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小城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小城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去杠杆化的深入和实体经济增速放缓,中小城商行遭遇发展困境,暴露了诸多风险隐患,流动性风险管理成为其经营发展的首要课题。从外部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和内部银行管理体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阐述中小城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小城商行;银行内部管理体系

0引言

流动性风险因具有高不确定性、大破坏力和强传染性而被称为“最致命”的风险。从国际经验来看,不少商业银行都是因流动性衰竭而面临倒闭。此外,同业业务的增加致使金融机构间的流动性风险极具传染性。因此,开展流动性管理工作不仅关系着银行自身的经营发展,还将直接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与稳定。中小城商行作为当下金融体系中较为薄弱的一环,在资本及自身约束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发展瓶颈逐渐显现,加强对中小城商行流动性风险的研究与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外部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和内部银行管理体系两个角度阐述中小城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1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

银保监会于2018年5月出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在原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办法》)的基础上,对境内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至此,我国商业银行在监管层面建立了由5个流动性监管指标和9个流动性监测指标构成的流动性指标管理体系。

1.1流动性监管指标

监管指标属于强制性指标,是对商业银行每日日终需达到的最低流动性风险指标要求。该指标体系共包含5个指标,包括《办法》新增的流动性匹配率、净稳定资金比例、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以及原有的流动性比例和流动性覆盖率。同时,考虑到《试行办法》对规模2000亿元以下机构的监管有所不足,《办法》以2000亿元为界,对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实行了差异化监管。其中,对2000亿元以下金融机构设置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流动性比例和流动性匹配率3项考核指标;对不低于2000亿元的金融机构设置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流动性比例和流动性匹配率4项考核指标。

1.1.1流动性覆盖率

该指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拥有充足无变现障碍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在流动性压力严峻的情况下实现快速变现,以应对未来30天的流动性需求,从而降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分拆该指标的分子分母来看,分子项的优质流动性资产主要由一级资产与二级资产构成。其中,一级资产主要由现金、超额准备金、存款流失可以释放的法定准备金、国债等无风险资产构成,折算权重为100%;二级资产包括2A级以上的债券和2B级以上的公司债券,折算权重分别为85%和50%。流动性覆盖率指标通过压缩高收益、低流动性的非标长期类资产规模,推动商业银行回归传统的标准化业务。

1.1.2流动性比例

该指标要求商业银行在通过流动性错配赚取利差的情况下,将流动性比例保持在合理水平,始终应在25%以上,从而防范随时可能面临的挤兑风险。这一监管指标的优势是简单明确,可以从剩余期限的角度反映银行短期资产负债的匹配状况;缺点是过于粗糙,考虑的场景不够全面。例如,我国的活期存款具有高沉淀率,尤其在农村区域。加之《商业银行法》规定居民储蓄“存款有息、取款自由”,将导致无本金惩罚机制的定期存款被提前支取,从而造成该指标一定程度的偏离。

1.1.3流动性匹配率

该指标主要衡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匹配程度,通过设置不同的权重比例鼓励商业银行在考虑盈利性的同时兼顾流动性,尽可能提高高流动性短期资产的比例及长期稳定负债的比例,从而避免借短放长的期限错配问题,提高商业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总体而言,流动性匹配率指标的本质是去杠杆。伴随银行资产规模扩大的浪潮,同业业务大量兴起,同业期限错配成为金融乱象之一。部分中小银行通过发行短期同业存单吸收资金,并将其投向期限更长的同业资产,导致流动性风险堆积。从流动性匹配率的折算率来看,监管层并不鼓励过度的期限错配,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同业错配程度。即便从同业融入和向同业融出一笔同期限的资金,或发行和投资同期限的同业存单,由于资金运用的折算率高于资金来源,因而会降低指标值。该指标从根本上降低银行通过同业期限错配套利的可能性,控制金融体系的杠杆程度。

1.1.4净稳定资金比例

该指标基于2008年金融危机下国际大银行流动性危机的经验,于2010年纳入巴塞尔协议III。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将其作为流动性的重要指标纳入宏观审慎(MPA)考核。2018年,《办法》将其纳入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估范围,作为新增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三大指标之一。该指标以稳定性为评价标准,基于历史经验对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进行了不同的权重赋值,从而在经营管理层面衡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程度。此外,该监管指标鼓励商业银行提高中长期稳健资金(高权重)的来源比例,降低中长期所需资金(高权重)的来源比例,从而在资金构成层面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限制商业银行借短放长的经营冲动。

1.1.5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

该指标的设计与流动性覆盖率类似,旨在确保中小金融机构在流动性承压的情况下,通过变现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满足未来30天内的流动性需求。相较于流动性覆盖率指标,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充分考虑了中小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和业务开展情况,在流动性覆盖率的基础上适当对指标予以简化,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该指标鼓励规模在2000亿元以下的商业银行尽可能减少短期现金流出,增加短期现金流入。从负债端看,鼓励多吸收折算率低的一般性存款,减少对折算率高的30日内到期的同业资金的依赖。从资产端看,鼓励增加现金流入,配置折算率较高的短期同业融出、同业存单和不能计入优质流动性资产(HQLA)的债券。此外,还可平滑一般贷款剩余期限,确保剩余30日内到期的贷款不出现大起大落。从表外来看,减少30日内到期的不可无条件撤销的承诺和银票、保函和信用证及开放式非保本理财的规定将有助于指标优化。

