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风险管理作用(8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企业质量风险管理作用(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企业质量风险管理作用(8篇)

第一篇:药品经营企业质量风险管理作用

1药品企业质量风险管理的意义

质量风险管理指的是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药品质量风险预测评估、控制以及沟通和审核等系统化过程。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则是针对药品流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质量事故问题而制定的一套相对完整的管理程序,以预防和控制质量事故为基本原则。因此,质量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与GPS所体现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药品经营企业是质量风险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企业在贯彻落实GSP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种质量风险管理方法,科学识别和评估质量风险,及时控制质量风险,保证公众安全用药。

2药品企业质量风险管理的主要程序

2.1质量风险评价

在风险管理工作中,风险评价指的是,组织和分析对风险决策有帮助的相关资料,既包括对危害的确定,也包括对受害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风险评价作为质量风险管理的首要程序,主要涉及到以下具体的实施步骤:(1)风险识别。这一步骤就是运用系统化的信息,找出风险的潜在根源,分析出现的风险疑问。对于药品经营企业而言,引起质量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责任人本身的风险意识、管理制度、管理职责的划定、过程管理以及管理条件、仓储设施条件都是质量风险的关键控制点,每个环节都具有一定的风险。(2)风险属性分类:药品风险可能来源于药品本身,也可能来源于人为因素。总的来说,其风险来源比较复杂。人为因素容易引发假冒伪劣药、药品质量差、用药差错、标识不清或混用、包装不符合要求等多个问题的出现,这一类风险是基本可控的;药品本身因素包括了如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等已知风险,还包括位置不良反应、未试验人群的使用、非适应症的使用等未知风险,前者属于可控风险,后者属于不可控风险。(3)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结合定量或定性方法,将所预估的风险同已有的风险标准进行比较,并确定风险的重要程度。按照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划分,还可以确定风险的可接受性,一般,对于可接受的风险,可以不用主动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对于不可接受的风险,由于风险发生后可能会引起严重伤害,因而要采取有效的风险干预措施,防止风险发生。

2.2质量风险控制

质量风险控制指的是在实施质量风险评估后,执行产生的风险管理决定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根据对药品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风险评价结果,药品经营企业要采取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质量风险控制主要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三个步骤得以实现,在风险发生之前,有效的的风险控制举措能够降低失误率,减少损失和浪费,事前控制的主要手段包括风险转移、风险减弱、风险避免以及风险自留等。在风险发生之后,积极主动地应用风险管理方案,快速、科学地应对和处理风险,能够将企业的损失降至最低;事后控制主要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后,总结和分析整个事件本身,及时反馈和宣传,并根据分析结果对今后的工作提出改进方案,为以后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质量安全管理与防范措施提供重要依据。药品经营过程比较复杂,环节众多,因此,企业要不断地加强预先防范力度,实施同步控制,充分重视事后反馈和总结,不断地弥补风险管理中的漏洞。

2.3质量风险沟通

质量风险沟通能够为企业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它是指决策者以及其他涉险人员互相分享与风险及其管理有关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涉险各方能够针对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阶段和过程进行充分沟通,并通过交换、分享文件、风险记录等形式,分享风险管理经验。沟通的内容应该包括风险确认、评估、控制、风险的严重程度、风险处理情况等多方面的信息,并以书面形式完整地记录下来。

2.4质量风险审核

根据既有的经验,结合与风险紧密相关的新知识,风险管理审核人员必须对风险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和审核。在实际的药品经营管理工作中,审核人员可以根据GSP以及企业自身制定的质管体系进行评审,适当引入新经验、新知识和新审核方法,开展和推进定期审核,并监督和跟进GSP实施过程和效果。

3结束语

基于对药品经营企业质量风险管理主要程序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质量风险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对自身的药品经营和管理工作作出规范、恰当的评价,并为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对于提升企业规避质量风险能力、加强药品质量控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要充分重视质量风险管理工作,在日常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切实加大风险管控力度,为社会、民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药品。

作者:赵咏雪 王家英 单位:吉林省赫阳药业有限公司 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篇:集团企业纳税风险管理控制浅议

一、明确企业纳税风险的必要性

企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来自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风险,要保证更加健康长远的发展,就要强化对纳税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机制,一旦出现纰漏,一方面企业要补缴税款或者滞纳金等,另一方面,企业的信誉也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受到刑事处罚。对企业纳税风险的避免,一方面能够有效避免以上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完备的避免纳税风险的策略的实施,是保证企业内部各项活动有条不紊进行的保证。因此,明确企业纳税风险并建立完备的风险避免体系,对企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企业面临的一般潜在纳税风险

(一)日常经营活动

企业产品的生产,从原料到成品包装出售,有一系列的环节,其中多数需要缴纳相关名目的税款,其中比较主要的包括增值税和所得税,相关以上两个税种的政策很多,正因税收名目较多,这也是最容易导致企业因纳税管理不当造成损失的两个税种。除以上两种外,企业还面临着发票管理不当导致损失的风险。因为发票的不规范增加了企业逃税的可能性,因而发票的开具规定十分严格,同时,对于虚假发票的成本不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一旦收到虚假发票,企业同样要遭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非日常经营活动

企业在非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纳税风险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及关联交易的纳税风险。

1.筹资风险。

筹资的纳税风险包括自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两个方面。企业在筹得股东认购股票后得到的资金经营得到的利润后,必须在税后分配。企业向银行借贷的资金需要支付的利息也要计入支出款项,然而,相比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的过程更为繁琐,因而同样面临着一定风险。

2.投资风险。

投资作为企业的盈利方式之一,包括购买国债,金融债券等。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取得的收益必须要缴税,其具体内容可能涉及到优惠的税收政策,然而税收的优惠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才能享有。在这一环节中同样隐藏着一定风险。

3.改制重组风险。

企业在经历重大变动,内部体制需要重组时往往涉及到税务处理,在税务处理条件上因为内部差异可能相关到是否符合税务特殊处理的条件,正因为重组本身的复杂性,相关缴税活动也非常复杂,企业有必要深入研究相关政策以避免经济损失的风险。

三、纳税风险的成因

(一)企业对纳税的认知有误

依法纳税虽然普遍为企业所认知,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却不够准确,不仅要依法履行纳税的义务,同时要有维护纳税人权利的意识。国家政策对纳税企业应享有的权利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然而很多企业只把纳税认为是一项应尽的义务,没有享受到权利为企业带来的利益,是企业的隐形损失,不可不谓之风险。正确的纳税意识,可以避免企业缴纳税款中的多余款项。比如,由于对延期纳税政策的不了解,企业在资金紧张,没有能力支付税款时需要在后续过程中缴纳滞纳金,但如果企业了解相关政策,申请延期纳税,那么就避免了缴纳滞纳金的风险,为企业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从而降低企业的纳税风险。

