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企业成本核算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订单式加工企业成本核算的涵义及特点
(一)涵义
订单式加工企业成本核算是一个经济概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特定产物。它是指企业按照客户订单要求在专门组织加工生产过程中独立成本核算和控制的一种管理形式。而所谓订单式加工企业是指专门为特定的客户加工产品的企业。企业在接到用户订单之后便开始着手组织产品的加工生产,并且在加工生产中严格按照用户要求的规格、数量和交货期限进行加工生产。该生产模式不仅能够大幅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使客户的要求得到最大程度满足,以此获得更多的顾客;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规避由于客户的一些随机性需求造成的不必要的库存积压,最终使无库存积压的理想生产形式成为现实。如今顾客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信息技术也日新月异,以订单模式开展生产加工业务的企业正是迎合了市场和客户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订单模式发展加工企业在成本控制与管理方面更加严格。
(二)特点
1.产品特征明显,成本核算差异大
由于订单式加工企业都是按订单加工产品的,所涉及的产品种类、型号特别多,在产品细节上的要求会出现各种差异,而且有的客户还会自己提供物料或指定加工工艺等。企业从接到客户订单开始直到发货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掌握好产品对应的每道工序、每个环节,实行差异化管理。这一切都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加精细化和准确化的要求。因此,加工企业在成本核算中要跟踪和控制流程中的每一个加工环节,从采购计划的制定到实际采购、投入生产、验收入库等环节都需要对产品实行全过程跟踪,因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就要对产品的成本计划和核算做好精细化管理,使成本核算既能够突出产品特点,又能够体现差异性和精准性特点。
2.产品结构复杂,核算方法难取舍
因为订单产品存在多样性,而且不同的企业对产品要求又有不同标准,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使产品加工过程变得复杂化。订单式加工企业在拿到客户订单后,要根据订单要求进行加工流程的设计、规划并对现有生产设备进行相应改造以适应订单生产要求。因此,加工企业在加工产品过程中的控制变得更为重要,需要一环紧扣一环,不能出现任何差错。这样就使得成本计划和成本核算变得很困难,财务部门在进行成本核算时显得手足无措,财务人员要在短期内熟悉产品生产过程,并制订出合理费用摊销办法,确保成本核算的精准性。因此,订单产品结构的复杂多样性,使成本核算形不成固定的核算方式和方法,给企业成本核算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
3.产品订单波动大,成本核算周期短
因为企业订单是随市场大环境变化而变化的,造成企业订单频繁波动,主要涵盖产品数量的增减、订单期限的前后不定、型号的更替等诸多方面,在产品未交付前,就有可能存在变化、抽插单、加急等情况,都要求企业缩短管理周期,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应对各种订单变化,做出及时处理,这样才能兼顾企业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在加强对订单变化的应对能力的同时,企业也要缩短核算周期。由于企业无法提前预备大量物资材料,只能将个别通用物料进行提前准备,这就会使研发费用和设备改造等制造费用的比重大幅增加,致使许多数据难以汇总、比对,从而难以按工时进行费用分摊,为成本核算造成极大困难。
二、订单式加工企业在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缺失,成本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订单加工企业总体规模还不大,虽然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但还远远不及美欧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且多数企业所加工的产品还仅限于初级产品加工,没有形成自主品牌,增加值也不高。企业在成本核算中还处于粗放管理初级阶段。分析其原因:一部分企业认为采用现代成本核算没有必要,更多精力用在组织生产和扩大销售上;还有一部分企业认为受到资金、技术、设备等条件限制,成本管理缺乏实施条件。因此,我国订单式加工企业大多持有传统核算观念,对现代成本核算管理缺乏正确认识。多数企业在成本管理中更注重材料和生产相关的制造成本,而忽视对采购、销售、设计等业务过程发生的成本核算,更不用说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成本管理了。受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在我国订单加工企业中,真正实力超群、竞争力强的企业少之又少,而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管理意识缺失,成本观念落后成为制约我国订单式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
(二)控制手段落后,资源浪费严重
在实际应用中,订单式加工企业对于现代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变现在:一是使用效率不高。我国订单式加工企业向来以投资少、时间短、见效快为特长,这些企业管理人员文化层次不高,对新的管理手段不热衷,对专业性很强的成本核算管理模式更不熟悉。二是因操作复杂而敬而远之。成本核算是会计核算与企业管理的综合运用,专业性很强,应用起来又繁琐复杂,一般财务人员很难掌握,多数企业都远而敬之、束之高阁。三是前期投入较大。任何一项管理工作前期投入都会使管理成本增加,如前期人工费用、数据采集费用、设备购入费用等,而管理效果短期内很难见效,而且存在失败的风险。多数企业不愿在这方面投入资金。而在实际中,正是因为控制手段落后,成本核算过于粗放,缺乏精细化的管理,使企业在成本核算和控制中不能很好地运用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等现代管理方法,从而造成企业资源浪费严重。
(三)核算方法单一,存在信息壁垒
按照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企业在成本核算时普遍使用分步法、品种法和分批法。要想准确地计算出产品成本,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的工艺设计、管理、计算等繁琐程度选用不同的核算方法。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企业的成本核算并非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而为了应付税务等部门要求建账,实际中往往只采用一种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也只涉及产品的类别而非具体到每一个产品。加之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够,大量的原始数据需要重复输入和统计,不仅造成人工浪费,还存在着数据不一致等问题。企业成本管理是建立在信息共享平台之上,业务与财务部门的数据一致是企业成本数据能够合理、可追溯的重要保障。无论是应对用户不断变化的各种需求,还是产品日新月异的变化,各型号产品成本差异也在逐步拉大,这使得传统成本核算方式难以满足企业对成本精细化的要求。
(四)法律条款缺失,监督管理脱节
订单式加工行业涉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涉。但快速发展的订单式加工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研究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法律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在一些业务领域缺少严格的规范和明确的解释,对成本核算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款进行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存有制度真空与脱节。二是企业与管理方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在成本核算中并没有严格按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而且个别企业还利用法律缺失偷税漏税。三是与快速发展的行业形势相比,一些制度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
