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分析(9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分析(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分析(9篇)

第一篇:血液透析护理风险管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11月入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9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区间在22岁~64岁之间,平均年龄(43.6±2.7)岁。接受血液透析时间在1年~15年之间,平均8年。所有患者的病症类型分别为慢性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和其他病症等。每周为患者进行3次透析。随机将90例患者分成A组和B组,每组4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基本相似,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对本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身体指征,透析前后对患者的体重变化做密切观察,并给出准确的计算,因为患者体重变化和患者有无超滤脱水关系紧密,因此监测体重便可以有效的对透析失衡问题进行监测,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患者的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情况进行监测。B组:对本组患者实施风险护理,具体护理措施为:①多和患者沟通交流,以便及时发现患者有无异常问题,例如耳鸣、头晕、心悸、抽搐和出汗等问题,并且将患者的这类情况及时的告知医生,采取有效措施处理,以防止和控制并发症问题的出现;②依照具体的要求开展规范化的穿刺、插管、胶布和换药处理,每项操作都必须保证稳定,以防止插管位置感染与穿刺针松动,开展透析时,护理人员需要定时的巡查,以防止发生患者位置偏移和渗血的情况,定期的查看透析器有无发生凝血问题;③透析器出现破膜、漏血问题时,需要进行及时的更换,护理人员需要对穿刺技术有高度熟练的掌握,以防止因为多次的穿刺而出现的血肿闭塞情况,保证血液透析效果的良好。

1.3评价标准。

对比对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的遵医行为、护理满意度、透析护理、不规范护理等方面的差异性。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资料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做处理,计数使用%进行表示,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对比使用X2做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干预效果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护理效果、风险事件发生率、夜班风险事件发生率,B组的满意率相比A组明显更高,且风险事件发生率更低,两组护理干预效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遵医率、医嘱处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规范护理事件发生率对比,B组明显低于A组,护理投诉率、意外事件发生率也是A组更高,两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血液透析多使用在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功能衰竭上,主要组成是血液透析机、水处理系统、透析器、透析液等,一般应用在急性肾损伤、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药物或者毒物中毒,其他病症像是严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等,一般的治疗方式无法取得切实的治疗效果,但是血液透析能够有效的防范病症,在这个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有无因为严重的心肌病变而发生肺水肿、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问题,这些问题是不适合继续进行血液透析的。血液透析护理人员的工作风险性是很大的,工作过程中只要有一点马虎或者失误,都会诱发严重的恶性结果,例如操作技术不够专业、工作责任心不足、病情控制观察不到位、违规操作、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不足等都会造成护理过程中发生失误风险,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本次研究中分别对我院两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与风险管理,显示实施风险护理的B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更低,患者的满意率更高,对患者造成的伤害程度越低。显示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具有较高的临床护理效果,能够切实的防范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对提升护理满意度作用突出。

作者:郑亚范 单位:吉林省农安县人民医院

第二篇:血液透析风险护理管理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中共有80例血液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管理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管理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区间21~66岁,平均年龄为(43.6±5.6)岁;透析时间最长14年,最短1年,平均透析时间为(7.5±2.2)年。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区间20~62岁,平均年龄为(42.9±5.1)岁;透析时间最长15年,最短9个月,平均透析时间为(7.1±1.9)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透析时间等基础资料的比较方面,无明显地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即血管通路护理,透析过程中机器的监护,透析后护理等。在此基础之上,对管理组患者予以风险管理措施,具体内容为:首先,对血液透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了解其原因,继而积极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护理操作流程,构建完善的护理工作制度;同时,全面贯彻执行签字制度、告知制度。此外,在护理过程中,应采取有效地风险控制对策,即

(1)依据科室的具体情况,建立健全的护理工作操作规程与制度,尤其是消毒管理制度,陪伴制度,从而做好无菌操作;这主要是由于血液透析是一种有创治疗手段,因而,为避免感染的发生,做好严格的消毒工作,并做到全程无菌操作是极为重要的。

(2)做好病人的健康宣教。

(3)在对内瘘穿刺部位进行固定时,应用胶布予以牢牢固定,避免穿刺针出现滑落的现象;在对静脉插管部位进行换药处理时,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进行操作,避免插管部位受到感染,继而对疾病的治疗带来影响。

(4)在透析时,应密切观察是否存在穿刺针滑落或者是渗血情况;动静脉监测压力,跨膜压力等情况应尽量避免凝血现象的发生,确保肝素的合理应用。

(5)在血液透析的过程中,还应当对患者的神智、呼吸、血压以及脉搏等指标进行严密的观察,以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且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6)血液透析操作者应熟练掌握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新瘘最好是让年资高,且穿刺技术较好的护理人员操作以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一次性穿刺成功,进而降低因多次穿刺而带来的感染与创伤。

(7)应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流、互动,向其说明或解释疾病治疗的情况,以避免患者及其家属对医务人员产生误解,引发医疗纠纷。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健康知识知晓率等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且予以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加以分析与处理。其中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如果P<0.05,那么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管理组中患者的满意度、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健康知识知晓率等皆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存在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所谓的风险管理,指的就是对医护人员、病患及其家属或探视者等,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予以评估,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处理的一个过程。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由于该治疗的专科性极强,且相关设备的操作较为复杂,因而,在治疗时往往会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加强血液透析的风险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风险护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避免医疗纠纷的出现。在本次研究中,实施风险管理的管理组患者其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健康知识知晓率等均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血液透析患者予以风险管理,可有效提升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提升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行。

