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救助档案管理优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医疗救助档案管理优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村医疗救助档案管理优化

摘要:分析了农村医疗救助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职业素质低、信息化水平落后、采集医疗救助对象信息不明确等,提出优化农村医疗救助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医疗救助档案管理制度、大力培养新型档案管理人员、加强医疗救助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明确医疗救助对象信息等。

关键词:农村;医疗救助;档案管理

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健康保障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农村医疗救助是农村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措施。农村医疗救助是指对没有参加以及没有能力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或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后无力承担自己支付部分的困难农民进行帮助的一种社会救助。目前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医疗救助档案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制约着医疗救助工作的良性开展。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农村医疗救助档案管理迎来了提档升级的机会。我们应抓住机遇,解决农村医疗救助档案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断完善医疗救助管理体制,保证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一、我国农村医疗救助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医疗救助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国农村医疗救助档案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规范化和针对性,存在“空有其行”的问题。一方面,政府管理制度和救助体系相关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各方履行职能不清、管理混杂,工作人员不重视档案管理,档案契合度得不到保证,很多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很多地区在档案管理中经常出现文件遗失和造假等情况,致使医疗救助对象利益受损[1]。另一方面,农村医疗救助档案管理设备陈旧,主要以纸质档案为主,纸质档案极易损坏,管理困难,占用空间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归档,易出现操作失误,无法保证档案文件信息的全面、详尽。可见,医疗救助档案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二)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质低,缺乏档案管理意识

农村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落后、基层工作条件差,导致各基层单位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少,部分管理人员不是兼职就是从其他岗位转行过去,档案相关操作不熟悉,在实际工作中极易造成工作疏漏。很大一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学历偏低,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对医疗救助档案的特殊性了解不深、没有创新性,不能从专业的角度提升医疗救助档案管理水平。

(三)医疗救助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落后

随着“新农合”参保率和农民其他医疗保险的增加,医疗救助档案数量也不断增多。国家为农村医疗救助档案管理机制提出了全新要求,在支付补偿、基金收缴、监督审计、以及医疗档案管理上需要提升信息技术功能。目前,我国农村医疗救助档案管理信息化还比较落后,能有效应用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覆盖率并不高。据调查,真正有效利用档案应用系统软件、实现档案信息系统管理者,在发达地区也仅占总覆盖率的35%,其信息采集率不足27%[2]。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农村医疗救助档案管理方面的很少,导致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质量和效率偏低。在应用信息化系统采集信息时,录入项目内容不完全,支付补偿、基金收缴、监督审计缺乏详实的动态记录。

(四)采集医疗救助对象信息不明确

目前,在农村医疗救助档案管理工作中对采集医疗救助对象的信息内容不明确。医疗救助档案信息项目没有以户为单位对户籍、身份证、公示证明等相关材料进行管理,导致多重属性的医疗救助对象在登记归档时易造成遗漏;没有建立统一的农村医疗救助录入档案信息标准,不能为各级政府和农村医疗救助主管部门提供科学管理决策依据;不能每月按照救助对象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救助档案信息,对录入信息不能及时进行更新,档案信息资料和数据收集不全,造成医疗救助档案归档混乱、医疗救助资金使用不当和浪费等情况。

二、农村医疗救助档案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为加快医疗救助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需要加强医疗救助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政府和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重视与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归档要做到“精准”。医疗救助归档的范围包括农村医疗救助活动中整理的有较高查阅价值的文件资料、农村医疗救助相关部门的规章要求等[3]。首先,要做好医疗救助档案管理基础材料的收集工作,档案收集工作要登记内容齐全、编写目录规范、项目井然有序、责任分工明确。其次,归档时要注意分类和分级存档,如一般性基础资料存档包括国家医保政策、医疗救助标准、农民参保花名、家庭一般信息、收入情况、各种声像档案等。再次,医学资料管理可分两级存档,如参保医院一份、县乡医疗档案机构一份,存档内容应包括入院登记、现病史诊疗过程、护理记录、辅助检查报告、处方和病程记录、出院证明等。再次,档案管理工作还要将一般性救助档案与应急性救助档案分门别类整理、归档。在分类管理中做到规范化,统一规范医疗救助对象标准、档案书写格式、纸质档案装订标准,并对档案的每一条记录进行编号统一分类管理。真正实现对农村贫困群体的救助,解困难农民的“燃眉之急”,达到“雪中送炭”的效果。

