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的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目的针对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在采用风险管理以后,对其管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医院随机挑选100例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1月—2018年8月),对比组(n=50)采取常规护理法,观察组(n=50)采用风险管理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满意度和护理前后精神状况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满意度以及护理前后精神状况的改善情况均要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对其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够使患者的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护理效率和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
【关键词】精神疾病;风险管理;护理效率;精神状况
在日常生活中,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会出现严重心理障碍,认识、情感、动作行为等发生明显异常,导致学习、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且动作行为等不受人理解,甚至出现自杀、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为了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效规避这类风险现象,就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的风险管理[1],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在采用风险管理以后,对其管理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8月的100例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比组(n=50)和观察组(n=50),并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风险管理。其中,对比组患者的性别比例为26:24(男:女),平均年龄为(42.12±2.45)岁,平均患病时间(3.47±1.57)年;观察组患者的性别比例为27:23(男:女),平均年龄为(43.56±1.59)岁,平均患病时间(3.45±1.53)年。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年龄均值、性别比例、患病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精神疾病诊断标准;2)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经伦理研究委员会同意批准。排除标准:患有心、肝、脾等器官衰竭等重大疾病患者。
1.2方法
1.2.1对比组。对该组患者进行常规的精神科护理。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一定了解,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记录,给予患者卫生护理、饮食护理、睡眠护理以及常规的安全护理等[2]。1.2.2观察组。在对比组的基础上加上风险管理:1)风险识别:首先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医院应当成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小组,其中,该小组的成员应当是医院具有较为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同时选取责任感和爱心较强的护理人员作为组长,采用讨论的形式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报表。另外,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还要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身体各项指标数值的变化情况进行评估,并通过患者的攻击行为和配合程度对患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判断,并根据患者的风险等级,将患者划分为各种等级,例如重点观察对象等。另外,在护理过程中,风险评估小组的小组长还要不定期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对相关风险评估表进行抽查,对渎职、工作态度不端正的护理人员要进行相应的纠正和提醒[3];2)风险评估: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还要针对医院精神科室的特点,对相关患者的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态度进行总结。同时使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当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疗的时候,医护人员要如实记录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一定的判断,并填写和记录相关的病情报告,根据患者的行为等,对患者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另外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还要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各项风险情况进行演练,例如当患者存在自杀、伤害他人的时候,应如何进行紧急处理,通过对以上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并将最佳的处理方案汇总,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3)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仅进行风险管理是不够的,还要对有精神病疾病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由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难度系数较大、护理时间较长,因此在对这类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有针对性的护理,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并对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监控和管理,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善患者的不正常状态,通过知识宣教、心理护理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宣教,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安抚,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降低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4]。
1.3疗效评定标准和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患者护理前后精神状况的改善情况。其中,护理效果评价标准为:显效:患者通过护理以后,不良事件和风险因素明显降低,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有效:患者通过护理以后,不良事件和风险因素得到有效降低,患者的依从性得到提高;无效:患者几乎不配合治疗,且存在各种风险事件。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其中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81~90分为满意,60~80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满意。患者护理前后精神状况的改善情况采用MMSE进行评分,最高得分为30分,分数27~30分为正常,分数<27为认知功能障碍,MMSE≥21分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MSE10~20分为中度认知功能障碍;MMSE≤9分为重度认知功能障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率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通过风险管理以后,总有效率为96%(48/50),对比组患者的通过常规护理,总有效率为78%(39/50),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通过风险管理以后,家属对通过风险管理的满意为98%(49/50),对比组患者家属对常规护理的满意度仅为74%(37/50),P<0.05,见(表2)。
2.3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精神状况MMSE评分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患者的精神状况评分为(26.56±2.11)分;对比组患者护理后患者的精神状况评分为(23.53±1.45)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3)。
3讨论
风险管理是一种将隐藏着的风险因素、不良事件进行相关的调查和分析,然后根据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管理,从而有效将风险进行规避的一种管理模式。目前,在各医院进行护理的时候,都会进行风险管理,通过在护理中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的护理效率。尤其是在精神科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风险管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规避和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为有效规避精神疾病患者在患病期间一系列风险因素的发生,应采用具有预防性质的风险管理方法,使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能够有效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对能力。另外,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要全方位的对患者进行管理,加强科室之间的信息交流、完善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从而有效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5]。综上所述,针对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对其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以后,能够提高医院的护理效率,降低患者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从而有效提高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吕文娟,江芳.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9):138,140.
[2]高敏.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A1):19915.
[3]宋立梅.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5):93-94.
[4]陈霞.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12):141-143.
[5]阮静莹,罗薇薇,邓静.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8):167-169.
作者:杨静 单位:天津市安定医院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