物准入,对借款人贷款用途进行细致分析,对借款人及抵押人关系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排除挪用风险后再进行授信。
2.分笔支用,设定合理贷款期限。
对部分授信客户,银行应建议要求客户支用贷款分笔使用,错开一定还款期限,这样可有效降低客户贷款本息集中到期对营运资金造成巨大压力。针对单一客户与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合作较多的,根据客户还款能力,发放贷款尽量错开与其他大额贷款到期期限,有利于客户减少还款压力,造成不必要的不良贷款。
3.要求客户在本行开设账户进行结算,使用本行金融产品。
提高单个客户为银行带来的综合收益,除了能给银行带来综合收益,还能更便捷地了解企业经营动态,尤其是现金流情况,当出现异常情况,银行可提前知悉并介入来规避风险。
(三)外部因素方面
1.完善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规范信贷市场环境的法律比较落后,在贷款通则中关于信贷分类、期限、调整对象的范围都有已经不符合现有信贷的情况。应该借鉴国际上关于银行的先进经验,完善银行信贷管理的法律法规。从实际信贷管理问题出发,建立从银行内部控制到信贷审批发放的一套完整法规。围绕降低风险,提高信贷质量,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建立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另外,还应该着重协调中央法规与地方法规之间的关系,将行政干预法规程度降到最低。
2.加强对社会信用监督力度,丰富融资手段。
加强社会监督,能有效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监督借贷者信用,从而减少信用等级低下的借贷者造成的不良贷款,有利于我国银行信贷管理。丰富金融市场的融资手段,可以减少从银行借贷的压力,同时对减少不良贷款,信贷管理压力做出贡献。
四、小结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控,不单单靠某一种或某一次的防范措施就能达到好的效果,信贷管理靠的是打“组合拳”,要综合运用各种防控管理措施,争取在发展业务同时做好风险管理的工作。
作者:刘俊妤 毛淑珍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洪梅.全面开放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2007,(03).
[2]王义华,于卫兵.对商业银行贷款监管指标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5,(23).
[3]黄益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