作者:李中华 单位: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

第三篇:普外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应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普外科2012年1月~2012年12月638例住院患者及2013年1月~2013年12月645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年1月~2012年12月638例作为对照组,2013年1月~2013年12月6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男352例,女286例,年龄17~71岁,平均年龄(41.7±5.0)岁,对照组患者男354例,女291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41.6±5.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我院普外科2012年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确定风险因素,制订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对策,普外科风险因素包括患者、护士、环境、管道、应急处理等,于2013年对645例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风险管理,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进行适当的风险处理。风险管理内容如下。

(1)针对患者,对普外科老年、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重点管理,建立护理巡视卡,对有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加用护床栏杆,避免患者发生坠床等意外,保持房间内清洁干燥,避免患者滑倒,在卫生间安装扶手,这都能防止患者发生意外,科室的后勤保障工作不能忽视,经常检查病房内的各种设备设施如担架、轮椅等完好,出现问题及时维修;护士交接班要严格管理,提前15min进行,严格核查床头交接班内容,对于部分病情重的患者,要加强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密切地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重视患者的感受,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首先让患者正确的对待疾病,使患者能够配合治疗,同时建立家庭支持系统,鼓励患者的家属多关心体贴病人,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影,使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和护理。

(2)针对护士,由于我科室护理人员相对比较少,大部分护士都是近几年上岗,基础知识不扎实,阅历不丰富,临床经验欠缺,责任心不强,缺乏沟通技巧,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每周举办两次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医院规章制度、护理常规、护理基本技术等,教育护士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并根据风险评估的程序,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处理、管理、效果评价,培养护理人员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感,培养护士的沟通能力,护理人员要多学习和患者沟通的技巧,使护患关系处于融洽的状态,在人力资源安排上,针对我科人员不足的特点,向护理部申请调入5名护理人员,初步缓解了人员不足的压力,在排班上,注意考虑护士的年龄、阅历、性格等因素,以降低护理风险。

(3)针对环境,保持病房内环境清洁安静,保证患者能够获得安静的休养环境,做好消毒隔离等管理工作。

(4)针对管道,普外科患者留置管道较多,有胃管、导尿管、引流管等等,因此要加强各种管道的护理及观察,保持管道通畅,防止扭曲、牵拉,管道固定牢固防止滑脱,加强无菌观念,防止感染,每日评估拔管指征,及时和医生沟通。

(5)针对应急处理,建立防范预案,如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导管脱出应急预案、导管堵塞应急预案、压疮应急预案、停水停电应急预案、跌倒摔伤应急预案、感染应急预案等,定期地对护士进行培训,要求人人过关。

1.3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风险管理前后风险情况发生如管道脱落、摔倒等,对护理综合满意度、护理纠纷、投诉率、护理质控评分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患者对于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为88.7%(566/638),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1.9%(76/638),护患纠风投诉率为11.1%(71/638),护理质控评分为86分,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患者对于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为97.8%(631/645),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3%(15/645),护患纠风投诉率为1.2%(11/645),护理质控评分为9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风险管理是对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处理,以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降低对患者的危害。由于近年来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医院与患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成为医院管理的重点内容。笔者主要分析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例如患者、护士、环境、管道、应急处理等各方面进行风险管理,经过风险管理后,患者对于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患纠风投诉率、护理质控评分与风险管理实施前,均有明显差异,说明在普外科实施风险管理,能够降低风险系数,提高普外科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冯凌云 单位:河南省南阳南石医院重症医学科

第四篇:干部病房安全给药护理风险管理应用

1资料

1.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发生给药差错共22例。包括剂量差错8例(36.36%)、给药时间差错5例(22.73%)、遗漏用药2例(9.09%)、药物差错5例(22.73%)、病人差错2例(9.09%)。给药差错护士资历:工作1至3年护士13人次(59.09%),工作3至5年护士5人次(22.73%),工作5年以上护士4人次(18.18%)。

2护理风险管理方法

2.1风险因素的评估和护理风险的识别

回顾分析22例给药差错的环节,查找原因,用原因分析法寻找在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不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用药差错的发生。

2.1.1用药差错的类型

2.1.1.1剂量差错

剂量差错是最多的用药差错,共8例(36.36%)。4例与我科未实现电子病历以前,因医生手写医嘱字迹潦草造成护士转抄错误、护士转抄医嘱出现笔误或抄写潦草不易辩认致执行剂量差错。剂量错误也与药物剂量特殊(如倍他乐克缓释片23.75mg)、包装改变、病人常用剂量突然改变有关。有些药物的剂量比较特殊(如多巴丝肼片0.125g或0.0625g),容易出错。还有药物剂量改变了,习惯性按照以前的剂量给予,也容易弄错。2例差错拜糖萍50mgtid口服数日改为25mgtid。另瑞格列奈1mgtid口服为常规剂量,医嘱下0.5mgtid,护士按惯性思维发错药。