(二)纳税管控体系不够完善,纳税风险认识薄弱

当前,企业对税务风险普遍没有深刻的认识,对于设立完备的纳税管控体系也不够重视。相关的纳税事务仅限于财务部对税款的申请缴纳上。对于纳税风险的调控与管理没有完备的战略规划。同时,税款作为企业的一项支出,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收益,然而多数企业并没有将纳税这一事项纳入到经营管理的规划当中。

(三)税务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企业的税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不够高,企业在此方面重视度低。企业的办税人员如果能够充分了解相关各项税务的法律法规,同时灵活运用法律知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那么企业面临的纳税风险也会降低。

四、加强企业纳税管理,降低纳税风险的措施

(一)提升办税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专业水平严格把关

办税人员是企业在办理税务事项的基层员工,除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之外,员工的专业素质间接影响到了企业缴纳税款的相对数额。办税人员对于税务相关的法规的了解程度和专业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充分运用法律知识维护企业的权益,其专业素养的高低也决定其是否能够充分结合法律知识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出最有利企业的决策,从而影响企业的收益。在招收办税人员时,企业应当对办税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严格把关,重点考察其工作经验水平的积累以及对相关法规的了解程度。

(二)设立纳税风险管理部门

企业应设立纳税风险管理部门,其职能包括对企业内外环境风险的评估,除核算税务和资料保管外,重点要设立制定承担税务计划的部门,分管完备税收政策和税收筹划的部分。争取各个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同时互相督管,从而做到有效降低企业纳税风险。

(三)评估纳税风险

要做到准确避免纳税风险,首先要对纳税风险作出准确评估,只有认清纳税风险与形势,才能做到有效地规避。鉴于企业的纳税风险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所以企业需要设立专职人员分别对内外环境风险加以评估,企业应以自身性质为基准,综合产品市场,对产品从生产准备到售后工作的各项环节有准确的认识,包括各环节对最终盈利的影响程度等,同时,综合各项因素后,总结风险特征,据此将风险分类,最后制定有效的规避策略并付诸实施。

(四)税企沟通渠道的建立与监察

企业应与税务机构建立沟通的渠道,以此来随时增加对税务政策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的环境不断更新企业风险评估方式和纳税风险的统筹制度,将纳税管控信息与时新法规相结合,从而最大程度上保障企业的利益,维护纳税企业的合法权利,继而才能使企业长足有效地发展。

五、总结

集团企业纳税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需要企业以切身实际为出发点,综合内外环境加以评估并制定有效完备措施。企业应认识到建立纳税风险管理调控部门的重要性,将潜在风险有计划地规制,才能保证企业内部有序,外部环境和谐,从而保障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作者:程杰 单位:国网河北武安市供电公司

第三篇:油气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设计

一、控制环境的设计实施

(一)构建合理的风险管控的组织机构

油气企业在组织机构的设立上专门设立内控项目建设委员会和内控办公室。内控项目建设管理委员会作为公司风险管理的决策机构,负责审定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审定风险管理重大方针、政策和工作总体安排,审定风险数据库和关键控制管理文件及其他相关重要文件。内控办公室在公司内控项目建设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公司风险管理日常工作。内控办公室制订风险评估的总体方案,确定风险评估方法及工具、风险评估的总体范围和方法,并且及时对风险管理控制的制度进行不断地修订和完善,更新新增业务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数据库,并对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分析,指导和帮助业务管理部门进行控制设计,对公司相关部门的控制设计进行有效性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对控制瑕疵和控制失效进行专项检查或专题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对违反风险管理制度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导致管理失控、控制失败并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配合审计、监察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二)规范油气企业授权体系

油气企业风险管控环境的构建,不仅仅是制定一套严密的制度和流程,同时还要在员工中不断普及风险管控的教育,增强风险管控的意识,建立权限指引。油气企业风险管理环境构建可以分为业务层面和公司层面两个层面。公司层面的风险是属于公司层面整体关注的、影响公司全局和战略实现方面的风险。业务层面的风险是产生于各具体业务环节的风险。如:市场营销、技术研发等。公司员工应当按照公司的风险评估的总体方案,根据业务分工,配合内控办公室识别、分析相关业务流程的风险,确定风险反应方案,建立控制管理制度,按照规定的方法和工具描述业务流程,编制风险控制文档和程序文件等,并且根据业务更新不断修改完善控制设计。在控制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收集、分析和控制缺陷,提出控制缺陷改进意见并予以实施。对于重大缺陷和实质性漏洞,向公司内控办公室反馈情况,内控办公室统一向内控建设委员会汇报,同时配合内部审计、监察部门对控制失效造成重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二、风险评估的设计实施

油气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威胁,企业新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能够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以及控制,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责任制度

油气企业现有的管理制度没有兼顾到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属于静态的内部控制,新的内部控制体系应该做到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企业的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

(二)实施风险预警制度

风险的防控效果与风险的预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对油气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及时、准确地进行预警,风险的危害才有可能降到最低,便于油气企业根据预警的结果采取恰当地应对措施,实施企业风险防控、内部控制的战略目标。

(三)建立产品销售和资金控制的风险评估制度

对于油气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资产就是存货的化工产品和资金,因此要重点制定这两项资产的操作流程、控制的标准,对于资金的使用、流动,化工产品的储存、运输要进行全面风险收益评估,将企业的风险严格地控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三、风险控制的设计实施

