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解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解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解析

摘要:风险与收益息息相关,互联网金融风险是互联网金融繁荣发展背后不可忽视的因素,如何有效管理风险、利用风险是今后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研究认为,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风险管理框架是重要的保障。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理解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的发展模式,把握互联网金融风险存在元风险特征是根本前提,在此基础研究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理念出发,结合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流程,分析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框架构建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风险文化;制度设计

一、引言

近年来,依托于云计算的应用,大数据的挖掘以及物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已经逐渐深入到金融领域,伴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以及P2P等金融模式的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概念应运而生。事实上,学术界最早提出互联网金融(Internetfinance)的概念也不过是2012年的事情,谢平、邹传伟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有别于以商业银行为中介结构的间接融资以及基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模式。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支柱,灵活的支付形式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大数据技术下的信息处理进一步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下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得到了拓展和提高,其体现出来的更为开放、平等、自由、多元的资金流通方式,也为金融监管和金融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在互联网金融中,米什金将金融界定为资金的盈余方向资金的短缺方转移资金的基本功能,并没有随着资金流动方式的改变而改变。风险作为一种不确定性,一定时期内未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也并没有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而消失,作为金融业的实质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法律风险等仍是风险管理的主要类型。一方面,由于交易成本的降低和交易方式的便捷,互联网金融服务边界和市场在不断的扩大;另一方面,由于支撑互联网金融发展平台的高技术化,互联网金融本身的虚拟化以及经营范围的广泛化等特征,加上目前我国相应的监管法律法规缺位,其风险管理将显得更为复杂。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以及与之并存的风险,掌握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有效识别和界定互联网金融风险,清楚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类型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动态风险预警以及风险监测机制,才能确保金融体系安全有效的运行。如何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框架是有效管理风险的前提和基础,基于此,本文将首先从金融与风险的本质特征出发,探讨互联网金融运行原理以及潜在的主要风险类型;其次,结合具体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论基础、基本内容以及主要流程;最后是本研究的结论。

二、互联网金融运行原理及风险

金融最为基本的功能是资金的融通,即资金从盈余方(储蓄者)转移到短缺方(融资者)。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依托于移动支付、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金融运行模式将比传统金融市场及中介在资源配置效率得以优化。一方面,便捷的支付方式、网络化的信息处理、风险评估及资金匹配,会进一步促进社会信用的发展,进而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交易费用,并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使得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市场空间得以提高。比如,对目前面临的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能会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得以有效解决。另一方面,金融业经营的是风险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便捷的支付方式、网络化的信息处理和资金匹配过程中,同样存在传统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由于客户违约、延期支付等形式的信用风险,由于市场利率波动所产生的市场风险,以及由于技术、人为等因素所导致的操作风险等。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仍面临着金融风险管理界公认的:已知的已知风险(knownknowns)、已知的未知风险(knownun-knowns)和未知的未知风险(unknownunknowns)(王勇、隋鹏达、关晶奇,2014)。本部分沿用对于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三大支柱(支付、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的划分,分别分析互联网金融运行的原理,并结合以上分类分析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

(一)互联网金融运行原理

1.支付

互联网金融的支付原理是以移动支付为基础,通过移动和无线网络设备、技术条件进行货币资金转移,从而实现信用(债权债务关系)运动的形式。移动支付的平台基础是移动通讯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利用智能手机、掌中电脑就可以轻松便捷的实现炒股、购物等日常活动。谢平、邹传伟等认为在不远的将来,移动支付会最终取代信用卡,金融资产的支付和转移也将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同时支付清算体系会完全电子化。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信用经济会促进网络经济社区的出现,进一步可能会产生新的货币形态———互联网货币,比如,比特币,这种基于P2P技术在互联网发行和交易的电子货币,在一定范围内已经实现了与现实世界货币的自由兑换,以及用于购买现实的商品和服务。

2.信息处理

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信息处理主要是通过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来实现的。由于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信息的获取、传递以及在经济体中的应用更为便捷,尤其是搜索引擎、即时信息的后台大数据处理能力提升,降低了金融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相比较传统金融而言,其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运行效率大幅度提高,乃至于资本资产定价能力更为精确化和智能化。通过社交网络信息的汇集,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能够突破单一主体的信息约束,更为充分的了解利益相关方的财产状况、经营情况、消费行为、消费心理等,那么基于后台数据模型的处理和加工成本,可以使信息得到更好的挖掘和利用,其信息精准度也会得到提升,进而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和信用风险。搜索引擎可以实现从海量信息中迅速匹配客户信息需求,这样可以通过信息筛选,减少信用违约并提高客户诚信度。云计算不仅是搜索引擎发展的关键,也是金融信息处理的保障,云计算可以随时提供任何软件和数据支持,处理与金融交易相关的任何信息问题。

3.资源配置

互联网金融资源配置本质也是资金的融通,但倾向于去中介化、中心化的。网络金融平台(典型的如P2P贷款)可以通过对信用等级更为精细化的划分,优化利率与信用水平的匹配,进而更有效的匹配资金的供求。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金融运营成本会进一步降低,并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阿里、腾讯和平安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平安公司基于阿里金融的自动信用审核机制,并借助腾讯的客户渠道优势,将互联网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空间进一步提高,不断的降低运用成本、提高资金运转效率、扩大客户规模并准确匹配客户需求。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