2.1.1.2病人差错

因护士未认真核对病人身份。我科老年病人住院时间较长,有时候护士会觉得这些病人太熟了,潜意识里往往就造成了核对不那么认真。2例病人差错中1例就为将一位临时医嘱补发的口服药错误执行给同样是长期住院的同姓老年病人。另1例因病员年老听力障碍造成,发口服药时护士呼叫11床患者姓名,而12床患者因年老听力不佳误以为被叫而答应,护士也未经仔细核对就将药发给了12床患者。

2.1.1.3药物差错

主要与我科药物种类与规格繁多且收治老年病人多,老年病人病种多致服药品种多而复杂,另很多药物外形相似,如护士核对不认真就容易出现差错。还有低年资护士缺乏责任感和经验不足、我院还未实现中心摆药室摆药,摆药由病房护士负责,在摆药过程中容易被其它事情打断或同时处理多种相似药物时,就容易出错。

2.1.1.4给药时间差错

给药时间差错共有5例,是最易为护士所忽视的因素。对一些有服用时间要求的药物容易发生给药时间差错,如饭前半小时、吃第一口饭时同服及饭后服用被笼统归为早上、中午及下午。我科现发药尚未做到分次发药与发药到口,为一次发一天的药物,老年病人记忆减退,容易吃错。另临时用药医嘱执行不及时及病人依从性差不能按时吃药,均是给药时间差错的因素。

2.1.1.5遗漏用药

2例均为低年资护士处理医嘱后忘记补药。与低年资护士责任心不足、经验不足有关。

2.1.2用药差错发生的环节

2.1.2.1医嘱处理环节

我科未实现电子病历以前,医生手写医嘱字迹潦草,个别护士因工龄长,临床经验丰富,思想上麻痹大意,一味追求快,忽视医嘱的准确性及严谨性。对字迹凌乱的医嘱,凭经验或想象处理,不能及时与医生沟通,造成转抄错误;另护士转抄医嘱出现笔误,或抄写潦草不易辩认出现差错。我科13年下半年刚开始使用电子医嘱时,缺乏较为系统的培训以及医护间缺乏良好沟通,致医嘱处理、执行不及时。

2.1.2.2摆药环节

在5例药物差错中有4例为摆药时出现差错,查对时未被发现。由于我院尚未实现中心摆药室摆药,摆药由病房护士负责。护士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药物摆排、药物品种多、药物外观相似、摆药过程多次被打断、新药不熟悉、医生临时更改医嘱及剂型、剂量改变等造成用药差错。我科摆药过程大概需要2.0h~2.5h,在这个过程中,被电话及各种咨询反复打断,打断后有时就不知道摆到哪里了,也容易出现错误,而摆药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给药安全。

2.1.2.3补药环节

护理工作多具有琐碎、繁忙、外界干扰多等特点,易致护士注意力分散。1例药物差错为护士补药时核对不认真,未严格执行两人核对制度,补发药物错误。

2.1.3用药差错的相关因素

2.1.3.1护理人员个人防范意识薄弱

未遵守用药流程,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是导致用药差错的主要原因。我科常年加床收治病人,每个责任护士负责十几张床位,人力不足也是不严格遵守规范的主要原因,而工作忙碌也容易导致忙中出错,也是用药错误的关键。

2.1.3.2药物知识缺乏导致用药混淆

用药差错其中1例就是将尼群地平与尼莫地平混淆发错药。现我科使用进口、国产药物的新品种越来越多,许多临床熟悉的药物品种等沿用已久的名称被通用名代替;一种药品的商品名因厂家的不同可有几个,而出现同药异名的现象。而药物知识的培训非常少,护理人员获取药物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特别是新药出现时培训不足,基本靠看说明书了解药物,导致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药物知识,也是用药差错的危险因素。

2.1.3.3病人参与安全用药意识不足

患者的安全用药意识不足,为患者提供常规教育的效果也不尽人意,而护士由于工作忙碌,药物知识不足等原因也缺乏与患者的沟通。我科部分西藏病人文化程度低,对用药的依从性较差,经常漏服或晚服。而部分老干部病员的主观意识很强,如果认为某些药对身体不好,就会拒绝服用,或者自行减量或停药。我科老年病人多,而老年人由于病种多、服药种类多,加之老年人由于智力、视力、听力功能减退,以及治疗方案和剂量复杂致患者感到混乱,不明白何时服用何种药物,常根据自己的判断而改变用药方案,自行停药、不按时服药或自行换药。

3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

3.1加强电子病历使用培训,确保人人使用正确率100%。

使用电子病历后,只要医生下达了医嘱,护士从护士站就可直接提取医嘱,缩短了医嘱的处理等待时间,确保医嘱正确执行。同时也避免了因医生手写医嘱字迹潦草造成护士转抄错误或护士转抄医嘱出现笔误,抄写错误或抄写潦草不易辩认造成执行错误。

3.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士风险管理意识

每月组织召开护理安全讨论分析会,对发现的给药安全隐患因素进行原因分析,讨论制定安全用药的意见和策略;并从护理给药差错典型事例分析中吸取教训,提高对“错误”的识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避免同类错误再次发生。安全用药的前提是提高护士的药学知识,利用护士晨会组织护士学习药物知识,特别是药物的剂型、剂量改变及新药出现,并建立药物说明书手册,便于护士学习查阅,从而提高护士的药理知识水平和安全用药意识。