对控制活动的分析是企业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的基础,其实质就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流程管理进行重新定位、评价。控制活动要首先明确风险控制五要素之间的关系,控制活动的分析要明确油气企业的经营目标、化工产品的业务范围以及该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明确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主要任务、现有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的销售业务的流程、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并确保油气企业所有的人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油气企业的岗位设置和部分部门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因此员工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相互推诿,造成权责脱节,不能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公司应该建立将流程作为导向的组织结构,打通各个部门的阻隔,从而提高流程运营效率。根据流程管理的要求,油气企业的流程规范必须准确、清晰,不能产生歧义,并且需要明确责任主体,以保证员工能够正确理解内部控制制度。在流程管理中,公司的每个员工都必须准确、完整、及时地根据有关流程来完成自己的工作。由此可见,公司执行流程的过程也是公司遵守并执行内部控制的过程。内部控制在将公司的业务流程系统作为载体之后,将被具体地应用到公司的各个经营环节中,因此,流程管理就会利用渗透性来对公司管理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使得公司的内部控制不再是一纸规章制度,而是企业实现健康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管理流程和内部控制之间具有良好的耦合性,如果公司的内部控制将流程作为依托,内部控制的作用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公司的内部控制的理念应该从关注职能转变到关注流程。通过对公司运作的各个任务和作用进行衡量和考察,有利于发现公司内控中的薄弱点,建立控制点,并制定相应的业务流程,通过执行业务流程来保证落实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利用流程管理工具,有助于促使公司的内部控制的要求准确、成功地渗透到公司的各个作业和流程中,实现和企业运作过程的密切相连,并控制各个价格活动的过程,控制并管理公司价值创造的全过程。

四、信息与沟通的设计实施

信息的搜集和储存是公司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油气企业的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主要来源于股份公司、上级主管部门、油气企业各部门、各分公司以及外部政府等相关单位。对于某些专业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油气企业应该按照信息的性质分处室进行分别搜集、整理;公司的合同管理办法、诉讼纠纷、价格、安全等管理办法等由公司的企管处进行收集、整理;公司的产品计划管理办法、规划投资管理办法等由公司规划计划处收集整理;公司的信访举报、反舞弊、公文处理等事项由办公室来负责收集整理;对于职业道德等相关信息由公司党群处负责;仓储等相关信息和管理办法由仓储配送部来负责。为了确保信息的安全性,油气企业应该坚持用OA公文系统和油气企业邮箱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如果确实需要纸质文件存档,也需要做好相关的保密工作,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在信息使用的过程中,应该先由相关的信息管理部门进行分析,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合规性然后再指导相关部门使用。

五、内部监督的设计实施

(一)内部监督的架构与流程设计实施

一般情况下,监督与审查是油气企业对其各个经营管理部门的管理监督,这是确保相关部门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执行油气企业销售战略的有力保障。监督与审查从其内涵上来看,指的是企业内部监察部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管理部门、内部监督的审查等监督管理部门的再次监督和再次评价的总称。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理论和审查的力度,能够确保企业内部控制按照既定的方案实施,取得预期的管理效果。事实上,内部控制过程就是对企业各个部门进行的实时监督管理,使得各个部门能够按照公司战略发展的要求,各司其责,成为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内部监督设计实施坚持的原则

在监督评审活动和缺陷的纠正方面应当遵循三个原则。首先,应当不断地在日常工作中监督评审内部控制的总体效果。对主要风险的监督评审应当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一部分。其次,无论是经营层或是其他控制人员发现了内部控制的缺陷,都应及时向适当的管理层报告,使其得到果断处理。第三,要树立全员控制意识,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促进企业控制环境的建立,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建议,实现组织与其达到的内部控制水平。

(三)内部监督制度体系建设

内部监督需要制度体系作为支撑,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当中,如果没有制度,则所有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领导人个人意志的随意性就会爆发出来。而一旦形成制度并且和流程紧密结合起来,一般来说会增加那些想突破控制而进行舞弊行为的难度和成本,即便没有完全杜绝各种舞弊的发生,至少可以减少发生的频率。

作者:张羽瑶 于晶晶 单位: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中国石油华东化工销售公司

第四篇: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

一、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任何一个企业集团都可以比喻成一个复杂运转的系统,子公司是各个器官,母公司是大脑,而现金流则是这个系统的“血液”。没有正常健康的血液系统,整个系统不可能正常有效地运作。因此,企业的资金链和现金流对于整个企业集团的全面发展与壮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作为一个集团公司,风险控制与资金管理必须要考虑到每个子公司的资金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往往对财务部门有很高的要求。一个集团公司的现金流量的管理水平高,资本结构是良好的健康的,企业可以有一个高质量的现金流量,就可以提高该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而集团企业中的风险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个子公司的财务危机往往会引起整个集团企业信用危机。也就是说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整体联动性和传递性。企业集团的一般特点是,母公司具有双重化职能,产权关系错综复杂,决策层次较多,投资行业多元化以及有着大量的关联交易。

1.集团企业缺乏明确的整体战略发展目标,非相关多元化

许多企业集团在近几年来迅速扩张,同时也因为受到了西方分散投资观点的影响,盲目地多元化投资。原因归结于整个集团没有明确的战略计划。进军新领域时,不同的行业市场环境不同,需要的专业技术、管理技术、运营手段、所需的人才也存在很大的区别,这也给集团企业将来的发展带来了风险。而且通常的情况是,营运资金规模越大经营规模也就越大,在企业集团进行了多元化投资以后,就会产生许多条营运资金链,如果这些资金链关联度很低,最终会导致企业营运资金效率降低。

2.进行盲目产业整合

许多企业将新产业拓展或者整合作为手段。但许多企业在自有资本不充足的情况下,并且也没有系统仔细地考察被兼并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产状况,贸然行事,缺乏严密的兼并计划,简单地通过并购来实行产业整合,最终造成整合后资金流断裂或者不能正常运转。即使并购后的资产规模扩大了,通常的情况是财务风险升高的程度远远高于企业资本的规模增加的程度。

3.股东占用资金

在集团公司里,母公司对资金的使用总是有很高的决策权力,特别是母公司的大股东。企业集团往往通过收购来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然后再通过内部资本市场中公司之间的资金借贷、担保贷款、资产抵押贷款、股权转让等方式进行融资,或者通过控制上市公司进行直接地再融资以及资金占用来解决融资问题。这将导致企业相关方交流频繁,各个公司相互控股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最终形成一个复杂的债务资金链。而大股东恶意占用资金会大大恶化这种情况,往往迅速影响到整个集团企业的资金运转,大大提高了集团所承受的风险。这种情况以斯威特集团与上海科技为例。

4.复杂的关联交易使部分子公司承受过大风险

大量的关联交易是集团公司最大的特征。集团内的关联交易包括:互相持股,资产或者产品的买卖,互相抵押、担保或者承诺等等。这些行为往往可以达到避税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共享资源共享品牌,这能够大大提高集团的经营效率。但是过度的关联交易往往会使得一些子公司承受超过其承受能力的风险进而蒙受损失。这种情况往往会出现在有银行的集团中。由于关联关系,银行会为一些实际上已经资不抵债的公司担保或者贷款。这种情况下银行对企业的评价总是不客观的。