风险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根据谢平、邹传伟研究,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市场,其信息不对称的程度非常低;资金供求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风险分担等方面的成本也非常低,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直接交易;银行、券商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趋于减弱。然而,基于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平台下的金融生态环境,本质经营的依然是风险,在其繁荣发展的背后,面临着新的支付清算风险、信息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挑战。这些风险对于网络技术具有依赖性,就产生的风险特征而言具有系统性,比如,第三方支付,其本身已经类似于商业银行的支付清算业务,该支付模式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自身也存在诸多安全威胁:虚假信息、网络欺诈、木马病毒的侵袭等。网络技术的不完善不仅会导致虚假信息传播、有价值的交易信息泄露,也会造成交易主体资金损失,造成网络金融信用环境的恶化。业务人员由于对技术操作要求了解不深入,操作不规范、不统一都会构成风险隐患,引起不必要的资金损失,甚至于产生流动性不足。由于风险的累积性特点,其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行和支付清算等影响会进一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扩散。这里以互联网货币为例,由于其发行者信用水平不比中央银行,在交易和支付过程中会存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而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也更为突出。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架构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论要求

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互联网金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放松风险管理要求,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依然是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企业的生命线。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在借鉴传统金融风险管理做法的同时,还要深刻认识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差异,在实践上应树立全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

1.以客户为中心的全员风险管理文化。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风险不仅存在于互联网企业自身的业务行为,而且贯穿于每一个客户的行为中,其内在的风险因素更多的受制于客户的风险态度、行为习惯。互联网金融企业任何一个层次的部门人员,都必须认识到其所面临的风险较传统金融业的系统性、多变性和互动性(客户与企业各层员工的行为会互相影响)特征。

2.以大数据为载体的全程风险管理过程。互联网金融的运行模式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业务存在更多的潜在偏离既定目标的不确定性,任一环节的风险管理缺失或对相关的数据挖掘不到位,都会导致相关业务的损失。构建以数据库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制度,从客户识别、产品定价到风险预警等各流程实现分析风险、计量风险的精准化,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

3.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面风险管理范围。互联网金融的参与度高、涉及面广,其所面临的风险交互影响,风险扩散与传递迅速,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构建风险管理体系不仅综合国内国外,还要结合线上线下,衔接配合不同主体的信息,做到有效识别线上线下的风险,对于风险的转移、转化做到准确评估、及时监控和安全预警。

4.以风险和收益相平衡的全新风险管理生态。风险管理的本质不是消灭风险,而是承担风险,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做到有效的平衡和取舍。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不仅收益可以准确的度量,风险也可以精细化的计量。满足不同的客户要求,做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类风险的综合性、一体化管理,就是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充分匹配风险和收益,构建“多主体参与、多边资源整合、技术共创共享、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新型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

(二)基本内容以及主要流程

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中,风险管理的内容不仅是目前金融风险中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还应该关注元风险。元风险应是互联网金融出现后,随之伴随而来的有别于八大类风险的新的风险类型。所谓元风险,属于风险的风险,但又不是简单的风险源。比如互联网货币———比特币,该货币是以密码学发展和互联网普及为技术基础,完全是点对点、去中心化的,不通过中央银行发行和交易,且具有匿名性特征。比特币的风险属于互联网货币风险,实质上就是一种元风险,其自身即是独立的风险类型,但可以通过其他风险之一呈现或多种风险形式呈现,也就是在相关主体对比特币风险管理本身,甚至于从监管的层面进行风险控制,都面临着不确定性。这是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内容上面临的一个挑战,也是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的一个问题。仍以P2P(peertopeer)网络贷款为例,谢平、邹传伟等研究分析了美国证监会对经营相应业务的企业风险管理要求,主要体现了功能监管的理念来监管,即按照从事的业务、产生的风险来监管。该理念的风险管理,虽未提出元风险的概念,但实质认识到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存在有别于实体金融风险的独特风险类型。由于P2P网络贷款属于非人格化交易,其对社会网络不具有强依赖,且风险覆盖范围广,其定价模式、风险聚集形式等,对于风险的作用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都要纳入风险管理的范围。因此,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参照原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面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元风险的影响。那么,在接下来的流程管理过程中,除了遵循风险管理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等基本框架外,还应纳入元风险的界定,对一般风险的影响分析等内容。具体而言,风险的识别应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元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即:在有效识别八大类别的风险源、各类风险发生的概率、所造成的损失程度基础上,根据对元风险的影响程度赋权,纳入元风险识别指标体系。有效识别元风险的目的,在于准确的度量风险,充分把握演化的路径及趋势,精确评估风险所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程度,为风险监测、控制提供依据。在计量方法的选择上,围绕识别指标,通过构建金融风险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测度风险价值(VAR,ValueatRisk)及影响互联网金融风险关联性指标(包括监测预警指标,社会信用评级指标,商业信用评级等)。监测环节应保持独立性,根据不同的监管需要,风险监测部门应定期提供有针对性的风险监测报告,以供业务部门、风险控制部门、董事会等进行风险控制及决策,以实现风险控制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四、结论

承前可知,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发展上的定位尚不明确,其与目前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尚未理清,尤其在风险管理方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还在探索阶段。本研究所提出的互联网风险管理的框架,更多的是从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和风险管理的本质出发,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独特发展模式,探讨如何实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风险可控性问题。在具体的互联网风险管理的框架构建中,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本身目前还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讲具有前瞻性和动态性。这意味着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还在继续,其涉及到的风险更多的是潜在的技术安全、系统的稳定性和“厚尾”风险。同时,对于风险管理主体而言,还面临着有别于传统金融风险类别的元风险以及监管的不确定性问题。而从监管者的角度出发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既要估计到不同参与主体的文化、地域特征,又要兼顾到互联网金融的超越地域限制的特性。总之,保障资产所有者的资金安全,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对各类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必要前提。构建合理有效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框架,必须明确不同主体的责任、权限,从法律层面界定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建立风险与收益平衡的互联网金融生态。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2013(07).

[5]许荣,刘洋,文武健,徐昭.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03).

[6]王勇,隋鹏达,关晶奇.金融风险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7]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2012(24).

作者:史智才 王玉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金蝶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