3.3规范用药流程、落实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规范用药流程,改进了药物查对流程,由原来的单人摆药及责任护士核对改为双人核对,夜班护士核对后白班责任护士再次核对。避免单人凭主观印象去执行查对而导致护理差错。发口服药时无论患者熟悉与否,都要采用提问式查对姓名。护理操作规程是几代人长期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切记5个不可:1不可随意简化操作程序;2不可存在丝毫的侥幸心理;3不可忽视每一次的查对;4不可凭主观经验和估计行事;5不可忽视操作中的病情观察。护士长应充分发挥护士团队合作精神,不断鼓励和培养护士在繁忙的工作中相互提醒、监督,有效地唤起相互间的注意,弥补工作中的缺陷或漏洞。并在管理中严格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改变以往规章制度和实际操作相分离的局面,以排除安全隐患。

3.4倡导“无惩罚性”护理差错上报制度,减少护士工作压力,注重人性化管理。

我科以往护理管理者在处理用药差错时,是简单汇报、调查、检讨和处罚的形式,重处罚轻分析,导致临床用药差错时有发生。为能更全面地收集工作中存在的或各类易导致给药差错的安全隐患和已发生的给药护理差错,我科鼓励护士无惩罚性上报护理差错和安全隐患,建立给药隐患、差错登记本,只记录事件的发生和存在的问题,不记录护士姓名。这种做法只为护理制度和流程的改进提供警示和依据,使管理者及时发现潜在的缺陷并制定完善措施,前瞻性的预防用药差错和不良事件的发生。而不对当事人作惩罚,消除了护士思想顾虑,从而能及时收集到客观真实的资料。

3.5避免摆药过程被打断

护理管理者规范摆药护士的工作环境,摆药期间关闭摆药室的房门,避免摆药过程被干扰或者打断。

3.6针对相似药物难以区分,我科根据本科药品品种完善了易混淆药品的目录及相似药品辩识图片,以利护士识别、查对。

3.7加强与医生的沟通

护士积极参与到医生查房中去,主动与医生沟通,探讨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及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以减少给药差错的发生。对医嘱及药物有任何疑问时,加强与医生的沟通,以降低给药差错的发生。

3.8加强病人用药指导,增进患者用药依从性、促进病人参与安全用药意识。

WH0在2004年提出病人参与病人安全的行动计划,旨在加强病人参与用药安全的意识。病人由于缺乏药物知识,对药物疗效较为关心,对药物不良反应关注不足,对服药时间和剂量依从性较差。警惕和询问是防止用药差错的好办法。因此,护士应提高病人参与安全用药的意识,为病人提供药物相关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参与用药治疗过程并对药物疑问时提出质疑,从而增加患者用药后的自我感觉,以增强患者的理解,参与和依从性,最终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的。

3.9注重细节管理、加强责任意识

细节管理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事件前的积极预防,即如何将处置行为转变为控制行为,消除或减少护理隐患。我们在患者给药过程中加强了此方面的管理,如将包装相似的药物分开放置并做醒目标识提醒摆药配药护士仔细核对。摆药护士在摆药时发现药品剂量、规格改变时用红笔圈出,以提醒查对护士注意仔细查对。

3.10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护理管理者应与科室主任充分沟通,不能一味强调科室人力成本支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保证科室护理人员数量适宜。使护士保持良好的身心工作状态,避免因护士忙碌而违反操作原则只图省事方便不考虑患者用药安全和疗效,而损害患者的利益。

4小结

用药差错是临床工作中客观存在的,随着用药品种的日益增多,用药差错呈现越来越多的类型及原因。因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有效提高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完善给药程序和环节的管理,使用有效的奖励机制,激励护士严格遵守用药流程,减少护理给药差错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易忠贤 朱海燕 单位:西藏驻成都办事处医院干部病房

第五篇:临床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6月施行风险管理期间NICU的26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而2012年6~12月采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的患儿254例作为对照组。收治入NICU的患儿分类:其中需生命支持的高危新生儿(A类):如患有糖尿病、甲亢、重度妊高征、心脏病、重度贫血、RH(-)等孕妇的婴儿;患有窒息相关疾病的新生儿(B类):如有吸入性肺炎、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胎粪吸入综合征、DIC等多脏器损伤的新生儿。新生儿溶血症(C类);新生儿术后患儿(D类);新生儿遗传代谢及内分泌疾病的筛查(E类)如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甲状性功能减低症等疾病;不属于以上五种类型的新生儿(F类)。而两组患儿疾病的种类间对比具有均衡性。观察组A类56例,B类123例,C类12例,D类26例,E类28例,F类15例对照组A类52例,B类128例,C类15例,D类23例,E类25例,F类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NICU风险因素

①交叉感染问题: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是一个院内高危感染科室。例如呼吸机使用和留置胃管的感染人数占院内感染人数的58.2%,通过医护人员的手传播造成的院感占30%。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体内的菌群失调,最后出现二重感染的现象,尤其是真菌感染。②医疗环境噪声对患儿的影响:NICU的噪声可导致早产儿的智力发育,干扰到患儿的睡眠,对大脑发育产生不可逆的影响。这些噪声包括病房环境、仪器及暖箱通风、温控系统等噪音。③皮肤损伤、烫伤问题: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患儿,由于大部分属于早产儿,免疫系统差,抵抗力低下,皮肤的角质层相对薄弱,很容易造成皮肤损伤。在新生儿沐浴、带有加热仪器的暖箱或光疗箱的仪器设备环节中,容易导致患儿烫伤。④护理人员的因素:一方面是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参差不齐,NICU护士学历中有中、大专及本科,对于护理风险事件的判断和认知能力不一致,导致其应急及抢救能力不均衡。另一方面,NICU的患儿生理基础情况过差,其护理操作、喂养及病情监测等环节都存在着风险,所以护理人员的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是一个关键因素。⑤医患沟通不恰当的因素:NICU是一个无陪护病房,作为患儿家属都想第一时间了解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缺乏与患儿家属的及时沟通,导致了家属的误解。或者缺乏业务能力及沟通技巧的情况下,盲目地讲解患儿病情,导致家属的质疑,产生不信任情绪。