5.复杂的产权关系扰乱了对财务风险控制主体的判断

集团企业母公司以产权关系为纽带,以全资控股、优势控股或实质控股的方式垂直控制着若干子公司或关联企业。比较错综复杂的产权关系导致了企业集团比较模糊不明确的财务风险控制主体。在一个集团中只有母公司会有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子公司们往往因为规模不大而没有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这导致母公司在决策时没有将整个集团作为主体,忽略了对子公司风险的管理,损害了子公司的利益。复杂的产权关系还会让其他部门认为风险控制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因此整个公司缺乏统一的系统的全面的战略来有效控制风险。也就是说,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产权关系,确认出一个明确的财务风险控制主体对一个企业是至关重要的。

6.不够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

往往许多迅速发展的集团企业,由于缺乏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领导风险意识淡薄等原因不能及时地建立起能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当一个集团企业逐步扩大的时候,所属的子公司越来越多,同时掌握较多公司的财务风险信息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集团内各公司共享的财务信息往往仅仅是财务报表,而很少从集团整体来分析其遇到的风险和财务状况。这使得公司掌握的财务风险信息往往不够客观与全面。因此如何搭建起一个能高效率地分享各类财务信息的平台对于企业高效率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应该做的事情

在接下来的经济发展中,为了加强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我们应该:

1.专注于主业,提高集团核心竞争力

对于集团企业,企业还是应当专注于主业上,在这一个领域努力专业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是集团企业在做大之前的关键因素。集团企业容易因为子公司较多,而将资金和经历较分散地放在不同行业上,在使得公司的资金链面临较大的压力,使得集团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在某一行业达到了一定高度使得集团有了对风险较强的抵抗力。集团在扩大经营范围之前也必须对企业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科学技术等方面加以评估,并对要进军市场进行详尽的研究分析。同时,扩大时也要尽量选择与主业相关的行业,比如可以考虑之前主业上下游或者渠道可以共用的行业,这样成本上可以大大降低,投资失败的风险也会大大减少。由于对相关行业熟悉,之前的许多人脉关系也可以利用。

2.母公司通过审核子公司的周现金报告控制集团资金情况

子公司应当每周编制现金报告通过企业建立起的信息平台上报给母公司审核。报告要按照集团企业规定的标准格式编制,内容要包括该子公司在未来一周内对资金的需求情况和筹资计划以及本周对上周现金计划的执行情况。对于金额较大的投资项目要明确说明投资计划的详尽方案。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现金报告要进行认真审核,对于没有执行的上周报告中的计划要问明原因。对于子公司重大的投资计划要格外谨慎,协助子公司对合作企业的信用做好调查工作。通过审核子公司的周现金报告母公司可以有效地控制整个集团的资金情况,提前做好资金计划,以此大大降低单个企业出现资金问题的几率,从而有效控制整个集团的资金情况。

3.进行全面的预算控制

要做到现金流的完好,最好的方法是防患于未然。合理的预算和有效的执行一般能使企业集团很大程度上的规避许多财务风险。预算的内容包括:销售,生产,采购,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人工,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费用,投资收益,现金流量,预计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的这些方面的预算。而集团企业由于其特殊性质预算时要站在整个集团的角度。通过预算,母公司达到监控和动态管理企业集团子公司经营活动的目的,包括个别项目的控制和年度总预算,同时可以明确双方权利义务,顺利完成企业集团整体战略财务目标。子公司的财务部门要与母公司的财务部门积极协调,在这个过程中子公司能将自己的投资计划资金计划与母公司沟通协调,可以避免之后出去资金短缺或者过剩的问题。预算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制度之后母公司要对子公司的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并依据执行情况作出预算调整。特别是针对一些意外的时候要灵活处理,遵循合理性的原则,并且要做好上班工作,对于滥用资金的行为要严厉禁止。而子公司也要及时上报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年度以及月度的资金预算,应按“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的层次编制,各个公司内部要按部门级次,逐级编报、逐级审批。企业集团各级财务部门通过集团共同的财务信息系统编制本级预算、审批下级预算、汇总本级和下级预算上报上级财务部门审批。集团内的预算编制要采用统一的格式,在编制要分清轻重缓急,公司之间要积极沟通。

4.集团企业要实行资金集权管理模式

集团企业实行资金集权管理模式的优势很明显。集团内的企业间资金的调剂使用解决了资金沉淀,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子公司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明显减小。整个集团代替单个子公司向银行借款,银行往往会放松对企业的信贷条件,降低了企业不能还款的风险。同时也降低了融资成本。C企业集团就是因为对资金管理的集权不够,导致一些子公司的资金链出现了断裂的时候其他企业的资金没有及时调配,最终影响到整个集团。严格的审批制度是资金集权制度的关键,对资金用途和业务的严格审批是降低子公司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特别是对所属公司的投资和担保,必要时可以请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其次引入等级管理也是使风险管理具有弹性的必要手段。对不同情况的子公司实行不同的资金管理方式。对母公司股权大影响较大的子公司要实行更严格的管理,对股权较少影响不大的子公司可以实行较宽松的管理。对于财务制度设置叫健全的企业可以叫宽松,对财务制度不够健全的子公司要严格一些。最后整个集团内建立风险管理信息平台。很多企业的风险就是信息失真多造成的。母公司可以凭借其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建立起一个风险管理信息平台,子公司可以在该平台上获得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该平台还在集团资金出现问题时使问题得到一体化解决的目的。集权的资金管理方式使得资金利用率大大提高,财务危机快速解决,最终降低了集团企业的风险。

5.在整个集团范围内建立起风险管理系统

风险管理系统一般是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衡量——选择风险处理方案——风险管理报告与评价”的模式建立。风险识别是第一步,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对国家政策的分析,对市场的实地考察等。对于风险评估与衡量应当确定适合合理的变量来进行监控和计算,对这些变量也要依照不同子公司的具体情况设定不同的参考值,指标越小越好的定义为极小型变量,对于越大越好的定义为极大型变量(应收账款周转率),对于在某一区间最好的定义为区间变量(资产负债率),对于某一点最后的定义为稳定性变量(流动比率)。在对风险进行了衡量之后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处理方法,在做决策时要站在集团的角度,考虑到每个公司的利益和风险承受情况。最后对风险管理的反馈也很重要,这对下一次处理风险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6.有效控制担保风险