(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质

农村医疗救助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影响着档案管理的质量,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各相关部门要通过政策宣传和奖惩机制来培养和强化管理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之认真做好档案实际工作。其次,在选拔档案管理人才上,要对应聘人员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内容应包括工作耐心、基本医疗知识、计算机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要通过竞聘上岗的形式增强档案管理岗位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再次,对新入职和在岗的医疗救助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和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可包括档案管理、医疗保险、统计知识、计算机软件应用等,培训方式要多样化:(1)在省级单位设立培训中心,聘请专业团队补充学习资料和信息资源,要求下级单位配合完成信息管理人才计划;(2)可同步开展网络培训课程进行培训学习[2];(3)欠发达地区要派人到先进地区学习培训或请专业技术指导老师到单位培训档案管理人员;同时保证培训系统的长期有效性,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4]。通过培训后,要有针对性地对医疗救助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信息化操作和管理水平进行考核,使在岗人员的工作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三)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

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在医疗档案技术管理方面要加快医疗救助档案电子化建设,形成规范化的纸质与电子档案相融合的档案管理方式,数字化档案将成为今后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形式。档案管理的技术创新将转变为以计算机管理为主、手工管理为辅的新模式,信息化、互联化及共享数据将极大便利医疗救助档案的管理工作[5]。首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医疗救助档案管理设备的资金及技术支持,充分将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医疗档案管理相结合,分步骤逐年完成医疗救助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选择技术能力、经济实力、经验丰富的软件开发企业,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档案管理系统,通过技术创新使档案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现代化;暂时没有条件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地区,也要统一数据接口标准和软件使用标准,开发适合本地区的档案管理系统。其次,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维护工作,逐步建立融一般资料、病例、图片、录像为一体的医疗救助档案管理服务[2],使农村医疗救助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4]。再次,还要加大检索技术和扫描技术的应用。

(四)明确医疗救助对象,保证档案真实有效

救助对象按各级政府分类管理,根据各地区的发展特点为贫困人口建立医疗救助档案,实行统筹管理。档案馆应该抓好农村医疗救助对象信息点,加强和完善相关档案工作,提高医疗救助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档案馆还要制定可享受农村医疗救助对象的标准即:必须是本村有户籍的人口;必须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人口;必须不是本村居住的非常住户,不是家庭中有村干部的农户,不是家庭中有财政供养人员的农户,不是举家外出一年以上的农户,不是家庭中有城镇房产、有轿车、有购买农机补助金大于7000元大型农机、有大型运输车辆的农户,不是家庭成员中有注册并经营商铺、有企业股东并盈利的农户[6]。我们还应认真构建医疗救助对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行救助档案按户管理,救助对象经过医疗机构诊治要严格按规范流程归档,实行跟踪管理,及时更新录入的信息,保证救助对象明确、档案事实清楚,为农村医疗救助机构提供可靠的数据。

三、结语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实现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随着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的深化,医疗救助档案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和现实问题急需解决。只有不断优化农村医疗救助档案管理,才能提升医疗救助水平。医疗救助档案管理为贫困农民医疗保障提供了信息支撑,是建立农村医疗救助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医疗救助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档案管理制度规范化;提升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积极培训专业化档案管理队伍;加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互联化;明确医疗救助对象,做到医疗救助档案数据真实有效,保障医院和贫困农民的双重利益。

作者:张春军 董琦 董凯 史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