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解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解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解析

摘要: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总体水平不高,银行贷款占资产比率也居高不下,不良贷款的比率仍高于国际先进水平,信贷风险管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文章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从内部控制机制、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强化风险意识和加强信贷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概述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基本上分为两类:信用息差风险和信用违约风险。信用息差风险是指企业因其自身的信用息差发生变化,影响到其经营产品的价值可能下跌,而使购买其经营产品的商业银行遭受损失所承担的风险。信用违约风险指的是在商业交易中其中一方可能因交易的收益减少而遭受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由于交易另一方违约而造成的。没有不受信用违约风险影响的交易,如果债务人不能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债权人就会遭受损失。信贷风险主要特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双重性。信贷风险只是一种引起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并非是一定会导致损失。信贷风险有消极的一面,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在银行的经营中,采取信贷风险也意味着获得超额利润。一般说来,风险越高,获得的利润就越高。高收益吸引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虽然增加了风险,却能获取风险收益。第二,客观性。风险是不可回避的,做任何事都会面临风险,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伴随着客观世界发展的内在属性,是不从人的意志中衍生出来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规律。风险不能消除,只能分散与降低。因此,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信贷风险就不可避免。第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指的是经济主体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不能确知。当商业银行向企业转移资本时,企业将把信贷资金投入到生产和流通中,从而实现再生产。想要使信贷资金循环流通,就需要信贷资金顺利完成商品到货币的转变,否则,放贷的银行和借贷的企业都会收到影响。而企业能否保持这个再生产的循环是未知的,所以信贷风险是具有不确定性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额大、贷款数额占银行资产比率高、信贷风险预警制度不完善,这种不良现状必须及时加以改变。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既可以丰富和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健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又有利于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在信贷风险管理中是否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贷风险管理的水平。尽管我国的商业银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但仍没有达到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要求的水平。有些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设置不科学,部门责任不明确,没有建立权责分离体系。有些商业银行还没有正式设立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信贷风险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很容易造成贷款不能及时收回的后果。有些银行制度设计不合理,不能满足业务流程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

信贷业务需要收集大量信息数据以支撑信用评级的确定和信贷风险的度量,一个科学的信息处理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虽然道理都清楚,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信息处理系统,造成了信贷风险管理的效率低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不完整的信用数据,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数据库不够完善,无法为信贷风险分析提供有力的数据。这主要是因为:第一,近年来银行将贷款营销作为优先重点工作之一,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忽略资料审查,而对建立客户关系格外重视的现象出现,不仔细地收集贷前相关信息;第二,由于我国不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缘故,致使贷款企业提供的报表资料可信度不高,更有甚者连提供的财务资料都是虚假的。

(三)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认识不足,缺乏风险意识

由于银行贷款的整个环节由信贷人员负责,所以银行贷款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信贷人员的素质高低。在我国信贷风险管理还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银行缺少这方面的培训,致使银行信贷人员普遍缺乏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知识。此外,还有一些信贷人员道德品质不高,甚至利用自己的权力谋取个人利益,将银行的贷款发放给审核不合格的申请人。再加上如今信贷业务的迅猛发展,导致银行急需大量的信贷工作者,许多信贷工作者的知识和专业能力还没有达到标准就开始工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给银行资产带来损失,使银行承担超额信贷风险。

(四)银行信贷风险文化欠缺

所谓信贷风险文化,是指经过长期的发展信贷人员自觉并严格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文化信念,它与信贷风险管理息息相关。正确且健康的信贷风险文化有时能够弥补信贷制度的不足,不良的信贷文化比不健全的信贷制度更可怕。信贷风险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业务考核在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中是重中之重,这样一来,银行分配大量硬性指标给信贷人员,导致信贷人员“轻小客户而重大客户”,对小客户不闻不问,而对大客户放宽标准,审核不严谨,违规放贷。二是实际操作中,信贷人员不重视全面评估客户,主要依靠担保、抵押来发放贷款。当前担保、抵押情况泛滥,担保人能力不够,抵押资产变现困难,导致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降低。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

在银行内部之间实行权责分离制度,严格划分审核与放贷、现金和票据的保管记录等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业务方面,必须建立标准化的岗位管理、业务管理、岗位责任和风险评定,信贷管理、贷款发放等岗位也必须实行人员轮换制度。管理者和员工之间要设定明确的权责关系,以便及时准确地传达和报告任务。不同的经营规则和行为规范也应制定,如对贷款的审查与发放,现金、票据的保管与记录,业务的授权与审核等。构建信息化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随着科学技术的讯速发展,计算机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深入,银行业务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将其引入中,使内部控制更加方便。商业银行可以将内部控制纳入计算机系统,由程序控制,形成系统的计算机风险控制系统。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风险,严格管理整个流程,明确业务部门和监管部门的职责,严格划分业务操作者和管理者的职权,严格禁止系统设计人员和其他技术人员从事实际业务操作。

(二)创新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信贷风险管理发展至今,管理方法与手段十分丰富。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借鉴这些管理方法与手段,但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仍不容乐观。首要的是银行要建立、健全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健全的风险预警系统有助于改进传统风险管理模式的不足,避免风险度量不及时、不准确的现象发生,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要建立健全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有两种风险需要特别注意: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按照以往的惯例,系统性风险并不是管理重心所在,关键还是在非系统性风险上。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系统性风险对银行的冲击远大于非系统性风险,由系统性风险引发的信贷风险很难控制和化解,因此,风险预警系统的工作重点在于预测系统性风险。

(三)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强化风险意识

要加强对信贷风险管理的认识,强化银行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就要提高银行信贷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而建立并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可以达成这个目标。首先,要改进银行的薪酬制度。企业发展离不开企业员工的贡献,薪酬制度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改革薪酬制度可以实行“多干多得,少干少得”的规则,调动银行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银行职员的绩效考核,考核从其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等方面进行。银行职员在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也要强化风险意识,不能厚此薄彼。其次,改进责任制度。因信贷市场经营形势不断变化,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也要有所变化。第一,绩效考核要因地制宜。商业银行各分行应根据所在地经营发展状况并结合自身的优势,在确保总体稳定的同时,可以制定符合分行特色的指标,使绩效考核符合实际情况,增强分行的竞争力。第二,按规定划分银行各管理人员、业务操作人员的指标任务,结合“多干多得,少干少得”的考核规则,实现分配明确、权责统一的管理制度。

(四)营造良好的信贷风险文化

商业银行应充分调动职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在业务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银行可以开展专门的培训来训练信贷人员,使信贷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再根据工作能力和经验,划分为若干层次,将对应层次的信贷审批权限赋予信贷人员。这样既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又保证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独立空间不多不少,能有效降低信贷风险。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途径还有如下选择。第一,建立奖励制度。可以采用奖金奖励的方法,也可以实行内部人员持有股份等,最大限度地提高银行信贷人员的报酬。第二,权责分离、相互制衡。为实现信贷人员之间的相互制约,有效防止内部人控制行为,可以通过分权以及各项工作的合理分工来完成。第三,进行动态管理和科学评价。实行动态管理的权限审批,一方面能在短时间内为管理者提供识别风险并采取措施的机会,另一方面给了信贷管理人员一定的压力,督促其自觉控制贷款质量。

参考文献:

[1]梁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宋荣威.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3]周敏.浅谈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中国经贸导刊,2012(8)

[4]龚锋.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J].金融与经济,2002(7)

作者:钟向东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