作为一个或有事项,企业对这些担保会承担潜在风险。这在集团内部更为常见。集团内部的公司之间往往对被担保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金状况缺乏客观评判。常发生的问题有:企业没有担保政策,担保对象不明确,过于轻率;没有担保评估和评价机制,仅仅凭个人主观办事,造成评估和评价和担保企业实际状况不同;担保项目发生变更或者被担保企业经营状况变化时,没有重新进行评估和评价;担保业务中,一个人经办了全过程,没有审批制度,个人越权,使得企业遭受巨大损失。面对这些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担保公司和母公司担保前都要对被担保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要进行精准客观的分析,必要时可以请中介机构来评定确保公平性和专业性。如果是子公司之间的担保必须上报母公司审批。特别要关注资金的用途、项目的可行性、该企业的偿债能力。在担保后要整个过程中母公司要进行监控,发现被担保企业出现问题时要及时采取措施。

三、结语

总之,集团企业风险控制的关键就是协同好母子企业之间的风险管理战略,要发展强大,首先要在自己的核心主业上做好才能发展其他产业。做好整个集团的现金预算,主动掌控现金流动情况,降低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企业担保总值不能太大,并且要对被担保企业合理客观评估。资金要实行集权管理。最终降低整个集团的风险。

作者:耿鑫 单位:浙江杰富仕保安服务有限公司

第五篇:浅谈企业风险管理

一、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是对风险和机会的管理,它是企业从战略制定到日常经营过程中对待风险的一系列信念与态度,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进行管理,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

二、风险的识别

识别企业各类潜在的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起点,常用的风险识别技术和方法有以下几种:

1.行业风险组合清单。

同一行业具有相同或类似的风险,企业可通过公开渠道和利用外部专业咨询机构的资源,获取本行业中的风险组合清单,作为本企业风险的基础和参考。如租赁公司在出租房屋时,要时刻关注租赁户的动向,以防租赁户欠租逃跑;物业公司要警惕公司共财务被占用或破坏风险、小区安全隐患、职工和业主的关系处理等等。

2.部门风险汇总。

企业管理层将企业经营目标和控制分解至各部门,由各部门根据目标和控制,列举其职责范围内的各类风险,并经主管部门或管理层评估后予以确定。比如工程部门施工延期的风险;财务部门货币资金支付和帐务处理程序、资金短缺的风险;法律部门合同中隐含陷阱的风险;安全部门人为操作、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

3.头脑风暴。

企业召集内部不同管理层级、不同职能部门、不同岗位的员工、职工代表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自由讨论,形成对企业风险的基本认识。2014年9月我公司新领导上任以来,对公司重要的事件,都要召集管理层、职工代表以及企业骨干来讨论,听取采纳好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决策的失误。

4.SWOT分析。

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优势和劣势针对企业内部各种因素,如财务资源、人力资源、企业销售等;机会和威胁对企业外部面临的各类变量,如政治、环境、行业风险等,企业要重点关注劣势和威胁,对风险进行讨论并形成一致意见。

5.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针对一项新的业务或事项进行的风险识别方法。例如企业需要对新成立的职能部门或业务单元进行风险识别。由于没有经验借鉴,企业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向相关人员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或业务人员询问新的业务或事项存在的风险,并以问卷调查的结果作为管理层确定该业务或事项的风险的参考依据。

6.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

按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收支明细表等财务资料,财务人员经过认真核算并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其潜在风险。

三、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描述、分析和判断,并确定风险重要性水平的过程。首先分析风险的可能性,一般有“很少的”、“不太可能的”、“可能的”、“很可能的”、“几乎确定”等几种情况。然后分析风险影响程度,一般划分为“不重要的”、“次要的”、“中等的”、“主要的”、“灾难性的”等几个级别。通过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风险矩阵法分析,将各类风险按照重要性水平进行排序,确定企业优先控制的风险,为选择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奠定基础。风险矩阵法。风险矩阵法是把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后对目标的影响程度,绘制直角坐标系。风险是高严重性、高可能性的处于“红灯区”,是影响企业正常发展的,企业应指定专门的责任人进行重点管理。高严重性、低可能性的处于“黄灯区”,发生的可能性较低(如政策影响、地震等),一旦发现,损失将很大。低严重性、高可能性(如日常经营与商户的摩擦行为等),如积累到一定程度将达到企业不可接受的水平。低严重性、低可能性,属于“绿灯区”,与企业业务相关性不大,目前水平上是可以接受的。

四、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应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

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并且风险发生的不利后果很严重,企业主动放弃或停止该活动。例如,由于雨雪天气,航空公司取消某次航班;企业中止与信誉较差的供应商往来;新产品在试制阶段发现问题而停止研发。风险规避是控制风险的一种最彻底的措施,是相对消极的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应谨慎使用。因为企业选择风险规避,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还可能产生新的风险。我处下属企业小商品商贸有限公司从事小商品市场房屋租赁业务,市场脏、乱、差现象严重,而且也存在极大的消防安全隐患,2011年公司就市场升级改造方案进行了讨论,大部分职工认为如果改造市场,我们现有的房屋低价租赁、市场低运营成本等优势将失去,且在改造过程中部分商户将流失、目前资金也存在很大缺口,所以对改造方案持否定态度。后来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市场进行了改造,2013年旧市场发生了一场火灾更坚定了我们改造市场的决心,虽然在改造过程中遇到资金周转困难、部分商户流失等不少的问题,但相信困难将是暂时的,市场改造风险也是不可规避的。

2.风险降低。

风险降低是企业权衡成本效益后,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常见的降低方法有风险预防和风险抑制。风险预防是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减轻潜在损失的目的。如为防止被盗事故,财务部门要安装防盗门及配备保险柜。风险抑制是事后的风险应对方法,风险抑制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已经设计完成,但这一策略是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后才能发挥作用。比如企业储备一定数量的零部件以备设备出现故障时及时更换,从而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比如出现火灾,企业的及早应对方案将会使企业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如在市场改造过程中,与商户签定回迁日期时,一定要考虑到工期延迟如不能按期交付的应对措施,否则公司将面临巨额赔偿。