1.2.2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风险处理是最重要的是风险预测,即采取积极措施去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有相关研究表明,护士护理行为的改变是提高NICU护理质量、改善早产儿预后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护理风险管理必须加以重视,具体措施如下:①加强控制院内感染:建立控制NICU院内感染的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诊疗和明确各项护理操作原则。全科人员应强化六部洗手法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理念。工作人员在进入洁净室前必须消毒洗手后,才可以接触患儿。做好病室和医疗器械的消毒工作,应有序分开分柜放置无菌物和污染物。②加强患儿的基础护理:新生儿皮肤娇嫩,防御力低下,应保持患儿皮肤干爽,及时更换尿不湿,避免刺激及损伤皮肤。同时也要做好脐部、眼部和口腔的护理,能有效预防出现口腔炎、鹅口疮、结膜炎、沙眼及脐部感染等情况。如有发现异常,需第一时间处理。③配药管理:建立独立的药品配置室,配药时需专心,认真实行四查十对的制度,遵医嘱调控患儿输液速度,强调药物现配现用,严禁一次性配置好所有药物而导致药效下降。④加强和患儿家属沟通:患儿进入NICU后,统一由具体制定的主管医生和高年资护理人员和家属沟通病情、治疗及护理情况,费用花销项目及科室设备的技术力量,耐心讲解家属的疑问,以提高家属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患儿出院前,做好出院宣教。⑤加强管理及学习:建立完善的NICU各项护理制度,使护理人员在工作时能有章可循,同时要加强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机会,进行“三基三严”的学习,定期考核,考核通过者,继续参加相关培训。关于NICU里各种医疗器械的使用和NICU监护技术的培训,争取做到人人掌握。

1.3观察指标

①统计观察组在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后,在护理质量控制的技能考核、病区管理、护理表格以及患儿家属满意度方面与未进行其风险管理时的对照组比较。②观察两组患儿在NICU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包括烫伤婴儿、静脉输液部位渗漏及坏死、配药错误、院内感染、误吸窒息。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0软件进行分析,各组计数资料都以率或构成比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两组间比较符合正态性及方差齐性者,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性及方差齐性者运用非参数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患者法律观念的增强,人们对于医疗的服务越来越关注质量和内涵,而合理运用风险管理,可以在护理过程中避免给患者安全带来威胁,也减少给医院带来额外的资源消耗事件。对如何迅速判断、处理风险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效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正是NICU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结果表明,有效地在NICU实施风险管理,可提高了整体护士的风险防范能力及识别能力,从而有效减少NICU护理风险的问题出现,同时提高患儿家属对NICU病房的信任度。尽管医院管理者目前已经逐渐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及可行性,但如何更有效运用护理风险管理,使其在NICU等医疗服务中起到更大作用,还需我们做更多的临床研究及观察。综上所述,在NICU病房中,运用风险管理能有效地地减少发生医疗风险事件,并能提高临床护士的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可以获得患儿家属更多的满意和支持,值得我们继续去广泛推广和深入研究。

作者:翁瑜玲 张晓红 饶钒 李霞 单位:重庆三峡中心医院

第六篇:肾内科新护士护理风险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6月~2013年7月在肾内科工作的新护士共计48名(新护士31名,年轻轮转护士17名)。学历:硕士1名,本科9名,大专38名;年龄:21~24岁;性别:均为女性。

1.2方法

对参与本研究的48名新护士实施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2.1实施岗前培训

对新上岗的护士进行2周的岗前培训,内容有护理管理模式和临床护理模式、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职业防护、差错事故的防范、护理应急预案、夜班应急事件处理、护士礼仪、护理文书、护理感染控制、急救技能等。培训后对新护士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规章制度、“三基”理论、急救技能等。

1.2.2内科系统规范化培训

通过操作示范、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的形式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操作示范;内科各系统常见病护理;常见检查、检验注意事项等。

1.2.3专科系统化培训

借鉴前人的“闻、见、知、思、行”等学习步骤,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设计了新护士“知、闻、行、思、说”等“五会”系统化培训方法。知:入科时即要求新护士系统复习泌尿内科护理知识、临床护理规范、规章制度、护理法律与患者安全等书籍。病区制订了电子版的相关知识,建立了病区邮箱,课件发送到邮箱,要求新护士自行下载并学习。通过学习,全体新护士对专科理论知识和安全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闻:病区制定分阶段教学计划,通过听医生、营养师、高年资护士的课堂讲授、三级护理查房、晨交班提问等形式,了解泌尿内科专科理论知识、患者安全的概念、护理相关法律法规、护理差错事故的类型、原因、防范措施等。行:实行新护士导师制,采用多种带教方式,手把手将专科操作技能教给新护士。