三、优化订单式加工企业成本核算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企业管理,强化成本管理意识
提高成本核算能力是制造企业强化管理的关键所在。订单式加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必须制定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使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长远来看,订单式加工企业应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无论是在企业发展规模上还是在实施战略转型上都有实施步骤和实施要求,在发展中不断修正。从短期来看,订单式加工企业在接到一批或几批订单时,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目标。这些核算目标包括前期产品设计、材料采购、物料及成品的出入库、成本预算编制、成本利润分析等多个方面,在对订单产品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时核准各项经济指标。然后将制定出的各项经济指标下达到各车间和班组,通过加强内部成本控制,进行开源节流,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合理制定人力资源目标。通过制定完善的用人机制,解决好工作人员在岗闲置现象。二是建立健全成本考核机制。将各部门的经营、管理、质量和成本全部纳入考核之中,层层分解,步步落实,强化职工主人翁精神和节约意识,努力降低成本。三是不断完善设备管理机制。通过登记造册,了解企业设备的折旧、维修和保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盘活资产,降低维修和更换设备的成本。
(二)推进技术创新,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是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成果。因此,订单式加工企业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一是搭建精益业务流程。按照流程短、效率高的原则,订单式加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优化成本核算业务流程,减少不必要、不合理的作业环节,搭建起劳动用工少、资源配送优的精益流程。二是建立成本控制体系。通过引进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订单式加工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将控制目标层层分解到组、到人,确保成本管控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三是严格精准核算制度。按照“核算要全面、数据要准确、指标要科学、管理要到位”的会计成本核算要求,严格人财物核算标准,确保结果准确;严控费用核算,实行费用按部门、按环节核算。四是加强预算监管。针对当前运行数据,确立合理定额数据,使各部门在严格执行标准的基础上,对费用进行科学预算,使成本预算更加细化、精准,以此来达到数据指标的分解与核算工作的准确科学化。
(三)精准核算方法,确保数据信息透明
精准的核算方法和透明的数据信息是订单式加工企业成本管控的关健。要达到该目标,应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准原始记量。通过不断完善原始数据,并登记建档。确保材料采购、物料出入库、成品出入库等原始记录全部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管理,进而对原始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保测算具有可比性。并且全面比对物料耗用情况信息,透明管理,对异常情况予以及时纠正。二是精准定额标准。企业在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历史数据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定额标准,并按照客观性、操作性原则合理制定核算方法。三是建全信息系统。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信息沟通网络,及时了解运营、生产过程中的不同情况,为管理层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信息化技术模式不仅可以合理整合资源、提升运营效率、细化成本控制,规避浪费等现象,还能够实现资源优化和利润最大化,以确保企业能够顺畅平稳运营。
(四)完善法律法规,保障规范运作
实践证明,为保证市场经济体系健康运行,需要完善的法制环境支撑。一是根据目前我国订单式加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涉及到订单式加工企业成本核算中空白的法律条款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以便提高其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加快相关领域的立法进度。建立健全原料采购、材料出库、费用摊销等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企业监管机制,保障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合理性、合规性,确保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进一步规范立法程序,实施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提高会计成本核算的立法质量和效率,切实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意识,使成本管理为社会所普遍认同和真正接受。
作者:杨景海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会计学院
第二篇:工业企业成本核算运用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概念
对于会计职业判断的概念,国内外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表述。最早对会计职业判断进行研究的当属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该协会在1985年首次给出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定义,提出“若会计人员做出的基于经验、知识、客观、谨慎的财务报告决策的过程是分析性的,且在决策时保持正直的态度,同时也意识到对决策影响的他人所承担的责任,则做出决策的过程即为职业判断”。我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财政部颁布“两则两制”后才开始关注、研究会计职业判断,并对会计职业判断的概念作出了各种表述,但这些表述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原因是对这一概念的基本问题的认识是一致的:如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会计工作人员)、职业判断的前提(具有会计相关知识和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相关经验、客观公正的心态)、职业判断的客体(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或会计事项)、职业判断的限度(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与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判断的方法(分析、比较、计算等)、判断的本质(对交易或事项的处理和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进行选择的过程)、职业判断的特点(目标性、主观性、权衡性和受制约性)、作用(解决交易或事项应否确认、何时确认、怎样确认为要素的关键问题)等。随着我国一系列以原则为导向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留给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空间越来越多,加之企业交易行为和会计事项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会计职业判断成为会计工作中的一种经常性行为,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