3.风险分担。

企业为避免承担风险损失,有意识地将可能产生损失的活动转移给其他方的一种风险应对策略。常见的方法有业务分包、投保、套期保值、出售、开脱责任合同、转移责任条款等。比如我公司为应对资金短缺的风险,在市场改造过程中将部分房屋的经营权直接出让给开发商抵顶部分工程款;在当前市场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为了应对招商困难的问题,同有实力的商户联合招商;公司与建筑公司签订的经济合同中明确规定,如建筑方在施工过程中因安全问题导致人员伤亡由建筑方承担,这一条款将损失风险转移给了建筑方;我公司在市场消防安全改造过程中,如有商户阻挠工作人员正常改造,由此造成后果由商户自己负责并承担经济损失。所有这些风险的分担将使企业经营风险降低,从而能够正常运营。

4.风险承受。

风险承受是指企业不采取任何措施干预风险的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如企业设有一个小型仓库存放一些价值较低的待处理设备,如果为了防止这些设备被盗而雇用一个保管员,而支付保管员的工资远高于这些设备价值,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可以采用风险承受策略。

五、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和调整

风险规避是企业采取任何措施都不能将风险降到可承受度以内时适用;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是通过相关控制措施,将剩余风险调整到可承受范围之内;风险承受则是风险在可企业承受范围之内。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业务情况、整体承受度等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并根据业务情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使整体风险处于企业风险承受度范围之内。如果一个企业处于初创期,风险承受度低,应该选择风险规避策略、风险降低策略、风险分担策略相结合的应对策略;如果一个企业处于成长期,风险承受度逐步提高,应该选择风险降低策略、风险分担策略、风险承受策略相结合的应对策略;如果一个企业处于成熟期,风险承受度在一个较高水平,但开始逐步降低,应该选择风险降低策略、风险分担策略相结合的应对策略;如果一个企业处于衰退期,应该选择风险降低策略、风险分担策略、风险规避策略相结合的应对策略。

六、结语

总之,风险管理需要企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风险管理也需要人们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相信,这项工作的完善、实施对于提高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企业目标的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都是十分有益的。

作者:薛月琴 单位:太原市晋东国有资产管理处

第六篇: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应用研究

一、施工企业的生产特征

施工生产的投资额非常之高,例如:建筑物体积过于庞大、工期较长、并且当年的施工项目不能在当年完成交工;再加之生产周期长,施工作业还要求有一定的保养期,如若不然,会严重的影响到建筑物的质量。一般建筑产品体积庞大,都有固定的位置,并且在施工生产时极易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并且高空作业、地下作业及水下作业相对多些,因此非常受制于自然气候的变化。对企业施工时的安全有不利的因素,对机械设备也有极大影响。施工生产任务获得的独特性。施工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业性企业,必须先获得订单、得到工程预付款,才能组织施工。也就是说施工企业完全遵守“以销定产”的原则。施工生产经营的特征决定了施工企业要面对诸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风险,因此对施工生产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至关重要。

二、施工企业风险类别及应对措施

(一)施工企业常见的风险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风险

(1)业主方风险。

工程的成立取决于投资者,投资者便是业主,是施工单位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工程的实施是否顺进行,效益是否能得到满足,业主都起着决定性影响。如业主是否在工程中随意使用权利,随意拖欠款项;亦或者干扰正常的施工程序,对于干预后的损失不予以补偿;甚至出现无力支付工程款导致施工单位的收入在经济上出现恶性循环。

(2)项目风险。

工程项目投标的竞争,价格竞争是最大因素。现在竞争也是日趋激烈,有的施工单位在投标中,为了中标,不做前期工程预算,对投资、工程规模、施工技术等一概置之不顾,无论资质是否符合,资金是否到位就到处投标,四面出击。不再科学的分析利润、成本,预测报价。

(3)劳动力市场。

材料市场及设备市场统称为要素市场,要素市场的价格风险就体现在这些市场的价格变化上,如果价格上涨,就会影响到工程总价,尤其是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更是影响巨大。因此,价格上涨对施工项目最后的盈亏具有决定性作用。

2、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1)管理层任用的风险。

管理层通常指的是项目经理,受委托于企业法人代表。基本全权负责工程施工项目,因此,一名项目经理的任用直接关系着工程施工的安全、施工质量、工作效率及各项材料、人工等成本。如果项目经理缺乏管理能力缺乏创新能力,无疑风险将是致命性的。

(2)施工项目中存在的管理风险。

通常工程都是通过总包来完成,工程本身一般都是大规模、大面积、技术方面高难度,在管理过程中顾此失彼所造成的风险案例也不少见。如果想控制住此类风险,就要在施工管理中实现风险转移。

(3)质量与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施工安全无疑是每个施工单位最为重视的问题,也是各部门最为关心的问题。质量决定安全成分,一个施工单位最怕的就是发生质量与安全事故,因为它不仅仅是给企业的经济带来重大损失,更是给伤者及伤者家庭带来巨大不幸。因此,质量与安全管理风险是当前施工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

3、财务中的风险

(1)成本风险。

施工企业的风险中成本风险是尤为重要的。企业生产的经营管理的组成有多个部分,其中成本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项目作业过程中,成本的整体控制,是否能够按照原成本预算实施与控制,对施工项目中工程所需的实体材料、人工、操作设备等施工现场的直接费用是否可以采取不同情况加以控制;对项目部间接费的核算和控制能否按照施工预算及工期要求,对费用开支定制计划,预算开支,且对每一项目费用详询核定指标。

(2)资金风险。

资金是企业运作的关键。工程款、保证金及各种垫资是否能及时回收都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建筑市场供大于求,法制与信用体系也相对不完善,致使企业巨额应收款无法及时回收。控制资金风险要加强对保证金、垫资款的回收。

(二)施工企业风险的应对措施

以上风险只是施工企业所面临的冰山一角,工程施工的复杂性决定了施工企业在施工生产中将会遭遇诸多风险,在诸多风险中,它们发生的概率及其对工程产品产生影响程度是有很大不同的。通过不同的措施具体实施,将风险范围最小化,风险系数最低化,风险目标要了然于胸,加强加大管理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保障施工生产的正常运作。

三、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流程

(一)风险识别

对存在于工程项目中的各种风险根源或不确定性因素按其产生的背景、表现特点和预期后果进行定义和识别,对不同的风险因素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SWOT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识别技术和工具进行科学的分类,列出风险因素一览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甄别、选择、确认,把重要的风险筛选出来,列出正式风险清单。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识别之后,就应对所列风险进行评估,建立问题的系统模型,结合工程施工建设中的每一个风险的特征,运用概率技术、非概率技术、设定基准技术等分析方法,风险因素有多大的风险需要进行数据化的定量分析,对风险发生的概率需要提前预算,及风险概率大小对施工企业造成的直接损失都要进行估算,这样,方可从中找出风险在项目工程中存在的关键,并做好风险评估相应的报告,为重点处理这些风险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方可保障工程施工过程顺利进行。