1.2.4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①根据新护士的能力及工作表现合理安排工作岗位;②注重新老护士搭配,加强质量监督。

1.2.5狠抓重点环节风险管理,保障护理安全

①抓核心制度落实情况;②抓重点时段:节假日上班人员减少,年资相对较低,容易发生不良事件,因此要新老护士搭配、合理排班。③抓重点患者:要重点质控危重、疑难、手术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落实情况。④抓重点治疗:如特殊药物治疗、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等。⑤进行护理礼仪教育,要求注重护士的职业礼仪,言行举止要有修养、优雅及具备专业素质,定期组织学习和质控。⑥重视护理文书的管理:强调护理文书的重要性;规范护理文书书写;护长及护理组长定期质控和指导。⑦和谐护患关系: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新护士沟通技巧。

1.2.6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

护理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缺乏专业能力、操作技术不熟练、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水平低、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技巧、文书书写能力缺乏等。另外,工作繁忙、新药、新技术、注意力分散及主观意识过强也是易发护理差错的危险因素。管理上要以预防为主,及早识别潜在的护理风险并及时处理,从而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1.2.7妥善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风险

当发生护理风险时,应从管理的角度发现问题,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工作流程和专科知识系统化培训、总结经验教训。鼓励新护士无惩罚性积极上报不良事件,在护长或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事件的分析和整改,以便达到错误分享和吸取教训的目的。

1.3观察指标

使用国内外流行的知信行(KAP)问卷,对48名新护士的护理风险知识、态度及行为进行调查,对比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新护士的(KAP)得分情况;实施风险管理前后分别选取230例和250例患者,统计护理风险事件、投诉事件的发生率及患者对新护士的满意度。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8名新护士在实施风险管理前后的KAP问卷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风险事件、投诉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增高(p<0.01)。

3讨论

新护士从医学院校出来进入临床,由于工作时间短,经历少,不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新护士作为护理团队的新生力量,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她们的素质往往影响着护理工作整体质量,这时就需要对她们进行一定的培训和风险管理。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提高护理人员识别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与能力,消除安全隐患,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护理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业务能力、操作技术、沟通技巧、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安全质量评估、护理管理等方面。新护士缺乏风险意识,容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新护士操作技能不够熟练,容易违反护理操作规程。针对这类风险,应加强新护士专科知识系统化培训;合理安置护理岗位,灵活应用人力资源;狠抓重点环节风险管理,保障护理安全;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及妥善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风险等。因此,对肾内科新护士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加强护理风险能力的培训,可提高新护士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作者:李小梅 温梅花 李劲高 林宝娟 张素梅 贾磊 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第七篇:急诊监护室护理风险管理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4月在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监护室治疗的150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81例,女69例;年龄20~61岁,平均(42.86±5.19)岁;选择2013年5月~2014年4月在该院急诊监护室治疗的150例患者为实验组,其中男79例,女71例;年龄19~63岁,平均(44.32±4.96)岁。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该院急诊监护室共有护理人员36名,均为女性,年龄22~40岁。职称:主管护师3人,护师15人,护士18人;工作年限:5年以下17人,5~10年8人,10年以上11人;学历:本科9人,大专25人,中专2人;在编21人,合同制15人。

1.2方法

(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护理组长组成风险管理小组,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从物品管理、消毒灭菌、护理文书书写、抢救质量管理、护理技能、投诉处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分别采取抽查和每日跟班检查的方式进行监督,发现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及时进行纠正,并组织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学习,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2)完善护理抢救流程:转变急诊监护室服务流程,将普通急诊区、抢救区和重症急诊区分开,分诊保证及时、准确,危重患者先救治后挂号。

(3)制定管理制度:制度是预防护理风险、执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我科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转科交接班制度、急诊服务制度、护理风险报告制度、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急救流程、夜间值班制度等。

(4)急诊登记管理:除常规急诊登记外,增加了护理交班本、危重患者抢救记录等,并规范文书书写,危重患者抢救记录和院内交接单采用表格形式,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病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抢救方案和用药等。

(5)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将不同年资的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培训,根据不同年资护理人员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新入科护士主要进行基础培训,讲解护理方案,以科室讲课和操作演示为主。5年内的护理人员参与科室轮转,要求掌握危重患者的评估、急症救治流程、护理流程、文书书写等。5年以上的护理人员选送骨干外出进修,提高其管理技能和应急能力。

(6)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要求护理人员及时告知患者面临的风险,使患者家属能够接受和承担风险。同时,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向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7)仪器物品规范化管理:指派专业人员进行器械管理,保证器械的良好运行,同时保证器械洁净卫生。护理人员上岗前均进行仪器使用方面的相关培训,以预防潜在的安全隐患。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合格率、护理缺陷和差错率的差异。患者满意度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总分100分,>95分为非常满意,80~94分为较满意,60~79分为一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χ2检验与t检验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4.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6%(P<0.05)。

2.2两组护理质量合格率比较

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人员无菌灭菌、护理文书书写、三级考试和护理操作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护理缺陷和差错率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缺陷率和差错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