二、会计职业判断在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成本核算是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生产经营费用按其用途和发生地点先进行归集,按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分配,计算出该对象的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即成本核算要经过费用的归集、分配、再归集、再分配四个阶段,基本任务是正确、及时地提供产品成本信息,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据以考核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为了加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工作,财政部于2013年8月颁布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以下简称“新制度”),对产品成本核算对象、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等都做了一系列原则性规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在除金融保险业以外的大中型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制度以原则导向为基础,同时与规则导向准则并存,因此,新制度出台后,成本核算对会计职业判断的依赖性更强,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本文主要讨论会计职业判断在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中的运用。
(一)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
开展成本核算之前,要选择成本计算方法。新制度规定的成本计算方法有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分类法、作业成本法等。新制度第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产品生产过程的特点、生产经营组织的类型、产品种类的繁简和成本管理的要求,确定产品成本核算的对象、项目、范围,及时对有关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企业产品成本核算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估计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内部管理有相关要求的,还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多维度、多层次的管理需要,确定多元化的产品成本核算对象。”也就是说,工业企业成本计算方法要根据本企业生产特点,结合成本管理的要求来选择。这是因为生产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因此生产经营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另外,算管结合,算为管用,成本核算要向企业管理层提供成本核算资料以加强成本管理,所以采用什么方法,提供什么资料,还要考虑成本管理的要求。因此企业在选择成本计算方法时,遵循新制度,在综合考虑企业的客观情况和主观要求后进行合理的职业判断。如产品生产是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如果管理层要求分步骤提供成本信息,就需要采用分步法;如果管理层不要求分步骤提供成本信息,可采用较为简单的品种法。如采用分步法,会计人员还应根据生产组织和工艺特点判断是否需要计算半成品成本,进一步选择适合企业生产特点的分步法———逐步结转还是平行结转,产品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把企业生产类型作为重要因素来选择恰当的成本计算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同一个企业的不同生产车间里,由于生产特点和管理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有可能在同一个企业里同时采用几种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成本计算,如轴承厂的基本生产车间生产轴承,需要经过锻造、打磨、分拣配套、冲压、检验包装五个步骤,属于大量大批多步骤的生产,辅助生产车间生产修理用备件,两类生产车间都是多步骤生产,但由于基本生产车间要求分步骤计算产品成本,而辅助生产车间不要求,则可以对基本生产车间采用分步法、辅助生产车间采用品种法。有时生产一种产品,在该产品的各个生产步骤以及各种半成品各成本项目之间的结转,其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不一样,有可能同时采用几种成本计算方法。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本着“基本产品从细,辅助产品从简”的原则,选用恰当的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在确定成本计算方法时,应注意成本计算方法与成本计划方法、定额方法的口径一致,还应注意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一致。成本计算方法应保持相对稳定,以便考核企业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当然一个企业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生产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调整成本计算方法。
(二)成本核算账户的设置
成本核算账户的设置要具有针对性、适应性、效益性。企业要设置哪些账户,哪些是总账账户,哪些是明细账户,明细账户要详细到什么程度,这要求会计人员在充分考虑企业规模大小、业务繁简情况、企业生产特点、企业的会计组织形式(包括会计机构设置、人员的配备和分工情况)、企业管理要求与管理水平等情况,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设计出合理的成本账户体系。成本核算时一般设置“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账户进行核算。“生产成本”账户核算企业生产产品时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二级账户。“基本生产成本”账户核算企业主要产品的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用于计算辅助生产产品和劳务成本。该科目按成本核算对象设明细账,明细账采用多栏式按成本项目设专栏进行明细核算。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较多且程序、结构复杂,也可将“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确定为总账账户。对于生产类型单一的中小型企业,其成本核算也可以不设置“制造费用”账户,只设置“生产成本”账户进行核算,以简化成本核算;如果管理层要求加强生产损失的核算和控制,可增设“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两个总账账户进行核算;如果实行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制度,还应设置各种成本差异账户。“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工资及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季节性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以及其他不能直接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费用。对于发生在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必须设置“制造费用”账户先归集,月末分配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如果制造费用发生在辅助生产车间,可直接记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可见,成本账户的设置也是企业管理水平和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
(三)成本项目设置