(三)风险响应

对分析出来的风险就应该有响应,即确定针对工程项目风险的应对措施。通过上述分析后,对已识别的风险运用风险回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自留及其组合技术,制定合理、恰当、具体的应对措施,以便施工企业减少损失,增加收益。

(四)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工程施工生产中一项重要工作。监控风险就是监视工程产品及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进展和施工环境的变化,通过检查工程进展的效果与计划的差异来改善工程项目的实施。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施工企业的生产特征,详细梳理了当前我国施工企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及其应对措施,简要论述了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流程。限于篇幅,本文对风险应对措施、风险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等方面未进行详细论述。本文对未来风险研究者进行风险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具有理论借鉴意义,对企业风险分析师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以及风险评估提供了指导框架。

作者:商德福 单位: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第七篇:企业风险管理分析

一、风险管理的误区

(一)风险管理只是CFO的事情

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主要参与者仍然是CFO,诚然,在风险管理体系中,CFO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要明白的是,企业这艘大船,船长是CEO,掌舵手是CFO,船长需要对天气、大海、船等有足够的了解,做出正确的指示,仅靠掌舵手来负责全部是有失偏颇的。1992年的COSO报告中指出: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对内控都有责任。CEO对内控体系负有根本的责任,并且享有该系统的所有权。对于大型复杂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风险管理,而不仅仅靠某个人,或者某个部门进行,才能取得风险管理的“最终”的和“深刻”的效果。如果CEO们和董事会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或者信任不够,风险管理只会沦为一场形式主义的“走秀”和“过场”。

(二)风险管理只是形式主义

很多企业的领导者目前对风险管理的看法不一,有很多的CFO对风险管理的作用并不认同,《首席财务官》杂志曾经做个一个“本土企业成功推行内部控制的主要障碍”的调查显示,47%的CFO认为内部控制障碍的是“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风险意识薄弱隐含的意思可能是,或者企业对风险管理并不认同,或者认同不够,只是把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形式,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2009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更是给了内部控制一个标准的框架,这使得更多的企业将风险管理理解成了统一的“形式”。真正有效的风险管理,才能将潜藏在企业内部的风险识别出来,一般理解的风险管理只是一些制度、流程等形式是片面的。

(三)只要把握了风险管理的工具、制定制度和措施就够了

很多企业目前已经对业务流程进行了设计,认为已经做到了风险管理,是否能够真正起到效果并不关心,其实,企业目前缺乏的并不是风险管理的工具、制度和措施,而是这些风险管理工具与制度是否得到了有效和坚定的贯彻或执行。形式化的制度和流程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2004年的中航油事件对我国的海外上市公司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大大损害了海外上市公司的形象,中航油形成的巨大亏空,并不是因为其没有内部控制制度,而是由于内控失灵,没有得到有效执行而造成的。

二、企业如何进行风险管理

(一)企业应该真正的理解自身面临的风险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风险就来源于你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一无所知。很多企业没有恰当理解自身的所作所为,尤其真正理解风险。无论是在亏损的时候还是在盈利的时候,都要绷紧风险的弦,尤其在盈利的时候,企业的领导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想清楚为何本企业有如此的幸运,哪里做的好,哪里没有考虑到,这些没有考虑到的地方如果发生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二)防患于未然,重点考虑战略风险

风险管理需要把重点放在战略风险上,大方向把握好了,其他的是一些操作和运营方面等细节的事情,当然细节问题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企业也是像一条船,只有保证方向对了,有了正确的航线,才能到达彼岸。比如企业的产品,要不断的推陈出新,因为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原来的夏新电子的一款手机A8出尽风头,但一款产品的成功怎么能使企业可以屹立不倒,企业应该重点了解客户的需求,不断的进行新的设计,让品牌具有持续的吸引力。

(三)“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我们平时可以看到很多的现象,其实原因是企业战略的风险没有充分考虑,或者虽然考虑了,但是低估了风险的程度,或者没有及时找出切实解决的办法,将风险转化。企业的领导层一定要清楚企业的风险,一旦认识清楚,就要采取合适的解决方案将风险加以控制(系统风险)或者将风险消除(非系统风险),“讳疾忌医”不是正确对待风险的态度。就像一根铁棍,起初只是少量的生锈,如果没有把铁锈去掉,将整根刷上油漆,那么这根铁棍最终会全部锈掉不能使用。

(四)符合企业实际的风险管理

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风险特征和风险点,风险管理的措施也不能人云亦云,其实许多的理论和方法,中国只是在照搬欧美的东西,但具体是否适用,并未认真考虑,所以出来的效果千差万别,汽车如是,同样的工艺在国内国外制造出来的车有差别,会计准则如是,虽然形式趋同了,但会计准则极速变身,连国内专家都搞不懂其效果可想而知,这不是规范几个科目,规范几个制度就能解决的问题,风险管理亦如是,“合身”才能穿出“效果”。

作者:季芳 单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目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务风险评估的专业化程度低,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税务风险是影响企业战略实现的关键性因素,进行税务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建立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价的机制,以识别来自企业内、外部的风险,并对其加以评估,采取应对机制和策略的过程。因此,税务风险评估对单位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基本上没有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也没有配备专业资质的税务管理人员去从事税务管理工作,税务管理通常由财务部门的财务人员兼任。但财务部门管理层次较低,不可能也没有能力从企业的战略高度对税务活动进行规划和协调,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信息收集、交换和沟通机制,所以,税务风险评估的专业化程度低,且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二)税务风险管理绩效的评价缺乏确切的量化指标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的考评是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是促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实现和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管理手段。目前我国的企业税务信息主要是通过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的“应交税费”“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得税费用”等栏目列出,没有单独反映企业税务信息的报表。虽然企业每年都会提交税务审计报告,但与提供的财务报告相比,却缺乏一套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税务风险管理的绩效,因而无法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价值直观地展现出来。这样,一来影响到企业高层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二来使得企业管理者无法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来提高相关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无法为企业改进税务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性意见。

