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脑卒中患者PICC护理的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风险管理在脑卒中患者PICC护理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风险管理在脑卒中患者PICC护理的应用

摘要:目的风险管理脑卒中患者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对比2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6%高于实验组的6%(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0%低于实验组的98%(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行PICC置管期间,采取护理风险管理,能够增强患者护理满意度,缩减潜在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关键词:脑卒中;PICC护理;风险管理

脑卒中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大脑血管发生突发性破裂或者血管出现堵塞,在这一情况下,大脑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导致大脑组织受损,在40岁以上群体中较为常见[1]。目前,脑卒中患者病发后的临床治疗中,静脉输液是基础的治疗手段,然而反复的静脉穿刺会给患者的静脉血管造成较大的压力,由此,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简称PICC)成为静脉穿刺常见方法[2]。但PICC置管过程中也潜藏着风险,患者面临着静脉炎、导管脱落等风险事件,需要引起护理人员的注意,加强风险防范[3]。护理风险管理指的是护理人员对患者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展开识别、评估,并且在此基础上,实施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将风险程度控制到最低的活动过程。国际上最早在医院临床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国家是英国,随后美国也开始对护理风险管理展开理论研究,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相对而言,国内对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较晚。基于此,本次研究中选择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PICC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展开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PICC置管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临床医师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49岁~85岁,平均年龄(63.38±5.04)岁;病程1周~1年,平均病程(5.36±1.05)个月;缺血性脑卒中30例,出血性脑卒中20例;PICC置管时间10~86d,平均置管时间(44.36±10.14)d;PICC置管长度32~40cm,平均置管长度(35.36±1.04)cm。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47岁~79岁,平均年龄(63.36±3.01)岁;病程1周~11个月,平均病程(5.77±1.44)个月;缺血性脑卒中32例,出血性脑卒中18例;PICC置管时间15d~85d,平均置管时间(40.38±14.04)d;PICC置管长度32~41cm,平均置管长度(34.02±1.07)cm。纳入标准为:(1)全部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2)全部患者均为住院治疗的脑卒中PICC置管患者;(3)患者均使用同一型号PICC置管。排除标准:(1)排除伴有重症器官衰竭的患者;(2)排除对本次研究无法配合的患者。2组患者性别、年龄、置管时间、置管长度等一般比较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PICC置管期间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首先,科室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进行静脉穿刺,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效果[4]。其次,置管过程中按照静脉穿刺的规范要求进行操作,防止感染。并且对患者置管后的症状进行观察与记录,在发现问题之后,第一时间通知主管医师采取应对措施,如感染、出血等情况,并且针对出现护理问题的患者,要在各班交接工作中进行重点强调与核对,增强护理质量[5]。最后,护理人员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家属对PICC导管进行护理的重要性,在家属的配合下,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避免患者出现挣脱导管、压、拉扯导管等情况。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护理方法,具体如下。

1.2.1置管前风险护理管理

PICC置管之前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并且对每一位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是否有导管过敏史、易出血倾向等情况,并且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与交流,收集更多患者的信息资料,进而制定针对性、全面性的护理方案,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风险事件[6]。

1.2.2置管过程中风险护理管理

置管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周围环境进行反复的检查,确保卫生、清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静脉穿刺,尽可能的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对患者血管造成的刺激。采用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选择肘关节以上进行穿刺,把控穿刺的力度,避免速度过快、力度过大,发现患者出静脉痉挛症状后,应立即暂停穿刺,停止约3min后继续;为了避免导管堵塞的情况发生,护理人员要及时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以确保输液管道通畅[7]。

1.2.3置管后风险护理管理

PICC置管后,护理人员应当结合自身经验,对临床潜在的PICC护理风险进行防范。(1)导管感染护理封管、冲管消毒彻底,定期更换敷料及导管接头,并且保持患者穿刺口附近皮肤的清洁。(2)静脉炎护理避免对同一位置静脉血管进行反复穿刺;指导患者减少不必要的肌肉运动,防止血管壁遭受挤压;对患者实施局部热敷,时间在20mim左右,3次/d。(3)穿刺点出血风险护理为了防止患者静脉穿刺点出血,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穿刺方法,避免直刺的方法,在发现患者出现穿刺点出血症状之后,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并且需要每日更换敷料。(4)导管脱出风险护理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的导管脱出现象多与患者本身的不配合有关,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与健康宣教,使患者避免发生意外脱管的事件,针对极度不配合的患者,应当适时采取约束带,用肉色护肘套或袜套保护。同时护理人员应当使用S固定法对导管进行连接与固定,或者使用弹力胶带来固定。(5)导管堵塞风险护理及时冲管,使用肝素盐水脉冲封管;针对血液粘稠度过高的患者,应每12h冲管1次;观察患者导管,出现堵管后,应当排除外部机械性导管堵塞原因,并且使用正确方法进行处理。

1.3观察指标

1.3.1观察记录2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感染、静脉炎、穿刺点出血、导管脱出,对比2组患者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1.3.2患者出院前,向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专业技能等方面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将结果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100%。问卷调查表的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护理及时性、护理专业性等。问卷分值0~100分,90~100为十分满意、70~89为满意、60~69为不满意、<60分为十分不满意。信效度检验:效度=0.73,信度α=0.88。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Z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2.2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3讨论

PICC置管是导管经由人体外周静脉进行穿刺,使导管直接到达接近心脏的大静脉,药物将不与手臂静脉产生直接性接触,同时由于大静脉血液流动速度更快,因此药物化学成分能够更快的为血液稀释,避免药物对血管造成刺激[8]。而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PICC置管也得以应用,对于缓解反复穿刺带来的疼痛、保护患者上肢静脉均起到了重要作用[9]。但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在使用过程中,患者仍然面临着潜在的风险,例如穿刺部位出血、感染等,如果处理不及时,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实验组护理风险发生率要远远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接受护理风险管理后,潜在的风险事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患者留置PICC置管过程的安全性更高,而这对于临床治疗效果的增强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0%,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并且实验组内持有十分满意态度的患者占比最高,而对照组内则是满意态度在占比居于首位。可见,实验组所采取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能够满足留置PICC置管患者的临床需求,护理工作的质量更高,并且获取了患者的认同与好评,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2组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护理风险管理方法更加全面、注重细节,护理人员在开始留置PICC置管之前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与研究,护理工作实施的更加到位,相对而言,对照组常规护理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考虑不足从而对风险的防控不全面。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PICC患者置管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对患者进行全程化的护理风险防范,能够降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患者营造更加安全的治疗环境。

作者:帅丽君 伍艳 单位: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