3讨论

急诊监护室为医院的重要科室,具有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且不固定、技术复杂、工作随机性大等特点。急诊监护室之所以容易发生护理风险,原因在于:①护理人员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出现护理风险时往往不能冷静处理。②由于急诊监护室患者危重、病情变化快,护理人员经验不足,专业知识和技能欠缺,缺乏同患者及家属沟通技巧,故而易引发护理风险。③因护理人员对护理记录认识不足,护理文书书写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故发生护患纠纷时,难以保护患者及自身的合法权益。④因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未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故而出现用药不合理、患者评估不准确、生命体征监测不准确、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及时等情况,从而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本研究显示,实验组的患者满意度、无菌灭菌、护理文书书写、三级考试和护理操作合格率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但护理缺陷率和差错率则显著降低(P<0.05),提示风险管理可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急救能力,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并可明确护理人员的职责范围,使护理工作规范化落到实处。综上所述,急诊监护室采取风险管理,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合格率,降低护理缺陷率和差错率。

作者:沈蜓蜓 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第八篇;传染病重症护理风险管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包括91名护理人员及178例患者。护理人员均来自传染病重症病房,均为女性,年龄20~50岁,平均(30.16±5.29)岁;学历:本科32名,大专39名,大专以下20名;职称:主管护师17名,护师23名,护士51名。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2013-01至2014-12传染病重症住院患者中随机选取178例。排除标准:(1)年龄80岁以上;(2)患有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者。其中实施风险管理前(2013年1-12月)89例,包括男71名,女18名,年龄20~80岁,平均(47.54±6.67)岁;病程18天至2年;风险管理后(2014年1-12月)89例,其中男69名,女20名,年龄20~80岁,平均(46.82±7.51)岁。病程20天至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充分评估风险因素,对近年传染病重症护理发生的意外事件进行统计。经过分析,我院发生护理意外事件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护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及专业知识;②医疗设施存在安全隐患;③护患沟通效果不佳;④工作流程不完善;⑤管理制度执行不力。(2)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①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知识,明确医护人员职责与权利。避免因护理业务因素引发医患纠纷。②护理技能训练。强化护理基本及专项护理操作、用药等专业技能;拓宽护士专业基础知识,使其在护理中能够更好地预见患者疾病的发展,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③医患沟通技巧培训。强调护理工作要应用服务语言;尊重患者隐私和自主权;重视与患者进行沟通。④应急方案培训,确保护士能高效地处理风险事件。(3)改善就医环境,改造医疗设施,如在走廊、病床设置护栏,洗手间安装安全扶手,安装警示标志等,增强医院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4)完善工作流程管理,包括①完善工作流程。如用药风险管理,规定由2名护士共同配药;发药前核查患者病情及用药的匹配性,核查药品规格和保质期,防止药物错配、漏配;避免错误用药引发事故。②建立完善的交流机制,增加医护工作沟通。③加强常见病、特殊病护理指导。实施针对性疾病风险控制,对于风险评估所识别的高危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防范,如针对院内感染、压疮、动静脉内瘘堵塞等常见并发症,采取定期检查、变换体位、口腔及身体清洁、按摩等特别措施。(5)重视护患沟通,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更多的病情相关资料,发现其抵触、抑郁情绪应及时安排专人介入指导。(6)完善监督机制,通过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制订风险事件奖惩制度、采取科学的护理质量考核方法,督促各项护理管理措施的落实。

1.3评价方法

(1)护理人员风险意识评估:采用自行设计的风险意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风险管理知识、态度及行为,共50个项目,总分100分。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0.88,效度为0.83。共发放问卷182份,其中实施前91份,实施后91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回收有效率为100%。(2)护理质量评分按我院考核标准进行。考核项目为25项,满分100分。(3)风险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投诉率及患者住院期间跟踪记录。其中风险事件包括输液反应、给药错误、跌倒、坠床等正常治疗以外的事故。(4)患者满意率:患者出院前1d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估。满意率调查问卷由本院自行设计,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评级,满意率=满意数/总数×100%,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2,效度为0.84,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共发放问卷178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回收有效率为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及其比例描述,实施前后风险事件发生率与护患纠纷投诉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患者满意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风险管理前后护士风险管理意识、态度、行为及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态度、行为及护理质量考核评分由实施前的(15.1±4.2)、(13.1±2.8)、(12.9±2.7)、(85.4±2.5)提高到实施后的(23.5±2.4)、(22.9±2.3)、(25.1±2.3)、(95.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风险管理前后风险事件、护患纠纷投诉率及患者满意率比较