1.2流动性监测指标

监测指标不设定具体的监管指标达标值,而是根据不同时期、异动情况和同业对比而提出相应的监管意见。《办法》要求将流动性监测9项指标纳入商业银行内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在特殊时期,商业银行能够通过内部信息系统及时向监管部门提供相应的指标数据参考。

2银行内部管理体系

2.1组织模式

目前,商业银行建立的内部流动性管理体系主要包括3种模式:一是责任分包制,由资产负债牵头部门负责制订全行流动性管理政策,业务部门负责制订本部门的业务规模及计划,金融市场部门负责全行的头寸管理及交易;二是责任集中制,由资产负债牵头部门负责全行的政策制订、规模计划和头寸管理,将交易操作交由搭建的全行性交易平台负责,目前我国的大型银行普遍采用此种模式;三是部分集中制,与第二种模式相比,此种模式将交易操作交由金融市场部管理负责[1]。我国中小城商行由于在人员配置、系统处理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加之普遍缺乏对模式适配性的深入研究,对模式的选择较为分散,流动性管理工作效率存在一定不足[2-3]。

2.2系统管理

目前,中小城商行的管理系统及研发精力主要向业务处理系统倾斜,而业务部门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忽视监管要求的现象。例如,业务部门在设计产品时并不了解对于流动性分类所需特殊分类的要求,导致在后续相关指标的计算中需要手工介入而不能自动输出,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实时情况的掌握。此外,由于系统设计缺失,中小城商行在实际流动性管理的过程中往往采用简单的限额管理,而非《办法》要求的指标体系管理。

2.3管理频度

根据流动性管理的频度,可将流动性管理方式分为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静态管理是指以某一时点为基础(一般以月末、季末、半年末、年末为考察时点),计算该时点的流动性指标,用以衡量流动性状况,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管理应对策略。动态管理是指以一系列时点为基础(连续性),连续性地计算每一时点的流动性指标情况。动态流动性管理的出发点是通过结合经营动态的变化及时调整流动性管理策略,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始终处于稳健、合理的运行区间。但由于中小城商行的业务系统尚不完善、人员配置不完备等多种因素,当前我国中小城商行普遍以静态流动性管理为主。

3中小城商行流动性管理的对策

3.1加强流动性信息系统建设

首先,应以《办法》规定的5个监管指标、9个监测指标为基础,通过业务系统维度的提升及要素分类的细化,提高动态掌握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其次,信息系统应基于当前的运行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并不定时演练不同压力情景下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冲击和影响;最后,完成上述能力提升后,考虑进一步将全行的资金运作纳入监测体系,从而在全量上提高流动性风险的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3.2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高效的流动性管理工作效率往往能在源头抑制流动性风险,因此清晰的组织结构、明确的责任划分对实现高质量流动性风险管理至关重要。首先,董事会作为商业银行的最高决策机构,对流动性风险承担最终责任,负责制订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总体方案;其次,商业银行决策层应充分研究并选择契合本行的具体组织架构,划分部门的分工职责;最后,监事会应充分发挥对流动性管理的监督作用。

3.3建立资产负债协同调节机制

“回归本源,守正出奇”应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下一步调整原则。在资产端,应降低非标准化同业资产的占比,提高优质、流动性强的标准化资产(国债、政金债)的比例。在良好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本地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走出一条适应当地特色、助力当地经济发展的道路。在负债端,需加强负债来源的多样化和稳定性。通过加强交易性结算产品的开发,沉淀更多的企业结算型资金,从而提高资金的稳健性,降低银行的融资成本。

3.4建立流动性互助机制

中小城商行可选择签订流动性互助协议,以应对短期和紧急流动性需求,避免出现单一机构的问题向整个金融体系扩散的系统性风险。为保证协议的落实,流动性牵头管理部门应不定时制订压力测试方案,择机模拟演练流动性紧张情况下的应对预案。

4结语

随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持续推进,外部经济金融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流动性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的“生死线”,直接影响其生存和发展。本文选取银行业中较为“弱势”的群体———中小城商行作为研究对象,从外部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和银行内部管理体系两个角度阐述中小城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和不足,指出中小城商行应在日常的运作管理中根据自身特点完善相关机制,动态掌握流动性现状并做好提前部署,以应对流动性风险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杨万武,王龑.城商行流动性管理面临的形势与对策[J].银行家,2019(7):21-23.

[2]罗仕英.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9(9):120-121.

[3]谢志华,杨瑾.商业银行动态流动性管理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7(9):20-25.

作者:洪益平 单位:温州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