新制度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按照成本的经济用途和生产要素内容相结合的原则或者成本性态等设置成本项目。”“生产成本”账户按成本核算对象设明细账,采用多栏式账页按成本项目设专栏进行明细核算,以反映产品成本的构成。第二十二条规定:“制造企业一般设置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在实务中,成本项目由会计人员根据企业具体情况,遵循“适应性”与“效益性”原则来调整,可设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三个成本项目。但如果生产耗用的燃料和动力较多,可增设“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若企业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较多,可增设“废品损失”“停工损失”成本项目;如果企业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直接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较低,则可只设置“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两个成本项目;若企业发生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不多,则把发生的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作为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的一个成本项目;若企业耗用的燃料和动力较多,可增设“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等。设置哪些成本项目,需要会计人员结合企业实际和管理要求,遵循重要性原则进行判断。
(四)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划分
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划分的实质是支出费用化还是资本化,《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十条规定,“企业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这一划分是以支出产生经济效益时间的长短为标准的,虽然这种划分具备了理论依据,但在实践中很难操作,原因有两个:一是某项支出产生效益时间的长短难以预计;二是即使支出效益长短可预计,但计量又比较困难。因此在具体应用时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如在核算研究与开发支出、利息费用、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职工薪酬时应当分别情况处理,如某项支出同时满足可辨认和形成资产的可能性较大这两个条件时可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否则作为当期费用。对于因某些原因导致的资产购建或生产活动中断的业务应判断中断期间所发生的支出是应该继续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对于停止资本化的时点也要进行判断,在界定时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
(五)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的选择
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要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企业拥有的财产物资,大部分为生产资料,其价值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被耗费,转化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也会影响成本核算结果。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是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内容。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发出大量材料。新制度第三十八条规定:“制造企业发出的材料成本,可以根据实物流转方式、管理要求、实物性质等实际情况,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计算。”物价变动情况下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成本核算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有重要影响。如果物价保持相对稳定,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都能准确反映存货的真实价值,不影响成本、利润和纳税额。若物价升高,加权平均法对存货实际价值的反映较为真实,但会虚增利润从而导致纳税额增加;如果物价降低,加权平均法对存货市价价值的反映则较为客观,可为企业少计利润进而减少税收。会计核算假设币值不变,因此实务中会计人员很少会考虑到物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导致会计职业判断结果受到影响。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必备的生产资料。《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五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的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净残值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第十七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合理确定”和“合理选择”是建立在会计人员依据其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和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所做出的会计职业判断的基础之上。折旧计提是否合理,取决于折旧方法、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预计残值等的确定和选用是否恰当。会计准则规定了四种折旧计提方法,这四种处理方法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现行制度也没有明确规定多种方法选用标准,会计人员只有在工作中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选择适合本企业具体情况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人员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需要对该资产的可变现净值进行估算。在活跃交易市场的环境下,会计人员能够较为方便地获得相关数据,进行会计判断的过程也相对容易,而如果没有活跃市场则完全由会计人员自己判断。
(六)或有事项的处理
在成本核算中,由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及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的使用经常需要利用各种信息对结果不确定性的交易或事项作出判断,对未来事项是否发生及未来事项的发生时间及影响予以估计入账,常见的需要估计的项目有: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与净残值、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期限、预计负债等。这些项目必须通过会计人员合理预测与推断加以确认、计量,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确认、计量、报告的合理准确性很大程度取决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在或有事项的处理方面,应充分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现状,其结果需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
(七)费用的分配
各项生产费用按照使用地点和用途归集后,遵循受益原则进行分配。会计职业判断在费用分配过程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分配标准的选择。凡是直接用于某一种产品生产而发生的费用,就应直接计入该产品的成本;对于多种产品共同耗用的费用,则应选择适当的分配标准,将费用在多种产品间进行分配。间接计入费用分配正确合理的关键是分配标准,实务中供选择的分配标准有多种,如工时、工资、产量、重量、材料消耗定额等。选择费用分配标准应注意其应与待分配的生产费用之间关系紧密且具有相互依存关系,容易获取且计算工作量不大。分配标准选定后,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可随意变更。
(八)成本报表的编制
新制度第七条规定:“企业一般应当按月编制产品成本报表,全面反映企业生产成本、成本计划执行情况、产品成本及其变动情况等。”由于成本报表属于内部报表,只供企业管理层使用,其种类、结构、格式、内容等取决于管理层的要求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三、结束语