实施传染病重症护理风险管理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由实施前的6.74%下降为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患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的8.99%下降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患者满意率由实施前的82.02%提高到实施后的91.0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传染病重症护理的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护理人员、护理操作、传染病职业暴露、医疗环境、制度管理等方面。风险管理是一个新兴管理学科,威廉姆斯和汉斯(1964年)指出风险管理是通过识别、衡量和控制使风险损失达到最低程度的方法,它被认为是最早的准确定义的风险管理;罗森布朗(1972年)将风险管理定义为一种处理纯粹风险和确定最优管理技术的方法。传染病重症护理的风险管理应主要从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及管理因素三个方面入手。(1)护理人员是主体因素。传染科护士的操作流程及工作态度是引发护理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一是对传染病防治法掌握不准确;二是年轻护士缺乏医患沟通技巧;三是护士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应急处理能力较差。因此,应加强护士法律知识培训;加强重症护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升工作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2)传染病重症患者是客体因素。随着患者主体意识的提高,往往容易采取各种维权的激化手段。传染病重症患者风险管理工作主要从介入辅导方面实施,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3)风险可能存在于包括管理在内的各个环节。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分析、处理、控制。因此,护理风险管理要系统把握上述各个环节。风险分析是在事故未发生前发现风险因素。传染病重症护理工作应加强患者危险因素评估,完善工作程序。同时还应建立适当的重症护理质量评估体系。本研究显示,实施风险管理后,传染病科护士的风险意识及工作质量明显提高。意外事件及患者投诉率有所下降;实施风险管理一年内,护患纠纷发生率降低显著。说明本方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患者满意率的调查显示,患者满意率明显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尚需进一步研究。随着新发传染病的增多,传染病重症护理工作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使得ICU护理风险管理极具难度和挑战。罗跃全等研究提出ICU护理风险管理主要受护士因素、系统因素和协作因素3个大项9个因素(核心能力、基本素质、规章制度、组织管理、护理服务、协作配合、医疗因素、患者因素和支持系统)的影响。与本研究结果均提示护士因素起主导作用。传染病重症护理管理者要根据其规律特点,组建一支以学术带动为引领的专科化风险防范队伍,并建立一套以规范传染病重症护理制度为支撑的风险预警机制,实现规章制度、步骤流程、应急预案的高度信息化,提高传染病护理系统的整体风险预警机制。环节管理和医护协作因素起全面调节作用,需要构建一个医护患一体化的传染病防治风险控制平台,以有效降低或规避传染病重症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4结语

综上所述,引发传染病重症护理意外事件的原因,包括护士、传染病重症患者及系统管理等因素,在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正确面对传染病本身具有感染性高、护理难度大等客观情况,树立“打胜仗、零感染”的风险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传染病重症护理护士的风险管理意识态度、行为及护理质量,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及护患纠纷的发生,切实提高患者满意率。由于本研究在设计、样本量、问卷项目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

作者:邹圣强 周田田 赵群 章晋辉 单位:江苏大学附属镇江三院重症医学科 江苏大学医学院灾难与急救医学系

第九篇: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5年1月-3月收治的病人中随机抽取50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23名,女性患者27名,年龄27-78岁,平均年龄(45.27±4.24)岁,神经内科9例,呼吸内科11例,心内科17例,泌尿科10例,内分泌科3例,病程1个月-5年,平均病程(30.35±2.37)个月。对4月-6月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50名作为观察组,其中其中男性患者26名,女性患者24名,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43.21±5.32)岁,神经内科10例,呼吸内科9例,心内科15例,泌尿科11例,内分泌科5例,病程1个月-4.7年,平均病程(31.31±2.38)个月。两组患者均患内科疾病,在数量、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护理,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护理,具体步骤如下:①首先成立风险管理护理组,包括护士长、专科医生及护士人员,由护士长及医生作为组内管理者制定实施细则及条例。②对护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将风险因素进行系统记录,比如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专业能力差、缺乏风险意识、与患者缺少沟通等。③对以上的风险因素逐一制定出预防措施,制定考核制度及处理方法。④对护士进行培训,明确风险意识及各自责任,强化法制意识及加强道德观念,以及对专业技能进行考核,鼓励护士进行深造及自学,以更好对患者进行护理。⑤每月邀请专家对护理的工作进行分析,召开质量会议,为护理工作提供指导,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

1.3考核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投诉率、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满意率=(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并对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考核。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采用t检验,比较采用X2,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的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等方面进行评分,观察组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医患纠纷的事件也要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中的护理人员的各项考核成绩也要好于对照组。

3讨论

内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由于各种不安全的因素会产生护理的风险,使患者满意度不高,依从性差,护理风险管理通过对护理人员、护理的技术及设备等各种可能会出现风险的因素进行有机统一,并结合内科护理的特点,建立了专业的风险管理制度:①护理人员风险管理制度,制定了严格的护士管理制度,所有的护士学历、资质及专业素养必须达到标准,并且定期对护士进行培训,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重点锻炼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的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积累经验,进而总结出最好的方式来面对患者,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多数患者都是内心和身体受着双重的煎熬,患者受病痛折磨,对护理会存在抵触情绪,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极可能出现纠纷,因此要加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患者沟通时注意方式,以避免风险发生。学会处理紧急事件,对原因查清并制定预防措施。②用药风险管理,加强护理人员与医生的沟通,以选择适合患者病情的药物;配药及用药时反复检查匹配性及医嘱,避免因粗心配错药;对口服、注射的药物分类管理,有两名护理人员同时管理,在服用、注射前对生产日期、规格、数量进行反复检查,防范风险事故的发生护理人员是与患者接触最多也是接触最近的,护理人员的态度以及对待患者是否负责都对患者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有极强的耐心和信心。③对疾病的风险管理由专人对患者档案进行负责,对住院的患者疾病、近期用药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标识,以在护理中减少出错的可能性。对特殊病患的护理进行指导,对疾病有效控制。④患者的风险控制,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开导患者,确保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配合护理人员及医生的护理及治疗,提高依从性。

4小结

综上所述,观察组的投诉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及护士的知识、技能均高于对照组,因此,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的应用相比传统护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护理的质量,而且,这样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既有利于医院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有利于对患者的照顾,为医院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作者:何利蓉 单位:四川省新津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