(三)专门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建立,信息传递与沟通机制尚不健全

企业集团公司往往跨行业跨地区从事经营活动,母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存着大量的关联交易,各公司之间横向与纵向的信息传递与沟通体系对企业集团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型企业集团基本上都建立了内部信息处理系统,但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税务信息系统,因而不能及时完成税务信息数据的记录、汇总、统计和处理,影响着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一旦子公司出现涉税事项处理不当的问题,集团公司的财务或税务主管就只能成为一名“消防员”,而不能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进行远程指挥来解决。另外,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由于税企双方没有约定哪些具体税务信息、在什么期限内需要进行传递与沟通,因而当企业漏报或迟报一些重要税务信息时,税务机关如不能及时发现,就会形成税务风险源。同时,一些税务机关也缺乏积极性,通常是坐等纳税人上门咨询,才根据其需要提供相应服务。税企对话途径较少,不能及时对重大涉税事项进行探讨与决策,最终就会较大地影响税务风险管理的效果。

(四)税务风险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稀缺

我们都知道,税务风险管理人才是综合性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具备税务、会计、风险管理等专门知识,而且还应具备应对多变的税收政策、复杂的经济环境、动态的企业经济活动事项等作出相应税务风险管理决策的能力,以及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目前我国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正积极建设适合本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设置相关的税务风险管理岗位,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企业现有的这些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素质都普遍不高,不能为企业有效地管理税务风险,有时还有可能会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影响税务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也就是说,目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尚稀缺,因而在税务风险控制谋划方面没有显著的成效。近些年来,国内的一些知名财经院校已经启动了专业税务风险管理师等培训项目,但由于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管理层和部分财务人员,每年虽有一定数量的税务风险管理人才输出,但培养的数量实在有限,完全不能满足广大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因此,税务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匮乏,大大增加了企业税务风险的程度。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是企业高层对税务风险不够重视。很多大企业的董事会等决策层因税收法律意识淡薄、财税知识匮乏,而忽略了对税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他们简单地认为,税务是企业财务核算与申报层面的事,只要不做假账,不虚假申报,就不存在税务风险,没有必要纳入企业战略层面去考虑,因而在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中,较少地考虑税务风险因素并建立系统的税控制度。二是部分企业对税务风险的认识不够充分。他们认为减少税务风险的唯一途径就是多缴税,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税务风险,但是多缴税款增加了企业的负担,造成了企业的财务损失,我国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就时常发生类似损失。

(二)企业内部监督难以到位

要保证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得到切实、良好的执行,并能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过程施以恰当的内部监督。而企业内部监督不到位,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无法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一些大中型企业业务范围比较广,业务量也较多,财务会计核算分工又细,但企业的税务会计人员却不熟悉本企业核算的全面情况,对生产经营和业务流程也缺乏充分了解,加之企业管理层信息系统和财务系统又缺乏税务管理功能,相关信息在税务层面不能进行整合和分析,因而不能客观地评价、预警生产经营和业务流程中存在的税务风险。在处理税务方面的问题时,企业有些过分依赖于外部税务顾问和中介机构,导致自主处理税务问题的能力弱。

(三)国家监督的范围有限、效力难以保证

我国的国有大企业数量较多、分布较广泛,而财政、审计部门的人员数量无法做到每年对所有的国有大企业进行监督,目前,大都采取抽查的方式,且波及面窄、滞后性强,导致一部分国有大企业的税务遵从度不能提高,在税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隐患。另外,税务部门工作人员真正全面掌握税收、会计与审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还是较少,他们对税收法规制度的变革很熟悉,但对会计与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尚欠缺,而一些企业在处理税收方面总是利用不正当的会计手段进行税务操纵,做假账的情况时有发生,但税务检查又难以发现,导致税务监督效力难以保证。

(四)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较低

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对保证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许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却缺乏税务风险管理的知识,在经营管理决策上缺乏长远的税务风险管理观念,偏向于近期的涉税利益;有些企业高层管理者甚至认为只要搞好与所辖税务局人员的关系,就可以解决企业的税务问题,或者认为企业的财务部门可以处理好涉税问题,企业聘请的税务顾问可以解决税务风险问题等等。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这种素质与观念状况,必然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另外,作为普通管理者的财会人员的素质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也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均未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财会人员的管理范围有限,而且大多数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仅限于会计方面,对税收法规政策的精神把握不准,理解不深,造成了事实的偷税、逃税,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三、解决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全员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的税务管理,提高高层管理者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是实施有效税务风险管理的前提。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税务风险已成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其纳入到企业发展的战略中去考虑。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出现税务风险后,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正确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将风险消灭在源头上,使企业从被动处理税务危机中走出来。同时,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凡是与税务有关的岗位与人员都必须树立起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不能将税务风险防范工作的开展仅局限于财务部门,企业的员工都是税务风险防范的主人,要把税务风险看成是企业生存的大问题,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把税务风险控制在可防控的范围内。

(二)在企业内部设置税务管理机构,规范企业的纳税行为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的要求,设置税务管理部门和相应岗位,配备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高的税务管理人员,全权负责本企业的涉税事项,对本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税务监控,对财务部门的涉税核算与纳税申报进行审核。同时,企业的税务管理部门在税务风险的管理工作中,还应建立税务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整理和更新与企业相关的税收法规制度,取得、分析企业的业务信息,定期对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行客观的评估,并对企业的纳税行为进行统一筹划、统一管理,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三)采用科学的量化评价指标,客观地评价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用金额、百分比、损失或罚款的次数等来对税务风险管理的绩效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的指标主要有税务风险事故发生率、税务风险事故损失程度、税务风险管理成本—收益等。在评价时,我们不能孤立地使用这些指标数据,需要同以往年度的税务风险管理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差异。揭示具体的税务风险管理问题。如甲企业通过计算2014年税务风险事故发生率由上年的3‰下降为1.5‰。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企业还可以采取专家评议的方式,对一定时期内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方案、管理决策的执行情况、管理制度的创新以及税务损失控制等项目进行定性分析与综合评判,得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的等级(优、良、中、低、差)。

(四)营造良好的信息传递与沟通机制

企业的涉税事项几乎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税务风险也潜在于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及各交易环节。因此,作为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必须加强与其他各业务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为其他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税务咨询服务,对各业务部门的涉税业务予以指导,将有助于强化各业务部门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责任感,有助于他们识别税务风险。另外,企业与税务机关信息传递与沟通的效率直接影响着税务风险管理的水平。如果企业能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加强同主管税务机关的联系,必然会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增加涉税利益。税企双方还应建立“高层对话”机制,定期探讨一些企业相关的重大涉税事项,约定企业涉税处理的具体流程,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企业税务风险。

作者:邓亦文 姜明军 单位:湖南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