会计职业判断贯穿成本核算全过程,对成本信息质量有重要影响。现行会计准则和成本核算制度给予了会计人员较大的选择空间。为此,会计人员应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政府应加大对会计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力度;会计人员应注意对理论的学习,充分认识和估计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作者:杨新华 单位:江苏省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
第三篇: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现状及策略
1.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在进一步的加快。就我国目前大多数的企业而言,他们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仍然拘泥于传统,这对于企业的核算工作是有着极大的影响的,同时也阻碍了现代企业的发展。
1.1理论相对滞后
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引起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我国的市场环境在不断的调整变化,企业要想适应市场,就必须要对于其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尤其是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传统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理论已经不能对于现在的企业结构加以适应。但是在当前的企业管理中,许许多多的管理者往往只注重于企业的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其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所以许多的企业仍然在沿用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理论来进行现在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很显然这对于当代的成本核算管理是极其不利的,也影响了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正是由于在会计成本核算理论方面的落后,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所降低。
1.2内容过于单一
由于现代的企业往往没有引起对于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没有认识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导致目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往往都过于单一。在大多数的企业中,其会计成本核算往往都只是对一些显性的成本进行核算,这些成本往往都是实物物资,但是在企业的运行中,还有着许许多多的隐性成本的存在,如果忽略了这部分成本,那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将是不完整的,同时也会对企业的管理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往往只重视了其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而没有引起对于生产前和生产后成本的重视,所以在其核算过程中也就忽略了这一部分的内容,这样核算结果与实际经营情况就会存在很大的出入,对于企业的资金运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正是因为这些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过于单一,所以就导致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所下降。
1.3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在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就我国企业目前的情况而言,在许多的中小型企业中,其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这些中小型的企业中,他们的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往往还不足,而且在经验方面往往也有所欠缺,再加之企业对于其会计从业人员也疏于管理,这就导致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基本都是由于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所以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有着极大的影响的。
2.改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现状的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我国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现状不容乐观,所以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目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2.1采用合理的核算方法
企业要想使得其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就必须要对于其核算所采用的方法加以革新,只有选择与时俱进的核算方法,才能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而且在选择核算方法的时候,不能够盲目地去进行选取,而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核算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核算的精确度,使得数据更加可靠。
2.2丰富企业会计核算的内容
在进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会计人员对于企业的整体运营结构应该有一个全面而细致的了解,对于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都要加以重视,不能对任何一方有所偏废,如果忽略了任何一方面的成本,都将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造成极大的影响。在核算工作中,尤其要注意对于隐性成本的核算,因为这部分内容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但是它们往往也是最重要的,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应该对其引起重视。
2.3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使得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现状得以改善,一个关键的措施就是努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企业的会计人员对于其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知识或者能力,那么将无法解决核算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就不能顺利地进行会计成本核算,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企业应当重视对于其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在知识上和技能上都能满足相应的要求,这样才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结语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引起对于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视,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现阶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才能够确保其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能够科学合理的开展,从而也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作者:黎中菊 单位:重庆基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